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是社會資源分配和利益協(xié)調(diào)的學科,關(guān)系到社會的繁榮和穩(wěn)定。編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我們對全過程進行全面的思考和總結(jié)。這些范文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和觀點,相信會對你的學習和工作有所啟發(fā)。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一
在上一節(jié)當中,我已經(jīng)簡單地提到,道家的“道”,是來自于老子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來源之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道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因為“道”,日月星云得以運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得以運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發(fā)展。
然后我還從另外一個方面讀出來莊子的“道”的合理性來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傾向。他們在論證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時候,都會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堯舜禹、三皇五帝時期找到理論支撐。由于諸子都是民間興起的私學,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官方的“正統(tǒng)”來證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別居然可以在同一個例子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比如說,孔子會贊頌三代和西周時期的音樂,然后提倡恢復(fù)禮樂制度;而墨子也會提到三代時期的音樂,但是就會提倡“非樂”。
對于諸子的崇古,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就是,諸子在引用以前的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并非尊重客觀現(xiàn)實與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場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思想。第二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是,我認為諸子這種“崇古”,是一種盲目的崇古。因為諸子總是在強調(diào),過去有多好,遠古有多好,現(xiàn)在就不好了。但是這種過去的好,其實更多是他們幻想、構(gòu)建出來的。在遠古時期,社會普遍更會存在生產(chǎn)力落后、疾病橫行、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只不過壟斷知識的人們,用文字為遠古時期的社會粉飾太平罷了。
說回莊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與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時期,他是崇尚更久遠更古老的、甚至三皇還沒出現(xiàn)的時期的遠古社會,并且從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發(fā)現(xiàn)這一點跟兩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盧梭的做法很相似。盧梭為了論證“人民主權(quán)”與“社會契約”的存在,也是從人類遠古的狀態(tài)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盧梭的思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贊人類的“原始自然”的狀態(tài),認為文明與智慧就是導(dǎo)致人類不平等和災(zāi)難發(fā)生的根源。
(四)為什么要“無為”?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為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zhàn)爭**。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贊頌這種社會狀態(tài)。
然后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jié)、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為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因為有了斗爭之心,所以才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為有了盜竊,所以才會有鎖鏈和監(jiān)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fù)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xiàn)之后的影響和后果。道家始終認為,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繕性》)因為提倡賢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為提倡禮節(jié),家人就會產(chǎn)生隔膜;因為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為盜賊。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fù)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jié)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fù)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回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圣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二
于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引導(dǎo)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dǎo)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nèi)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xiàn)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huán)境中,應(yīng)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xiàn)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tài)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nèi)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nèi)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jīng)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zhì)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yīng)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獲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并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到最佳狀態(tài),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三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讀《莊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四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jīng)典,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nèi)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彼运粣壅f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毙误w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yīng),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yīng)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倍覀兂3R允浪椎难酃猓爻梢?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nèi)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五
