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高一物理教案(匯總19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制定的教學計劃和指導材料。教案的評價要客觀公正,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為教學提供參考和改進意見。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案范例中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逐步完善自己的教案設計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1)認識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三定律;
    (5)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同樣變化、同一性質(zhì)的力.
    (6)能區(qū)分相互平衡的.兩個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綜合運用牛頓第二、第三定律綜合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與實際問題相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設計示例
    難點:相互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的異同
    示例: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舉例并分析:
    例1、實驗:水槽中兩個軟木塞上的鐵條和磁鐵的相互作用.(視頻資料)
    問題: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實驗: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會感覺到桌子也在推我們.(具體體驗)
    問題:感覺到什么?如何解釋?(表述中要明確受力物和施力物)
    讓學生看書上的例子或舉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義.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
    實驗:做書55頁實驗,讀出彈簧秤示數(shù),看兩個彈簧秤示數(shù)是否相等?
    二、牛頓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區(qū)分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
    例題:粉筆盒靜止在講臺上.請分析粉筆盒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誰身上?(畫出示意圖)
    在學生能夠正確回答后,繼續(xù)提問:粉筆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筆盒與桌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點?有什么不同點?(以上問題根據(jù)學生情況設問)
    相同點
    不同點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兩力必性質(zhì)相同;
    同時出現(xiàn),同時消失;
    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互為施力物和受力物);
    與運動狀態(tài)及參考系無關.
    平衡力
    同上.
    性質(zhì)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時消失;
    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研究對象)
    3、牛頓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應用:根據(jù)學生情況處理.
    提供直升機螺旋槳轉(zhuǎn)動的視頻資料.
    探究活動
    題目:如何在拔河比賽中獲勝
    組織:以自然組為小組
    方式:研究方案并進行比賽
    評價:可操作性、引起興趣、與實際結(jié)合.
    高一物理教案篇二
    知識目標
    1、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范圍。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一、共點力概念講解的教法建議
    二、關于矢量合成講解的教法建議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guī)范性,在本節(jié)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第四節(jié)力的合成與分解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
    2、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總結(jié),并引出新課內(nèi)容.
    二、新課引入:
    1、通過對初中學過的單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與兩個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點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時出示教學圖片,如:兩個人抬水、拉纖或拔河的圖片.(圖片可以參見多媒體素材中的圖形圖像)
    2、提問1:已知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f2的大小分別為50n、80n,如果兩個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教師講解時注意強調(diào):‘描述力的時候,要同時說明大小和方向,體現(xiàn)力的矢量性’)
    教師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答案后,總結(jié)出“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規(guī)律:
    指明:
    4、提問3、若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時,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
    6、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性定則(可以參考多媒體資料中的視頻試驗):
    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組裝好試驗設備,進行試驗驗證.
    強調(diào):需要記錄的數(shù)據(jù)(彈簧秤的示數(shù))和要作的標記(橡皮筋兩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兩個分力的方向)
    8、讓學生根據(jù)書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式.
    三、課堂小結(jié)
    探究活動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題目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內(nèi)容
    在初中學習的有關滑輪問題后,對“定”、“動”滑輪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動滑輪的使用時,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課本,在什么條件下,應用動滑輪省力最多?觀察生活中應用滑輪的實例,說出自己的心得,或以書面形式寫出相關內(nèi)容以及研究結(jié)果.
    高一物理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數(shù)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數(shù)學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zhì)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cè)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diào)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nèi)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nèi)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jié)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數(shù)學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高一物理教案篇四
    知識目標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幾個主要天體層次;
    能力目標
    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在這些星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的運行;
    情感目標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起源的一種學說,引導學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應用萬有引力定律
    :天文學知識
    自學與講授
    多媒體和計算機
    問題: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1、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星是什么星?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衛(wèi)星,是地球與衛(wèi)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這是第一層.(地球的衛(wèi)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2、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在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是誰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萬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陽是恒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3、太陽系又在什么范圍內(nèi)呢?
    回答:在銀河系.
