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一
優(yōu)點:對學習者的分析詳細準確;對三維目標的設計也全面詳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媒體的選擇較合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讓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并在課后的作業(yè)中得到拓展。
缺點:“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范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話不是太好,沒能給學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蔽难晕牡膶W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學生包辦了的味道。
優(yōu)點:整個過程比較合理。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導入到結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現代教學思想滲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學的應用,給學生寬松的思維空間,采取了應變得當的措施,問題的設計突出重點,降低難點,難易適中,能讓85%以上的同學都能自己解決問題,板書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缺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組的探究、合作學習比較多,沒能盡情的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特別是對于差生、沒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fā)展、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對特們今后的成長很不利。
改進建議:
1、走出去、請進來,多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
2、努力鉆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提升。
優(yōu)點:注重了對學生的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比如:朗讀技能的培養(yǎng)(放朗讀帶、進行指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由學生找、問題由學生解決、教師歸納)讓學生收集有關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學生收集、教師補充)引導學生重點品味語言的能力;(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增強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比較閱讀的能力等。這篇課文教學策略的運用也比較恰當合理。以誦讀和探究式、自主討論式為主,當然,我還會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做出合理的調整,還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讀帶、或用多媒體中音頻、視頻、圖片,在增加學生積累的同時,也教會學生積累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它發(fā)揮最大的才能與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及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
缺點:盡管我也在盡我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到至臻至善。但總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時對多媒體的運用,時機掌握不好;或運用的不太合理;有時對問題的設計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思維束縛的太死;教學方法運用的欠妥等。
改進建議:
1、從“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著眼與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2、多與同行們探討、研究,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與策略。
3、抱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會走向成功。
4、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5、引進生活的“活水”,隨時給自己注入教育、教學的新鮮血液。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二
一、從煉字、內容、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這首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試著,并且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學能夠積極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學還缺乏表達見解的勇氣。
二、在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討論,博采眾長。討論杜甫“憑軒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結合詩句內容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檢查探究成果時,不少學生回答的很不錯。
三、選取高考答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本課堂的教學重在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式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經典回顧”,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不足之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三
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閱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后,就讓孩子們自己閱讀,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讀給他人聽,再把一些字、詞打上記號,去看注解或查閱工具書,主動解決。然后再參與到小組中去,進行上面的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小組內還不能解決的,就每個組派人到黑板上板書出來,向老師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著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fā)揮優(yōu)勢,發(fā)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在自主學習和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前,得正確劃分每個小組的成員結構,要兼顧好、中、差的學生進行合作。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合作對象,對自己組內的'成員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夠在組內找到自己學習的幫手。特別是組長的作用不可忽視。在古文學習中,組員的幫助效果很好,他們自己主動了解和學懂一遍的東西,比老師講三遍還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六個組,每組6~7個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讓他們都能感覺到自己在組內的作用。閱讀古文的時候,主動找到讀得好的同學,先聽自己讀一遍,再聽別人讀一遍,相互補充和矯正。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主動合作的意識和自己合作的對象,還有具體可行的交流方式。每當我看見他們在真正用心討論和思考不懂的問題的時候,我感到很輕松,也很滿意;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總結起來交給我的時候,我又覺得他們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時候了。我以前很羨慕像魏書生之類的教育家們那么愉快、輕松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開始嘗試,也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懶書”。
