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于書籍閱讀成果的記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書中的知識。那么怎樣寫一篇有價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該全面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包括主題、情節(jié)、人物和背景等。其次,要抓住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產(chǎn)生的感受和思考,結(jié)合書中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在寫作過程中,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語句和段落,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另外,讀后感應該包括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觀點,不僅僅是對作者的贊賞或批評,更要展示自己的思考與思路。此外,讀后感還可以通過對類似題材或相似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與對照,以擴展文章的深度與廣度。最后,在寫作結(jié)尾時,可以適當給出一些個人對該書的推薦與評價,為讀者提供選擇與參考。這些讀后感范文涉及到不同的文學作品和題材,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一
賈平凹先生同年因為文革而離開了父親七年。這七年中,賈平凹先生自己撐起了這個家,承受了同年孩子難以忍受的責任。
父親離開了這個家,被迫接受了改造。家里的重擔子一下就到了,小腳的母親身上,她每天夜晚日夜紡織,晚上返現(xiàn)到深夜,等我們睡了,她還在訪車上紡線,但家里的日子卻一日不濟一日。賈平凹先生為了幫助家庭決定輟學,但母親堅持反對。可在父親寄信回來,他希望與母親離婚,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但母親堅決反對,他不得不把書拿回來自學。幫母親做些事,掙些工分。可在那年冬天,母親的紡車卻壞了,他為了家人的生存,想把父親的書變賣給母親,買一輛紡車。可在母親知曉后,嚴厲地斥責了我。隔壁劉五叔決定帶我上山砍柴,減輕家里的負擔。這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他們將干糧壓在石板底下,爬上陡峭的懸崖,砍那些枯蒿野棘。我努力揮砍一株野棘,還沒有倒,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劃破了。我卻在回去的途中,一步?jīng)]有踩穩(wěn),摔倒了。血水從腿流出外面,他疼得厲害,但仍然堅持著背著籠子。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在我堅持不懈的努本站力之下,終于攢夠了錢,為母親買了紡車。
看到這里,不禁試問,我能做到這樣嗎?與賈平凹先生同齡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不,我們不能!
我們都是養(yǎng)在“蜜罐”里的孩子,整日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知滿足。與父母鬧情緒,發(fā)脾氣,不知父母的辛苦?,F(xiàn)在想來,我們真的對嗎?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體會不到當時人們的痛苦,但是我們,但是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點困難,我們真的堅持了嗎?我們永遠都想著什么時候能不用學習?賈平凹先生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還能認真努力地學習,我們難道不應該去學習他,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是我們卻想著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這可能嗎?不經(jīng)歷風雨,哪來彩虹?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成功。
挫折是失敗者的絆腳石,同時也是成功者的墊腳石。
成長的路上,優(yōu)秀人物的之所以優(yōu)秀,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總是有著普通人不一樣的情懷和境界。他們總有著大膽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進。
我們又從他們那里汲取了哪些我們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呢?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二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豹毿惺且粓鲂撵`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康菑拇?,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三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余香。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钡搅速Z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里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tài)。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讀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tài),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閑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悅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讀書人往往會與“窮酸秀才”掛上鉤,但并不是,讀書人一心鉆研他的書,一心考究書中的內(nèi)容,雖然看得到外面飛過的鳥、下過的雨,作文但他從未忘記書?!暗?,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白x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痹偃纭暗x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干腸,是在蹲坑讀書?!比齼删溆哪ㄋ滓锥脑?,揭露了許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懷。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四
賈平凹執(zhí)筆40年高水準散文精粹,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五
讀完這本書的每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從小生活里悟出的大道理。書中很多的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是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曾經(jīng)歷過的。書中開篇描寫母親的有一段文字,動情地描述了當時母親獨自拉扯子女長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紡車正在我們耳邊響起。從細節(jié)中描寫出母親在“我”記憶中生活的不易和艱難。
作者在書中說:“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比嗽诔砷L就在一步步給自己修建堅固的堡壘,一步步走進孤獨。一個人過著燈紅酒綠、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孤獨。因為在一片燈火酒綠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圍的一切。他們的'孤獨,是內(nèi)心的不真實。此時,你何不換個月朗風清的地方,享受與朋友對生活的樂趣。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拢J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薄叭说男氖且惠呉惠呁绿鄣摹??!墩f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妻子依舊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生活里就是這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六
生命的行者,翻越無數(shù)座山,淌過無數(shù)條河。尋自在真義,覓獨行真諦,終而,過得從容瀟灑。
什么是自在?
