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通用15篇)

字號:

    在讀完一本書后,我們可以通過寫讀后感來記錄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思考。如何用簡潔準(zhǔn)確的語言,表達讀書的感受和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可以給大家?guī)韱l(fā)和思考,同時也能夠幫助大家寫出有質(zhì)量和獨特性的讀后感作品。讀后感是一種充滿個人思考和情感的寫作形式,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同時也是鍛煉和提高我們語文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一
    長恨歌——千年之“恨”
    我不是和稀泥,但是我認(rèn)為長恨歌之所以能流傳百世而不衰,就是因為這首長恨之歌中,包含著人性中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每個人,在贊嘆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那凄美的愛情史詩時,都會或多或少勾起心中那份在現(xiàn)實中被壓抑的感情,或是愛情的愁思,或是理想的哀嘆。
    這首愛情詩,對,我首先將其定義為了愛情詩。它的主題是顯而易見的。從“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兩情相悅,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頭血淚相和流”的悲情壯烈,再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的濃濃愁思,直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天地誓言與“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絕唱。這些細(xì)膩的情感鋪墊與描寫,是無法全部歸于嚴(yán)肅的政治批判的。反而,那些“政治說”的擁護者列舉的詩文中的例子,在我看來反而是增加了《長恨歌》作為愛情詩的表現(xiàn)力。一句驚心的“漁陽鼙鼓動地來”表達的不是愛情必然會導(dǎo)致國家顛覆,而是打破了之前應(yīng)當(dāng)持續(xù)一生一世的寧靜愛情氛圍,使故事之后的發(fā)展跌宕起伏,動人心弦。有人說“西宮南原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時,李隆基依然不思悔改,卻繼續(xù)沉浸在對楊玉環(huán)的思念不能自拔,而在,這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情感的表現(xiàn),有戲劇化的夸張,卻那么真實。
    然而,單純作為一首愛情詩,或是諷喻的政治詩,都不足以支撐《長恨歌》在詩歌史上如此偉大的地位。
    每個人都有著兩面的矛盾。為現(xiàn)實放棄夢想,放棄真愛,放棄……有時候或許為了偉大的目標(biāo)前進,內(nèi)心還是難以平復(fù)。白居易的高明之處在于,他選擇了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而不是《氓》中的尋常百姓作為詩歌的表現(xiàn)主體。普通人身上的矛盾不夠鮮明,而李隆基作為皇帝的身份是特殊的:在他的處境里,美人與江山只能選擇其一。而無論怎么掙扎,他都永遠(yuǎn)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選擇。
    《長恨歌》所寫的是每個人內(nèi)心中都有的向往,凄美與逃避。它好比一面內(nèi)心的鏡子,浪漫而文藝的人看到愛情,現(xiàn)實而遠(yuǎn)大的人看到政治。其實兩者并不那么極端,因為兩種人都在逃避:前者逃避現(xiàn)實,后者躲避自己。而這兩者是無法分離的。它們逼著所有人在兩者的夾縫間生存。而《長恨歌》,便是這夾縫中虛幻的慰藉。
    對著這凄美的愛情故事唏噓一番,帶著這千年不變的“恨”,繼續(xù)上路。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二
    全詩以“長恨”為中心,通過當(dāng)時人們的傳說,加上作者的想象,將敘事、寫景、抒情很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以強烈的抒情筆調(diào),再現(xiàn)了一個愛情悲劇。詩中針對唐玄宗重色貪歡,朝政荒廢,楊貴妃恃寵而驕,兄弟姐妹權(quán)重一時的情況都進行了諷刺、揭露。由于“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亂。在這個悲劇中,楊貴妃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替罪羊,宮廷斗爭的犧牲品。其次,他告訴我們,貪圖享樂的腐朽生活,必然導(dǎo)致政治的腐敗,政治腐敗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亂綱誤國導(dǎo)致內(nèi)亂,給人民帶來災(zāi)難。
    詩的結(jié)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點明主題,讓讀者深深感受到無盡的遺恨,不愧為千古絕唱。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三
    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庸;又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jì)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yè)”,先成家,后立業(yè)。按理說,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的白居易應(yīng)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dāng)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jié)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靈。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戶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jié)婚,最后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jié)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有句話說,在文學(xué)作品里,寫別人就是寫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內(nèi)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么在《長恨歌》里,白居易極力描寫的,不只是唐明皇的愛情悲劇,更是他自己的愛情悲劇。唐明皇因為被軍隊的逼迫,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娥眉馬前死?;ㄢ毼?zé)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面對這一切,深情的君王卻只能夠“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此時,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當(dāng)成那個悲痛無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軍隊”,就是他的母親。