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要開放教學空間和時間,放松學生的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和搞活活動的方式。但是難免有些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對其他同學的依賴性。因此,老師在上課時要對合作討論有明確的要求和合作探討的具體任務。不是盲目的一陣熱鬧和喧嘩,更不是人云亦云的敷衍,特別對少數不動腦筋,依賴性很強的學生,老師要單獨提問和督促。像我在教學《岳陽樓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很不錯。甚至加強了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一個人讀得不好,其他同學也很著急,大膽地上臺為他糾正,形成了一種很良性的競爭意識。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四
1、課堂教學程序流暢: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理解詩歌,合作探究——聯(lián)系同類,拓展深化”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其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明顯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這一主線的,在研讀一課的同時落實一些研讀詩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觸摸詩人的感情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詩。
2、抓住“反復誦讀”的重點: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讀準詩歌”:有自由讀、單獨讀、齊讀、抓住節(jié)奏讀。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全詩譯文。接著,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后,配上符合全詩意境的音樂,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挑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
在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3、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五
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反思主要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導演,是節(jié)目的主持人。角色安排尺度掌握較好。
2、教師導讀設計和點撥、矯正或補充較合理。
3、學生以小組、以個體參與率較高,同時體現了師生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的內容深淺度適宜,安排合理。
5、學生查工具書、板書、發(fā)言比較踴躍,課堂氣氛適度活躍。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3、領悟作者的情感。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江西南昌)。而岳陽樓,以其宏偉的氣魄和壯麗的風采,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我們來欣賞一下杜熙宇同學為大家搜集的圖片,請他來講解一下。(出示圖片)
多美的岳陽樓,可是同景不同情,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課件“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指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1.作者簡介:陳與義,宋代詩人,字去非,自號簡齋。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著有《簡齋集》。
2.寫作背景:靖康之難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
三、 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這首詩七言律詩)
1、范讀(先聽朗誦,注意聽準字音和節(jié)奏)
2、跟讀(請同學們小聲跟著讀)
四、自讀文章,粗理大意。
(1)(請同學們自讀這首詩,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根據注釋,解釋詩中的重點字詞。(見大屏幕)
2、本詩的詩眼是什么?(悲)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對應哪個句子?(悲傷,老木滄波無限悲)
(找不準的地方,小組內可以討論一下)
明確答案。
(2)(好,我們明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基調,齊讀一下這首詩) 齊讀詩歌。
(3)(都有起立,我們看著大屏幕中的圖片,就如登臨此樓,讓我們再讀一遍)
再次齊讀詩歌。
師評價:同學們讀的悲傷少了點,豪邁多了點,但是我們還是要懷著悲傷的心情來繼續(xù)欣賞這首詩。
五、理解詩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們來逐句進行賞析詩歌的語言、情感,小組合作完成)
1、賞析歸納:
(1)首聯(lián)“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边@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 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視線由近及遠的掃描,逐漸開闊,融入暮色之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緩緩下沉的落日,提示著傍晚的安寧。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2)頷聯(lián)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lián)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3)頸聯(lián)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聯(lián)系背景:靖康之難發(fā)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lián)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lián)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袄夏緶娌ā奔葘懷矍皩嵕?,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感情:沉郁悲壯,對自己輾轉多難的生活無奈與失意。
師適時評價。
六、當堂成誦。
1、(我們現在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
2、試著背誦一遍。
七、拓展閱讀。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體會詩人的情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師:杜甫詩中的“老病”“涕泗流”與陳與義詩中的“老木”“無限悲”都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擔憂,對時勢的慨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關心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祖國。
八、布置作業(yè)。
我們今天的作業(yè)是將這首詩默寫在作業(yè)本上。
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謝謝同學們,下課。
九、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首:夕陽遲
頷:徙倚 欲暮時
無限悲 頸:萬里 三年
尾:白頭 老木
