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范文(18篇)

字號:

    感悟是一種從外界經驗中提取內心感受和思考的過程,通過總結和歸納,使得這些感受和思考更加具體和有力。感悟可以通過與他人分享和交流來增進認識和理解。感悟是我們面對人生和困境時得到的啟示,以下是一些引人深思和值得珍藏的感悟文章。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一
    《中國近代史》是由蔣廷黻先生編寫的一部講述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背景的書。這本書是蔣廷黻先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思考,1840年--1925年這段時間,也讓我對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當時的中國政府由于自古以來的小農經濟以及過于膨脹的君主專制,不明白他們所面對英國、法國并非是蠻夷之國,西方國家?guī)е澥匡L度并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來進行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xù)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知道工業(yè)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而此后引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僅僅是因為皇帝對待馬嘎爾尼十分無禮。中國直到鴉片戰(zhàn)爭失敗及剿夷派崩潰后,才有人意識到改革是強國之路。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林則徐這個人物,他是典型的中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跟林則徐本人是有著很大關系的。在虎門銷煙時,林則徐看起來是一個十分有決斷,有思想,一心為國保衛(wèi)人民且百戰(zhàn)百勝,戰(zhàn)無不勝的人。其實他也真的覺悟到了是時候去西方取經了,但是他為什么沒有把他的想法大膽公開出來?如果從他那時起,覺悟了的士大夫都去表達自己,那中國的現(xiàn)代化可能會早二十年。他為什么不這樣做?因為在他心中,他的名譽比拯救世界更重要。這也是中國士大夫的通病。我認為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士大夫本來就是膽小懦弱,不敢說出實話,另一方面是皇帝和官場的大背景十分固化,且皇帝時常用人不當,使士大夫們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我認為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者應當多聽取八方的意見,讓真正有抱負的明珠慧眼幫助中國一直進步。
    其實只要當時政府回過頭去仔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閉關自守是多么大的錯誤。遠在唐朝時,日本就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焖僖M中國文字,服飾,建筑甚至是管理制度,它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后進行很徹底的進行改革,于是它就越來越強大。不說日本,當時玄奘西行,引進了佛教,使其在中國發(fā)展。佛教的引進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選擇,還促進了國家的管理。這說明引進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是一個促進國家發(fā)展的好辦法。倘若當時的中國有足夠高的智慧,大膽引進西方文明,將戰(zhàn)爭化險為夷,那么中國不僅會與西方強國并駕齊驅,而且一定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文明的輝煌。歷史不會改變,但我們可以吸取歷史的教訓。學習歷史,吸取教訓,是走向成功的最好捷徑。在做決定時,想一想曾經走過的彎路,或許,它就會輕松許多了。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二
    打開《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記載著我國由危亡走向復興。
    林則徐、洪秀全、鄧世昌、張學良、楊虎威……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將自己的生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在強敵面前,他們不畏困難,頑強拼搏。他們不顧個人生死,處處為過為民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身心之間。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沖破重重阻撓建立太平軍,但是社會矛盾十分激化,面對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艱險,領導太平軍同清政府、外國侵略者反抗。他們用行動進行反抗,用精神同他們斗爭。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國家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光和熱。洪秀全就是這樣一個讓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運動的推動和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抗體救過,對蔣介石實行了“兵諫”,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他們不懼后果,一腔的熱血隨著抗日起伏。他們不希望國家再深陷于戰(zhàn)火之中,用行動去證明。他們一刻不停地殺敵報國,心系國家安危?!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理念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碑攪矣须y的時候,他們是出來解國家之危,用生命去維護民族生死。他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面對風云突變的局面,變幻莫測的戰(zhàn)場,他們毅然去之。面對隨時有生命的危險,他們仍知生死可以決定時,但仍義無反顧地選擇為國家流血犧牲。在戰(zhàn)場上,他們積蓄能量在巡檢釋放和爆發(fā)了鮮紅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槍支彈藥。那些鮮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場了。他們有著時刻準備為國家犧牲的決心,時刻準備為國家奉獻的精神。他們的身影盡管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品德,他們的精神永不泯滅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之上。
