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大全14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一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在分數里,中間的橫線叫做分數線;分數線下面的數,叫做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數線下面的數叫做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2.分數的分類
    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真分數小于1。
    把一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把異分母分數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
    (四)百分數
    1.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數通常用“%”來表示。百分號是表示百分數的符號。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二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通過實物和課件演示、觀察和操作等方法,讓學生掌握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
    3、通過觀察、操作、推理、想象來探究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以及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觀察、設計和制作圓柱、圓錐模型的活動,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實例理解比例的意義。通過比較知道比和比例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5、通過學生熟悉的數量關系、具體的生活情境,在學生填一填、想一想等數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正、反比例的意義。通過正比例關系的圖像的教學,使學生能根據給出的有關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的方格紙上畫圖像,會根據其中一個量在圖像中找到或估計出另一個量的值。
    6、通過地圖的分析,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7、通過生活中放大和縮小的現(xiàn)象,認識放大和縮小。
    8、通過學過的統(tǒng)計知識,引導學生準確提取統(tǒng)計圖中的有價值的`信息,能正確解釋統(tǒng)計的結果。
    9、通過枚舉、反證、假設的方法探究“抽屜原理”,滲透模型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10、通過整理、復習、練習等方法,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負數、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礎知識。
    (二)技能目標
    1、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概括、總結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培養(yǎng)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具體的比例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算、發(fā)現(xiàn)、總結、驗證等方法,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5、通過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數量關系,學生會依據任何的兩個量可以求出第三個量。
    6、使學生能夠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的圖形放大和縮小。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建立數軸的模型,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2、滲透函數思想。
    3、引導學生準確提取統(tǒng)計圖中的有價值的信息,能正確解釋統(tǒng)計的結果。
    4、通過觀察、操作、推理、想象來探究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以及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觀察、設計和制作圓柱、圓錐模型的活動,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5、通過學生熟悉的數量關系、具體的生活情境,在學生填一填、想一想等數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正、反比例的意義,滲透知識之間有聯(lián)系的數學思想。
    二、學情分析
    1、學生情況
    兩個班中調皮搗蛋不學的人數很多,學困生也偏多,尖子學生不多。男生思維敏捷,但是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不好。女生學習認真,但分析能力不強解決問題困難較嚴重。
    2、學習成績
    由于家長和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同,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情況嚴重,學習不達標的每個班都有,嚴重影響了平均成績。學生們的基礎不好,靈活性不強,考試時丟分情況嚴重。
    3、學習習慣
    部分學生主動學習的行為,深得老師贊賞。比較喜歡上數學課,學習熱情也很高,并喜歡與老師友好相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常在一起交流學習體會。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學習懶散、學習習慣差,如:粗心大意、書寫不認真,不愿思考問題,上課開小差,依賴老師講解,依賴同學的幫助,作業(yè)喜歡與同學對題。
    三、教學質量提高措施
    1、首先教師要吃透大綱,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同時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思想紀律等方面的情況開展因材施教,切實做到有的放矢。
    2、課前一定要學生做好預習,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發(fā)揮主體作用,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真正做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實踐學習。
    3、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潛移默化地掌握所學知識,對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知識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深刻全面地理解基礎知識,對每部分教學內容,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集中力量,使學生學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教學時,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克服困難,學好功課。
    5、課前認真?zhèn)湔n,做到心中有數,認真?zhèn)鋵W生做到“心中有教材”,精心設計練習題,上好每節(jié)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于學習上的困難生,老師幫助他們逐一分析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并耐心地進行思想教育轉化工作,及時對他們輔導和補課,利用好轉化教育的方法,及時教導他們,學業(yè)有成,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畢業(yè)生。
    6、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以及實物模型、電教器材,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快樂、興趣中學到知識,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學生經歷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
    的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運用圓柱體的體積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通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學生經歷并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我們的圖形世界十分豐富多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如何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呢?你覺得圓柱的體積和什么有關?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的體積)
    二.巧妙轉化,探究新知。
    1.呈現(xiàn)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它們都是直柱體,我們回憶一下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體積統(tǒng)一公式“底面積×高”,用字母怎樣表示?(板書)
    2.出示圓柱體,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形,在學習圓面積計算時,我們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計算的?回憶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把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個扇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根據學生的敘述,教師課件演示。(演示課件:圓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過程。)
    3.現(xiàn)在老師給這個圓柱體變個魔術,仔細觀察看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動畫演示)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同學們自己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
    (1)圓柱體轉化成什么立體圖形?