最初接觸莊子,是在高中時代,來自于他的一篇《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边@么大的魚,化成鳥,也還這樣大,大到遮天蔽日,這位莊子用盡了我所有的想象。直到我看到電影《大魚海棠》,那鯨魚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不時發(fā)出陣陣悠長的低鳴,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悲哀時,我才深刻感受到莊子在他《逍遙游》里,鯤和鵬的大。不過,與電影不同的是,莊子所描述的大,那是一種蓬勃向上的大,那是一種自由而遼闊的大,那是一種爽朗的大。
再接觸莊子,是我突然出現(xiàn)在他與楚國大夫?qū)υ挼那榫持?。他持竿不顧,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當時年幼,一心立鴻鵠之志,心中不免暗諷,好一個狂人,入世為官,多好的機會呀!現(xiàn)在參加工作了,才知在暖暖的陽光下,曳尾于涂中,是心累疲勞后的奢望,如果有這么一個好機會擺在我面前,我不會像他一樣,淡然的拒絕,恐怕還是要掂量許久。這樣的灑脫,連陶淵明也稍遜幾分。陶淵明身在仕途,心卻呼喊“既自以心為形役”,而他卻一句“往矣”的拒絕,簡單明了,將宦海沉浮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走近莊子,是因為他的“荒誕之舉”——鼓盆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骸芭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睂W了心理咨詢師后,才知道他不是荒誕,而是通達。以前,外婆去世后,我分外思念,甚至想去另個一個世界,去見外婆!我深夜遙思,想到了外婆做的豆包,想到了外婆的笑容,想到了外婆去世前的'一晚……想到這些,心痛不已,深深體會到了什么叫“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后來,想到了媽媽的做事風格像外婆,外婆的七個子女,多多少少都有外婆的身影,我才開竅,以后想外婆,就看看媽媽和姨媽舅舅他們。而莊子直接不需要寄托,因為他把死看成了人生的其中一段旅途。用心理學中畢生發(fā)展觀來闡述,那就是死亡的過程也是人們成長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生和死不是對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也許真正體會過死的過程,才會明白生的偉大與充實。貧困交加時的莊子,是在接近死亡后,才有這么透徹的領(lǐng)悟嗎?我大膽揣測。
至此,我對莊子的“逍遙”才有深刻的體會。他的逍遙,不是簡單的出世或避世。與蘇軾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相比,他多了一份人間煙火。讀《莊子》,我只能說,“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六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著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于講《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凈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游于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跺羞b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團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那樣的年代里,只是何等的心胸與氣魄,這是怎樣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狹小的空間,把思想插上翅膀飛上九天翱翔,距今兩千年了,我們才得以真正的飛上藍天。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心中能藏有這種乾坤,哪還有什么人生的苦惱不能隨運氣而飛至九天之外呢!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笨纯催@句話,現(xiàn)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我們自己生活在標準里面,為了這個,為了那個,為了面子而生存,為了別人的眼光而生活,卻從來很少想到過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個面孔,一個模式的標準化,世界因為多彩而精彩。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做到全世界的人贊譽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勸勉呢,這且不論,因為更加努力總歸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意見,不要說是舉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讓我們痛苦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還是不做了呢。因為心中無境界,所以終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莊子的一個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們?nèi)パ芯繉W習在生活中實踐了。
莊子言,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這亦是我崇拜莊子的一個方面,紅塵滾滾,物欲橫流,我們當世難得發(fā)現(xiàn)人不去為了名利而奮斗的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為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做點事情,那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也應(yīng)該是云淡風輕,過的詩情畫意一點兒!不應(yīng)該在物欲中用盡心機,心情負重,了無生趣!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睊仐壛藗€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于莊子,最讓我贊嘆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凡人之心險于山川?!币痪涞榔?,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丑窮?!彪S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說:“戰(zhàn)國之文深于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
《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gòu)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蔽易x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蔽易x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BR>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云,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的境界我一生的夢!一聲的追求!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七
在去年國慶7天假期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連續(xù)7天講讀《論語》,事隔4個月后《百家講壇》的鏡頭前又再一次出現(xiàn)于丹老師,為觀眾們講讀《莊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古典文學的洞悉及熱愛,征服了眾多的觀眾,從而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于丹風”。正是這股“于丹風”,使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們,對古典文學產(chǎn)生了更多的喜愛。品讀名著,陶冶心境,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追求。
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覺悟極其高尚的歷史人物。在讀完于丹心得這本書之后,更是對莊子這位偉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沒能親自研讀《莊子》這部著作感到十分遺憾。由于生活閱歷及知識儲備的有限,離想要達到徹底覺悟莊子的思想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借助于丹老師的心得,體會《莊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別喜歡心得中的——本性與悟性。莊子提倡的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人生觀。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心也應(yīng)屬于自然。但在這物質(zhì)日漸豐裕,精神食糧日漸匱乏的經(jīng)濟時代,人們往往為名利所趨喪失了心志。我特別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則是本性。例如,當今社會倍受關(guān)注的追星現(xiàn)象。眾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隨波逐流的風氣所牽絆。