    4、請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典型例題1:在研究宇宙發(fā)展演變的理論中,有一種學說叫做“宇宙膨脹說”,這種學說認為萬有引力恒量g在緩慢地減?。鶕?jù)這一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zhuǎn)情況與現(xiàn)在相比:
    a、公轉(zhuǎn)半徑變大b、公轉(zhuǎn)周期變小
    c、公轉(zhuǎn)速率變大d、公轉(zhuǎn)角速度變大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當減小時,增加時,公轉(zhuǎn)速度逐漸減小.
    由公式又知t逐漸增加,故正確答案為b、c.
    求:
    1、“黑洞”的質(zhì)量.
    2、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解: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3.6×1035kg
    得:
    解得:=5.3×108m
    布置作業(yè):
    高一物理教案篇五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fā)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jié)(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1.復習
    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與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chǎn)、調(diào)試的方便與規(guī)范,在集成電路產(chǎn)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jié)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jié)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高一物理教案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為水平,只在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3、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并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
    4、會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解答有關問題。
    二、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推理歸納
    四、教學用具:
    平拋運動演示儀、多媒體及課件
    五、教學過程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做什么運動,這種運動具有什么特點,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一)平拋運動
    1、定義: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舉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小球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并且我們看見它做的是曲線運動。
    分析:平拋運動為什么是曲線運動?(因為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拋運動的特點
    (1)從受力情況看:
    豎直的重力與速度方向有夾角,作曲線運動。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勻速運動,速度為v0。
    c. 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沒有初速度,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體運動。
    (二)、實驗驗證:
    【演示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a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b球被松開,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xiàn)象: 越用力打擊金屬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無論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
    (2)、用課件模擬課本圖5—16的實驗。
    結(jié)果分析: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響平拋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而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且不受豎直方向的運動的影響。
    (3)、利用頻閃照相更精細地研究平拋運動,其照片如課本圖5—17所示
    可以看出,兩球在豎直方向上,經(jīng)過相等的時間,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豎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過相等的時間前進的距離相同,既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是同時、獨立進行的,豎直方向的運動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互不影響。
    (三)、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1、拋出后t 秒末的速度
    水平分速度:vx=v0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坐標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坐標并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四)例題分析
    答:不能。因子彈和松鼠在豎直方向都是自由落體運動,豎直方向的位移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彈的射程內(nèi),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難逃。
    解:用多媒體模擬題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例題解答——書寫解題過程。
    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位744m,由于飛機和炸彈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在敵艦正上方。
    (五)、課堂練習
    1、討論:練習三(1)(2)(3)
    a.傾斜直線 b.豎直直線 c.平滑曲線 d.拋物線
    【b】
    3、平拋一物體,當拋出1秒后它的速度與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體的初速度;
    (2)物體下落的高度。( 答案:v0=10m/s h=15m )
    (五)、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1、什么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六、課外作業(yè):
    高一物理教案篇七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主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用較短的篇幅介紹了什么是單位制、什么是基本單位、什么是導出單位.
