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波瀾壯闊,無數(sh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為大家精心整理了15篇歷史人物故事。翻開這些故事,仿若穿越時空,與古人面對面,在他們的跌宕人生中,探尋歷史的奧秘,汲取奮進的力量,開啟一場啟迪心智的歷史之旅。
1.歷史人物故事 篇一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yī),他料病如神,預(yù)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yī)術(shù)學(xué)得那么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fā)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y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xué)醫(y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yī)術(shù)高明,他風(fēng)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fēng)下雨,還是不停止學(xué)醫(y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jīng)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fā)現(xiàn),長老把自己的醫(yī)術(shù)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y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y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jīng)過幾天的學(xué)習(xí),華佗的醫(yī)術(shù)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xí)求學(xué)。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y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yī)術(shù)呢!當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y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zhuǎn),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y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jīng)燭火燒了?!睅?父一看,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yī)”?;l(fā)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yī)終死在曹操的監(jiān)獄里了。
2.歷史人物故事 篇二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fā)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zāi)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fā)生激戰(zhàn),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xí)?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zhì)于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zhí)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guān)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yǎng)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后,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臥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終于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nèi)空虛加上國內(nèi)天災(zāi)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jīng)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3.歷史人物故事 篇三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xué)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xué)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gòu)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拿個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BR>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BR>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BR>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4.歷史人物故事 篇四
孟子的母親十分注重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作用,孟子小時候,孟母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遷居三次。
據(jù)說,孟母起初帶著年幼的孟軻,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軻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學(xué)著玩。孟母見了,說: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不合適!"很快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軻看見商人們自吹自夸地賣東西賺錢,覺得很有趣,便又學(xué)著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不行,孩子住在這里也不合適。"于是,她又尋找遷居的合適地方,很快將家搬到了靠近學(xué)堂的地方。在這里,孟軻不久就開始學(xué)習(xí)禮節(jié),提出上學(xué)的請求了。孟母這才高興地說:"這里才是適宜我兒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這里住了下來。
后來,孟子果然未負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學(xué)者和思想家。
5.歷史人物故事 篇五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jù)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huán)送來了他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huán)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huán)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nèi)滩蛔⌒Τ隽寺?。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xué)習(xí)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BR>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6.歷史人物故事 篇六
晉代大臣車胤年幼時,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油燈。為了在夜晚也能學(xué)習(xí),車胤便想到了一個夜晚照明的辦法。
一天晚上,車胤找來白絹做成一個透光的袋子,然后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就這樣,每天晚上車胤就借著白絹里透出的螢火蟲的光來看書。
車胤苦讀多年,憑借自己的努力,他終于入朝為官。
7.歷史人物故事 篇七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戰(zhàn)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后來,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為了奮發(fā)圖強、報仇雪恥,每天晚上晚睡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此來提醒自己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從而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
8.歷史人物故事 篇八
秦朝末年,在巨鹿之戰(zhàn)中,趙軍被秦軍圍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義與項羽前去救援。
救援途中,由于上將宋義遲遲按兵不動,項羽急不可耐,于是將其殺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趙國。宋義死后,楚軍在項羽的帶領(lǐng)下士氣大增。項羽先派部分前鋒前去切斷秦國糧道,自己率領(lǐng)全軍渡河后,便下令破釜沉舟燒營房,表明自己和將士們不勝則死、絕不回頭的決心。士兵們受到極大的鼓舞,于是拼死殺敵,將秦軍包圍,以一敵十,越挫越勇。
九次激戰(zhàn)過后,項羽帶領(lǐng)的軍隊終于大破秦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趙軍。
9.歷史人物故事 篇九
三國時期,吳國的偏將軍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諸葛亮答應(yīng)三天造好,并立下了軍令狀。事后,諸葛亮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并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吳國派軍隊攻來,便叫弓箭手朝來船射箭。不一會兒,諸葛亮帶來的船兩邊便都插滿了箭。諸葛亮覺得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才意識到上當了,可是想追也來不及了。
十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jīng)過后,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10.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
1796年的一天,一個青年開始做導(dǎo)師留的數(shù)學(xué)題。
前兩道題完成順利。只剩第三道題:要求只用尺規(guī),畫出一個正17邊形。
這位青年絞盡腦汁,但是毫無進展。困難激起了斗志。他終于完成了這道難題。
導(dǎo)師看到學(xué)生的作業(yè)驚呆了。他激動地說:“你知道嗎?你解開了遺留兩千多年的數(shù)學(xué)難題!”
