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淵明飲酒教案(案例12篇)

字號:

    教案還應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使用,利用多種教具和媒體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語言要簡明扼要,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一
    1、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博大精深,詩歌猶如其中的一泓清泉,常常能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清涼的慰藉。陶淵明更是我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詩人。他,不僅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歌更對晉以后的唐宋詩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飲酒》則是他“田園詩”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作。
    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歸隱之后的思想,贊美田園生活的無限美好,流露出詩人融入自然的那種閑適自得的感情,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厭惡與憎恨。雖然八年級的學生對陶淵明并不陌生,但對其思想的高度,對其歷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這首古詩詞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對作者的理解。將作品與作者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不僅學到學習鑒賞詩歌的常見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同時,體會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2、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的確定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而對詩詞的學習,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于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為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1、掌握朗讀的韻律節(jié)奏,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
    3、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真意”“悠然”等詞句的含義以及陶淵明的處世態(tài)度。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陶淵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經學過了陶淵明的多篇古詩文,其中有古詩《歸園田居》,古文《桃花源記》,傳記《五柳先生傳》,對其人其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積累了很多名句。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領會詩歌的內涵,達到“以詩解詩,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實現的。
    三、教學理念:
    出于對教材以及作者陶淵明這樣的理解以及學生實際,加之詩歌這種文學體裁能啟發(fā)思維,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為了將這首詩講出味道來,讓學生能從多方面收獲。在教學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兩點:
    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2、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及手段實施教學。
    1、朗讀欣賞法
    2、討論探究法
    3、情境設置法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說教學設計
    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與作品、作者對話,以便探求詩歌的言外之味,尋求適合學生解讀經典古詩詞的賞讀途徑,我設計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情境導入
    教師先出示一副對聯(lián),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出這位獨愛菊花的田園詩人就是陶淵明。順勢請學生交流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并且結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語句來評價陶淵明。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我給學生作如下示范并出示句式。
    這樣在學生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導入本課的學習。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走近這位真正的隱士,田園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領略他給我們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這樣的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又能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實現本節(jié)課“以詩解詩,以文解文”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當然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學生疑
    (新課標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敢于懷疑的精神,我引導學生注意題目和詩文的聯(lián)系。相信善于觀察的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并且提出這樣的疑問:題目雖為《飲酒》,但詩文為何沒有提到酒?如果學生之間能結合自己讀書所得解答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會給予這樣的解答:陶淵明共寫《飲酒》詩20首,詩前有小序,序中說,這些詩是其“閑居寡歡”,“既醉之后”所作?!讹嬀啤吩姸际翘諟Y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而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
    這首詩寫田園之景,抒隱居之情,以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
    為了深入了解關于古人的“酒文化”,我還補充這些材料:在古代酒與人關系甚密,可解憂可增興。
    曹操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詩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xiāng)。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俗語:酒后吐真言,我們來看看陶淵明的真言。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二
    《飲酒》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為大家分享了飲酒的教案,歡迎借鑒!
