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匯總8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一
    作為中國文化最為傳統(tǒng)的考試之一,高考自然不會忘記考察語文文學能力。其中,詩歌鑒賞是尤其重要的內容。學生需要通過這項考試來展示自己對于古詩文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歷經大量的學習和實踐后,我對于高考語文詩歌鑒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從古人角度出發(fā)
    對于高考閱讀理解的詩歌鑒賞,筆者發(fā)現很多同學存在的問題就是拐彎抹角,逆向解讀等“花式”鑒賞方式。其實,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理解古詩文,第一步應該就是變成一位生活在當時的古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首詩的意境和作者的內心感受。因此,在解讀一首古詩文的時候,不妨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詩中,感受作者筆下的江山美景和生活碎片。
    二、認真梳理句子結構
    在古詩文中,有很多難懂的句子結構。一些同學可能會把復雜的句子限制為字面上的理解,而這一點其實并不太對。實際上,我們應該先認真梳理好句子結構,弄清楚每個細節(jié)的含義和作用,再去理解這些細節(jié)背后隱含的思想或情感。
    三、注重語言感受
    在高考詩歌鑒賞中,我們對語言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畢竟,古詩中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通常都依賴于詩詞中的造詣和詞語。因此,我們需要注意的不僅是句子的結構和含義,也要特別注重詩歌中的色彩、意境、節(jié)奏等方面的語言元素。
    四、千萬不要陷入陷阱
    在做詩歌鑒賞時,一些詞語所蘊藏的較深層次的思想和感情可能會迷惑我們的心靈,甚至使我們陷入誤區(qū)。比如,一些同學通常會被作家所表達的美好情感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潛在的反面情感或者諷刺和反思的意義。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時,更應該多角度思考,多深入挖掘一件事情的意義。
    五、多了解古人文化與歷史
    對于古詩文的鑒賞,依然需要我們和古人及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去聯(lián)絡,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首詩的內在含義。因此,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多關注古人文化與歷史,認真理解這些背景信息是極其必要的。
    綜上所述,高考語文中的詩歌鑒賞對于學生來說意義非凡。沒有一套刻板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斷的理解和探索。唯有通過深入發(fā)掘每一首古詩歌的內在含義,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門課程的真正意義。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可以給各位接受高考考試的同學提供幫助,也希望各位可以進一步關注詩歌鑒賞,并能夠更好的掌握這門古老又不老的語文學科。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二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題目。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7.詞的上闕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上闕的內容進行分析。
    答:上闕寫盡了作者的凄惋之情。“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故國舊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28.詞的下闕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下闕內容分析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答:下闕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凹舨粩?,理還亂,是離愁”一句,作者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皠e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此句運用味覺來寫愁: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種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深的感覺;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將“愁”訴諸人們的味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20.這首詞是寫愁情的名篇,請寫出詞中所體現的兩種愁。(2分)
    2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句話的?(2分)
    20.亡國之愁、妻離子散之愁等(2分)
    21.此句寫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鎖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寫出了詞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獨凄涼。(2分)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三
    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最近接下來最大的考試便是高考。在高考語文中,詩歌鑒賞一直是大多數考生的心頭難題。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也漸漸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首段:詩歌鑒賞的難點和重要性
    在高考中,詩歌鑒賞是令很多考生感到困惑的一環(huán)。接下來筆者就從幾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首先是難點,詩歌鑒賞在于對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表現的分析,需要我們對文化底蘊的深厚,在語言、文學等方面有一定的素養(yǎng)。其次是重要性,詩歌的哲理性和藝術性提高了我們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了我們的文學情趣和文化素養(yǎng)。
    二段:詩歌鑒賞的要點和方法
    接下來,筆者從詩歌鑒賞的要點和方法兩個方面總結了自己的經驗。要點方面,我們需要理解詩歌的結構和意境,把握好音韻、節(jié)奏等語言特色,深入挖掘詩歌中的象征和意義。方法方面,可以先從詩歌的字面意義入手,逐層分析詩歌意境和作者意圖。另一個方法是多讀多記,積累對詩歌的感性認知,找到自己的詩歌理解方式。
    三段:如何閱讀詩歌
    正確的閱讀方法是詩歌鑒賞的基礎,下面筆者將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詩歌閱讀方法。首先是認真理解詩歌的題目和題詞,這會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其次是對句子中的標點符號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我們把握整個詩句的意思和思路。最后是逐行逐句閱讀,理解每一個詞的意義和強弱,從而理解詩歌的意蘊。
    四段:詩歌鑒賞的注意事項
    在鑒賞過程中,我們還需注意一些細節(jié)。首先是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作者和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了解一些不同文化元素的意義。其次是注意藐視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體現與作詩原因,更能理解作品中的意義。最后是多思考多比較,將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詩歌進行比較,從比較中發(fā)現詩歌的美感特征和文化內在。
    五段:詩歌鑒賞的實踐與總結
    最后,筆者要強調的是實踐。只有在實際閱讀和鑒賞過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在實踐中,要多思考、多比較,不斷積累經驗和提升素養(yǎng)。最后,在詩歌鑒賞的實踐中,需注意總結和歸納,對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更好地面對高考。
    總之,在高考語文的詩歌鑒賞中,了解鑒賞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修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認真學習,多讀多比較,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才能在高考中發(fā)揮更好的水平。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四