    (2)它是怎樣轉化成這個長方體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六年級下冊數學總復習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嘗試用圖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利用圖進一步認識反比例。
    2、滲透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難點:
    動手操作,用圖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利用圖進一步認識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長方形面積一定,長與寬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二、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用圖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
    用x、y表示面積為24cm2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它們的變化關系如下表。(略)
    1、觀察表格,根據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這8個長方形。
    2、把圖中的點用平滑的曲線依次連起來。
    3、長和寬是怎樣變化的?有什么規(guī)律?——長擴大,寬縮小,相對應的長和寬的乘積是24。
    關系式:長×寬=長方形面積(一定)
    4、圖上的點a、b、c、d……在一條直線上嗎?
    最新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在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基礎上,能運用公式解決有關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 解。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踐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結合實際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
    教學理念:
    1.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教學設計:
    一 回顧舊知:
    1.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圓錐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3.還知道哪些條件也能計算出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這些數據都是可以測量的?,F(xiàn)在給你數據:高為1.2米,底面直徑為4米
    (1)麥堆的底面積:__________________
    (2)麥堆的體積: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體積,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重能知道嗎?(每立方米小麥約735千克)(得 數保留整千克數)
    4.一個圓錐形沙堆,占地面積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體積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約重1.6噸,這些沙子共重多少噸?(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1)(出示圖)什么情況下削出的圓錐是的?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來木料的幾分之幾?
    三 綜合練習
    1.一個圓柱的底面積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體積等底的圓錐高為( )厘米;和它等體積等高的圓錐的底面積為( )厘米。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六
    1、分數除法計算法則:甲數除以乙數(不為0)等于甲數乘乙數的倒數。
    3、除數大于1,商小于被除數;除數小于1,商大于被除數;除數等于1,商等于被除數。
    4、分數除法的意義: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也可以直接用除法。注:在單位換算中,要弄清需要換算的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合理購物問題的過程。
    2、知識與技能:了解合理購物的意義,能自己做出購物方案,并對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充分的解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的價值,豐富購物經驗。
    教學重點:
    學會理財,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難點:
    能對自己設計的理財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激趣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多,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銷手段,學會合理
    購物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購物問題。(板書:學會購物)
    二、引導探究、自主建構
    活動一:促銷
    (一)觀察情境圖,先了解方便面的三種包裝和一袋的價格,計算出其他兩種包裝的價格寫在書上,再了解三個商店的優(yōu)惠條件。
    1、學生自學
    2、交流
    (預設)
    生:我發(fā)現(xiàn)甲店是“買一包送一袋,買一箱送一包。”乙店是打九折優(yōu)惠;丙店是購物達到30元就能打八折優(yōu)惠。
    (這里不需學生能精確計算每個商店的優(yōu)惠額度,但大體上能了解每個商店更適合
    2怎樣購物。)
    (二)提出問題(1):買1袋這種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適?買2袋、3袋呢?
    1、思考
    2、全班交流
    (預設)師:作為消費者,買同樣的東西肯定愿意買便宜的,也就是少花錢。同學
    們不計算,你能判斷出買1袋方便面去哪家店合適嗎?
    生:在乙店合適,因為買一袋在甲店、丙店都得不到優(yōu)惠。
    師:那買2袋、3袋呢?
    生:買2袋、3袋也不行。
    師:買幾袋才能享受到甲店的優(yōu)惠條件呢?
