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通用9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一
    朋友們: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瑰麗多彩、蔚為大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及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擔當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維護全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我國在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同時,還主動與周邊國家合作,為跨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資源建立聯合保護的工作機制。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民眾知識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卓越創(chuàng)造力和思想情感的體現,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在廣大民眾適應周圍環(huán)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不斷地再創(chuàng)造,為我們提供認同感和持續(xù)感,增強了對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
    在--年文化遺產日(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年為6月14日)期間,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將以“非遺保護與城鎮(zhèn)化同行”為主題,在全國所有城鄉(xiāng)社區(qū)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讓廣大民眾更方便、近距離地了解非遺,參與保護。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共同向全國發(fā)出倡議:非遺傳承,人人參與!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民眾,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fā)展的主體。人人參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保護。
    我們相信,有您的參與,那些祖輩們唱過的歌、跳過的舞、扮過的戲、做過的手工以及傳統(tǒng)的民間實踐活動和高度智慧的思維方式將重放異彩,為社會發(fā)展注入強勁的活力。而您,將獲得參與非遺實踐活動的教益和快樂;在與祖先、與今人的精神共鳴中,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熱愛,獲得豐厚的人生滋養(yǎng)。
    文化傳統(tǒng)是一條豐沛的河,源自遠古,流向未來。關愛它、保護它,讓它川流不息,奔涌向前,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今天,這份責任傳遞到你我之手,為了使文化遺產與時代同行,為了實現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共同愿望,讓我們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傳承非遺,弘揚傳統(tǒng),美麗人生!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二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工作,培養(yǎng)和引進相關專業(yè)人才,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規(guī)劃,明確重點科研項目,采取課題申報和項目招標等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
    第三十五條鼓勵、支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科學研究,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科學水平。
    鼓勵、支持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團體和個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科研活動;鼓勵、支持與境外的組織和個人依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的合作與交流。
    第三十六條鼓勵、支持以弘揚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有計劃、有重點地做好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文獻、典籍、資料等的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
    第三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具有較高價值的民居、建筑物、場所等加以維護、修繕,具備條件的應當向公眾開放。
    第三十八條鼓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基地,科學合理開發(f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度運用于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yè)發(fā)展。
    第三十九條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表演、展示、產品開發(fā)、旅游等活動,應當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內涵,不得歪曲濫用。
    第四十條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采訪和其他相關活動中,不得非法占有、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實物,不得侵害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三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加強保護管理工作機構和專業(yè)隊伍建設。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應當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下列職責:
    (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qū)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
    (三)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發(fā)掘、整理、評審、研究等工作;
    (四)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活動;
    (五)監(jiān)督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情況;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經費,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發(fā)掘、整理;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實物的征集和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
    (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的資助或者補助;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培訓、研究;
    (六)其他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應當加強管理,??顚S?,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fā)掘和整理,在資金、技術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地區(qū)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重點扶持。
    省人民政府應當對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四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計劃,有關部門應當按計劃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對普查結果進行分類、登記;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項目,按規(guī)定程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十四條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應當說明其歷史沿革、現存狀況以及所依存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并提出具體保護計劃和措施。
    第十五條建立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省級、市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分別由同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向社會公示,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評定,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十六條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明確保護責任單位,落實保護責任。
    保護責任單位應當按照項目申報書提出的保護計劃和措施履行保護義務,并按年度向項目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報告保護計劃實施情況。
    第十七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確認和命名。
    確認和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應當組織有關專家評審,并向社會公示。公示期滿,對公示對象沒有異議或者異議不成立的,予以確認、公布,并報上一級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八條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傳統(tǒng)工藝、制作技藝等表現形態(tài);
    (二)在一定區(qū)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較大影響;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后繼人才。
    第十九條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和團體,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單位:
    (一)掌握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藝術、傳統(tǒng)工藝、制作技藝等表現形態(tài);
    (二)具有若干名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并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三)保存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資料、代表性實物;
    (四)在一定區(qū)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或者較大影響。
    第二十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享有下列權利:
    (一)開展傳藝、展示技藝、講學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等活動;
    (二)依法向他人提供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等;
    (三)取得有關活動相應的報酬;
    (四)開展傳承活動有困難的,可以申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予以支持;
    (五)其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存、保護所掌握的知識、技藝及有關原始資料、實物、場所;
    (二)積極開展展示、傳播等活動;
    (三)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養(yǎng)新的傳承人;
    (四)其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義務。
    第二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開展傳承活動,支持的主要方式有:
    (一)提供必要的場所;
    (二)給予適當的資助;
    (三)促進交流與合作;
    (四)其他形式的幫助。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傳承單位,可以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對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給予適當的津貼。
    第二十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喪失傳承能力、無法履行傳承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另行確認并公布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怠于履行傳承義務的,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單位的資格。
