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讀后感(實用10篇)

字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一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著名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人生三境界如此劃分。以世間最浪漫而熱烈的情愛擬喻生活,本身就對生命有著真摯的崇敬和熱愛。第一境是濃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與目標;第二境是掙扎后依然倔強地堅守,是不悔一路走來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開朗的徹悟,不經(jīng)意間便得到了生活的饋贈。
    其實,回顧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經(jīng)歷此“三境”么?每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后,在父母和長輩的殷殷期待下成;長大后,為了生活,為了各自的人生目標,努力拼搏,不懈堅守;不管最后成為怎樣一個人,也無論各自從事什么職業(yè),有怎樣的成就,到一定年紀后,會忽然頓悟:其實生活本就如此。王國維大師的人生三境界,劃分之絕妙,讓人嘆為觀止。這是對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與提煉,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人生如詩,天地間自有詩情畫意。王國維對于詩詞的評析和賞論都收錄書中,與其說這是他的作品,不如說是詩評如詩。而《人間詞話》中所提出來的“詩詞當以‘意境’為上。”不得不說,《人間詞話》本身雖然是評論性文章,卻仍有意境、仍有境界,這或許也是它經(jīng)久不衰、成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讀《人間詞話》,與單獨讀詩、讀詞完全不同。可以從書中了解到詩詞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優(yōu)美的平仄韻律進入了另一個新鮮的世界。雖然有一些評述過于高深晦澀,有如“霧里探花”般虛虛實實不清,但我在通讀之后仍能從中受益,甚至感覺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散。
    而其中所說的“詩人當有感而發(fā),不能無病呻吟”,“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之類的觀點,于我而言。也很有啟發(fā)。它將中西藝術(shù)融合,將文學(xué)的層次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這也是王國維大師自身的一個境界吧。我們作為教師,對于自己的教學(xué)、對于學(xué)生,必須滿懷真情,教育才不會是“無病呻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唐代韓愈《師說》中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再引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xué)中,尤其是習(xí)作教學(xué)中,必須引導(dǎo)學(xué)生寫出真情實感。不說大話,不說套話,這樣的文章才能打動讀者。要寫出這樣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時的積累,包括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寫作素材的積累,我們在教學(xué)中要引導(dǎo)學(xué)生用心觀察生活,并培養(yǎng)學(xué)生養(yǎng)成廣泛閱讀的習(xí)慣?!霸娙水斢懈卸l(fā),不能無病呻吟”、“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在此基礎(chǔ)上寫出的文章,必能走進讀者的心。
    《人間詞話》是女兒推薦我閱讀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國詩詞的魅力,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學(xué)素養(yǎng)之匱乏。說來慚愧,閱讀《人間詞話》時,我都會提前準備好一本《新華字典》,因為不時會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經(jīng)常借助字典小老師。雖然如此,每每讀到特別喜歡的詩詞,我都會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聲地朗讀,這時,女兒總會投來詫異的目光。雖然只通讀了幾遍,特別是讀第一遍時,確實比較累,但自我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而且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態(tài)構(gòu)建都有很大幫助。接下去,我準備嘗試背誦里面的詩詞?!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復(fù)閱讀。在此,我強烈推薦大家,尤其是語文老師都可以抽時間好好讀一讀《人間詞話》一書。相信,一定也會像我這樣收獲滿滿!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二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佳作。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的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jīng)由人所抒發(fā),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蘊藏在詞話里,字里行間里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nèi)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保ǔ鲎躁淌獾摹兜麘倩ā罚┐四说谝痪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此乃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保ǔ鲎孕翖壖驳摹肚嘤癜浮罚?,此第三境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fā)現(xiàn)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jīng)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shù)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笨?,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yōu)雅,在于其氣質(zhì)的突顯而不在于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說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nèi)美?!毖哉Z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zhì)感十分真摯強烈,并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而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xué)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xué)習(xí)生涯中時常出現(xiàn),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位大儒詞創(chuàng)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fēng)格也讓我們感嘆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xué)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戰(zhàn)、敢于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先生如是說。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么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眲⒂礤a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只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xiàn)挺多。一說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真所謂“人間詞話,詞話人間。”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zhuǎn)。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nèi)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但我讀到第一首,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幾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濫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边€有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BR>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四
    讀第一版的時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只是王國維的一段段評論,正文下面一條條平息、注釋里一首首詞作、一位位詞作家和詞評論家——完全凌亂的文字,“花非花、霧非霧”,所謂此話,在水一方,只能遙望。再讀幾遍就會發(fā)現(xiàn),此書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辭脫口而出而無嬌柔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氣質(zhì)神韻不如言境界”。例如王偉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國維謂之“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壯語”。
    王國維還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寫實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寫境,次理想與現(xiàn)實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現(xiàn)實之故也?!本拖耨T延巳的《醉花間》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夠感動別人的永遠是對真實的升華,而不是純粹的虛構(gòu)與寫實,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這,罔不經(jīng)過三種境界?!蛞刮黠L(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祝侨藚s在,燈火闌珊處?!说谌辰缫?。”
    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為徑、上下求索的執(zhí)著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悅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里,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嘆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
    學(xué)術(shù)知識如是,人生目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尋找、追求人生目標,先迷茫、后奮斗,繼而反思,最后達目標,然后接著進行下一次的追尋。人生目標并不唯一,但無論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織著矛盾、執(zhí)著與喜悅。用王老的話: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上下求索的階段,或曰“潛龍勿用”。希望有一天,我們會乘千里風(fēng)破萬里浪。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五
     《人間詞話》讀后感,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人間詞話》讀后感,歡迎閱讀!
