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完某篇文章、書籍或其他文學作品后,對所讀內容、作者觀點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進行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書面記錄,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內涵,促使自己對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有更大的拓展。寫讀后感要注重主題思想的剖析和闡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經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一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一、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蔽蚁腴_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二、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識。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三、對以前的我產生思考。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二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本身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也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與幸福與痛苦的解說,讓我不斷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qū)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xù),“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死亡向來是中華文化所避諱的話題。季路曾問孔子關于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專注于人世間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質是對死亡的回避。周國平說:“西方的哲人大約會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币徽Z道破中西哲學分野所在。
哲人與詩人不同。詩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發(fā)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哲人不滿足于此,較之悲嘆,他們更希望通過理性剖析死的本質。對于他們來說,要排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對死亡問題進行思考的哲學家,無一不試圖規(guī)劃出面對死亡正確及理智的態(tài)度。當這種態(tài)度被構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種思想。
例如功利主義。它主張追求“比較大幸?!薄热凰罒o法避免,就不必去考慮,重要的是好好活著,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是比較明智的態(tài)度。伊壁鳩魯說:“死于我們無關。”“我們活著時,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他提出,我們應當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享受人生的快樂。中國儒家學派盡人事、聽天命的主張亦屬此類??偠灾?,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樣理智的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為多數(shù)哲學家所倡導,也易于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時賦予他一切,比較后又差遣死亡將其全盤奪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這常使人有一種近乎殘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過來:人皆不死,獨我亡,那他一定會覺得很不公平,痛苦會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數(shù)倍。除了英雄主義的自愿犧牲,共同受難比單獨受難更難以忍受。人的靈魂被平分成兩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終有一死的肉體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尋求過“長生不老藥”,想以此達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實上,這個問題并未被比較早沉思死亡問題的哲學家漏過。盧克萊修說:“我們永遠生存和活動在同樣事物之間,即使我們再活下去,也不能鑄造出新的快樂?!笔澜缟纤惺挛锒际茄h(huán)往復的,一個人在此時或幾千年后看到的同樣事物,對他來說沒什么兩樣。天下將不會有新東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謬的。
死亡像太陽般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扭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步步逼近,將它的可怕陰影投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世上比較確鑿無疑的事實,它不可避免。但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又會覺得不可思議——人人都會被投下這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怎能讓人無動于衷呢?人生的終點是死,而死又意味著生前意志的虛無,那人生豈非是虛無?是,也不是。對于歷史,個人的意義接近于無;但對于個人,歷史的意義也接近于無。在歷史面前,個人何其渺小;在個人面前,自我卻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義那樣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當成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這一點除了愚者及歷盡滄桑的智者,很難做到。一個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會留下幾乎不愈的創(chuàng)傷。
像死亡般的無感狀態(tài)絕不能說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覺為前提。人之所以戀生,正是因為活著能感受到周圍世界帶給他的各種感受。人之所以厭惡死,也是因為死剝奪了他感受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長睡,而是永遠不在場。
死亡是個體意識的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絕找不出正面的價值來。然而,思考死卻有價值。它能讓人以超脫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義。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三
淺白的語言,深刻的思考
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
我想,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玄機的
謎語
。作者認為人、永恒皆為謎,那么書名《人與永恒》為謎面,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謎底。也許你不理解這個謎的意思,感到過于深奧,作者淺白的語言會帶你領悟。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一本隨感集,全書分26個話題,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時間和永恒……書中介紹他的語言真實質樸,沒有嚴肅的長篇大論,沒有刻意的修飾、雕琢,卻字字珠璣、直入人心。
看后,確實如此,本書沒有哲學書貫有的深奧、嚴肅等特征,也不會帶給你大徹大悟的心境,更沒有大談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幾分清新的意味,很純凈,能真正流進你的心田,看后讓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種莫名的釋然。
下面就作者的幾段隨感,談談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边@是作者的想法?;蛟S理論上,我們都該傾向于做星宿。但我覺得,我們是人,人分善惡、美丑,人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既然人有不同的兩面性,那這也決定了人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不做星宿不代表我們沒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們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種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種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種對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為它,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為星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真實寫照了。我們急于發(fā)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長。這種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剛破土的新芽,就巴望著明天成為參天的古木,看來極為荒誕。
有人認為開花不重要,它只是為了供人欣賞而已,毫無實用價值,不如果實來的實際,就干脆省去了開花這一過程,直接捧回了果實。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過程是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跳過任何一個,果實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價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一步一個腳印,學會去等待花開,學會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實。
本書的最后提到了永恒這個話題。對于永恒,我們一般理解為兩種意思。第一種似乎膚淺了點,就是秦始皇的“長生不老”美夢。想要這種永恒的人,必定終身抱憾?,F(xiàn)在這種科學當?shù)赖臅r代,大家都意識到這不可能,這種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種,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則徐,以及現(xiàn)代的雷鋒。等等,他們的價值從遙遠的歲月,傳承至今。這種永恒,不懼時光磨洗,歷史這個篩子是攔不住的。我想,他們至少會伴著中國人的文明,走到時間盡頭。