    第二十四條鼓勵、支持教育機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育內容,開展普及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活動,建立傳承教學基地,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五
    第三十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一)組織實施本條例成績顯著的;
    (三)將個人收藏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或實物捐贈給國家的;
    (四)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突出貢獻的;
    (五)檢舉、揭發(fā)、制止違反本條例行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功的。
    第三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guī)定,借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義擾亂社會秩序,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和損害公民身心健康的,由自治縣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三款規(guī)定,侵占國家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和實物,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依法追回被侵占的珍貴資料和實物;對直接侵占國家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和實物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四款規(guī)定,由自治縣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造成嚴重損壞、被竊或者遺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guī)定,由公安、工商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處理;依法沒收資料和實物的,應當將沒收物品移交文化主管部門;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六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狀況和特點,實行分級、分類保護,對瀕臨消失的或者本地區(qū)特有且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予以重點保護。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將瀕臨消失、活態(tài)傳承較為困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內容、表現形式、技藝流程等予以記錄、整理,實行搶救性保護。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可以通過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培養(yǎng)后繼人才、建設傳承基地、扶持基地運營等方式,對受眾較為廣泛、活態(tài)傳承基礎較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行傳承性保護。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具有生產性技藝和社會需求,能夠轉化為文化產品的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醫(yī)藥藥物炮制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合理開發(fā)利用,實行生產性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行生產性保護,應當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不得擅自改變其傳統(tǒng)生產方式、傳統(tǒng)工藝流程和核心技藝。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采取措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所需的瀕危原材料,禁止或者限制開采、采集、捕獵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珍稀礦產、植物、動物等自然資源;鼓勵種植、養(yǎng)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或者開發(fā)、推廣、應用相關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第三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特定區(qū)域設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域性整體保護。設立自治區(qū)級、設區(qū)的市級、縣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條件和程序由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設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應當尊重當地居民的意愿,并保護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避免遭受破壞。
    第三十七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應當以保護區(qū)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兼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名宅和相關文物的保護,設定保護范圍和保護標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予以公布。
    第三十八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內應當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或者傳習場所。
    鼓勵有條件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開展符合其特色的旅游活動。
    第三十九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納入本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tǒng)籌安排資金用于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有經營性收入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應當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四十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因保護不力,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關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不再符合規(guī)定條件的,由批準設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人民政府予以撤銷。
    第四十一條鼓勵和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第四十二條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產生的著作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屬于國家秘密或者商業(yè)秘密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采取相應保密措施。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ǎng)、引進和招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各類專門人才。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需要安排專項經費,主要用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
    (二)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傳播活動;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大項目的保護利用設施建設;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和實物的征集;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書籍、音像制品的整理出版;
    (七)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專項保護規(guī)劃的制定實施;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表彰和獎勵;
    (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交流場所和傳承基地建設,根據需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傳習所)、專題博物館或者陳列館,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展示、傳承和保存。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設立專題博物館,開設傳習館(傳習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展示活動。
    第四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自治區(qū)有關規(guī)定予以表彰、獎勵。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guī)已有法律責任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第四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三)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時不尊重民族風俗、信仰和習慣,造成嚴重后果的;
    (六)未依法組織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規(guī)劃的;
    (七)貪污、挪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的;
    (八)其他違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有關規(guī)定的行為。
    第五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其保護單位或者代表性傳承人的過程中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取消其參評資格;已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其保護單位或者代表性傳承人的,予以撤銷,并責令其退還項目保護、傳承的資助、補助經費。
    第五十一條侵占、破壞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相關資料、實物、建(構)筑物、場所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二條本條例自1月1日起施行。4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同時廢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義務。為此不少地方相繼制定了保護條例,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歡迎閱讀。
    (20xx年8月26日蘇州市第xx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制定 20xx年9月27日江蘇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批準)
    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本市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在本地世代相傳并被公認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
    (四)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
    (五)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屬于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方針,處理好政府和社會、事業(yè)和產業(yè)、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城鄉(xiāng)規(guī)劃,并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tǒng)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市、縣級市(區(qū))和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和專項資金的管理、監(jiān)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和專項資金的使用,應當突出重點、??顚S谩⒆⒅貙嵭?。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在規(guī)劃布局、項目準入、資金投入、場所調配等方面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商標、字號、版權等知識產權的保護。