    生:買5袋或5袋以上就可以得到甲店的優(yōu)惠條件。
    (三)提出問題(2):買7袋這種方便面去哪家商店合適?買8袋、9袋、10袋呢?
    1、自己獨立思考、計算
    2、全班交流
    (預設)
    師:現(xiàn)在如果想買7袋方便面,在甲店可以怎樣買?
    生:只買6袋就行了。因為商店會送一袋。
    板書:
    甲店:1.5×6=9(元)
    乙店:1.5×7×90%=9.45(元)
    結論:甲店合適。
    (按以上方法交流買8、9、10袋的結果)
    10袋情況預設:
    甲店1、1.5×9=13.5(元)
    13.5÷10=1.35(元)
    甲店2、1.5×10=15(元)
    10+2=12(袋)
    1.5÷12=1.25(元)
    乙店:
    1.5×10×90%=13.5(元)
    (這里面甲店的第二種購買方法,雖花了15元,但能得到12袋,有的學生會認為這是一種較便宜方案,現(xiàn)實生活中也如此。所以不應按錯誤定論。)
    (四)提出問題(3)買多少袋方便面才能達到丙店的優(yōu)惠條件?
    學生計算后匯報
    30÷1.5=20(袋),買20袋才能達到丙店的優(yōu)惠條件。
    (五)提出問題(4)
    1、學生獨立計算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匯報
    師:誰能解釋這到底是為什么?
    (預設)
    生1:李明只花了27元不夠丙店的優(yōu)惠條件。
    生2:因為王強買了20袋,20×1.5=30(元),可以打八折優(yōu)惠,所以只花了24元,20×1.5×80%=24(元)
    師:通過這兩位同學的經歷,你們有什么收獲?
    生:在購物時,一定要先算一算在哪家購物合適,才去買,就能充分利用商家的促銷手段,少花錢多購物。
    繼續(xù)探究:出示“議一議”問題,啟發(fā)學生可以算一算,然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師:比較這幾位同學的方案,哪一種比較合適?
    結論:在丙店買最合適。
    師:所以購物時我們要根據購物多少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優(yōu)
    惠政策,就能夠少花錢多購物,這叫“合理購物”。
    活動二:有獎銷售
    (一)師:為了促進銷售,商家還會搞另外一種促銷方式——有獎銷售?,F(xiàn)在讓我們到購物廣場去看一看吧。打開書81頁,讀一讀上面的銷售廣告,了解廣告中的數學信息。
    學生閱讀“有獎銷售”上的銷售廣告。交流一下廣告中的信息。
    (二)出示問題(1),計算獎金額和中獎率。
    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然后全班交流。
    1、獎品總金額
    500×10+100×20+50×60=10000(元)
    2、中獎率:(60+20+10)÷1000=9%
    (三)出示問題(2),學生計算銷售額,并分析獎金額與銷售額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認識“有獎銷售”的意義。
    師:誰知道如果獎券已經全部發(fā)出,商家至少賣出了多少元的商品?
    1000×100=100000(元),商家至少賣出10萬元的商品。
    師:那么獎金額至多占銷售額的百分之幾?
    學生計算后匯報。
    生:獎金額是10000元,而銷售額是100000元,10000÷100000=10%,獎金額最多占銷售額的10%。
    (四)提出問題(3)
    學生獨立思考、計算。
    繼續(xù)探究:分別提出“議一議”的兩個問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進行正確引導。
    師:請同學們對比一下這兩種結果,你有什么感想?
    師:那么如果你是顧客,你會選擇哪種銷售方式?為什么?
    師: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小學生,不能單獨參與抽獎活動。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帶領下去做。
    三、強化訓練、應用拓展
    請你算一算,再比一比,為學校拿個主意:到哪個商家購買更便宜?
