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字號:

道德經(jīng)這部經(jīng)典,雖然字?jǐn)?shù)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jīng)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jīng)久不衰。下面是®分享的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歡迎閱讀參考!
    1.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篇一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七章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jì)用兵,與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yīng)自然,才能達(dá)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guān)于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見小曰明,守柔曰強(qiáng)。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qiáng)。
    【感悟】有為者當(dāng)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五章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說不出。
    【感悟】老子認(rèn)為,事物達(dá)到的境界,其表現(xiàn)形式將歸于自然。
    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zāi)禍就隱含其中。
    【感悟】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fā)現(xiàn)不利。毛澤東在《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說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jié)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
    5、治大國若烹小鮮。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感悟】這是老子關(guān)于治國的方略。毛傳云:“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BR>    2.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篇二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八章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yǎng),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yīng)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qiáng)?!?BR>    2、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
    【翻譯講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業(yè);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jìn);因?yàn)椴粻?,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感悟】“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zhǔn)則,它實(shí)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shù)和處世之方。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七章
    【翻譯講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xiàn)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4、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翻譯講解】:狂暴的颶風(fēng)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飄風(fēng)、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是不會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珍貴的財(cái)物使人偷和搶。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張禁欲,而是反對縱欲。
    3.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篇三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翻譯講解】:大道永遠(yuǎn)順應(yīng)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
    【感悟】這是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命題。無為并非什么都不做,無不為是對無為的作用的評價。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
    【翻譯講解】: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yuǎn)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長進(jìn)。
    【感悟】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不去強(qiáng)以為意,才能達(dá)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
    【翻譯講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nèi)巫匀弧?BR>    【感悟】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lǐng),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guān)系?!暗婪ㄗ匀弧?,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
    【翻譯講解】: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詁》云:“重謂寡欲自重,輕謂縱欲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靜謂清靜無為,躁謂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國言?!?BR>    5、物壯則老。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三十章
    【翻譯講解】:事物達(dá)到強(qiáng)盛之時,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4.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篇四
    1、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xì)微處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fā)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細(xì)微。
    【感悟】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fā)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發(fā)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觀點(diǎn)。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zhì)變之前,有的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fā)起,九層的高臺,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yuǎn)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感悟】揭示了量變與質(zhì)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shí)際出發(fā),一點(diǎn)點(diǎn)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5、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翻譯講解】:對待結(jié)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rèn)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貴在堅(jiān)持。誰笑到最后,誰笑得。
    5.道德經(jīng)佳句講解大全 篇五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九章
    【翻譯講解】: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自取災(zāi)殃。
    【感悟】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zāi)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rèn)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3、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
    【翻譯講解】:使心靈達(dá)到虛的極致,堅(jiān)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體現(xiàn)主宰萬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遠(yuǎn)。
    4、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出處:《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
    【翻譯講解】:保持本質(zhì)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感悟】老子提出素樸、寡欲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欲 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處:《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翻譯講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感悟】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