原來,導(dǎo)師因為失誤,把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學(xué)生。
每當回憶時,這位青年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shù)學(xué)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BR> 這位青年就是數(shù)學(xué)王子高斯。
11.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一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被所有人公認的一個小笨蛋,笨到同學(xué)們見到他就議論紛紛,笨到老師也覺得他無可救藥了??墒悄?,愛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沒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奮”!
在手工課上,別的小朋友都交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卻交了一個工藝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話他。老師也諷刺他:“我看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東西了!”可是愛因斯坦卻拿出了兩個比這個更加糟糕的小凳子,這時,老師和同學(xué)們驚呆了,也由此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這是愛因斯坦的成長過程中小小的勤奮,他的收獲是得到了同學(xué)和老師對他新的看法;長大了以后,愛因斯坦更加勤奮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諾貝爾獎、以及許多數(shù)都數(shù)不清的獎項。
12.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二
火燒赤壁之后,蔣琬以州書佐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夢見門外有只鮮血淋淋的牛頭,驚醒之后心中十分惶恐。后來,他聽說趙直解夢之術(shù)高超便立刻將他接到家中,讓其為自己解夢。
趙直聽后看了看蔣琬,見其表情煩憂,隨即笑著說:“不必/過慮,此為大喜之兆啊,你要當高/官了,將至三公之位!”蔣琬疑惑,便問何以見得,趙直解釋說:“夫見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見也。牛頭鼻頭者,皆公字之象也。東家必當至公?!笔Y琬聽后終得以心安。事后,蔣琬果真被任為什邡令,后又升為大司馬,位居三公之列。
13.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三
北齊時期,有一個叫李元忠的人。當是他還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夢。夢見他執(zhí)火炬進入了父親的墓穴。醒來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師,求他解夢。老師聞聽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執(zhí)火炬進入你父親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說‘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云,官運亨通。
14.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四
房玄齡,字喬,出生于公元579年,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
房玄齡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親房彥謙,通涉五經(jīng),善辭辯,他一生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祿常周濟親友。他曾對房玄齡說:“人皆以官富,我獨因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边@樣的一個家庭,對房玄齡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時候,聰敏好學(xué)。五歲那年,父親教他讀《詩經(jīng)》,他卻要讀史書。房彥謙問他為何要讀史書,他說,史書都是講的歷朝興衰大事,可以洞察時局,運籌帷幄,像蕭何、陳平那樣干一番大事業(yè)。房彥謙聽了很吃驚,沒想到兒子這般年齡就有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興,便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給他找來了《左氏春秋》、《史記》、《漢書》等經(jīng)典著作。
開始,房玄齡讀史書難度大,許多字不認識,有些句子也讀不懂。他并不去問父親,因為父親曾經(jīng)說過,他年齡太小,那么深的書,怕他讀不懂,等年齡大點再學(xué)。如今字不認識,句子不懂,去問父親,豈不讓父親抓住理了?他雖然不去問父親,但也沒有放棄這些難點,而是把這些難點都記下來,不厭其煩地反復(fù)閱讀,就這樣,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認識的字也就順過來了。
有,父親檢查他的學(xué)習(xí)情況,提出了幾個問題要他回答,他拿過筆和紙來,揮筆疾書,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部答完了。父親感到驚奇,于是問道:“我提出的問題,是讓你口答,你為什么要用文字來回答呢?”
小玄齡見問,便把自己的學(xué)習(xí)辦法如實地說了出來:“有些字和句子,雖然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時卻念不出,故只好用筆來回答。”
父親聽后,又看了看兒子用文字回答的問題,用詞用字不僅完全正確,而且還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禁被兒子的刻苦學(xué)習(xí)精神所感動,便把他記下的難句難字,給他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就這樣。房玄齡用了五年的時間,讀完了家中所有的藏書,文章寫得也很出色,被當?shù)厝朔Q贊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齡隨父親房彥謙到京師拜訪朋友。在這過程中,房玄齡接觸了不少達官貴人。他們多數(shù)認為當時天下太平,國勢昌盛。有一天,房彥謙去拜見好友高基素。此人時為吏部侍郎,精通史書,學(xué)識淵博。他見房玄齡生得氣宇軒昂,言談不凡,心中很是愛惜。
席間,高基素對房玄齡問道:“聽說賢侄飽讀史書,被人稱為‘童子博士’,不知對當前時局如何看法?”
