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學科的教案編寫要符合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教案的編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合理安排,避免過難或過簡。教案是教師為了實施教學活動編寫的一種計劃性文稿,通過編寫教案,可以提高教師的備課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在編寫教案前,教師應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充分準備和了解,教案應當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以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一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二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喟,耐人尋味,生命智慧,亦盡在其中。
但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緣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緣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悅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云,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連忘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虻歉呤鎳[,或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樂夫天命復奚疑”。對于詩人來說,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時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當然,辭中各段也時隱時現(xiàn)地存有些疑問:“復駕言兮焉求?”“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陶淵明即使在歸去之時內(nèi)心亦有波瀾,情緒并不平靜,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語句,以及對歸去之時家園美好生活的種種憧憬,其實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但是,無論如何,他已經(jīng)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陶氏的歸隱是對官場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劉熙載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未嘗經(jīng)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己難,有其胸次為難也?!保ā端嚫拧肪硪唬┮苍S陶淵明之“胸次”對我們當代人有著更多的引導價值吧。
1.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
探究學習:飄蕩前行的一葉扁舟上,站著從彭澤棄官歸家的詩人陶淵明。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飄拂,儼然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終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與難以企及處,便在于心靈的自由與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間,也常常緣起于那片刻的安閑:只不過是輕輕飄過一縷云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閑敘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溫暖——“歸去處”才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宿。在那個并不富足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云。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探究學習:“童仆歡迎,稚子候門?!薄皵y幼人室,有酒盈樽?!笨梢姡依餅榱擞犹諟Y明的歸來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我們便可以隱然看見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個理家撫幼、能干賢淑的人,又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多情的人。不論陶淵明的辭官歸家會給她帶來什么,她都沒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給丈夫準備好了一壺酒,并且斟好了滿滿的一杯,只為給丈夫接風洗塵。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時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帶喜悅的微笑看著他們。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見他的眉頭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辭中的“松”“菊”有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探究學習:“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保ā逗凸鞑径住菲涠扒锞沼屑焉?,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保ā讹嬀啤菲淦撸┨諟Y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歌風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仍有傲霜獨立的青松,歷寒而愈秀的秋菊,頓時感到無限欣慰——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惟我不變,所求不變,那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
4.對“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句話中包含的思想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課文提出了問題,但是沒有給以詳盡解答,可以請同學們自由討論。
探究學習: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斷不能說其意志消沉,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卷中追求安謐,在田園里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你看:“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有意義,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豈不快哉!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梢哉f,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xiàn)。
5.文中出現(xiàn)了18個“以”字,各是什么用法?還有若干疑問詞,可以順勢加以拓展總結。
探究學習:這18個“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為形役”(“以”是介詞,“讓”的意思)、“問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和“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詞,“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連詞,相當于“而”。
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疑問詞有“胡”(“胡不歸”,相當于“為什么”)、“奚”(“奚惆悵而獨悲”,相當于“為什么”)、“焉”(“復駕言兮焉求”,相當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當于“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見的疑問詞還有“何”(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盍”(或“閹”“蓋”,如:“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安”(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寧”(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惡”(或者“烏”,如:“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等。
6.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幾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歸去來兮辭》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應該是“淡遠”“疏放”“拙樸”最為貼切。
“淡遠”同“閑適”相近,都表現(xiàn)為一種閑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遠”比“閑適”純凈,其根源在于詩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靜無為,樂天從命,不汲汲于利祿,不營求于榮華,以無牽無掛、與世無爭的眼光去靜觀默察世相人生;而“閑適”則偏重于表現(xiàn)在朝官紳志得意滿時的閑情,?;\上一層華麗堂皇的富貴氣,或帶有故作驕矜、雍容華貴的氣派。
“疏放”同“曠達”相近,都包含豁達開脫的人生哲學和追求閑逸、安寧的自娛意識。然而,“曠達”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時行樂的方式來擺脫當時的苦悶,往往帶有某種悲慨無奈的色彩;“疏放”則采取超塵脫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寧靜淡泊中,忘卻人世的煩惱,一心想在幽靜的大自然里尋找心靈的避風港,“守拙歸園田”。
“拙樸”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華媚俗的外衣剝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一種語言文字的追求與雕琢中;“拙樸”大多如口語不經(jīng)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詩人心胸的真實展示,讀起來無限親切熨帖。
陶公的語言看似簡易,其實正是藝術造詣高超的表現(xiàn)?!熬芩?,反造疏淡?!保ㄌK軾)這種語言,是超越了華麗雕飾之后,達到返璞歸真、爐火純青的標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證前人對此問題的爭論,理解不同見解。
(2)可以想像作者當時所處情境,推知創(chuàng)作的深層心理和過程。同時可以進一步尋求佐證,如張衡的《歸田賦》。
(3)指向:陶淵明此文應該是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時其想像歸程及歸后的種種情狀。浪漫主義的想像,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參讀書目:
(1)錢鐘書《管錐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龔斌《陶淵明傳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淵明斷斷續(xù)續(xù)為官的13年間,他徘徊不定,幾度進出的歷史事實。
(2)了解“真”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一種可貴的秉賦,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边@種“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絕非隱逸或忠義的名號可拘囿的。
(3)當然,尋求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還可以采用新的視角,從深層心理上揭示陶淵明的人格結構。
參讀書目:
(1)《陳寅恪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度的魅力》,河北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4)蔡阿聰《論陶淵明的二重人格》。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三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笔钦f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贝怂木鋵懺娙讼胂袢〉浪?,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币煌娂议T,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四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文】
我家貧窮,靠種地不夠養(yǎng)家糊口,幼子又多,米缸里沒有余糧,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我實在沒有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去謀個官職,我內(nèi)心豁然有所動念,只是一時沒有門路求得。適逢多事之秋,諸侯以施愛于人為美德,叔父因我貧苦而舉薦我,于是我被任命在彭澤這個小縣做縣令。當時時局不定,心里害怕到遠處做官,彭澤縣離我家僅有一百里地,作為俸祿的官地中的收獲,足夠用來釀酒,所以我才請求做彭澤縣令。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鄉(xiāng)便產(chǎn)生了回家的念頭。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強自己做作得來。挨餓受凍雖然痛苦,但違背本心卻更加痛苦。以前也曾出仕為官,都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填飽肚皮而自我驅使。于是惆悵感慨,內(nèi)心激動不平,為有負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慚愧。本指望干滿一年之后,便應該收拾行裝乘夜悄然離去。不久,我那位嫁給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應當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離職。從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因辭官歸隱這件事順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寫此文章題為《歸去來兮》。時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五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贝嗽掚m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是說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贝怂木鋵懺娙讼胂袢〉浪懀找辜娉虤w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捌淦薜允弦嗄馨睬诳啵c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BR> 陶淵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逕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七