     《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xué)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xiàn)了王國維的文學(xué),美學(xué)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xué)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tǒng)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xiàn)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
     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保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
     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最初接觸王國維的那三句精辟的論斷: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北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對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閱讀此書的念頭,其時,學(xué)習(xí)中國古典文學(xué),老師推薦必讀的書目中就有這本。
     因為經(jīng)驗的淺薄,閱讀時感到困難重重,比較晦澀難懂,匆匆讀了一遍了事。
     但是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人生的閱歷積攢的比較豐富,閱讀了較多的書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讀他一讀。
     再讀之后,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
     他有關(guān)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辟,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他引領(lǐng)了一代文學(xué)批評的脈搏,引導(dǎo)人們?nèi)绾稳徝溃绾卧谠~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熏陶。
     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鑒賞。
     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dǎo)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人間詞話》中還有一種觀點正中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樂府詩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來排遣愁苦的東西不外三樣?xùn)|西:酒、詩和死亡。
     而人又來享受歡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哪里還有功夫來排比字句,搜索枯腸呢?”這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
     文學(xué)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無法掩飾對真實的敷衍。
     所以經(jīng)歷苦難才能寫出好作品。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雖然以傳統(tǒng)的詞話為形式,但結(jié)構(gòu)上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學(xué)及美學(xué)中諸如主體與客體,真實與虛構(gòu),理想與寫實,優(yōu)美與壯美的概念,內(nèi)容上則不限于以詞之一體為對象,其核心概念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間詞話》全書共有64則,均圍繞“境界”來闡釋的。
     第一則總領(lǐng)全書的主題,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歌,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這一句話點明了三個相互支持的因素:一,詞以有境界為其美的追求;因此,用評論詞作的形式來討論審美鑒賞判斷問題的外在形式。
     二,有無境界,這是衡量詩詞作品是否美的前提。
     三,詞史上最美的作品集中于五代、北宋時。
     第二到第九則是對“境界”加以分述,從七個層次來分析境界的種類、出處等。
     第十到六十四則就以“境界說”為核心,以時間為序,從七個方面,分別評述歷代詞家,補述、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為核心的境界論。
     在第一則的總領(lǐng)下,王國維在接下來八則就具體講述了“境界”形成及分類。
     第二則講述作品的境界可以分為創(chuàng)造的境界和寫實的境界,而這兩種境界是出于人們對文學(xué)藝術(shù)本質(zhì)認識的區(qū)別的。
     一種認為,文學(xué)藝術(shù)處理的是虛構(gòu)、想象的世界,而另一種認為,文學(xué)藝術(shù)描寫的是真實、存在的世界。
     王國維也指出,這兩者是很難區(qū)分的。
     因為偉大的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也必然合乎自然的真實,而他所描寫的境界也是充滿理想的。
     第三則王國維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類。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感官來看世上的物,所以描繪的景物都染上了自我的感情色澤。
     “無我之境”中,自我的感官情緒消失,純粹的欣賞外界景物的美感,將自己和景物融為一體,分不清實物還是我。
     王國維用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和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來闡釋“有我之境”。
     “問”、“亂紅”、“春寒”、“杜鵑聲”等我們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因為這些是通過作者所見所聞所趕來描寫的。
     “無我之境”使用陶淵明的《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和元好問的《穎亭留別》來舉例說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我們所能感受到得出了寧靜還是寧靜了,已經(jīng)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身影了,作者也已完全沉浸于這寧靜的風(fēng)景中了。
     基于第三則中提出的兩種境界,在第四則,他又從審美角度來分析這兩種境界。
     王國維認為,無我之境是作者在寧靜中得到的感覺。
     而有我之境是從動中取靜時得到的。
     所以無我之境是一種優(yōu)美,有我之境是一種宏壯的美。
     第五則則與第二則相呼應(yīng),解釋境界無法界定寫實與理想的原因。
     因為,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聯(lián)系和限制的境況不可能完全的被寫入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
     通過這一原因進一步指出藝術(shù)境界的寫實與理想是相對而言的。
     在第六則中,王國維從景物的境界的角度提高到人的心靈境界的角度。
     王國維認為人的情緒也是境界的要素。
     只有真實地描繪自然景物,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稱作是有境界的。
     第七則是說明如何在真情真景(第六則)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境界。
