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等方面的體驗和感悟的總結,它能夠幫助我們反思和提升自己。最近我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可能是時候總結一下了。心得體會能夠讓我們明確自己的成就和不足,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通過對自己的心得體會的總結,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改進的方向和提升的空間。一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給予了我很多啟示和收獲,我希望通過總結來深化對這些體會的理解。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采用引用名言或實例的方式,以增加文章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靈感和思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或許這些范文能為我們寫作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偨Y來說,寫好一篇心得體會是需要多方面的技巧和經(jīng)驗,希望大家能夠努力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一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BR>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BR>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迸笥褌?,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二
1.了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BR> 2.閱讀課文節(jié)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jié)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jīng)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tǒng)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后的直接印象,盡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tǒng)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恼Q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恼Q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tǒng)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 介紹荒誕派戲劇。
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區(qū)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五、 仔細閱讀課文節(jié)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教師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xiàn)代文體。
六、 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 布置課外閱讀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兩位流浪漢苦苦地等待著戈多,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戈多是誰,那天,他們在等待什么呢?”導入??。
二、分析作品,講解重難點。
教師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教師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jié)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jié),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fā)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xiàn)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三、布置課外任務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三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xiàn)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后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貼了,隨便一搜都會出來很多,且不論整個故事是否編纂,分解到每一個細節(jié),卻都有著真實的影子,那對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們社會的縮影,那樣的故事依然在日復一日地重復著,也許就在身邊。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四
從3035年12點09分算起,我已經(jīng)在這里坐了21個小時35分鐘57秒了。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呆在這里,也許是因為我生來就與他人不同,我有一顆能思考的大腦,因此被視為另類當廢品一樣丟棄在這里,百無聊賴地看著人造天空和塑膠植物發(fā)呆。
就像在等待戈多一樣。
大腦禮的芯片將信息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那是法國作家貝克特的作品,講得是兩個流浪漢不舍晝夜地在路邊等待戈多。
我也是如此,雖然不知道戈多是誰,但我依然坐在這里,權當?shù)却甓唷?BR> 但我并沒有等來戈多,而是一對母子,快步地走過小路。
“根據(jù)科學的計算,你每日學習的時間為10小時,每算出一道題的時間是5分鐘。從你現(xiàn)在的成績來看,你考上重點高中的概率是40%,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是30%,將來取得月薪1萬以上的工作的概率是20%。因此,你將有60%的概率存活在社會底層,40%的概率被視為廢人?!?BR> 母親的話語和男生麻木的背影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遠了。我雖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但一定不是戈多,因為他們和大部分人類一樣,崇尚科學,相信計算,千篇一律,效率至上。
我回過頭,繼續(xù)等待,看見一個中年男子,把輪椅上的老人推至路邊。
“根據(jù)科學的計算,你的死亡率在70%以上,而每天治療所花費用在1000到20xx,請護工的花費在每天500,而你最多所活的天數(shù)在30天左右,因此所需的費用在75000元上下,而我每天的工資在4000元,以此推算,你的病會耗盡我的財產(chǎn),無法讓我繼續(xù)生活。因此,遺棄是最好的選擇?!?BR> 我低下頭,卻聽見一個稚嫩的聲音。
“你好,請問你有水嗎?我的小草需要水?!?BR> 我抬起頭,是一個小女孩殷切的期盼,手里捧著一把土,土里長著一株綠草,那樣的生氣,可愛,美好。
“有的,路的盡頭就有,我?guī)闳ァ!蔽抑钢返姆较颉?BR> “真的,太好了!”她笑得那么高興,像初升的太陽,像希望的原野。
心里仿佛有什么東西被點燃了,我感受到一股激流在心頭涌動。
因為我已無需等待,我的戈多已經(jīng)出現(xiàn)。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五
初讀,你會覺得它太沒“戲”了。你看,劇中人物就是兩個衣衫襤褸,渾身發(fā)臭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在鄉(xiāng)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戈多是誰?等他干什么?這兩個流浪漢也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白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最后,戈多沒來,于是他們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沒來,他們只好繼續(xù)等待。如果說這也算是戲劇情節(jié)的話,情節(jié)就這么簡單,就這么荒誕!如果說有所悟的話,只能說,劇中寫的兩個流浪漢卑微、低賤,生活毫無著落,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完全喪失了人的理性和尊嚴。
但是,當我們聯(lián)系本劇的寫作背景再次閱讀,就可理解到,作者薩繆爾·貝克特以兩個流浪漢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劇寫于1952年。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二戰(zhàn)”中駭人聽聞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彈在廣島的爆炸,600萬猶太人的被屠殺,使人們對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產(chǎn)生根本的懷疑。戰(zhàn)后兩大陣營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核威脅仍使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新興的現(xiàn)代z41,革命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大了貧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無產(chǎn)者”的行列。整個西方經(jīng)濟蕭條,社會混亂,道德淪喪,人們思想苦悶,精神空虛,對未來失去信心。面對這種現(xiàn)實,作者力圖通過本劇反映這一“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來,劇中的兩個流浪漢正是被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的縮影”;他們無聊的動作、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正是人們精神空虛的外化;他們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后,再次賞讀作品,就會領悟到,劇作有意打破傳統(tǒng)戲劇常規(guī),既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又無情節(jié)結構;有意讓劇中人物說一些莫名其妙的對白和做一些無聊的動作,這恰恰是荒誕派戲劇作家貝克特獨特的藝術手法。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xiàn)出西方社會正經(jīng)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這種非理性夸張,再加上舞臺、燈光、道具、劇中人物荒誕的外形,使隱藏于內心的痛苦與恐怖更深沉更強烈。難怪,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真實可信,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卻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悶絕望的心態(tài)和慘淡的人生。
1.下面是兩個流浪漢在鄉(xiāng)間小道的一棵樹下見面后的對白:
愛斯特拉岡 在一條溝里。
弗拉季米爾 (羨慕地)一條溝里!哪兒?