    甲:一次購買20臺以上(含20臺)的,按七五折優(yōu)惠
    乙:“買十送三”,即每買10臺另外免費送3臺同樣的電視機,不滿10臺仍按原價計算。
    四、自主反思、深化體驗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想與大家交流一下?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學習課本第一頁的例1、完成“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一的第1至3題。
    教學目標: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在探索“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百分數的理解,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下列題目,請學生解答。)
    東山村去年原計劃造林16公頃,實際造林2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進行交流,重點說說數量關系。
    3.揭示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有關百分數的知識。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各自畫線段圖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提出要求: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分別從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實際造林比計劃多多少公頃”“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多少公頃”“實際造林面積相當于原計劃的百分之幾”“原計劃造林面積相當于實際的百分之幾”等問題。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提出例1中的問題: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2.引導思考:
    小結: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相當于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啟發(fā):根據上面的討論,你打算怎樣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列式計算后追問:這里得到的125%與剛才得到的25%這兩個百分數有什么關系?
    聯(lián)系學生的討論明確:從125%中去掉與單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百分數。
    提出要求:根據上面的討論,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還可以怎樣列式?
    三、教學“試一試”
    1.出示問題:原計劃造林比實際少百分之幾?
    啟發(fā):根據例題中問題的答案猜一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
    學生作出猜想后,暫不作評價。
    2.學生列式計算后討論:這個答案與你此前的猜想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
    小結:“試一試”與例題中的問題都是把實際造林面積與原計劃造林面積進行比較,但由于比較時單位1的數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數也就不同。
    四、指導完成“練一練”
    1.要求學生自由讀題。
    學生討論后,要求他們各自列式解答。
    3.根據學生在解答過程中的表現(xiàn),相機提問:計算中有沒有遇到什么新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本頁教材的底注,并組織適當的交流。
    五、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練習一第1~3題
    做練習一第1題。
    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學生感到困難,可啟發(fā)他們先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再根據線段圖進行思考。
    做練習一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對問題的理解,再讓學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學生把計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數。
    做練習一第3題。
    先鼓勵學生獨立解答,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清楚思考的過程。
    2.對比練習
    學生讀題后先獨立思考并列式計算,然后指名分析每題的解題思路。同桌間互相查看解答情況。
    3.拓展題。
    (1)爸爸買的股票“中國石化”上周五收盤價是20元,本周五收盤價是24元?!爸袊北局苌蠞q了百分之幾?(用兩種方法解答)
    六、全課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1.課內作業(yè):補充習題第1頁。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例題1 (線段圖略)
    4÷16=0.25=25% 125%-100%=25%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以根據具體的稅率計算稅款。
    2、在計算稅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重點:稅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稅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萬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稅率的認識。
    (1)說明:納稅的種類很多,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不同納稅種類定出不同的稅率。
    (2)試說以下稅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獎后,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稅款計算
    (1)出示例5(課本99頁)
    (2)理解:這里的5%表示什么?(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占營業(yè)額的百分比。)
    (3)要求“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讓學生獨立完成?
    4、看課本98頁內容。讀一讀,什么是納稅?什么是稅率?
    三、練習
    1、鞏固練習:練習三十二第4題。(要點:5%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額,7%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稅。)
    2、依據第5題,學生各自發(fā)表意見。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分數乘法一步應用題。
    2、在觀察、猜想、嘗試練習、交流反饋等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3、創(chuàng)設開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系。
    教學難點:抓住知識關鍵,正確、靈活判斷單位“1”。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先說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義,再口算出得數。
    12× ×
    2、列式計算。
    (1)20的 是多少?(2)6的 是多少?
