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字號:

幼兒語文啟蒙是培養(yǎng)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階段,而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幼兒語文啟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為大家整理了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古詩,啟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dá)能力,讓他們在快樂中學(xué)習(x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這些古詩,與孩子一起感受詩歌的美妙,增進(jìn)親子關(guān)系。
    1.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篇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yuǎn)游。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注釋
    黃鶴樓:中國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xiàn)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dá)。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lán)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2.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篇二
    詠鵝
    駱賓王〔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lán)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劃動。
    3.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篇三
    靜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yuǎn)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xué)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gòu)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guān)系,其關(guān)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rèn)為,床應(yīng)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F(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xiàn)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4.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篇四
    村居
    朝代:清朝|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古詩簡介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詩作。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xué)后孩子們放風(fēng)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fēng)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jī)勃勃的“樂春圖”。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翻譯/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fēng)擺動,好像在輕輕地?fù)崦贪丁T谒疂珊筒菽鹃g蒸發(fā)的水汽,煙霧般的凝集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xué)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fēng)把風(fēng)箏放上藍(lán)天。
    注釋
    村居:在鄉(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水汽。
    散學(xué):放學(xué)。
    紙鳶:泛指風(fēng)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fēng)箏。鳶(yuān):老鷹。
    5.幼兒語文啟蒙古詩精選 篇五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簡介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rèn)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边@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yuǎn),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dá)積極探索和無限進(jìn)取的人生態(tài)度。
    翻譯/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fēng)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jì)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镀阎莞尽酚涊d:“(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BR>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dá)到極點。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