十、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為主線的。讀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接著,在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后,再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涵,挑對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希望老師不吝賜教。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七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教學重點是學習運用“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作于大歷三年冬。當時杜甫57歲,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時值深冬,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國家動亂,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詩人通過描繪洞庭湖雄偉壯闊的畫面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了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意境壯闊。
本節(jié)課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完后,我覺得本節(jié)課總體是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優(yōu)點:
一、從總體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看,本節(jié)課教學始終遵循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訓練,老師引導。整節(jié)課至始至終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很足,多大10多分鐘。
二、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到拓展檢測,始終圍繞“詩歌意境賞析,語言品味,主旨探究”進行,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高考詩歌考點,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三、本節(jié)課運用導學案教學,對學生的如何賞析詩歌做了方法指導,特別是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做了針對性指導,基本解決學生答題思路會亂,表達不清等問題。
四、本節(jié)課突出了朗讀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學生的朗讀背誦達十多次,有示范朗讀,自讀體驗,有齊聲朗讀,情感朗讀,朗讀較有層次,基本達到了當堂背誦的目的。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八
這是一位老師教《岳陽樓記》第一課時的過程記錄。他的設計與一般的語文老師不同,我們喜歡第一課時讓學生學會翻譯與理解重點實詞,第二課時才分析課文的主題與寫法。我覺得這樣教學使文言文更加有語文味,不會讓文言文教學成為千篇一律的翻譯與理解,使學生厭學文言文。也許我們都應該經常使用類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導學生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人樂”的主旨時的問題設計也很奇妙,值得學習。唯一覺得有遺憾的是覺得從新聞為《楓橋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質獎章導入本文感覺不咋樣,還不如直接用描寫岳陽樓的詩句導入。而且在講四大名樓的時候覺得所用的時間過多,離開文本時間太長。
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向來被老師和學生認為是最枯燥的學習內容。尤其是這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思想性很強的名篇《岳陽樓記》,講過之后,深有感觸。教學中我嘗試,以自主學習為主,小組活動為輔: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閱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后,就讓學生自己閱讀,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聽對方讀課文,互相正音。將重點的字、詞標上記號,借助注解或查閱工具書,主動解決。每個小組共同提出問題,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將之匯總,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之后再有個別同學補充沒有提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著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fā)揮優(yōu)勢,發(fā)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在本次教學中,我主要選擇的是課文的2、3、4段作為教學內容。側重于研讀本文寫景部分的特點: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是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里呢?要求學生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開課時我選擇了初三(2)班(平行班)作為教學班,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學生宣布時,他們很興奮,認為老師很看重他們,于是大家在課前積極參與預習,課前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凈凈,為聽課老師準備好椅子。課堂上學生積極投入,雖算不上踴躍發(fā)言,但也超出了平時的拘謹,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學生們通過這節(jié)課充分感受了本文語言凝練,對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九
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歷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更是難點。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如時代的滄海桑田、社會文化的突變激進、詩歌在現代社會的嚴重邊緣化、應試教育對詩歌本質的戕害等等,要讓現在的中學生通過幾節(jié)有限的語文課能夠鑒賞中國古典詩歌的美,進而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獲得對于詩歌和古典文學的生命體驗,說實話很有難度。但有難度,不等于說沒可能。本節(jié)課的設計,就是希望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第一,通過對《登岳陽樓》的教學,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詩歌中登臨詩的基本內容、情感和一般鑒賞方法。
第二,通過回憶以前所學(《登高》)和本節(jié)課的《登岳陽樓》,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確立鑒賞古典詩歌的六個角度,即背景、內容、手法、情感、結構、意義。
第三,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挖掘學生已有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能力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節(jié)課堂教學中,教者努力去實踐這三方面,但實際的課堂教學永遠不可能如預先設想那樣按部就班的進行,并能夠完美達到教學設計的要求。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在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詩歌鑒賞能力上做的還不好,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懷疑,某些過程有“快進”之嫌,而我覺得鑒賞詩歌是急不得的,必須“慢嚼細咽”,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情感體驗和審美獲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誘,甚至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閱讀中獲得美感體驗?;蛟S,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只應該做一個引領學生走進中國古典詩歌“桃花源”的向導,要展示給學生詩歌的美,或凄艷,或雄壯,或灑脫,或謹慎______讓學生在這里自主閱讀,自由體驗,暢所欲言,興之所至,或引吭,或潑墨,或沉思,或激辯——只有這樣,才能“詩無達沽”“詩神憑附”,中學的詩歌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有所為有所得,中國古典詩歌的光輝才能引導這個民族的未來,引導這個民族的良心,讓我們“詩意的棲息”于這地球。