“三十不學藝”。我想測試一下記憶力是否嚴重退化,就決定背誦一下陶淵的《歸去來兮辭》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歸山林有一定經(jīng)濟保障
“僮仆歡迎”、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等說明陶公是一個小地主,可以養(yǎng)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則如何生計?這說明,首先,現(xiàn)今,即有與陶公同類者,所謂市民、文化人、知識分子,連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該保障實不足以令人放棄“昨非”而擁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潔、高遠拔俗之形象未稍有減,退一步講,沒有保障,該辭依舊可能賦得。
二、經(jīng)濟保障不過聊勝于無
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笨梢娨话?。陶公是窮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證。全辭刻畫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來的人,一個違背了定式和規(guī)則的人。其胸襟氣韻、人格涵養(yǎng)、淡泊心境完全是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迥異、純潔堅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憤不平激蕩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蘊含著心酸無奈與焦慮。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兼濟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違”,滿腹詩書與無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終老林泉。這種憂心與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為陶與屈畢竟志向有異,且背景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士”的職責――“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對日月,怎能不自嘆自咿!愈不平,愈顯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飾的文字方讓人開悟:陶公的自然之筆來之不易。
四、眼觀手應,心靈 筆巧
“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薄ⅰ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都以純樸自然的語言描畫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和心胸,連讀者都覺得留連忘返?!坝蓙硪鈿夂希敝感郧檎?。”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踐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寫者,口心相一、文筆卓然。固然言為心聲,其文字功夫鏤刻眼球,清新之風更無來者。
五、定義了詩歌語言的標記
風、晨光、松菊、酒、園、云、鳥、琴書、車、舟、木、泉、富貴、良辰、天命等都成為陶公之后中國文化詩歌中大成之作的標記,這些詞經(jīng)其推敲后被默定為中國詩人的標志性語言,就這個意義而言,其一代文壇領袖,開詩派之先的功勞又怎能為后世所淡忘。若有異議者,請君讀罷東坡《琴詩》再來辯論吧?!叭粞郧偕嫌星俾暎旁谙恢泻尾圾Q?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八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句包含自悔的話語從不遠處傳來,只見那人一襲青衣,手持酒杯,身處菊花叢,與月爭輝。細看,月與他交相襯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諧,在不禁間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陶淵明辭官歸隱,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場的腐敗令他心灰意冷,他寧可要匕首方宅,寧可“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也不愿趨炎附勢,放下尊嚴去做那個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縱然身處鬧市,亦如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言雖如此,但陶淵明還是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彼畔铝朔比A,遠離了仕途。陶淵明隱逸南山時,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被虿删諙|籬下,或臨清流而賦詩。他遠離了喧囂,以一葦渡江抵擋人世的滄浪。
雖說如此,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身處桃花源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當他滿腔熱血想要效忠于國家時,卻看到了官場的虛偽、黑暗。
同時,他也明白憑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歷史潮流,便只能選擇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凄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的施展。或許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在這渾濁的世俗中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時,他的做舉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是不被認可的,甚至是對他嘲諷,認為他辭官簡直是荒唐之至。在當時許多老板姓都以做官為一生奮斗的目標,在他們的認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淵明的做舉,在他們看來無異于一個瘋子所做的事。
所以說,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難的加劇,即“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淵明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渾濁的世俗中,誰獨樹一幟風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綻放的菊花,在嚴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九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
【歸去來兮】回家去吧!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可以補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實際上我入迷途還不算遠,已覺悟到現(xiàn)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是錯的。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只覺得遺憾晨光朦朧天不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僮歡快地迎接,幼兒們守候在門庭。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里的小路長滿了荒草,松和菊還是原樣。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帶著幼兒們進了屋,美酒已經(jīng)盛滿了酒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興味無窮,小園的門經(jīng)常地關閉著。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穴里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
【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歸去來兮】回去吧!
【請息交以絕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駕車出去又有何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跟鄉(xiāng)里故人談心使我快樂,彈琴讀書能使愁顏破。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農(nóng)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駕著巾車,有時劃著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我)羨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時生長繁榮,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已矣乎】算了吧!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長。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
延伸閱讀: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一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笔钦f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寫詩人想像取道水陸,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币煌娂议T,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捌淦薜允弦嗄馨睬诳啵c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三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著名的文學家,更著名的'則是他告別官場、做了真正的隱士?!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別官場的宣言,歐陽修評論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韻文;賦體起源的時間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濫觴。兩漢時期,辭賦不分,均重文采、講鋪陳、善用典,區(qū)別在于辭重韻而抒情,賦重在詠物說理?!稓w去來兮辭》是辭賦的結合,既詠物說理,又抒發(fā)情感。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闡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淵明坦陳是為貧而仕,“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諸侯、家叔幫忙,“遂見用于小邑”。最后,“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辭官歸隱的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與官場的污濁格格不入,在彭澤當縣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職”。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寫了歸途的心情、到家時的心情和在田園里的心情,洋溢著詩人欣慰無比、怡然自樂的幸福。歸途的心情是立于船頭,歸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時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意思是,遠遠地望見簡陋屋門,且喜且奔地飛跑回家。在田園里的心情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意思是,整天在園中散步而自得其樂,雖然設有門戶卻常將它關閉。拄著拐杖隨處漫游歇息,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發(fā)詩人的人生感悟,“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意思是,順其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知命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這是一種哲學思考,是陶淵明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
品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深深為陶淵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淵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淵明確信,自然是他的血脈、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歸自然,他才會有幸福。這種自然是質(zhì)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偽的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了質(zhì)性自然,陶淵明才會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飄蕩,無所系羈;像空中的鳥,飛來飛去,翱翔藍天,依戀樹林。這種自然是田園風光。田園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大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代表著寧靜、和諧、安詳,代表著溫情、善良、真誠,代表著對世俗的拒絕和對權力的蔑視。田園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載體,是他安身立命的處所。因而《歸去來兮辭》正文一開篇就動人心魄地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真是天籟之音,在歷史上的蒼穹久久回蕩,深深震撼著士大夫的心胸。這種自然是平淡語言。
陶淵明的詩文幾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農(nóng)家語,以致同時代的文學批評家鐘嶸認為不夠高雅。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用語是否高雅,有沒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園可以顯現(xiàn)為風光,農(nóng)家日子可以提升為詩意,簡單事物可以喚起美的享受,這正是陶淵明詩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評價《歸去來兮辭》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歸去來兮辭》告別了官場生活?!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話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覺悟到以往的過失已無法挽回,知道將來的美好還來得及補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淵明徹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淵明28歲才做官,40歲告別官場,實際只有13年時間,但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時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實,陶淵明年輕時是很想為官從政的,他自己說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謀生無術的情況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濟蒼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陶淵明也著實做過幾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歲?!稌x書》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意思是,他那時家貧,到江州任祭酒一職,屬于州府的普通辦事員,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沒過多久就辭職回家了。
