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字號:

高二地理內容有大量必背的內容,學會歸納是學習重點。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篇一
    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2.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篇二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huán)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huán)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3.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篇三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4.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篇四
    地理環(huán)境對農業(yè)和商業(yè)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huán)境差異及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fā)展水田耕作業(yè),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fā)展旱地耕作業(yè),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yè)較為發(fā)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
    (2)地理環(huán)境對區(qū)域工業(yè)發(fā)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fā)達的農業(yè)基礎發(fā)展輕工業(yè),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fā)展重工業(yè),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
    松嫩平原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yè)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qū)的煤、鐵等資源。
    5.高二地理選擇性必修三知識點 篇五
    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qū)——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fā)生集聚
    (1)商業(yè)區(qū):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fā)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qū)(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yè)區(qū):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qū):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qū):一般要求環(huán)境優(yōu)美,遠離工業(yè)區(qū)和商業(yè)區(qū)。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qū)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guī)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guī)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