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華麗的外表之后那份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的艱辛,而不是單純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別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夢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誘惑很多,為了不受其影響我們就應(yīng)學習莊子的心境,坦然,平靜的生活。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層,在一天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電梯壞了,于是兩兄弟決定步行上60樓。起初兩人還是精神抖擻,體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層時兩人發(fā)現(xiàn)背著書包爬樓梯太累了,于是兩人便把書包留在了第20層,接著繼續(xù)往上爬,爬到第40層時,兩人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于是他們又決定互相追逐著往上爬。在一陣毅力地角逐后,兩人到達了第60層,但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鑰匙還放在被留在第20層的書包里。這個故事也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人們在20歲時,意氣風發(fā),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社會。之后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存在著好大的一段距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jù)上風,許多人不得不屏棄心中的夢想,在急流中爭取生存的機會。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當初為什么不為夢想付諸努力。
人生中會遭遇不同的誘惑以及許多無奈的選擇,學習莊子,感受莊子內(nèi)心深處那片幽靜,會使身心得以陶冶,也會使自己的生活猶如一葉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靜靜漂泊。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八
讀《莊子》,總會感覺自己心里堅持的信念在一瞬間坍塌。
《馬蹄》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但事物總有其矛盾之處。莊子的言論之中總有貶斥孔子、伯樂等眾多名家大儒的內(nèi)容,但莊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對他的思想趨之若鶩。究其原因無非是他的思想帶給后人的驚異,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
我們要學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著許許多多的規(guī)律束縛,但這些規(guī)律究竟是什么?尊善滅惡?但,何為善?何為惡?這些都是說不清楚的。人的心靈在一瞬間便會閃出無數(shù)的念頭,但表面卻可以紋絲不動,人們的有些舉動只是做給外人看的。
縱觀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們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們今天的思想?yún)s固化了,有一些東西一定是對的,有一些東西一定是錯的。但是何為對?何為錯?何為美?何為丑?何為成功?何為失???正如天之大,地之廣,但天與地也不過是這廣闊宇宙中的一粒微塵。
我們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創(chuàng)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會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九
這幾天拜讀了明月悠書友的讀后感,受益匪淺,有感于自己見解和明月悠書友的異同,也根據(jù)自己膚淺的.認知發(fā)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為我小時候沒有接觸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對各別字的意思進行解讀了,只把握大義。
第一段,莊子列舉了五種人,幾乎包括了世間所有人,這里就不贅述了。然后莊子筆鋒一轉(zhuǎn),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從這段文字看,圣人沒有刻意,仁義,功名,江海,道引,而達到了高,修,治,閑,壽的境地。所以說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種事物,而達到了別人追求那五種事物境地,此可謂不求而得,無欲無求而得,無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后文也說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無中生有,可謂造化神機也。然后又說,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也。這句是承上啟下句,后文專門解釋了淡,不與物交,虛,無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平,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詞語,這里引申為造化講。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可見,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處,都可以無中生有。
下端又說,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虧。這里講圣人沒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卻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為平易,已經(jīng)擁有知曉,所以恬淡,不會有物質(zhì)的追求。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圣人無欲無求,而自生種種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對德沒有損傷,精神純素。然后緊接著又說,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幾個故曰,層層遞進,條分縷析,解釋了圣人如何達到這種無中生有的境界,然后達到這種境界后,無天災(zāi)......的種種妙果。其中說明了圣人并不是不與外物打交道,而是不與物交,圣人可自得。因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們種種狀態(tài),所以不需要思慮,也不需要謀劃,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樂者.......勞也竭。這段是講的反例,對照圣人,正反論證,最后通過講水,進一步說明圣人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
下一段講到,夫有干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這是對應(yīng)上文水而說的,水者滋養(yǎng)萬物,劍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殺,化育萬物。不用而殺,可謂我無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體現(xiàn),以柔克剛,恩威并濟。后文總結(jié)了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倫。圣人之道貴素貴純貴精。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
今天收看《齊魯大講壇——開學第1講》,深深敬佩防疫工作中無私奉獻的醫(yī)務(wù)工作者,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正是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我以后也會像她們學習,致敬逆行者,堅守者,保障者,志愿者!
我家樓上的王叔叔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接到上級通知,大年初一早上立即返回鄉(xiāng)鎮(zhèn)待命,杜阿姨在王叔叔走了不到半小時,也接到醫(yī)院領(lǐng)導(dǎo)的電話去正常上班。臨走時杜阿姨對她女兒丫丫說:“寶貝,照顧好自己,不要出門,不要做危險的事,媽媽很快回來……”這樣的事發(fā)生在今年春節(jié)的無數(shù)家庭,他們用責任和大愛守護了更多的家庭和生命。
抗擊新冠病毒是一場“惡仗”。打仗的是身穿白大褂的醫(yī)生,是往執(zhí)勤點送棉衣的年邁的老人;是無數(shù)中國人的默默奉獻與支持,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只有舉國同心,我們才能贏!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致敬所有逆行者。
觀《蔣勛講莊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一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著。心中不禁有感而發(fā)。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為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為,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jīng)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里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著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游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著。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二
