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促使我們成長和進步。讀后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突出書中的精神內(nèi)涵和啟示。以下是一些文化名人對某本書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聲音和思考。
鐘鼓樓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的驚喜在我看來是整體結(jié)構(gòu),采用時辰來分章節(jié),許是刻意為了與《鐘鼓樓》的"鐘"相呼應(yīng),這是我第一看到書籍有這樣的分法,也是我的無知愚昧、見識短淺。整篇小說的故事,到底只寫了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這一天的生活狀況。每一個時辰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jié)兩小時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個人。其次是時間跨度,這本小說故事所在的時間跨度并不像我們常見的那么大,許是我的閱歷不足與知識淺薄所認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說的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幾十年,再短也有兩三年的,而這本《鐘鼓樓》卻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個小時、六個時辰。與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是可以說非常短了。雖然這本書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憶過去的形式出現(xiàn),主題仍為一天中發(fā)生的事情為主導,從而寫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是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寫實主義。從大多數(shù)平民的角度來寫北京市民社會的生活,讓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這就是符合中國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小說寫的人物總是具有某些傳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義滿滿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
而《鐘鼓樓》并沒有這么寫,反其道而行之寫了許許多多的北京那個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敢于寫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寫些平庸的人,并且絕不神化任何一個角色,這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當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說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階層,里面也有寫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沒有寫豐功偉績,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跡。所以說《鐘鼓樓》是一本寫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說到"平凡",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寫平凡,實際上里面的人物卻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跡,在那個年代里,這并不平凡,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的?!剁姽臉恰肥菍懕本┖锏囊粋€四合院所發(fā)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寫北京四合院里發(fā)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早已構(gòu)成了一個北京市民社會的文學世界,許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繪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鄧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來,發(fā)掘出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情致。又如:蘇叔陽、陳建功等在對北京市民當代生活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對北京市民的精神氣質(zhì)、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而劉心武的《鐘鼓樓》的特別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樣是一個舊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描繪者,而是在對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寫中,沉淀著豐厚沉重的歷史內(nèi)容,剖析了市民社會生態(tài)群落,展示了傳統(tǒng)的文化積淀與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矛盾沖突。最后,這本書的開頭讓我覺得好奇,它的結(jié)尾也讓我驚喜起來。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的處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通過作者的幾個問題來結(jié)尾。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對小說的解讀來對作者的提問進行自己的回答,來給小說續(xù)寫讀者自己的'結(jié)局。也許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許你現(xiàn)在還沒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會有,但都不會影響你在合上書本的時候進行短暫的思考,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書的閱讀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這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與中國人喜大團圓的結(jié)局不同,可就是這樣獨出心栽的設(shè)計,讓這個作品更有其魅力。
最后講講這本書中的一些人物。人物的塑造是通過小小的細節(jié)與人物的回憶等表現(xiàn)出來。書中描繪的薛大娘家從早晨到下午辦喜事的一系列瑣事以及由此牽扯出的各色各樣數(shù)十個人物,細致描述各個人物的處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無論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悲喜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每個人對待悲喜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終的結(jié)果自然也就不一樣。這也給了讀者一個啟示: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于你自己,該怎么走也在于你自己,該如何對待路上的荊棘與鮮花仍在于你。書中有愛情,有價值觀。慕櫻在兩次離婚后依然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杏子,張秀澡,荀磊等年輕人對事業(yè)對愛情對世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氛圍對他們的影響。書中的人物在十年動蕩之后的都有自己的煩惱,也都有自己對生活的一切期許。但人的本性在漫長歲月中形成的如既定的秩序,封閉的安靜美,以及對變化的觀望思想?yún)s變得相對的更為緩慢。正如書中所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你可以比較輕易地滌蕩繁縟的迷信習俗,卻很難消除存在于人們內(nèi)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此坪唵蔚娜宋锼茉欤瑐鬟_出這么多深刻、難以言喻出的內(nèi)容。把那個時代的背景交代了出來,也把作者的態(tài)度隱喻的表達了出來。小說中并沒有對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揚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寬宏的精神,在客觀上描繪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百態(tài)。在歷史厚重與時間的流逝中,對歷史進行了反思,著重揭示了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矛盾沖突與交融,突出當時市民的生活與心理境況。小說在各種人物的心理演化過程中揭示了作者對歷史的反思。
鐘鼓樓讀后感篇二
《鐘鼓樓》是當代作家劉心武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剁姽臉恰分v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的故事,通過12個小時的時間,描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豐富的生活場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會變革,個人的悲歡離合相互交織構(gòu)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圖,揭示了在人生的舞臺上的不同人生,體現(xiàn)出空間感。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只知這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心中覺得大抵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里廣受好評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細想,未了解,未細讀,未深究。但當我拿到紙質(zhì)版的《鐘鼓樓》,翻開目錄看到“并非開頭(從100年前,到1982年12月12日)/0。這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不過讀讀也無妨?!薄暗谝徽旅?、第二章辰......”多么可愛的作者能說出這樣可愛的話?!斑@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好像在告訴讀者這一段沒什么價值,可省略跳過,也似乎在說這一段的文筆沒什么可呈現(xiàn)給讀者的??珊竺婀P鋒一轉(zhuǎn)“不過讀讀也無妨”,又在側(cè)面告訴讀者“我其實肚子里還是有墨水的,不妨讀讀這一段”。往下看的目錄是時辰,一本書竟然以時辰做目錄這是怎樣的刻意的安排?一本三十萬字數(shù)的書竟是描寫一天中的十二個小時,也就是六個時辰?六個時辰如何能寫這么多的字數(shù)?如何安排,如何構(gòu)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能在十二個小時的時間維度里寫出三十萬字的作品?并且讓這三十萬字的作品成為受作家群里萬眾矚目的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這些問題在我翻到目錄的那一刻涌現(xiàn)了出來,也引起了我對這一作品的好奇之心。
這本書的驚喜在我看來是整體結(jié)構(gòu),采用時辰來分章節(jié),許是刻意為了與《鐘鼓樓》的“鐘”相呼應(yīng),這是我第一看到書籍有這樣的分法,也是我的無知愚昧、見識短淺。整篇小說的故事,到底只寫了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這一天的生活狀況。每一個時辰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jié)兩小時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個人。其次是時間跨度,這本小說故事所在的時間跨度并不像我們常見的那么大,許是我的閱歷不足與知識淺薄所認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說的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幾十年,再短也有兩三年的,而這本《鐘鼓樓》卻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個小時、六個時辰。與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是可以說非常短了。雖然這本書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憶過去的形式出現(xiàn),主題仍為一天中發(fā)生的事情為主導,從而寫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是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寫實主義。從大多數(shù)平民的角度來寫北京市民社會的生活,讓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這就是符合中國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小說寫的人物總是具有某些傳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義滿滿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
而《鐘鼓樓》并沒有這么寫,反其道而行之寫了許許多多的北京那個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敢于寫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寫些平庸的人,并且絕不神化任何一個角色,這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當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說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階層,里面也有寫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沒有寫豐功偉績,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跡。所以說《鐘鼓樓》是一本寫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說到“平凡”,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寫平凡,實際上里面的人物卻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跡,在那個年代里,這并不平凡,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的。
