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六篇)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一
    反思這堂課,我覺得是自己沒有處理好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關系。作為這樣的課,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領悟到什么程度?這里給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深思考的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在分組讀議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促使學生的討論更深入?即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fā)揮,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呢?這就是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放”的度?
    課堂教學既要“放得開”還要“收得攏”。
    “放得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變課堂教學節(jié)奏慢、容量少、費時多、成效差的有效途徑。盡管如此,課堂教學中也不能一味地“放”,否則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課堂教學結構就會松散?!胺拧笔菫榱私虒W主題服務的,因此放開之后還得收攏,“收”的目的要明確,“收”的時機要及時。
    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有些膚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點拔,通過點撥學生的認識就清晰了,就深刻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使他們具有交際需要的各種能力。如果在學生弄明白了文本中的“我”的發(fā)現,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我童年的發(fā)現,讓學生在實際的訓練與文本的結合中感悟到了口語交際的特點,就會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提高?!胺拧迸c“收”是辯證的,只有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放”的作用。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會大放光彩。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二
    《童年的發(fā)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jié)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最后再討論交流,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有幾點做得較為成功。
    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復雜,學生在理解“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前要求學生查找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樣,學生有了胚胎發(fā)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了幾個科學家的小故事,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講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故事,為學生理解這句話做好了鋪墊。
    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對畫、批注,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開頭導入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發(fā)現,這時學生說出的發(fā)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fā)現是什么,是用什么發(fā)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fā)現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三
    《童年的發(fā)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fā)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fā)現,接著細致表述了發(fā)現的過程,最后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于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fā)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fā)現”和“童年時的發(fā)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
    教學目標為: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fā)現什么”。
    3、以梳理“發(fā)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
    一、檢查預習。
    二、讀懂“發(fā)現”。
    三、讀出童年?;谏衔绲恼n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fā)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并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注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了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fā)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fā)現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fā)現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是概括和具體的關系。最后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fā)現是什么?!?BR>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里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并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fā)現是怎么樣的發(fā)現”,并批注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匯報交流中,我更側重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借、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fā)現。這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爆F代課堂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老師教,學生學。
    有效課堂的構建,必須符合課堂教學的本質,它涉及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活動過程,所以,它一定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是一種交往實踐行為,是一種涉及兩個人以上的實踐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活動,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因此,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學習活動,
    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瞬息萬變,情況錯綜復雜,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意想不到的種種偶發(fā)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擾,可能是教師的失誤,可能是師生(生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估不夠等等。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fā)揮教學機智,作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并妥善處理,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例如:《童年的發(fā)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fā)現了胚胎發(fā)育的規(guī)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fā)現了胚胎發(fā)育的規(guī)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fā)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么發(fā)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fā)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蔽页錆M期待地看著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fā)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fā)現吧!”“好!”頓時,教室里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46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的發(fā)現。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么簡單呀。”“我也有?!薄拔乙灿小!薄吹綄W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說話欲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fā)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說說?!睂W生立即說開了,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為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fā)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fā)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fā)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發(fā)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fā)現了寫好作文的秘訣……”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fā)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fā)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fā)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huán)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fā)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fā)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fā)現來拋磚引玉:“老師先來講講我童年時的發(fā)現吧。”這樣的隨機應變,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么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huán)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于個性化的范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