周國平說:“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奧,其實也很簡單,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簡單真實即永恒。同樣,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合上這本書,它依然是個謎,但已不再擁有高深莫測的外衣。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四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對人的思考?!叭耸俏ㄒ荒茏穯栕陨泶嬖谥饬x的動物?!边@大概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qū)別之一吧,因為人是有著復雜而強大的內心世界的。“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是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辈还芎畏N人追求著何種目標,其最大的意義仍是在過程中。“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贝蟾艣]有多少個人是不羨慕那些成功的光環(huán)的吧,而大多數(shù)人只是停留在了欣賞階段,然后忘了自己可以走近,又或者,根本不愿意花力氣走近,所以只能一直在仰望,始終不會被仰望。
淡看愛情。沒有人能給愛情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愛情就是一個個發(fā)生的事實,誰能把這些事實一一羅列?愛情是美好的,但不存在永恒這樣的泡沫,因為永恒的東西只有時間。但是,那些關于永恒的誓言還是可以說的,因為情到深時人就需要表達出來。即使一切終將暗淡,但那些被愛的目光渡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會閃著耀眼的光芒。
享受孤獨?!肮陋毢托鷩潭茧y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BR>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終歸是要逝去的,無論是哪種活法。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孤獨的害怕,它會一步步蠶食人的心,最后把孤獨變成一股常人無法承受的重量,直至人崩潰。然而,一旦人學會了承受孤獨,并從孤獨中找到自處的方式,孤獨便會成為自己的優(yōu)勢,可以幫助自己看清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很多很多。只要夠勇敢,就會發(fā)現(xiàn),孤獨,其實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休憩與復原。
超脫人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之得失,于浩瀚的宇宙,實在是不算是什么。也許有人會反駁,自身的得失對宇宙也許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但是當我只關注自己的時候,那便是大事?;蛟S吧,個人得失對于個人來說的確算是大事,但是我只是提倡那一種生活態(tài)度,得得失失,都是難免的,但是何必拘泥于那些已成事實的事實,不如退后一步抬頭看看也許還是湛藍的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生命”這個詞,也許已經有無數(shù)的人追尋過他。但他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五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一、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我想開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二、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識。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三、對以前的我產生思考。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六
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
我想,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玄機的謎語。作者認為人、永恒皆為謎,那么書名《人與永恒》為謎面,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謎底。也許你不理解這個謎的意思,感到過于深奧,作者淺白的語言會帶你領悟。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一本隨感集,全書分26個話題,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時間和永恒……書中介紹他的語言真實質樸,沒有嚴肅的長篇大論,沒有刻意的修飾、雕琢,卻字字珠璣、直入人心。
看后,確實如此,本書沒有哲學書貫有的深奧、嚴肅等特征,也不會帶給你大徹大悟的心境,更沒有大談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幾分清新的意味,很純凈,能真正流進你的心田,看后讓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種莫名的釋然。
下面就作者的幾段隨感,談談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边@是作者的想法?;蛟S理論上,我們都該傾向于做星宿。但我覺得,我們是人,人分善惡、美丑,人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既然人有不同的兩面性,那這也決定了人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不做星宿不代表我們沒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們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種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種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種對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為它,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為星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真實寫照了。我們急于發(fā)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長。這種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剛破土的新芽,就巴望著明天成為參天的古木,看來極為荒誕。
有人認為開花不重要,它只是為了供人欣賞而已,毫無實用價值,不如果實來的實際,就干脆省去了開花這一過程,直接捧回了果實。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過程是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跳過任何一個,果實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價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一步一個腳印,學會去等待花開,學會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實。
本書的最后提到了永恒這個話題。對于永恒,我們一般理解為兩種意思。第一種似乎膚淺了點,就是秦始皇的“長生不老”美夢。想要這種永恒的人,必定終身抱憾?,F(xiàn)在這種科學當?shù)赖臅r代,大家都意識到這不可能,這種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種,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則徐,以及現(xiàn)代的leif。等等,他們的價值從遙遠的歲月,傳承至今。這種永恒,不懼時光磨洗,歷史這個篩子是攔不住的。我想,他們至少會伴著中國人的文明,走到時間盡頭。
周國平說:“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BR> 人和永恒,看似深奧,其實也很簡單,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簡單真實即永恒。同樣,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合上這本書,它依然是個謎,但已不再擁有高深莫測的外衣。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七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點。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tài)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欲望。這一現(xiàn)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后天環(huán)境熏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人的個性特征,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么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巖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樣的生活呢?!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罷了!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fā)現(xiàn)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自己原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fā)現(xiàn)。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子發(fā)現(xiàn)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jié),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yè),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yè)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八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本身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也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與幸福與痛苦的解說,讓我不斷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qū)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xù),“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九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蔽蚁腴_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
自從讀過周國平先生的文章,我就愛上他的文章了,覺得他的文章里流露著濃濃的人文主義和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與哲理。而《人與永恒》就體現(xiàn)而來周國平先生對人和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來著手,用了關懷的角度看問題。提醒著人們要愛護珍惜自然。