《鐘鼓樓》是寫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所發(fā)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寫北京四合院里發(fā)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早已構(gòu)成了一個北京市民社會的文學世界,許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繪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鄧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來,發(fā)掘出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情致。又如:蘇叔陽、陳建功等在對北京市民當代生活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對北京市民的精神氣質(zhì)、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而劉心武的《鐘鼓樓》的特別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樣是一個舊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描繪者,而是在對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寫中,沉淀著豐厚沉重的歷史內(nèi)容,剖析了市民社會生態(tài)群落,展示了傳統(tǒng)的文化積淀與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矛盾沖突。最后,這本書的開頭讓我覺得好奇,它的結(jié)尾也讓我驚喜起來。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的處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通過作者的幾個問題來結(jié)尾。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對小說的解讀來對作者的提問進行自己的回答,來給小說續(xù)寫讀者自己的結(jié)局。也許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許你現(xiàn)在還沒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會有,但都不會影響你在合上書本的時候進行短暫的思考,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書的閱讀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
這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與中國人喜大團圓的結(jié)局不同,可就是這樣獨出心栽的設(shè)計,讓這個作品更有其魅力。
鐘鼓樓讀后感篇三
《鐘鼓樓》是作者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穿越歲月煙塵,再看劉心武筆下的動人世相,猶如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堪稱一部洋溢著濃郁京味的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
鐘鼓樓讀后感篇四
編者著:劉心武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7月
鼓樓在前,紅墻灰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不知道《鐘鼓樓》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手法,以北京市中軸線北邊的鐘鼓樓為中心,僅僅寫了1982年12月12日這一天發(fā)生在鐘鼓樓附近的一所四合院的故事,卻充分展示了這一代居民生活的歷史畫面。
這里寫的是一個四合院,不知不覺的將我們帶進了一個四合院。院子有著東西廂房院落是個很普通的四合院,四合院里的住著局長、醫(yī)生、編輯、工人、科員、老師、戲曲演員、修鞋匠到大學生等各個行業(yè)、各個家庭在1982年12月12日以前的不同經(jīng)歷。“人們的階級意識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經(jīng)濟利益不同,人生態(tài)度不同,道德品質(zhì)不同,文化教養(yǎng)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機制不同,競爭能力不同,機遇遭際不同……于是乎便相爭相斗,相激相蕩,相匯相融,相親相慕,相尊相許……而這種人類社會的流動變化,從整體角度來說,便構(gòu)成了歷史;從個體角度來說,便構(gòu)成了命運”。
四合院里會時不時發(fā)生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全然不是因為哪一個“壞人”造成的,都是人的各種小心情。都是向往生活美好的心。在皇城根鐘鼓樓下的小胡同里,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在薛家二兒子結(jié)婚的日子里展開,本分善良卻對兒媳婦不滿的薛大娘,知足常樂的當過喇嘛的薛大爺,被評出身下賤但是積極向上的路喜順和一個截然相反自感下賤不顧人格的盧寶桑;滿心憂思的少女張秀藻和才華橫溢的少年荀磊;有熱愛舞臺熱愛家庭的澹臺智珠也有大膽追求愛情的慕櫻還有熱心腸卻招人討厭的詹麗穎,還有時尚的城市女性馮婉姝和踏實上進的農(nóng)村姑娘胡杏,還有一個愛吹牛一個淡泊名利的海奶奶海西賓祖孫倆還有……這些人們不像我們長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壞人很壞,作者總是給他筆下的人物留下了一點余地,讓人感覺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們身邊。對于歷史,他也是這樣:要從歷史的發(fā)展眼光來看……現(xiàn)實無論留給你多少傷痛,無論世道多么的不公,如果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也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面對的。
讀《鐘鼓樓》這部書根本不再是讀,而像是作者劉心武帶你去認識了四合院里的人物和他們的歷史故事,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打過招呼走了一遍。讓我體會了北京皇城根真實的一天。站在制高點上體會了別人的生活,獲得的感悟才是最清楚最明了的。生活不外乎就是這樣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活著的過程。時間慢慢,不必在乎生活給了我們多少苦難,其實別人也在羨慕你的笑臉。
鐘鼓樓讀后感篇五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對鐘鼓樓的附近一條胡同的居民來說,這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里,對薛永全夫婦而言,是兒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對荀興旺夫婦而言,是招待鄉(xiāng)下女孩杏兒的日子。對澹臺智珠來說,是能否突破演藝事業(yè)的瓶頸……胡同里的居民,在這一天里似乎都無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嘗此書,便覺得這是一本極有魔力的小說。它描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條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極強感染性的北京口語化語言,使人欲罷不能。人情世故,世間冷暖的煙火氣息就這樣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實際又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空中人物的交替錯位變化,迷茫、疑惑、喜悅、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變化最終交織在一起,從而促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對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是一塊洋貨小金表,是一臺體面的四喇叭收音機,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侶。無論你在想著什么,做著什么,時間都在我們的指縫中悄然溜走。這一刻,或那一刻,我們的心境都在變化,也許剛才還在街頭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現(xiàn)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頭,發(fā)現(xiàn)沉淀了歷史的鐘鼓樓,還莊嚴地立在原地,見證著這一切。
《阿甘正傳》里曾說到:"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aregoingtoget."是啊,誰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們?nèi)栽谶@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將會是未知數(shù)。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是錯綜復雜的,但也頗有一番趣味,叫你無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卻不會失去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作者在結(jié)尾卻寫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除非發(fā)生某種難以預料的災變,北京的鐘鼓樓將成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BR> 鼓樓在前,紅墻黃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鐘鼓樓讀后感篇六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鐘鼓樓。鼓樓胖,鐘樓瘦。鐘鼓樓西南是有名的什剎海。喝上那么一碗豆汁。歲月悠悠,而鐘鼓樓依然雄踞?!}記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對鐘鼓樓的附近一條胡同的居民來說,這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里,對薛永全夫婦而言,是兒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對荀興旺夫婦而言,是招待鄉(xiāng)下女孩杏兒的日子。對澹臺智珠來說,是能否突破演藝事業(yè)的瓶頸……胡同里的居民,在這一天里似乎都無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嘗此書,便覺得這是一本極有魔力的小說。它描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條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極強感染性的北京口語化語言,使人欲罷不能。人情世故,世間冷暖的煙火氣息就這樣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實際又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空中人物的交替錯位變化,迷茫、疑惑、喜悅、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變化最終交織在一起,從而促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對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是一塊洋貨小金表,是一臺體面的四喇叭收音機,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侶。無論你在想著什么,做著什么,時間都在我們的指縫中悄然溜走。這一刻,或那一刻,我們的心境都在變化,也許剛才還在街頭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現(xiàn)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頭,發(fā)現(xiàn)沉淀了歷史的鐘鼓樓,還莊嚴地立在原地,見證著這一切。
《阿甘正傳》里曾說到:"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aregoingtoget."是啊,誰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們?nèi)栽谶@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將會是未知數(shù)。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是錯綜復雜的,但也頗有一番趣味,叫你無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卻不會失去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一九零五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又在一九一六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那一年,清王朝雖已覆滅,但人們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當時的中國,知道并了解的人幾乎是沒有。鐘鼓樓依然日復一日地為人們粗糙地報著時辰。一百年過去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拋棄了過去狹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賴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技術(shù),中國自主研發(fā)也站起來了。載人航天技術(shù)的突破、自主研發(fā)的人造衛(wèi)星、中國超算技術(shù)、量子通信還有今天的5g技術(shù)。在新時代,中國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時間,你默默地流逝著,人類社會在你的流逝中書寫著歷史。鐘鼓樓,你靜靜地注視著,中國時代的高速變遷盡收你的眼底……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作者在結(jié)尾卻寫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除非發(fā)生某種難以預料的災變,北京的鐘鼓樓將成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BR> 鼓樓在前,紅墻黃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鐘鼓樓讀后感篇七