莊子和現(xiàn)代文章差別很大:
其一,莊子自然段往往沒有主題,難以歸納?,F(xiàn)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個主題,甚至都有一個主題句,讀了主題句,整個段落不讀大意也能了解。而且,現(xiàn)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條線上遞進,層層深入,但大同小異。我們讀上面可以知道后面會說什么,前后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鑒。但是,莊子中相當多的段落,句子之間跳躍性巨大,前句不搭后句,不連貫,沒有顯著關(guān)系,很難串起來,無法歸納、綜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啟發(fā)。比如,《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第三,句子無連詞,確定句子結(jié)構(gòu)、分句關(guān)系,歧義性太大,眾說紛紜。現(xiàn)代語言多有明確的連詞,分句關(guān)系一清二楚。而莊子因為無連詞,閱讀要不斷去研究、猜測,步步有坎,十分晦澀。比如,《知北游》: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薄安恢钜印笔且痪湓掃€是兩句話?從句子本身說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層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層意思是什么不清楚。讀完了,仍不明白什么用意,句子放這做什么。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簡發(fā)而櫛,數(shù)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語義似乎明白,但用意卻費解。
第五,莊子寫作邏輯、思維密碼破譯不出來,因此不懂為什么這樣寫,對句子理解還是膈膜。如《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為什么在這里要說“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因為這些,讀莊子,讀完了,如有人問:說一說,書里“說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只能干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個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來,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很難做到。
莊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閱讀經(jīng)驗,和以往學習經(jīng)歷出入太大。我們很難讀了莊子,把它“同化”(皮亞杰的概念,指一般的學習,新知識納入老知識),把莊子消化進已有知識中;而只能相反,順化,調(diào)整我們的舊知識,往莊子上靠。但是,我們和莊子差的太遠,莊子雖然兩千多歲,但卻是全新的,獨立于以往的知識、知識結(jié)構(gòu)、話語體系,被他順化,談何容易。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三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為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guān)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四
“啾啾啾——”,夜幕降臨,山間的鳥兒們開始歌唱,聽著這美妙的歌曲,我想起了一位深愛大自然的人——莊子。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家大師,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莊子的故事,如《自由之龜》、《莊周夢蝶》、《買櫝還珠》等等。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十個故事中有八個都是關(guān)于大自然的。莊子喜愛大自然,他愛大自然的生機,愛大自然的奇幻,更愛大自然的聲音。
蔣勛先生說莊子認為大自然有呼有吸,“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句話說的正是大自然的呼吸。莊子早已把大自然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一個巨大而又值得敬佩和發(fā)掘的人。莊子去發(fā)掘大自然的`奇妙,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全身心地投入于大自然,泰戈爾、歐陽修也皆是如此,他們都懂得大自然的美,并且都愿意讓心靈沉浸于大自然中,他們用實際行動應(yīng)證了一句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大自然的諸多變化中,莊子最看重的是聲音。聲音雖不一定會音樂那般悅耳,但音樂的本質(zhì)是聲音。聲音是大自然的語言,向外界傳遞著大自然的訊息。想要聽懂大自然的語言,需要關(guān)閉我們的視覺,純粹用耳朵聽,才能明白大自然的話語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我們卻總是習慣性地運用視覺,其實,這會干擾聽覺。
我小時候經(jīng)??雌蜗蓱?,但一直是通過電視,電視上的字幕,我只在意字幕,并不怎么關(guān)注戲的內(nèi)容。一關(guān)閉字幕,我心里就覺得十分不爽,因為演員唱得太慢了,又會拖長音,倒不如直截了當?shù)乜醋帜?,可長輩們卻總是聽,時時閉起眼,并不說話,只是稍微擺擺手,我十分不解。長大之后,我才知道,莆仙戲美在聲音,而非內(nèi)容,演員的眼神、手勢以及腔韻,皆是莆仙戲最為精妙的地方。一個故事看幾遍就厭煩了,而一個聲音卻會成為經(jīng)典,千古流傳。
以前,我討厭蟬,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叫喚,還叫得又刺耳又難聽,但聽了莊子的故事,我開始欣賞蟬鳴了,它是夏日獨有的樂曲,珍貴無比。流水聲、鳥叫聲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物,且都蘊含著不小的學問。莊子一直研究自然之聲,為此孜孜不倦。然而現(xiàn)代化工業(yè)所帶來的噪聲掩蓋了大自然的樂曲,既沒有《走月亮》當中那“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的溫馨,也沒有《大自然的聲音》當中那“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的豪放,只有數(shù)不盡的污水,這是一種遺憾。
請把耳朵叫醒,讓耳朵聽一聽大自然的交響樂,也放松放松我們的身心。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五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在家里看了《齊魯大講壇——開學第1講》。
我知道了,新中國的成立是很不容易的,那些科學家和革命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是生命。
到了2049年,我想實現(xiàn)3個愿望:1.成為一個足球員2.發(fā)明一個機器人3.來一次野外探險。
為了實現(xiàn)這些愿望,我要更加努力學習,正所謂中華兒女多壯志,奮斗不止建輝煌。
在這場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戰(zhàn)役中,正是有了醫(yī)護工作者,科學家等一線人員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無煙的戰(zhàn)斗。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六
《列子?湯問》中有云:“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而后莊周大筆一揮,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BR> 春秋戰(zhàn)國紛爭不休,洋洋灑灑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眾說紛紜,或曰“法、術(shù)、勢”,或曰“仁愛禮樂”,或曰“兼愛非攻”。當后世都以為道家萬代的光輝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時,只這一筆,宕開屬于莊周汪洋恣肆、瑰麗詭譎的酣夢,將南華真人的“逍遙游”鋪陳在眾生面前。
魯迅評論其文字“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光從此句同樣能窺探一二。題中“逍遙”二字,悠哉游哉,流轉(zhuǎn)天地不受拘,大可歸無為之最高。《齊物論》說秋毫大、太山小、殤子壽、彭祖夭?!度碎g世》中有支離疏,《德充符》中便以支離無、甕大癭與之相應(yīng)。《大宗師》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躍然紙上,《應(yīng)帝王》中、忽試鑿七竅。再折身來看《逍遙游》,以魚卵表大魚、以微小說窮盡。這種種讀來莫不嘆奇詭!惜我筆拙,借來王蒙一句評說:“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游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yīng)接不暇?!?BR> 若說知名度可與“北冥有魚”相提并論的,不知看官可曾聽聞“莊周夢蝶”?
