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精選10篇)

字號:

母親教育孩子的典故往往反映了母愛的偉大和智慧,這些故事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長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下面是整理的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精選10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一
    歐陽修,他的謚號為“文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歐陽觀去世,從此他就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母子二人,隨歐陽觀兄弟歐陽曄生活。他們的生活十分貧寒,竟連紙筆都買不起,鄭氏為了教孩子寫字,只能以荻稈代筆,在沙地上寫字。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鄭氏堅持對歐陽修進行教育。歐陽修也逐漸展露出對文學的敏感,一個偶然的契機,他在廢書簍中發(fā)現(xiàn)了韓愈的文集,“苦心探討,文思日進”。終歐陽修接過韓愈、柳宗元舉起的古文運動大旗,在北宋引領了文學改革。
    《瀧岡阡表》作于歐陽修的父親下葬六十年后,這時鄭氏也已去世,兩人合葬于廬陵之瀧岡。歐陽修對父親的記憶,都是從母親這里獲得的。鄭氏深以其夫的清廉、寬仁而自豪,故而她對歐陽修的教育,絕不止于“畫荻教子”,還在于傳續(xù)丈夫優(yōu)良的品質與家風。
    從母親的口中,歐陽修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位清官,好善樂施,雖然俸祿微薄,但少有節(jié)余,因為父親不愿以錢物為累。
    父親也是一位寬仁的官吏,母親曾見父親在燭光下批閱公文,屢次停筆哀嘆,原因是父親想為死囚尋一條生路而不可得,他必須依法斷案。母親追問,難道連死囚都要為之尋得一條生路嗎?父親說,若是盡力為其求一條生路而終不得,那么死囚與我都沒有遺憾,過往我也曾成功為死囚爭得生之機會,所以更能明白不為之尋求一番就被處死之人,必定心存怨恨。像我這樣愿為死囚尋一條生路的人,仍不免錯判案件,讓人送命,更何況世間多的是治刑獄的官吏欲置人于死地呢。
    母親告訴歐陽修,其父十分孝順,宅心仁厚,告誡歐陽修:“夫養(yǎng)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鄭氏自謙沒有什么能教導兒子的,但她描繪出的父親的形象已然是一種深刻的教導,更何況她還在歐陽修仕途困頓之時,陪伴在他身旁,甘于貧寒的生活,給予他鼓勵。
    《瀧岡阡表》一文,在清代曾選入傳播度極廣的文學選本《古文觀止》,而矗立在歐陽修故鄉(xiāng)的《瀧岡阡表》碑,至今仍存,并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人說,紙張壽于金石,而在《瀧岡阡表》這個文本上,紙張與金石同壽。
    透過古人存留至今的文字,不論是書寫在紙張上的,抑或是鐫刻在金石上的,我們都會為賢內助、賢母的故事所感動,她們給人的感覺,恰如三月的春風一樣宜人、溫暖、親切。
    2.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二
    東漢時期有一位賢內助,曾以自斷布匹來勸誡丈夫。這位女性是河南郡樂羊子的妻子。有一回,樂羊子走在路上,發(fā)現(xiàn)別人落下的金餅,他拾回家給妻子看,妻子認為“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丈夫如今“拾遺求利”,有損自己的德行。樂羊子大為慚愧,深感自己的修養(yǎng)欠缺,想求得好好學習。
    妻子樂見此事,支持他外出學習,一年后,樂羊子回到家中,妻子問他為何這么快就回家了,樂羊子說想念家人,于是回來看看,沒有其他原因。妻子將自己織好的布切斷,指著被切斷的布,向丈夫陳言,這些布匹從蠶吐絲開始,不知要經過多少環(huán)節(jié),才能到織布機上,而到了織布機上,從一寸到一丈,也不知要經過多少時日,而今只要輕輕裁一刀就前功盡棄了,求學也是如此,“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樂羊子震撼于妻子所言,離開家中,繼續(xù)求學。這一走就是七年,其間樂羊子都沒有回過家,家中的大事小事都由妻子操持。
    樂羊子妻侍奉公婆時,有一事亦可展現(xiàn)出她高尚的節(jié)操。有一回,鄰居家的雞誤入她家,婆婆盜走,轉眼就做成了佳肴,端上了餐桌。樂羊子妻奇怪今日的飯菜怎么這么好,就問婆婆其中緣故,婆婆如實道來,樂羊子妻面對美味,黯然啜泣,哀嘆自己為何貧困到需要吃別人家的食物。聽完兒媳的話,婆婆知道自己錯了。
    樂羊子妻是平凡的,平凡到我們不知其姓名,她也是不平凡的,她的事跡被歷史學家范曄寫進了《后漢書》中,故而長為人知,為人贊許,贊許其清白不貪、持家有道。
    3.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三
    王冕是元朝末年的畫家和詩人,他的成才來自于母親的發(fā)現(xiàn)和支持。
    王冕的父母都是勤勞的農民,因為家境貧困,只得讓年僅七歲的王冕放牛。
    王冕的父親從來也不敢想,家里會出一個讀書人,但是王冕的母親有不同看法。
    她發(fā)現(xiàn)兒子非常聰明,王冕經常丟下牛,躲在村塾的窗外聽先生講課,這樣雖然挨了父親不少痛打,但是卻學會了很多書。
    她心疼兒子,盡管家里窮得叮當響,還是好說歹說,勸丈夫讓兒子讀書。
    王冕讀書非??炭嘤霉Γ依餂]有油燈,夜里他只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廟里,坐在泥菩薩的腿上借著長明燈的亮光讀書,往往一直讀到天亮。
    盡管王冕學習進步很快,可是王父總想讓兒子放下書本跟他一起種地,在這種情況下王母總是想法子開導王父,從而使王冕通過勤奮學習成為一位聞名天下的畫家和詩人。
    4.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四
    姚氏是南宋名將岳飛的母親,她性格倔強,為人剛直,家教很嚴,這深深影響了岳飛,雖然家中一貧如洗,但是岳飛自小就勤奮好學,又天生神力,逐漸成長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傳說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報效國家,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組建"岳家軍",奮力抗擊金兵,那四個字成為他終生遵奉的信條。
