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及原文賞析

字號:

《月夜》被稱為中國現代詩歌第一首散文詩。詩中出現了四個意象:霜風、明月、高樹和“我”,詩人托物詠志,以霜風、明月和挺立的高樹來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的形象,顯示了獨立不倚的強大人格,展示了五四時期追求科學和民主的時代潮流。使人聯想到參與新文化運動的青年,個個都像參天大樹,頂天立地,是國家的棟梁。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及原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節(jié)奏,感受詩歌韻律美。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美。
    3.體會詩人堅強不倚的獨立性格和奮斗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誦讀、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
    難點:體會“我”這一形象及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誦讀法、想象法、小組交流合作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朗讀音頻以及作者的寫作資料。
    學生:誦讀詩歌,解決生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營造情景
    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張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圖片,說說你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圖片)(月亮、夜晚等)
    由此,你能聯想到我們學過的哪些詩句?(可能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钡龋?BR>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描繪月夜晚景的詩歌,它并不是古詩,而是一首由白話文寫的新詩。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進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讀詩歌,讀出節(jié)奏
    1.出示學習目標,齊讀,明確重點。
    2.比較新詩和古詩的區(qū)別。
    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學們,第一眼看到這首新詩,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與古詩相比。(語言通俗易懂、字數自由、沒有講究嚴格的押韻等)
    3.朗讀詩歌
    (1)生自由朗讀。
    (2)指名讀。學生讀的時候,師明確詩歌重音。“我”“頂高”“立著”。
    (3)播放錄朗讀視頻,要求學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讀。
    (5)配樂齊讀。
    三、再讀詩歌,感受意象
    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詩中選取了哪幾個意象來一起構成這幅月夜圖?這些意象各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意象——霜風、月光、樹、“我”。
    霜風:刺骨的寒風。聽覺:突出風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視覺:突出月光的明亮,給人以希望,使黑夜變得溫暖許多。樹:高大。傳統(tǒng)文化中有遮蔽、保護的作用,同時也代表著傳統(tǒng)、固執(zhí)。
    “我”—不依靠。
    四、精讀詩歌,感悟主旨
    1.補充背景知識,探究意象的象征意義。(多媒體播放視頻)
    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么詩人向通過這首詩歌向讀者傳達出自己怎樣的感情呢?請同學們結合“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以4/6人為以一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派代表發(fā)言。明確:“樹”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遮蔽、保護的作用,同時也代表著傳統(tǒng)、固執(zhí)。
    “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
    “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2.詩文主旨
    在那個時候,具有這種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獨立,個性解放的青年知識分子不僅僅是沈尹默一人,還有很多比如胡適、陳獨秀、李大釗等等,都具有這樣的思想。所以說,《月夜》不僅作者沈尹默具有這種進步思想,也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五、拓展延伸,仿寫詩歌
    1.仿照本詩,自選一種景或物,寫一首優(yōu)美且富有哲理的小詩。
    2.分享一首小詩《自信的力量》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同時期的其他新詩,讀一讀,試比較它們的異同。
    2.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 篇二
    一、新課導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fā)表白話詩九首,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他發(fā)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樣的魅力呢?
    二、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代表作《月夜》《落葉》《三弦》等。
    三、背景資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黑暗、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迸發(fā)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tǒng)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
    四、細讀感悟
    1.讀出節(jié)奏;感受意蘊。
    2.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3.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
    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huán)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
    (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征的手法,蘊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4.詩中“樹”有什么象征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要點:“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tǒng)、穩(wěn)健、根基深厚、固執(zhí)而迂腐。
    “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
    “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5.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在嚴寒下不妥協(xié),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3.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 篇三
    教學三維目標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結合寫作背景,理解短詩的主旨和情感。
    2.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的主旨。
    3.體會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或對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感悟敘事、體味抒情。
    難點:
    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zhí)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龐。今天讓我們走進杜甫,學習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體會他的感情吧。
    二、初讀課文
    1.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京都帝國大學。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學任教,歷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館館長、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沈尹默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早的新詩嘗試者之一,但后來長期寫作舊體詩詞,有多本舊體詩詞集問世。其部分新詩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詩作品有《月夜》《落葉》《三弦》等。
    2.背景鏈接
    《月夜》是現代詩人沈尹默于191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奮斗精神。
    三、精讀
    (一)詩歌朗讀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交流點撥】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交流點撥】霜風月光高樹,寥寥幾筆就把三個意象勾勒出來,又使詩中的我的卓然獨立的形象,在霜風明月的一吹.照中,顯得越發(fā)清晰、生動,寫意傳神,頗有韻致。
    (二)整體感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自主賞析詩歌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1.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
    【交流點撥】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huán)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征的手法,蘊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2.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四、研讀。
    1.卻沒有靠著能表現詩的主旨,試說說你的感悟.
