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字號: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下面是分享的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1.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一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2.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二
    鑿壁借光
    漢朝時,有個少年時叫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xù)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敝魅吮凰木袼袆哟饝怂钑囊蟆?BR>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3.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三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BR>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4.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四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一聲,他的劍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辦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你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一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里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你的劍掉進了水里,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么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于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么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里,現在船走了這么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舟”是“船”,“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5.適合小班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五
    勤能補拙
    唐朝時期,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而蘇州是唐東南地區(qū)的州,地方事務繁雜。
    白居易上任后為了處理繁重的郡務,謝絕了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地的情況,整頓吏治。
    要知道,白居易在分司東都時曾是多么地沉溺于飲酒與音樂,但是在蘇州刺史任上這一切的消遣都讓位于正事了。
    因為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才能來彌補。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于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使得蘇州人民獲得了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實惠,深受州民的愛戴。
    所以當他兩袖清風地經水路離開蘇州時,勤勞純樸的蘇州人民夾岸相送。呈現出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的依依難舍的盛大感人場面。
    勤能補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