據(jù)說,不久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屬秘書類的差事,他沒去就辭謝了。第二次入仕是36歲左右,他到荊州府桓玄門下做屬吏,而桓玄當時控制著長江中上游,正伺機篡奪東晉政權。陶淵明不愿與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親去世,歸家居喪,辭別了官職。第三次入仕是40歲那年,陶淵明遠赴京口在劉裕那里做過建威參軍和鎮(zhèn)軍參軍,也是一種文職小官。對于東晉而言,劉裕與桓玄一樣都是篡國謀逆者,陶淵明不滿劉裕,很快就辭了職。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紹任彭澤縣令。當了81天縣令,又一次掛印而去,寫就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言徹底告別仕宦生涯。這一年他41歲。陶淵明辭官隱退的表層原因,按《歸去來兮辭》的說法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按蕭統(tǒng)《陶淵明傳》的說法是“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慈战饩R去職”。這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處,后人對此有疑問,認為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得不到印證。然而,這倒比較符合陶淵明的思想邏輯和性格特征。深層原因,卻需從陶淵明自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找。
其一是由于陶淵明的個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品質(zhì),與仕宦生活的諸多羈絆不能相容,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東晉士族文人普遍談玄說理、不拘形役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對陶淵明的人格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他辭官隱退奠定了思想基礎,發(fā)揮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與南北朝初期,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一生遭遇亂世,這不僅是他無法改變的歷史現(xiàn)實,而且也為宏圖大志的實現(xiàn)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綜合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人的種種因素,終于釀成了陶淵明辭官退隱的結局。這對陶淵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杯苦酒,而歷史地看,卻是一杯精神美酒,為我們釀造了“隱逸詩宗”的美好詩篇和士大夫超凡脫俗、清高自潔的光輝形象。
辭官歸隱,歷史留下了陶淵明,文人墨客多了一種人生選擇。但是,縱觀歷史,真正選擇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之后鮮有所聞,這使后人只能“高山仰止”,不能“景行行止”。所以,元人評價:“古今聞人,例善于辭,而克行之者鮮。踐其所言,能始終而不易者,其惟淵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稓w去來兮辭》給人們最大的啟示是:人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不惟入仕為官一途。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四
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現(xiàn)為外儒內(nèi)道,有的是外道內(nèi)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卻是窮時則道,達時則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東晉的陶淵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歸隱田園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似乎應該是以道家為主。但是,關于陶淵明是儒是道,歷來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說:“淵明所說者莊、老”(《朱子語類》)梁啟超說:“他雖生長在玄學佛學的氛圍中,他一生得力處和用力處,卻都在儒學。”(《飲冰室》)。陳寅恪說:“惟求觸合精神于運化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自不致與周孔入世之名教說有所觸礙,故淵明之為人實外儒而內(nèi)道?!?《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要想弄清陶淵明的思想與儒道兩家的關系,不能忽視《歸去來兮辭》這篇重要文章。
首先,從這篇辭的寫作背景來看。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無論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tài),包括哲學、宗教、文化等等都經(jīng)歷轉折,社會變遷在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現(xiàn),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漢經(jīng)學的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應該說崇尚虛無、回歸自然、講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而儒學及后來興起的佛學則退居其次。加之他“質(zhì)性自然,非矯歷所得”,終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在彭澤縣令上僅八十余日,就辭官歸家,從此躬耕隴畝,終身不再出世。由此可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意本不仕,加之身處這樣的時代,歸隱是必然的選擇。這篇《歸去來兮辭》就是在他辭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歸隱決心。從這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從全辭的主旨看,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歸隱之志。表達的是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開頭即點明“田園將蕪”、“心為形役”的可悲,繼之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把出來做官比作“迷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錯了,歸隱是對的,好在現(xiàn)在覺悟還不晚,開篇就有自責、自悔之意,點明“歸去來”之旨。接著,作者對“引壺觴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時矯首以遐觀”等“今是”生活的描寫,既是為了肯定歸來之樂,更是為了從根本上否定“昨非”。全辭寫思歸,寫歸程,寫至家門,寫歸家后的樂事,或以“松菊”自況,或抒發(fā)“自以心為形役”、“悟己往之不諫”的感慨,或直抒“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愿”的胸臆,無一不是表達這樣的思想:樂于歸去,離開這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官場;樂于歸來,熱愛純真自然的生活。這一主旨正是與道家清靜無為相吻合。篇尾,陶淵明也進一步表達了他的“出世”思想及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講的是順乎自然,“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绷髀冻鲆环N樂天安命的思想。
通觀全篇,占主線的是道家物我兩忘,寄情山水,樂天安命的思想。正如《古文觀止》所云:“公罷彭澤令,歸賦此辭,高風逸調(diào),晉宋罕有其比。蓋心無一累,萬家俱空,田園足樂,真有實地受用處,非深于道者不能。”其實,這一點,在陶淵明歸隱后的許多詩作中均有印證,如表現(xiàn)遠離俗世、回歸自然之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飲酒》其一)表現(xiàn)人生虛無的感喟:“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歸園田居》其四)以上這些是陶淵明所處時代使然,是以道家為主的主流思想在他身上的必然反映。作為一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在門閥制度森嚴,士族階層把持朝政的時代,他不可能有所作為。那么,既不能施展抱負,又不愿同流合污,那只有棄官歸隱一條路。這時候,道家思想必然占據(jù)陶淵明心中的主導地位。
那么,“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淵明是不是就真的一頭扎進田園,從此不問世事,一心修道呢?其實不然,在這篇辭中不時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儒家的影子。
首先來看陶淵明的“做官”經(jīng)歷。儒家歷來講“入世”,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重人倫,重綱常,重此生,輕來世。講求世俗的情感和關懷,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陶的身上也打下了太多的儒家的烙印。事實上,陶淵明早年立下濟世的壯志,曾幾次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終因實在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才決心辭官歸隱,但這些經(jīng)歷不能不在他的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表面上,他把曾經(jīng)的做官經(jīng)歷比作“迷途”。過去的日子不堪回首,更要珍惜今后的歲月:“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種看似大徹大悟之言,實則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憤激之詞,這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他堅決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志趣,這一點正是與儒家思想暗合的。
再看陶文中對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態(tài)的描寫:“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在這里,自然景物成為詩人生活興趣的一部分而充滿了生命和情意。這是一種不同于道家的“無情之情”,而是一種“有情之情”。它滲透了儒家的人際關懷和人生感受。這種“情”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反映了它對污濁現(xiàn)實的憎惡和對純樸的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從這里可以看出陶淵明雖然從上層社會的政治中退了出來,把精神的慰藉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但他沒有當時封建士大夫對整個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于世事也并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這些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
同樣,在陶淵明以后的一些詩作中,他不僅表現(xiàn)了“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頌那些歷史上的神話傳說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贊揚那些為理想壯烈犧牲的人物:“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詠荊軻〉〉)這些正是他不能忘懷“俗世”的有力明證。“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先師遺訓”、“朝聞夕死”。如此看來,辭中所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逼鋵嵳翘諟Y明“壯志難酬”、“抱負難伸”的曲折反映。難怪魯迅先生說:“他并非整天整夜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同一個人”(〈〈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綜上所述,從《歸去來兮辭》及陶淵明后來的一系列詩文均可看出,陶淵明雖然受到當時道家思想的影響,并在自己的后半生徹底歸隱,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際關懷,骨子里仍然是一個“儒者”。所以,還是現(xiàn)代美學家李澤厚的看法最為中肯:“即使是陶潛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補的基礎上。仍然是與儒家精神交融滲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說是‘內(nèi)儒而外道’”(《華夏美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五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識量大,所需掌握的內(nèi)容多,不經(jīng)預習直接聽課,學生很可能會不知老師所云者何,聽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
2、自讀法?!笆苤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文言文?!稓w去來兮辭》表情達意,筆到意隨,音韻和諧,文辭流暢,天然無飾,便于學生理解品讀。借此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再好不過了。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針對文章內(nèi)涵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二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六
前段時間,我讀了出自東晉詩人陶潛之手的《歸去來兮辭》,這篇美文讓我受益匪淺。對于陶潛的遠離官場,只為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這種做法感到惋惜。當國家重任與個人不幸的沖突時,他毫不猶豫地棄前者奔后者??墒?,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比,孰輕孰重?我認為: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應心系九州,胸納赤誠之志棄小幸而懷大志。
