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一
《圖形的位似》這節(jié)課內容抽象而且學生以前沒接觸過,對學生來說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由手影這種學生較熟悉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這種位置關系,然后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進一步探究位似圖形的相關性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特征,我在設計中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試驗等方式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歸納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形象與抽象有機結合,形成對位似圖形的認識。探索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做、議、讀、想、試等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給學生,每一環(huán)節(jié)及時歸納總結,使學生學有所獲,探索創(chuàng)新。
但是,這節(jié)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動手操作、探究位似圖形的過程都很順利,但是很多小組在總結位似圖形的性質時出項了語言表達的困難。
2、學生對于“每組對應點”認識還是不夠,導致在判斷位似圖形時出現(xiàn)問題。
3、評價形式過于單調。一直是教師“很好”“太棒了”之類的評價,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組合作時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5、沒有讓學生自己感受當位似圖形不同時位似中心在位似圖形的不同位置這一動態(tài)特點。
6、學生證明位似圖形時證明過程還是不夠嚴謹。
7、缺少了位似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改進措施:
1、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強調“每組對應點”就是“所有的對應點”,在圖上任意取幾對對應點,通過連線,也經(jīng)過位似中心,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3、通過各種途徑評價學生,讓自己的評價活潑多樣。譬如:鼓勵性眼神、肢體語言、同學們的掌聲、定量評價、獎懲措施等等。
4、做好小組長的培訓工作,讓他們在小組中起到領導和協(xié)調的作用,抓住整個小組的節(jié)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多舉行小組捆綁評價的活動,讓后進的同學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參與進來。
5、加強幾何畫板的學習和利用。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有機整合,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體現(xiàn)了開放式的教育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推動了數(shù)學課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在這節(jié)課中,如果添加幾何畫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圖形的五種位置關系就很形象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6、加強學生幾何題證明的條理性、嚴謹性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7、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尋找我們生活中位似圖形的影子,將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牢記這些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不斷修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進步,更成熟。
今天有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英語口語的相關內容,以便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理解分式乘方的運算法則,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2、難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順其自然地推導可得:
= = = ,即 = 。 (n為正整數(shù))
歸納出分式乘方的法則: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 p17例5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
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在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題這樣的分式的乘方運算只有一題,對于初學者來說,練習的量顯然少了些,故教師應作適當?shù)难a充練習。同樣象第(2)題這樣的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也應相應的增加幾題為好。
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是學生學習中重點,也是難點,故補充例題,強調運算順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計算,提高正確率,突破這個難點。
四、課堂引入
計算下列各題:
(1) = =( ) (2) = =( )
(3) = =( )
[提問]由以上計算的結果你能推出 (n為正整數(shù))的結果嗎?
五、例題講解
(p17)例5.計算
[分析]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再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隨堂練習
1、判斷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 = (2) =
(3) = (4) =
2、計算
(1) (2) (3)
(4) 5)
(6)
七、課后練習
計算
(1) (2)
(3) (4)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 = (2)不成立, =
(3)不成立, = (4)不成立, =
2、 (1) (2) (3) (4)
(5) (6)
七、(1) (2) (3) (4)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三
1.(跨學科綜合 題)若把x克食鹽溶入b克水中,從其中取出m克食鹽溶液,其中含純鹽________.
2.(數(shù)學與生活)李麗從家到學校的路程為s,無風時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騎車,便能按時到達,當風速為b米/秒時,她若頂 風按時到校,請用代數(shù)式表示她必須提前_______出發(fā).
