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奧數(shù)題時,經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問題能否轉化成舊問題解決,化新為舊,透過表面,抓住問題的實質,將問題轉化成自己熟悉的問題去解答。轉化的類型有條件轉化、問題轉化、關系轉化、圖形轉化等。以下是整理的《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一
1、學校開運動會同學們在操場上站隊排練體操,小華前面有8個人,后面有5個人,問:小華這一行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及解析:
小華前面有8人,說明不包括小華;小華后面有5個人,也不包括小華,但是這一行的總人數(shù)包括小華,所以要求這一行有多少人,就要用小華前面的人數(shù)加上小華后面的人數(shù),再加上小華本身。
8+5+1=14(人)
答:這一行一共有14人。
2、希望小學一年級A班有40個人,上體育課的時候,王老師讓他們每十個人排成一排,后一排只剩6個人。如果缺席的人不超過10個,請你算一算,有幾個人缺席?
答案及解析:
15+17=32,除了我坐的這排,前面有15排,后面有17排,所以未知的排數(shù)有32排。
2.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二
1、兩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從多的一袋里拿出8粒糖放到少的一袋里去,拿幾次才能使兩袋糖的粒數(shù)同樣多。
【解析】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多的比少的多了84-20=64粒;
當兩袋糖的粒數(shù)同樣多時,拿動的粒數(shù)為64÷2=32粒,也就是每袋有20+32=52粒;
每次拿出8粒一共需要的次數(shù)為:32÷8=4次
2、小強、小清、小玲、小紅四人中,小強不是矮的,小紅不是的,但比小強高,小玲不比大家高。請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把名子寫出來。
【解析】簡單邏輯推理題,因為小強不是矮的,小紅不是的,但比小強高,所以小強只能是第三高的,小紅是第二高的;而小玲不比大家高,說明小玲矮,此外就是小清;即從高到矮的順序為:小清、小紅、小強、小玲。
3.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三
1、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齡之和是72歲,媽媽和爸爸同歲,媽媽的年齡是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歲?
答案:媽媽的年齡是孩子的4倍,爸爸和媽媽同歲,那么爸爸的年齡也是孩子的4倍,把孩子的年齡作為1倍數(shù),已知三口人年齡和是72歲,那么孩子的年齡為72÷(1+4+4)=8(歲),媽媽的年齡是8×4=32(歲),爸爸和媽媽同歲為32歲。
2、甲乙丙丁各自參加籃球、排球、足球和象棋。現(xiàn)在知道:(1)甲的身材比排球運動員高。(2)幾年前,丁由于事故,失去了雙腿。(3)足球運動員比丙和籃球運動員都矮。猜猜就甲乙丙丁各參加什么項目?
答案:由(2)可知丁肯定是象棋運動員,由(1)(3)可知甲不是排球和足球運動員,那么甲只能是籃球運動員,由(3)可知丙不是足球運動員,那么只能是排球運動員了,剩下的乙就是足球運動員了。
4.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四
1、王英、趙明、李剛三人約好每人報名參加學校運動會的跳遠、跳高、100米跑、200米跑四項中的一項比賽,問:報名的結果會出現(xiàn)多少種不同的情形?
解答:三人報名參加比賽,彼此互不影響獨立報名。所以可以看成是分三步完成,即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報名。首先,王英去報名,可報4個項目中的一項,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其次,趙明去報名,也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同樣,李剛也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滿足乘法原理的條件,可由乘法原理解決。
解:由乘法原理,報名的結果共有4×4×4=64種不同的情形。
2、由數(shù)字1、2、3、4、5、6共可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shù)字的四位奇數(shù)?
解答:
分析要組成四位數(shù),需一位一位地確定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即分四步完成,由于要求組成的`數(shù)是奇數(shù),故個位上只有能取1、3、5中的一個,有3種不同的取法;十位上,可以從余下的五個數(shù)字中取一個,有5種取法;百位上有4種取法;千位上有3種取法,故可由乘法原理解決。
解:由1、2、3、4、5、6共可組成3×4×5×3=180個沒有重復數(shù)字的四位奇數(shù)。
5.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五
1、工程問題
綠化隊4天種樹200棵,還要種400棵,照這樣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務共需多少天?
解答:200÷4=50(棵)
(200+400)÷50=12(天)
2、還原問題
3個籠子里共養(yǎng)了78只鸚鵡,如果從第1個籠子里取出8只放到第2個籠子里,再從第2個籠子里取出6只放到第3個籠子里,那么3個籠子里的鸚鵡一樣多.求3個籠子里原來各養(yǎng)了多少只鸚鵡?