西安是明代的全國軍政重鎮(zhèn),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鐘樓構(gòu)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關(guān)中一帶連連發(fā)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覺不踏實,于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shù)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zhèn)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并調(diào)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兒子鎮(zhèn)守西安,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但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遷都西安一事終未實現(xiàn)。
鐘鼓樓讀后感篇八
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在風俗、觀念開始發(fā)生巨變的迷人的北京老城,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這部小說被稱為:一部洋溢著濃濃京味的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
整部小說僅僅敘述了12個小時發(fā)生的故事。故事從清朝光緒年間展開序幕,描寫了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寫了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集市、寺院、酒肆……而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是老北京人的生存狀態(tài)。我曾想過為什么作者要用鐘鼓樓來做題,或許是屹立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見證了無數(shù)個這樣平凡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故事。或許,鐘鼓樓也象征著歷史,象征著一種“靜止的時間”。閱讀《鐘鼓樓》,你能感受到濃郁的老北京文化,還能感受到變革歷史的過程中,老北京人的心態(tài)變化歷程。
鐘鼓樓讀后感篇九
目錄建成時間及結(jié)構(gòu)修葺及藝術(shù)價值建成時間及結(jié)構(gòu)
西安位于中國陜西西安市中心。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鐘樓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遷建于現(xiàn)址。樓上原懸大鐘一口,作為擊鐘報時用。
結(jié)構(gòu)
建筑重檐窩拱,攢頂轉(zhuǎn)角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鶠檎叫?,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筑。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游人登臨參觀。
修葺及藝術(shù)價值
修葺
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筑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gòu)建筑。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筑。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于天”匾額,南懸“文武勝地”匾額。樓建于基座中心,穩(wěn)重厚實。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藏于碑林博物館)。據(jù)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藝術(shù)價值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xiàn)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shù)。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huán)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quán)、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quán)、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jīng)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的建制史上,北京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見證我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筑。
目錄簡介建筑結(jié)構(gòu)旅游指南簡介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jié)構(gòu)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shè)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shè)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jù)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nèi),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臺上有5間重檐的木構(gòu)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nèi)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jié)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如今的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結(jié)構(gòu)
鼓樓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建筑。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jié)構(gòu),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shè)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jié)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F(xiàn)有25面更鼓是根據(jù)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場擊鼓表演,每小時一場,依據(jù)中國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而創(chuàng)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節(jié)變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農(nóng)耕生活。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nèi)部設(shè)12根銅管,最后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shè)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后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據(jù)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制造并相傳下來,后輾轉(zhuǎn)遺失。現(xiàn)在鼓樓內(nèi)陳列的銅刻漏是仿制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shè)箭尺于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鐘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shè)計在我國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據(jù)文獻記載,銅鐘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爐熔鑄。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古代關(guān)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xiàn)仍有遺址可尋。
旅游指南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一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jié)構(gòu)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shè)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shè)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jù)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nèi),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
構(gòu)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nèi)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xx年元旦0 時結(jié)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如今的鐘鼓樓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二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yīng)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
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就有二十多厘米??梢韵胂笄宄磕枪爬系溺娐暿窃鯓訉⑷藗儚膲糁袉拘?。
到了晚上,很多盞刺眼的燈光打在鐘鼓樓上,鐘鼓樓頓時變得金碧輝煌!媽媽說,那在建筑學上叫“光雕”。
鐘鼓樓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觀!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三
各位團友,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占地約13000平方米。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作為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工具,還有另一種,建于宮廷內(nèi),做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于每日發(fā)布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鐘鼓樓中的“權(quán)威”。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城,重建鐘鼓樓。據(jù)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鐘樓和鼓樓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20xx年)重修。1920xx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筑幸免于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0xx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后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jīng)??梢钥吹礁叽蟮募馑界姌?,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機械鐘。每到整點或者半點自動報時。中國早在宋朝時候,宮廷內(nèi)就有了以水流作為動力的自動報時的機械鐘,當時叫做水運儀象臺,主要作用是觀測天文,但是,由于這種技術(shù)被皇室壟斷,無法普及,終于導致技術(shù)失傳。所以,中國古代的城市報時裝置還是使用青銅鐘。鐘樓建筑高大,所以鐘聲可以傳的很遠,把時間告知這個個城市。
而鼓樓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眾人議事,當有重大節(jié)日或者戰(zhàn)爭時候,也用來聚集民眾。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實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業(yè)活動和娛樂活動。每到傍晚,鼓聲敲響,商販們便開始收攤,鋪面也紛紛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敲完亮更鼓以后,人們才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鐘樓和鼓樓都是怎么工作的呢?那就隨我一起來探索吧??