3.(數(shù)學與生產(chǎn))永信瓶蓋廠加工一批瓶蓋,甲組與乙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組單獨完成需要b天,乙 組單獨完 成需_______天.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四
平行四邊形定義: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五
原式變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變形,計算即可得到結果.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2. 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負數(shù)的性質求出a與b的值,即可確定出三角形周長.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3. 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結果,即可做出判斷.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4. 本題考查了分式的化簡求值,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把分式化到最簡,然后代值計算.先將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約分,然后將已知 變形為 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六
1.因式分解: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與乘法是相反的兩個轉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確定:系數(shù)的公約數(shù)?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項:
(1)選擇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時要特別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體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分解到每一個因式都不能分解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每一個因式的首項符號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相同因式寫成乘方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七
教法:
2、講練結合法: 在例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與平方根進行類比,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后配以精講,并進行分層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規(guī)范的解題格式。
學法:
1、類比的方法通過觀察、類比,使學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2、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閱讀教材及材料,體驗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3、分組討論法將自己的意見在小組內交換,達到取長補短,體驗學習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
4、練習法采用不同的練習法,鞏固所學的知識;利用教材進行自檢,小組內進行他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八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依據(jù);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是證明某點在某條直線上及一條直線是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依據(jù)。
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是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垂直平分線定理和其逆定理,題設與結論正好相反。學生在應用它們的時候,容易混淆,幫助學生認識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區(qū)別,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
2、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錯誤原因讓學生說,方法與規(guī)律讓學生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點撥、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總結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具體說明如下:
(1)參與探索發(fā)現(xiàn),領略知識形成過程
學生前面,學習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這樣由復習概念入手,順其自然提出問題:在垂直平分線上任取一點p,它到線段兩端的距離有何關系?學生會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學生完成證明,找一名學生的證明過程,進行投影總結。最后,由學生將上述問題,用文字的形式進行歸納,即得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積極參與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克服思維和探求的惰性,獲得鍛煉機會,對定理的產(chǎn)生過程,真正做到心領神會。
(2)采用“類比”的學習方法,獲取逆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證明都比較簡單,學生學習一般沒有什么困難,這一節(jié)的難點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為了很好的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采用與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逆定理對照,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這兩個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 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引申、變更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九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三、課前準備
教師:
用橘皮、饅頭、面包片來培養(yǎng)青霉和曲霉,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
學生:
復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制作孢子印。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三節(jié)真菌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xiàn)各種各樣的真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思維,導入本節(jié)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學生根據(jù)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yǎng)皿中養(yǎng)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tài)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tài)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tài)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了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一
《圖形的位似》這節(jié)課內容抽象而且學生以前沒接觸過,對學生來說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由手影這種學生較熟悉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這種位置關系,然后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進一步探究位似圖形的相關性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特征,我在設計中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試驗等方式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歸納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形象與抽象有機結合,形成對位似圖形的認識。探索知識是本節(jié)的重點,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做、議、讀、想、試等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給學生,每一環(huán)節(jié)及時歸納總結,使學生學有所獲,探索創(chuàng)新。
但是,這節(jié)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動手操作、探究位似圖形的過程都很順利,但是很多小組在總結位似圖形的性質時出項了語言表達的困難。
2、學生對于“每組對應點”認識還是不夠,導致在判斷位似圖形時出現(xiàn)問題。
3、評價形式過于單調。一直是教師“很好”“太棒了”之類的評價,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組合作時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5、沒有讓學生自己感受當位似圖形不同時位似中心在位似圖形的不同位置這一動態(tài)特點。
6、學生證明位似圖形時證明過程還是不夠嚴謹。
7、缺少了位似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改進措施:
1、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強調“每組對應點”就是“所有的對應點”,在圖上任意取幾對對應點,通過連線,也經(jīng)過位似中心,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3、通過各種途徑評價學生,讓自己的評價活潑多樣。譬如:鼓勵性眼神、肢體語言、同學們的掌聲、定量評價、獎懲措施等等。
4、做好小組長的培訓工作,讓他們在小組中起到領導和協(xié)調的作用,抓住整個小組的節(jié)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多舉行小組捆綁評價的活動,讓后進的同學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參與進來。
5、加強幾何畫板的學習和利用。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有機整合,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體現(xiàn)了開放式的教育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推動了數(shù)學課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在這節(jié)課中,如果添加幾何畫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圖形的五種位置關系就很形象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6、加強學生幾何題證明的條理性、嚴謹性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7、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尋找我們生活中位似圖形的影子,將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牢記這些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不斷修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進步,更成熟。
今天有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英語口語的相關內容,以便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理解分式乘方的運算法則,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方的運算。
2、難點:熟練地進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運算。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順其自然地推導可得:
= = = ,即 = 。 (n為正整數(shù))
歸納出分式乘方的法則: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 p17例5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
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在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題這樣的分式的乘方運算只有一題,對于初學者來說,練習的量顯然少了些,故教師應作適當?shù)难a充練習。同樣象第(2)題這樣的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也應相應的增加幾題為好。
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是學生學習中重點,也是難點,故補充例題,強調運算順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計算,提高正確率,突破這個難點。
四、課堂引入
計算下列各題:
(1) = =( ) (2) = =( )
(3) = =( )
[提問]由以上計算的結果你能推出 (n為正整數(shù))的結果嗎?