《人與永恒》一書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tài),而這樣的原生態(tài)正存在于每一個感受著思考的人的頭腦里。當人們?yōu)榱松蠲β?,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出來,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恒等26個話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jié)B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下面我將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最喜歡句子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談談我對這些句子的感想。周國平先生是個愛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從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會,學不了。有一本雜志聲稱它能教人幽默,從而輕松地生活。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tài)度,它要求與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fā)現(xiàn)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寧說,人這時成了一個神,他通過對人生缺陷的戲侮而暫時擺脫了這缺陷。那種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隱蔽的諷刺聽作夸獎,又把善意的玩笑聽作辱罵。”我們喜歡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歡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給人帶去歡樂,我們在羨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時卻忘了原來不茍言笑的我們也有這種能力。正如周國平先生說的那樣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我們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生活回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幽默而已。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tài),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痹诖蠖际械姆比A中生活久了,感覺自己曾經澄澈的心都變得渾濁了,偶爾回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到個恬靜的地方清洗一下內心的濁氣也不錯,或者就只是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里放空一下頭腦,什么也不想,試著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毙腋V皇且环N主觀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相信有幸福的人他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去從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會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頹廢自己。
我沒有周國平先生那樣的智慧,但我還是會學著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要談談我讀周國平先生的哲理隨感集——《人與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國平先生的這本《人與永恒》,乍看之下,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這本書很好讀。這個"好讀"是從書的結構形式上來說的,這本書不厚,大約260頁,分為26個主題。在每一主題又分為若干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里面大都是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短的不過十來字,長的也就一百來字,在當今這個社會發(fā)展變化飛快,人心浮躁,閱讀也越來越"快餐化"的時代。讀這樣一本書可以說比較輕松容易;二是這本書有點意思。這個"有點意思"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寫這本書的作者有點意思。這本書的作者周國平先生,雖然研究的是哲學,但是天性不喜歡做深奧的學問或實際的事務,總是被一些例如生與死、愛與孤獨等大而無當?shù)膯栴}所吸引和折磨,欲罷不能,六年里隨手寫下一些小雜感,每次寫完就鎖進抽屜,誰也不讓看。沒想到這些小雜感最后匯總起來,就成了這本書。其次,書的內容有點意思。就像作者說的,"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謎。"而且,又由這人與永恒兩個最大的謎,派生出了諸如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無窮的人生之謎。上述這些"謎"都是你、我平時日常生活中都會面對、思考的問題,而且作者又賦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體驗和靈動,讀起來既非常親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說"有點意思"。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不過因為這本書很好讀和有點意思,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讀教科書或者專業(yè)書籍一般,那么嚴肅。我們可以邊喝咖啡,邊聽音樂,邊閱讀這本書;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飛機、火車等旅途中,百無聊賴時,打開這本書進行閱讀;也還可以邀請三五好友一起閱讀,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和看法。我則更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坐在臺燈明亮的書桌前,或者躺在溫暖舒適的被窩里,安靜用心地去閱讀。因為,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能夠讓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與書的作者進行一次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書中的文字、語句以及文字、語句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哲理,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生命、社會、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結晶,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實際和實踐,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品讀,并轉化成自身知識儲藏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讀書的作用。
我們讀書,一是為了求知,為了能夠盡可能充分地認識這個世界,并改造這個世界;二是為了更好地去體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和慰藉。人自詡為世間萬物的主宰,具有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力和崇高地位。同時,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不斷面臨著各種的困擾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正因為人是蘆葦,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風雨吹彎、壓倒;但也正因為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所以人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風的蘆葦,卻又有著強大的思考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縝密的思維和堅強的意志不斷地挺了過來。我在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對作者對于一根能思想的蘆葦?shù)娜思捌淙松囊恍┧伎颊J識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啟發(fā)。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讀書,通過讀能夠啟發(fā)、引領自己的思想的書,做一根能思想、會思想、有思想的蘆葦,既能像蘆葦一樣根始終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認真讀書,踏實做人,又能夠像蘆葦一樣眼睛仰望著星空,胸懷理想,目光長遠;既有張力,能夠隨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韌性,在不該低頭的時候,始終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說,周國平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啟發(fā)、引領者,同時,《人與永恒》就是這樣的一本記錄思想者的思想歷程,并啟發(fā)、引領我們的思想的好書。
說到這里,我又回想起我與周國平及其寫的書相識相伴的過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在書中找到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問題的答案。我在最初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問題,也想在書中找到答案。記得當時剛大學畢業(yè),還很懵懂,對人生既充滿了憧憬,又有些畏懼,不知道前途命運是怎么樣的。于是,就看著目錄,隨手翻到《人生》這一章。只見作者寫道:"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盡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于成了個什么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我必須得對那個從我而終的"女子"終身負責,要全力去讓她變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來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有一次,女朋友問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愛我的?我想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結果女友一氣之下扭頭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開書翻到《愛》這一章,恍然大悟。原來"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寫到了讀書。"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讀經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讀精品書籍,多讀對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業(yè)有益、有用的書籍,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層次不高、價值較低的書籍上面。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問題在書中未必能夠找到答案,或者我們讀的書與我們心中的問題根本沒有關系,但是我們仍然去讀書。因為——讀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另一種人生,體會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另一種情感,獲得我們之前不曉得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通往遠方的長路,那么,書籍就是我們可以借助飛翔的翅膀,它可以帶著我們沿著人生之路飛往我們最終想要到達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們要在這美好的生命歷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平時不妨多讀讀書,讀一些能夠帶給我們啟發(fā)和思考的書,讓我們的人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意義。