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xx年元旦0時結(jié)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距離我們較近的這一座就是鐘樓(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后竣工。其樓身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頂,無梁式磚石建筑。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檐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無梁拱券式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建筑,也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將建筑與傳聲巧妙結(jié)合的杰作。
樓身四立面相同,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shè)石刻仿木菱花窗。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復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于圍護墻體中設(shè)有環(huán)路通道?;鶠闈h白玉須彌座,周圍環(huán)以漢白玉欄桿。樓身之下為磚砌城臺,城臺上四面有城垛。臺身四面開券門,內(nèi)部呈十字券結(jié)構(gòu),東北隅開門,內(nèi)有石階七十五級供登臨。鐘樓原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置放于樓外平地上,后由古鐘博物館收藏。鐘樓內(nèi)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懸鐘。該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重的銅鐘,被譽為“古鐘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shù)的重要實物。。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大門,中門內(nèi)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0xx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鐘樓后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樓。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cè)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鼓樓,初名齊政樓,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樓高46.7米,,為重檐三滴水木結(jié)構(gòu)樓閣建筑,通高46.7米。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jié)構(gòu)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臺(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nèi)部為拱券結(jié)構(gòu),前后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臺東北隅有一門,門內(nèi)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制滴珠板封護,下層檐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xiàn)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室內(nèi)方磚漫地,外檐裝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門窗。上層室外環(huán)樓有走廊,設(shè)木欄桿,四角支撐有擎檐柱。鼓樓二層內(nèi)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清代的群股如今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云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1988年依據(jù)舊主鼓復制兩面新鼓;后又依據(jù)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從前在鼓樓上還有用于計時的“銅刻漏”,可惜早已遺失。據(jù)文獻記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shè)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碑斈旯臉菗艄膱髸r,有一定的規(guī)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jié)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鼓樓以漏刻計時,擊鼓定更;從元朝到清朝,鐘樓撞鐘報時的歷史延續(xù)了652年。1920xx年后鐘樓,鼓樓成為京城民眾教育及娛樂場所。曾一度名為“明恥樓”,展有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屠殺和搶掠的圖片、實物和模型。
現(xiàn)在,為了傳承古老民族文化精華,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銅刻漏的仿制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復制。再現(xiàn)了“漏刻計時、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恢弘歷史畫面,精心仿制的銅刻漏可生動演示古代計時與報刻;每日定更的擊鼓表演,每年新舊交替的撞鐘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走進鐘鼓樓。
鐘鼓樓之上還是鳥瞰北京古都風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這里好好欣賞一下北京城。
各位游客,物品的講解到此就暫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
北京鐘鼓樓簡介三: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凝聚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結(jié)晶,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鐘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鐘鼓樓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筑。
在古代,鼓樓定更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guī)律。古人將黑夜分為五更,每更次為一個時辰,即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元明兩代的報時方法已無據(jù)可查,清代原規(guī)定報時方法為: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敲鐘,其二至四更則只敲鐘不擊鼓。乾隆后改為只在夜里報兩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點-21點)和亮更(即五更,3點-5點)先擊鼓后撞鐘。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guān),交通斷,稱為“凈街”;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所謂“晨鐘暮鼓”。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下?!惫湃擞?08聲代表一年,一年有12個月,24節(jié)氣,72侯(古人把五天稱為一侯,六侯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這些數(shù)字相加為108。
在古代,銅刻漏計時,鼓手們聽到鐃響后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后撞鐘報時。這一科學的銅刻漏計時、更鼓定時和銅鐘報時程序,系統(tǒng)地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勞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參考。清代計時儀器改用時辰香,嚴格定制的時辰香為盤旋狀,均勻燃燒,在經(jīng)過精確計算的刻度上懸掛小球,下接金屬盤。當香燒到該刻度,球掉入盤中報時,提醒鼓手擊鼓。
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建筑。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jié)構(gòu),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shè)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
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jié)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F(xiàn)有25面更鼓是根據(jù)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場擊鼓表演,每小時一場,依據(jù)中國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而創(chuàng)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節(jié)變化和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農(nóng)耕生活。
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nèi)部設(shè)12根銅管,最后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shè)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后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
據(jù)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制造并相傳下來,后輾轉(zhuǎn)遺失。鼓樓內(nèi)陳列的銅刻漏是仿制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shè)箭尺于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
鐘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shè)計在中國鐘鼓樓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據(jù)文獻記載,銅鐘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爐熔鑄。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古代關(guān)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xiàn)仍有遺址可尋。
鐘鼓樓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的驚喜在我看來是整體結(jié)構(gòu),采用時辰來分章節(jié),許是刻意為了與《鐘鼓樓》的"鐘"相呼應(yīng),這是我第一看到書籍有這樣的分法,也是我的無知愚昧、見識短淺。整篇小說的故事,到底只寫了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這一天的生活狀況。每一個時辰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jié)兩小時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個人。其次是時間跨度,這本小說故事所在的時間跨度并不像我們常見的那么大,許是我的閱歷不足與知識淺薄所認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說的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幾十年,再短也有兩三年的,而這本《鐘鼓樓》卻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個小時、六個時辰。與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是可以說非常短了。雖然這本書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憶過去的形式出現(xiàn),主題仍為一天中發(fā)生的事情為主導,從而寫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是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寫實主義。從大多數(shù)平民的角度來寫北京市民社會的生活,讓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這就是符合中國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小說寫的人物總是具有某些傳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義滿滿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