當暮靄沉沉時,我們或許彷徨過,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當草長鶯飛時,我們或許向往過大雁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陶淵明又何曾不是為了這些世外桃源而放棄了對國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為己,大幸為天下,當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相沖突時,應毫不抉擇地選擇前者。因為唯小不壯志而國大幸,推己幸而達家國,方為君子。自古以來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種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懷,后有王進喜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為祖國拿下大油田”的這種壯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懷千鈞之任方能忠義于自己的祖國。
歷為小幸,拋大志者也不是沒有。身為當時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對趙高的威逼利誘時,竟然為了其小幸與趙高同流合污。歷史并沒有因他犯下的錯誤而原諒他,最終還是難逃在咸陽城的一刀,這一刀定格了他的歷史與宿命,并且讓他臭名遠昭。這種一心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識終究還是會將你毀之于刀下。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出身于貧寒家庭的陳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但卻能“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揭開了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懷大志,辛棄疾又何會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壯志。文天祥又何會在身陷困境中發(fā)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們應向先人學習,發(fā)揚自我,視忠義天下為自任,以鴻鵠之志而自勉。博愛懷仁而心安,開拓分發(fā)則業(yè)成,天下為公則國安。如此,則天下幸甚,中華幸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七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歸去來兮辭》這篇抒情小賦以平易樸素、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毫無雕琢痕跡。文中駢散相間,將雙聲與疊韻巧妙結合,讀來瑯瑯上口,音節(jié)鏗鏘,具有和諧感。更令人百讀不厭的是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中所蘊蓄的雋永深摯的情感。
陶淵明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從中寄托自己的個性和情操。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就是以物移情,語意雙關的妙句?!盁o心出岫”的云象征著自己的誤落塵網(wǎng),“倦飛知還”的鳥則比喻作者的終于歸隱。這兩句既是寫實境,也是寫心境。托意深遠,表現(xiàn)又極為自然。其佳處正如葉夢得所說:“此陶淵明出處大節(jié),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避暑錄話》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兩句,描寫自己在夕陽下?lián)崦滤闪鬟B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陽西下,樹林陰翳,似乎是當時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則表明自己在遲暮之年仍將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說這兩句是“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由此,也可見出陶淵明的身世之痛。
陶淵明也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抒發(fā)人生體驗,酣暢淋漓地表達自我的人生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表達了他對自己過去十三年來誤入仕途的悔恨、自責與自省。他把當官視為“迷途”,而認為辭官歸田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既是對自己“以心為形役”的追悔,也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這表明作者具有與世俗讀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斷絕與上層社會的聯(lián)系,只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的農(nóng)民共樂田園的生活,可見其高潔志趣。還有“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等句吐露了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喟,對自己生不逢時的嗟嘆,對于樂享余生的寬慰。再如“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兩句表達了他既不追求富貴,也不期待尋訪仙境,而只希望過著逍遙自在的平常生活的愿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雖然流露了茍安避世的老莊思想,但從中也可看出他已不再猶豫,下決心歸老田園的堅定態(tài)度。
總之,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的過程和思想變化,反映了他對仕宦生涯的厭棄和擺脫官場束縛的喜悅,可以說這是陶淵明最后告別上層社會的宣言書。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不肯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也表現(xiàn)了他超凡脫俗的情懷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作者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深摯雋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八
誤幾回,那更亂紅悲咽。
——題記
月未歇,照著離別夜,更持青燈看花,一曲獨奏冷月牙,。軟語華章,素寫離人賦,頭枕青花,牽掛水木年華。
箜篌彈盡悲歡離合,星引月殘,獨斷共生,也無人惜從教墜,擾了誰的眠,流年似水,虛度著一生,使得夜?jié)鈿埦平浟藙?,被風偷走的相思捻成花,偷襲一個夢,圍攻一個人。月出時,人靜后,無限思念可沉舟。
對面無言相視久,且道風流依舊,約在晚霞落后聚西樓,共賞孤行殘月,月如鉤,千古愁,說不休,滄桑變換海橫流,才到殘葉暮雨知足秋,感嘆紅塵年少,少白頭,溫情相待,才能鑒往如來,清風舞明月,山夢落花間,獨曉一卷梵經(jīng)下。
獨然屹立月下,形影相吊,飛云冉冉蘅皋路,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一夜魚龍舞,風滿袖。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看,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逃,若榮相仿引牛津,相對望貧。
離人淚,相思賦,誰道閑情拋擲久,惆悵還依舊,夢為元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人間望玉鉤,沒于青山,人歌人哭水聲中,幽蘭露,如啼眼,煙花不堪剪,你的錯,我的過。
飲清露,出疏桐,那堪來對白頭引,風多響易沉,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飛,云仙古今同,風雨之夕,若解多情任君夸,綠楊處,懷芳心檀郎逐便飛,結同心,明月下。
平林新月人歸后,不辭鏡里朱顏瘦,隔著時光,模糊了紅豆,月未央,人歌長,微度繡芙蓉,閑情拋擲久,玉笙寒,淚始干,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韶光夜,最是倉皇,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明月,消磨不過這離別,微吟先偷眼,斷魂不過挽離歌,漢隸梅花斂跡,千年前我用漢隸寫下唐詩,而今生我又開始為你填詞,城未見花,年來薄似紗,明朝賣閑茶,春風一杯酒,夜雨十年燈。
白頭吟離騷,相思難捱輕離別,短歌微吟不能長,憂來思,明月忘,斗酒散襟顏,難處心,念爾零落逐寒風,秋風別,擬詠懷,總為浮云蔽月,代衣冠成古丘,半落春天外,中分明月樓。
舉案齊眉,歲月靜好。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九
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jīng)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tǒng)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xiāng)。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xiāng)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nóng)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nóng)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fā)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一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二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喟,耐人尋味,生命智慧,亦盡在其中。
但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緣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緣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悅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云,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連忘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虻歉呤鎳[,或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樂夫天命復奚疑”。對于詩人來說,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時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當然,辭中各段也時隱時現(xiàn)地存有些疑問:“復駕言兮焉求?”“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陶淵明即使在歸去之時內(nèi)心亦有波瀾,情緒并不平靜,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語句,以及對歸去之時家園美好生活的種種憧憬,其實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但是,無論如何,他已經(jīng)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陶氏的歸隱是對官場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劉熙載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未嘗經(jīng)意,然其文不可以學而能;非文己難,有其胸次為難也?!保ā端嚫拧肪硪唬┮苍S陶淵明之“胸次”對我們當代人有著更多的引導價值吧。
1.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
探究學習:飄蕩前行的一葉扁舟上,站著從彭澤棄官歸家的詩人陶淵明。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飄拂,儼然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終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與難以企及處,便在于心靈的自由與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間,也常常緣起于那片刻的安閑:只不過是輕輕飄過一縷云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閑敘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溫暖——“歸去處”才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宿。在那個并不富足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云。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探究學習:“童仆歡迎,稚子候門?!薄皵y幼人室,有酒盈樽?!笨梢姡依餅榱擞犹諟Y明的歸來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我們便可以隱然看見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個理家撫幼、能干賢淑的人,又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多情的人。不論陶淵明的辭官歸家會給她帶來什么,她都沒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給丈夫準備好了一壺酒,并且斟好了滿滿的一杯,只為給丈夫接風洗塵。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時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帶喜悅的微笑看著他們。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見他的眉頭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辭中的“松”“菊”有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探究學習:“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保ā逗凸鞑径住菲涠扒锞沼屑焉?,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保ā讹嬀啤菲淦撸┨諟Y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歌風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仍有傲霜獨立的青松,歷寒而愈秀的秋菊,頓時感到無限欣慰——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惟我不變,所求不變,那就是順應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
4.對“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句話中包含的思想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課文提出了問題,但是沒有給以詳盡解答,可以請同學們自由討論。