唐明皇是君王,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國家,所以即使心痛,他還是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為先”,在母親與湘靈之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dāng)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jù)說湘靈曾經(jīng)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xiàn)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說,他多么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F(xiàn)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靈。在《長恨歌》里,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并且表達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么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zhuǎn)反側(cè)時,感嘆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yīng)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yuǎn)遠(yuǎn)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寫于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讀了《長恨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沖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
    《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fēng)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zhì)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過冬日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yīng)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jīng)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后,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xù)續(xù)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BR>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BR>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BR>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xiāng)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于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lán)。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四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xiàn)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fā)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郁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jié)局。從這里,相信許多人已經(jīng)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jīng)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辟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jié)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xiàn)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xué)生流血案件等,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dǎo)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了解到它中間的內(nèi)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zhuǎn),于是虛構(gòu)出一段楊貴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zhuǎn)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zhuǎn)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zhí)著的愛?,F(xiàn)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于溺愛,深陷于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dāng)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xiāng),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jié)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dǎo)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dāng)?shù)那楦?,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fā),適當(dāng)?shù)恼{(diào)節(jié),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rèn)識。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五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此詩雖沒有中國四大名著那般名揚中外,卻也是享譽古今的不朽之作。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流傳,唐玄宗荒淫誤國的教訓(xùn)也勸誡后人要引以為戒。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婉轉(zhuǎn)動人,纏綿悱惻的故事情節(jié)感染和吸引著千百年來的讀者,更是對后世諸多文學(xué)作品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都在為它謳歌,每個人獨特的見解也形成了不同的主題說,因此《長恨歌》的主題便也成了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總結(jié)下來有“政治諷喻說”,“贊頌愛情說”,“雙重主題說”。每種主題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但在我再一次細(xì)讀這篇《長恨歌》后,我認(rèn)為,《長恨歌》的主題更偏于政治諷喻說,我們可以從歷史背景,寫作風(fēng)格,史書記載,國家影響等四個方面來細(xì)細(xì)品味。