五、例題講解
(p17)例5.計算
[分析]第(1)題是分式的乘方運算,它與整式的乘方一樣應先判斷乘方的結果的符號,再分別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題是分式的乘除與乘方的混合運算,應對學生強調運算順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隨堂練習
1、判斷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 = (2) =
(3) = (4) =
2、計算
(1) (2) (3)
(4) 5)
(6)
七、課后練習
計算
(1) (2)
(3) (4)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 = (2)不成立, =
(3)不成立, = (4)不成立, =
2、 (1) (2) (3) (4)
(5) (6)
七、(1) (2) (3) (4)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三
1.(跨學科綜合 題)若把x克食鹽溶入b克水中,從其中取出m克食鹽溶液,其中含純鹽________.
2.(數(shù)學與生活)李麗從家到學校的路程為s,無風時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騎車,便能按時到達,當風速為b米/秒時,她若頂 風按時到校,請用代數(shù)式表示她必須提前_______出發(fā).
3.(數(shù)學與生產(chǎn))永信瓶蓋廠加工一批瓶蓋,甲組與乙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組單獨完成需要b天,乙 組單獨完 成需_______天.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四
平行四邊形定義: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五
原式變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變形,計算即可得到結果.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2. 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負數(shù)的性質求出a與b的值,即可確定出三角形周長.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3. 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結果,即可做出判斷.
此題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應用,熟練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題的關鍵.
24. 本題考查了分式的化簡求值,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把分式化到最簡,然后代值計算.先將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約分,然后將已知 變形為 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六
1.因式分解:把一個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與乘法是相反的兩個轉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確定:系數(shù)的公約數(shù)?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冪。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項:
(1)選擇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時要特別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體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分解到每一個因式都不能分解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每一個因式的首項符號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結果要求相同因式寫成乘方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七
教法:
2、講練結合法: 在例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與平方根進行類比,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后配以精講,并進行分層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規(guī)范的解題格式。
學法:
1、類比的方法通過觀察、類比,使學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2、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閱讀教材及材料,體驗一定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3、分組討論法將自己的意見在小組內交換,達到取長補短,體驗學習活動中的交流與合作。
4、練習法采用不同的練習法,鞏固所學的知識;利用教材進行自檢,小組內進行他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八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證明兩條線段相等的依據(jù);逆定理反映了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是證明某點在某條直線上及一條直線是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依據(jù)。
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是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垂直平分線定理和其逆定理,題設與結論正好相反。學生在應用它們的時候,容易混淆,幫助學生認識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區(qū)別,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
2、 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錯誤原因讓學生說,方法與規(guī)律讓學生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點撥、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總結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具體說明如下:
(1)參與探索發(fā)現(xiàn),領略知識形成過程
學生前面,學習過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概念,這樣由復習概念入手,順其自然提出問題:在垂直平分線上任取一點p,它到線段兩端的距離有何關系?學生會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學生完成證明,找一名學生的證明過程,進行投影總結。最后,由學生將上述問題,用文字的形式進行歸納,即得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這樣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積極參與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克服思維和探求的惰性,獲得鍛煉機會,對定理的產(chǎn)生過程,真正做到心領神會。
(2)采用“類比”的學習方法,獲取逆定理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證明都比較簡單,學生學習一般沒有什么困難,這一節(jié)的難點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關系,為了很好的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采用與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和逆定理對照,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這兩個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 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引申、變更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九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三、課前準備
教師:
用橘皮、饅頭、面包片來培養(yǎng)青霉和曲霉,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
學生:
復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制作孢子印。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三節(jié)真菌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xiàn)各種各樣的真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思維,導入本節(jié)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學生根據(jù)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yǎng)皿中養(yǎng)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tài)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tài)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tài)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了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