《人與永恒》中有一句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的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我想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讀書并在于我們最終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思想觀點,讀書的意義就存在于我們不斷讀的過程中。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說得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達到這樣忘食乃至忘我的狀態(tài)和境界,都能夠充分獲得讀書的愉悅和享受。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二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
特摘錄周國平在《人與永恒》的幾個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帶來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年輕人沒有什么可回憶,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沒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憶。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一個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會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尤其不羨慕低能兒的好運氣。
健談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為他需要聽眾。寡言者也需要聽眾,但這聽眾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較安于獨處。
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shù)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一顆優(yōu)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shù)娜嗽谝黄?,我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三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恒等多個話題,內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guī)硪还汕屣L之余,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對于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lián)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蘇。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于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fā)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jié)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jié)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xù)的。生命的妙處在于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飛翔于紅霞的孤鷲,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么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發(fā)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蔽已壑械娜谌肷菍⒆匀坏纳谌肴说纳?,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循環(huán)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BR> 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四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度伺c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jié)B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yè)寫到很晚而發(fā)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高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周。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著瞌睡,頂著寒冷上學而抱怨。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BR>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他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里。這里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里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后,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我認為人生的內容是:a+b+c+d+...
人生的結局是:0
人生的意義是:(a+b+c+d+...)*0=0
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想毫無限制的延長那個加法運算,不厭其長。
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著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
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但是,一旦這個界限清晰可辨并且嚴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著秩序。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
這一點既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友誼。
我發(fā)現(xiàn)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話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對方身上也許,漸漸了解,慢慢熟悉會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的矛盾,它就會這樣悄無聲息的出現(xiàn),而且是沒有任何預兆的。
真正的寫作,即完全為自己寫作,往往是從寫日記開始的。當一個少年人并非出于師長之命,而是自發(fā)地寫日記時,他就已經意識到并且試圖克服生存的虛幻性質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歲月,留下它們曾經存在的確鑿證據(jù)。
一個真正的寫作者不過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的習慣的人罷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變相日記。
是的,我就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習慣的人,我之所以喜歡寫文章,就是喜歡寫日記,我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案,也許,將來回過頭來看,原來過去的自己竟是那樣傻。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六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tài)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欲望。這一現(xiàn)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BR>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后天環(huán)境熏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人的個性特征,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么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巖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樣的生活呢?!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罷了!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fā)現(xiàn)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自己原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fā)現(xiàn)。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子發(fā)現(xiàn)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jié),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yè),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yè)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一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一、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蔽蚁腴_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二、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識。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三、對以前的我產生思考。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二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本身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也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與幸福與痛苦的解說,讓我不斷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qū)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xù),“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死亡向來是中華文化所避諱的話題。季路曾問孔子關于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專注于人世間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質是對死亡的回避。周國平說:“西方的哲人大約會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币徽Z道破中西哲學分野所在。