    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誦讀涵詠法;批注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詩人遠離世俗名利,回歸自然、田園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賞析本詩的重要意象和煉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鐘嶸在《詩品》中稱一位詩人為“古今隱逸是人之宗”,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陶淵明)
    請結合書上注釋1和課外閱讀材料來給我們介紹一下陶淵明。
    名潛,子元亮。東晉詩人。田園詩派鼻祖。
    性嗜酒,好讀書,常著文章自娛。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
    東晉朝綱混亂,世人向往世外桃源?!短一ㄔ从洝?BR>    高風亮節(jié),憤然辭官?!粸槲宥访渍垩?BR>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他的《飲酒》。請人來黑板寫一下酒字。
    二、讀詩韻
    自由朗讀本詩。從句數、押韻、對仗思考本詩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
    為古體詩: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找出本詩的韻腳(an),自由讀一讀。
    請男、女兩位同學各朗讀一遍,其他同學在書本劃分本詩節(jié)奏。然后一位同學上臺劃分。
    有可能有疑問的地方:1.何。則進行釋義:怎么,為什么,突出疑問語氣,故單獨劃分。并指導疑問語氣的朗讀,學生讀,師范讀,全體讀。2.相與。釋義:一起。故劃分時不能分開。
    展示全詩節(jié)奏:齊讀感韻味。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詩的感情基調可以用詩中哪一個詞來概括?(悠然)
    自由讀全詩,找出蘊含“悠然”之意的詞、句或意象,思考你從中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并仿照示例進行批注??梢酝乐g交流討論。
    示例:我發(fā)現“廬”和“籬”中蘊含著作者的悠然之意?!皬]”是簡陋的房屋,“籬”是田園農家常見的籬笆。從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園簡樸生活的陶淵明。
    答案預設: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一句自問自答。因為心遠離塵世的喧囂,所以即使身處鬧市,也覺得是置身在幽靜偏僻之所。從中我感受到了內心安寧,自得與田園隱居生活的陶淵明。請同學再讀這種自得之意。
    菊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薄鞍蛋档希谌谝币秉S。”“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边@樣的詩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淵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從中我感受到了一個“與世無爭,自然樸素,堅貞高潔”的陶淵明。
    同樣運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詩中還有嗎?(飛鳥)讀一下描寫飛鳥的句子,你能生動地描述這幅美妙的畫面嗎?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與我結伴而還。飛鳥象征著在官場闖蕩多年的,終回歸田園的陶淵明。這里可以看出一個遠離名利紛爭,心靈如飛鳥自由自在的陶淵明。
    “悠然見南山”。引導分析煉字:悠然望南山好還是見南山好。見是看見的意思,望是遠眺,前者是無意間看見,后者是主動尋求、刻意去看,體現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隨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別有一番瀟灑。后者顯得刻板拘謹。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寄情田園、寄情詩酒,獲得心靈解脫的陶淵明。
    教師總結“煉字”題答題方法:1.字義不同2.作者情感、情緒的不同
    四、讀真意
    再分組讀全詩,讀出悠然,并說說你讀懂陶淵明心中的真意了嗎?
    生輪流說。
    師總結:·遠離官場,回歸田園;·遠離世俗名利,回歸自然。
    五、課外名句欣賞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不為貧賤而憂傷,不匆忙追求富貴。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終存在。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年少時就沒有隨俗的氣韻,天性是熱愛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人死后還有什么好說的呢,把身體托付給大自然罷了。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優(yōu)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賞,遇到不同觀點一起討論分析。
    板書設計:
    遠離官場回歸田園
    遠離世俗名利回歸自然
    悠然真意
    (象征,煉字)
    《飲酒》教學反思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然后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么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著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于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三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詩人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生命態(tài)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正確認識和理解詩人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tài)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體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詩人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詩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xiāng),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jié)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fā)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xié)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靶倪h”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huán)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tài)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詩人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七、小結拓展
    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布置作業(yè) 背會并抄寫《飲酒》
    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_________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_________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_________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四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復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
    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語感的培養(yǎng)和詩的表現手法的學習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以有關飲酒的話題導入課題,然后板書課題《飲酒》(其五)陶淵明。
    二、作者、作品介紹: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淵明個人小檔案,學生齊讀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
    性格:“嫻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
    2、作品介紹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組詩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園詩”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作。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田園詩人”“平淡之宗”之稱。
    三、詩韻朗讀
    1、學生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
    (1)、老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劃分五言詩的朗讀節(jié)奏
    2、學生自我評價朗讀效果,并明確這首詩所適合的朗讀語氣。
    3、學生以合適的語氣和節(jié)奏再讀詩歌,教師指導。
    4、播放詩歌朗讀范文,學生借鑒掌握。
    5、學生個別朗讀,師生訂正。
    四、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心境(用詩句中的一個詞回答)?
    明確: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遠”主要體現在哪些詞語當中?