力雖不逮,心向往之。勉之!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一
優(yōu)點:對學習者的分析詳細準確;對三維目標的設計也全面詳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媒體的選擇較合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讓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并在課后的作業(yè)中得到拓展。
缺點:“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范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話不是太好,沒能給學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蔽难晕牡膶W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學生包辦了的味道。
優(yōu)點:整個過程比較合理。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導入到結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現代教學思想滲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學的應用,給學生寬松的思維空間,采取了應變得當的措施,問題的設計突出重點,降低難點,難易適中,能讓85%以上的同學都能自己解決問題,板書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缺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組的探究、合作學習比較多,沒能盡情的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特別是對于差生、沒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fā)展、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對特們今后的成長很不利。
改進建議:
1、走出去、請進來,多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
2、努力鉆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提升。
優(yōu)點:注重了對學生的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比如:朗讀技能的培養(yǎng)(放朗讀帶、進行指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由學生找、問題由學生解決、教師歸納)讓學生收集有關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學生收集、教師補充)引導學生重點品味語言的能力;(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增強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比較閱讀的能力等。這篇課文教學策略的運用也比較恰當合理。以誦讀和探究式、自主討論式為主,當然,我還會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做出合理的調整,還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讀帶、或用多媒體中音頻、視頻、圖片,在增加學生積累的同時,也教會學生積累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它發(fā)揮最大的才能與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及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
缺點:盡管我也在盡我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到至臻至善。但總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時對多媒體的運用,時機掌握不好;或運用的不太合理;有時對問題的設計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思維束縛的太死;教學方法運用的欠妥等。
改進建議:
1、從“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著眼與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2、多與同行們探討、研究,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與策略。
3、抱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會走向成功。
4、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5、引進生活的“活水”,隨時給自己注入教育、教學的新鮮血液。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二
一、從煉字、內容、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這首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試著,并且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學能夠積極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學還缺乏表達見解的勇氣。
二、在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討論,博采眾長。討論杜甫“憑軒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結合詩句內容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檢查探究成果時,不少學生回答的很不錯。
三、選取高考答題作為課堂內容的延伸。本課堂的教學重在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式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經典回顧”,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不足之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三
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閱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后,就讓孩子們自己閱讀,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讀給他人聽,再把一些字、詞打上記號,去看注解或查閱工具書,主動解決。然后再參與到小組中去,進行上面的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小組內還不能解決的,就每個組派人到黑板上板書出來,向老師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著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fā)揮優(yōu)勢,發(fā)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在自主學習和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前,得正確劃分每個小組的成員結構,要兼顧好、中、差的學生進行合作。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合作對象,對自己組內的'成員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夠在組內找到自己學習的幫手。特別是組長的作用不可忽視。在古文學習中,組員的幫助效果很好,他們自己主動了解和學懂一遍的東西,比老師講三遍還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六個組,每組6~7個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讓他們都能感覺到自己在組內的作用。閱讀古文的時候,主動找到讀得好的同學,先聽自己讀一遍,再聽別人讀一遍,相互補充和矯正。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主動合作的意識和自己合作的對象,還有具體可行的交流方式。每當我看見他們在真正用心討論和思考不懂的問題的時候,我感到很輕松,也很滿意;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總結起來交給我的時候,我又覺得他們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時候了。我以前很羨慕像魏書生之類的教育家們那么愉快、輕松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開始嘗試,也體會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懶書”。