探究學習: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斷不能說其意志消沉,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卷中追求安謐,在田園里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你看:“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有意義,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豈不快哉!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梢哉f,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xiàn)。
5.文中出現(xiàn)了18個“以”字,各是什么用法?還有若干疑問詞,可以順勢加以拓展總結。
探究學習:這18個“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為形役”(“以”是介詞,“讓”的意思)、“問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和“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詞,“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連詞,相當于“而”。
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疑問詞有“胡”(“胡不歸”,相當于“為什么”)、“奚”(“奚惆悵而獨悲”,相當于“為什么”)、“焉”(“復駕言兮焉求”,相當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當于“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見的疑問詞還有“何”(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盍”(或“閹”“蓋”,如:“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安”(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寧”(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惡”(或者“烏”,如:“學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等。
6.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幾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歸去來兮辭》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應該是“淡遠”“疏放”“拙樸”最為貼切。
“淡遠”同“閑適”相近,都表現(xiàn)為一種閑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遠”比“閑適”純凈,其根源在于詩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靜無為,樂天從命,不汲汲于利祿,不營求于榮華,以無牽無掛、與世無爭的眼光去靜觀默察世相人生;而“閑適”則偏重于表現(xiàn)在朝官紳志得意滿時的閑情,?;\上一層華麗堂皇的富貴氣,或帶有故作驕矜、雍容華貴的氣派。
“疏放”同“曠達”相近,都包含豁達開脫的人生哲學和追求閑逸、安寧的自娛意識。然而,“曠達”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時行樂的方式來擺脫當時的苦悶,往往帶有某種悲慨無奈的色彩;“疏放”則采取超塵脫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寧靜淡泊中,忘卻人世的煩惱,一心想在幽靜的大自然里尋找心靈的避風港,“守拙歸園田”。
“拙樸”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華媚俗的外衣剝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一種語言文字的追求與雕琢中;“拙樸”大多如口語不經(jīng)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詩人心胸的真實展示,讀起來無限親切熨帖。
陶公的語言看似簡易,其實正是藝術造詣高超的表現(xiàn)?!熬芩?,反造疏淡?!保ㄌK軾)這種語言,是超越了華麗雕飾之后,達到返璞歸真、爐火純青的標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證前人對此問題的爭論,理解不同見解。
(2)可以想像作者當時所處情境,推知創(chuàng)作的深層心理和過程。同時可以進一步尋求佐證,如張衡的《歸田賦》。
(3)指向:陶淵明此文應該是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時其想像歸程及歸后的種種情狀。浪漫主義的想像,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參讀書目:
(1)錢鐘書《管錐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龔斌《陶淵明傳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淵明斷斷續(xù)續(xù)為官的13年間,他徘徊不定,幾度進出的歷史事實。
(2)了解“真”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一種可貴的秉賦,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边@種“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絕非隱逸或忠義的名號可拘囿的。
(3)當然,尋求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還可以采用新的視角,從深層心理上揭示陶淵明的人格結構。
參讀書目:
(1)《陳寅恪史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度的魅力》,河北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4)蔡阿聰《論陶淵明的二重人格》。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三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嚕蜩轮?。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笔钦f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贝怂木鋵懺娙讼胂袢〉浪?,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币煌娂议T,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四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文】
我家貧窮,靠種地不夠養(yǎng)家糊口,幼子又多,米缸里沒有余糧,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我實在沒有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去謀個官職,我內(nèi)心豁然有所動念,只是一時沒有門路求得。適逢多事之秋,諸侯以施愛于人為美德,叔父因我貧苦而舉薦我,于是我被任命在彭澤這個小縣做縣令。當時時局不定,心里害怕到遠處做官,彭澤縣離我家僅有一百里地,作為俸祿的官地中的收獲,足夠用來釀酒,所以我才請求做彭澤縣令。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鄉(xiāng)便產(chǎn)生了回家的念頭。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強自己做作得來。挨餓受凍雖然痛苦,但違背本心卻更加痛苦。以前也曾出仕為官,都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填飽肚皮而自我驅使。于是惆悵感慨,內(nèi)心激動不平,為有負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慚愧。本指望干滿一年之后,便應該收拾行裝乘夜悄然離去。不久,我那位嫁給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應當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離職。從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因辭官歸隱這件事順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寫此文章題為《歸去來兮》。時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五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贝嗽掚m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是說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贝怂木鋵懺娙讼胂袢〉浪懀找辜娉虤w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捌淦薜允弦嗄馨睬诳啵c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BR> 陶淵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逕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七
“三十不學藝”。我想測試一下記憶力是否嚴重退化,就決定背誦一下陶淵的《歸去來兮辭》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歸山林有一定經(jīng)濟保障
“僮仆歡迎”、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等說明陶公是一個小地主,可以養(yǎng)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則如何生計?這說明,首先,現(xiàn)今,即有與陶公同類者,所謂市民、文化人、知識分子,連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該保障實不足以令人放棄“昨非”而擁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潔、高遠拔俗之形象未稍有減,退一步講,沒有保障,該辭依舊可能賦得。
二、經(jīng)濟保障不過聊勝于無
他在《歸去來兮辭》小序中說是“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缸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笨梢娨话?。陶公是窮困潦倒而死的,另有足證。全辭刻畫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能坐在椅子上把自己托起來的人,一個違背了定式和規(guī)則的人。其胸襟氣韻、人格涵養(yǎng)、淡泊心境完全是靈魂深處的自由與迥異、純潔堅定的信念使然。
三、心中幽憤不平激蕩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都可以揭示其縱浪大化、逍遙浮世的自由自在背后蘊含著心酸無奈與焦慮。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兼濟天下的道德使命今天都不得不“相違”,滿腹詩書與無暇理想只能相伴自己,終老林泉。這種憂心與屈原相比,肯定略弱,因為陶與屈畢竟志向有異,且背景不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士”的職責――“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人生有限,而其志不得展,空對日月,怎能不自嘆自咿!愈不平,愈顯其真,愈才厚,愈彰其卓。天然雕飾的文字方讓人開悟:陶公的自然之筆來之不易。
四、眼觀手應,心靈 筆巧
“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薄ⅰ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都以純樸自然的語言描畫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觀和心胸,連讀者都覺得留連忘返?!坝蓙硪鈿夂希敝感郧檎?。”這些都揭示了陶公不僅是第一流的思考者和自我踐行者,也是第一流的寫者,口心相一、文筆卓然。固然言為心聲,其文字功夫鏤刻眼球,清新之風更無來者。
五、定義了詩歌語言的標記
風、晨光、松菊、酒、園、云、鳥、琴書、車、舟、木、泉、富貴、良辰、天命等都成為陶公之后中國文化詩歌中大成之作的標記,這些詞經(jīng)其推敲后被默定為中國詩人的標志性語言,就這個意義而言,其一代文壇領袖,開詩派之先的功勞又怎能為后世所淡忘。若有異議者,請君讀罷東坡《琴詩》再來辯論吧?!叭粞郧偕嫌星俾暎旁谙恢泻尾圾Q?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八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一句包含自悔的話語從不遠處傳來,只見那人一襲青衣,手持酒杯,身處菊花叢,與月爭輝。細看,月與他交相襯托,竟有些莫名的和諧,在不禁間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陶淵明辭官歸隱,只因他看破了世俗,官場的腐敗令他心灰意冷,他寧可要匕首方宅,寧可“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也不愿趨炎附勢,放下尊嚴去做那個自己不愿做的人。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若是真的放下名利之心,縱然身處鬧市,亦如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言雖如此,但陶淵明還是選擇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彼畔铝朔比A,遠離了仕途。陶淵明隱逸南山時,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被虿删諙|籬下,或臨清流而賦詩。他遠離了喧囂,以一葦渡江抵擋人世的滄浪。
雖說如此,表面上看起來陶淵明身處桃花源地,與世隔絕,別有洞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心中的苦?當他滿腔熱血想要效忠于國家時,卻看到了官場的虛偽、黑暗。
同時,他也明白憑借他一人之力,是根本無力挽回歷史潮流,便只能選擇憤然出世了。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無奈,走得悲傷,走得落寞,甚至還有幾分凄涼。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這渾濁的世俗掩埋,嗟嘆自己的才華竟在這官場中充分的施展。或許就是他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在這渾濁的世俗中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吧!同時,他的做舉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是不被認可的,甚至是對他嘲諷,認為他辭官簡直是荒唐之至。在當時許多老板姓都以做官為一生奮斗的目標,在他們的認知里,做官,可是一件能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大事。而陶淵明的做舉,在他們看來無異于一個瘋子所做的事。
所以說,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難的加劇,即“自以為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已矣乎”“胡為乎湟湟欲何之”都表明陶淵明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渾濁的世俗中,誰獨樹一幟風采?唯他恰如秋霜中傲然綻放的菊花,在嚴寒下挺直自己的脊梁并散發(fā)出生命的芳香。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九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邱。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恐洗凹耐兄业陌潦狼閼?,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
【歸去來兮】回家去吧!
