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勸學課文原文是為大家整理的,《勸學》是荀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
1.原文 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譯 篇二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_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3.注釋 篇三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yǐ):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4.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5.(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6.規(guī):圓規(guī),畫圓的工具。
7.雖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
8.挺:直。
9.受繩:用墨線量過。
10.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1.日參(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
12.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13.遺言:猶古訓。
14.干(hán):同“邗”,古國名,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而成為吳邑,此指代吳國。夷: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民族。
15.“嗟爾君子”六句:引詩見《詩經·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給予。景,大。
16.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17.跂(qǐ):踮起腳后跟。
18.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9.疾:聲音宏大。
20.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
21.假:憑借,利用。輿:車廂,這里指車。
22.利足:腳走得快。
23.水:游泳。
24.絕:橫渡。
25.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鳥,又稱巧婦鳥,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葦一毛一毳為巢。
27.苕(tiáo):蘆葦的花穗。
28.射(yè)干:又名烏扇,一種草本植物,根入藥,莖細長,多生于山崖之間,形似樹木,所以荀子稱它為“木”,其實是一種草。一說“木”為“草”字之誤。
29.“蓬生麻中”四句: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會變得和土一樣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也能成為好人。蓬,蓬草。麻,麻叢。涅,黑色染料?!都狻窡o“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八字,據《尚書·洪范》“時人斯其惟皇之極”《正義》引文補。
30.蘭槐:香草名,又叫白芷,開白花,味香。古人稱其苗為“蘭”,稱其根為“芷”。
31.漸(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為臟水、臭水。
32.服:穿戴。
33.所漸者然也:被熏陶、影響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然,這樣。
34.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35.蠹(dù):蛀蝕器物的蟲子。
36.強自取柱: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柱,通“?!保ㄍ跻f),折斷。《大戴禮記·勸學》作“折”。
37.柔自取束: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
38.構:結,造成。
39.疇:通“儔”,類。
40.質: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41.斤:斧子。
42.醯(xī):本意指醋。
43.蜹(ruì):飛蟲名,屬蚊類。
44.跬(kuǐ):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于現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的距離,等于現在的兩步。
45.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
46.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里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47.舍:舍棄。指不放棄行路。
48.鍥(qiè):用刀雕刻。
49.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50.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節(jié)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51.蛇鱔:一作“蛇蟮”。
52.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干。
53.惛(hūn)惛:指專心致志。
54.昭昭:明白的樣子。
55.螣(téng)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神蛇。
56.鼫(shí)鼠:原作“梧鼠”,據《大戴禮記·勸學》改。鼫鼠能飛但不能飛上屋面,能爬樹但不能爬到樹梢,能游泳但不能渡過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過人,所以說它“五技而窮”。窮:窘困。
57.“尸鳩在桑”六句:引詩見《詩經·曹風·鸤鳩》。儀,通“義”。
58.結:結聚不散開,比喻專心一致,堅定不移。
59.瓠(hù)巴:楚國人,善于彈瑟。
60.沈:同“沉”?!盾髯蛹狻纷鳌傲鳌保瑩洞蟠鞫Y記·勸學》改。
61.伯牙:古代善于彈琴的人。
62.六馬:古代天子之車駕用六匹馬拉;此指拉車之馬。仰秣:《淮南子·說山訓》高誘注:“仰秣,仰頭吹吐,謂馬笑也?!币徽f“秣”通“末”,頭。
63.草木潤:據王念孫考證,“草”字衍,“木”與下文“崖”對文。
64.崖:岸邊。
65.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66.惡(wū):即“烏”,疑問助詞,哪,何。
67.數:術,即方法、途徑,引申為“科目”。
68.真:果真,確實。
69.沒:即“歿”,死。
70.中聲:中和樂聲,指雅正醇美的樂調。止:極。
71.大分:大的原則、界限。
72.蝡(rú):同“蠕”,微動。
73.傲:浮躁。
74.囋(zá):形容言語繁碎。
75.向:通“響”,回音。
76.方:通“仿”,仿效。
77.學雜識志:據王引之說,“識”為衍文。
78.順:通“訓”,解釋詞義。
79.原、本:均作動詞,指追溯本源。
80.經緯蹊徑:縱橫道路,這里指學習的各種途徑。經緯,直線與橫線。
81.挈:提,拎。裘:皮衣。
82.詘:通“屈”,彎曲。頓:抖動,整理。
83.道:由,遵。禮憲:禮法。
84.舂:把谷類的皮搗掉。黍:黍子,谷類。
85.飡:即“餐”,吃。壺:古代盛食物的器皿,這里指飯。
86.楛:原指器物粗糙惡劣,這里是惡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禮義。
87.爭氣:指意氣用事。
88.致:極致,高的境界。
89.隱:有意隱瞞。
90.瞽:盲目從事。
91.謹順其身:指君子謹慎修養(yǎng)自己,做到不傲、不隱、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92.“匪交匪舒”二句:語本《詩經·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僥”,僥幸急躁。舒,緩,慢。予,通“與”,贊成。
93.倫:與“類”同義,指類別。
94.桀紂:夏朝和商朝的亡國之君。盜跖:古代一個名叫跖的大盜。
95.數:數說,與“誦”意義相近。
96.是:指全而粹合乎禮儀之美。
97.五聲:宮、商、角、徵、羽,這里指美妙的音樂。
98.五味:甜、酸、苦、辣、咸,這里指美味。
99.應:指對外界事物的應變能力。
100.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4.通假字 篇四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6.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5.古今異義 篇五
1.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動物的爪子和牙齒。今:幫兇)
2.金就礪則利(金:古:金屬;今:黃金)
6.詞類活用 篇六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使……彎曲)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一:數作形,專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游水)