    他們識大體顧大局,愿為國家犧牲。他們是這樣的勇敢,是維護國家脊梁的戰(zhàn)士。他們熱愛祖國,保護祖國,他們之所以被世人稱頌,就在于他們的愛國精神是留在人們心中的豐碑。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不面強敵時不畏困難的決心,學習他們?yōu)閲瞰I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2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fā)抗日,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于在19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fā)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3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插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7月第一版,3月第6次印刷),是我在書店發(fā)現(xiàn)的頗為重要的好書。
    蔣廷黻是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他的這本書寫于1938年,在民國銷量頗大。本書反映出作者受到過嚴格的現(xiàn)代西方歷史學的訓練,并且觀點頗為新穎。作者最獨特的觀點是:假如林則徐沒有被免職(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后由于不能擺平英國人,被道光免職),估計他會在廣州和英國人干起來,肯定慘敗,那樣他的一世英名將被毀掉,而對清朝卻是一件幸事,因為清朝慘敗之后必然會提前開展洋務運動,我們也將比日本早發(fā)展20年,以后就不會有甲午慘敗了。
    所以作者書生氣頗重。
    該書畢竟寫于1938年,民國時期的歷史,對作者來說是“現(xiàn)代史”,所以對孫中山、蔣介石歌頌頗多。這也是我不贊成的?,F(xiàn)在我看中國近代史,逐漸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較獨特的)觀點:
    1、落后國家要發(fā)展,尤其是東方落后國家,一定要經過一段集權、獨裁時間。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不經過這段時間,國家和地區(qū)就不可能發(fā)展。好好看看日本、韓國、我國臺灣,乃至新加坡的發(fā)展,無不如此。
    題的關鍵是:(1)很多人認為一步跳入美國或英國式的民主,才是對的。(2)經過獨裁或集權之后,一定要過度到民主社會,而不能停滯不前。兩者缺一不可。
    東方國家,不走(1)而直接進入(2),成為世界先進國家的,至今沒有先例。所以必須走第(1)步,絕不能因為(2)而否定(1)!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必須及時過度到(2),否則仍然會落后,會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鴻章、孫中山的地位過高了。
    實際上,國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已經幾經反復。甲午戰(zhàn)爭之后,李鴻章的名聲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國。然后梁啟超等人為他翻案,說無論是誰,當時都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和李鴻章沒有太大關系。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也為李鴻章說好話。到了1949年之后,大陸再次把李鴻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漸為他翻案??傊?,現(xiàn)在李鴻章基本上是個正面角色。
    但我認為,李鴻章還是被大大高估了。孫中山也一樣,國共兩黨對他的評價始終很高,都有歷史原因。但真正細觀歷史,我認為他被嚴重高估了。算了不展開了,重要人物總是充滿爭議。
    3、有些人的地位過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復新疆,從清朝到民國,再到現(xiàn)在,我們都認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覺得左宗棠的見識極高,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中國人。但是,我國對他的宣傳還是遠遠不夠,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復新疆時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民族英雄劉錦棠(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劉錦棠收新疆》系列)。我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左宗棠在我國(包括大陸和臺灣)的地位這么低,他的知名度遠低于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甚至鄧世昌,也低于曾國藩和李鴻章。
    蔣廷黻對左宗棠的評價同樣不高。他認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當時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設海軍,琉球就不會歸于日本了。而琉球歸屬中國之后,在朝鮮的影響力也將更大。作者顯然認為琉球比新疆,東面比西面重要。
    對此觀點,我同樣不表贊成。難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鴻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戰(zhàn)勝日本嗎?幾乎不可能的。李鴻章一貫忍辱求和,不可能為了琉球和日本開戰(zhàn)。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顯然沒有認識到。
    4、近代史嚴重低估了一些媒體思想家(“公知”)的歷史貢獻。
    具體地說,梁啟超和胡適,他們不僅是文人,是公共知識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極大地左右了歷史進程。我們似乎只是在戊戌變法時才會談到梁啟超,并認為胡適只是民國時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這都大大低估了兩人的歷史作用。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4