愛斯特拉岡 (未作手勢)那邊。
弗拉車米爾 他們沒揍你?
愛斯特拉岡 揍我?他們當然揍了我。
這段對話反映了他們的何種境遇?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探究學習:愛斯特拉岡無家可歸,晚上只能在一條溝里過夜,而且還挨了打。對此,弗拉季米爾還表示羨慕,可見他的狀況尚不如對方。從這番對話可看出他們的生活極其貧困。其實這兩個流浪漢的境遇正是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下層貧困的人們陷入生活絕境的寫照。
探究學習:兩人的對白雖然凌亂,顛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時對相信《圣經(jīng)》者表示嘲弄。這反映了當代的西方,遭受“二戰(zhàn)”身心摧殘的人們對一貫尊崇的社會道德標準的懷疑,宗教的靈光已經(jīng)褪盡。
3.劇中反復出現(xiàn)下列這段對白:
愛斯特拉岡 咱們走吧。
弗拉季米爾 咱們不能。
愛斯特拉岡 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爾 咱們在。
探究學習: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白時時出現(xiàn)的“期望”“祈禱”“救世主”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的一種寄托物,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
探究學習:兩個流浪漢是被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擠扁了的“非人”,他們永無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夠實現(xiàn)的希望,反映了淪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終究無法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再擴展范圍,其實也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悶和迷惘的真實反映。
1.被認為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一種現(xiàn)代派文學,源于法國,爾后迅速風靡于歐美其他國家,在20世紀世界文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試收集相關資料對荒誕派戲劇作研究性學習。
研究方法:
(1)應從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的社會情況探究“荒誕派戲劇”產(chǎn)生的原因。
(2)應理清它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
(3)應重點探究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簡述他們的創(chuàng)作情況。
(4)在研究具體作家作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荒誕派戲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參讀書目:
(1)《百部世界文學名著賞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寫作知識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3)《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三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4)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方法: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六
目標
1.了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劇;
2.閱讀課文節(jié)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jié)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jīng)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tǒng)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后的直接印象,盡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tǒng)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恼Q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恼Q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tǒng)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 介紹荒誕派戲劇。
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區(qū)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五、 仔細閱讀課文節(jié)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xiàn)代文體。
六、 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歷史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 布置課外閱讀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兩位流浪漢苦苦地等待著戈多,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戈多是誰,那天,他們在等待什么呢?”導入??。
二、分析作品,講解重難點。
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jié)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jié),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fā)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xiàn)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三、布置課外任務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七
《等待戈多》是一個兩幕劇,基本內容大致如下:
兩個癟三式的流浪漢在黃昏的鄉(xiāng)間小道上等待從來沒有見過的戈多,他們無聊地閑談,做些機械的動作,講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遲遲不來,以至于煩悶得想到自殺,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來弄清自己的處境再死.等來等去,終于等到了來人,卻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牽著被拴著脖子的“幸運兒”.幸運兒扛著沉重的行李,拱肩縮頭,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膿,慘不忍睹.波卓氣勢洶洶,雖原諒了恐懼的狄狄和戈戈,但隨意虐待幸運兒,稱之為“豬”,揮來斥去,幸運兒也惟命是從.波卓吃飽喝足,對黃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釋,逼幸運兒為他們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牽著幸運兒和流浪漢告別.總算磨掉了一個黃昏,天將黑時,一孩子來到,他傳達戈多的旨意:今天不來了,明天一定來.
次日的黃昏,還是同樣的鄉(xiāng)間小路,同樣的兩個流浪漢,同樣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無聊至極,一個流浪漢唱了一支無聊的“狗”歌,他們追憶過去的往事,彼此爭吵謾罵,但仍不見戈多來.他們反復著下面的對話:
愛斯特拉岡咱們走吧.
弗拉季米爾咱們不能.
愛斯特拉岡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爾咱們在等待戈多.
