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字號:

背誦古詩詞除了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記憶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道德素質(zhì),為以后的學(xué)習(xí)打好基礎(chǔ),慢慢的轉(zhuǎn)化成為了孩子的文化財富。下面是分享的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歡迎閱讀參考!
    1.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一
    望廬山瀑布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古詩簡介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兩首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其二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都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后細致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zhèn)ゾ跋?,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翻譯/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注釋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國名山之一。
    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紫煙:指日光照射的云霧水氣呈現(xiàn)出紫色。
    銀河:又稱天河。古人指銀河系構(gòu)成的帶狀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極高的天空。
    2.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二
    贈汪倫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古詩簡介
    《贈汪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歷時寫給當?shù)睾糜淹魝惖囊皇踪泟e詩。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李白信手拈來,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zhuǎn),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翻譯/譯文
    李白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人們行走的腳步聲,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jié)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3.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三
    小池
    楊萬里〔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陰一作: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里柔和的風(fēng)光。
    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fēng)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4.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四
    贈劉景文
    蘇軾〔宋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一作:正是)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光景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jié)啊。
    注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
    擎:舉,向上托。
    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
    猶:仍然。
    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
    須記:一定要記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fā)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nóng)歷秋末冬初。
    5.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五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清代〕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注釋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花:比喻國家。
    6.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六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xué)后孩子們放風(fēng)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fēng)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翻譯/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fēng)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xué)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fēng)把風(fēng)箏放上藍天。
    注釋
    村居: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xué):放學(xué)。
    紙鳶:泛指風(fēng)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fēng)箏。鳶(yuān):老鷹。
    7.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七
    渡漢江
    朝代:唐朝|作者: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古詩簡介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離開家鄉(xiāng)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著家鄉(xiāng)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表達了詩人強自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譯/譯文
    我離開家鄉(xiāng)到了五嶺之外,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lián)系,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此刻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xiāng)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鄉(xiāng),也不敢打聽家鄉(xiāng)情況。
    注釋
    漢江:漢水。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被貶嶺南,于神龍二年逃歸洛陽。此詩作于途經(jīng)漢水時。此詩原題李頻作,誤。
    嶺外:指嶺南,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書:信。
    來人:指從家鄉(xiāng)來的人。
    8.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八
    詠柳
    賀知章〔唐代〕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嫩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9.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九
    小兒垂釣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古詩簡介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胡令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典型細節(jié),極其傳神地再現(xiàn)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后兩句詩側(cè)重神態(tài)來寫。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畫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shù)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頗具生活情趣。
    翻譯/譯文
    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邊學(xué)釣魚,側(cè)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問路,小兒向路人招招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yīng)過路人。
    10.幼兒古詩三百首3~4歲簡單 篇十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一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風(fēng)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注釋
    《敕勒歌》:敕勒(chì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籠蓋四野(yě,舊讀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蒼蒼:青色。蒼,青。
    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xiàn)”,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