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 六年級數(shù)學第三單元教案(優(yōu)秀9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一
    使學生會解答兩步計算的一般應用題和分數(shù)應用題;使學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術方法和用方程解應用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檢查、檢驗習慣。
    指名學生口頭列式解答,并說一說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讓學生畫出線段圖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數(shù)量關系。
    1、教學例1。
    出示例1。(把復習題第1題中的“18”改為“13”,“2”改為“ ”)
    (1)引導學生用方程解。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是怎樣的?(引導學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長)列出方程:
    解:設乙每小時行x千米。
    讓學生檢驗,寫答語。
    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jù)以前學過的求總路程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引導學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來。
    解:設乙每小時行x 千米。
    答:(略)
    (2)啟發(fā)學生思考:能不能用算術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時行 千米。
    學生獨立思考,試著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共同訂正。
    (3)引導學生把兩種解法進行對比。
    讓學生想一想:上面兩種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課本第63頁“做一做”題目。
    2、教學例2。
    出示例2。(把復習題改為例2。)
    (1)啟發(fā)學生畫出線段圖。
    “誰是單位`1`,數(shù)量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使學生明白:這段公路的 等于兩周修的長度和。
    (2)學生列方程解答。
    解:設這段公路全長x千米。
    (讓學生檢驗,再寫上答案。)
    (3)訂正后想一想:怎樣用算術方法解答。學生列式計算。
    答:(略)。
    (4)完成課本第78頁的“做一做”題目。
    完成練習十六第2題。
    1、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 用方程和算術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十六第1、3題。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二
    1、理解按比列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列分配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和解答方法。
    2、培育數(shù)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分析按比列分配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一、復習引入
    1、學生說出本班上學期的人數(shù)(男生:15人、女生:10人)
    男生與女生的比是:( ) 女生占全班的人數(shù)的:( )
    2、口答應用題
    (1)學生口答:100÷2
    (2)教師提問:
    這是一道分配應用題,分誰?怎么分?
    六年級和二年級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任務,合理嗎?能平均分嗎?
    (3)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分配問題。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2分配” ,兩個班清潔區(qū)各是多少平方米?
    (1)教師提問:分誰?怎么分?求的是什么?
    (2)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3)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比較思路:a求出總份數(shù)。b各部分的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c按照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2、教學例3
    (1)提問:
    a、這道題與前面的題有什么區(qū)別?
    b、分配的是什么?按什么來分?
    c、怎樣計算各班載的棵樹占總棵樹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并檢驗。
    3、小結
    (1)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道例題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怎樣解答?
    4、補充課題:按比列分配
    我們把具有這種特點,并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應用題叫做“按比列分配”的應用題。
    5、提問什么是按比列分配?
    6、回到復習題
    提問:平均分是按幾比幾分配?
    指出平均分應用題是按比列分配應用題的一種特殊情況。
    三、鞏固練習
    p62.做一做1、2、3.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按比列分配的應用題,解答這類應用題一般用分數(shù)的方法,用分數(shù)方法的關鍵是把比轉化為分數(shù)。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三
    教學內容:
    冀教版六年級72、73頁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了解稅收的意義、解決有關稅收實際問題的過程。
    2、了解稅收的有關知識,會解答有關稅收的實際問題。
    3、體會稅收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依法納稅的意識。
    重點難點:
    會解答有關稅收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學生課前去進行各種稅種的調查,初步了解它們的含義。
    教學過程:
    對,這個餐廳知法、守法,開發(fā)票對誰有好處?
    開發(fā)票減少了餐廳的利潤,但卻增加了國家的稅收,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了納稅意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納稅的知識。
    板書:納稅
    1、你知道哪些納稅的知識?
    2、那今天這節(jié)課你還想學習哪些納稅方面的知識?
    (什么是納稅?為什么要納稅?怎樣納稅?……)
    3、要想更多更準確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法或途徑來學習呢?
    (看書、查資料、上網(wǎng)、去稅務局或向稅務局的親戚朋友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4、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納稅就是根據(jù)國家各種稅法的規(guī)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納稅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納稅意識,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5、說得很好,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已經(jīng)了解了什么是納稅,為什么納稅,可作為小學生,光了解這些還不夠,還應爭當小納稅人,學會怎樣納稅!
    教師介紹上網(wǎng)查詢內容,納稅有哪幾個步驟?
    在這幾個步驟中,哪個與數(shù)學密切相關?要運用到哪部分數(shù)學知識?
    (百分數(shù)、百分數(shù)的計算)
    究竟怎樣運用這部分知識呢?誰知道如何納稅?怎樣計算稅款?