    從歷史背景來看,《長恨歌》寫于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在寫此詩時白居易35歲,據(jù)說是他和陳鴻、王質(zhì)夫三人在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談?wù)摰教泼骰屎蜅钯F妃的這段悲劇故事時有感而作。樂天在公元8任左拾遺,任職期間,為報皇帝知遇之恩,頻繁上書言事,并寫了大量反應(yīng)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在《長恨歌》中說到:“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然而從歷史文獻上我們得知,楊貴妃于開元二十二年嫁與壽王李瑁,婚后的兩人恩愛幸福,甜美異常,并非是“一朝選在君王側(cè)”,作者這樣寫,表面上看似是在輕描淡寫楊玉環(huán)成為貴妃,實則是在諷喻唐明皇奪兒媳有違道德,荒淫誤國,才有了后來的安史之亂。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也有勸諫君王的意味,由此來看,《長恨歌》的主題也是政治諷喻說。
    從寫作風(fēng)格來看,白居易的詩總的分為閑適詩、諷喻詩、感傷詩、雜律,而《長恨歌》便是感傷詩的代表作,《長恨歌》雖為感傷詩,但并不影響它其中的諷刺意味。白居易提出自己的文學(xué)主張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詩歌是為了反映時事,為現(xiàn)實而作,一種對時代的關(guān)注,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zé)任和使命。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在這樣的寫作風(fēng)格上,在這樣一個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詩人心里,再動人的感情也只能是陪襯,描寫李楊愛情的悲壯,詩人是要以這個愛情悲劇來勸誡后來的封建統(tǒng)治者要引以為戒,不能再重蹈覆轍,引來千古遺恨。
    從史書記載來看,在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一詩文中,并未談及楊玉環(huán)曾為壽王妃,而在陳鴻寫的《長恨歌傳》中寫到:“召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nóng)楊玄琰女于壽邸,既矣。鬢發(fā)膩理,纖秾中度,舉止閑,如漢武帝李夫人。別疏湯泉,詔賜澡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綺?!痹陉慀櫟摹堕L恨歌傳》中明白清楚的寫了唐明皇的荒淫無道,而作為愛國且有遠(yuǎn)大政治抱負(fù)的詩人白居易又怎會輕易放過這段歷史呢,顯然,詩人寫李楊愛情的悲壯就是和歷史形成鮮明的對比,實質(zhì)上對于深諳其中荒唐緣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更大的諷刺。李商隱在《馬嵬》詩中所說的“次日六君同駐馬,當(dāng)時七夕笑牽牛”,運用對比的手法,將唐玄宗和楊貴妃今日的處境與曾經(jīng)的浪漫愛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出唐玄宗的怯弱、自私和虛偽,與《長恨歌》中的悲壯相比,形成了莫大的諷刺。
    從國家影響來看,李楊愛情流傳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諷刺。在《長恨歌》中有說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痹跅钯F妃受寵之后,楊家開始顯貴,京城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在哪個封建思想盛行的朝代,能夠流傳出這樣的歌謠,足以見因楊玉環(huán)受寵,家族得到的恩惠是多么的大,李楊的愛情涉及到家族的利益,這對國家的安寧是存在潛在威脅的?;囊`國導(dǎo)致政治悲劇,毀滅了愛情。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劇的主人公。
    《長恨歌》能夠成為千古絕唱,感染千百年來的讀者,也許是因為李楊的愛情悲劇讓人們感到同情,也許是對后世有更強更有力的勸誡作用,更深遠(yuǎn)的文學(xué)價值,但是從上面的四個方面來看,《長恨歌》的主題更偏于政治諷喻詩,且樂天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時是帶有兼濟天下之意,在他詩歌前期的作品是以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為主,因此,在我看來,這篇流傳千古的不朽佳作的主題是“諷喻詩”。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六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xiàn)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fā)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郁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jié)局。從這里,相信許多人已經(jīng)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jīng)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辟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jié)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zhuǎn),于是虛構(gòu)出一段楊貴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zhuǎn)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zhuǎn)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zhí)著的愛?,F(xiàn)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于溺愛,深陷于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當(dāng)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xiāng),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jié)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dǎo)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dāng)?shù)那楦?,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fā),適當(dāng)?shù)恼{(diào)節(jié),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rèn)識。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七
    唐朝曾是一個富有色彩的朝代,可是因為一場叛亂且都改變了模樣!
    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是個風(fēng)流瀟灑的皇帝,他治國有方他在位時唐朝十分的繁榮,正因此才有了開元盛世之說!
    楊玉環(huán)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十分漂亮當(dāng)她15歲時真是美若天仙,“一朝選在君王側(cè)”兩人落入了愛河,每日的歡歌笑語,飲酒作詩,霓裳羽衣曲拌著楊玉環(huán)依韻而舞,仿若天女散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怎能不迷戀她呀!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但是由于安祿山引起了一起叛亂---安史之亂,讓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東奔西逃!