    2、展示歷史背景知識,請學生閱讀,以幫助理解。
    3、學生明確: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描繪的語境
    陶淵明為何對菊花情有獨鐘?
    菊花與陶淵明有何相似之處?
    比較將“悠然見南山”的“見”改為“望”的不同之處。
    學生講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悠然之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學生釋義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
    “車馬喧”僅僅指車和馬的喧囂聲嗎?如果不是,還指什么?
    遠離了什么?親近了什么?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歌描繪的意境
    作者看到“飛鳥相與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覺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獲
    細品研讀詩歌,想想從詩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樣的陶淵明?請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淵明”說說看。
    七、總結下課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五
    飲酒
    原文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譯文
    其一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huán)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終于在義熙元年(4),他四十一歲時,當了八十余日的.彭澤令后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zhí)耒耜,躬自勞作。由于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于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因此,當時文人們懼談政治,盡是躲開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隱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學清談等方式來表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統(tǒng)治者猜忌,以招來人身傷害。橫禍難料的黑暗現實造成的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影響破落貴族出身的陶淵明。他從二十九歲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歲解去彭澤令,前后幾仕幾隱,實際做官時間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這樣在黑暗現實里稍縱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語言,指責黑暗社會,揭露政治危機,鄙棄虛偽世俗。
    組詩《飲酒二十首》前有小序,這是研究陶淵明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料?!伴e居寡歡”、“顧影獨盡”,可見詩人是在極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寫《飲酒》詩的?!凹埬於?,辭無讓次”,可見這中間有個由少到多,逐漸積累的過程,并非一時所作,而是詩人把他平時積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這個最恰當的時機抒發(fā)出來的。
    關于《飲酒二十首》的寫作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歷來大致有六種說法:元興二年癸卯(4)說、元興三年甲辰(4)說、義熙十年甲寅(4)說、義熙二年丙午(4)說、義熙十二三年(416、4)說、義熙十四年戊午(4)說。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六
    陶淵明的《飲酒》詩,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這首詩的意境,也認識一下作者的風格。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背誦全詩。
    2、通過對“菊”“南山”“山氣”“夕陽”“飛鳥”等意象的體味和對“喧”“遠”“見”等詞語的玩味欣賞,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悠然閑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藝術化)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了解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法】
    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lián)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辭官歸隱,“帶月荷鋤歸”,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
    他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彈撥一遍寄托心意。造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們。他若先醉,就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難得見。
    一篇《桃花源記》建構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令后人永遠懷想。
    他就是陶淵明,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
    二、解題
    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4)。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一)一讀品詩韻律美
    1。學生試讀。
    2。聽教師范讀或錄音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jié)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3。明節(jié)奏: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讀品詩情感美
    1。再讀一遍詩歌,品兩個詞“心遠”與“悠然”。
    2。多媒體資料展示:
    四次入仕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為官,并屢屢掙扎于進退之間。