而《鐘鼓樓》并沒有這么寫,反其道而行之寫了許許多多的北京那個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敢于寫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寫些平庸的人,并且絕不神化任何一個角色,這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當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說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階層,里面也有寫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沒有寫豐功偉績,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跡。所以說《鐘鼓樓》是一本寫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說到"平凡",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寫平凡,實際上里面的人物卻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跡,在那個年代里,這并不平凡,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的?!剁姽臉恰肥菍懕本┖锏囊粋€四合院所發(fā)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寫北京四合院里發(fā)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早已構(gòu)成了一個北京市民社會的文學世界,許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繪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鄧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來,發(fā)掘出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情致。又如:蘇叔陽、陳建功等在對北京市民當代生活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對北京市民的精神氣質(zhì)、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而劉心武的《鐘鼓樓》的特別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樣是一個舊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描繪者,而是在對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寫中,沉淀著豐厚沉重的歷史內(nèi)容,剖析了市民社會生態(tài)群落,展示了傳統(tǒng)的文化積淀與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矛盾沖突。最后,這本書的開頭讓我覺得好奇,它的結(jié)尾也讓我驚喜起來。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的處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通過作者的幾個問題來結(jié)尾。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對小說的解讀來對作者的提問進行自己的回答,來給小說續(xù)寫讀者自己的'結(jié)局。也許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許你現(xiàn)在還沒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會有,但都不會影響你在合上書本的時候進行短暫的思考,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書的閱讀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這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與中國人喜大團圓的結(jié)局不同,可就是這樣獨出心栽的設(shè)計,讓這個作品更有其魅力。
最后講講這本書中的一些人物。人物的塑造是通過小小的細節(jié)與人物的回憶等表現(xiàn)出來。書中描繪的薛大娘家從早晨到下午辦喜事的一系列瑣事以及由此牽扯出的各色各樣數(shù)十個人物,細致描述各個人物的處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無論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罷,悲喜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每個人對待悲喜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終的結(jié)果自然也就不一樣。這也給了讀者一個啟示: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于你自己,該怎么走也在于你自己,該如何對待路上的荊棘與鮮花仍在于你。書中有愛情,有價值觀。慕櫻在兩次離婚后依然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杏子,張秀澡,荀磊等年輕人對事業(yè)對愛情對世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氛圍對他們的影響。書中的人物在十年動蕩之后的都有自己的煩惱,也都有自己對生活的一切期許。但人的本性在漫長歲月中形成的如既定的秩序,封閉的安靜美,以及對變化的觀望思想?yún)s變得相對的更為緩慢。正如書中所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你可以比較輕易地滌蕩繁縟的迷信習俗,卻很難消除存在于人們內(nèi)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此坪唵蔚娜宋锼茉欤瑐鬟_出這么多深刻、難以言喻出的內(nèi)容。把那個時代的背景交代了出來,也把作者的態(tài)度隱喻的表達了出來。小說中并沒有對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揚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寬宏的精神,在客觀上描繪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百態(tài)。在歷史厚重與時間的流逝中,對歷史進行了反思,著重揭示了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的矛盾沖突與交融,突出當時市民的生活與心理境況。小說在各種人物的心理演化過程中揭示了作者對歷史的反思。
鐘鼓樓讀后感篇二
《鐘鼓樓》是當代作家劉心武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剁姽臉恰分v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的故事,通過12個小時的時間,描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豐富的生活場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會變革,個人的悲歡離合相互交織構(gòu)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圖,揭示了在人生的舞臺上的不同人生,體現(xiàn)出空間感。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只知這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心中覺得大抵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里廣受好評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細想,未了解,未細讀,未深究。但當我拿到紙質(zhì)版的《鐘鼓樓》,翻開目錄看到“并非開頭(從100年前,到1982年12月12日)/0。這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不過讀讀也無妨?!薄暗谝徽旅?、第二章辰......”多么可愛的作者能說出這樣可愛的話?!斑@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好像在告訴讀者這一段沒什么價值,可省略跳過,也似乎在說這一段的文筆沒什么可呈現(xiàn)給讀者的??珊竺婀P鋒一轉(zhuǎn)“不過讀讀也無妨”,又在側(cè)面告訴讀者“我其實肚子里還是有墨水的,不妨讀讀這一段”。往下看的目錄是時辰,一本書竟然以時辰做目錄這是怎樣的刻意的安排?一本三十萬字數(shù)的書竟是描寫一天中的十二個小時,也就是六個時辰?六個時辰如何能寫這么多的字數(shù)?如何安排,如何構(gòu)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能在十二個小時的時間維度里寫出三十萬字的作品?并且讓這三十萬字的作品成為受作家群里萬眾矚目的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這些問題在我翻到目錄的那一刻涌現(xiàn)了出來,也引起了我對這一作品的好奇之心。
這本書的驚喜在我看來是整體結(jié)構(gòu),采用時辰來分章節(jié),許是刻意為了與《鐘鼓樓》的“鐘”相呼應(yīng),這是我第一看到書籍有這樣的分法,也是我的無知愚昧、見識短淺。整篇小說的故事,到底只寫了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這一天的生活狀況。每一個時辰也就是說每一個章節(jié)兩小時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個人。其次是時間跨度,這本小說故事所在的時間跨度并不像我們常見的那么大,許是我的閱歷不足與知識淺薄所認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說的時間跨度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幾十年,再短也有兩三年的,而這本《鐘鼓樓》卻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個小時、六個時辰。與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已是可以說非常短了。雖然這本書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憶過去的形式出現(xiàn),主題仍為一天中發(fā)生的事情為主導,從而寫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是這部作品的寫作手法:寫實主義。從大多數(shù)平民的角度來寫北京市民社會的生活,讓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這就是符合中國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小說寫的人物總是具有某些傳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義滿滿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會讓讀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