是不為外界所羈?是不被他人所絆?是過得如己意?是活的逐笑顏?我想是,但又不全是。在這世上,人生本來就與周圍的事物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逃不開,放不下。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幻想這個世界上只有我一人,不用在心情低落的情況下強迫自己戴上微笑的面具,不需在欣喜若狂時、手舞足蹈時要求自己矜持??墒?,若這世只我一人,又能有什么使我心情低落,令我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呢?或許早該明白,或許早該清楚,我們都是這世界的囚鳥,不同的是,有人選擇了抱怨,困在籠里;有人選擇了坦然,走向自在。
自在與否,該是心的抉擇。其實,我們總是希望得到所謂自由,總是渴望去到遠方。但倘若你從未給自己上鎖,從未關(guān)閉自己的心門,那你本身不就是自由,你的心不就是遠方嗎?平凹先生說:“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只可惜,我們只領(lǐng)悟到了開頭,卻略了結(jié)尾。學習、工作、生活,皆有自在,不困于俗,不亂于心。我想,這便是自在吧。
什么是獨行?
是十五畫下的一言難盡,是行走在廣袤大地的靈魂。人是群居動物,對“獨”有著或深或淺的敵意,可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得它的醇,它的綿綿回味。從出生的那聲啼哭聲中,我們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也踏上了那條人生路。朝夕交替、潮起潮落,可曾意識到,身邊的人會悄無聲息離開又悄無聲息的來,就連影子也會躲起來。其實所謂的合群,就是彼此需要時一起放聲笑,下一秒,可以假裝素不相識。年少的我們,害怕獨行,彳亍不前,可那段該獨行的路,又豈是友善的,與其畏懼,為何不大膽上路,接受風雨,主動向前。
獨行何懼,怕的是我們溺于溫暖。獨行,是給自己一片天,自我成長,自我修煉。在這紛擾世間,學會獨行,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意見去考慮評論事態(tài)。平凹先生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奔热粊砺芬讯?,無法更改,那就讓未來之路更豐富,讓未來之路值得回憶、值得品味。擁有一段獨行之路,我想,這就是只屬于自己的財富吧。
平凹先生的文字撫慰了那顆迷茫、掙扎的心,回想那段初入高三的日子,搜尋自在,躊踷獨行,竟也是如此特別。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燈光燦爛下是內(nèi)心的自在。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
生命的行者,自在且獨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七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因單位“共讀好書,同沐書香”活動,我有機會再次拜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細細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體悟越來越超然,精神越來越自在。
全書通過五個篇章闡釋了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從而行于天地。處處都透露著作者特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在《舍得》篇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負之悲,得全勝之喜?!彼凇杜笥选菲袑懙溃骸叭酥允侨?,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比珪钭屛覟橹畡尤莸木褪情_篇《紡車聲聲》中談他的母親。對于母親,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先生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沒有了父親的工資,為了讓他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由衷的欽佩。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笨赐耆珪o人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自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舒適感,莫名的使人內(nèi)心變得波瀾不驚。作者以一個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愿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里多一些灑脫和自在。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八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里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里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著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fā)的老人在那里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著,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桿上,那車輪兒轉(zhuǎn)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著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xiāng)曲……"多么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多么細膩的孝子!在本應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說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么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九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輩一輩往下疼的”?!墩f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铮捌拮右琅f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鄙罾锞褪沁@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
賈平凹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這本在2016年京東購書暢銷榜名列前茅。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內(nèi)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于傳統(tǒng)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xiàn)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百度)
這本《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慢慢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滲入了明清小說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越來越超然,以世間萬物為鏡映照己心;精神越來越自在,掙脫了物役的束縛和羈絆遨游天地間??偟膩砜?,有幾個感悟。