【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可以補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實際上我入迷途還不算遠,已覺悟到現(xiàn)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是錯的。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只覺得遺憾晨光朦朧天不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家僮歡快地迎接,幼兒們守候在門庭。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院里的小路長滿了荒草,松和菊還是原樣。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帶著幼兒們進了屋,美酒已經(jīng)盛滿了酒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興味無窮,小園的門經(jīng)常地關閉著。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穴里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
【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歸去來兮】回去吧!
【請息交以絕游】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駕車出去又有何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跟鄉(xiāng)里故人談心使我快樂,彈琴讀書能使愁顏破。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農(nóng)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有時駕著巾車,有時劃著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我)羨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時生長繁榮,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已矣乎】算了吧!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長。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
延伸閱讀: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一
歸去來兮辭·并序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白話譯文
序文
我家貧窮,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剩余的糧食,賴以維持生計的本領我還沒有找到。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處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心情激動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這一茬莊稼成熟,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80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么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jīng)覺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xiāng)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nèi)室,屋里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托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盡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云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游有什么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jīng)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者將手杖插在田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
文學鑒賞/歸去來兮辭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時事的純隱士,雖然他說“性本愛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會的。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時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則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題未定草》)透過“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這些憤激之語,我們感到了沉重。
《歸去來兮辭》的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一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心中之景,為創(chuàng)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語言十分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語文人生,最后說明一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于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現(xiàn)象,歸隱田園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一個文學家,形成了一種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創(chuàng)作背景/歸去來兮辭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并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淵明有過政治抱負,但是當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晉安帝元興二年(403),軍閥桓玄篡晉,自稱楚帝。元興三年,另一個軍閥劉裕起兵討桓,打進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至義熙元年,劉裕完全操縱了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這時距桓玄篡晉,不過十五年。伴隨著這些篡奪而來的,是數(shù)不清的屠殺異己和不義戰(zhàn)爭。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
作品鑒賞/歸去來兮辭
文學賞析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jīng)歷。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jīng)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xiàn)人生之大徹大悟。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凹茸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笔钦f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堅實的?!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爸圻b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寫詩人想像取道水陸,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币煌娂议T,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tǒng)《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捌淦薜允弦嗄馨睬诳啵c其同志”(出處同上)。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叭龔骄突?,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蓖婋[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多么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憋嬀崎_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名家評點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兮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托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三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著名的文學家,更著名的'則是他告別官場、做了真正的隱士?!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別官場的宣言,歐陽修評論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韻文;賦體起源的時間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濫觴。兩漢時期,辭賦不分,均重文采、講鋪陳、善用典,區(qū)別在于辭重韻而抒情,賦重在詠物說理?!稓w去來兮辭》是辭賦的結合,既詠物說理,又抒發(fā)情感。全文537字,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序,闡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陶淵明坦陳是為貧而仕,“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于是,“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諸侯、家叔幫忙,“遂見用于小邑”。最后,“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辭官歸隱的原因是“質(zhì)性自然”,與官場的污濁格格不入,在彭澤當縣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職”。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寫了歸途的心情、到家時的心情和在田園里的心情,洋溢著詩人欣慰無比、怡然自樂的幸福。歸途的心情是立于船頭,歸心似箭,盼早日到家。到家時的心情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意思是,遠遠地望見簡陋屋門,且喜且奔地飛跑回家。在田園里的心情是“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意思是,整天在園中散步而自得其樂,雖然設有門戶卻常將它關閉。拄著拐杖隨處漫游歇息,不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發(fā)詩人的人生感悟,“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意思是,順其自然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知命還有什么可以猶豫的呢。這是一種哲學思考,是陶淵明對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終極追求。
品讀《歸去來兮辭》,我們深深為陶淵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淵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淵明確信,自然是他的血脈、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歸自然,他才會有幸福。這種自然是質(zhì)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偽的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了質(zhì)性自然,陶淵明才會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飄蕩,無所系羈;像空中的鳥,飛來飛去,翱翔藍天,依戀樹林。這種自然是田園風光。田園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大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代表著寧靜、和諧、安詳,代表著溫情、善良、真誠,代表著對世俗的拒絕和對權力的蔑視。田園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載體,是他安身立命的處所。因而《歸去來兮辭》正文一開篇就動人心魄地喊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真是天籟之音,在歷史上的蒼穹久久回蕩,深深震撼著士大夫的心胸。這種自然是平淡語言。