解答:78÷3=26(只)
第1個籠子:26+8=34(只)
第2個籠子:26-8+6=24(只)
第3個籠子:26-6=20(只)
6.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六
1、大家都很容易想到,讓甲、乙搭配,丙、丁搭配應該比較節(jié)省時間。而他們只有一個手電筒,每次又只能過兩個人,所以每次過橋后,還得有一個人返回送手電筒。為了節(jié)省時間,肯定是盡可能讓速度快的人承擔往返送手電筒的任務。那么就應該讓甲和乙先過橋,用時2分鐘,再由甲返回送手電筒,需要1分鐘,然后丙、丁搭配過橋,用時10分鐘。接下來乙返回,送手電筒,用時2分鐘,再和甲一起過橋,又用時2分鐘。所以花費的總時間為:2+1+10+2+2=17分鐘。
解:2+1+10+2+2=17分鐘
2、要使過河時間少,應抓住以下兩點:
(1)同時過河的兩頭牛過河時間差要盡可能小
(2)過河后應騎用時少的?;貋怼?BR> 解:小明騎在甲牛背上趕乙牛過河后,再騎甲牛返回,用時2+1=3分鐘
然后騎在丙牛背上趕丁牛過河后,再騎乙牛返回,用時6+2=8分鐘
后騎在甲牛背上趕乙牛過河,不用返回,用時2分鐘。
總共用時(2+1)+(6+2)+2=13分鐘。
7.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七
1、在一道沒有余數(shù)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數(shù)(不為零)加上除數(shù)和商的積,得到的和,除以被除數(shù),所得的商是多少?
【解析】因為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即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
所以[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被除數(shù)=1+1=2
2、明明和花花用同一個數(shù)做除法,明明用12去除,花花用15去除。明明除得商是32余數(shù)是6,花花計算的結果應是多少?
【解析】被除數(shù)=12×32+6=390
花花計算的結果是:390÷15=26
8.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八
1、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2、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時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fā),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fā)的車站,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km,乙車每小時行45km,兩地相距多少km?(交換乘客的時間略去不計)
參考答案:
1、解析: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答:每支鉛筆0.2元。
2、解析:根據(jù)已知兩車上午8時從兩站出發(fā),下午2點返回原車站,可求出兩車所行駛的時間。根據(jù)兩車的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可求兩車行駛的總路程。
答:兩地相距255km。
9.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九
1、汽車往返于A,B兩地,去時速度為40千米/時,要想來回的平均速度為48千米/時,回來時的速度應為多少?
2、趙伯伯為鍛煉身體,每天步行3小時,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設趙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時行4千米,上山每小時行3千米,下山每小時行6千米,在每天鍛煉中,他共行走多少米?
參考答案:
1、解答:假設AB兩地之間的距離為480÷2=240(千米),那么總時間=480÷48=10(小時),回來時的速度為240÷(10-240÷4)=60(千米/時)。
2、解答:設趙伯伯每天上山的路程為12千米,那么下山走的路程也是12千米,上山時間為12÷3=4小時,下山時間為12÷6=2小時,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為:12×2÷(4+2)=4(千米/時),由于趙伯伯在平路上的速度也是4千米/時,所以,在每天鍛煉中,趙伯伯的平均速度為4千米/時,每天鍛煉3小時,共行走了4×3=12(千米)=12000(米)。
10.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十
1、甲、乙兩個糧倉存糧320噸,后來從甲倉運出40噸,給乙倉運進20噸,這時甲倉存糧是乙倉的2倍,兩個糧倉原來各存糧分別為__________噸和____________噸。
2、某校共有學生5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則男生_________人,女生_________人。
3、學校買了4個足球和2個排球,共用去了162元。每個足球比每個排球貴3元,每個足球_________元,每個排球_________元。
參考答案:
1、現(xiàn)乙倉存糧=(320-40+20)÷(2+1)=100(噸)
乙倉原存糧=100-20=80(噸)
甲倉原存糧=320-80=240(噸)
2、女生人數(shù)=(560+40)÷(3+1)=150(人)男生人數(shù)=150×3-40=410(人)
3、每個排球=(162-3×4)÷(4+2)=150÷6=25(元)每個足球=25+3=28(元)
1.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一
1、學校開運動會同學們在操場上站隊排練體操,小華前面有8個人,后面有5個人,問:小華這一行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及解析:
小華前面有8人,說明不包括小華;小華后面有5個人,也不包括小華,但是這一行的總人數(shù)包括小華,所以要求這一行有多少人,就要用小華前面的人數(shù)加上小華后面的人數(shù),再加上小華本身。
8+5+1=14(人)
答:這一行一共有14人。
2、希望小學一年級A班有40個人,上體育課的時候,王老師讓他們每十個人排成一排,后一排只剩6個人。如果缺席的人不超過10個,請你算一算,有幾個人缺席?