    教法建議
    探究活動
    題目:研究某一物理基本單位的由來
    組織:個人
    形式:查閱資料,撰寫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fā)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zhuǎn)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jié)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qū)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jié)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zhuǎn),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jié)得到:質(zhì)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fā)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cè)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cè)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chǎn)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jié)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zhì)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yè):創(chuàng)新設計曲線運動 課后練習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精選
    高一物理教案篇九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xiàn)象和回聲測距離。
    重點聲音發(fā)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學生橡皮筋
    一.聲音的發(fā)生
    (1)演示課本圖3-1,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發(fā)生時叉股在振動。
    (2)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3)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用手指摸著頸前喉頭部分,同時發(fā)聲。小結(jié):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聲音的發(fā)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fā)聲也是由于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課本圖3-2實驗問: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什么傳給了左邊的音叉?-(空氣)
    (2)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四.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17米)
    五.小結(jié)計算練習學生解題
    六.思考與作業(yè)p43-3
    七.板書
    第四章聲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
    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1.聲音靠介質(zhì)(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明確電源在直流電路中的作用,理解導線中的恒定電場的建立
    2.知道恒定電流的概念和描述電流強弱程度的物理量―――電流
    3.從微觀意義上看電流的強弱與自由電子平均速率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類比和分析使學生對電源的的概念、導線中的電場和恒定電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電源、電流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的生產(chǎn)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重點:理解電源的形成過程及電流的產(chǎn)生。
    難點:電源作用的道理,區(qū)分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和在導線中建立電場的.速率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先對本章的知識體系及意圖作簡要的概述
    (二)新課講述――――第一節(jié)、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一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獨立說出功的概念和計算公式,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功的意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提高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的興趣。
    【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能夠進行功的計算。
    【難點】
    做功因素的判斷以及功的計算。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叉車提升貨物的場景并提問叉車機械的成效通過怎樣的物理過程實現(xiàn)。
    【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貨物受到叉車的力的作用,
    【教師】同學們觀察非常認真,對之前知識掌握非常牢固,貨車受到力的作用并被舉高的成效在物理學中就叫為功,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功的定義
    學生回答:課本沿著力的方向移動;粉筆盒向上升高。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得出功的定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二)做功的因素
    教師多媒體展示情境圖片:
    1、小車在推力作用下前進;
    2、物體在繩子拉力作用下提升;
    3、提著滑板在水平路面前行;
    4、用力搬石頭而未能搬起;提問學生這幾種情境中力是否有成效。
    學生回答1、2情境中推理和拉力有成效,做功,3/4中滑板受到的力及石頭受到的力沒有成效,不做功。
    教師評價學生善于觀察,理解準確,并順勢提問被踢出的足球是否有功?
    學生不難答出足球被踢出后,沒有了腳上力的作用,具有慣性而運動,故沒有做功。教師評價后安排小組結(jié)合做功與不做功的這幾種情況討論做功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有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教師點評總結(jié),這就是做功的因素。
    (三)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大家都已經(jīng)掌握做功的兩個因素,那么一個力做功多和少怎么判斷呢?
    學生回答:兩種情況拉力大小不變,第二種提升更高,第二種拉力做功更多。
    教師評價后總結(jié)得出: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所做的功也就越多。我們定義: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如果用f表示力,s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w表示功,則功的表達式為;強調(diào)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其中功的單位為牛米,也叫焦耳,符號為j。
    教師多媒體展示課本中例題,請同學進行作答。
    學生黑板展示計算公式及結(jié)果為答案正確,表揚鼓勵各位同學。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教師】1j有多大呢?我們知道2個雞蛋大概1n,1j就相當把兩個雞蛋舉起1m做的功。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jié)作業(yè)
    同學們來總結(jié)一下今天學習的知識,并回家估算一下背著書包從樓底教室大概做多少功。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二
    (一)知識與機能:
    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從生產(chǎn)、生活的實例中,判斷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 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各自的單位;并能用來進行簡 單的計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二)過程與方法:
    1,組織學生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總結(jié)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利用對生活中具體事例的分析,加強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概念跟生活術語的區(qū)別。培養(yǎng)學生樹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jié)合教材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并會計算功。
    彈簧測力計,斜面,小車,木塊,刻度尺,雞蛋
    (一),引入課題。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一上課便向?qū)W生播放關于盤山公路,供輪椅通行的斜坡的動畫引導學生思考,提出“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這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給學生舉例進一步引入課題,當我們提著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進了一段距離時,因為我們用了力,我們說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這就是本節(jié)課要學習和研究的內(nèi)容。