在《齊物論》的末尾記錄了一場鏡花水月。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忽忘此身為蝶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這故事不可謂不美,否則何來徐夤的“青蟲也學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李商隱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清人張潮于《幽夢影》中有一妙語:“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比晃也挥X。蕭綱《十空?如夢》詩說:“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鼻∈侨绱说览?。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一
在上一節(jié)當中,我已經(jīng)簡單地提到,道家的“道”,是來自于老子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來源之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道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因為“道”,日月星云得以運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得以運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發(fā)展。
然后我還從另外一個方面讀出來莊子的“道”的合理性來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傾向。他們在論證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時候,都會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堯舜禹、三皇五帝時期找到理論支撐。由于諸子都是民間興起的私學,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官方的“正統(tǒng)”來證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別居然可以在同一個例子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比如說,孔子會贊頌三代和西周時期的音樂,然后提倡恢復(fù)禮樂制度;而墨子也會提到三代時期的音樂,但是就會提倡“非樂”。
對于諸子的崇古,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問題就是,諸子在引用以前的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并非尊重客觀現(xiàn)實與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場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思想。第二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是,我認為諸子這種“崇古”,是一種盲目的崇古。因為諸子總是在強調(diào),過去有多好,遠古有多好,現(xiàn)在就不好了。但是這種過去的好,其實更多是他們幻想、構(gòu)建出來的。在遠古時期,社會普遍更會存在生產(chǎn)力落后、疾病橫行、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只不過壟斷知識的人們,用文字為遠古時期的社會粉飾太平罷了。
說回莊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與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時期,他是崇尚更久遠更古老的、甚至三皇還沒出現(xiàn)的時期的遠古社會,并且從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發(fā)現(xiàn)這一點跟兩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盧梭的做法很相似。盧梭為了論證“人民主權(quán)”與“社會契約”的存在,也是從人類遠古的狀態(tài)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盧梭的思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贊人類的“原始自然”的狀態(tài),認為文明與智慧就是導(dǎo)致人類不平等和災(zāi)難發(fā)生的根源。
(四)為什么要“無為”?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為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zhàn)爭**。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贊頌這種社會狀態(tài)。
然后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jié)、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為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因為有了斗爭之心,所以才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為有了盜竊,所以才會有鎖鏈和監(jiān)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fù)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xiàn)之后的影響和后果。道家始終認為,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繕性》)因為提倡賢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為提倡禮節(jié),家人就會產(chǎn)生隔膜;因為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為盜賊。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fù)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jié)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fù)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回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圣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二
于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引導(dǎo)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dǎo)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nèi)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xiàn)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huán)境中,應(yīng)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xiàn)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tài)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nèi)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nèi)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jīng)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zhì)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yīng)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獲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并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到最佳狀態(tài),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三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讀《莊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四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jīng)典,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nèi)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里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彼运粣壅f什么。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說:“你們請便吧,讓我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毙误w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tài)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tài)度是在流光中順應(yīng),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游》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yīng)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倍覀兂3R允浪椎难酃猓爻梢?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tài)度反觀內(nèi)心,讓我們釋放自己,盡可能達到一個逍遙游的境界。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五