答案及解析:
15+17=32,除了我坐的這排,前面有15排,后面有17排,所以未知的排數(shù)有32排。
2.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二
1、兩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從多的一袋里拿出8粒糖放到少的一袋里去,拿幾次才能使兩袋糖的粒數(shù)同樣多。
【解析】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多的比少的多了84-20=64粒;
當兩袋糖的粒數(shù)同樣多時,拿動的粒數(shù)為64÷2=32粒,也就是每袋有20+32=52粒;
每次拿出8粒一共需要的次數(shù)為:32÷8=4次
2、小強、小清、小玲、小紅四人中,小強不是矮的,小紅不是的,但比小強高,小玲不比大家高。請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把名子寫出來。
【解析】簡單邏輯推理題,因為小強不是矮的,小紅不是的,但比小強高,所以小強只能是第三高的,小紅是第二高的;而小玲不比大家高,說明小玲矮,此外就是小清;即從高到矮的順序為:小清、小紅、小強、小玲。
3.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三
1、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齡之和是72歲,媽媽和爸爸同歲,媽媽的年齡是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歲?
答案:媽媽的年齡是孩子的4倍,爸爸和媽媽同歲,那么爸爸的年齡也是孩子的4倍,把孩子的年齡作為1倍數(shù),已知三口人年齡和是72歲,那么孩子的年齡為72÷(1+4+4)=8(歲),媽媽的年齡是8×4=32(歲),爸爸和媽媽同歲為32歲。
2、甲乙丙丁各自參加籃球、排球、足球和象棋。現(xiàn)在知道:(1)甲的身材比排球運動員高。(2)幾年前,丁由于事故,失去了雙腿。(3)足球運動員比丙和籃球運動員都矮。猜猜就甲乙丙丁各參加什么項目?
答案:由(2)可知丁肯定是象棋運動員,由(1)(3)可知甲不是排球和足球運動員,那么甲只能是籃球運動員,由(3)可知丙不是足球運動員,那么只能是排球運動員了,剩下的乙就是足球運動員了。
4.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四
1、王英、趙明、李剛三人約好每人報名參加學校運動會的跳遠、跳高、100米跑、200米跑四項中的一項比賽,問:報名的結果會出現(xiàn)多少種不同的情形?
解答:三人報名參加比賽,彼此互不影響獨立報名。所以可以看成是分三步完成,即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報名。首先,王英去報名,可報4個項目中的一項,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其次,趙明去報名,也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同樣,李剛也有4種不同的報名方法。滿足乘法原理的條件,可由乘法原理解決。
解:由乘法原理,報名的結果共有4×4×4=64種不同的情形。
2、由數(shù)字1、2、3、4、5、6共可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shù)字的四位奇數(shù)?
解答:
分析要組成四位數(shù),需一位一位地確定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即分四步完成,由于要求組成的`數(shù)是奇數(shù),故個位上只有能取1、3、5中的一個,有3種不同的取法;十位上,可以從余下的五個數(shù)字中取一個,有5種取法;百位上有4種取法;千位上有3種取法,故可由乘法原理解決。
解:由1、2、3、4、5、6共可組成3×4×5×3=180個沒有重復數(shù)字的四位奇數(shù)。
5.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五
1、工程問題
綠化隊4天種樹200棵,還要種400棵,照這樣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務共需多少天?
解答:200÷4=50(棵)
(200+400)÷50=12(天)
2、還原問題
3個籠子里共養(yǎng)了78只鸚鵡,如果從第1個籠子里取出8只放到第2個籠子里,再從第2個籠子里取出6只放到第3個籠子里,那么3個籠子里的鸚鵡一樣多.求3個籠子里原來各養(yǎng)了多少只鸚鵡?