世之百態(tài)。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世態(tài)炎涼感,正是歷經(jīng)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騙、勞燕分飛、趨炎附勢、疾病纏身、虛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徹地把自己與世界剝離開來,寧靜地走進孤獨。寫出了《說舍得》《人病》《朋友》《說奉承》《說請客》《關(guān)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著法子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chǎn)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奉承換句話說是獻媚,獻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許多人變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讓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當多的時間卻被鐵朋友占有,常常感覺里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里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這些都是作者體悟世間百態(tài)后的感慨,沒有了抱怨,只是平靜的訴說。類似的還有很多,有時間可以細細品咂一下。
物之靈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剛以為作者擺脫了物役之時,他又翻回頭來鐘情甚至癡迷醉心于物。哈哈!這個感覺很有意思。有點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書第四、五部分,是萬物的情懷和天空的禪意。這里寫了收藏的各種奇石、古琴、拓片、動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葉、樹木、風雨、文竹等等,他給它們賦予靈性和靈魂。這讓我想到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萬物。比如,格法桐,"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格桌面,"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是有著各自的生命線路,這天地宇宙也或許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命線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將我斷開,那軀體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這種路線了吧?從此面對桌面,我自我感覺,我是一天天豁達、成熟、堅強起來,我熱愛起我的生命了,熱愛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著一個我。"格臥虎,"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做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艷之華??梢?,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為文,當你賦予萬物之靈時,就建起一個唯我的價值體系,在這里你就是上帝。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陽。"
另外,還有第三部分獨自走一走寫的別有風味兒,寫出了每個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懷,腳踏大地的踏實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寫三省人惟妙惟肖,詼諧幽默。世界這么大,我們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說死》中陜西鎮(zhèn)安縣的一次葬禮,幾人圍著死人敲鑼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說一聲你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親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過奈何橋。奈何橋七寸的寬來萬丈的高,中間抹著花油膠。大風吹來搖搖擺,小風吹來擺擺地搖。有福的亡人橋上過,無福的亡人被打下橋。亡人過了奈何橋,從此陰間陽間路兩條。社會主義這么的好,你為什么要死得這樣早?!"哈哈,社會主義這么的好,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一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后來才知道,原來此地是秦腔和西鳳酒的產(chǎn)地),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但是從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三
此篇散文收錄在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余香。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钡搅速Z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里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tài)。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弊x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tài),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閑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悅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但他從未忘記書。“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BR>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白x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痹偃纭暗x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干腸,是在蹲坑讀書?!比齼删溆哪ㄋ滓锥脑?,揭露了許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懷。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一
賈平凹先生同年因為文革而離開了父親七年。這七年中,賈平凹先生自己撐起了這個家,承受了同年孩子難以忍受的責任。
父親離開了這個家,被迫接受了改造。家里的重擔子一下就到了,小腳的母親身上,她每天夜晚日夜紡織,晚上返現(xiàn)到深夜,等我們睡了,她還在訪車上紡線,但家里的日子卻一日不濟一日。賈平凹先生為了幫助家庭決定輟學,但母親堅持反對。可在父親寄信回來,他希望與母親離婚,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但母親堅決反對,他不得不把書拿回來自學。幫母親做些事,掙些工分。可在那年冬天,母親的紡車卻壞了,他為了家人的生存,想把父親的書變賣給母親,買一輛紡車。可在母親知曉后,嚴厲地斥責了我。隔壁劉五叔決定帶我上山砍柴,減輕家里的負擔。這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他們將干糧壓在石板底下,爬上陡峭的懸崖,砍那些枯蒿野棘。我努力揮砍一株野棘,還沒有倒,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劃破了。我卻在回去的途中,一步?jīng)]有踩穩(wěn),摔倒了。血水從腿流出外面,他疼得厲害,但仍然堅持著背著籠子。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在我堅持不懈的努本站力之下,終于攢夠了錢,為母親買了紡車。
看到這里,不禁試問,我能做到這樣嗎?與賈平凹先生同齡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不,我們不能!