    (二),新概念“功”的導入。(體現(xiàn)重點)當你舉高物體時,你就應用儲存在體內(nèi)的化學能,使物體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學中,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舉起相同的高度,物體的重力越大,舉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對于同樣重的物體,舉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稱為機械功,簡稱功。
    如果我們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1j的功大致等于從地上拿起一個約50g的雞蛋,并把它舉過頭頂,在此過程中你對雞蛋做的功大約為1j。教師在說的過程中進行演示,然后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1j功的概念。
    教師對其進行解說:
    1, 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 (f=0,w=0)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距離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s=0,w=0)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圖(b)。 (w=0)
    然后讓同學討論四幅畫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沒有?為什么?發(fā)表討論后的結(jié)果。
    教師總結(jié)概括,歸納根據(jù)功的概念可知,對物體做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對物體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體要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定的距離。
    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請同學進行分析,講解。再由教師進行詳細講解。
    (四),活動實驗,測量提升物體所做的功。(突破難點)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首先由教師講解注意事項,實驗步驟,再由學生設計動手操作)
    1,在斜面上拉小車的實驗,并計算在自己的實驗中拉力對小車所做的功,
    2,在豎直方向上勻速提升小車,使小車上升一定高度,測量并計算拉力所做的功。(實驗過程中,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將兩種測量結(jié)果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數(shù)據(jù),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討論由他們總結(jié)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jié)論。老師在作進一步的講解和總結(jié)。
    (五),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再次向?qū)W生展示引入課題是播放的動畫,引導學生思考,供輪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學中我們常稱為斜面,也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樣可以省力,體現(xiàn)了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盤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樣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但要費距離,或者可以省距離但要費力,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六)小結(jié)及作業(yè)安排。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也學會了計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作業(yè)設計:
    1,一個質(zhì)量為80g的皮球從高處下落了5m,重力對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樓,試估算你從一樓走到三樓要做多少功?
    2,力學中的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對物體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體要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定的距離。
    3,功的計算:w=f·s 1j=1n·m
    4,力對物體做功注意事項,力,距離,功各自的國際單位制單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三
    1、 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 本節(jié)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jié)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vt=at
    s =at2/2
    vt2 =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 ,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jié)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xiàn)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 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guī)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shù)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vt=gt
    h=(1/2)gt2 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yè)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四
    知識目標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幾個主要天體層次;
    能力目標
    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在這些星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的運行;
    情感目標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解釋宇宙起源的一種學說,引導學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應用萬有引力定律
    :天文學知識
    自學與講授
    多媒體和計算機
    :
    問題: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1、圍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星是什么星?誰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衛(wèi)星,是地球與衛(wèi)星間的萬有引力提供的.
    這是第一層.(地球的衛(wèi)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2、太陽系中有幾大行星在繞太陽作勻速圓周運動?是誰提供的向心力?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萬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陽是恒星.)
    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圖片:
    3、太陽系又在什么范圍內(nèi)呢?
    回答:在銀河系.
    4、請學生解決下列問題:
    典型例題1:在研究宇宙發(fā)展演變的理論中,有一種學說叫做“宇宙膨脹說”,這種學說認為萬有引力恒量g在緩慢地減?。鶕?jù)這一理論,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zhuǎn)情況與現(xiàn)在相比:
    a、公轉(zhuǎn)半徑 變大b、公轉(zhuǎn)周期 變小
    c、公轉(zhuǎn)速率 變大d、公轉(zhuǎn)角速度 變大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解得:
    當 減小時, 增加時,公轉(zhuǎn)速度逐漸減?。?BR>    由公式 又知t逐漸增加,故正確答案為b、c.
    求:
    1、“黑洞”的質(zhì)量.
    2、試計算黑洞的最大半徑.
    解:
    1、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3.6×10 35 kg
    得:
    解得: =5.3×10 8 m
    布置作業(yè):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五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主學習.
    教學建議
    本節(jié)用較短的篇幅介紹了什么是單位制、什么是基本單位、什么是導出單位.
    教法建議
    探究活動
    題目:研究某一基本單位的由來
    組織:個人
    形式:查閱資料,撰寫文章.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六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qū)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zhì)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zhì)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zhì)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zhì)可以不同.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nèi)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jié)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xiàn)兩個物體.