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要開放教學空間和時間,放松學生的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和搞活活動的方式。但是難免有些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對其他同學的依賴性。因此,老師在上課時要對合作討論有明確的要求和合作探討的具體任務。不是盲目的一陣熱鬧和喧嘩,更不是人云亦云的敷衍,特別對少數不動腦筋,依賴性很強的學生,老師要單獨提問和督促。像我在教學《岳陽樓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很不錯。甚至加強了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一個人讀得不好,其他同學也很著急,大膽地上臺為他糾正,形成了一種很良性的競爭意識。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四
1、課堂教學程序流暢: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理解詩歌,合作探究——聯(lián)系同類,拓展深化”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其中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明顯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這一主線的,在研讀一課的同時落實一些研讀詩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觸摸詩人的感情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詩。
2、抓住“反復誦讀”的重點: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讀準詩歌”:有自由讀、單獨讀、齊讀、抓住節(jié)奏讀。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全詩譯文。接著,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后,配上符合全詩意境的音樂,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挑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
在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3、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五
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反思主要有: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導演,是節(jié)目的主持人。角色安排尺度掌握較好。
2、教師導讀設計和點撥、矯正或補充較合理。
3、學生以小組、以個體參與率較高,同時體現了師生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的內容深淺度適宜,安排合理。
5、學生查工具書、板書、發(fā)言比較踴躍,課堂氣氛適度活躍。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3、領悟作者的情感。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江西南昌)。而岳陽樓,以其宏偉的氣魄和壯麗的風采,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我們來欣賞一下杜熙宇同學為大家搜集的圖片,請他來講解一下。(出示圖片)
多美的岳陽樓,可是同景不同情,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課件“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指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1.作者簡介:陳與義,宋代詩人,字去非,自號簡齋。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著有《簡齋集》。
2.寫作背景:靖康之難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
三、 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這首詩七言律詩)
1、范讀(先聽朗誦,注意聽準字音和節(jié)奏)
2、跟讀(請同學們小聲跟著讀)
四、自讀文章,粗理大意。
(1)(請同學們自讀這首詩,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根據注釋,解釋詩中的重點字詞。(見大屏幕)
2、本詩的詩眼是什么?(悲)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對應哪個句子?(悲傷,老木滄波無限悲)
(找不準的地方,小組內可以討論一下)
明確答案。
(2)(好,我們明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基調,齊讀一下這首詩) 齊讀詩歌。
(3)(都有起立,我們看著大屏幕中的圖片,就如登臨此樓,讓我們再讀一遍)
再次齊讀詩歌。
師評價:同學們讀的悲傷少了點,豪邁多了點,但是我們還是要懷著悲傷的心情來繼續(xù)欣賞這首詩。
五、理解詩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們來逐句進行賞析詩歌的語言、情感,小組合作完成)
1、賞析歸納:
(1)首聯(lián)“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边@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 為近景,“夕陽”為遠景,視線由近及遠的掃描,逐漸開闊,融入暮色之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緩緩下沉的落日,提示著傍晚的安寧。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2)頷聯(lián)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lián)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3)頸聯(lián)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聯(lián)系背景:靖康之難發(fā)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lián)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lián)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袄夏緶娌ā奔葘懷矍皩嵕?,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感情:沉郁悲壯,對自己輾轉多難的生活無奈與失意。
師適時評價。
六、當堂成誦。
1、(我們現在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
2、試著背誦一遍。
七、拓展閱讀。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體會詩人的情感)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師:杜甫詩中的“老病”“涕泗流”與陳與義詩中的“老木”“無限悲”都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擔憂,對時勢的慨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關心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祖國。
八、布置作業(yè)。
我們今天的作業(yè)是將這首詩默寫在作業(yè)本上。
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謝謝同學們,下課。
九、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首:夕陽遲
頷:徙倚 欲暮時
無限悲 頸:萬里 三年
尾:白頭 老木
十、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為主線的。讀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接著,在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后,再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涵,挑對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希望老師不吝賜教。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七