房玄齡道:“時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國勢昌盛,但小侄卻不敢茍同。”
房彥謙一聽苗頭不對,急對玄齡大聲訓(xùn)斥道:“住口,不許再胡言亂語!”
高基素微微笑道:“彥謙兄何必相阻?難道是信不過我嗎?”然后對房玄齡道:“賢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說無妨!”
房玄齡這才又道:“以小侄看來,現(xiàn)在皇帝沒有積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長治久安,只會追逐聲色,欺壓百姓,后必然要自相殘殺,不能保全國家?,F(xiàn)在表面上看來一片平靜,其實亡國之日已經(jīng)不遠了?!?BR> 公元597年,房玄齡考中進士,官授羽騎尉。此時,隋文帝聽信讒言,正準備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朝野上下無不議論紛紛。吏部尚書高基素記起當初房玄齡說過的話,便對好友裴矩私下稱贊說:“有才華的人我見過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齡這個年輕人。他小小年紀,就具有如此遠見卓識,日后必然會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yè),遺憾的是我已年老體衰,看不到他實現(xiàn)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楊廣即位,天下大亂。
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率軍進入關(guān)中,房玄齡到渭北軍中投靠,受到賞識。此后,房玄齡隨李世民征戰(zhàn),參與軍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為官勤勉,對安定天下有重大貢獻,享有良相美譽。
公元648年,房玄齡病死,時年七十歲。唐太宗不勝悲痛,并為其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15.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五
作為中國歷有影響人物之一的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卻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復(fù)朗讀多遍,還沒有背下來。他只好一直誦讀此文。
這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墒堑劝〉?,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那小偷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后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1.歷史人物故事 篇一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yī),他料病如神,預(yù)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yī)術(shù)學(xué)得那么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fā)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y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xué)醫(y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yī)術(shù)高明,他風(fēng)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fēng)下雨,還是不停止學(xué)醫(y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jīng)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fā)現(xiàn),長老把自己的醫(yī)術(shù)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y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y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jīng)過幾天的學(xué)習(xí),華佗的醫(yī)術(shù)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xí)求學(xué)。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y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yī)術(shù)呢!當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y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zhuǎn),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y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jīng)燭火燒了?!睅?父一看,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yī)”?;l(fā)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yī)終死在曹操的監(jiān)獄里了。
2.歷史人物故事 篇二
勾踐23歲就繼承王位,剛繼位不久就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可謂是志得意滿,但此時的勾踐當然還算上“成”。因為強大的吳國正在發(fā)奮血恥,一場滅頂之災(zāi)隨即就降臨到了這位年輕的君王和他的國家。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fā)生激戰(zhàn),越兵大敗。勾踐退兵至?xí)?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親去吳國臣事夫差入質(zhì)于吳,抵達吳都,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吳王執(zhí)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guān)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yǎng)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勝過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踐七年(30歲)歸越,歸國后,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報仇雪恥,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里掛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嘗。這就是“臥薪嘗膽”典故的由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終于勾踐乘吳國爭霸中原國內(nèi)空虛加上國內(nèi)天災(zāi)大敗吳國。勾踐二十四年(47歲),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jīng)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有志者,事競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3.歷史人物故事 篇三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xué)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xué)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gòu)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拿個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BR>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BR>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BR>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4.歷史人物故事 篇四
