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是蘇軾的一篇作品,是高中語文文言文考察的重要課文。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一年級(jí)語文赤壁賦課文原文》,希望對(duì)你的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1.原文 篇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翻譯 篇二
六國滅亡,四海統(tǒng)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jìn)了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gè)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斗勢。樓閣盤結(jié)交錯(cuò),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zhuǎn)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云,何處飛來了蒼龍?復(fù)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xiàn)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tái)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fēng)雨凄涼。一天之中,一宮之內(nèi),氣候卻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晚唱歌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渭水漲起一層脂膏,那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nèi)计鹆私诽m在熏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yuǎn),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們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fù)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yuǎn)遠(yuǎn)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
燕趙、韓魏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yùn)送到阿房宮里來。寶鼎被當(dāng)作鐵鍋,美玉被當(dāng)作頑石,黃金被當(dāng)作土塊,珍珠被當(dāng)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gè)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shí)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fèi)起_竟像對(duì)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dān)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jī)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jié)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guān)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蓢@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hù)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hù)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xùn),也只會(huì)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
3.虛詞 篇三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4.通假字 篇四
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⑵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⑶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⑷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5.文言句式 篇五
(一)判斷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二)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漁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遺響于悲風(fēng)/月出于東山之上
2.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
3.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客有吹洞簫者
(三)被動(dòng)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動(dòng))
(四)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
1.原文 篇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BR>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翻譯 篇二
六國滅亡,四海統(tǒng)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jìn)了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gè)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斗勢。樓閣盤結(jié)交錯(cuò),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zhuǎn)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云,何處飛來了蒼龍?復(fù)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xiàn)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tái)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fēng)雨凄涼。一天之中,一宮之內(nèi),氣候卻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晚唱歌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渭水漲起一層脂膏,那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nèi)计鹆私诽m在熏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yuǎn),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們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fù)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yuǎn)遠(yuǎn)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
燕趙、韓魏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yùn)送到阿房宮里來。寶鼎被當(dāng)作鐵鍋,美玉被當(dāng)作頑石,黃金被當(dāng)作土塊,珍珠被當(dāng)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并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gè)人的意愿,也就是千萬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為什么掠取珍寶時(shí)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耗費(fèi)起_竟像對(duì)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dān)棟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機(jī)上的女工還多;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桿,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弦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里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jié)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guān)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蓢@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hù)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hù)六國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后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鑒戒吸取教訓(xùn),也只會(huì)使更后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啊。
3.虛詞 篇三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zhuǎn)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fēng)(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4.通假字 篇四
⑴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通“憑”,乘)
⑵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⑶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⑷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5.文言句式 篇五
(一)判斷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二)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漁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遺響于悲風(fēng)/月出于東山之上
2.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
3.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客有吹洞簫者
(三)被動(dòng)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動(dòng))
(四)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