而《鐘鼓樓》并沒有這么寫,反其道而行之寫了許許多多的北京那個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敢于寫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寫些平庸的人,并且絕不神化任何一個角色,這是這本書的亮點所在。當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說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階層,里面也有寫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沒有寫豐功偉績,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跡。所以說《鐘鼓樓》是一本寫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說到“平凡”,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寫平凡,實際上里面的人物卻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跡,在那個年代里,這并不平凡,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的。
《鐘鼓樓》是寫北京胡同里的一個四合院所發(fā)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寫北京四合院里發(fā)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早已構(gòu)成了一個北京市民社會的文學世界,許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繪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鄧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來,發(fā)掘出了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情致。又如:蘇叔陽、陳建功等在對北京市民當代生活的描繪中,表現(xiàn)出對北京市民的精神氣質(zhì)、性格心理的準確把握。而劉心武的《鐘鼓樓》的特別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樣是一個舊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僅僅是一個當代北京市民社會生活的描繪者,而是在對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寫中,沉淀著豐厚沉重的歷史內(nèi)容,剖析了市民社會生態(tài)群落,展示了傳統(tǒng)的文化積淀與現(xiàn)代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矛盾沖突。最后,這本書的開頭讓我覺得好奇,它的結(jié)尾也讓我驚喜起來。小說的結(jié)尾作者的處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通過作者的幾個問題來結(jié)尾。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對小說的解讀來對作者的提問進行自己的回答,來給小說續(xù)寫讀者自己的結(jié)局。也許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許你現(xiàn)在還沒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會有,但都不會影響你在合上書本的時候進行短暫的思考,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書的閱讀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
這個開放性的結(jié)尾與中國人喜大團圓的結(jié)局不同,可就是這樣獨出心栽的設(shè)計,讓這個作品更有其魅力。
鐘鼓樓讀后感篇三
《鐘鼓樓》是作者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穿越歲月煙塵,再看劉心武筆下的動人世相,猶如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堪稱一部洋溢著濃郁京味的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
鐘鼓樓讀后感篇四
編者著:劉心武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7月
鼓樓在前,紅墻灰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不知道《鐘鼓樓》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手法,以北京市中軸線北邊的鐘鼓樓為中心,僅僅寫了1982年12月12日這一天發(fā)生在鐘鼓樓附近的一所四合院的故事,卻充分展示了這一代居民生活的歷史畫面。
這里寫的是一個四合院,不知不覺的將我們帶進了一個四合院。院子有著東西廂房院落是個很普通的四合院,四合院里的住著局長、醫(yī)生、編輯、工人、科員、老師、戲曲演員、修鞋匠到大學生等各個行業(yè)、各個家庭在1982年12月12日以前的不同經(jīng)歷。“人們的階級意識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經(jīng)濟利益不同,人生態(tài)度不同,道德品質(zhì)不同,文化教養(yǎng)不同,性格旨趣不同,生理機制不同,競爭能力不同,機遇遭際不同……于是乎便相爭相斗,相激相蕩,相匯相融,相親相慕,相尊相許……而這種人類社會的流動變化,從整體角度來說,便構(gòu)成了歷史;從個體角度來說,便構(gòu)成了命運”。
四合院里會時不時發(fā)生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但是全然不是因為哪一個“壞人”造成的,都是人的各種小心情。都是向往生活美好的心。在皇城根鐘鼓樓下的小胡同里,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在薛家二兒子結(jié)婚的日子里展開,本分善良卻對兒媳婦不滿的薛大娘,知足常樂的當過喇嘛的薛大爺,被評出身下賤但是積極向上的路喜順和一個截然相反自感下賤不顧人格的盧寶桑;滿心憂思的少女張秀藻和才華橫溢的少年荀磊;有熱愛舞臺熱愛家庭的澹臺智珠也有大膽追求愛情的慕櫻還有熱心腸卻招人討厭的詹麗穎,還有時尚的城市女性馮婉姝和踏實上進的農(nóng)村姑娘胡杏,還有一個愛吹牛一個淡泊名利的海奶奶海西賓祖孫倆還有……這些人們不像我們長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壞人很壞,作者總是給他筆下的人物留下了一點余地,讓人感覺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們身邊。對于歷史,他也是這樣:要從歷史的發(fā)展眼光來看……現(xiàn)實無論留給你多少傷痛,無論世道多么的不公,如果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也是微不足道的,也是可以面對的。
讀《鐘鼓樓》這部書根本不再是讀,而像是作者劉心武帶你去認識了四合院里的人物和他們的歷史故事,活生生的在你面前打過招呼走了一遍。讓我體會了北京皇城根真實的一天。站在制高點上體會了別人的生活,獲得的感悟才是最清楚最明了的。生活不外乎就是這樣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活著的過程。時間慢慢,不必在乎生活給了我們多少苦難,其實別人也在羨慕你的笑臉。
鐘鼓樓讀后感篇五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對鐘鼓樓的附近一條胡同的居民來說,這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里,對薛永全夫婦而言,是兒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對荀興旺夫婦而言,是招待鄉(xiāng)下女孩杏兒的日子。對澹臺智珠來說,是能否突破演藝事業(yè)的瓶頸……胡同里的居民,在這一天里似乎都無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嘗此書,便覺得這是一本極有魔力的小說。它描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條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極強感染性的北京口語化語言,使人欲罷不能。人情世故,世間冷暖的煙火氣息就這樣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實際又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空中人物的交替錯位變化,迷茫、疑惑、喜悅、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變化最終交織在一起,從而促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對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是一塊洋貨小金表,是一臺體面的四喇叭收音機,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侶。無論你在想著什么,做著什么,時間都在我們的指縫中悄然溜走。這一刻,或那一刻,我們的心境都在變化,也許剛才還在街頭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現(xiàn)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頭,發(fā)現(xiàn)沉淀了歷史的鐘鼓樓,還莊嚴地立在原地,見證著這一切。
《阿甘正傳》里曾說到:"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aregoingtoget."是啊,誰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們?nèi)栽谶@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將會是未知數(shù)。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是錯綜復雜的,但也頗有一番趣味,叫你無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卻不會失去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作者在結(jié)尾卻寫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除非發(fā)生某種難以預料的災變,北京的鐘鼓樓將成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BR> 鼓樓在前,紅墻黃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鐘鼓樓讀后感篇六
在北京北城,有一座鐘鼓樓。鼓樓胖,鐘樓瘦。鐘鼓樓西南是有名的什剎海。喝上那么一碗豆汁。歲月悠悠,而鐘鼓樓依然雄踞?!}記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對鐘鼓樓的附近一條胡同的居民來說,這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里,對薛永全夫婦而言,是兒子新婚的大喜日子。對荀興旺夫婦而言,是招待鄉(xiāng)下女孩杏兒的日子。對澹臺智珠來說,是能否突破演藝事業(yè)的瓶頸……胡同里的居民,在這一天里似乎都無法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心事。
初嘗此書,便覺得這是一本極有魔力的小說。它描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條胡同里的居民的一天。具有極強感染性的北京口語化語言,使人欲罷不能。人情世故,世間冷暖的煙火氣息就這樣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
看似是一天,但實際又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空中人物的交替錯位變化,迷茫、疑惑、喜悅、挫折,似是而非的情感變化最終交織在一起,從而促發(fā)了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你對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是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是一塊洋貨小金表,是一臺體面的四喇叭收音機,還是一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生伴侶。無論你在想著什么,做著什么,時間都在我們的指縫中悄然溜走。這一刻,或那一刻,我們的心境都在變化,也許剛才還在街頭徘徊,下一刻依然出現(xiàn)在了街角的十字路口。抬起頭,發(fā)現(xiàn)沉淀了歷史的鐘鼓樓,還莊嚴地立在原地,見證著這一切。