    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經家叔陶夔推薦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種有名無實的學官)。這是陶淵明生平第一次做官,這一年他29歲。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眲側胧送揪陀龃煺?,這對年輕的陶淵明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辭掉祭酒后,陶淵明在家賦閑。這時他已年過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訓讓陶淵明內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韜光養(yǎng)晦、等待時機。恰在這時,朝廷的局勢發(fā)生了好轉。幾年來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出世”思想終于重見天日。晉安帝隆安二年(3),陶淵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當了一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34歲。第二年,江南發(fā)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孫恩領導五斗米道徒起義。一時間所向披靡,攻下了許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時候起義軍已逼近京師,這時桓玄便派遣陶淵明作為使者到建康,請求獲準發(fā)兵。陶淵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馬道子父子挾制皇室專橫暴虐,終于明白司馬道子父子與桓玄之間的矛盾實質不過是各派勢力之間權利的爭奪,遂對朝廷失去了信心。這樣他內心深處里的那份蟄伏已久的報國熱情也就一點點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這次出使已沒有任何意義,開始后悔起當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隱居園林。就在這時,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因病逝世,陶淵明于是離開桓玄幕府回家奔喪去了。
    任鎮(zhèn)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陶淵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晉安帝元興三年(4)。這一年的二月,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因反對桓玄稱帝而在京口聚義、討伐桓玄,劉裕為盟主。這時陶淵明應詔到劉裕府里做鎮(zhèn)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40歲。陶淵明此次出仕對劉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業(yè),以實現他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劉裕在剛剛取得一些勝利后便開始耀武揚威、志得意滿。陶淵明再次失望辭官。
    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陶淵明在時任尚書的家叔陶夔的幫助下去彭澤縣做了縣令。這一年陶淵明41歲。陶淵明是這年八月任彭澤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來一名督郵。督郵作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縣鄉(xiāng),糾舉所屬縣是否有違法之事。當時官場潛規(guī)則,州郡官無論大小,到下屬縣里檢查十分排場,甚至利用職權索要賄賂。因此,這些縣令無不巴結獻媚。陶淵明生性耿直,對于督郵的到來不以為然。按照當時規(guī)定,若上級官員視察,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的官服率眾官前去迎接,故縣吏對陶淵明說:“應束帶見之?!边@即使在今天也不足為過,但陶淵明對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認為若以此那就是對自己的屈辱,于是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當日解去印綬辭官歸家。從此以后,陶淵明不再為官。
    明確: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遠離了名利場上的角逐。遠離了官場的鉆營取巧,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腐化墮落……遠離了這一切,作者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一種從官場退隱的輕松和喜悅。
    4。陶淵明迫于無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辭官歸隱、躬耕田畝,選擇了一條隱居的人生之道。再讀材料:
    隱居方式
    由于玄學影響,魏晉人士往往重“意”輕“形”,認為隱逸并非只有蟄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種形式,比如玄學大師郭象在《莊子·逍遙游》注中說道:“所謂塵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彼J為“真隱”與“假隱”的區(qū)別,并不必執(zhí)著外在形跡,只要是內心超然物外,隱于朝市與山林無異。當時的人王康琚有首詩說得好:“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簾首陽,老聘伏柱史?!薄按箅[于市”就成為后人常用的一個成語。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七
    陶淵明是歷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飲酒詩的,他的飲酒詩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廣泛地反映了他的人生經歷及其感悟,是文學園地里很寶貴的珍品。
    陶淵明的經歷并不復雜,但隱而仕,仕而隱,幾經曲折,終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在飲酒與作詩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樂趣。先生的`飲酒詩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深刻感悟,體現了他豁達大度的人生態(tài)度,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樸的個中樂趣。
    一.隱居縱情之樂
    陶淵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實、淳樸、自然”。盡管出于生計考慮他常常不得不出仕為官,但是他并不能縱情盡興。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認為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中”,可見詩人對于“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的輕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淵明每一首飲酒詩都從自然之景或者閑適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領悟,表明自己的心志?!讹嬀啤菲湟槐砻魉呀泤⑼噶颂斓篮腿说?,所以并不將一己的窮達放在心上,而能安平守拙,躬耕自樂,盡情追求內心的平靜歡樂。他以故秦東陵侯邵平入漢成為瓜農的史實為例,來說明榮衰不定之意。認為人道每如天道,寒暑既有代謝,人事亦有榮衰,賢明的人明察時機,誓將不再疑惑。又比如“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以幽蘭自喻,希望有清風吹來。重復以往的的道路或許可以通達,然終非良計,鳥盡而良弓藏,歸隱才是唯一出路。其實,清風難至,任道難通,幽蘭終處幽谷,賢人終當隱居。當陶淵明明白了這人生至理后,他就捧起酒杯,在飲酒中忘卻了世俗的利害,拋棄了名韁利鎖,即使所謂人之常禮對他來說也是多余的,隱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飲酒就能釋放心中的郁結。陶淵明放縱不羈的性格受阮籍影響很大,但是較之阮籍,他的思想平靜得多,顯得更超脫,也更真純。
    二.農忙稼穡之樂