孟子的母親十分注重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作用,孟子小時候,孟母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遷居三次。
據(jù)說,孟母起初帶著年幼的孟軻,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軻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學(xué)著玩。孟母見了,說: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不合適!"很快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軻看見商人們自吹自夸地賣東西賺錢,覺得很有趣,便又學(xué)著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不行,孩子住在這里也不合適。"于是,她又尋找遷居的合適地方,很快將家搬到了靠近學(xué)堂的地方。在這里,孟軻不久就開始學(xué)習(xí)禮節(jié),提出上學(xué)的請求了。孟母這才高興地說:"這里才是適宜我兒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這里住了下來。
后來,孟子果然未負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學(xué)者和思想家。
5.歷史人物故事 篇五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jù)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huán)送來了他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huán)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huán)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nèi)滩蛔⌒Τ隽寺?。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xué)習(xí)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BR>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6.歷史人物故事 篇六
晉代大臣車胤年幼時,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油燈。為了在夜晚也能學(xué)習(xí),車胤便想到了一個夜晚照明的辦法。
一天晚上,車胤找來白絹做成一個透光的袋子,然后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就這樣,每天晚上車胤就借著白絹里透出的螢火蟲的光來看書。
車胤苦讀多年,憑借自己的努力,他終于入朝為官。
7.歷史人物故事 篇七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在戰(zhàn)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國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后來,勾踐被釋放回國。他為了奮發(fā)圖強、報仇雪恥,每天晚上晚睡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此來提醒自己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從而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
8.歷史人物故事 篇八
秦朝末年,在巨鹿之戰(zhàn)中,趙軍被秦軍圍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義與項羽前去救援。
救援途中,由于上將宋義遲遲按兵不動,項羽急不可耐,于是將其殺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趙國。宋義死后,楚軍在項羽的帶領(lǐng)下士氣大增。項羽先派部分前鋒前去切斷秦國糧道,自己率領(lǐng)全軍渡河后,便下令破釜沉舟燒營房,表明自己和將士們不勝則死、絕不回頭的決心。士兵們受到極大的鼓舞,于是拼死殺敵,將秦軍包圍,以一敵十,越挫越勇。
九次激戰(zhàn)過后,項羽帶領(lǐng)的軍隊終于大破秦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趙軍。
9.歷史人物故事 篇九
三國時期,吳國的偏將軍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諸葛亮答應(yīng)三天造好,并立下了軍令狀。事后,諸葛亮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下令開船,并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吳國派軍隊攻來,便叫弓箭手朝來船射箭。不一會兒,諸葛亮帶來的船兩邊便都插滿了箭。諸葛亮覺得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回師。這時,曹操才意識到上當了,可是想追也來不及了。
十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jīng)過后,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10.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
1796年的一天,一個青年開始做導(dǎo)師留的數(shù)學(xué)題。
前兩道題完成順利。只剩第三道題:要求只用尺規(guī),畫出一個正17邊形。
這位青年絞盡腦汁,但是毫無進展。困難激起了斗志。他終于完成了這道難題。
導(dǎo)師看到學(xué)生的作業(yè)驚呆了。他激動地說:“你知道嗎?你解開了遺留兩千多年的數(shù)學(xué)難題!”
原來,導(dǎo)師因為失誤,把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學(xué)生。
每當回憶時,這位青年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shù)學(xué)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將它解出來?!?BR> 這位青年就是數(shù)學(xué)王子高斯。
11.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一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被所有人公認的一個小笨蛋,笨到同學(xué)們見到他就議論紛紛,笨到老師也覺得他無可救藥了??墒悄?,愛因斯坦去具有了常人所沒有的意志力,那,就是“勤奮”!
在手工課上,別的小朋友都交了一個個精美的手工作品,可他卻交了一個工藝粗糙的的小木凳子,大家都笑話他。老師也諷刺他:“我看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東西了!”可是愛因斯坦卻拿出了兩個比這個更加糟糕的小凳子,這時,老師和同學(xué)們驚呆了,也由此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這是愛因斯坦的成長過程中小小的勤奮,他的收獲是得到了同學(xué)和老師對他新的看法;長大了以后,愛因斯坦更加勤奮了,他的成就也就更大了——他得到了諾貝爾獎、以及許多數(shù)都數(shù)不清的獎項。