三.相關評論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八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BR>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九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歸途中,他們漸漸發(fā)覺隊伍里頭好像少了個人,有誰被落下了似的。然而這種懷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個所有人苦苦思索卻全然無法憶起的失蹤者的面目。他們不能對之加以肯定,更無力去否定,只是隱隱覺得他們中仿似有一個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來的整體缺陷與古怪至極的不協(xié)調感激起了他們的恐慌和不安。而他們就此事的討論越是深入,對這一懷疑的真實性越是無法把握。與此同時,愈發(fā)趨于細節(jié)化的追問甚而使得他們每個人都不再能夠確定自身以及相關者的存在真實性。內心深處的恐慌和不安不斷加劇,在到達臨界點之前的那一刻,討論嘎然而止。他們最終決然否定了失蹤者的存在,繼續(xù)他們的歸程。
幾年前,一次,朋友問我有沒有什么好題材給他們劇團排戲。
《等待戈多》那樣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沒意見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個故事寫下來給了他,當然,篇幅比這長,加了角色進去,不過也僅包含故事的輪廓跟各角色設定而已。
朋友劇團的成員看了我的構想之后基本上認同了劇本的可行性,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們將之擴展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朋友把最終稿給我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極為古怪的:一個脫胎于自己但是經(jīng)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當好的,他們寫得。在文字的感覺上,我是斷然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水準。
再后來,卻聽說這出戲被取消了,在他們已排練得漸入佳境的情況下被取消了——為什么?我記得朋友事后曾將緣由告訴過我。他是說過的。我怎會忘了。恁是記不起了?!鄥s也有幾分的慶幸,心里一直有著恐懼感。怕他們的表演傳達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觀眾的不認可。
其實,整個故事都是我的夢。那時候似乎正在看歐美的一些后現(xiàn)代派作品,結果居然做了那么個荒誕的夢。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話。
是喜歡這個故事的。我認為它多多少少表達出了工業(yè)時代中的人類所處的某種困境。
國慶的兩天里看完了這本書。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jīng)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xiàn)在的你。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這是我要努力去實現(xiàn)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于過程。在于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為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才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復中產(chǎn)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再想到死亡詩社里的一句“seizetheday",besides,ritualthingi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maycreatethehighesteffiencytowardthethings.如果沒有經(jīng)歷前面的一些東西,是不會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積淀起來的,諾獎的其中一個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來就已經(jīng)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事情,這也驗證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個積累的過程,而最后那個閃光的主意出來其實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BR>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
簡歷
,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
等待戈多——這是多么具有誘惑力的字眼,但在閱讀之前內心遲遲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實,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體代表著什么,只是模糊的認為那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是無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當我懷著n個“?”讀完這個劇本后,我感到沉悶、寂寥、無奈、彷徨。等待是亢奮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們無疑是堅定的。我們要用心中的信仰,來實現(xiàn)一個艱辛的過程,秉持著前人的旗幟,走出一條屬于我們的道路!
在兩個流浪漢無助的等待和無聊的對話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無聊,雖然這孤寂與無聊出自戲劇本身,可同時又與我們心中不可鳴狀的情感相撞擊。
在此其間我們尋找著思想和情感的支點,希望從牢籠中沖破出去,也許會遍體鱗傷,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們就會頑強地站起來,為了實現(xiàn)我們心中的愿望而努力,而且讓我體味到人生中的甘與苦。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一
《等待戈多》這部劇也許看過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這部戲劇的誕生確立了荒誕派戲劇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的意義。但是正是它的荒誕性與意識流,使得許多人都放棄了閱讀,不得不說我曾經(jīng)也是這其中的一員。我們只是知道,它以荒誕的形式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人只要活著,就有一種不可磨滅的需求,那就是對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有人在劇中找,戈多就是出場過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爾扎克劇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個統(tǒng)一在劇中不出現(xiàn)的人物“戈杜”。從具體來猜,有人說那是一個著名的摩托車運動員,從虛幻的象征來理解,有人說戈多就是象征死亡。其實,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說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韋爾的《等待上帝》為證。其實我倒并不是這么詳細的考證之后得出結論,只是上帝這個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義。
一個連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虛還是確實如此,這樣的安排卻正好豐富了該劇的一層內涵。我們對于生存對于命運,始終還是一無所知的。無論戈多是誰,從作品中都能明顯感覺到,這樣一個可以讓人無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來,將帶給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變。不然何以讓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執(zhí)著于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行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終拋棄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遠不會出現(xiàn)一樣。兩個流浪漢一幕幕的只記得重復堅持等待這個行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時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兩個流浪漢為代表。
簡單來說,戈多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時,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我們都曾經(jīng)有信仰有夢想??墒潜浪氖澜缤瑫r帶走了我們關于生活的全部向往。于是,我們等待著上帝的拯救,將手放在圣經(jīng)上默念主的恩賜,但是上帝的救贖遲遲不來,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搖。于是,戈多也不是那個上帝,上帝已死,人們倔強的把命運交給戈多,等待的是對未來生活的呼喚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們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們所作所為到底有何意義,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會來,如果要賦予“等待戈多”一種意義,意義只能在于“等待”本身。“戈多”只是我們?yōu)榱俗晕揖融H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無意義。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難重重的人類史得以發(fā)展,靠的是人類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所以但其實,等待的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救贖了,自我的救贖。
