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五篇]

字號:

清明作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氣之一,既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美景樂事,又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緒哀思,以尋春與祭祖為文化內核融自然節(jié)令與人文風俗于一體。今天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五篇],歡迎大家的參考。
    1.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 篇一
    自古及今,人們通常在清明節(jié)緬懷先人、寄托追思,同時也踏青郊游,插柳植樹。清明節(jié),無盡的思念在流淌,跨越千年的親情與孝道表達,讓清明歷經歲月而愈加“清明”,這是名俗的盛典,亦是文化力量的綿醇持久。
    清明是厚重的,也是輕盈的。此時此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于祭祀掃墓中慎終追遠,獲得精神力量。同時,我們的也有了一個理性、冷靜思考人生的機會。這份古老的文化傳承,歷千年滄桑不衰,穿透歲月,抵達人心?;蜻祮柹溃驎橙粶I笑,讓人在心靈的柔韌和豐富中得到情感升華。
    2.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 篇二
    中國的清明節(jié)是重要的祭祖節(jié)日。據專家介紹,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
    清明最早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它在春分后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氣溫漸漸升高,正是農耕的大好季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古代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就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清明踏青在宋代最為流行。
    清明掃墓在唐朝就開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在繼承。
    清明祭掃緬懷先人的形式多種多樣。傳統(tǒng)的有燒紙掛錢,修墳除草。近年來又出現一些新形式,如:獻一束淡雅的鮮花表達無聲的交流和思念;植一棵長青樹,掛上先人名,意在將思念植于土中,四季長青;在家供奉牌位,家人團聚,共同祭拜,教育后代飲水思源。我還覺得清明節(jié)寫篇懷念文章,寄托對先人的哀思,既不落俗套又意義深遠,也不失為一種好形式。
    3.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 篇三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清明節(jié)的每一縷哀思,都源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于個人,清明寄托著自己內心的無限追思和深切崇敬;于家庭,清明是對故鄉(xiāng)對家的無盡眷戀;于國家,清明是不能忘卻的家國情懷。面對逝去的先輩和英烈,我們對生命的思考再次被點醒,對過往的留戀重新被點燃,對未來的期待被大大激發(fā),一往無前的勇氣、家國天下的情懷,都融匯于仲春與暮春之交,存于內心深處。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可以對先輩們說如今的中國一切都如你們所愿,山河無恙,煙火尋常。而我們也將繼續(xù)沿著你們所走的道路,時時處處,涵養(yǎng)我們的家國情懷,去續(xù)寫你們未完的詩篇,去創(chuàng)造你們未見的新世界。
    4.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 篇四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國人歷來最重家國情懷,清明時節(jié),緬懷先輩、慎終追遠,家庭的記憶被細細勾連,國家的歷史被反復訴說,這是一個精神薪火相傳,信仰生生不息的過程。其間,有些精神在傳承中歷久彌新,有些內蘊在演變中綻放新顏,有些價值在變革中與時偕行。脫貧攻堅的戰(zhàn)場、抗疫大戰(zhàn)的前線,不計其數的人們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的奔赴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為了勝利他們不惜犧牲自我,憑自己的微薄之力,筑起了我們新時代的“長城”。他們就在我們身邊,是兒女、是父母、是丈夫、是妻子、是朋友……也許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我們知道他們?yōu)榱苏l。清明時節(jié),我們仰望星空,不僅僅是要把他們唱成歌,更多是帶著他們的愿景,在這奔赴趕考之路的每一天,不枉他們的期待,勇往直前。
    5.2023關于清明節(jié)心得體會 篇五
    清明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法定節(jié)日,也是一份喚醒心底情感的契機,領悟節(jié)日本身的意涵遠比形式更為重要。于個人而言,在心底永遠銘記已逝親人,過好自己的生活,是對親人的緬懷,選擇綠色祭掃、文明祭掃還表達了一份對其他生命的敬畏。對于全社會來說,引導文明祭掃是創(chuàng)建文明新風的積極舉措,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