12.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二
火燒赤壁之后,蔣琬以州書佐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他夢見門外有只鮮血淋淋的牛頭,驚醒之后心中十分惶恐。后來,他聽說趙直解夢之術(shù)高超便立刻將他接到家中,讓其為自己解夢。
趙直聽后看了看蔣琬,見其表情煩憂,隨即笑著說:“不必/過慮,此為大喜之兆啊,你要當高/官了,將至三公之位!”蔣琬疑惑,便問何以見得,趙直解釋說:“夫見血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見也。牛頭鼻頭者,皆公字之象也。東家必當至公?!笔Y琬聽后終得以心安。事后,蔣琬果真被任為什邡令,后又升為大司馬,位居三公之列。
13.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三
北齊時期,有一個叫李元忠的人。當是他還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夢。夢見他執(zhí)火炬進入了父親的墓穴。醒來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師,求他解夢。老師聞聽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執(zhí)火炬進入你父親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說‘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云,官運亨通。
14.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四
房玄齡,字喬,出生于公元579年,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
房玄齡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親房彥謙,通涉五經(jīng),善辭辯,他一生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祿常周濟親友。他曾對房玄齡說:“人皆以官富,我獨因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边@樣的一個家庭,對房玄齡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時候,聰敏好學(xué)。五歲那年,父親教他讀《詩經(jīng)》,他卻要讀史書。房彥謙問他為何要讀史書,他說,史書都是講的歷朝興衰大事,可以洞察時局,運籌帷幄,像蕭何、陳平那樣干一番大事業(yè)。房彥謙聽了很吃驚,沒想到兒子這般年齡就有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興,便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給他找來了《左氏春秋》、《史記》、《漢書》等經(jīng)典著作。
開始,房玄齡讀史書難度大,許多字不認識,有些句子也讀不懂。他并不去問父親,因為父親曾經(jīng)說過,他年齡太小,那么深的書,怕他讀不懂,等年齡大點再學(xué)。如今字不認識,句子不懂,去問父親,豈不讓父親抓住理了?他雖然不去問父親,但也沒有放棄這些難點,而是把這些難點都記下來,不厭其煩地反復(fù)閱讀,就這樣,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認識的字也就順過來了。
有,父親檢查他的學(xué)習(xí)情況,提出了幾個問題要他回答,他拿過筆和紙來,揮筆疾書,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部答完了。父親感到驚奇,于是問道:“我提出的問題,是讓你口答,你為什么要用文字來回答呢?”
小玄齡見問,便把自己的學(xué)習(xí)辦法如實地說了出來:“有些字和句子,雖然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時卻念不出,故只好用筆來回答。”
父親聽后,又看了看兒子用文字回答的問題,用詞用字不僅完全正確,而且還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禁被兒子的刻苦學(xué)習(xí)精神所感動,便把他記下的難句難字,給他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就這樣。房玄齡用了五年的時間,讀完了家中所有的藏書,文章寫得也很出色,被當?shù)厝朔Q贊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齡隨父親房彥謙到京師拜訪朋友。在這過程中,房玄齡接觸了不少達官貴人。他們多數(shù)認為當時天下太平,國勢昌盛。有一天,房彥謙去拜見好友高基素。此人時為吏部侍郎,精通史書,學(xué)識淵博。他見房玄齡生得氣宇軒昂,言談不凡,心中很是愛惜。
席間,高基素對房玄齡問道:“聽說賢侄飽讀史書,被人稱為‘童子博士’,不知對當前時局如何看法?”
房玄齡道:“時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國勢昌盛,但小侄卻不敢茍同。”
房彥謙一聽苗頭不對,急對玄齡大聲訓(xùn)斥道:“住口,不許再胡言亂語!”
高基素微微笑道:“彥謙兄何必相阻?難道是信不過我嗎?”然后對房玄齡道:“賢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說無妨!”
房玄齡這才又道:“以小侄看來,現(xiàn)在皇帝沒有積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長治久安,只會追逐聲色,欺壓百姓,后必然要自相殘殺,不能保全國家?,F(xiàn)在表面上看來一片平靜,其實亡國之日已經(jīng)不遠了?!?BR> 公元597年,房玄齡考中進士,官授羽騎尉。此時,隋文帝聽信讒言,正準備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朝野上下無不議論紛紛。吏部尚書高基素記起當初房玄齡說過的話,便對好友裴矩私下稱贊說:“有才華的人我見過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齡這個年輕人。他小小年紀,就具有如此遠見卓識,日后必然會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yè),遺憾的是我已年老體衰,看不到他實現(xiàn)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楊廣即位,天下大亂。
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率軍進入關(guān)中,房玄齡到渭北軍中投靠,受到賞識。此后,房玄齡隨李世民征戰(zhàn),參與軍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為官勤勉,對安定天下有重大貢獻,享有良相美譽。
公元648年,房玄齡病死,時年七十歲。唐太宗不勝悲痛,并為其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15.歷史人物故事 篇十五
作為中國歷有影響人物之一的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卻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重復(fù)朗讀多遍,還沒有背下來。他只好一直誦讀此文。
這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墒堑劝〉?,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那小偷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后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