    陶淵明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隱居山林的方式。隱居之后沒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樣或身居高位而不務實務,或者占有山水莊園徜徉其間,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樣有距離地欣賞自然,而是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園里體會稼穡之樂?!俺筷乩砘姆x,帶月荷鋤歸”,“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淵明的農耕主要目的應該不是為了生計,他想要的是那種寄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間,開荒南山,稼穡扶鋤,像一般農民那樣在田間忙碌,勞作之后“斗酒聚比鄰”。盡管此時生計難以維持,但詩人的心境眼界卻是開闊的,他依然說“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酒酣之時,感慨韶華易逝,人生苦短,于是眾人通宵達旦,把酒共飲。正如孫人龍緝《陶公詩評注初學讀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時的他不是一個居廟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務農老漢,與酒為伴,體會著四季交替的簡樸的快樂。在《飲酒》詩中:“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言亂,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兩忘是詩人畢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謂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勞作之中或之余,與鄰居村民在田間地頭飲酒歡樂,彼此之間沒有上下級的關系,也不需繁文縟節(jié)。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稱呼就怎么稱呼,毫無講究,不存在“不敬”之罪。這種勞動中建立起來的感情與樂趣,純而又純,沒有互相利用之虞,沒有心機巧詐之慮,但是這恰恰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與樂趣,也包含著人生至理。在《陶淵明集序》中,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第一次說出:“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意焉”,以其獨特的視角道出了陶淵明詩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樂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門”,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類別的宗教。古代中國也有儒教中人詆毀釋道的,自然也有釋道互相批評的現象,但是對于陶淵明來說似乎“來者不拒”。陶淵明生活在玄學、佛學盛行的時代,其思想以儒家為本,同時也接受了老莊與佛教的影響。其詩文中所體現出來的儒家的浩然正氣與安貧樂道、道家的避世隱遁與生寄死歸,歷來為眾人所津津樂道。道家思想對陶淵明的影響學術界公認。陶淵明歸隱后也潛心自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他也會不自覺地用一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信仰,“采菊”、“東籬”、“悠然”、“南山”、“自然”等詞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籟的道家思想的影響。詩人對自然的追求是對形體和精神雙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東晉的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和當時的佛界領袖慧遠關系甚密,濃郁的佛教氛圍對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陶淵明詩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空”,這與佛學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淵明最終回歸自然、走向田園,固然有其道家因素,當然也離不開佛教的影響。陶淵明平靜看待生死,這種人生參悟也極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種煩惱,使人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生死。“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各養(yǎng)千金區(qū),臨化消其寶”。陶淵明一生坎坷,三仕三隱,面對世事、禍福、得失,能以一種豁達的胸襟泰然處之。特別是對于生死問題,他能淡然處之,不以生死為累。他認為人有生必有死,這純屬自然規(guī)律,人應該正確看待生死。而陶淵明雖然隱居,卻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沒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脫俗,反而樂于與人溝通,追求自然之樂。他于人世之間出而入,入而出,這種介于出入之間的狀態(tài)正是儒道釋三教并存無礙的境界。也正是這個原因,陶淵明的飲酒詩體現了思想無界,胸懷無限的無限闊大之樂。
    陶淵明的飲酒詩詩風獨特,沖淡平和,將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節(jié)先生人格之高潔,襟懷之超曠為后代樹立了典范,也為我們構筑了一個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國。他詩中之樂幾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蘊含著深邃的思想。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八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xù)續(xù)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一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于回家鄉(xiāng)當隱士去了?!讹嬀啤吩娨唤M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一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一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閱讀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記結廬之事,寫田園之景,抒隱居之情,以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
    “心遠”,是思想遠離官場的意思。
    “而無車馬喧”,寫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靜,沒有什么人前來打擾。
    詩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卻沒有什么有地位的人來拜訪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遠離塵囂,那么處于眾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凈之地了。詩人歸隱后,停止了和舊日仕途友人的來往,天長日久,自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
    詩人在自家的菊園里采菊以佐酒,悠閑地抬起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的情致。
    “見”是無意間看見,如好友相見,表現了詩人把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賞,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
    5.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景物描寫的含義。
    山間的云氣到傍晚的時候顯得很美,這時飛鳥也結伴歸巢了。詩人從自然景色中領略到無限的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會勾起詩人辭官歸隱的聯(lián)想。
