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詩更是文化中的一絕,各類詩詞不僅是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簡短文字所賦予的內(nèi)涵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分享的簡單幼兒背誦古詩十首。歡迎閱讀參考!
1.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一
絕句
杜甫〔唐代〕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麗,春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
泥土已經(jīng)變得松軟,燕子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常雙雙出沒。
2.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二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三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釋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diào)、雙調(diào)二體。單調(diào)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diào)最為。雙調(diào),五十字,仄韻?!稘O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jù)《詞林紀事》轉(zhuǎn)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白印奔词恰扒印钡暮喎Q。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zhì)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4.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四
己亥雜詩·其五
朝代:清朝|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古詩簡介
《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的組詩《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全詩分前后兩部分,前兩句為第一部分,后兩句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詩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以落花自況,賦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為過渡,從落花——春泥展開聯(lián)想,把自己變革現(xiàn)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詩意象單純,而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揭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稱定庵詩的壓卷之作。
翻譯/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五
鹿柴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古詩簡介
《鹿柴》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zhuǎn),引出“人語響”來??展葌饕?,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fā)人幽暗的感覺。
翻譯/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6.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六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lián)Q上新的桃符。
注釋
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春節(jié)。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fā)出的響聲。用來驅(qū)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yí)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一”變調(diào),讀第二聲(陽平)。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qū)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lián)。
7.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七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花仍在爭奇斗艷,人走近鳥卻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8.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八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翻譯/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村居: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
9.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九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一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10.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十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1.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一
絕句
杜甫〔唐代〕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河山川是如此秀麗,春風拂過送來陣陣花香。
泥土已經(jīng)變得松軟,燕子銜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濕潤。
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常雙雙出沒。
2.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二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三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釋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diào)、雙調(diào)二體。單調(diào)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diào)最為。雙調(diào),五十字,仄韻?!稘O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jù)《詞林紀事》轉(zhuǎn)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并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于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白印奔词恰扒印钡暮喎Q。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zhì)鮮美。
箬(ruò)笠:竹葉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不須:不一定要。
4.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四
己亥雜詩·其五
朝代:清朝|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古詩簡介
《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的組詩《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全詩分前后兩部分,前兩句為第一部分,后兩句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詩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以落花自況,賦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為過渡,從落花——春泥展開聯(lián)想,把自己變革現(xiàn)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詩意象單純,而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揭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稱定庵詩的壓卷之作。
翻譯/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五
鹿柴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古詩簡介
《鹿柴》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zhuǎn),引出“人語響”來??展葌饕?,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fā)人幽暗的感覺。
翻譯/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6.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六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lián)Q上新的桃符。
注釋
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即春節(jié)。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fā)出的響聲。用來驅(qū)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yí)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一”變調(diào),讀第二聲(陽平)。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qū)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nóng)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lián)。
7.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七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花仍在爭奇斗艷,人走近鳥卻沒有被驚動。
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8.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八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翻譯/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注釋
村居: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yuān):老鷹。
9.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九
敕勒歌
樂府詩集〔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一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籠罩著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于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10.簡單幼兒背誦古詩 篇十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