等待戈多就是獲得救贖的方式,但戈多不來,救贖不來,人生的意義便只在于“等待”本身。如果消極而直白的來看待我們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過程于我們而言都是一次流浪。我們在這世上流浪,找到一個地方開始扎根。就像兩個流浪漢找到一個地方開始等待戈多一樣,我們則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戈多對我們而言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終其一生也許都在尋找的就是生命的意義,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就像是一場無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兩個流浪漢通過上吊、相罵等一些荒唐無聊的手段來打發(fā)“等待戈多”的過程,消磨時間。我并不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這正是必須的。如果將尋找生命的意義作為我們人生的最終目標,那么我們并不能一開始就找到它,所以在這漫長的旅途當中,我們所需要的是盡力來充實我們的生活。
就如同這幕劇,盡管觀眾的初衷是為了看戈多的出現(xiàn),但是最終看見的,還是流浪漢的自娛自樂。也許看到最后還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這幕劇的主角已經(jīng)毫無疑問的是這兩個流浪漢。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屗^生命的意義來主宰我們的生活呢?難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該才是主角嗎?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yōu)榱怂却鴪猿?,最終忘掉了初衷。
的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動,死亡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永遠高懸于頭頂。等待過程中所玩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游戲都是上吊,面對著死亡這樣一個同樣的重點,我們在小頻率的重復著同樣的生活。在劇中,第一、二幕在時間、地點、內容幾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內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開始的地方。這不就是人生的重復性和無奈嗎?生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我們不能自已。但是生活也會時不時給我們驚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樹長出了幾片葉子,這正是一點微不可察的驚喜和改變啊。在單調、刻板的人中里,在沒有盡頭的煎熬里,我們也應該也能夠找到快樂的。
在沒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沒有方向,即使想要遠行,也不知道將去向何方。戈多的出現(xiàn),必將顛覆兩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現(xiàn)有的生活來尋求一個結果。多少人為生命意義這個問題所困,或者碌碌無為的終其一生,或者選擇寧要真相不要平庸。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標點,總是能爆發(fā)出無限的動力去達到。我認為,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般的文學評論,總是強調戈多強調等待體現(xiàn)出的西方社會的人們的迷惘、絕望與茫然的痛苦。但是,人類的困惑總是一體的,不會因為地域和種族而有本質區(qū)別。因此,這兩個流浪漢是人類的縮影,一個源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在質問,在尋求真相,因此他們將獲得拯救或者走向毀滅。盡管他們身上散發(fā)著口臭和腳臭,但等待戈多這個神圣的行動卻使他們有權利以人類的名義說話:“可是在這地方,在現(xiàn)在這一刻時間,全人類就是咱們,不管咱們喜不喜歡?!贝砣祟惖却甓嗍枪陋殻彩且环N冒險。但是在他人還在糾纏于世俗的關系時,他們已經(jīng)做這樣一件可以自豪驕傲的事情了:“咱們盡了自己的職責。”
每個人都懷抱著希望而生活。因為人必須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個人的活著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劇中兩個流浪漢狄狄和戈戈就是因為有希望地等待著,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東西使得他們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義。他們選擇了一個痛苦的過程,用兼著血淚與痛苦的過程來證明自己等待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人要有信仰才會有所畏懼,等待戈多是一種堅守,在浮躁中堅守內心的那一份沉凈,即使做了最壞的人,也要堅守內心的那一份純凈的心靈。是啊,大家都說,沒有戈多的,你看你等了這么久,有見過嗎,沒有的,但是我依然等待著,等待著。等待戈多就是在浮躁、光怪陸離的社會中保持住最基本的純真,那是一塊柔弱的心。等待是一種狀態(tài),戈多代表一種可能從不會出現(xiàn)的東西,等待戈多是一顆滿懷期望卻注定失望的心。等待是希望與幻滅的結合體,人類應該懷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著,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發(fā)芽的日子。
“戈多”不來,那是他的選擇,但是我仍能堅持我等待的選擇。我等的不是戈多,我只是等待我內心想要追尋的一個答案,汲汲一生,我尋求的也只是這樣一個救贖而已。跟“戈多”無關,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是否“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二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蛘咭幌蛐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三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干裂,腳已經(jīng)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后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瞇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谥袇s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xiàn)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征,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于遙遠??蔀楹挝覀冞€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期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完美。那里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向等一向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于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向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zhí)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向到最終,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明白當初自我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向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于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jīng)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我最終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終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xiàn)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于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fā)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么寧愿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對自我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可是,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進取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歡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以往,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四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么。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錄錄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xiàn),然后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jīng)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奮斗,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么。人們驚愕一會后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jīng)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斗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xù)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里,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未來,在事業(yè)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舍我其誰的意氣,自創(chuàng)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峰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xiàn)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jīng),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jīng),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斗與不認輸?shù)木穸哌^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xié)議書!