    6.詩的最后兩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認為留給讀者一個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避禍的遁詞,陶淵明迫于當時嚴酷的政治,不能明說自己的感受。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九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xù)續(xù)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一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于回家鄉(xiāng)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一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一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閱讀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記結廬之事,寫田園之景,抒隱居之情,以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
    “心遠”,是思想遠離官場的意思。
    “而無車馬喧”,寫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靜,沒有什么人前來打擾。
    詩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卻沒有什么有地位的人來拜訪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遠離塵囂,那么處于眾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凈之地了。詩人歸隱后,停止了和舊日仕途友人的來往,天長日久,自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
    詩人在自家的菊園里采菊以佐酒,悠閑地抬起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的情致。
    “見”是無意間看見,如好友相見,表現了詩人把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賞,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
    5.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景物描寫的含義。
    山間的云氣到傍晚的時候顯得很美,這時飛鳥也結伴歸巢了。詩人從自然景色中領略到無限的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會勾起詩人辭官歸隱的聯(lián)想。
    6.詩的最后兩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認為留給讀者一個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避禍的遁詞,陶淵明迫于當時嚴酷的政治,不能明說自己的感受。
    陶淵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十
    《飲酒二十首》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
    :《飲酒》這首詩通過描寫陶淵明歸隱田園后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和悠閑自得的心境,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同時,通過描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十一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xù)續(xù)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一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于回家鄉(xiāng)當隱士去了?!讹嬀啤吩娨唤M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一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一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閱讀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記結廬之事,寫田園之景,抒隱居之情,以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
    “心遠”,是思想遠離官場的意思。
    “而無車馬喧”,寫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靜,沒有什么人前來打擾。
    詩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卻沒有什么有地位的人來拜訪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遠離塵囂,那么處于眾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凈之地了。詩人歸隱后,停止了和舊日仕途友人的來往,天長日久,自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
    詩人在自家的菊園里采菊以佐酒,悠閑地抬起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的情致。
    “見”是無意間看見,如好友相見,表現了詩人把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賞,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
    5.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景物描寫的含義。
    山間的云氣到傍晚的時候顯得很美,這時飛鳥也結伴歸巢了。詩人從自然景色中領略到無限的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會勾起詩人辭官歸隱的聯(lián)想。
    6.詩的最后兩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認為留給讀者一個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避禍的遁詞,陶淵明迫于當時嚴酷的政治,不能明說自己的感受。
    陶淵明飲酒教案篇十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
    飲酒其二翻譯:
    據說積善有善報,
    夷叔餓死在西山。
    善惡如果不報應,
    為何還要立空言?
    榮公九十繩為帶,
    饑寒更甚于壯年。
    不靠固窮守高節(jié),
    聲名百世怎流傳?
    飲酒其二主旨:
    文章通過對善惡報應之說的否定,揭示了善惡不分的社會現實,并決心固窮守節(jié),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詩意之中,透露著詩人憤激不平的情緒。
    飲酒其二字詞解釋:
    (1)云有報:說是有報應。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后,二人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餓死。(見《史記·伯夷列傳》)西山:即首陽山。
    (2)茍:如果。何事:為什么。立言:樹立格言?!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盎蛟唬骸斓罒o親,常與善人?!舨氖妪R,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BR>    (3)九十行帶索:《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4)固窮節(jié):固守窮困的節(jié)操?!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chuàng)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文學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