《阿甘正傳》里曾說到:"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aregoingtoget."是啊,誰又能料事如神?只要我們?nèi)栽谶@一刻,那么下一刻都將會是未知數(shù)。生活是五彩斑斕的,是錯綜復雜的,但也頗有一番趣味,叫你無法抗拒,即使偶有失意,卻不會失去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一九零五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又在一九一六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那一年,清王朝雖已覆滅,但人們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當時的中國,知道并了解的人幾乎是沒有。鐘鼓樓依然日復一日地為人們粗糙地報著時辰。一百年過去了,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拋棄了過去狹隘的封建思想,不再依賴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技技術(shù),中國自主研發(fā)也站起來了。載人航天技術(shù)的突破、自主研發(fā)的人造衛(wèi)星、中國超算技術(shù)、量子通信還有今天的5g技術(shù)。在新時代,中國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時間,你默默地流逝著,人類社會在你的流逝中書寫著歷史。鐘鼓樓,你靜靜地注視著,中國時代的高速變遷盡收你的眼底……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確定性。作者在結(jié)尾卻寫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除非發(fā)生某種難以預料的災變,北京的鐘鼓樓將成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命運的見證而永存?!?BR> 鼓樓在前,紅墻黃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鐘鼓樓讀后感篇七
西安是明代的全國軍政重鎮(zhèn),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鐘樓構(gòu)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關(guān)中一帶連連發(fā)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覺不踏實,于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shù)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zhèn)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并調(diào)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兒子鎮(zhèn)守西安,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但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遷都西安一事終未實現(xiàn)。
鐘鼓樓讀后感篇八
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fā)生在北京鐘鼓樓一帶的故事,展示了極其豐富多彩的社會場景,在風俗、觀念開始發(fā)生巨變的迷人的北京老城,陳說著市井的悲歡、幾代人的命運。這部小說被稱為:一部洋溢著濃濃京味的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
整部小說僅僅敘述了12個小時發(fā)生的故事。故事從清朝光緒年間展開序幕,描寫了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寫了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集市、寺院、酒肆……而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是老北京人的生存狀態(tài)。我曾想過為什么作者要用鐘鼓樓來做題,或許是屹立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見證了無數(shù)個這樣平凡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故事。或許,鐘鼓樓也象征著歷史,象征著一種“靜止的時間”。閱讀《鐘鼓樓》,你能感受到濃郁的老北京文化,還能感受到變革歷史的過程中,老北京人的心態(tài)變化歷程。
鐘鼓樓讀后感篇九
目錄建成時間及結(jié)構(gòu)修葺及藝術(shù)價值建成時間及結(jié)構(gòu)
西安位于中國陜西西安市中心。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鐘樓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遷建于現(xiàn)址。樓上原懸大鐘一口,作為擊鐘報時用。
結(jié)構(gòu)
建筑重檐窩拱,攢頂轉(zhuǎn)角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鶠檎叫?,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筑。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游人登臨參觀。
修葺及藝術(shù)價值
修葺
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筑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gòu)建筑。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筑。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于天”匾額,南懸“文武勝地”匾額。樓建于基座中心,穩(wěn)重厚實。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藏于碑林博物館)。據(jù)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藝術(shù)價值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xiàn)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shù)。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huán)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quán)、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quán)、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jīng)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的建制史上,北京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見證我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筑。
目錄簡介建筑結(jié)構(gòu)旅游指南簡介
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jié)構(gòu)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shè)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shè)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jù)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nèi),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臺上有5間重檐的木構(gòu)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nèi)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jié)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如今的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結(jié)構(gòu)
鼓樓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建筑。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jié)構(gòu),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shè)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jié)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F(xiàn)有25面更鼓是根據(jù)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場擊鼓表演,每小時一場,依據(jù)中國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而創(chuàng)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節(jié)變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農(nóng)耕生活。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nèi)部設(shè)12根銅管,最后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shè)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后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據(jù)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制造并相傳下來,后輾轉(zhuǎn)遺失。現(xiàn)在鼓樓內(nèi)陳列的銅刻漏是仿制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shè)箭尺于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鐘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shè)計在我國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據(jù)文獻記載,銅鐘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爐熔鑄。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古代關(guān)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xiàn)仍有遺址可尋。
旅游指南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一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jù)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jié)構(gòu)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shè)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shè)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jù)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nèi),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
構(gòu)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nèi)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xx年元旦0 時結(jié)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如今的鐘鼓樓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二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yīng)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
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就有二十多厘米??梢韵胂笄宄磕枪爬系溺娐暿窃鯓訉⑷藗儚膲糁袉拘?。
到了晚上,很多盞刺眼的燈光打在鐘鼓樓上,鐘鼓樓頓時變得金碧輝煌!媽媽說,那在建筑學上叫“光雕”。
鐘鼓樓真是古城西安的一大奇觀!