    【交流點撥】表現出環(huán)境的蕭瑟,人物的孤獨.面對處境詩人表現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與高樹并排立著,而不是靠著.?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
    2.詩中樹有什么象征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交流點撥】
    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tǒng)、穩(wěn)健、根基深厚、固執(zhí)而迂腐。
    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
    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3.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點撥】在嚴寒下不妥協(xié),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課堂小結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意象融為一體,創(chuàng)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著,使語氣委婉,節(jié)奏舒緩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4.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詩中形象,進入詩中的情境,體驗情感,感悟詩意,提升人文素質。
    2.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3.熟讀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月夜》是現代詩人沈尹默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奮斗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適當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認識詩歌之間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感情意蘊等方面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京都帝國大學。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學任教,歷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館館長、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沈尹默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早的新詩嘗試者之一,但后來長期寫作舊體詩詞,有多本舊體詩詞集問世。其部分新詩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詩作品有《月夜》《落葉》《三弦》等。
    二、創(chuàng)作背景
    沈尹默是中國現代新詩的開拓者之一。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fā)表白話詩九首(胡適4首,沈尹默3首,劉半農2首),是為中國新詩的濫殤。“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并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發(fā)表了如《月夜》、《三弦》等的白話詩篇,是中國新詩的早倡導者之一?!对乱埂泛杖槐闶瞧渲兄?。一定程度講,正是因了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
    三、文學賞析
    1.文學思想
    此詩寫的是一個冬夜,北風呼嘯,寒霜濃重;明月高照,冷氣襲人。環(huán)境是蕭森的,人物孤獨的,正好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面對這樣的人世,這樣的處境,詩人表現了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與高樹并排立著,而不是靠著。在嚴寒下不妥協(xié),在孤獨中不退縮,這正顯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個性覺醒。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進而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乃是那里先進青年的奮斗目標。
    2.藝術特色
    這首詩形象鮮明,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從而表現了個性的復蘇和自主精神的增長。當時的中國,雖然經過了辛亥革命,已經*清王朝,但仍然處在北洋軍閥的封建統(tǒng)治下,廣大群眾并沒有真正覺醒。封建愚昧、鎖閉保守仍舊嚴重地戕害著我們的民族。因此,喚起自由思想和個性意識,實在是太重要了。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學,就是這種民主思想的搖籃;他所參與的《新青年》,則是提倡新文化運動、推進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对乱埂分斜憩F的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獨立奮進的精神和個性解放的思想,正是大時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簡潔、含蓄的意境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簡練的白描手法卻分明地顯示了在寒風中卓然獨立的意象,傳神寫意,頗有韻致。這是該詩的巧妙處,也是詩人的獨到處。沈尹默有較深的家學,諳熟舊體詩詞,并善于吸取其高明的藝術表現手法,清新質樸,含而不露;重意境,重氣質,于細微中見精神?!对乱埂芬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3.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夏傳才:詩句全用白話,純熟精練,而并不淺白直露。
    現代詩人康白情:第一首散文詩,而具備新詩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此詩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四、《月夜》中“我”的出現