    逃離的將士們十分痛恨楊家并且并且一再要求讓皇帝賜死楊國忠和楊貴妃,這可讓唐玄宗為難了,但如果不讓楊貴妃死,將士們就不保唐玄宗出逃,在此壓迫下只好順應(yīng)形勢賜死了楊玉環(huán),“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為了唐玄宗的安全,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這美女的一生結(jié)束了,唐朝的繁榮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唐玄宗真是“回看血淚相和流”呀!見景思人,見物思人,還讓從臨邛來的道士把楊貴妃請到夢里來相見,是多么的思念她呀!
    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人生的悲劇,也是一個朝代的悲劇!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八
    王琦瑤跟隨外婆到蘇州老家散心,鄉(xiāng)間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補藥,她漸漸對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瑤于蘇州,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一不小心來到了油菜花園,是樸素中的亮點。老家的阿二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他愛她,她愛憐他,他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該會上海的時候了。畢竟,她是屬于大上海的女人。從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沒有了痕跡。阿二是王琦瑤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相遇的一瞬間,給她送去了一縷陽光,帶來了溫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路過后,便只能是錯過。
    回到上海,王琦瑤在平安里胡同開了診所,結(jié)識了嚴(yán)師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會、吃飯、聊天中,王琦瑤愛上了康明遜也就是毛毛娘舅,他們發(fā)生了關(guān)系,王琦瑤懷孕了。迫于家庭壓力,他離開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醫(yī)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來。似乎是個自己留下一件財產(chǎn)似的,康明遜走了,她就什么都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這孩子。
    孩子薇薇逐漸長大,薇薇沒有王琦瑤的姿色、氣質(zhì),是沒有打磨過的毛糙的玉石。女兒的成長并沒有讓王琦瑤輕松下來,反而更多了些麻煩。她要打扮、要時尚,卻又不聽信王琦瑤的指點,對母親,是帶著些嫉妒的。女兒的朋友張永紅倒是天生懂得時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瑤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國后,張永紅倒經(jīng)常來陪她。
    王琦瑤死了,她的死是個悲劇,她的40年生,也是個悲劇。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瑤沒有到片場試戲、如果她沒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如果他沒有認(rèn)識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悲劇都不會發(fā)生了呢?他會和程先生相愛、戀愛、結(jié)婚,然后過著一個平凡女人的生活。可是沒有這么多“如果”,王琦瑤還是王琦瑤,悲劇就是悲劇。書中王琦瑤曾想:她這輩子,要說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雖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實打?qū)嵉?。她的一輩子,身邊停留過很多男人,卻沒有一個是陪她走到最后的。她不斷地愛,得到的確實不斷地傷害,當(dāng)一個個人都離她遠(yuǎn)去,剩下遍體鱗傷的自己,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了《長恨歌》,我也像活了一個世紀(jì)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還有王安憶對王琦瑤各個階段生活狀態(tài)、心里的描寫,以及同時代周圍人的描寫,無論是王琦瑤的哪個年代,還是那個年代的人,王安憶都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梢哉f,這本書是一個女人蕩蕩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個年代生活的逼真記錄。
    《長恨歌》,一個寫進女人心坎里的小說,一個微小女人的情感生命,一個時代的記憶變遷。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九
    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著暑假的空閑終于拿起了這本書。
    “精致”一詞是我讀著《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說的語言是精致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寫運用的是極其細(xì)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致的語言。作為語文老師,深感受用,心中想著一定要推薦給學(xué)生看看,學(xué)習(xí)其中精致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致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妝打扮是精致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致的—————這樣一個精致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因為選美成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為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jīng)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著,直至死也是含著恨。
    王琦瑤對自己命運的選擇是身為女人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xué)的。俗話說:女人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經(jīng)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可以得心應(yīng)手,應(yīng)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為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致的生活。
    精致的語言,精致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chuàng)作,想象著作者王安憶也應(yīng)該是個精致的女子。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
    我十分的孤陋寡聞。最近才看到這本《長恨歌》。