7.文言句式 篇七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賓短語后置)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賓短語后置)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介賓短語后置)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7.輮以為輪(省略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8.重點字詞解釋 篇八
1.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合乎;輮:使……彎曲)
3.輮使之然也(然:這樣)
4.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疾:強;彰:聽得清楚)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作動:游水;絕:渡)
8.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獲得;備:具備)
9.一詞多義 篇九
1、而、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轉折,但)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轉折,但)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而且)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⑤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前:修飾;后,轉折)
⑦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前:修飾;后,轉折)
⑧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轉折,但)
⑩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就,于是)
2、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斷絕)
③以為妙絕(極)
④佛印絕類彌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3、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壯)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勉強)
4、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5、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望)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農歷每月十五)
6、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聽見)
②博聞強志(見聞,知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名譽)
10.重點句翻譯 篇十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直了,這是因為人使它彎曲變成這樣的。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我曾經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會兒所學的東西收獲大。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備了。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聚半步,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辦法;不積集小的流水,沒有用來匯成江海的辦法。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放棄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1.原文 篇一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譯 篇二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_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3.注釋 篇三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yǐ):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4.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5.(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6.規(guī):圓規(guī),畫圓的工具。
7.雖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
8.挺:直。
9.受繩:用墨線量過。
10.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1.日參(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
12.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13.遺言:猶古訓。
14.干(hán):同“邗”,古國名,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而成為吳邑,此指代吳國。夷: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民族。
15.“嗟爾君子”六句:引詩見《詩經·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給予。景,大。
16.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17.跂(qǐ):踮起腳后跟。
18.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9.疾:聲音宏大。
20.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
21.假:憑借,利用。輿:車廂,這里指車。
22.利足:腳走得快。
23.水:游泳。
24.絕:橫渡。
25.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鳥,又稱巧婦鳥,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葦一毛一毳為巢。
27.苕(tiáo):蘆葦的花穗。
28.射(yè)干:又名烏扇,一種草本植物,根入藥,莖細長,多生于山崖之間,形似樹木,所以荀子稱它為“木”,其實是一種草。一說“木”為“草”字之誤。
29.“蓬生麻中”四句: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會變得和土一樣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也能成為好人。蓬,蓬草。麻,麻叢。涅,黑色染料?!都狻窡o“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八字,據《尚書·洪范》“時人斯其惟皇之極”《正義》引文補。
30.蘭槐:香草名,又叫白芷,開白花,味香。古人稱其苗為“蘭”,稱其根為“芷”。
31.漸(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為臟水、臭水。
32.服:穿戴。
33.所漸者然也:被熏陶、影響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然,這樣。
34.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35.蠹(dù):蛀蝕器物的蟲子。
36.強自取柱: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柱,通“?!保ㄍ跻f),折斷。《大戴禮記·勸學》作“折”。
37.柔自取束: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
38.構:結,造成。
39.疇:通“儔”,類。
40.質: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41.斤:斧子。
42.醯(xī):本意指醋。
43.蜹(ruì):飛蟲名,屬蚊類。
44.跬(kuǐ):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于現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的距離,等于現在的兩步。
45.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
46.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里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47.舍:舍棄。指不放棄行路。