哲人與詩人不同。詩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發(fā)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哲人不滿足于此,較之悲嘆,他們更希望通過理性剖析死的本質。對于他們來說,要排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對死亡問題進行思考的哲學家,無一不試圖規(guī)劃出面對死亡正確及理智的態(tài)度。當這種態(tài)度被構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種思想。
例如功利主義。它主張追求“比較大幸?!薄热凰罒o法避免,就不必去考慮,重要的是好好活著,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是比較明智的態(tài)度。伊壁鳩魯說:“死于我們無關。”“我們活著時,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他提出,我們應當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享受人生的快樂。中國儒家學派盡人事、聽天命的主張亦屬此類??偠灾?,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樣理智的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為多數(shù)哲學家所倡導,也易于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時賦予他一切,比較后又差遣死亡將其全盤奪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這常使人有一種近乎殘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過來:人皆不死,獨我亡,那他一定會覺得很不公平,痛苦會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數(shù)倍。除了英雄主義的自愿犧牲,共同受難比單獨受難更難以忍受。人的靈魂被平分成兩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終有一死的肉體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尋求過“長生不老藥”,想以此達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實上,這個問題并未被比較早沉思死亡問題的哲學家漏過。盧克萊修說:“我們永遠生存和活動在同樣事物之間,即使我們再活下去,也不能鑄造出新的快樂?!笔澜缟纤惺挛锒际茄h(huán)往復的,一個人在此時或幾千年后看到的同樣事物,對他來說沒什么兩樣。天下將不會有新東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謬的。
死亡像太陽般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扭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步步逼近,將它的可怕陰影投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世上比較確鑿無疑的事實,它不可避免。但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又會覺得不可思議——人人都會被投下這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怎能讓人無動于衷呢?人生的終點是死,而死又意味著生前意志的虛無,那人生豈非是虛無?是,也不是。對于歷史,個人的意義接近于無;但對于個人,歷史的意義也接近于無。在歷史面前,個人何其渺小;在個人面前,自我卻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義那樣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當成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這一點除了愚者及歷盡滄桑的智者,很難做到。一個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會留下幾乎不愈的創(chuàng)傷。
像死亡般的無感狀態(tài)絕不能說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覺為前提。人之所以戀生,正是因為活著能感受到周圍世界帶給他的各種感受。人之所以厭惡死,也是因為死剝奪了他感受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長睡,而是永遠不在場。
死亡是個體意識的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絕找不出正面的價值來。然而,思考死卻有價值。它能讓人以超脫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義。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三
淺白的語言,深刻的思考
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
我想,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玄機的
謎語
。作者認為人、永恒皆為謎,那么書名《人與永恒》為謎面,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謎底。也許你不理解這個謎的意思,感到過于深奧,作者淺白的語言會帶你領悟。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一本隨感集,全書分26個話題,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時間和永恒……書中介紹他的語言真實質樸,沒有嚴肅的長篇大論,沒有刻意的修飾、雕琢,卻字字珠璣、直入人心。
看后,確實如此,本書沒有哲學書貫有的深奧、嚴肅等特征,也不會帶給你大徹大悟的心境,更沒有大談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幾分清新的意味,很純凈,能真正流進你的心田,看后讓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種莫名的釋然。
下面就作者的幾段隨感,談談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边@是作者的想法?;蛟S理論上,我們都該傾向于做星宿。但我覺得,我們是人,人分善惡、美丑,人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既然人有不同的兩面性,那這也決定了人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不做星宿不代表我們沒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們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種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種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種對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為它,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為星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真實寫照了。我們急于發(fā)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長。這種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剛破土的新芽,就巴望著明天成為參天的古木,看來極為荒誕。
有人認為開花不重要,它只是為了供人欣賞而已,毫無實用價值,不如果實來的實際,就干脆省去了開花這一過程,直接捧回了果實。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過程是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跳過任何一個,果實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價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一步一個腳印,學會去等待花開,學會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實。
本書的最后提到了永恒這個話題。對于永恒,我們一般理解為兩種意思。第一種似乎膚淺了點,就是秦始皇的“長生不老”美夢。想要這種永恒的人,必定終身抱憾?,F(xiàn)在這種科學當?shù)赖臅r代,大家都意識到這不可能,這種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種,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則徐,以及現(xiàn)代的雷鋒。等等,他們的價值從遙遠的歲月,傳承至今。這種永恒,不懼時光磨洗,歷史這個篩子是攔不住的。我想,他們至少會伴著中國人的文明,走到時間盡頭。
周國平說:“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奧,其實也很簡單,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簡單真實即永恒。同樣,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合上這本書,它依然是個謎,但已不再擁有高深莫測的外衣。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四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巖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系。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于是我甘愿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并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恒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對人的思考?!叭耸俏ㄒ荒茏穯栕陨泶嬖谥饬x的動物?!边@大概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qū)別之一吧,因為人是有著復雜而強大的內心世界的。“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是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辈还芎畏N人追求著何種目標,其最大的意義仍是在過程中。“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贝蟾艣]有多少個人是不羨慕那些成功的光環(huán)的吧,而大多數(shù)人只是停留在了欣賞階段,然后忘了自己可以走近,又或者,根本不愿意花力氣走近,所以只能一直在仰望,始終不會被仰望。
淡看愛情。沒有人能給愛情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愛情就是一個個發(fā)生的事實,誰能把這些事實一一羅列?愛情是美好的,但不存在永恒這樣的泡沫,因為永恒的東西只有時間。但是,那些關于永恒的誓言還是可以說的,因為情到深時人就需要表達出來。即使一切終將暗淡,但那些被愛的目光渡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會閃著耀眼的光芒。