    3、學生得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課件出示自學目標
    1、通過學習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
    題方法并會分析數量關系。
    2、知道解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單位“1”。
    (二)、教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正確理解關鍵句“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 ”。
    (2)、結合線段圖理解題意,找到解題思路。
    (3)、如何來理解單位“1”?(小組討論,理解這句話是把“我們人均耕地面積”與“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相比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表示單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4)、在分析題意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學生根據提示自學
    全班交流匯報:
    2500× =1000(平方米)
    3、結合計算結果,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進行國情教育。
    4、鞏固練習:“做一做”,讓學生畫線段圖表示題意,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依據是什么?然后獨立解答。
    三、當堂測評
    練習四第2題、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回指點,照顧差生。
    小組內訂正后
    四、課堂總結
    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是什么?(找出關鍵句、確定單位“1”,畫出線段圖幫助理解題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設計意圖:
    本堂課是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教學中,我緊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并事先復習如“20的 是多少?”的文字題,為解決與此相似的應用題做好準備。
    由于本節(jié)課是分數應用題學習的初始,因而教學中,我除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題意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教給學生分析、解答分數應用題的方法,特別是在如何找單位“1”這個關鍵點上,更是花了較多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一
    1 .理解圓柱表面積的意義,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 .能正確地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3 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圓柱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能充分運用圓柱表面積的相關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1 計算下面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周長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徑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徑1.5分米,高8分米。
    2 求出下面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1)長方體的長為4厘米,寬為7厘米,高為9厘米。
    (2)正方體的棱長為6分米。
    3 討論說說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甲: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長方體、正方體的六個面的面積的總和。
    學生乙: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只要計算長方體相互對立的3個面的面積,3個面的面積相加再乘以2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棱長乘以棱長再乘以6。
    二 新課導入。
    1 教師:以前我們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表面積的求法,那么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圓柱的表面積又是如何計算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和探索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表面積)
    2 學生討論:你認為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幾個面組成?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3 反饋小節(jié):圓柱的表面積指的是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積的總和,圓柱的表面積由一個側面機和兩個底面組成。(板書:圓柱的側面積+圓柱的兩個底面積=圓柱的表面積)
    4 教師進行圓柱模型表面展開演示。
    (1)學生說說展開的側面是什么圖形。
    學生:圓柱展開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
    (2)學生說說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有什么關系?
    學生:長方體的長(或寬)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寬(或長)等于圓柱的高。
    (3)圓柱的側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抽生回答進行復習整理。(板書:圓柱的側面積=圓柱的底面周長×圓柱的高)
    (3)圓柱的底面積怎么計算?(復習底面積的計算方法)。
    5 說說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圓柱體?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學生舉例:完整的圓柱有兩個底面,不完整的圓柱只有一個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沒有底面(如煙囪)。
    教師:所以我們每個同學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要特別認真,要特別注意這個圓柱到底有幾個底面。
    三 新課教學。
    1 例2 一個圓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徑2分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課件演示)
    2 學生嘗試練習,教師巡回檢查、指導。
    3 反饋評價:
    (1)側面積: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積: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積: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積是81.64平方分米。
    4 學生質疑。
    5 教師強調答題過程的清楚完整和計算的正確。
    6 教學小節(jié):在計算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計算圓柱的表面積一般要分成幾步來計算呀?
    四 反饋練習:試一試。
    1 學生嘗試練習:要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徑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得數保留整數)
    2 學生交流練習結果(注意計算結果的要求)。
    3 教師評議。
    教師:在實際運用中四舍五入法和進一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計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時為確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進一法,計算結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許會出現(xiàn)使用材料不足的現(xiàn)象。
    五 拓展練習
    1 教師發(fā)給學生教具,學生分組進行數據測量。
    2 學生自行計算所需的材料。
    3 計算結果匯報。
    教師:同學們的答案為什么會有不同?哪里出現(xiàn)偏差了?
    學生甲:可能是數據的測量不準確。
    學生乙:可能是計算出現(xiàn)錯誤。
    教師:在實際運用中如果數據測量不準確或者計算出現(xiàn)錯誤,或許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這種損失也許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實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都要養(yǎng)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六 鞏固練習。
    1 計算下面圖形的表面積(單位:厘米)(略)
    2 計算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
    (1)底面周長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徑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徑10分米,高80厘米。
    3 一個圓柱形的罐頭盒,底面直徑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厘米?