鐘鼓樓讀后感篇十三
各位團友,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占地約13000平方米。
鐘鼓樓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作為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工具,還有另一種,建于宮廷內(nèi),做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于每日發(fā)布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鐘鼓樓中的“權(quán)威”。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城,重建鐘鼓樓。據(jù)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鐘樓和鼓樓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20xx年)重修。1920xx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筑幸免于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0xx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后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在看西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jīng)??梢钥吹礁叽蟮募馑界姌?,上面有一面巨大的機械鐘。每到整點或者半點自動報時。中國早在宋朝時候,宮廷內(nèi)就有了以水流作為動力的自動報時的機械鐘,當時叫做水運儀象臺,主要作用是觀測天文,但是,由于這種技術(shù)被皇室壟斷,無法普及,終于導致技術(shù)失傳。所以,中國古代的城市報時裝置還是使用青銅鐘。鐘樓建筑高大,所以鐘聲可以傳的很遠,把時間告知這個個城市。
而鼓樓在城市中的作用一般是聚集眾人議事,當有重大節(jié)日或者戰(zhàn)爭時候,也用來聚集民眾。此外,古代城市中夜晚是實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業(yè)活動和娛樂活動。每到傍晚,鼓聲敲響,商販們便開始收攤,鋪面也紛紛打烊,待到第二天早上五點敲完亮更鼓以后,人們才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鐘樓和鼓樓都是怎么工作的呢?那就隨我一起來探索吧??
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xx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xx年元旦0時結(jié)束。鼓樓從20xx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距離我們較近的這一座就是鐘樓(北面那一座),它是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之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后竣工。其樓身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頂,無梁式磚石建筑。屋頂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正脊兩端安背獸,兩層屋檐的戧脊上均安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無梁拱券式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建筑,也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將建筑與傳聲巧妙結(jié)合的杰作。
樓身四立面相同,當心開一拱券門,左右對稱開券窗,窗上安設(shè)石刻仿木菱花窗。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采用復合式拱券,除主體拱券之外,還于圍護墻體中設(shè)有環(huán)路通道?;鶠闈h白玉須彌座,周圍環(huán)以漢白玉欄桿。樓身之下為磚砌城臺,城臺上四面有城垛。臺身四面開券門,內(nèi)部呈十字券結(jié)構(gòu),東北隅開門,內(nèi)有石階七十五級供登臨。鐘樓原有明永樂年間鑄造的鐵鐘一口,置放于樓外平地上,后由古鐘博物館收藏。鐘樓內(nèi)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其上懸鐘。該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重的銅鐘,被譽為“古鐘之王”它是研究古代冶金史和大型青銅器物鑄造技術(shù)的重要實物。。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大門,中門內(nèi)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0xx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鐘樓后面(南面那一座)是鼓樓。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cè)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鼓樓,初名齊政樓,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明嘉靖年十八年(1539)所建.樓高46.7米,,為重檐三滴水木結(jié)構(gòu)樓閣建筑,通高46.7米。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jié)構(gòu)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臺(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nèi)部為拱券結(jié)構(gòu),前后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臺東北隅有一門,門內(nèi)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制滴珠板封護,下層檐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xiàn)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上層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翹五踩斗拱。室內(nèi)方磚漫地,外檐裝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門窗。上層室外環(huán)樓有走廊,設(shè)木欄桿,四角支撐有擎檐柱。鼓樓二層內(nèi)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代表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清代的群股如今僅存一面主鼓,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已殘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華日軍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為紅油漆上雕云紋,高1.8米,長2米,寬1.9米。1988年依據(jù)舊主鼓復制兩面新鼓;后又依據(jù)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二十四面小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從前在鼓樓上還有用于計時的“銅刻漏”,可惜早已遺失。據(jù)文獻記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shè)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碑斈旯臉菗艄膱髸r,有一定的規(guī)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jié)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鼓樓以漏刻計時,擊鼓定更;從元朝到清朝,鐘樓撞鐘報時的歷史延續(xù)了652年。1920xx年后鐘樓,鼓樓成為京城民眾教育及娛樂場所。曾一度名為“明恥樓”,展有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屠殺和搶掠的圖片、實物和模型。
現(xiàn)在,為了傳承古老民族文化精華,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已完成了銅刻漏的仿制及二十五面定更鼓的復制。再現(xiàn)了“漏刻計時、擊鼓定更、撞鐘報時”的恢弘歷史畫面,精心仿制的銅刻漏可生動演示古代計時與報刻;每日定更的擊鼓表演,每年新舊交替的撞鐘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走進鐘鼓樓。
鐘鼓樓之上還是鳥瞰北京古都風貌最好的地方,您可以在這里好好欣賞一下北京城。
各位游客,物品的講解到此就暫告一段落了,謝謝大家。
北京鐘鼓樓簡介三: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市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北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凝聚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結(jié)晶,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在城市鐘鼓樓的建制史上,北京鐘鼓樓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見證中國近百年來歷史的重要建筑。
在古代,鼓樓定更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guī)律。古人將黑夜分為五更,每更次為一個時辰,即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元明兩代的報時方法已無據(jù)可查,清代原規(guī)定報時方法為: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后敲鐘,其二至四更則只敲鐘不擊鼓。乾隆后改為只在夜里報兩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點-21點)和亮更(即五更,3點-5點)先擊鼓后撞鐘。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guān),交通斷,稱為“凈街”;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所謂“晨鐘暮鼓”。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下?!惫湃擞?08聲代表一年,一年有12個月,24節(jié)氣,72侯(古人把五天稱為一侯,六侯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這些數(shù)字相加為108。
在古代,銅刻漏計時,鼓手們聽到鐃響后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后撞鐘報時。這一科學的銅刻漏計時、更鼓定時和銅鐘報時程序,系統(tǒng)地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勞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參考。清代計時儀器改用時辰香,嚴格定制的時辰香為盤旋狀,均勻燃燒,在經(jīng)過精確計算的刻度上懸掛小球,下接金屬盤。當香燒到該刻度,球掉入盤中報時,提醒鼓手擊鼓。
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建筑。鼓樓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jié)構(gòu),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shè)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
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jié)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F(xiàn)有25面更鼓是根據(jù)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場擊鼓表演,每小時一場,依據(jù)中國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而創(chuàng)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節(jié)變化和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農(nóng)耕生活。
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nèi)部設(shè)12根銅管,最后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shè)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后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
據(jù)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制造并相傳下來,后輾轉(zhuǎn)遺失。鼓樓內(nèi)陳列的銅刻漏是仿制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shè)箭尺于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
鐘樓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jié)構(gòu)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筑。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shè)計在中國鐘鼓樓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目前中國現(xiàn)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據(jù)文獻記載,銅鐘采用傳統(tǒng)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爐熔鑄。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古代關(guān)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xiàn)仍有遺址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