最初接觸莊子,是在高中時代,來自于他的一篇《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边@么大的魚,化成鳥,也還這樣大,大到遮天蔽日,這位莊子用盡了我所有的想象。直到我看到電影《大魚海棠》,那鯨魚在海洋里自由地遨游,不時發(fā)出陣陣悠長的低鳴,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悲哀時,我才深刻感受到莊子在他《逍遙游》里,鯤和鵬的大。不過,與電影不同的是,莊子所描述的大,那是一種蓬勃向上的大,那是一種自由而遼闊的大,那是一種爽朗的大。
再接觸莊子,是我突然出現(xiàn)在他與楚國大夫?qū)υ挼那榫持?。他持竿不顧,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當時年幼,一心立鴻鵠之志,心中不免暗諷,好一個狂人,入世為官,多好的機會呀!現(xiàn)在參加工作了,才知在暖暖的陽光下,曳尾于涂中,是心累疲勞后的奢望,如果有這么一個好機會擺在我面前,我不會像他一樣,淡然的拒絕,恐怕還是要掂量許久。這樣的灑脫,連陶淵明也稍遜幾分。陶淵明身在仕途,心卻呼喊“既自以心為形役”,而他卻一句“往矣”的拒絕,簡單明了,將宦海沉浮看得清清楚楚。
再次走近莊子,是因為他的“荒誕之舉”——鼓盆而歌。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葑釉唬骸芭c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睂W了心理咨詢師后,才知道他不是荒誕,而是通達。以前,外婆去世后,我分外思念,甚至想去另個一個世界,去見外婆!我深夜遙思,想到了外婆做的豆包,想到了外婆的笑容,想到了外婆去世前的'一晚……想到這些,心痛不已,深深體會到了什么叫“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后來,想到了媽媽的做事風格像外婆,外婆的七個子女,多多少少都有外婆的身影,我才開竅,以后想外婆,就看看媽媽和姨媽舅舅他們。而莊子直接不需要寄托,因為他把死看成了人生的其中一段旅途。用心理學中畢生發(fā)展觀來闡述,那就是死亡的過程也是人們成長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生和死不是對立的,死是生的一部分,也許真正體會過死的過程,才會明白生的偉大與充實。貧困交加時的莊子,是在接近死亡后,才有這么透徹的領(lǐng)悟嗎?我大膽揣測。
至此,我對莊子的“逍遙”才有深刻的體會。他的逍遙,不是簡單的出世或避世。與蘇軾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相比,他多了一份人間煙火。讀《莊子》,我只能說,“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六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著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于講《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凈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游于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跺羞b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團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那樣的年代里,只是何等的心胸與氣魄,這是怎樣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狹小的空間,把思想插上翅膀飛上九天翱翔,距今兩千年了,我們才得以真正的飛上藍天。如果我們和我們的學生心中能藏有這種乾坤,哪還有什么人生的苦惱不能隨運氣而飛至九天之外呢!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笨纯催@句話,現(xiàn)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我們自己生活在標準里面,為了這個,為了那個,為了面子而生存,為了別人的眼光而生活,卻從來很少想到過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個面孔,一個模式的標準化,世界因為多彩而精彩。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做到全世界的人贊譽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更加勸勉呢,這且不論,因為更加努力總歸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意見,不要說是舉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讓我們痛苦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還是不做了呢。因為心中無境界,所以終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莊子的一個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們?nèi)パ芯繉W習在生活中實踐了。
莊子言,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這亦是我崇拜莊子的一個方面,紅塵滾滾,物欲橫流,我們當世難得發(fā)現(xiàn)人不去為了名利而奮斗的認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為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做點事情,那樣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人生也應(yīng)該是云淡風輕,過的詩情畫意一點兒!不應(yīng)該在物欲中用盡心機,心情負重,了無生趣!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睊仐壛藗€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于莊子,最讓我贊嘆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凡人之心險于山川?!币痪涞榔?,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丑窮?!彪S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說:“戰(zhàn)國之文深于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
《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gòu)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蔽易x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蔽易x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BR>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云,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的境界我一生的夢!一聲的追求!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七
在去年國慶7天假期里,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連續(xù)7天講讀《論語》,事隔4個月后《百家講壇》的鏡頭前又再一次出現(xiàn)于丹老師,為觀眾們講讀《莊子》。于丹,一名普通的大學教授,以流利的口才,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古典文學的洞悉及熱愛,征服了眾多的觀眾,從而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于丹風”。正是這股“于丹風”,使生活在紛紛擾擾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們,對古典文學產(chǎn)生了更多的喜愛。品讀名著,陶冶心境,成為了人們新的生活追求。
莊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位思想覺悟極其高尚的歷史人物。在讀完于丹心得這本書之后,更是對莊子這位偉人的心境深感敬佩,但也因沒能親自研讀《莊子》這部著作感到十分遺憾。由于生活閱歷及知識儲備的有限,離想要達到徹底覺悟莊子的思想境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借助于丹老師的心得,體會《莊子》的精髓所在。