我們都是養(yǎng)在“蜜罐”里的孩子,整日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知滿足。與父母鬧情緒,發(fā)脾氣,不知父母的辛苦?,F(xiàn)在想來,我們真的對嗎?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體會不到當時人們的痛苦,但是我們,但是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點困難,我們真的堅持了嗎?我們永遠都想著什么時候能不用學習?賈平凹先生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還能認真努力地學習,我們難道不應該去學習他,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是我們卻想著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這可能嗎?不經(jīng)歷風雨,哪來彩虹?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成功。
挫折是失敗者的絆腳石,同時也是成功者的墊腳石。
成長的路上,優(yōu)秀人物的之所以優(yōu)秀,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總是有著普通人不一樣的情懷和境界。他們總有著大膽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進。
我們又從他們那里汲取了哪些我們成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呢?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二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豹毿惺且粓鲂撵`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康菑拇?,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三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余香。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钡搅速Z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里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tài)。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讀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tài),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閑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悅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讀書人往往會與“窮酸秀才”掛上鉤,但并不是,讀書人一心鉆研他的書,一心考究書中的內(nèi)容,雖然看得到外面飛過的鳥、下過的雨,作文但他從未忘記書?!暗?,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白x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痹偃纭暗x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干腸,是在蹲坑讀書?!比齼删溆哪ㄋ滓锥脑?,揭露了許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懷。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四
賈平凹執(zhí)筆40年高水準散文精粹,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五
讀完這本書的每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從小生活里悟出的大道理。書中很多的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是我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曾經(jīng)歷過的。書中開篇描寫母親的有一段文字,動情地描述了當時母親獨自拉扯子女長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紡車正在我們耳邊響起。從細節(jié)中描寫出母親在“我”記憶中生活的不易和艱難。
作者在書中說:“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比嗽诔砷L就在一步步給自己修建堅固的堡壘,一步步走進孤獨。一個人過著燈紅酒綠、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孤獨。因為在一片燈火酒綠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圍的一切。他們的'孤獨,是內(nèi)心的不真實。此時,你何不換個月朗風清的地方,享受與朋友對生活的樂趣。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拢J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薄叭说男氖且惠呉惠呁绿鄣摹??!墩f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妻子依舊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生活里就是這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六
生命的行者,翻越無數(shù)座山,淌過無數(shù)條河。尋自在真義,覓獨行真諦,終而,過得從容瀟灑。
什么是自在?
是不為外界所羈?是不被他人所絆?是過得如己意?是活的逐笑顏?我想是,但又不全是。在這世上,人生本來就與周圍的事物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逃不開,放不下。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幻想這個世界上只有我一人,不用在心情低落的情況下強迫自己戴上微笑的面具,不需在欣喜若狂時、手舞足蹈時要求自己矜持??墒?,若這世只我一人,又能有什么使我心情低落,令我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呢?或許早該明白,或許早該清楚,我們都是這世界的囚鳥,不同的是,有人選擇了抱怨,困在籠里;有人選擇了坦然,走向自在。
自在與否,該是心的抉擇。其實,我們總是希望得到所謂自由,總是渴望去到遠方。但倘若你從未給自己上鎖,從未關(guān)閉自己的心門,那你本身不就是自由,你的心不就是遠方嗎?平凹先生說:“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只可惜,我們只領(lǐng)悟到了開頭,卻略了結(jié)尾。學習、工作、生活,皆有自在,不困于俗,不亂于心。我想,這便是自在吧。
什么是獨行?
是十五畫下的一言難盡,是行走在廣袤大地的靈魂。人是群居動物,對“獨”有著或深或淺的敵意,可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得它的醇,它的綿綿回味。從出生的那聲啼哭聲中,我們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也踏上了那條人生路。朝夕交替、潮起潮落,可曾意識到,身邊的人會悄無聲息離開又悄無聲息的來,就連影子也會躲起來。其實所謂的合群,就是彼此需要時一起放聲笑,下一秒,可以假裝素不相識。年少的我們,害怕獨行,彳亍不前,可那段該獨行的路,又豈是友善的,與其畏懼,為何不大膽上路,接受風雨,主動向前。
獨行何懼,怕的是我們溺于溫暖。獨行,是給自己一片天,自我成長,自我修煉。在這紛擾世間,學會獨行,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意見去考慮評論事態(tài)。平凹先生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奔热粊砺芬讯?,無法更改,那就讓未來之路更豐富,讓未來之路值得回憶、值得品味。擁有一段獨行之路,我想,這就是只屬于自己的財富吧。
平凹先生的文字撫慰了那顆迷茫、掙扎的心,回想那段初入高三的日子,搜尋自在,躊踷獨行,竟也是如此特別。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燈光燦爛下是內(nèi)心的自在。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
生命的行者,自在且獨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七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因單位“共讀好書,同沐書香”活動,我有機會再次拜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細細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體悟越來越超然,精神越來越自在。
全書通過五個篇章闡釋了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從而行于天地。處處都透露著作者特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在《舍得》篇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負之悲,得全勝之喜?!彼凇杜笥选菲袑懙溃骸叭酥允侨?,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比珪钭屛覟橹畡尤莸木褪情_篇《紡車聲聲》中談他的母親。對于母親,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先生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沒有了父親的工資,為了讓他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由衷的欽佩。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笨赐耆珪o人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自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舒適感,莫名的使人內(nèi)心變得波瀾不驚。作者以一個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愿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里多一些灑脫和自在。