兒童背誦的唐詩20首

字號: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唐詩的輝煌成就,引起后人學習的興趣和研究的熱潮。下面是分享的兒童背誦的唐詩20首。歡迎閱讀參考!
    1.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一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2.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二
    詠柳
    朝代:唐朝|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古詩簡介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描寫了在早春二月時分詩人的見聞及聯(lián)想。
    這首詩借柳樹歌詠春風,將春風比作剪刀,贊美她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贊美之情。
    翻譯/譯文
    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著,在春風中婆娑起舞。
    這一片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
    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3.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三
    靜夜思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古詩簡介
    《靜夜思》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情。這首詩雖然只有區(qū)區(qū)二十個字,但就流傳非常廣泛,它幾乎是全世界華人耳熟能詳?shù)囊皇酌?BR>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只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疑:好像。
    舉頭:抬頭。
    4.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四
    烏衣巷
    劉禹錫〔唐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注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后,烏衣巷淪為廢墟?,F(xiàn)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橫跨秦淮河。
    尋常:平常。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舊時:晉代。
    5.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五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蒙朧煙雨之中。
    注釋
    鶯啼:即鶯啼燕語。
    郭:外城。此處指城鎮(zhèn)。
    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quán)。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這里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shù)。
    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筑。
    煙雨:細雨蒙蒙,如煙如霧。
    6.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六
    登幽州臺歌
    朝代:唐朝|作者: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古詩簡介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fā)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采納,屢受打擊,心情郁郁悲憤。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了時空無窮,人生有限,壯志難酬之情,發(fā)出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
    翻譯/譯文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歷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吊,我眼淚縱橫凄惻悲愁!
    7.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七
    宿建德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古詩簡介
    《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吭跓熿F迷蒙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fā)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第一句點題,也為下面寫景抒情作了準備;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兩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于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切逼真。此詩前兩句為觸景生情,后兩句為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xiàn)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翻譯/譯文
    把小船??吭跓熿F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8.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八
    于易水送人
    朝代:唐朝|作者: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詩簡介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寫的五言絕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絕》。易水是地名,本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diào)蒼涼。
    翻譯/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fā)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jīng)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nèi),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zhàn)國時燕國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壯士:指荊軻,戰(zhàn)國衛(wèi)人,刺客。冠:帽子。發(fā)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fā)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9.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xiāng)作客,每逢節(jié)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
    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
    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 yú):是指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近成熟果實?!侗静菥V目》吳茱萸【集解】蘇頌引周處《風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庇帧独m(xù)齊諧記》云:“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庇纱丝梢?,王維詩中的茱萸,當是指吳茱萸。
    10.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站在高樓上,只見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注釋
    鸛(guàn)雀(què)樓:舊址在山西永濟市,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再。
    11.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一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花仍在爭奇斗艷,人走近鳥卻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12.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二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13.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注釋
    黃鶴樓:中國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xiàn)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14.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四
    芙蓉樓送辛漸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BR>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古詩簡介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詩的構(gòu)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現(xiàn)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后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翻譯/譯文
    韻譯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直譯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zhuǎn)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15.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五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16.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六
    金縷衣
    朝代:唐朝|作者: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古詩簡介
    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jù)說元和時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
    翻譯/譯文
    【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
    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
    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譯文】
    不要愛惜榮華富貴,一定要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枝頭的鮮花,要及時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17.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七
    赤壁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翻譯/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jīng)過自己又磨又洗發(fā)現(xiàn)這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jié)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注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凈。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吳軍大都督。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里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女,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quán)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tǒng)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18.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八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唐代〕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剛剛。
    長恨:常常惋惜。春歸:春天回去了。覓:尋找。
    不知:豈料,想不到。轉(zhuǎn):反。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19.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十九
    山行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0.兒童背誦的唐詩 篇二十
    竹里館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古詩簡介
    《竹里館》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樸清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表現(xiàn)了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對立統(tǒng)一,相映成趣,是詩人生活態(tài)度以及作品特點的表述。
    翻譯/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邊彈琴一邊對天唱歌。
    深林中沒有人與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