     就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意字詞的斟酌。
     王國位舉“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和“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來體現(xiàn)注重字詞的運用而體現(xiàn)出來的境界。
     第八則中,王國維開篇就提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由境界的大小而判定境界的好壞。
     在這一則,王國維用杜甫的兩首詩和秦觀的兩首詞作比較。
     “細雨”、“微風(fēng)”、“燕子”哪里比得上“落日”、“風(fēng)蕭蕭”、“馬”體積大,同樣閨閣怎能與渡口相比,但是我們都不能就此判定“細雨”、“微風(fēng)”、“閨閣”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不如“落日”、大風(fēng)、“渡口”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
     第九則是對前面七則地總結(jié),王國維認為自己提出的“境界”標出了唐詩宋詞之所以好的本質(zhì)。
     通過王國維這八則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境界”是一個可以被感覺、被認識、被分析的存在形式——“對象的形式”——我們可以視這個形勢是美的載體,令人情感愉快、悲哀的,令人精神升華、變化的美的諸種因素可以被“安置”在里面。
     王國維的“境界說”可謂是中國美學(xué)方面的重要審美方法。
     他提出的境界創(chuàng)造的兩種派別和兩種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開創(chuàng)了審美的新理念。
     “造境”與“寫境”是從創(chuàng)造藝術(shù)的角度所作的分類,但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論是“造”的還是“寫”的,是沒有差別的。
     境界作為詩詞的追求目標,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這種理想又依賴于自然景觀,依賴于自然材料。
     藝術(shù)作品之所以會由境界,則是因為大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銹之文字”。
     因而境界說盡管是對藝術(shù)美的概括,但從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
     當詩人對客觀事物關(guān)照時,其審美形式被詩人所感受,詩人將這種形式以文字形式表達,這就是“寫境”。
     詩人觀物后有“遺世之意”的`審美感受,并將對象準確地描繪出來,使讀者也同樣獲得“遺世之意”的審美感受。
     所謂造境,是指詩人在生活當中有了某種“遺世之意”的感受,盡管可以嗟嘆一番,但這種嗟嘆則難以傳達給讀者,為了把這種感受傳達給讀者,或者說是完全為了表現(xiàn)這種感受,詩人就要造境的抒情。
     造境是詩人聯(lián)想的結(jié)果,當一些綜合因素使詩人產(chǎn)生了某種感受,而這些因素不以用來直接表現(xiàn)時,詩人就可以用他聯(lián)想到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寫境是從創(chuàng)作方式上論境界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則是從讀者的審美感受而論的。
     王國維又把“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分別歸為“宏壯”和“優(yōu)美”。
     王國維的壯美和優(yōu)美的區(qū)分是從“關(guān)系”方面考慮的,結(jié)合審美主體的美感特征而產(chǎn)生的,他認為一直由此而被忘卻的“無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為壯美。
     王國維強調(diào)創(chuàng)造“境界”必遺其關(guān)系,這關(guān)系既可看成物與物的關(guān)系,也可以看成是物與我的關(guān)系,也可以看成是物與我的關(guān)系。
     “無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構(gòu)的無“關(guān)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體的心理結(jié)構(gòu)與外物的結(jié)構(gòu)和諧地統(tǒng)一的結(jié)果,在這統(tǒng)一之中,物我的關(guān)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的物我的關(guān)系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即由動變靜。
     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美呈現(xiàn)給主題,主體就可以看到境界。
     “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以我觀物”是把外物納入“我”之中。
     外物的一切屬性都不再是漠然與我的,從外物中抽象出來的東西可能和從“我”中抽象出來的東西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上統(tǒng)一。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本無高下之分,只是它們給人感受不同,在其結(jié)果上又統(tǒng)一于“靜”,使人超越了“我”,擺脫了意志。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強調(diào)要用作真實的語言,來表達情感,而不必雕飾。
     王國維所提得真可以概括為三種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語言的陣。
     要求創(chuàng)作者反映真實的自然和社會,使王國維對“真”要求的第一個層面。
     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要通過真實自然景色的描摹,來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納蘭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
     通過真實的物體傳達人們的感情,顯得無真情也真。
     在真景的基礎(chǔ)上,注入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構(gòu)起境界。
     王國維要求:“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而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真性情。
     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達到另一個真的更高境界。
     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語言的陣,通過語言,展現(xiàn)出一個真誠的文學(xué)世界。
     用以體現(xiàn)文學(xué)作品的特點,實現(xiàn)文學(xué)作品的功用:呼喚讀者心中的真性情。
     在《人間詞話》中,就成為通過藝術(shù)評論來傳達對人生真義的思索——對“真”的不懈追求。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境界”說以及境界的核心——“真”。
     這就極大地豐富了境界的內(nèi)容,使詞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學(xué)境界的高度。
     《人間詞話》還是中國古典詩學(xué)終結(jié)的標志。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xué)批評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學(xué)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xué)所作的評論。