享受孤獨?!肮陋毢托鷩潭茧y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寧可選擇孤獨?!?BR>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終歸是要逝去的,無論是哪種活法。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孤獨的害怕,它會一步步蠶食人的心,最后把孤獨變成一股常人無法承受的重量,直至人崩潰。然而,一旦人學會了承受孤獨,并從孤獨中找到自處的方式,孤獨便會成為自己的優(yōu)勢,可以幫助自己看清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很多很多。只要夠勇敢,就會發(fā)現(xiàn),孤獨,其實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休憩與復原。
超脫人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之得失,于浩瀚的宇宙,實在是不算是什么。也許有人會反駁,自身的得失對宇宙也許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但是當我只關注自己的時候,那便是大事?;蛟S吧,個人得失對于個人來說的確算是大事,但是我只是提倡那一種生活態(tài)度,得得失失,都是難免的,但是何必拘泥于那些已成事實的事實,不如退后一步抬頭看看也許還是湛藍的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生命”這個詞,也許已經有無數(shù)的人追尋過他。但他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制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五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一、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我想開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二、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識。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三、對以前的我產生思考。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六
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
我想,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玄機的謎語。作者認為人、永恒皆為謎,那么書名《人與永恒》為謎面,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謎底。也許你不理解這個謎的意思,感到過于深奧,作者淺白的語言會帶你領悟。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一本隨感集,全書分26個話題,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時間和永恒……書中介紹他的語言真實質樸,沒有嚴肅的長篇大論,沒有刻意的修飾、雕琢,卻字字珠璣、直入人心。
看后,確實如此,本書沒有哲學書貫有的深奧、嚴肅等特征,也不會帶給你大徹大悟的心境,更沒有大談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幾分清新的意味,很純凈,能真正流進你的心田,看后讓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種莫名的釋然。
下面就作者的幾段隨感,談談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我愛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边@是作者的想法?;蛟S理論上,我們都該傾向于做星宿。但我覺得,我們是人,人分善惡、美丑,人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既然人有不同的兩面性,那這也決定了人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不做星宿不代表我們沒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們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種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種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種對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為它,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為星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真實寫照了。我們急于發(fā)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長。這種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剛破土的新芽,就巴望著明天成為參天的古木,看來極為荒誕。
有人認為開花不重要,它只是為了供人欣賞而已,毫無實用價值,不如果實來的實際,就干脆省去了開花這一過程,直接捧回了果實。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過程是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跳過任何一個,果實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價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一步一個腳印,學會去等待花開,學會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實。
本書的最后提到了永恒這個話題。對于永恒,我們一般理解為兩種意思。第一種似乎膚淺了點,就是秦始皇的“長生不老”美夢。想要這種永恒的人,必定終身抱憾?,F(xiàn)在這種科學當?shù)赖臅r代,大家都意識到這不可能,這種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種,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則徐,以及現(xiàn)代的leif。等等,他們的價值從遙遠的歲月,傳承至今。這種永恒,不懼時光磨洗,歷史這個篩子是攔不住的。我想,他們至少會伴著中國人的文明,走到時間盡頭。
周國平說:“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BR> 人和永恒,看似深奧,其實也很簡單,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簡單真實即永恒。同樣,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合上這本書,它依然是個謎,但已不再擁有高深莫測的外衣。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七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點。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tài)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欲望。這一現(xiàn)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后天環(huán)境熏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人的個性特征,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么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巖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樣的生活呢?!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罷了!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fā)現(xiàn)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自己原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fā)現(xiàn)。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子發(fā)現(xiàn)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jié),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yè),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yè)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八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閑暇時間有幸拜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本身并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的過程!生與死,自然與生命,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在閱讀了這本書后,也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尤其是書中對與幸福與痛苦的解說,讓我不斷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于兩者的界限區(qū)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xù),“意義”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腳印里,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九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后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蔽蚁腴_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恒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恒》,讓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
自從讀過周國平先生的文章,我就愛上他的文章了,覺得他的文章里流露著濃濃的人文主義和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與哲理。而《人與永恒》就體現(xiàn)而來周國平先生對人和自然生態(tài)的關系來著手,用了關懷的角度看問題。提醒著人們要愛護珍惜自然。