陶淵明的詩文幾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農(nóng)家語,以致同時代的文學批評家鐘嶸認為不夠高雅。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用語是否高雅,有沒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園可以顯現(xiàn)為風光,農(nóng)家日子可以提升為詩意,簡單事物可以喚起美的享受,這正是陶淵明詩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質(zhì)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評價《歸去來兮辭》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歸去來兮辭》告別了官場生活?!拔蛞淹恢G,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段話既有悔恨又有醒悟,富于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覺悟到以往的過失已無法挽回,知道將來的美好還來得及補救,其中今是而昨非,就是陶淵明徹底否定了13年甚至是30年的宦海沉浮。
陶淵明28歲才做官,40歲告別官場,實際只有13年時間,但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大概是算上了他少年時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愿想。其實,陶淵明年輕時是很想為官從政的,他自己說的原因是“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也就是在子多且幼、謀生無術的情況下,不得不外出做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的`“大濟蒼生”的宏愿和“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陶淵明也著實做過幾次官。他第一次入仕是28歲?!稌x書》記載:“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意思是,他那時家貧,到江州任祭酒一職,屬于州府的普通辦事員,但他不愿仰人鼻息,沒過多久就辭職回家了。
據(jù)說,不久州里又來召他做主簿,屬秘書類的差事,他沒去就辭謝了。第二次入仕是36歲左右,他到荊州府桓玄門下做屬吏,而桓玄當時控制著長江中上游,正伺機篡奪東晉政權。陶淵明不愿與桓玄同流合污,借故母親去世,歸家居喪,辭別了官職。第三次入仕是40歲那年,陶淵明遠赴京口在劉裕那里做過建威參軍和鎮(zhèn)軍參軍,也是一種文職小官。對于東晉而言,劉裕與桓玄一樣都是篡國謀逆者,陶淵明不滿劉裕,很快就辭了職。半年之后,叔父陶逵介紹任彭澤縣令。當了81天縣令,又一次掛印而去,寫就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宣言徹底告別仕宦生涯。這一年他41歲。陶淵明辭官隱退的表層原因,按《歸去來兮辭》的說法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按蕭統(tǒng)《陶淵明傳》的說法是“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慈战饩R去職”。這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處,后人對此有疑問,認為在陶淵明的詩文中得不到印證。然而,這倒比較符合陶淵明的思想邏輯和性格特征。深層原因,卻需從陶淵明自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尋找。
其一是由于陶淵明的個性,他崇尚自然和追求心靈自由的品質(zhì),與仕宦生活的諸多羈絆不能相容,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其二是東晉士族文人普遍談玄說理、不拘形役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對陶淵明的人格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他辭官隱退奠定了思想基礎,發(fā)揮了催化和促進作用。
其三是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與南北朝初期,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一生遭遇亂世,這不僅是他無法改變的歷史現(xiàn)實,而且也為宏圖大志的實現(xiàn)設置了無法逾越的障礙。綜合歷史與現(xiàn)實、社會與個人的種種因素,終于釀成了陶淵明辭官退隱的結局。這對陶淵明個人來說,可能是一杯苦酒,而歷史地看,卻是一杯精神美酒,為我們釀造了“隱逸詩宗”的美好詩篇和士大夫超凡脫俗、清高自潔的光輝形象。
辭官歸隱,歷史留下了陶淵明,文人墨客多了一種人生選擇。但是,縱觀歷史,真正選擇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之后鮮有所聞,這使后人只能“高山仰止”,不能“景行行止”。所以,元人評價:“古今聞人,例善于辭,而克行之者鮮。踐其所言,能始終而不易者,其惟淵明乎?此所以高于千古人也”?!稓w去來兮辭》給人們最大的啟示是:人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不惟入仕為官一途。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四
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現(xiàn)為外儒內(nèi)道,有的是外道內(nèi)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卻是窮時則道,達時則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東晉的陶淵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歸隱田園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似乎應該是以道家為主。但是,關于陶淵明是儒是道,歷來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說:“淵明所說者莊、老”(《朱子語類》)梁啟超說:“他雖生長在玄學佛學的氛圍中,他一生得力處和用力處,卻都在儒學。”(《飲冰室》)。陳寅恪說:“惟求觸合精神于運化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自不致與周孔入世之名教說有所觸礙,故淵明之為人實外儒而內(nèi)道?!?《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要想弄清陶淵明的思想與儒道兩家的關系,不能忽視《歸去來兮辭》這篇重要文章。
首先,從這篇辭的寫作背景來看。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無論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tài),包括哲學、宗教、文化等等都經(jīng)歷轉折,社會變遷在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現(xiàn),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漢經(jīng)學的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應該說崇尚虛無、回歸自然、講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潮,而儒學及后來興起的佛學則退居其次。加之他“質(zhì)性自然,非矯歷所得”,終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在彭澤縣令上僅八十余日,就辭官歸家,從此躬耕隴畝,終身不再出世。由此可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意本不仕,加之身處這樣的時代,歸隱是必然的選擇。這篇《歸去來兮辭》就是在他辭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歸隱決心。從這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從全辭的主旨看,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歸隱之志。表達的是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開頭即點明“田園將蕪”、“心為形役”的可悲,繼之以“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把出來做官比作“迷途”,“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錯了,歸隱是對的,好在現(xiàn)在覺悟還不晚,開篇就有自責、自悔之意,點明“歸去來”之旨。接著,作者對“引壺觴以自酌”、“倚南窗以寄傲”、“時矯首以遐觀”等“今是”生活的描寫,既是為了肯定歸來之樂,更是為了從根本上否定“昨非”。全辭寫思歸,寫歸程,寫至家門,寫歸家后的樂事,或以“松菊”自況,或抒發(fā)“自以心為形役”、“悟己往之不諫”的感慨,或直抒“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富貴非吾愿”的胸臆,無一不是表達這樣的思想:樂于歸去,離開這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官場;樂于歸來,熱愛純真自然的生活。這一主旨正是與道家清靜無為相吻合。篇尾,陶淵明也進一步表達了他的“出世”思想及對人生無常的感悟:“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講的是順乎自然,“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绷髀冻鲆环N樂天安命的思想。
通觀全篇,占主線的是道家物我兩忘,寄情山水,樂天安命的思想。正如《古文觀止》所云:“公罷彭澤令,歸賦此辭,高風逸調(diào),晉宋罕有其比。蓋心無一累,萬家俱空,田園足樂,真有實地受用處,非深于道者不能。”其實,這一點,在陶淵明歸隱后的許多詩作中均有印證,如表現(xiàn)遠離俗世、回歸自然之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飲酒》其一)表現(xiàn)人生虛無的感喟:“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虛無?!?《歸園田居》其四)以上這些是陶淵明所處時代使然,是以道家為主的主流思想在他身上的必然反映。作為一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的知識分子,在門閥制度森嚴,士族階層把持朝政的時代,他不可能有所作為。那么,既不能施展抱負,又不愿同流合污,那只有棄官歸隱一條路。這時候,道家思想必然占據(jù)陶淵明心中的主導地位。
那么,“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淵明是不是就真的一頭扎進田園,從此不問世事,一心修道呢?其實不然,在這篇辭中不時流露出他的另一面——儒家的影子。
首先來看陶淵明的“做官”經(jīng)歷。儒家歷來講“入世”,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重人倫,重綱常,重此生,輕來世。講求世俗的情感和關懷,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陶的身上也打下了太多的儒家的烙印。事實上,陶淵明早年立下濟世的壯志,曾幾次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終因實在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才決心辭官歸隱,但這些經(jīng)歷不能不在他的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表面上,他把曾經(jīng)的做官經(jīng)歷比作“迷途”。過去的日子不堪回首,更要珍惜今后的歲月:“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種看似大徹大悟之言,實則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憤激之詞,這也從側面表現(xiàn)了他堅決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的志趣,這一點正是與儒家思想暗合的。
再看陶文中對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態(tài)的描寫:“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在這里,自然景物成為詩人生活興趣的一部分而充滿了生命和情意。這是一種不同于道家的“無情之情”,而是一種“有情之情”。它滲透了儒家的人際關懷和人生感受。這種“情”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反映了它對污濁現(xiàn)實的憎惡和對純樸的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從這里可以看出陶淵明雖然從上層社會的政治中退了出來,把精神的慰藉寄托在農(nóng)村生活的飲酒、讀書、作詩上,但他沒有當時封建士大夫對整個人生社會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對人生、生活、社會仍有很高的興致。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于世事也并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這些正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
同樣,在陶淵明以后的一些詩作中,他不僅表現(xiàn)了“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頌那些歷史上的神話傳說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刑天舞干器,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贊揚那些為理想壯烈犧牲的人物:“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詠荊軻〉〉)這些正是他不能忘懷“俗世”的有力明證。“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先師遺訓”、“朝聞夕死”。如此看來,辭中所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逼鋵嵳翘諟Y明“壯志難酬”、“抱負難伸”的曲折反映。難怪魯迅先生說:“他并非整天整夜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同一個人”(〈〈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綜上所述,從《歸去來兮辭》及陶淵明后來的一系列詩文均可看出,陶淵明雖然受到當時道家思想的影響,并在自己的后半生徹底歸隱,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儒家的人際關懷,骨子里仍然是一個“儒者”。所以,還是現(xiàn)代美學家李澤厚的看法最為中肯:“即使是陶潛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補的基礎上。仍然是與儒家精神交融滲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說是‘內(nèi)儒而外道’”(《華夏美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五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識量大,所需掌握的內(nèi)容多,不經(jīng)預習直接聽課,學生很可能會不知老師所云者何,聽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