    市、縣級市(區(qū))文化主管部門(以下簡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組織、協調、監(jiān)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負責具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工作。鎮(zhèn)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有關單位、專門人員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社會組織、人民團體應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指導、督促成員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向上一級文化主管部門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對尚未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條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開展搶救、記錄、傳承等保護工作。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本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保護單位制定項目保護規(guī)劃。
    第十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條件、權利、義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規(guī)定執(zhí)行。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檔案。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每二年對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一次評估。經評估,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可以取消其資格,自取消資格之日起,不再享有相應的權利。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被舉報或者經檢查發(fā)現不履行義務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進行評估。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每年組織有關專家和社會組織對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給予補助、資助、獎勵的依據。
    文化主管部門在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憶名錄和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時,應當依法組織專家評審,并將評審意見向社會公示。
    文化主管部門在作出編制保護規(guī)劃、實施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項目等決策時,應當聽取專家、公眾的意見和建議。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行分級保護。
    對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應當按照項目保護規(guī)劃要求實行嚴格保護。對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昆曲、古琴藝術、端午習俗、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緙絲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等項目,應當按照我國加入的相關國際條約要求實行嚴格保護。
    第十三條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和現狀,可以采取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區(qū)域性整體保護等方法實行分類保護。
    對存續(xù)狀態(tài)受到威脅、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重點加強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并建立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搶救保護方案,優(yōu)先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記錄、整理、保存項目資料和實物,修繕建(構)筑物和場所,改善或者提供相應的傳承條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員學藝。
    對喪失傳承人、客觀存續(xù)條件已經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記憶性保護。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憶名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單位對列入記憶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時開展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和實物,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建立數據庫、檔案庫。
    對存續(xù)狀態(tài)較好、有一定的消費群體,具有市場潛力和發(fā)展優(yōu)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有效傳承其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通過培育和開發(fā)市場、完善和創(chuàng)新產品或者服務等形式,實施生產性保護。
    實施生產性保護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持傳統(tǒng)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并可以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文化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監(jiān)督管理。市、縣級市(區(qū))和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產性保護項目現狀、市場情況,制定扶持政策,積極發(fā)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作用。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等方式,對實施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信貸支持。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相對完整、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的傳統(tǒng)村鎮(zhèn)、街區(qū)等特定區(qū)域,實施區(qū)域性整體保護。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對實施區(qū)域性整體保護的特定區(qū)域,設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并逐步建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扶持機制。實施區(qū)域性整體保護應當保持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歷史風貌和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人居環(huán)境。涉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街區(qū)的,應當執(zhí)行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并協調好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市、縣級市(區(qū))和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珍稀礦產、動物、植物等天然原材料的保護。
    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有權優(yōu)先利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天然原材料。依法需要經過特別許可的,從其規(guī)定。鼓勵種植、養(yǎng)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天然原材料。鼓勵科研創(chuàng)新,開發(fā)、推廣和使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密切相關的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ǎng)和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傳承、保護、管理等專門人才。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制定符合行業(yè)特點的招聘標準和培訓大綱,引進、培養(yǎng)社會專門人才。鼓勵普通高等院校、職業(yè)技術院校通過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yè)、傳承班,以及與相關單位聯合辦學、辦班等途徑,培養(yǎng)專門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院校采取減免學費或者給予助學金、獎學金等措施,資助學生學習傳統(tǒng)技藝。
    市、縣級市(區(qū))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列入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學藝者予以扶持。
    取得初級職稱、國家四級職業(yè)資格(中級工)或者達到同等技藝水平的學藝者,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給予專項資助。取得中級職稱、國家三級職業(yè)資格(高級工)或者達到同等技藝水平的非本市戶籍的學藝者需要加入本市戶籍的,參照引進緊缺人才的戶籍準入辦法執(zhí)行。本條第二款、第三款扶持政策的具體規(guī)定,由市文化主管部門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文化主管部門編寫有地方特色的讀本,并支持中小學校開發(fā)校本教材,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列為特色教育的重要內容。
    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應當通過走進學校、社區(qū)等形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文化主管部門應當通過重點課題招標、研究成果評估、優(yōu)秀項目成果獎勵等方法,吸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產品、服務和旅游項目。
    市、縣級市(區(qū))和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對符合本地文化傳統(tǒng)特色的民俗節(jié)慶加強保護,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結合民俗節(jié)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展示、展演等活動。
    鼓勵、支持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資助、獎勵、提供商業(yè)保險、設立基金等形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做出顯著成績者,由市、縣級市(區(qū))和鎮(zhèn)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隊伍,引導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
    未取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不得以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的名義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不得以與其資格不相符的名義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的行為,法律、法規(guī)已有處罰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給予警告,并可以對單位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本條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20xx年5月18日蘇州市人民政府發(fā)布的《蘇州市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辦法》同時廢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八
    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
    表演藝術
    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申報原則
    公民、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等可根據逐級申報的原則,向單位或居住地所在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請。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如發(fā)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譽為中醫(yī)藥發(fā)展的活化石。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語篇九
    中國是個以農耕為主的'農業(yè)大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源自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耕社會的必然產物.由于工業(yè)化的大發(fā)展造成了非物質文化藝術逐步消逝.通過農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淺析了農村現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作者:鄭穎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刊名:發(fā)展英文刊名:developing年,卷(期):2008“”(12)分類號:x3關鍵詞: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