《人與永恒》一書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tài),而這樣的原生態(tài)正存在于每一個感受著思考的人的頭腦里。當人們?yōu)榱松蠲β?,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xiàn)出來,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恒等26個話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恒》,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jié)B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下面我將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最喜歡句子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談談我對這些句子的感想。周國平先生是個愛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從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會,學不了。有一本雜志聲稱它能教人幽默,從而輕松地生活。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tài)度,它要求與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fā)現(xiàn)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寧說,人這時成了一個神,他通過對人生缺陷的戲侮而暫時擺脫了這缺陷。那種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隱蔽的諷刺聽作夸獎,又把善意的玩笑聽作辱罵。”我們喜歡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歡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給人帶去歡樂,我們在羨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時卻忘了原來不茍言笑的我們也有這種能力。正如周國平先生說的那樣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我們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生活回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幽默而已。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tài),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痹诖蠖际械姆比A中生活久了,感覺自己曾經澄澈的心都變得渾濁了,偶爾回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到個恬靜的地方清洗一下內心的濁氣也不錯,或者就只是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里放空一下頭腦,什么也不想,試著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毙腋V皇且环N主觀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相信有幸福的人他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去從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會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頹廢自己。
我沒有周國平先生那樣的智慧,但我還是會學著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要談談我讀周國平先生的哲理隨感集——《人與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國平先生的這本《人與永恒》,乍看之下,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這本書很好讀。這個"好讀"是從書的結構形式上來說的,這本書不厚,大約260頁,分為26個主題。在每一主題又分為若干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里面大都是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短的不過十來字,長的也就一百來字,在當今這個社會發(fā)展變化飛快,人心浮躁,閱讀也越來越"快餐化"的時代。讀這樣一本書可以說比較輕松容易;二是這本書有點意思。這個"有點意思"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寫這本書的作者有點意思。這本書的作者周國平先生,雖然研究的是哲學,但是天性不喜歡做深奧的學問或實際的事務,總是被一些例如生與死、愛與孤獨等大而無當?shù)膯栴}所吸引和折磨,欲罷不能,六年里隨手寫下一些小雜感,每次寫完就鎖進抽屜,誰也不讓看。沒想到這些小雜感最后匯總起來,就成了這本書。其次,書的內容有點意思。就像作者說的,"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謎。"而且,又由這人與永恒兩個最大的謎,派生出了諸如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無窮的人生之謎。上述這些"謎"都是你、我平時日常生活中都會面對、思考的問題,而且作者又賦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體驗和靈動,讀起來既非常親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說"有點意思"。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不過因為這本書很好讀和有點意思,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讀教科書或者專業(yè)書籍一般,那么嚴肅。我們可以邊喝咖啡,邊聽音樂,邊閱讀這本書;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飛機、火車等旅途中,百無聊賴時,打開這本書進行閱讀;也還可以邀請三五好友一起閱讀,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和看法。我則更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坐在臺燈明亮的書桌前,或者躺在溫暖舒適的被窩里,安靜用心地去閱讀。因為,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能夠讓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與書的作者進行一次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書中的文字、語句以及文字、語句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哲理,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生命、社會、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結晶,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實際和實踐,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品讀,并轉化成自身知識儲藏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讀書的作用。
我們讀書,一是為了求知,為了能夠盡可能充分地認識這個世界,并改造這個世界;二是為了更好地去體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和慰藉。人自詡為世間萬物的主宰,具有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力和崇高地位。同時,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不斷面臨著各種的困擾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正因為人是蘆葦,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風雨吹彎、壓倒;但也正因為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所以人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風的蘆葦,卻又有著強大的思考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縝密的思維和堅強的意志不斷地挺了過來。我在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對作者對于一根能思想的蘆葦?shù)娜思捌淙松囊恍┧伎颊J識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啟發(fā)。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讀書,通過讀能夠啟發(fā)、引領自己的思想的書,做一根能思想、會思想、有思想的蘆葦,既能像蘆葦一樣根始終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認真讀書,踏實做人,又能夠像蘆葦一樣眼睛仰望著星空,胸懷理想,目光長遠;既有張力,能夠隨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韌性,在不該低頭的時候,始終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說,周國平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啟發(fā)、引領者,同時,《人與永恒》就是這樣的一本記錄思想者的思想歷程,并啟發(fā)、引領我們的思想的好書。
說到這里,我又回想起我與周國平及其寫的書相識相伴的過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在書中找到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問題的答案。我在最初讀《人與永恒》的時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問題,也想在書中找到答案。記得當時剛大學畢業(yè),還很懵懂,對人生既充滿了憧憬,又有些畏懼,不知道前途命運是怎么樣的。于是,就看著目錄,隨手翻到《人生》這一章。只見作者寫道:"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盡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于成了個什么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我必須得對那個從我而終的"女子"終身負責,要全力去讓她變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來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有一次,女朋友問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愛我的?我想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結果女友一氣之下扭頭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開書翻到《愛》這一章,恍然大悟。原來"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寫到了讀書。"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讀經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讀精品書籍,多讀對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業(yè)有益、有用的書籍,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層次不高、價值較低的書籍上面。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問題在書中未必能夠找到答案,或者我們讀的書與我們心中的問題根本沒有關系,但是我們仍然去讀書。因為——讀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另一種人生,體會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另一種情感,獲得我們之前不曉得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通往遠方的長路,那么,書籍就是我們可以借助飛翔的翅膀,它可以帶著我們沿著人生之路飛往我們最終想要到達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們要在這美好的生命歷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平時不妨多讀讀書,讀一些能夠帶給我們啟發(fā)和思考的書,讓我們的人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意義。