2、自讀法?!笆苤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文言文?!稓w去來兮辭》表情達意,筆到意隨,音韻和諧,文辭流暢,天然無飾,便于學生理解品讀。借此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再好不過了。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針對文章內(nèi)涵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一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二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六
前段時間,我讀了出自東晉詩人陶潛之手的《歸去來兮辭》,這篇美文讓我受益匪淺。對于陶潛的遠離官場,只為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這種做法感到惋惜。當國家重任與個人不幸的沖突時,他毫不猶豫地棄前者奔后者??墒?,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比,孰輕孰重?我認為:身為國家的一份子,應心系九州,胸納赤誠之志棄小幸而懷大志。
當暮靄沉沉時,我們或許彷徨過,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當草長鶯飛時,我們或許向往過大雁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陶淵明又何曾不是為了這些世外桃源而放棄了對國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為己,大幸為天下,當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相沖突時,應毫不抉擇地選擇前者。因為唯小不壯志而國大幸,推己幸而達家國,方為君子。自古以來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種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懷,后有王進喜的“寧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為祖國拿下大油田”的這種壯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懷千鈞之任方能忠義于自己的祖國。
歷為小幸,拋大志者也不是沒有。身為當時秦朝大丞相的李斯,在面對趙高的威逼利誘時,竟然為了其小幸與趙高同流合污。歷史并沒有因他犯下的錯誤而原諒他,最終還是難逃在咸陽城的一刀,這一刀定格了他的歷史與宿命,并且讓他臭名遠昭。這種一心為己的的“上蔡小吏”的意識終究還是會將你毀之于刀下。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出身于貧寒家庭的陳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但卻能“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揭開了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如果不是胸懷大志,辛棄疾又何會在深夜低吟“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壯志。文天祥又何會在身陷困境中發(fā)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志向。
我們應向先人學習,發(fā)揚自我,視忠義天下為自任,以鴻鵠之志而自勉。博愛懷仁而心安,開拓分發(fā)則業(yè)成,天下為公則國安。如此,則天下幸甚,中華幸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七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歸去來兮辭》這篇抒情小賦以平易樸素、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來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毫無雕琢痕跡。文中駢散相間,將雙聲與疊韻巧妙結合,讀來瑯瑯上口,音節(jié)鏗鏘,具有和諧感。更令人百讀不厭的是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中所蘊蓄的雋永深摯的情感。
陶淵明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從中寄托自己的個性和情操。如“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就是以物移情,語意雙關的妙句?!盁o心出岫”的云象征著自己的誤落塵網(wǎng),“倦飛知還”的鳥則比喻作者的終于歸隱。這兩句既是寫實境,也是寫心境。托意深遠,表現(xiàn)又極為自然。其佳處正如葉夢得所說:“此陶淵明出處大節(jié),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避暑錄話》卷上)又如“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兩句,描寫自己在夕陽下?lián)崦滤闪鬟B忘返的情景,富有深意。夕陽西下,樹林陰翳,似乎是當時政治黑暗的象征;而作者以孤松相比照,則表明自己在遲暮之年仍將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說這兩句是“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由此,也可見出陶淵明的身世之痛。
陶淵明也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抒發(fā)人生體驗,酣暢淋漓地表達自我的人生理想。如“悟已往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表達了他對自己過去十三年來誤入仕途的悔恨、自責與自省。他把當官視為“迷途”,而認為辭官歸田才是正確的道路。這既是對自己“以心為形役”的追悔,也是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這表明作者具有與世俗讀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又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四句,坦承自己想斷絕與上層社會的聯(lián)系,只和自己的親戚、鄰居的農(nóng)民共樂田園的生活,可見其高潔志趣。還有“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等句吐露了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喟,對自己生不逢時的嗟嘆,對于樂享余生的寬慰。再如“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兩句表達了他既不追求富貴,也不期待尋訪仙境,而只希望過著逍遙自在的平常生活的愿望。而末二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雖然流露了茍安避世的老莊思想,但從中也可看出他已不再猶豫,下決心歸老田園的堅定態(tài)度。
總之,本文通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的過程和思想變化,反映了他對仕宦生涯的厭棄和擺脫官場束縛的喜悅,可以說這是陶淵明最后告別上層社會的宣言書。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他不肯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貴精神,也表現(xiàn)了他超凡脫俗的情懷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作者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深摯雋永。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八
誤幾回,那更亂紅悲咽。
——題記
月未歇,照著離別夜,更持青燈看花,一曲獨奏冷月牙,。軟語華章,素寫離人賦,頭枕青花,牽掛水木年華。
箜篌彈盡悲歡離合,星引月殘,獨斷共生,也無人惜從教墜,擾了誰的眠,流年似水,虛度著一生,使得夜?jié)鈿埦平浟藙?,被風偷走的相思捻成花,偷襲一個夢,圍攻一個人。月出時,人靜后,無限思念可沉舟。
對面無言相視久,且道風流依舊,約在晚霞落后聚西樓,共賞孤行殘月,月如鉤,千古愁,說不休,滄桑變換海橫流,才到殘葉暮雨知足秋,感嘆紅塵年少,少白頭,溫情相待,才能鑒往如來,清風舞明月,山夢落花間,獨曉一卷梵經(jīng)下。
獨然屹立月下,形影相吊,飛云冉冉蘅皋路,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一夜魚龍舞,風滿袖。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看,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逃,若榮相仿引牛津,相對望貧。
離人淚,相思賦,誰道閑情拋擲久,惆悵還依舊,夢為元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人間望玉鉤,沒于青山,人歌人哭水聲中,幽蘭露,如啼眼,煙花不堪剪,你的錯,我的過。
飲清露,出疏桐,那堪來對白頭引,風多響易沉,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飛,云仙古今同,風雨之夕,若解多情任君夸,綠楊處,懷芳心檀郎逐便飛,結同心,明月下。
平林新月人歸后,不辭鏡里朱顏瘦,隔著時光,模糊了紅豆,月未央,人歌長,微度繡芙蓉,閑情拋擲久,玉笙寒,淚始干,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韶光夜,最是倉皇,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明月,消磨不過這離別,微吟先偷眼,斷魂不過挽離歌,漢隸梅花斂跡,千年前我用漢隸寫下唐詩,而今生我又開始為你填詞,城未見花,年來薄似紗,明朝賣閑茶,春風一杯酒,夜雨十年燈。
白頭吟離騷,相思難捱輕離別,短歌微吟不能長,憂來思,明月忘,斗酒散襟顏,難處心,念爾零落逐寒風,秋風別,擬詠懷,總為浮云蔽月,代衣冠成古丘,半落春天外,中分明月樓。
舉案齊眉,歲月靜好。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案篇十九
作為文學作品,這首辭的成就很高,歷來為人所稱頌。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jīng)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讀《歸去來兮辭》,并不能給人一種輕松感,因為在詩人看似逍遙的背后是一種憂愁和無奈。陶淵明本質(zhì)上并不是一個只喜歡游山玩水而不關心世事的純隱士。由于受儒家的影響,陶淵明曾對統(tǒng)治階級抱有幻想,希望通過出仕的途徑,來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宏愿。但作者所處的東晉時期,正是軍閥制度的全盛時期,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但不過是祭酒、參軍一樣的小官,不僅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屢屢辭官回鄉(xiāng)。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為彭澤縣令,上級派督郵(督查屬縣政績的官吏)來縣,縣里說應當冠帶整齊,前往迎見。他嘆氣說:"我豈能為五斗米,這要問鄉(xiāng)里小兒。"就辭官歸隱,他在回家時,寫下這篇文章表明意志。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述志作品,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鄙視,贊美了農(nóng)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適的田園生活,顯示了他歸隱的決心。詩的開篇,隨口而出"歸去來兮"四字,積蓄已久的壓抑和不快如決提之水,一發(fā)不可收拾。而詩人歸去的理由卻僅僅是"田園將蕪"這個簡單而平淡的原因。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本應回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表明詩人已有歸意。而后一層是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感到欣慰。緊接著,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者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描寫了農(nóng)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為結尾是人生觀張本。詩的結尾,抒發(fā)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這篇《歸去來兮辭》寫于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初,但不是抒寫歸田后生活實況,而是他登舟啟程之前對歸途及歸田后的想象,讓讀者從中深刻體會到了他結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堅決與暢快,表明了歸隱田園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