    (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稅率)
    板書公式:各種收入×稅率=應納稅額
    應納稅額簡單的說就是指什么?(應交的稅款)
    各種收入呢?是一定的嗎?稅率是一定的嗎?你了解哪些稅率(不同的稅率)
    那我選這個3%的來還!為什么不行?(根據(jù)稅種選擇稅率來還。)
    那你會哪種稅種的計算方法?(消費稅、營業(yè)稅……)
    都會算了嗎?看這道題會算嗎?(例1)
    可能說,什么是應納稅所得額。
    師:誰能幫助他?個人所得稅怎樣計算?
    師:對,只要有工資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個人所得稅!
    (出示:個人所得稅圖表)
    能看懂嗎?什么意思?
    幫我算算好嗎?(猜猜我的工資收入?)
    板書: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謝謝大家,我一定會依法納稅的!
    練一練1—4題
    如果沒有,那老師這有幾個話題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主題
    1、你能為自覺納稅設計一句廣告語嗎?
    2、如果我是稅務稽查員,如何防止偷稅、漏稅行為?
    3、我們能為納稅做些什么?
    板書設計:
    納稅
    各種收入×稅率=應納稅額
    230×5%=11.5(萬元)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四
    課本第65頁內容和練習十六的第4-7題。
    1、使學生學會“和倍”、“差倍”問題變形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用方程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分析題中出現(xiàn)的兩種數(shù)量關系
    會用x表示兩種數(shù)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園里有蘋果樹x棵,梨樹的棵數(shù)是蘋果樹的 ,
    (1)梨樹有多少棵?( x)
    (2)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x+ x)
    (3)蘋果樹比梨樹多多少棵?(x- x)
    (一)學習例3、
    問:“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5倍”還可以怎樣說?
    (1)說說它與復習2有什么異同?
    (2)根據(jù)題意,畫出線段圖。
    (3)“黑兔的只數(shù)是白兔的”你怎樣理解?
    (4)把題目中所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找出來。
    (5)應該怎樣解答,請你完成。
    (6)訂正:說說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的。
    (7)想一想,怎樣檢驗做得對不對?
    (二)變式練習。
    將例3的第一個條件變?yōu)椤鞍淄帽群谕枚?6只”。
    (1)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應該如何解答?討論、交流。
    (1)課本第65頁“做一做”題目。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樣的應用題?
    2、這樣的應用題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樣的?
    五、堂上練習:
    六、作業(yè)。
    練習十六第4、5、6題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五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與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知識。
    2、從統(tǒng)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shù)據(jù)的作用。
    3、進一步學習制作復試折線統(tǒng)計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從統(tǒng)計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這些信息分析問題。
    如何根據(jù)信息繪制統(tǒng)計圖
    一.基礎練習,全班交流
    1、練功房。
    基礎練習,了解統(tǒng)計圖的種類。分辨什么數(shù)據(jù)用什么統(tǒng)計圖描述更清楚更直觀。
    2、智慧樹
    (1)這是什么統(tǒng)計圖?
    (2)分析圖中的數(shù)據(jù),回答問題。
    (3)第3題,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實踐大本營
    提高練習。
    讓學生選擇一題來繪制統(tǒng)計圖:
    (1)繪制統(tǒng)計圖需要哪些數(shù)據(jù)?
    (2)繪制統(tǒng)計圖你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二、變式練習題
    課件出示練習題。
    學生看題,先集體分析題目,一起探討數(shù)學問題。
    1、這是什么統(tǒng)計圖?
    2、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還有什么疑問?