《人與永恒》中有一句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的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我想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讀書并在于我們最終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思想觀點,讀書的意義就存在于我們不斷讀的過程中。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說得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達到這樣忘食乃至忘我的狀態(tài)和境界,都能夠充分獲得讀書的愉悅和享受。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二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
特摘錄周國平在《人與永恒》的幾個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帶來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年輕人沒有什么可回憶,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沒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憶。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一個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會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尤其不羨慕低能兒的好運氣。
健談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為他需要聽眾。寡言者也需要聽眾,但這聽眾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較安于獨處。
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shù)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一顆優(yōu)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shù)娜嗽谝黄?,我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三
《人與永恒》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恒等多個話題,內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guī)硪还汕屣L之余,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對于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lián)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蘇。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于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fā)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jié)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jié)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xù)的。生命的妙處在于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飛翔于紅霞的孤鷲,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么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發(fā)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蔽已壑械娜谌肷菍⒆匀坏纳谌肴说纳?,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循環(huán)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BR> 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四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于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恒的探索?!度伺c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jié)B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圣,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于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yè)寫到很晚而發(fā)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高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周。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著瞌睡,頂著寒冷上學而抱怨。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存在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BR> 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后,去發(fā)現(xiàn)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么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于舍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他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恒》,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里。這里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里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著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于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后,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我認為人生的內容是:a+b+c+d+...
人生的結局是:0
人生的意義是:(a+b+c+d+...)*0=0
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想毫無限制的延長那個加法運算,不厭其長。
也許,意義永遠是不確定的。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著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
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但是,一旦這個界限清晰可辨并且嚴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著秩序。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
這一點既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友誼。
我發(fā)現(xiàn)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話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對方身上也許,漸漸了解,慢慢熟悉會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的矛盾,它就會這樣悄無聲息的出現(xiàn),而且是沒有任何預兆的。
真正的寫作,即完全為自己寫作,往往是從寫日記開始的。當一個少年人并非出于師長之命,而是自發(fā)地寫日記時,他就已經意識到并且試圖克服生存的虛幻性質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歲月,留下它們曾經存在的確鑿證據(jù)。
一個真正的寫作者不過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的習慣的人罷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變相日記。
是的,我就是一個改不掉寫日記習慣的人,我之所以喜歡寫文章,就是喜歡寫日記,我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案,也許,將來回過頭來看,原來過去的自己竟是那樣傻。
人與永恒讀后感篇十六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tài)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系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觸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欲望。這一現(xiàn)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BR>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后天環(huán)境熏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了人的個性特征,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么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巖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樣的生活呢?!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罷了!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么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fā)現(xiàn)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自己原人與永恒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么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于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愿望導致了發(fā)現(xiàn)。沒有呈獻的愿望,也許一輩子發(fā)現(xiàn)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復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jié),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里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yè),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yè)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沖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