解答:78÷3=26(只)
第1個籠子:26+8=34(只)
第2個籠子:26-8+6=24(只)
第3個籠子:26-6=20(只)
6.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六
1、大家都很容易想到,讓甲、乙搭配,丙、丁搭配應該比較節(jié)省時間。而他們只有一個手電筒,每次又只能過兩個人,所以每次過橋后,還得有一個人返回送手電筒。為了節(jié)省時間,肯定是盡可能讓速度快的人承擔往返送手電筒的任務。那么就應該讓甲和乙先過橋,用時2分鐘,再由甲返回送手電筒,需要1分鐘,然后丙、丁搭配過橋,用時10分鐘。接下來乙返回,送手電筒,用時2分鐘,再和甲一起過橋,又用時2分鐘。所以花費的總時間為:2+1+10+2+2=17分鐘。
解:2+1+10+2+2=17分鐘
2、要使過河時間少,應抓住以下兩點:
(1)同時過河的兩頭牛過河時間差要盡可能小
(2)過河后應騎用時少的?;貋怼?BR> 解:小明騎在甲牛背上趕乙牛過河后,再騎甲牛返回,用時2+1=3分鐘
然后騎在丙牛背上趕丁牛過河后,再騎乙牛返回,用時6+2=8分鐘
后騎在甲牛背上趕乙牛過河,不用返回,用時2分鐘。
總共用時(2+1)+(6+2)+2=13分鐘。
7.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七
1、在一道沒有余數(shù)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數(shù)(不為零)加上除數(shù)和商的積,得到的和,除以被除數(shù),所得的商是多少?
【解析】因為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即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
所以[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被除數(shù)=1+1=2
2、明明和花花用同一個數(shù)做除法,明明用12去除,花花用15去除。明明除得商是32余數(shù)是6,花花計算的結果應是多少?
【解析】被除數(shù)=12×32+6=390
花花計算的結果是:390÷15=26
8.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八
1、李軍和張強付同樣多的錢買了同一種鉛筆,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李軍又給張強0.6元錢。每支鉛筆多少錢?
2、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時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fā),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fā)的車站,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km,乙車每小時行45km,兩地相距多少km?(交換乘客的時間略去不計)
參考答案:
1、解析:根據(jù)兩人付同樣多的錢買同一種鉛筆和李軍要了13支,張強要了7支,可知每人應該得(13+7)÷2支,而李軍要了13支比應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給張強0.6元錢,即可求每支鉛筆的價錢。
答:每支鉛筆0.2元。
2、解析:根據(jù)已知兩車上午8時從兩站出發(fā),下午2點返回原車站,可求出兩車所行駛的時間。根據(jù)兩車的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可求兩車行駛的總路程。
答:兩地相距255km。
9.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九
1、汽車往返于A,B兩地,去時速度為40千米/時,要想來回的平均速度為48千米/時,回來時的速度應為多少?
2、趙伯伯為鍛煉身體,每天步行3小時,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設趙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時行4千米,上山每小時行3千米,下山每小時行6千米,在每天鍛煉中,他共行走多少米?
參考答案:
1、解答:假設AB兩地之間的距離為480÷2=240(千米),那么總時間=480÷48=10(小時),回來時的速度為240÷(10-240÷4)=60(千米/時)。
2、解答:設趙伯伯每天上山的路程為12千米,那么下山走的路程也是12千米,上山時間為12÷3=4小時,下山時間為12÷6=2小時,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為:12×2÷(4+2)=4(千米/時),由于趙伯伯在平路上的速度也是4千米/時,所以,在每天鍛煉中,趙伯伯的平均速度為4千米/時,每天鍛煉3小時,共行走了4×3=12(千米)=12000(米)。
10.小學奧數(shù)思維訓練題及答案 篇十
1、甲、乙兩個糧倉存糧320噸,后來從甲倉運出40噸,給乙倉運進20噸,這時甲倉存糧是乙倉的2倍,兩個糧倉原來各存糧分別為__________噸和____________噸。
2、某校共有學生5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則男生_________人,女生_________人。
3、學校買了4個足球和2個排球,共用去了162元。每個足球比每個排球貴3元,每個足球_________元,每個排球_________元。
參考答案:
1、現(xiàn)乙倉存糧=(320-40+20)÷(2+1)=100(噸)
乙倉原存糧=100-20=80(噸)
甲倉原存糧=320-80=240(噸)
2、女生人數(shù)=(560+40)÷(3+1)=150(人)男生人數(shù)=150×3-40=410(人)
3、每個排球=(162-3×4)÷(4+2)=150÷6=25(元)每個足球=25+3=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