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五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后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yè)。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jīng)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xiāng)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chuàng)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zhàn)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y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xiàn)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xiàn)了大戰(zhàn)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冷戰(zhàn)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一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BR>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BR>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迸笥褌?,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二
1.了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BR> 2.閱讀課文節(jié)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jié)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jīng)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tǒng)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后的直接印象,盡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tǒng)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恼Q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恼Q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tǒng)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 介紹荒誕派戲劇。
教師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區(qū)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五、 仔細閱讀課文節(jié)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教師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xiàn)代文體。
六、 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 布置課外閱讀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兩位流浪漢苦苦地等待著戈多,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戈多是誰,那天,他們在等待什么呢?”導入??。
二、分析作品,講解重難點。
教師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教師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jié)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jié),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fā)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xiàn)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三、布置課外任務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三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xiàn)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后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貼了,隨便一搜都會出來很多,且不論整個故事是否編纂,分解到每一個細節(jié),卻都有著真實的影子,那對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們社會的縮影,那樣的故事依然在日復一日地重復著,也許就在身邊。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四
從3035年12點09分算起,我已經(jīng)在這里坐了21個小時35分鐘57秒了。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呆在這里,也許是因為我生來就與他人不同,我有一顆能思考的大腦,因此被視為另類當廢品一樣丟棄在這里,百無聊賴地看著人造天空和塑膠植物發(fā)呆。
就像在等待戈多一樣。
大腦禮的芯片將信息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那是法國作家貝克特的作品,講得是兩個流浪漢不舍晝夜地在路邊等待戈多。
我也是如此,雖然不知道戈多是誰,但我依然坐在這里,權當?shù)却甓唷?BR> 但我并沒有等來戈多,而是一對母子,快步地走過小路。
“根據(jù)科學的計算,你每日學習的時間為10小時,每算出一道題的時間是5分鐘。從你現(xiàn)在的成績來看,你考上重點高中的概率是40%,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是30%,將來取得月薪1萬以上的工作的概率是20%。因此,你將有60%的概率存活在社會底層,40%的概率被視為廢人?!?BR> 母親的話語和男生麻木的背影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遠了。我雖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但一定不是戈多,因為他們和大部分人類一樣,崇尚科學,相信計算,千篇一律,效率至上。
我回過頭,繼續(xù)等待,看見一個中年男子,把輪椅上的老人推至路邊。
“根據(jù)科學的計算,你的死亡率在70%以上,而每天治療所花費用在1000到20xx,請護工的花費在每天500,而你最多所活的天數(shù)在30天左右,因此所需的費用在75000元上下,而我每天的工資在4000元,以此推算,你的病會耗盡我的財產(chǎn),無法讓我繼續(xù)生活。因此,遺棄是最好的選擇?!?BR> 我低下頭,卻聽見一個稚嫩的聲音。
“你好,請問你有水嗎?我的小草需要水?!?BR> 我抬起頭,是一個小女孩殷切的期盼,手里捧著一把土,土里長著一株綠草,那樣的生氣,可愛,美好。
“有的,路的盡頭就有,我?guī)闳ァ!蔽抑钢返姆较颉?BR> “真的,太好了!”她笑得那么高興,像初升的太陽,像希望的原野。
心里仿佛有什么東西被點燃了,我感受到一股激流在心頭涌動。
因為我已無需等待,我的戈多已經(jīng)出現(xiàn)。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五
初讀,你會覺得它太沒“戲”了。你看,劇中人物就是兩個衣衫襤褸,渾身發(fā)臭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他們在鄉(xiāng)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戈多是誰?等他干什么?這兩個流浪漢也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白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最后,戈多沒來,于是他們又在第二天晚上等待,但第二天戈多仍沒來,他們只好繼續(xù)等待。如果說這也算是戲劇情節(jié)的話,情節(jié)就這么簡單,就這么荒誕!如果說有所悟的話,只能說,劇中寫的兩個流浪漢卑微、低賤,生活毫無著落,他們迷離恍惚,渾渾噩噩,完全喪失了人的理性和尊嚴。
但是,當我們聯(lián)系本劇的寫作背景再次閱讀,就可理解到,作者薩繆爾·貝克特以兩個流浪漢為主要人物有深刻的用意。本劇寫于1952年。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二戰(zhàn)”中駭人聽聞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彈在廣島的爆炸,600萬猶太人的被屠殺,使人們對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產(chǎn)生根本的懷疑。戰(zhàn)后兩大陣營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核威脅仍使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新興的現(xiàn)代z41,革命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大了貧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無產(chǎn)者”的行列。整個西方經(jīng)濟蕭條,社會混亂,道德淪喪,人們思想苦悶,精神空虛,對未來失去信心。面對這種現(xiàn)實,作者力圖通過本劇反映這一“社會真實”,彈出“一個時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來,劇中的兩個流浪漢正是被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的縮影”;他們無聊的動作、莫名其妙的夢囈之言,正是人們精神空虛的外化;他們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
在把握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后,再次賞讀作品,就會領悟到,劇作有意打破傳統(tǒng)戲劇常規(guī),既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又無情節(jié)結構;有意讓劇中人物說一些莫名其妙的對白和做一些無聊的動作,這恰恰是荒誕派戲劇作家貝克特獨特的藝術手法。這種“荒誕”的藝術形式,正好表現(xiàn)出西方社會正經(jīng)歷著難以克服的精神危機;這種非理性夸張,再加上舞臺、燈光、道具、劇中人物荒誕的外形,使隱藏于內心的痛苦與恐怖更深沉更強烈。難怪,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真實可信,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卻只能在等待中死亡的苦悶絕望的心態(tài)和慘淡的人生。
1.下面是兩個流浪漢在鄉(xiāng)間小道的一棵樹下見面后的對白:
愛斯特拉岡 在一條溝里。
弗拉季米爾 (羨慕地)一條溝里!哪兒?
愛斯特拉岡 (未作手勢)那邊。
弗拉車米爾 他們沒揍你?