    新詩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這就是思想的現代性。到任何時候,從“五四”的大背景看來,中國人的思想的現代性的獲得,仍得從接受“科學”與“民主”理念說起。“科學”的精神,意味著人類整體與自然的分離,從自然的混沌中覺醒,用客觀的眼光打量自然;“民主”的精神,則意味著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一個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中國人有了主體意識。主體性的獲得,自然也就成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核心內涵。那么在文學上,主體性誕生的一個為鮮明的標志便是這首《月夜》中“我”的出現。
    中國的傳統(tǒng)詩歌中,是沒有“我”的(除了屈原)。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我”都被消解在“自然”中,這是中國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文學/詩歌中的體現。我們去讀一讀王維的詩,便不難明白:“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中,人是有的,但都不是主體的人,他們和自然之間沒有區(qū)別,只能認做“自然”的一個自然性組成部分。再比如,“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也是如此。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并與客體形成對立或并列關系,只要一翻開各種各樣的新詩集,我們便不難看到“我”在到處張揚著自己。正像《月夜》中的“我”,不再是臣服于任何權威或統(tǒng)治者(“頂高的樹”)的無人格的奴隸或奴才,也不是消融于“自然”之中的一個沒有獨立存在意識的組成部分,而是敢于和任何外在客體比肩而立的存在主體。由于這種主客體的分離與對立,詩歌便呈現出與古典詩歌完全不同的新意境,即以戲劇性的矛盾及其統(tǒng)一為主要標志的現代意境。
    五、《月夜》的意義
    作為早發(fā)表的白話詩之一的《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因為它在形式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其四個句子的結構方式頗類于從前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三句半”,雖然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是只有二字或三字)長了一些,但由于該詩第三句特別長,第四句就顯得短了。用半個句子收尾,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節(jié)奏感,聽起來有某種自然流露的幽默。純粹由聲音是否會產生幽默感,這是一個未見研究過的課題。另外,這種句“半”的形式在中國的詞中應用較多,不少詞在一闕的后喜歡用三字或四字的半句,如《滿江紅》。那么《月夜》是否有傳統(tǒng)的詞的影響,是一個可注意的問題。其次,這首詩的“韻”非常特殊。四句詩的后一字都是“著”,但讀起來并不顯得重復、拖沓,原因何在?這主要是因為“著”在此作為詞的后綴出現,是虛化的。詩的真正的“韻”著落在倒數第二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讀起來音調和諧。讀者還要注意的是,這兩句不僅用了尾韻,也用了頭韻,即第二句開頭的“月”和第四句的“卻”,使音樂效果更加增強。中國詩多用尾韻,用頭韻的不多,西方詩則用頭韻較多。由此可見新詩在形式上的自由,其實也包括了對各種格律的自由運用與改造,可說是對“自由”的另一層意思的理解。新詩并不完全排斥格律,也不固守格律。
    這首詩雖然有和諧的節(jié)奏和韻律,“呼呼”、“明明”兩個疊音詞以及每句末尾的“吹著”、“照著”、“立著”、“靠著”都造成了一種抒情的感嘆語氣,但總的說來,其主旨不在抒情,而在于其思想,主要著落在后面兩句。淡化抒情,追求智性,正是現代詩歌的又一重要特點,我們不可不注意。
    5.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月夜》原文賞析 篇五
    月夜
    作者:沈尹默
    霜風呼呼的吹著,
    月光明明的照著。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
    卻沒有靠著。
    文學賞析
    這首詩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用純熟的白話寫成。不講求韻律和句法的靈活變化,但精粹而凝煉,具備新詩美的品格。詩人托物詠志,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充滿了美的意蘊,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強大的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強大的人格。它在表現手法上已經避免直白淺露,而追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緒蘊藏很深。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冬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杯h(huán)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正好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面對這樣的人世,這樣的處境,詩人表現了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在嚴寒下不妥協(xié),在孤獨中不退縮,這正顯示出一代青年知識分子開始覺醒。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進而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乃是那個時候進步青年的人生追求。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意會”吧。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四句詩含義很廣,沒有半個字的說教;且詩中的主體情緒與客觀物象融為一體,創(chuàng)構出渾整的畫面與意境氛圍。而白描手法的運用,又使詩中“我”的卓然獨立的形象,在“霜風~明月”的“一吹~一照”中,顯得越發(fā)清晰、生動,寫意傳神,頗有韻致。此外,詩以動詞“照”、“靠”押韻,卻在每行詩末綴以一個輕聲詞尾“著”,使語氣委婉,節(jié)奏舒緩自然,富于散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