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譯文

字號:

中庸既是對為人處世的精辟總結,又體現(xiàn)了做人的規(guī)范與智慧,因此,它對于人們提高自己的行為修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下面是分享的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1.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譯文
    《中庸第二章》原文
    作者:孔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BR>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BR>    《中庸第二章》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BR>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憚:顧忌和畏懼。
    《中庸第二章》心得
    第二章之后的好幾章,皆引用孔夫子之言,旨在說明首章之義。許多人批評中庸,認為中庸是一種騎墻態(tài)度,這是一種誤解。雖然具體行為可以體現(xiàn)中庸之道,但中庸本身作為儒家的道德標準,它不完全是對行為、態(tài)度的指導方法。所以需要在道德修養(yǎng)的層面討論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能行中庸而小人卻違背中庸,何也?因為君子能“時中”而小人“無忌憚”。前文說過:“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本佑写说滦校⑶译S時都做到合度之中、心懷畏懼、謹小慎微,做的事情都不逾矩。小人不知修養(yǎng),無此德行,肆無忌憚,好走極端,離中道遠矣。這里“時中”指的是情感已發(fā)時的狀態(tài),與未發(fā)時的“在中”不同。
    《論語·先進》中的一則故事能加深對本章的理解。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能?”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么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夠是一樣的?!?吾感嘆:做到中庸,困難啊!成為君子,困難啊!
    2.國學經(jīng)典《中庸》理論基礎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吨杏埂诽岢龅摹拔暹_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nèi)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3.中庸的作者子思介紹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tǒng)”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贩Q孟子求學于子思的門人,《孟子題辭》則稱孟子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chǎn)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受儒教祭祀。
    4.中庸創(chuàng)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抖Y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據(jù)說是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jù)歷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子思作《中庸》?!崩畎俊独钗墓托詴罚骸白铀贾吨杏埂匪氖咂?,傳于孟軻?!敝祆洹吨杏拐戮洹ば蛭摹罚骸爸杏购螢槎饕玻孔铀甲討n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如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于諸儒之說,獨《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圣人者,何也?”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于子思也?!鼻迦苏J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jù)?,F(xiàn)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