     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shù)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xué),美學(xué)的根據(jù),影響很是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
     在學(xué)習(xí)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著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
     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
     書里面大多穿插著詩詞、注釋和評論。
     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里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后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zhì)、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yè)、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
     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
     西風(fēng)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斗的。
     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后悔。
     第三境界為成功。
     經(jīng)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斗,終于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jīng)過立志、奮斗。
     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斗的目標。
     立志是前提,奮斗是保障。
     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
     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jīng)歷百倍挫折,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于吞并了秦國。
     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
     只要有志氣,朝著奮斗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
     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斗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朱熹有“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之古訓(xùn),今有“空談于國,實干興幫”鑒言。
     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
     原北京大學(xué)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于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yù)期的實現(xiàn)值,雖有預(yù)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
     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親于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xué)為業(yè)”的精神,加強學(xué)習(xí),多于鍛煉,提高能力,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因為,奮斗其樂無窮。
     是的。
     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會是興奮而執(zhí)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
     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
     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
     而后,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于漂泊歸于寧靜,卻發(fā)現(xiàn)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jīng)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
     想到如此,心生遺憾。
     望有閑時,再細斟讀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六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境于一字中?!凹t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棒[”字寫出了花開得熱烈,陽光下的灼灼其華。所謂只是一字,便盡顯風(fēng)流?!霸破圃聛砘ㄅ啊?,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傾瀉,渾然天成,極其自然。千古壯觀之境界,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
    山水之程,路途遙遙,行跡千里,夜色深深,千帳之燈尤為壯觀美麗。帳內(nèi)之溫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溫情脈脈,卻又是怎樣的酸楚。王國維先生以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詞話人間,先生之風(fēng),境闊言長,再讀此書,感悟愈深。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七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這是我對王先生最早最粗淺的認識。后來雖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卻一直未曾拜讀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讀了《人間詞話》這一本著作。
    饒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舊沒有想過這本名作竟這樣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僅一句話,最長的也不過一百五十余字。也沒考慮到這樣晦澀難懂,需要時不時的網(wǎng)上查詢檢索。第一遍讀完我竟對大多數(shù)段落依然是毫無頭緒。沒辦法,我只好尋找注釋版來閱讀。
    還好,參考著注釋附帶著詩詞原文,再將《人間詞話》細細讀來,我最起碼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點評,點評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讀出一點心得。