我特別喜歡心得中的——本性與悟性。莊子提倡的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人生觀。人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心也應(yīng)屬于自然。但在這物質(zhì)日漸豐裕,精神食糧日漸匱乏的經(jīng)濟時代,人們往往為名利所趨喪失了心志。我特別喜歡莊子的一句話“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方”指的是方向,“性”則是本性。例如,當今社會倍受關(guān)注的追星現(xiàn)象。眾多的追星迷也大多是被隨波逐流的風氣所牽絆。追星,追的就是那些耀眼華麗的外表之后那份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的艱辛,而不是單純的崇拜模仿,以至在別人的世界里迷失自己,失去自己夢想的方向。生活中的誘惑很多,為了不受其影響我們就應(yīng)學習莊子的心境,坦然,平靜的生活。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兄弟居住在第60層,在一天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電梯壞了,于是兩兄弟決定步行上60樓。起初兩人還是精神抖擻,體力充沛的攀爬,到了第20層時兩人發(fā)現(xiàn)背著書包爬樓梯太累了,于是兩人便把書包留在了第20層,接著繼續(xù)往上爬,爬到第40層時,兩人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于是他們又決定互相追逐著往上爬。在一陣毅力地角逐后,兩人到達了第60層,但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鑰匙還放在被留在第20層的書包里。這個故事也反映了許多人的生活經(jīng)歷,人們在20歲時,意氣風發(fā),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踏上了社會。之后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夢想之間存在著好大的一段距離。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jù)上風,許多人不得不屏棄心中的夢想,在急流中爭取生存的機會。直到年事已高,才感慨當初為什么不為夢想付諸努力。
人生中會遭遇不同的誘惑以及許多無奈的選擇,學習莊子,感受莊子內(nèi)心深處那片幽靜,會使身心得以陶冶,也會使自己的生活猶如一葉方舟在清澈的湖面上靜靜漂泊。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八
讀《莊子》,總會感覺自己心里堅持的信念在一瞬間坍塌。
《馬蹄》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極的。但事物總有其矛盾之處。莊子的言論之中總有貶斥孔子、伯樂等眾多名家大儒的內(nèi)容,但莊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對他的思想趨之若鶩。究其原因無非是他的思想帶給后人的驚異,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
我們要學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著許許多多的規(guī)律束縛,但這些規(guī)律究竟是什么?尊善滅惡?但,何為善?何為惡?這些都是說不清楚的。人的心靈在一瞬間便會閃出無數(shù)的念頭,但表面卻可以紋絲不動,人們的有些舉動只是做給外人看的。
縱觀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們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們今天的思想?yún)s固化了,有一些東西一定是對的,有一些東西一定是錯的。但是何為對?何為錯?何為美?何為丑?何為成功?何為失???正如天之大,地之廣,但天與地也不過是這廣闊宇宙中的一粒微塵。
我們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創(chuàng)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會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九
這幾天拜讀了明月悠書友的讀后感,受益匪淺,有感于自己見解和明月悠書友的異同,也根據(jù)自己膚淺的.認知發(fā)一篇自己的感悟吧。因為我小時候沒有接觸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不好,就不對各別字的意思進行解讀了,只把握大義。
第一段,莊子列舉了五種人,幾乎包括了世間所有人,這里就不贅述了。然后莊子筆鋒一轉(zhuǎn),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從這段文字看,圣人沒有刻意,仁義,功名,江海,道引,而達到了高,修,治,閑,壽的境地。所以說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圣人忘掉了去追求以上五種事物,而達到了別人追求那五種事物境地,此可謂不求而得,無欲無求而得,無中生有也。妙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后文也說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天地和圣人都是無中生有,可謂造化神機也。然后又說,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也。這句是承上啟下句,后文專門解釋了淡,不與物交,虛,無所于忤。天地之平,道德之質(zhì)。平,這里做使......平,想到平天下,四海承平等詞語,這里引申為造化講。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可見,天地和圣人有共通之處,都可以無中生有。
下端又說,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故其德全而德不虧。這里講圣人沒有追求,但是自身造化,卻都得到了,多么容易啊。因為平易,已經(jīng)擁有知曉,所以恬淡,不會有物質(zhì)的追求。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圣人無欲無求,而自生種種心境,不需要借助外物,所以對德沒有損傷,精神純素。然后緊接著又說,故曰,圣人之生也天性......乃合天德。幾個故曰,層層遞進,條分縷析,解釋了圣人如何達到這種無中生有的境界,然后達到這種境界后,無天災(zāi)......的種種妙果。其中說明了圣人并不是不與外物打交道,而是不與物交,圣人可自得。因為圣人自得,如此了解人們種種狀態(tài),所以不需要思慮,也不需要謀劃,只是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真的是和天的德一般。后面又故曰,悲樂者.......勞也竭。這段是講的反例,對照圣人,正反論證,最后通過講水,進一步說明圣人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
下一段講到,夫有干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這是對應(yīng)上文水而說的,水者滋養(yǎng)萬物,劍者,摧枯拉朽,一生一殺,化育萬物。不用而殺,可謂我無為而民自化......不敢用也,是道德體現(xiàn),以柔克剛,恩威并濟。后文總結(jié)了圣人的養(yǎng)神之道,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也,合于天倫。圣人之道貴素貴純貴精。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
今天收看《齊魯大講壇——開學第1講》,深深敬佩防疫工作中無私奉獻的醫(yī)務(wù)工作者,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正是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我以后也會像她們學習,致敬逆行者,堅守者,保障者,志愿者!
我家樓上的王叔叔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接到上級通知,大年初一早上立即返回鄉(xiāng)鎮(zhèn)待命,杜阿姨在王叔叔走了不到半小時,也接到醫(yī)院領(lǐng)導(dǎo)的電話去正常上班。臨走時杜阿姨對她女兒丫丫說:“寶貝,照顧好自己,不要出門,不要做危險的事,媽媽很快回來……”這樣的事發(fā)生在今年春節(jié)的無數(shù)家庭,他們用責任和大愛守護了更多的家庭和生命。
抗擊新冠病毒是一場“惡仗”。打仗的是身穿白大褂的醫(yī)生,是往執(zhí)勤點送棉衣的年邁的老人;是無數(shù)中國人的默默奉獻與支持,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只有舉國同心,我們才能贏!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致敬所有逆行者。
觀《蔣勛講莊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一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輕輕朗誦著。心中不禁有感而發(fā)。
君子友誼是心與心的交流。一種天和地共有的默契,互相理解`配合,這樣的友誼最為珍貴;小人的友誼是雞鴨魚肉的'交情,我認為,這種友誼是虛假的。不存在的!
而小人友誼常常在我們身邊徘徊,我曾經(jīng)見過這樣一件事:有2個人。其中一人常常請另外一個人吃大餐,就這樣,他們覺得自己和對方的感情十分親近。便成為了一對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們倆在一座陡峭山上騎自行車,剛一起步。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個急速彎道,只能容納一人,就在這時,靠里面的一個人把外面一人一推,隨著一聲慘叫,那人已掉下山去。。這樣的游戲往往不可靠,這便事小人的友誼!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又輕輕朗誦著。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二
莊子和現(xiàn)代文章差別很大:
其一,莊子自然段往往沒有主題,難以歸納?,F(xiàn)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個主題,甚至都有一個主題句,讀了主題句,整個段落不讀大意也能了解。而且,現(xiàn)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條線上遞進,層層深入,但大同小異。我們讀上面可以知道后面會說什么,前后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鑒。但是,莊子中相當多的段落,句子之間跳躍性巨大,前句不搭后句,不連貫,沒有顯著關(guān)系,很難串起來,無法歸納、綜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啟發(fā)。比如,《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第三,句子無連詞,確定句子結(jié)構(gòu)、分句關(guān)系,歧義性太大,眾說紛紜。現(xiàn)代語言多有明確的連詞,分句關(guān)系一清二楚。而莊子因為無連詞,閱讀要不斷去研究、猜測,步步有坎,十分晦澀。比如,《知北游》: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nèi)矣,知之外矣?!薄安恢钜印笔且痪湓掃€是兩句話?從句子本身說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層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層意思是什么不清楚。讀完了,仍不明白什么用意,句子放這做什么。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簡發(fā)而櫛,數(shù)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語義似乎明白,但用意卻費解。
第五,莊子寫作邏輯、思維密碼破譯不出來,因此不懂為什么這樣寫,對句子理解還是膈膜。如《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為什么在這里要說“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因為這些,讀莊子,讀完了,如有人問:說一說,書里“說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只能干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個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來,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很難做到。
莊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閱讀經(jīng)驗,和以往學習經(jīng)歷出入太大。我們很難讀了莊子,把它“同化”(皮亞杰的概念,指一般的學習,新知識納入老知識),把莊子消化進已有知識中;而只能相反,順化,調(diào)整我們的舊知識,往莊子上靠。但是,我們和莊子差的太遠,莊子雖然兩千多歲,但卻是全新的,獨立于以往的知識、知識結(jié)構(gòu)、話語體系,被他順化,談何容易。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三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為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guān)于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夸張。他說,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干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么好的木材為什么看都不看呢?”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四
“啾啾啾——”,夜幕降臨,山間的鳥兒們開始歌唱,聽著這美妙的歌曲,我想起了一位深愛大自然的人——莊子。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家大師,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莊子的故事,如《自由之龜》、《莊周夢蝶》、《買櫝還珠》等等。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十個故事中有八個都是關(guān)于大自然的。莊子喜愛大自然,他愛大自然的生機,愛大自然的奇幻,更愛大自然的聲音。
蔣勛先生說莊子認為大自然有呼有吸,“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句話說的正是大自然的呼吸。莊子早已把大自然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一個巨大而又值得敬佩和發(fā)掘的人。莊子去發(fā)掘大自然的`奇妙,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全身心地投入于大自然,泰戈爾、歐陽修也皆是如此,他們都懂得大自然的美,并且都愿意讓心靈沉浸于大自然中,他們用實際行動應(yīng)證了一句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大自然的諸多變化中,莊子最看重的是聲音。聲音雖不一定會音樂那般悅耳,但音樂的本質(zhì)是聲音。聲音是大自然的語言,向外界傳遞著大自然的訊息。想要聽懂大自然的語言,需要關(guān)閉我們的視覺,純粹用耳朵聽,才能明白大自然的話語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我們卻總是習慣性地運用視覺,其實,這會干擾聽覺。
我小時候經(jīng)??雌蜗蓱?,但一直是通過電視,電視上的字幕,我只在意字幕,并不怎么關(guān)注戲的內(nèi)容。一關(guān)閉字幕,我心里就覺得十分不爽,因為演員唱得太慢了,又會拖長音,倒不如直截了當?shù)乜醋帜?,可長輩們卻總是聽,時時閉起眼,并不說話,只是稍微擺擺手,我十分不解。長大之后,我才知道,莆仙戲美在聲音,而非內(nèi)容,演員的眼神、手勢以及腔韻,皆是莆仙戲最為精妙的地方。一個故事看幾遍就厭煩了,而一個聲音卻會成為經(jīng)典,千古流傳。
以前,我討厭蟬,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叫喚,還叫得又刺耳又難聽,但聽了莊子的故事,我開始欣賞蟬鳴了,它是夏日獨有的樂曲,珍貴無比。流水聲、鳥叫聲都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物,且都蘊含著不小的學問。莊子一直研究自然之聲,為此孜孜不倦。然而現(xiàn)代化工業(yè)所帶來的噪聲掩蓋了大自然的樂曲,既沒有《走月亮》當中那“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的溫馨,也沒有《大自然的聲音》當中那“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的豪放,只有數(shù)不盡的污水,這是一種遺憾。
請把耳朵叫醒,讓耳朵聽一聽大自然的交響樂,也放松放松我們的身心。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五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在家里看了《齊魯大講壇——開學第1講》。
我知道了,新中國的成立是很不容易的,那些科學家和革命者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是生命。
到了2049年,我想實現(xiàn)3個愿望:1.成為一個足球員2.發(fā)明一個機器人3.來一次野外探險。
為了實現(xiàn)這些愿望,我要更加努力學習,正所謂中華兒女多壯志,奮斗不止建輝煌。
在這場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戰(zhàn)役中,正是有了醫(yī)護工作者,科學家等一線人員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無煙的戰(zhàn)斗。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讀莊子心得有感篇十六
《列子?湯問》中有云:“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而后莊周大筆一揮,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BR> 春秋戰(zhàn)國紛爭不休,洋洋灑灑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眾說紛紜,或曰“法、術(shù)、勢”,或曰“仁愛禮樂”,或曰“兼愛非攻”。當后世都以為道家萬代的光輝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時,只這一筆,宕開屬于莊周汪洋恣肆、瑰麗詭譎的酣夢,將南華真人的“逍遙游”鋪陳在眾生面前。
魯迅評論其文字“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光從此句同樣能窺探一二。題中“逍遙”二字,悠哉游哉,流轉(zhuǎn)天地不受拘,大可歸無為之最高。《齊物論》說秋毫大、太山小、殤子壽、彭祖夭?!度碎g世》中有支離疏,《德充符》中便以支離無、甕大癭與之相應(yīng)。《大宗師》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躍然紙上,《應(yīng)帝王》中、忽試鑿七竅。再折身來看《逍遙游》,以魚卵表大魚、以微小說窮盡。這種種讀來莫不嘆奇詭!惜我筆拙,借來王蒙一句評說:“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游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yīng)接不暇?!?BR> 若說知名度可與“北冥有魚”相提并論的,不知看官可曾聽聞“莊周夢蝶”?
在《齊物論》的末尾記錄了一場鏡花水月。昔者,莊周夢為蝴蝶。忽忘此身為蝶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這故事不可謂不美,否則何來徐夤的“青蟲也學莊周夢,化作南園蛺蝶飛”、李商隱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清人張潮于《幽夢影》中有一妙語:“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比晃也挥X。蕭綱《十空?如夢》詩說:“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鼻∈侨绱说览?。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