    強調(diào):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jié):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七
    功和能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研究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況,學習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2.對功和能及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本節(jié)教學是本章教學內(nèi)容的總結(jié)。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關系,明確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并能應用它處理有關問題。
    3.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認識功和能的關系,為學生今后能夠運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熱學、電學知識,為學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規(guī)律能的轉(zhuǎn)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和理解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應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和認識功和能的關系。
    2.本節(jié)教學實質(zhì)是滲透功能原理的觀點,在教學中不必出現(xiàn)功能原理的名稱。功能原理內(nèi)容與動能定理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問題,必須使學生對功是能量轉(zhuǎn)化的量度的認識,從籠統(tǒng)、膚淺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確認識某種形式能的變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對功、能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是本節(jié)、本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通過本節(jié)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將不斷對上述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認識。
    三、教具
    投影儀、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jié)合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及物體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各是什么?
    評價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學生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機械能守恒是有條件的。大量現(xiàn)象表明,許多物體的機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從車站開出的車輛、起飛或降落的飛機、打入木塊的子彈等等。
    分析上述物體機械能不守恒的原因:從車站開出的車輛機械能增加,是由于牽引力(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車輛做正功;射入木塊后子彈的機械能減少,是由于阻力對子彈做負功。
    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和物體機械能變化有什么關系,是本節(jié)要研究的中心問題。
    (二)教學過程設計
    提出問題:下面我們根據(jù)已掌握的動能定理和有關機械能的知識,分析物體機械能變化的規(guī)律。
    1.物體機械能的變化
    問題:質(zhì)量m的小滑塊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從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處,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圖所示,分析此過程中滑塊機械能的變化與各力做功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jù)動能定理進一步分析、探討小滑塊機械能變化與做功的關系。歸納學生分析,明確:
    引導學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明確指出:
    (1)有重力、彈簧彈力以外的其它力對物體做功,是使物體機械能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2)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功的代數(shù)和,等于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量。這是物體機械能變化所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2.對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
    (1)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可以用公式表示為w外=e2-e1或w外=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e1、e2分別表示物體初、末狀態(tài)的機械能,e表示物體機械能變化量。
    (2)對w外=e2-e1進一步分析可知:
    (i)當w外0時,e2e1,物體機械能增加;當w外0時,e2
    (ii)若w外=0,則e2=e1,即物體機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內(nèi)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關系的表達式。
    (3)重力、彈簧彈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其它形式的能與機械能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
    例1.質(zhì)量4.0103kg的汽車開上一山坡。汽車沿山坡每前進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時汽車速度為5m/s,沿山坡行駛500m后速度變?yōu)?0m/s。已知車行駛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車重的0.01倍,試求:(1)此過程中汽車所受牽引力做功多少?(2)汽車所受平均牽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題要求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求解。
    引導學生思考與分析:
    (1)如何依據(jù)w外=e2-e1求解本題?應用該規(guī)律求解問題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用w外=e2-e1求解本題,與應用動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區(qū)別?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教師明確給出例題求解的主要過程:
    取汽車開始時所在位置為參考平面,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w外=e2-e1解題時,要著重分析清楚重力、彈力以外其它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以及此過程中物體機械能的變化。這既是應用此規(guī)律解題的基本要求,也是與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重要區(qū)別。
    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教師明確指出:
    (1)運動過程中重力和阻力對小物體做功。
    (2)小物體動能變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機械能的變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變,在某一過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關系可以通過相應能量的變化求出。
    (4)根據(jù)物體的機械能e=ek+ep,可以知道經(jīng)過p點時,物體動能變化量大小ek=80j,機械能變化量大小e=20j。
    例題求解主要過程:
    上升到最高點時,物體機械能損失量為
    ek=ek0-2e=50j
    本例題小結(jié):
    通過本例題分析,應該對功和能量變化有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應注意學習綜合運用動能定理和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練習):
    (1)運動中物體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幾分之幾?
    (2)物體經(jīng)過p點后還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幾分之幾?