    寫文章首先應(yīng)有境界。無論描寫的任何事物,都應(yīng)該有作者自己的見解或是闡發(fā)。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文章的關(guān)鍵從來就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積,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上б浴肮鹑A”二字代“月”耳。夢窗之后,則用代字更多?!捌渌匀徽?,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BR>    文章的關(guān)鍵應(yīng)在與意境,就是作者通過文字究竟是想論述何事,闡述何種觀點,實質(zhì)就是作者構(gòu)建出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雖作艷詞,但終有品格。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求學(xué)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遠,方能在求學(xué)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望盡路之盡頭。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痹谇髮W(xué)的過程中唯有歷經(jīng)苦辛,努力打拼才會有所成就吧。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蔽ㄓ薪?jīng)過前面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偶然驚喜。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八
    在寒假期間閱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雖然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其實是不乏深奧的文學(xué)評論書,甚至涉及談人生、談?wù)軐W(xué)。我跟著飛快地通讀了一遍。
    王國維這本書里面最廣為人知的片斷是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雕碧樹。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兒的所謂境界是指修養(yǎng)或者造詣。王國維的`境界說我讀中學(xué)時就知道,但那時似懂非懂,如今重讀此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理解如下:第一境是告訴讀者要學(xué)會享受孤獨并要有所追求。第二境是告訴讀者要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第三境是告訴讀者成功往往青睞那些不輕言放棄者,在你困惑不堪時翩然來臨。
    《人間詞話》是一本好書,歲月更是一本好書。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九
    清代文學(xué)家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采取宋詞三首中各一句,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
    王國維選擇三首詞的三句話集在一起,選的很巧,集的很妙。我們每個人在確立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后,就要一往直前,勇于高攀,勤于探索,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要有廢寢忘食的精神,有專一不二的熱愛,甚至為之消瘦憔悴也不動搖,不后悔,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要刻苦學(xué)習(xí),認真工作,遇到問題要不厭其煩,有不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的恒心,必須做到“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工夫”。曾經(jīng)“為伊消得人憔悴”,曾經(jīng)“眾里尋他千百度”然后才可能“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才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求識的過程是經(jīng)過千辛萬苦、酸甜苦辣的,在順境中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心志不衰,立下凌云志,勇猛向前,敢于拼搏,這個經(jīng)過除非親身經(jīng)歷了由淡到苦、由苦到甜的全過程,別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的。
    王國維提到的三個境界,第二個境界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確立了目標和奮斗方向以后,第二境界就是漫長的求學(xué)過程,肯不肯刻苦鉆研,肯不肯下苦功,這就是成功與失敗的兩種結(jié)果,正如馬克思說的“在科學(xué)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勞苦,沿著它的`陡峭小道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它光輝的頂點”。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最宏博的文明,而“國學(xué)”就是這片熾熱大地上的血脈,穿越千年時光,融入華夏兒女的血液……于是,懷著對祖**親的一腔熱血、對中國國學(xué)的滿懷仰慕,前幾天便拜讀了王國維先生筆下的《人間詞話》。
    朱光潛曾評價過——“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親自讀來,確是如此。開卷有益,王國維先生的心意是在文學(xué)中能夠?qū)ひ挼饺松纯嗟奈拷?,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與目標,身處其間,文學(xué)本身的非功利給他帶來了審美的愉悅。于是乎,讀到這本作品的一字一句,哪怕只是只言片語,我仿佛也能看見這位國學(xué)大家可敬又睿智的模樣。
    沉浸詞話人間,對我影響最深、最重的,莫過于最成名之段——“古之成大事者,大學(xué)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年幼之時牢記于心卻是似懂非懂地理解,而今已是而立之年,方才從《人間詞話》中領(lǐng)悟了三種境界的奧妙。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種境界取自晏殊的《蝶戀花》,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昨夜猛烈的西風(fēng),襲在翠碧的樹上,百葉凋零之際,思緒難免迷茫又凄涼,可又如何是好呢?天涯路遙遙,無盡迷惘涌上心頭。恰如你我走過的人生路,莫問天涯路幾重,唯有勇敢的探路者,也只有忍得了寂寞的“戰(zhàn)士”,才能無論事態(tài)變遷都付出甘之如飴,得來歸于歡喜。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種境界取自柳永的《鳳棲梧》,人瘦削了許多,衣帶也愈發(fā)的寬了,可我始終不曾懊悔,為了真理與夢想,即便容顏憔悴也不曾怠慢。王國維是執(zhí)著地,他堅守著心中的真理與無悔的理想,夜以繼日,哪怕瘦削,哪怕憔悴,都是值得的。你我尚且應(yīng)如此,生命里總有太多美好的夢,又怎能讓它們被現(xiàn)實曬成枯槁呢?于是,一往無前的人啊,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能戰(zhàn)勝,都不會挫敗,無論摔倒過多少次,都仍有站起來的頑強,筑夢,無疑需要更多的堅守,哪怕瘦削,哪怕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種境界取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千百次尋覓,倏然一次回頭,便在燈火稀疏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她,不理會喧鬧的人群,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奮斗無獲后,突然接觸困惑的喜悅,這是一種醍醐灌頂?shù)念D悟,昔日追逐過程中的苦楚,在一瞬間得到升華,這也是世界的本質(zhì),這個世界有偶然的運氣,也有必然的運氣,通過努力踏踏實實地達到某個境界,方才能換取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此乃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人帶著《詞話人間》的三境界解析人生,仕途也罷,命運也罷,都經(jīng)歷著三重狀態(tài)——追夢,遇挫折而不言棄,關(guān)鍵時刻獲轉(zhuǎn)機。王國維先生帶著士大夫的背影逝去,《詞話人間》卻永不褪色地留在了人間,聽——最是人間留不住,唯有詞話駐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