    詩歌的表達技巧就好比是她美麗的裝扮,作者的立場、價值態(tài)度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這位美麗的女子向我們娓娓道來的她內心的體會。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語言是詩人描繪形象,展示技巧,表情達意的載體。準確理解和分析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歷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點。其中的煉字又是重點中的重點,在詩歌鑒賞所有考點中被稱為“萬綠叢中一點紅”。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對這一考點的掌握常常是學生的一個弱項。下面就具體談一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在講授這一考點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煉字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筆者給他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蘇東坡與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淡月、梅花”,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辈涣咸K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耍圆粚偕掀?。”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說:“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薄拜p風”徐來,“細柳”動態(tài)不顯,怎能配得上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搖”、“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清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tài),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五
    1、從詩題入手:20xx年全國卷i:《題竹石牧牛》并引,從題目,你可以初步判斷出這是一首題畫詩?!爸袷僚!笔钱嬅?,也應該是畫面內容的概括。
    2、從詩人入手:近年來,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詩”較普遍,解讀時既要從詩人入手,也要考慮特殊情況。
    3、從注釋入手:借助注釋,對詩歌的理解就輕松多了。
    4、從詩句入手:這是關鍵,前面的三項,都是為此服務的。
    之二:了解手法風格詩歌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詩歌常見的風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飄遠閑逸、沉郁頓挫等。知道這些術語有助于在進行文字表達時達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體理解詩歌,做到“信”和“達”才是關鍵。
    之三:掌握常見意象詩歌常見的意象,表現離別和游子情感的有楊柳、長亭、孤帆、驛路、浮云等;表現思鄉(xiāng)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現田園風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煙等;表現凄涼悲愁主題的有大風、長云、寒霜、飛雪、苦雨等。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六
    1.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鑒賞詩歌的形象。
    (2)理解詩歌中詞語的含義。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
    (3)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4)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詩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語言包括品味詞語、明確風格。
    表達技巧是指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行文結構、材料取舍、修辭方法等。
    評價包括內容主題的評價、思想感情的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
    【真題共賞】
    1、(新課標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8.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參考答案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時要聯(lián)系全詞詞句,聯(lián)系題目、作者的情況,準確把握。從題目上可以看出(思遠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懷人之作;在寫法上,借秋景、飛云、歸鴻等意象來表現這一情感。
    9.“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關系是“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原因是紅箋被淚水浸濕。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通過閱讀,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各個意象之間的關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用什么研墨,用淚水也,以淚水研墨,和淚作書。思念到深處,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七
    詩人往往選擇日常生活中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入詩,根據事物的特性興懷。
    陪伴在我們周圍的各色植物,如:梅、蘭、竹、菊、蓮、丁香、松柏、楊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動物,如:蟬、猿、鴻雁、杜鵑、鴛鴦、沙鷗、鷓鴣等。
    變換于自然中的各種氣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煙霧、陰晴、明月、夕陽、流水等。
    運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燈、笛、簫、酒、樓、搗衣砧等。
    產生于舉手投足間的各種動作,如:飲酒、登高、憑欄、望遠、長嘯、搗衣等。
    這皆為詩人運筆的主要道具,它們已經成為詩人之中約定俗成的普遍暗號,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心中。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十篇八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边@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里蕩漾。把“云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夸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lián)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并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征,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夸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于荒誕,或太實、太俗。打油詩是市井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打油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弊x后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彼茉煸姼栊蜗?,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wèi)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huán)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異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zhí)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涌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仿佛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chuàng)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無論是比擬、夸張或借代,都有賴于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梢赃@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lián)翩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