《登岳陽樓》是高中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杜甫的一首詩,教學重點是學習運用“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欣賞古典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作于大歷三年冬。當時杜甫57歲,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時值深冬,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國家動亂,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詩人通過描繪洞庭湖雄偉壯闊的畫面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了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意境壯闊。
本節(jié)課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教完后,我覺得本節(jié)課總體是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優(yōu)點:
一、從總體設計思路與教學過程看,本節(jié)課教學始終遵循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訓練,老師引導。整節(jié)課至始至終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很足,多大10多分鐘。
二、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練習,到拓展檢測,始終圍繞“詩歌意境賞析,語言品味,主旨探究”進行,緊扣教學重難點,突出高考詩歌考點,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三、本節(jié)課運用導學案教學,對學生的如何賞析詩歌做了方法指導,特別是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做了針對性指導,基本解決學生答題思路會亂,表達不清等問題。
四、本節(jié)課突出了朗讀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學生的朗讀背誦達十多次,有示范朗讀,自讀體驗,有齊聲朗讀,情感朗讀,朗讀較有層次,基本達到了當堂背誦的目的。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八
這是一位老師教《岳陽樓記》第一課時的過程記錄。他的設計與一般的語文老師不同,我們喜歡第一課時讓學生學會翻譯與理解重點實詞,第二課時才分析課文的主題與寫法。我覺得這樣教學使文言文更加有語文味,不會讓文言文教學成為千篇一律的翻譯與理解,使學生厭學文言文。也許我們都應該經常使用類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導學生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人樂”的主旨時的問題設計也很奇妙,值得學習。唯一覺得有遺憾的是覺得從新聞為《楓橋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質獎章導入本文感覺不咋樣,還不如直接用描寫岳陽樓的詩句導入。而且在講四大名樓的時候覺得所用的時間過多,離開文本時間太長。
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向來被老師和學生認為是最枯燥的學習內容。尤其是這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思想性很強的名篇《岳陽樓記》,講過之后,深有感觸。教學中我嘗試,以自主學習為主,小組活動為輔: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閱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后,就讓學生自己閱讀,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聽對方讀課文,互相正音。將重點的字、詞標上記號,借助注解或查閱工具書,主動解決。每個小組共同提出問題,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將之匯總,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之后再有個別同學補充沒有提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著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fā)揮優(yōu)勢,發(fā)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在本次教學中,我主要選擇的是課文的2、3、4段作為教學內容。側重于研讀本文寫景部分的特點: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是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里呢?要求學生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開課時我選擇了初三(2)班(平行班)作為教學班,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學生宣布時,他們很興奮,認為老師很看重他們,于是大家在課前積極參與預習,課前又把教室整理得干干凈凈,為聽課老師準備好椅子。課堂上學生積極投入,雖算不上踴躍發(fā)言,但也超出了平時的拘謹,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學生們通過這節(jié)課充分感受了本文語言凝練,對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篇九
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歷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更是難點。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如時代的滄海桑田、社會文化的突變激進、詩歌在現代社會的嚴重邊緣化、應試教育對詩歌本質的戕害等等,要讓現在的中學生通過幾節(jié)有限的語文課能夠鑒賞中國古典詩歌的美,進而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獲得對于詩歌和古典文學的生命體驗,說實話很有難度。但有難度,不等于說沒可能。本節(jié)課的設計,就是希望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第一,通過對《登岳陽樓》的教學,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詩歌中登臨詩的基本內容、情感和一般鑒賞方法。
第二,通過回憶以前所學(《登高》)和本節(jié)課的《登岳陽樓》,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確立鑒賞古典詩歌的六個角度,即背景、內容、手法、情感、結構、意義。
第三,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挖掘學生已有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能力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節(jié)課堂教學中,教者努力去實踐這三方面,但實際的課堂教學永遠不可能如預先設想那樣按部就班的進行,并能夠完美達到教學設計的要求。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在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詩歌鑒賞能力上做的還不好,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懷疑,某些過程有“快進”之嫌,而我覺得鑒賞詩歌是急不得的,必須“慢嚼細咽”,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情感體驗和審美獲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誘,甚至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閱讀中獲得美感體驗?;蛟S,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只應該做一個引領學生走進中國古典詩歌“桃花源”的向導,要展示給學生詩歌的美,或凄艷,或雄壯,或灑脫,或謹慎______讓學生在這里自主閱讀,自由體驗,暢所欲言,興之所至,或引吭,或潑墨,或沉思,或激辯——只有這樣,才能“詩無達沽”“詩神憑附”,中學的詩歌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有所為有所得,中國古典詩歌的光輝才能引導這個民族的未來,引導這個民族的良心,讓我們“詩意的棲息”于這地球。
力雖不逮,心向往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