48.鍥(qiè):用刀雕刻。
49.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50.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節(jié)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51.蛇鱔:一作“蛇蟮”。
52.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干。
53.惛(hūn)惛:指專心致志。
54.昭昭:明白的樣子。
55.螣(téng)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神蛇。
56.鼫(shí)鼠:原作“梧鼠”,據《大戴禮記·勸學》改。鼫鼠能飛但不能飛上屋面,能爬樹但不能爬到樹梢,能游泳但不能渡過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過人,所以說它“五技而窮”。窮:窘困。
57.“尸鳩在桑”六句:引詩見《詩經·曹風·鸤鳩》。儀,通“義”。
58.結:結聚不散開,比喻專心一致,堅定不移。
59.瓠(hù)巴:楚國人,善于彈瑟。
60.沈:同“沉”?!盾髯蛹狻纷鳌傲鳌保瑩洞蟠鞫Y記·勸學》改。
61.伯牙:古代善于彈琴的人。
62.六馬:古代天子之車駕用六匹馬拉;此指拉車之馬。仰秣:《淮南子·說山訓》高誘注:“仰秣,仰頭吹吐,謂馬笑也?!币徽f“秣”通“末”,頭。
63.草木潤:據王念孫考證,“草”字衍,“木”與下文“崖”對文。
64.崖:岸邊。
65.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66.惡(wū):即“烏”,疑問助詞,哪,何。
67.數:術,即方法、途徑,引申為“科目”。
68.真:果真,確實。
69.沒:即“歿”,死。
70.中聲:中和樂聲,指雅正醇美的樂調。止:極。
71.大分:大的原則、界限。
72.蝡(rú):同“蠕”,微動。
73.傲:浮躁。
74.囋(zá):形容言語繁碎。
75.向:通“響”,回音。
76.方:通“仿”,仿效。
77.學雜識志:據王引之說,“識”為衍文。
78.順:通“訓”,解釋詞義。
79.原、本:均作動詞,指追溯本源。
80.經緯蹊徑:縱橫道路,這里指學習的各種途徑。經緯,直線與橫線。
81.挈:提,拎。裘:皮衣。
82.詘:通“屈”,彎曲。頓:抖動,整理。
83.道:由,遵。禮憲:禮法。
84.舂:把谷類的皮搗掉。黍:黍子,谷類。
85.飡:即“餐”,吃。壺:古代盛食物的器皿,這里指飯。
86.楛:原指器物粗糙惡劣,這里是惡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禮義。
87.爭氣:指意氣用事。
88.致:極致,高的境界。
89.隱:有意隱瞞。
90.瞽:盲目從事。
91.謹順其身:指君子謹慎修養(yǎng)自己,做到不傲、不隱、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92.“匪交匪舒”二句:語本《詩經·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僥”,僥幸急躁。舒,緩,慢。予,通“與”,贊成。
93.倫:與“類”同義,指類別。
94.桀紂:夏朝和商朝的亡國之君。盜跖:古代一個名叫跖的大盜。
95.數:數說,與“誦”意義相近。
96.是:指全而粹合乎禮儀之美。
97.五聲:宮、商、角、徵、羽,這里指美妙的音樂。
98.五味:甜、酸、苦、辣、咸,這里指美味。
99.應:指對外界事物的應變能力。
100.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4.通假字 篇四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
6.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錯: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
5.古今異義 篇五
1.蚓無爪牙之利(爪牙:古:動物的爪子和牙齒。今:幫兇)
2.金就礪則利(金:古:金屬;今:黃金)
6.詞類活用 篇六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使動,使……彎曲)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3.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一:數作形,專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動:游水)
7.文言句式 篇七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介賓短語后置)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賓短語后置)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介賓短語后置)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判斷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7.輮以為輪(省略句)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8.重點字詞解釋 篇八
1.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中:合乎;輮:使……彎曲)
3.輮使之然也(然:這樣)
4.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疾:強;彰:聽得清楚)
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作動:游水;絕:渡)
8.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得:獲得;備:具備)
9.一詞多義 篇九
1、而、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轉折,但)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轉折,但)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而且)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⑤吾嘗跂而望矣(連詞,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前:修飾;后,轉折)
⑦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前:修飾;后,轉折)
⑧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轉折,但)
⑩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就,于是)
2、絕
①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斷絕)
③以為妙絕(極)
④佛印絕類彌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3、強
①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壯)
③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多)
④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勉強)
4、假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5、望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望)
②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③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④適冬之望日前后(農歷每月十五)
6、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而聞者彰(聽見)
②博聞強志(見聞,知識)
③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名譽)
10.重點句翻譯 篇十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干了,不再直了,這是因為人使它彎曲變成這樣的。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錯了。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我曾經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會兒所學的東西收獲大。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譯:積累善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備了。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所以不積聚半步,沒有用來達到千里的辦法;不積集小的流水,沒有用來匯成江海的辦法。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放棄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