    4 一個圓柱鐵桶(沒蓋),高是5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做一個這樣的鐵桶,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二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guī)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 〉6,但是-8〈 -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五、布置作業(yè)
    《家庭作業(yè)》第2頁的練習。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十三
    1、引入課題
    師: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學習“觀察與探究”(板書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
    本節(jié)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課件出示)
    讓學生嘗試用圖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利用圖進一步認識反比例。
    滲透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觀點,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二、學加導
    師:明確了目標,請同學們借助自學指導來完成目標。
    自學指導:自學課本27頁,完成所提出的問題,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先自學4分鐘,然后小組交流1分鐘。)
    (一)學生自學:(先學)
    師:好,開始。先自學2分鐘,然后小組交流3分鐘。
    (二)匯報交流:(后教)
    小組匯報,全班總結。
    三、鞏固練習
    (一)學生自學:(先學)
    (1)長方形面積一定,長與寬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這節(jié)課我們用圖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
    用x、y表示面積為24cm2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它們的變化關系如下表。
    1.觀察表格,根據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這8個長方形。
    2.把圖中的點用平滑的曲線依次連起來。
    3.長和寬是怎樣變化的?有什么規(guī)律?長擴大,寬縮小,相對應的長和寬的乘積是24。
    (二)交流訂正:(后教)
    1.更正
    師:學完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有錯的在小組中說錯的原因,不會的優(yōu)生講解。)
    2.討論
    集體訂正。(學困生先說,優(yōu)生糾正,學困生再說)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已接近尾聲,回顧本節(jié)課,你有什收獲?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統(tǒng)計表以及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的基礎上編排。
    扇形統(tǒng)計圖不僅表示各個部分數量的多少,而且側重于用同一個圓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表示各個部分數量分別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
    小學數學不要求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因為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需要扇形的知識,要計算扇形的圓心角,而小學數學只簡單認識扇形,不教學畫扇形,所以小學生不具備制作扇形統(tǒng)計圖的知識與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進一步明確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各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初步學習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表示數據信息。
    2、使學生能根據繪制出的扇形統(tǒng)計圖分析數據所反映的一些簡單事實,能作出一些簡單的推理與判斷,進一步認識統(tǒng)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學習統(tǒng)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難點:體會各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學會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1頁的例1和第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1~3題。教學目標:
    1、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描述數據的特點,能簡單分析扇形統(tǒng)計圖。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概括能力和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地聯(lián)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感受扇形統(tǒng)計圖的描述數據特點。
    教學難點:有聯(lián)系地分析扇形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扇形統(tǒng)計圖 圓規(guī) 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tǒng)計里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1、議一議。
    出示例1的扇形統(tǒng)計圖。問:這個統(tǒng)計圖上都有什么特點?
    出示討論提綱:(1)圓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個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為( )。
    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扇形統(tǒng)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
    你能用計算器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嗎?請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積/萬平方千米
    3、比一比。(練一練)
    我國的國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隨機出示扇形統(tǒng)計圖: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進行國情教育。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提問:每個統(tǒng)計圖里的圓表示什么?各個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對兩個統(tǒng)計圖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的比較,再交流。