    最后,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五
    《童年的發(fā)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fā)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fā)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fā)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fā)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讀課文,理清了課文脈絡后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對人體起源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怎么變化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感悟,讓學生在自己覺得印象深刻的語句旁寫上批注,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接下來集體探討交流重點詞句。對于這些句子,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結合語境去體會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理解,使學生從“我”大膽提問、不斷追問、絞盡腦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學習重點段落第11自然段時,讓學生反復朗讀有關“我”的發(fā)現的句子,并帶著自己的理解轉述“我”的推算,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我”驚人的想象力。
    如果說在學習“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還是支離破碎的,那么最后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評價一下童年的費奧多羅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學生應能感受到這個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強的特點以及執(zhí)著探究的精神,也能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
    充分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課文涉及有關人的起源的知識,如人的細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母親為什么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母腹中的胎兒是否再現了人的歷史發(fā)展的每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會和文中的“我”一樣,對“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疑惑與好奇,他們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樣弄個明白。
    但課文畢竟是文學作品,與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這些問題不宜在課堂上花很多時間去探究,于是課前的功課可讓學生做足,學生在預習時查找有關人的起源的資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是由最初的單細胞逐步進化成多細胞,接著由兩棲動物逐步進化到低級的哺乳動物,再演變成高級的哺乳動物,那么在課堂上學習“我”的發(fā)現時,讀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舉的幾種動物恰好反映了生物進化的幾個階段。這樣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初步了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輕松了。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這里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fā)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fā)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fā)現》教學反思篇六
    我國中小學一直是以“讀懂課文”為主要目標來組織閱讀教學的。通行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初步理解課文──分段講讀分析──概括總結全文”,學生主要的是獲得文本的“意”,課文學完,學生腦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學生在小學階段學了二三百篇課文,實際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個故事。
    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對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任務認識不夠全面。語文課程中的“閱讀課”,實質上是“閱讀課”和“語言課”的綜合,其確切名稱應該是“語文課”。語文教學一定要把語言學習的任務落到實處?!锻甑陌l(fā)現》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在教學時,我嘗試著用多元化的視角來引導學生學習文本語言。
    有效進行說話訓練的關鍵是選準說話訓練點,設計訓練步驟。例如,第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童年的一個“重大”發(fā)現,大膽猜想“母親懷胎”反映了人的漫長的進化過程。這一段文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訓練點,我設計了以下訓練步驟:⑴ 讓學生閱讀這段文字,并發(fā)現這段文字的語言規(guī)律,認識到只要抓住“從……變成……經過……,……折合……”這幾個詞,就能帶出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并能順利記住,也就能通順連貫地說好這段話。⑵ 讓學生反復閱讀,理解內容,把握要點。⑶ 個體練說,強調要把文本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個體語言。⑷ 說話交流,相互評議。
    語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賴于大量的語言輸入,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出的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很難提高。由此可見,學習課文語言必須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過程。這篇課文的語言詞語豐富,情感豐滿,學生非常喜歡。我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從中體會語言的精妙并進行交流。例如,“夢中飛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歡,在交流時,有的同學說道:“從‘雙腳一點’‘輕輕躍起’這兩個詞看出他如此輕松地離開地面向空中飛去,只有在月球中才會這樣,讓人感覺到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幫助他。這里的‘點’和‘躍’用得特好,很傳神?!庇械耐瑢W說道:“從‘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盤旋’這句話讓我仿佛看到他一會上天,一會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給人自由自在的感覺。這些詞語用得精妙絕倫,讓人心曠神怡?!?BR>    當學生有了獨特的體驗并輸入了文本的優(yōu)美語言時,我趁熱打鐵,再讓學生在情境中對這段文字進行模仿運用,練筆寫《我的夢》。在寫作時,學生都能靈活運用文本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做夢的真實感受。
    這堂課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
    1、學習課文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學習寫作者“發(fā)現”的段落時,我引導學生學習“地上的距離很遠很遠,在地圖上畫出來的只不過幾厘米”這句話的表情達意的寫法,通過討論,大家領悟了這句話的前半句用兩個“很”強調了“距離”的“遠”,后半句用“只不過”強調了“距離”的“近”,前后對比鮮明,表達效果非常好。接著我又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運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過……”說一句話,把作者的“發(fā)現”說清楚。有的學生這樣說:“人類進化的過程很長很長,但是母腹中的嬰兒只不過用九個月的時間就再現了這一過程。”
    2、從培養(yǎng)詞感和句感的角度,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fā)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庇袀€學生就抓住句中“翻來覆去”、“恨不得”等詞語談了自己的感受:“他對一條魚都會這樣仔細觀察,‘翻來覆去’看個不停,從‘恨不得’這個詞中,更可以感覺到他想有驚人發(fā)現的急切心情,可見他對探索是何等的癡迷!”
    3、抓住文本與生活的結合點,拓展學生的課外視野,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边@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學結束時,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句話的意思,學習本文的語言,在課后寫一個片段,寫出某個科學家的一次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