愛斯特拉岡 揍我?他們當然揍了我。
這段對話反映了他們的何種境遇?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探究學習:愛斯特拉岡無家可歸,晚上只能在一條溝里過夜,而且還挨了打。對此,弗拉季米爾還表示羨慕,可見他的狀況尚不如對方。從這番對話可看出他們的生活極其貧困。其實這兩個流浪漢的境遇正是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下層貧困的人們陷入生活絕境的寫照。
探究學習:兩人的對白雖然凌亂,顛三倒四,但仍可看出其基本意思是救世主不肯救人性命,同時對相信《圣經(jīng)》者表示嘲弄。這反映了當代的西方,遭受“二戰(zhàn)”身心摧殘的人們對一貫尊崇的社會道德標準的懷疑,宗教的靈光已經(jīng)褪盡。
3.劇中反復出現(xiàn)下列這段對白:
愛斯特拉岡 咱們走吧。
弗拉季米爾 咱們不能。
愛斯特拉岡 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爾 咱們在。
探究學習: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白時時出現(xiàn)的“期望”“祈禱”“救世主”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并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的一種寄托物,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
探究學習:兩個流浪漢是被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擠扁了的“非人”,他們永無休止地等待那不能夠實現(xiàn)的希望,反映了淪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終究無法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再擴展范圍,其實也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精神上失落、苦悶和迷惘的真實反映。
1.被認為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一種現(xiàn)代派文學,源于法國,爾后迅速風靡于歐美其他國家,在20世紀世界文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試收集相關資料對荒誕派戲劇作研究性學習。
研究方法:
(1)應從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的社會情況探究“荒誕派戲劇”產(chǎn)生的原因。
(2)應理清它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
(3)應重點探究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簡述他們的創(chuàng)作情況。
(4)在研究具體作家作品的基礎上,綜合分析荒誕派戲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參讀書目:
(1)《百部世界文學名著賞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寫作知識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3)《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三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4)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方法: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六
目標
1.了解貝克特及荒誕派戲劇;
2.閱讀課文節(jié)選部分,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3.結合以前學過的戲劇類課文,分析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4.通過了解世界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絢爛色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寫了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雙雙慘死的悲劇,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社會封建和反封建兩種社會力量的矛盾和斗爭。課本節(jié)選了全劇的最后一場。先寫了朱麗葉殉情,然后寫勞倫斯長老敘述羅密歐與朱麗葉雙雙殉情的原因和經(jīng)過,最終使兩個仇家合解。劇本中的人物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和諧,蘊含著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荒誕派戲劇在巴黎戲劇舞臺上的上演,傳統(tǒng)戲劇的寫作手法被打破了,貝克特等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我們今天要學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三、學生談閱讀過后的直接印象,盡量讓學生尋找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之處。
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
1.傳統(tǒng)戲劇有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有豐滿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間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沖突,“沖突即戲劇”;而荒誕派戲劇則幾乎沒有完整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沒有完整的戲劇程式。
2.戲劇場面、舞臺形象的不同?;恼Q派戲劇不關心是否具有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強調象征意義。
3.戲劇語言與人物表演不同?;恼Q派戲劇采用了一種支離破碎的語言,表明對傳統(tǒng)戲劇語言的反叛。
四、 介紹荒誕派戲劇。
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初步閱讀的感受,引入“荒誕派戲劇”這一概念,然后介紹荒誕派戲劇的由來、思想基礎、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等。介紹重點應放在其與傳統(tǒng)戲劇的區(qū)別上,如荒誕派戲劇不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關系,不強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不要求在舞臺上展開尖銳的矛盾沖突等。
五、 仔細閱讀課文節(jié)選的第一幕,進一步體會荒誕派戲劇的特征。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在介紹的荒誕派戲劇的相關常識指導下,具體體會荒誕派戲劇表現(xiàn)主題的形式,從而認識這一現(xiàn)代文體。
六、 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對作者作一些簡要的介紹,重點介紹貝克特在荒誕派戲劇創(chuàng)作領域的地位與貢獻,接著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歷史知識,簡要介紹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社會現(xiàn)實,以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主題。
七、 布置課外閱讀
閱讀《等待戈多》全劇
第二課時
一、以問題:“兩位流浪漢苦苦地等待著戈多,可是他們并不知道戈多是誰,那天,他們在等待什么呢?”導入??。
二、分析作品,講解重難點。
可以對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結構及語言等方面作較為全面的分析。
要講清這部劇作一改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模式,劇中沒有戲劇沖突,沒有起因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情節(jié)結構,沒有豐滿、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畫,沒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代之的是沒有跌宕起伏的、無頭無尾的情節(jié),毫無人格魅力的卑微、骯臟、猥瑣的“非人”和重復機械、單調乏味、不合乎邏輯的語言。雖然這是一出“什么也沒發(fā)生”的戲劇,但卻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謬宇宙中的尷尬處境”,表現(xiàn)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義和終極目標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虛無與荒誕感。
三、布置課外任務
1.將本文排演成課本劇。
2.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條件,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荒誕派戲劇作品,以加深對這類作品的認知。
荒誕派戲劇是一個反傳統(tǒng)的戲劇流派,試研究荒誕派戲劇與傳統(tǒng)戲劇的不同
研究提綱:
1.可重點比較二者在戲劇的情節(jié)結構、戲劇沖突、人物設置與刻畫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即舉出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與傳統(tǒng)戲劇的典范作品,并對之作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二者的不同。
3.應縱深比較,即從形式到內容,從作品到作家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進行比較。
參讀書目:
1.金元浦等主編《外國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爾選編《外國現(xiàn)代劇作家論劇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七
《等待戈多》是一個兩幕劇,基本內容大致如下:
兩個癟三式的流浪漢在黃昏的鄉(xiāng)間小道上等待從來沒有見過的戈多,他們無聊地閑談,做些機械的動作,講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遲遲不來,以至于煩悶得想到自殺,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來弄清自己的處境再死.等來等去,終于等到了來人,卻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牽著被拴著脖子的“幸運兒”.幸運兒扛著沉重的行李,拱肩縮頭,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膿,慘不忍睹.波卓氣勢洶洶,雖原諒了恐懼的狄狄和戈戈,但隨意虐待幸運兒,稱之為“豬”,揮來斥去,幸運兒也惟命是從.波卓吃飽喝足,對黃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釋,逼幸運兒為他們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牽著幸運兒和流浪漢告別.總算磨掉了一個黃昏,天將黑時,一孩子來到,他傳達戈多的旨意:今天不來了,明天一定來.
次日的黃昏,還是同樣的鄉(xiāng)間小路,同樣的兩個流浪漢,同樣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無聊至極,一個流浪漢唱了一支無聊的“狗”歌,他們追憶過去的往事,彼此爭吵謾罵,但仍不見戈多來.他們反復著下面的對話:
愛斯特拉岡咱們走吧.
弗拉季米爾咱們不能.
愛斯特拉岡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爾咱們在等待戈多.