    五、課堂小結(jié)
    本小結(jié)既是本節(jié)課的第3項內(nèi)容,也是本章的小結(jié)。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物體運動形式發(fā)生變化,物體的能都相應隨之變化;做功是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的一種方式,物體能量的變化可以用相應的力做功量度。
    (2)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能量發(fā)生變化,不能理解為功變成能,而是通過力做功的過程,使物體之間發(fā)生能量的傳遞與轉(zhuǎn)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體間發(fā)生能的傳遞與轉(zhuǎn)化,但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自然界中,物體的能量在傳遞、轉(zhuǎn)化過程中總是遵循能量守恒這一基本規(guī)律的。
    六、說明
    本節(jié)內(nèi)容的處理應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而定,學生基礎較好,可介紹較多內(nèi)容;學生基礎較差,不一定要求應用物體機械能變化規(guī)律解題,只需對功和能關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八
    1.知道及其單位.
    2.理解額定功率.
    了解從能量分析入手去認識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
    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用電的初步知識.
    本節(jié)教材從比較在相等時間內(nèi)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據(jù)的定義和電功公式導出的計算公式,給出的單位.然后從的單位引出電功的單位千瓦時,說明1度就是1千瓦時.為幫助學生理解額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工作的演示,教材還介紹了不同用電器的兩個重要指標,額定電壓、額定,以使學生對常見用電器設備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點: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2.難點:實際功率的概念、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qū)別.
    3.疑點: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本節(jié)教材包括和用電器額定功率兩塊內(nèi)容.教師可以利用前面學生學過的功率的知識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較單位時間內(nèi)用電器做功的多少.在講解的`公式時,注意強調(diào)公式中的各量的對應關系,是同一段電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時給出的導出公式,使學生感覺公式多不易掌握.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qū)別學生不易做到,教師要通過實驗講清對一個用電器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只有一個,而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有很多.
    重難點:重點是的概念和單位,難點是額定功率.
    一.引入新課
    方案一:復習功率概念引入電流做功有快慢的問題,然后可以舉出一些實例如:電力機車每秒做功400多萬焦,公共電車的電機每秒做功6萬焦,洗衣機的電機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錄機的電機每秒做功幾焦.再舉出時間不同做功不同的實例,問學生如何比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義.
    方案二:分析類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燈片設計一組問題:1)怎樣比較運動快慢?2)這樣比較力對物體做功快慢?3)這樣比較電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講清:電流做功快,就大;電流做功慢,就小.的定義公式為p=w/t,的普遍適用公式是p=ui,比較大小時,要全面考慮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關系,才能確定的大小關系.例如: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根據(jù)p=w/t,電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單位容易和電功單位千瓦時混淆,可采用讓學生計算1千瓦時的電功是多少焦,讓學生體會千瓦時的意義.
    三、額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進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問題,然后引進額定功率的概念.學生實驗可以設計三組,1)是在比額定電壓低的情況下工作;2)是在額定電壓下工作;3)是在比額定電壓高出1/5的情況下工作.
    方案二:教師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燈泡,問將他們串聯(lián)起來,哪盞燈亮?然后做實驗,引出額定功率的概念.
    例題1、一只額定電壓為220伏特的`電熱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時通電12分鐘,電度表的示數(shù)增加0.1度,問:
    這個電熱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a.甲圖亮b.乙圖亮c.同樣亮d.無法判斷
    分析解答同一盞燈的亮度與它的實際功率情況有關,在甲乙兩圖中,燈1的實際電壓不同,甲圖中的實際電壓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甲圖中實際功率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乙圖中較亮.b選項正確.
    板書設計:探究活動課題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組織形式:學生分組
    活動方式:教師提供實驗器材:低壓電源、電壓表、電流表、標有2.5v的小燈泡、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220v 40w白熾燈泡一只.(1)提出問題(2)教師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學生操作.(3)觀察燈泡兩端的電壓變化與燈泡相應的亮度變化.(4)討論,分析.
    高一物理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qū)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zhì)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tǒng)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cè)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 =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nèi)(或10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nèi)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jīng)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jīng)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diào)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nèi)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nèi)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 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jié)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jié)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yè)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jié)】20xx年已經(jīng)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jié),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