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八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里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里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著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fā)的老人在那里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著,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桿上,那車輪兒轉(zhuǎn)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著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xiāng)曲……"多么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多么細膩的孝子!在本應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說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么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九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輩一輩往下疼的”?!墩f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铮捌拮右琅f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鄙罾锞褪沁@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
賈平凹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這本在2016年京東購書暢銷榜名列前茅。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內(nèi)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于傳統(tǒng)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xiàn)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百度)
這本《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慢慢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滲入了明清小說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越來越超然,以世間萬物為鏡映照己心;精神越來越自在,掙脫了物役的束縛和羈絆遨游天地間??偟膩砜?,有幾個感悟。
世之百態(tài)。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世態(tài)炎涼感,正是歷經(jīng)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騙、勞燕分飛、趨炎附勢、疾病纏身、虛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徹地把自己與世界剝離開來,寧靜地走進孤獨。寫出了《說舍得》《人病》《朋友》《說奉承》《說請客》《關(guān)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著法子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chǎn)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奉承換句話說是獻媚,獻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許多人變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讓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當多的時間卻被鐵朋友占有,常常感覺里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里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這些都是作者體悟世間百態(tài)后的感慨,沒有了抱怨,只是平靜的訴說。類似的還有很多,有時間可以細細品咂一下。
物之靈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剛以為作者擺脫了物役之時,他又翻回頭來鐘情甚至癡迷醉心于物。哈哈!這個感覺很有意思。有點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書第四、五部分,是萬物的情懷和天空的禪意。這里寫了收藏的各種奇石、古琴、拓片、動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葉、樹木、風雨、文竹等等,他給它們賦予靈性和靈魂。這讓我想到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萬物。比如,格法桐,"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格桌面,"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是有著各自的生命線路,這天地宇宙也或許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命線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將我斷開,那軀體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這種路線了吧?從此面對桌面,我自我感覺,我是一天天豁達、成熟、堅強起來,我熱愛起我的生命了,熱愛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著一個我。"格臥虎,"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做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艷之華??梢?,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為文,當你賦予萬物之靈時,就建起一個唯我的價值體系,在這里你就是上帝。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陽。"
另外,還有第三部分獨自走一走寫的別有風味兒,寫出了每個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懷,腳踏大地的踏實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寫三省人惟妙惟肖,詼諧幽默。世界這么大,我們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說死》中陜西鎮(zhèn)安縣的一次葬禮,幾人圍著死人敲鑼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說一聲你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親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過奈何橋。奈何橋七寸的寬來萬丈的高,中間抹著花油膠。大風吹來搖搖擺,小風吹來擺擺地搖。有福的亡人橋上過,無福的亡人被打下橋。亡人過了奈何橋,從此陰間陽間路兩條。社會主義這么的好,你為什么要死得這樣早?!"哈哈,社會主義這么的好,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一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后來才知道,原來此地是秦腔和西鳳酒的產(chǎn)地),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但是從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獨行讀后感篇十三
此篇散文收錄在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中。
正如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樣,賈平凹也是一個自在獨行的人。他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追求的熱鬧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他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讀書的好處。如:讀書讀得了一點新知,幾日不吃肉滿口中仍有余香。漢代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钡搅速Z平凹先生這,書猶肉也,善讀之可以解饞。讀書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體會,讀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會進入書里的世界,廢寢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個人專注讀書時的狀態(tài)。
“讀書人性緩,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氣氣不著,要讓讀書人死其實很簡單,給他些樟腦丸,因為他們是書蟲?!弊x書人很簡單,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就能滿足他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讀書人也有簡單的心態(tài),簡單的生活方式,在閑暇時喝茶看書,在愉悅時靜心看書,在難過時還是看書。讀書提升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但他從未忘記書。“但是,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臂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不卑不畏不俗不諂?!?BR> 賈平凹先生是好讀書的人,他在家中也體會到好讀書的好處?!白x書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讀書入了迷兩耳如塞?!痹偃纭暗x書人上廁所時間長,那不是干腸,是在蹲坑讀書?!比齼删溆哪ㄋ滓锥脑?,揭露了許多喜歡讀書的人的小習慣,蹲坑的時間用來看書,要比刷短視頻好多了吧。
讀賈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隨筆也罷,你能體會到自然而然的親切感,通俗易懂的語言,平易近人的風格,讀一遍覺得不夠,兩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