三.相關評論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八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BR>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九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歸途中,他們漸漸發(fā)覺隊伍里頭好像少了個人,有誰被落下了似的。然而這種懷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個所有人苦苦思索卻全然無法憶起的失蹤者的面目。他們不能對之加以肯定,更無力去否定,只是隱隱覺得他們中仿似有一個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來的整體缺陷與古怪至極的不協(xié)調感激起了他們的恐慌和不安。而他們就此事的討論越是深入,對這一懷疑的真實性越是無法把握。與此同時,愈發(fā)趨于細節(jié)化的追問甚而使得他們每個人都不再能夠確定自身以及相關者的存在真實性。內心深處的恐慌和不安不斷加劇,在到達臨界點之前的那一刻,討論嘎然而止。他們最終決然否定了失蹤者的存在,繼續(xù)他們的歸程。
幾年前,一次,朋友問我有沒有什么好題材給他們劇團排戲。
《等待戈多》那樣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沒意見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個故事寫下來給了他,當然,篇幅比這長,加了角色進去,不過也僅包含故事的輪廓跟各角色設定而已。
朋友劇團的成員看了我的構想之后基本上認同了劇本的可行性,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們將之擴展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朋友把最終稿給我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極為古怪的:一個脫胎于自己但是經(jīng)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當好的,他們寫得。在文字的感覺上,我是斷然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水準。
再后來,卻聽說這出戲被取消了,在他們已排練得漸入佳境的情況下被取消了——為什么?我記得朋友事后曾將緣由告訴過我。他是說過的。我怎會忘了。恁是記不起了?!鄥s也有幾分的慶幸,心里一直有著恐懼感。怕他們的表演傳達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觀眾的不認可。
其實,整個故事都是我的夢。那時候似乎正在看歐美的一些后現(xiàn)代派作品,結果居然做了那么個荒誕的夢。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話。
是喜歡這個故事的。我認為它多多少少表達出了工業(yè)時代中的人類所處的某種困境。
國慶的兩天里看完了這本書。
可能每一個文學或藝術作品在不同人看來都會有有同的感受吧。這是由人的認知的選擇性決定的,以前的經(jīng)歷與補充組成了一個現(xiàn)在的你。
另外一個思考是:如果他們在等的東西真的來了,他們一定會快樂嗎?即使到時候會快樂,那如果讓過程也快樂豈不更好~這是我要努力去實現(xiàn)的,讓過程變得更美好,如果你確信結果一定能到達。如果不確信能否到達,至少也是快樂的。
存在的意義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如果結果都是被遺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東西都會被遺忘。也就是說結果是基本沒有意義的。那假設意義在于過程。在于過程中人的所有的內心的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提高。一般人會因為平淡而無聊,希望輝煌才好。但事實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復中產(chǎn)生,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再想到死亡詩社里的一句“seizetheday",besides,ritualthingi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maycreatethehighesteffiencytowardthethings.如果沒有經(jīng)歷前面的一些東西,是不會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積淀起來的,諾獎的其中一個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來就已經(jīng)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事情,這也驗證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有個積累的過程,而最后那個閃光的主意出來其實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礎上孕育出來的。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BR>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
簡歷
,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
等待戈多——這是多么具有誘惑力的字眼,但在閱讀之前內心遲遲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其實,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體代表著什么,只是模糊的認為那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是無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當我懷著n個“?”讀完這個劇本后,我感到沉悶、寂寥、無奈、彷徨。等待是亢奮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們無疑是堅定的。我們要用心中的信仰,來實現(xiàn)一個艱辛的過程,秉持著前人的旗幟,走出一條屬于我們的道路!
在兩個流浪漢無助的等待和無聊的對話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無聊,雖然這孤寂與無聊出自戲劇本身,可同時又與我們心中不可鳴狀的情感相撞擊。
在此其間我們尋找著思想和情感的支點,希望從牢籠中沖破出去,也許會遍體鱗傷,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們就會頑強地站起來,為了實現(xiàn)我們心中的愿望而努力,而且讓我體味到人生中的甘與苦。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一
《等待戈多》這部劇也許看過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這部戲劇的誕生確立了荒誕派戲劇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的意義。但是正是它的荒誕性與意識流,使得許多人都放棄了閱讀,不得不說我曾經(jīng)也是這其中的一員。我們只是知道,它以荒誕的形式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人只要活著,就有一種不可磨滅的需求,那就是對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有人在劇中找,戈多就是出場過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爾扎克劇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個統(tǒng)一在劇中不出現(xiàn)的人物“戈杜”。從具體來猜,有人說那是一個著名的摩托車運動員,從虛幻的象征來理解,有人說戈多就是象征死亡。其實,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說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韋爾的《等待上帝》為證。其實我倒并不是這么詳細的考證之后得出結論,只是上帝這個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義。
一個連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虛還是確實如此,這樣的安排卻正好豐富了該劇的一層內涵。我們對于生存對于命運,始終還是一無所知的。無論戈多是誰,從作品中都能明顯感覺到,這樣一個可以讓人無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來,將帶給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變。不然何以讓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執(zhí)著于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行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終拋棄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遠不會出現(xiàn)一樣。兩個流浪漢一幕幕的只記得重復堅持等待這個行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時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兩個流浪漢為代表。
簡單來說,戈多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時,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我們都曾經(jīng)有信仰有夢想??墒潜浪氖澜缤瑫r帶走了我們關于生活的全部向往。于是,我們等待著上帝的拯救,將手放在圣經(jīng)上默念主的恩賜,但是上帝的救贖遲遲不來,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搖。于是,戈多也不是那個上帝,上帝已死,人們倔強的把命運交給戈多,等待的是對未來生活的呼喚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們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們所作所為到底有何意義,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會來,如果要賦予“等待戈多”一種意義,意義只能在于“等待”本身。“戈多”只是我們?yōu)榱俗晕揖融H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無意義。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難重重的人類史得以發(fā)展,靠的是人類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所以但其實,等待的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救贖了,自我的救贖。
等待戈多就是獲得救贖的方式,但戈多不來,救贖不來,人生的意義便只在于“等待”本身。如果消極而直白的來看待我們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過程于我們而言都是一次流浪。我們在這世上流浪,找到一個地方開始扎根。就像兩個流浪漢找到一個地方開始等待戈多一樣,我們則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戈多對我們而言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終其一生也許都在尋找的就是生命的意義,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就像是一場無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兩個流浪漢通過上吊、相罵等一些荒唐無聊的手段來打發(fā)“等待戈多”的過程,消磨時間。我并不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這正是必須的。如果將尋找生命的意義作為我們人生的最終目標,那么我們并不能一開始就找到它,所以在這漫長的旅途當中,我們所需要的是盡力來充實我們的生活。