    光是喜歡喜劇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本書??赐曛螅魂囉魫灐I钣X時光殘酷,生命中很多東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么現(xiàn)實,現(xiàn)實得難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滿失望。
    長恨歌這個名字,應(yīng)該緣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的愛情悲劇,這一早就給王安憶的這部小說埋下了伏筆。悲劇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個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純潔善良無暇的女人。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里面有的,不過是一群現(xiàn)實的女人。作為女主角的王琦瑤,更是如此。
    王琦瑤,一個弄堂里出來的上海小姐。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特別之處,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說那是情愛史,我不贊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強調(diào)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愛情。她選擇某大員,也不過想過一些平順、舒服的日子。就連最后選擇同女兒平輩的男人,也是因著寂寞。
    令人遺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對命運妥協(xié),命運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從沒想過爭取和抗?fàn)?。可仍然還是要為命運所捉弄。不由得讓人懷疑,命運是不是欺軟怕硬?像我們小時候跟老媽要錢。不要,就什么都沒有,一要,還得要多點,即使失望,也不過是老媽少給了,一般不會不給。這是不是也是對付命運的方法?哈哈。
    吃飯去。無論如何失望,生活卻總要繼續(xù)。這又是另一種失望了。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一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幾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的片段。我和爸爸媽媽在一次旅游的時候,看到了“連理枝”,接觸到了《長恨歌》。靜心拜讀,感受字里行間的美,掩卷遐想,思緒萬千。
    那是明皇的眼淚,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這是一座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這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fēng)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扮,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zhì)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煙云。夜與硝煙永遠(yuǎn)停在了那一刻,一切都成為了明皇與那位絕代佳人的陪襯。
    明明幾朝前,你還踏著輕盈曼妙的舞姿,帶著浪漫的回眸一笑,輕巧的來到帝王身邊,大唐宮殿的紅毯上留下只屬于你的香味,這讓帝王手中的御筆顫抖,掉落。
    或許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音符。雄偉的金殿,大國端莊的氣韻,卻也抵不住她那輕盈的舞姿,與那回眸的一笑。
    可現(xiàn)在呢?金殿仍在,可是卻再沒有了她的倩影。跟著遠(yuǎn)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宮闕中,有明皇,有霓裳羽衣,而你,一代佳人兒在那場浮華以后離吾而去,從此陰陽兩隔。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BR>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BR>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笑曰:“歷史似乎并非為柔媚所主,如若并非有這柔媚的佳人兒,明皇本身也是在墜落的?!?BR>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于化為愛的殉品。天空一片澈藍(lán),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二
    前一些日子,讀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對里面的情節(jié)也有了些了解。一個養(yǎng)在深閨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宮封了個貴妃,皇帝對這個貴妃十分寵愛,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雖然皇帝十分喜愛,但不幸的事仍然發(fā)生了,一場叛亂使得自己江山與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結(jié)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貴妃被迫自殺。
    在局勢穩(wěn)定后,皇帝可以說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計的想使貴妃可以重新回到身邊,文中有“為感君王輾轉(zhuǎn)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結(jié)果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什么辦法都是徒勞的。詩歌最后我感覺寫的特別的好,“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反映了貴妃與皇帝間的'真摯愛情,語言很美。
    但我卻對他們間的愛情產(chǎn)生疑問,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在那時候年紀(jì)已經(jīng)很大了,而貴妃才剛剛“初長成”。一個年輕的女子如何能愛上一個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無非在于權(quán)勢、地位吧!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三
    因為白居易的《長恨歌》,更讓我對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長恨歌》感興趣,趁著暑假的空閑最終拿起了這本書。
    “精致”一詞是我讀著《長恨歌》一書時最深的感觸。
    小說的語言是精致的:對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運用的是極其細(xì)膩絢爛的筆觸,不是詩卻勝似詩,參差交錯的長短句,整齊劃一的排比句,生動形象的修辭,打造出了全書精致的語言。作為語文教師,深感受用,心中想著必須要推薦給學(xué)生看看,學(xué)習(xí)其中精致的語言。
    主人公王琦瑤是一個極其精致的人兒: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妝打扮是精致的,她所營造的小資生活是精致的—————這樣一個精致的人兒,命運卻是不濟的。因為選美成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為選美使她的人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這與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楊貴飛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樣的是楊貴飛是紅顏薄命把長恨留給了唐明皇,而王卻是壽命極長,經(jīng)歷了三代世事變遷,終身被恨纏繞著,直至死也是含著恨。