    小結:
    通過這次練習,你有什么收獲?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結復式統(tǒng)計圖的理解與掌握
    通過自主交流與探索,讓學生自主選擇。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六
    比較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大小。
    1、借助數(shù)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shù)、0和負數(shù)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shù)軸上數(shù)的順序,完成對數(shù)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shù)與負數(shù)的比較。
    一、復習:
    1、讀數(shù),指出哪些是正數(shù),哪些是負數(shù)?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shù)軸上表示數(shù)?(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shù)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shù)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shù),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shù),讓學生對數(shù)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shù)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shù)、0和負數(shù),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shù)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shù)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shù)軸比較數(shù)的大小規(guī)定:在數(shù)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shù)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shù)反而小。
    6、總結:負數(shù)比0小,所有的負數(shù)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shù)都比0小,而正數(shù)比0大,負數(shù)比正數(shù)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shù)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shù)比0小,正數(shù)比0大,負數(shù)比正數(shù)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shù)”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shù)軸上表示數(shù)要求的拓展。
    數(shù)軸除可以表示整數(shù),還可以表示小數(shù)和分數(shù)。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shù),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fā)現(xiàn)兩個數(shù)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shù)軸上表示分數(shù),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shù)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shù)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數(shù)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shù)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shù)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shù)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shù)和負數(shù)、0和負數(shù)、負數(shù)和負數(shù))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shù)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shù)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shù)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七
    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學會跟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與學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導觀察、啟發(fā)分析、發(fā)現(xiàn)總結。學法觀察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匯報。
    集體備課教學調整
    1、說出下列每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shù)量總價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一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每組數(shù)
    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
    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說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1)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shù)值分別是
    怎樣變化的。(先觀察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
    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得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板書:相關聯(lián)的量)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shù)據(jù),尋找兩種量的變化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從“變化”中國尋找“不變”。(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一種量擴大(縮?。┑皆瓉淼膸妆叮硪环N量也隨著擴大(縮?。┑皆瓉淼膸妆?。也可能發(fā)現(xiàn)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不變。)
    根據(jù)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肯定并確認這一規(guī)律,特別是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guī)律。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八
    這單元我遨游了有趣的漢字王國,在哪里我感受到了漢字的神奇與有趣。
    漢字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它產生于4000多年前,擁有悠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在幾千前,漢字的字體發(fā)生了巨大的演變。由繁到簡,由甲骨文到金文,由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到草書,到行書。這一系列變化,給人們展示了中國漢字捉摸不透的魅力。楷書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正楷端莊??癫荼挤牛P舞龍翔。漢字真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印象讓我十分深刻的文章就是《一點值千金》,這篇文章寫了烏魯木齊掛面廠時,錯把“烏魯木齊”寫成鳥魯木齊,就是這點之差,使18萬元的產品付之東流,成了一堆廢品,要是檢查人員和掛面廠再細心一點的話,或許后果就不會那么慘重了。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認真的態(tài)度,否則就容易出錯。
    漢字王國是我和漢字成為好朋友,還讓我學會了猜字謎、編字謎、激起了我對漢字的無限興趣。
    一個漢字一幅畫,一個漢字一段歷史,漢字我愛你。
    【精選六年級語文五單元作文300字三篇】
    六年級數(shù)學公開課教案第一單元篇九
    本節(jié)課是在了解“成數(shù)與折扣”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大多數(shù)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jīng)驗產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頁例1和第5頁例2,完成第5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及練習二的習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成數(shù)的意義,知道它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會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成數(shù)常常用來說明農業(yè)的收成,比如說今年的小麥比去上增產二成,蘋果比去上減產一成,這“二成”和“一成”是用來說明收 成情況的。
    說明并板書;“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寫成百分數(shù)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寫成百分數(shù)就是20%。
    小麥比去年增產二成,也就是小麥比去年增產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讓學生回答:
    “蘋果比去年減產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蘋果比去年減產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產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產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提問: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怎樣計算?根據(jù)什么?”學生口述。
    教師板書算式:41.6十41.6×25%或者41.6×(1十25%)
    2.教學例2。
    教師:你們在商店有沒有看到過某某商品打幾折出售?比如“運動服打八折出售”,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按原價的80%出售。提問:
    “襯衫打六折出售是什么意思?”(襯衫按原價的60%出售。)?“書包打七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書包按原價的75%出售。)
    出示例2,讓學生讀題,然后每個學生自己列式計算。
    讓學生說算式并說明根據(jù)。
    教師板書算式:430—430×90%或者430×(1—90%)
    三、課堂練習
    1.做第5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先讓學生自己做,做完后讓學生說一說:
    “是怎樣做的?根據(jù)是什么?”“還有別的做法嗎?”
    教師:根據(jù)題意可以看出,一個水壺的85%是25.5元,所以這道題可以用方程
    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做。
    用方程解,設:這個水壺的原價是2元。
    85%×x=25.5
    x=30
    直接用除法做,25.5÷85%=30(元)。
    2.做練習二的第1、2、5題。
    指定學生每人口答一小題,其它學生核對。
    3.做練習二的第4題。
    讓學生獨立做,做完后一起訂正。訂正時可以提問:“減產三成是什么意思?”
    “去年收的蘿卜是前年的百分之幾?”(1—30%=70%。)
    “怎樣列式解答?”學生口述。
    教師板書算式:15×(1—30%)或者15—15×30%。
    4.做完上面的練習題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做練習二的第7題。
    讓學生獨立做,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教師:因為張大伯的120千克青菜是分兩部分賣出的,其中 是按每千克2.40元賣出的,剩下的 是打八折賣出的。所以可以先求120千克的 賣了多少錢,再求剩下的 賣了多少錢,最后再把兩次賣的錢加起來,就是這些青菜一共賣了多少錢。
    算式是:2.40×120× 十2.40×120×(1一 )×80%
    四、作業(yè)
    練習二的第3題和第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