就如同這幕劇,盡管觀眾的初衷是為了看戈多的出現(xiàn),但是最終看見的,還是流浪漢的自娛自樂。也許看到最后還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這幕劇的主角已經(jīng)毫無疑問的是這兩個流浪漢。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屗^生命的意義來主宰我們的生活呢?難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該才是主角嗎?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yōu)榱怂却鴪猿?,最終忘掉了初衷。
的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動,死亡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永遠高懸于頭頂。等待過程中所玩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游戲都是上吊,面對著死亡這樣一個同樣的重點,我們在小頻率的重復著同樣的生活。在劇中,第一、二幕在時間、地點、內容幾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內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開始的地方。這不就是人生的重復性和無奈嗎?生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我們不能自已。但是生活也會時不時給我們驚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樹長出了幾片葉子,這正是一點微不可察的驚喜和改變啊。在單調、刻板的人中里,在沒有盡頭的煎熬里,我們也應該也能夠找到快樂的。
在沒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沒有方向,即使想要遠行,也不知道將去向何方。戈多的出現(xiàn),必將顛覆兩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現(xiàn)有的生活來尋求一個結果。多少人為生命意義這個問題所困,或者碌碌無為的終其一生,或者選擇寧要真相不要平庸。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標點,總是能爆發(fā)出無限的動力去達到。我認為,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般的文學評論,總是強調戈多強調等待體現(xiàn)出的西方社會的人們的迷惘、絕望與茫然的痛苦。但是,人類的困惑總是一體的,不會因為地域和種族而有本質區(qū)別。因此,這兩個流浪漢是人類的縮影,一個源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在質問,在尋求真相,因此他們將獲得拯救或者走向毀滅。盡管他們身上散發(fā)著口臭和腳臭,但等待戈多這個神圣的行動卻使他們有權利以人類的名義說話:“可是在這地方,在現(xiàn)在這一刻時間,全人類就是咱們,不管咱們喜不喜歡?!贝砣祟惖却甓嗍枪陋殻彩且环N冒險。但是在他人還在糾纏于世俗的關系時,他們已經(jīng)做這樣一件可以自豪驕傲的事情了:“咱們盡了自己的職責。”
每個人都懷抱著希望而生活。因為人必須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個人的活著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劇中兩個流浪漢狄狄和戈戈就是因為有希望地等待著,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東西使得他們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義。他們選擇了一個痛苦的過程,用兼著血淚與痛苦的過程來證明自己等待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人要有信仰才會有所畏懼,等待戈多是一種堅守,在浮躁中堅守內心的那一份沉凈,即使做了最壞的人,也要堅守內心的那一份純凈的心靈。是啊,大家都說,沒有戈多的,你看你等了這么久,有見過嗎,沒有的,但是我依然等待著,等待著。等待戈多就是在浮躁、光怪陸離的社會中保持住最基本的純真,那是一塊柔弱的心。等待是一種狀態(tài),戈多代表一種可能從不會出現(xiàn)的東西,等待戈多是一顆滿懷期望卻注定失望的心。等待是希望與幻滅的結合體,人類應該懷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著,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發(fā)芽的日子。
“戈多”不來,那是他的選擇,但是我仍能堅持我等待的選擇。我等的不是戈多,我只是等待我內心想要追尋的一個答案,汲汲一生,我尋求的也只是這樣一個救贖而已。跟“戈多”無關,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是否“等待”。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二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蛘咭幌蛐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三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干裂,腳已經(jīng)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后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瞇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谥袇s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xiàn)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征,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于遙遠??蔀楹挝覀冞€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期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完美。那里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向等一向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于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向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zhí)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向到最終,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明白當初自我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向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于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jīng)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我最終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終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xiàn)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于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fā)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么寧愿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對自我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可是,一味盲目的被動等待,人是否會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進取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歡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以往,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四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么。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錄錄無為的樣子。我閉上眼,為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xiàn),然后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jīng)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奮斗,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么。人們驚愕一會后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jīng)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斗了!在為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xù)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里,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為我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未來,在事業(yè)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舍我其誰的意氣,自創(chuàng)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峰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xiàn)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jīng),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jīng),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斗與不認輸?shù)木穸哌^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xié)議書!
等待戈多心得體會篇十五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后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yè)。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jīng)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xiāng)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chuàng)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zhàn)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y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xiàn)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xiàn)了大戰(zhàn)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冷戰(zhàn)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