    王琦瑤對自我命運的選擇是身為女人的我們所不可取的,但她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營造方法卻是值得我們一學(xué)的。俗話說:女人要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王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她經(jīng)歷過大世面,無論走到哪,她都能夠得心應(yīng)手,應(yīng)付自如;她也能在自我家中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景下為朋友們帶來諸多歡樂,諸多愜意,讓大家獲得了一種精致的生活。
    精致的語言,精致的王琦瑤都來自作者精心的創(chuàng)作,想象著作者王安憶也應(yīng)當(dāng)是個精致的女子。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四
    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庸;又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jì)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yè)”,先成家,后立業(yè)。按理說,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的白居易應(yīng)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dāng)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jié)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靈。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離集),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戶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jié)婚,最后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jié)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dāng)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jù)說湘靈曾經(jīng)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xiàn)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說,他多么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現(xiàn)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靈。在《長恨歌》里,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并且表達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么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zhuǎn)反側(cè)時,感嘆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yīng)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yuǎn)遠(yuǎn)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寫于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讀了《長恨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沖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篇十五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樂天在《長恨歌》一詩中贊美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唯美愛情。
    玄宗統(tǒng)治王朝,國力鼎盛,萬國朝拜。唐王朝的規(guī)??芍^空前絕后。在這種安逸的環(huán)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數(shù)目恐怕難以統(tǒng)計,但是,當(dāng)遇到了楊玉環(huán)之后,玄宗集三千寵愛于一身。這種舉動,對于擁有無數(shù)嬪妃的君王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鐘愛一個嬪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時期明孝宗才打破這個記錄??墒钱?dāng)時明朝的成就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此時的唐王朝。一個盛大王朝的君主,在安逸情況下,鐘愛唯一一位嬪妃,除了愛,還有什么力量有如此偉大!
    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在外逃的過程中,唐玄宗始終與楊貴妃不離不棄,作為一國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獨自逃離,然而事實上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這難道不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問一句,唐玄宗是何許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會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嗎?或許又有人反駁:此一時被一時啊,那時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無比,但現(xiàn)在可就說不定了,俗話說,溫柔鄉(xiāng)英雄冢。
    我又不得不說:一個人的判斷力有如此容易下降嗎?以唐玄宗的智慧何嘗不知道江山與美人何者更加重要。但是唐玄宗沒有放棄楊貴妃,因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國之君,同時也是楊貴妃的丈夫,他要盡到作為丈夫的責(zé)任。是對楊貴妃的這種責(zé)任感,使他在極其危難的時刻始終陪在楊玉環(huán)身邊。在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在如此了解愛的今天,又有誰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是愛,和愛衍生出的責(zé)任!
    被逼無奈賜死楊貴妃后,唐玄宗再也沒有納過嬪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著與楊貴妃的愛戀。在《長恨歌》中,猶給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實是唐玄宗一個人獨自睹物思人,嘗盡相思。在寒冷的偏宮中,兒子想毒害自己,身旁無一親信,說話都得小心翼翼,在這種凄慘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著對楊貴妃的思念。在現(xiàn)代,離婚之事尚且屢見不鮮,那么在男子當(dāng)家的封建社會,保留這份愛情的唐玄宗難道不是因為深愛著楊貴妃?也只有愛,才能撫慰心中的傷痛!
    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雖然生活在古代,但是他們的愛情與現(xiàn)代愛情一樣轟轟烈烈,一樣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