    查閱史書,發(fā)現(xiàn)岳飛的背上確實刺了字,不過卻是"盡忠報國"四個字,史書并沒有說清楚是誰給刺的。
    盡管如此,"岳母刺字"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并且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一個象征。
    5.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五
    北宋宰相寇準,早年家徒四壁,全靠母親勤苦持家。
    寇母常常一邊織布,一邊教寇準讀書。后來寇準做官,日子變好了,寇母卻病逝了。
    隨著時間推移,寇準的生活越來越奢侈,過五十歲大壽的時候,在家里張燈結彩,備下山珍海味,大擺宴席,招待賓客。
    家里的女傭劉婆見狀,想起寇母的遺言,把寇準叫入內室,拿出寇母臨終前所畫的《孤燈課子圖》,畫中寇準在松油燈下讀書,寇母在一旁織布。
    畫上題詩一首,"孤燈課讀含苦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寇準看著畫,想起當年母親含辛茹苦,終將自己培養(yǎng)成人的經歷,頓時淚流滿面,急忙"辭賓客,停歌舞,罷宴席"。
    6.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六
    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早年喪夫,家境貧寒,她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yǎng)陶侃讀書。
    湛氏教導兒子,交朋友一定要結交品德好、學問好的人。
    陶侃的好友范逵,有借宿陶家。沒有草料,湛氏就揭去自己床鋪上的稻草席,剁碎了去喂范逵的馬,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長發(fā),賣給鄰居,換錢購買酒菜。
    在古人看來,"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是不能輕易毀傷的,所以湛氏"截發(fā)筵賓",賣頭發(fā)招待賓客,這深深感動了范逵。
    后來,由于范逵的舉薦,陶侃踏入仕途。
    陶侃在浙江海陽做官時,監(jiān)管漁業(yè)。有人送了一壇魚鲊(腌魚)給他,陶侃想到清苦度日的慈母,就讓使者捎帶給母親。
    湛氏向使者問明情況,將壇子封好,讓使者再帶回去,并在附信中說:"你做了官,送給我的東西,不是用你的薪水購買的,這不但使我得不到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
    面對母親的"封壇退鲊",讀了母親的附信,陶侃感到羞愧,決心做一個清廉的人。
    7.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七
    宣文君,是十六國時期的女經學家,本姓宋,是太常韋逞的母親。
    宣文君在小的時候,父親就向她傳授了儒家經典《周官經》。
    結婚生子后,趕上戰(zhàn)亂,宣文君身背父親傳給她的《周官經》,跟隨丈夫,攜帶兒子徒步遷徙到山東,生活十分艱難。
    清貧并沒有動搖她把《周官經》傳下去的決心,在兒子韋逞長到十來歲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講經。
    白天,她要上山打柴,但是不管有多勞累,晚上還要堅持在昏暗的油燈底下教兒子讀經。在兒子睡覺以后,她又開始紡線織布。
    在宣文君的努力下,兒子韋逞對《周官經》很有研究,被任命為專門負責祭祀禮樂的官職"太常"。
    當時《周官經》成了絕學,精通的人也只有宣文君了。前秦皇帝苻堅,特意設立講學堂,親自招收了學生一百二十多人,由她給學生講解。
    正是由于她的傳經之功,苻堅賜予她"宣文君"的稱號。
    8.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八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東陽縣的年輕人殺掉縣令,聚集了兩萬人,聽說陳嬰是誠信謹慎的人,大家想擁立他為王。
    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從她到了陳家,不曾聽說陳家出過地位顯赫的人,"今暴得大名,不詳",現(xiàn)在突然獲得大名聲,這是不祥之兆,不如依附于別人,事情成功了,仍然可以封侯,事情失敗了,也容易逃亡,因為畢竟不是領頭的人。
    陳嬰聽從母親,帶著人馬去投靠項梁,被封為上柱國,項梁死后又跟隨項羽,項羽死后投降了劉邦,被封為堂邑侯。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同樣,實力不夠,也不要做"領頭羊"。陳母的見識使得兒子在亂世得以保全。
    9.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九
    仉氏:孟母三遷,成就"亞圣"
    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圣",他幼年喪父,是由母親仉氏養(yǎng)大的。
    孟子小時候,家住一片墳地附近,他就和小朋友一起學著做哭喪一類的游戲。仉氏認為,這種環(huán)境不適合兒子居住,就遷居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學著做買賣吆喝的游戲。
    仉氏認為那里也不適合兒子居住,后遷居到學宮(書院、學校)旁邊,孟子開始模仿讀書人的樣子,仉氏感到滿意,定居下來,這就是的"孟母三遷"。
    10.古代母親教育典故有哪些 篇十
    孟子少年時,有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么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后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xiàn)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huán)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fā)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