    2、練習一第2題。
    引導學生觀察扇形統(tǒng)計圖,并估計各扇形區(qū)域與花生米果盤區(qū)域的大小關系,用百分數表示各部分。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扇形統(tǒng)計圖有了哪些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一第3題。
    板書:
    扇形統(tǒng)計圖: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第二課時:統(tǒng)計圖的選擇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例2和第4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一第4題。教學目標:
    1、 在選擇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
    2、 能根據每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統(tǒng)計的目的和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合理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來表示相關信息。
    3、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選擇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正確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來表示相關的信息。
    教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通過復習三種統(tǒng)計圖,讓學生回顧條形、折線、扇形統(tǒng)計的特征。
    課件出示三種統(tǒng)計圖,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這樣的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2、 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有關統(tǒng)計圖的知識——合理選擇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導學生觀察例2中3個統(tǒng)計圖,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的特點和作用。
    提問:小宇為什么用了3個不同的統(tǒng)計圖來進行統(tǒng)計?引發(fā)學生思考。
    統(tǒng)計圖1要反應六一班閱讀各種課外書與總量之間的關系,所以要用扇形統(tǒng)計圖的統(tǒng)計;統(tǒng)計圖2不僅要反應六一班下半年每個月閱讀課外書的數量,還要體現(xiàn)每個月閱讀課外書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因此要用折線統(tǒng)計圖來統(tǒng)計;統(tǒng)計圖3只要統(tǒng)計六一班學生平均每星期課外閱讀的時間,所以用了條形統(tǒng)計圖。
    進一步提問:今后我們在生活中該如何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進行統(tǒng)計呢?(結合剛才的分析,鞏固理解根據要統(tǒng)計的特點和統(tǒng)計圖的特點兩者結合來選擇。)
    2、分析問題
    學生討論例2下面的3個問題。
    全班匯報交流,并適時的總結。
    3、鞏固應用
    出示第4頁的練一練。
    學生仔細觀察每個統(tǒng)計圖,并說出分別要統(tǒng)計的內容和統(tǒng)計的特點。再一次的歸納總結出三種統(tǒng)計圖的特征。
    引導學生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
    明確:統(tǒng)計圖的選擇可以不唯一,選擇的關鍵是要根據我們想了解的內容和統(tǒng)計圖各自的特征,作出適當選擇,以達到清晰、直觀地描述數據的目的。
    三、鞏固新知
    做練習一的第4題。
    學生先觀察1、2兩小題中統(tǒng)計表的內容和特征,再根據數據完成下面的兩幅統(tǒng)計圖。(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觀察和輔導)
    根據剛才的統(tǒng)計,分析下面的問題。
    四、全課小結
    1、你知道怎樣選擇統(tǒng)計圖嗎?
    2、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能談談你的體會嗎?
    五、布置作業(yè)
    做基礎訓練
    板書:
    條形統(tǒng)計圖:直觀表現(xiàn)數據的多少。
    折線統(tǒng)計圖:直觀表現(xiàn)數據的增減變化情況。
    第三課時 扇形統(tǒng)計圖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第7~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鞏固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2、 通過練習,學會合理的選擇統(tǒng)計圖。
    3、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4、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統(tǒng)計圖有( )統(tǒng)計圖,( )統(tǒng)計圖,( )統(tǒng)計圖。
    2、如果只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可以選用( )統(tǒng)計圖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可以選用( )統(tǒng)計圖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數量同總數之間的關系,可以用( )統(tǒng)計圖表示。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評價歸納。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下面數據分別用哪種統(tǒng)計圖表示比較合適?
    a.人離不開水,成年人每天體內47%的水靠喝水獲得,39%來自食物含的水,14%來自體內氧化時釋放出來的水。
    b.某校五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統(tǒng)計表如下。
    看電視 打球 聽音樂 看小說 其他
    人數 80 68 74 56 23
    c.小強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年體檢的身高記錄如下。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統(tǒng)計圖 b用( )統(tǒng)計圖 c用( )統(tǒng)計圖
    2、練習一第5題。
    品種 合計 黃瓜 韭菜 蘿卜 番茄
    種植面積/平方米
    3、練習一第6題。
    出示題目
    先觀察分析上面的兩個統(tǒng)計圖,理解統(tǒng)計的內容與統(tǒng)計圖的選擇,接著算一算,畫一畫,完成下面的兩個統(tǒng)計圖。(體會扇形圖和條形圖既有不同,也有內在聯(lián)系)
    提問:表示同一組數據的統(tǒng)計圖各有什么特點?從中各能獲得哪些信息?
    4、練習一第7題。
    先確定課題和設計調查方案;接著開展調查,收集信息、整理數據,制作統(tǒng)計圖表;然后分析數據,評價自己班級同學的課外閱讀習慣;最后拓寬研究課題,重新設計調查方案,開展新的統(tǒng)計活動。(如時間不夠可作課外完成)
    5、 動手做。
    4人一組進行活動,每人輪流做6次,根據記錄的數據,在方格紙上制作統(tǒng)計表或統(tǒng)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