    不知不覺這門課程已經過去,雖然很短暫,只是概括地敘述了這段歷史,但這門課程卻留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鴉片戰(zhàn)爭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關注世界形勢、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暫時地鎖住了他人,卻永久的鎖住了自己。缺乏對世界形勢的正確認識,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當時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大。被資本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驚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軟弱無力,以及賣國求得茍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關在鳥籠的鷹,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鷹,長期的安逸無憂會使翅膀軟弱無力,只有將之放飛蒼穹,不斷經歷風雨饑餓,才能使其啄鋒爪利,成為真正的強者,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清政府統(tǒng)治的中國就是一只被關在籠中的鷹,臃腫無力,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其閉關鎖國的牢籠,將之放入殘酷的現(xiàn)實中去,不斷地打擊,不斷地經歷風雨,終于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專制這層厚厚肥肉。因此,只有緊跟世界局勢,不斷使自己接觸這世界的殘酷競爭,才能更好的發(fā)展提升自己,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抗日戰(zhàn)爭讓我們清醒的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論你是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大國,還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國家,都不例外,一個相當于中國一個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國發(fā)動了八年的抗戰(zhàn)才能將他徹底打敗,這是一種什么實力,這更可突出實力的重要性。我們渴望和厭倦戰(zhàn)爭,但我們不能將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好壞決定我們的命運,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處境要靠自己來爭取。
    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實力,用自己的實力來保護自己才是可靠的。
    解放戰(zhàn)爭讓我們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實地為人民著想,才能得其擁護。代表大地主階級,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權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進行獨裁統(tǒng)治,雖然擁有優(yōu)勢的兵力,優(yōu)良的武器,占據著國內重要的城市,在戰(zhàn)場上卻是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被趕到臺灣,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卻是越勇,兵力越強大,最終取得這場力量懸殊的戰(zhàn)爭。關鍵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了農民關心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不論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還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農民的利益為主要目的,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為自己利益而進行的斗爭,使廣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一致抗敵,最后在劣勢情況下取得勝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個片段都記載了各階層人民的經驗和智慧,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能勝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已流傳了千代,但真正能夠弄懂的卻是沒有幾個,中國共產黨的出現(xiàn)將這一理論運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終引領了一個新的時代。
    如今歷代國家領導人都非常注意發(fā)展及解決三農問題、實施科學地發(fā)展觀,廢除“皇糧國稅”,正使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們有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前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已經在不遠處向我們揮手致意。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5
    這本書之前看過兩遍,分別是一年前和一個月前。在那兩次中我看得很快,讀來整體覺得此書通俗易懂,清新感人,而重點則是在對史實的了解上,對作者也不是十分熟悉的。讀了之后覺得無論是字面的還是頭腦中,自己并沒努力留下什么痕跡,所以就有了這第三次的閱讀。
    本書一個總論和五章內容,薄薄一小冊,卻貫穿了中國19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zhàn)爭到20世紀抗日戰(zhàn)爭前的近百年的歷史。總體思路是外患、內憂以及四個救國方案。之前從導師那得知這是一本好書,后來發(fā)現(xiàn)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確算是一本傳世性的經典著作,盡管蔣是以“初步報告”寫出的書。下面將筆者總結該著值得稱道的幾點記錄下,暫且作為粗淺的讀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歷史寫作的主旨。
    現(xiàn)在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于抗戰(zhàn)建國就更能有所貢獻了。
    這是蔣廷黻先生在總論末尾的一段話。我很欣賞的原因是他強調對“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這是一個做到容易做好很難的要求。從書中蔣對外國列強、中國頑固派、剿夷派、撫夷派、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維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夠感受到由客觀和深刻帶來的感動,具體可見下文的展開。
    2.新異的人物評價
    蔣對近代歷史上“粉墨登場”的種.種人物進行了評價,對諸如頑固派、義和團、太平天國雖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認為“他們(頑固派)也是愛國份子”,但重點揭示了他們的愚昧和無知。諸如以民心抵抗洋槍洋炮;義和團興起的原因居然還有:“說教士來中國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國人的心眼以煉丹藥;又一說教士竊取嬰孩腦髓,室女紅九”。還“拿著他們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huán)、如意鉤、火牌、飛劍及其他法寶,與洋人作戰(zhàn)”。
    對林則徐、琦善、丁汝昌和劉步蟾進行了顛覆性的評價。對了林則徐和琦善,我們心目中的他們形象正如當時士大夫和咸豐:一個百戰(zhàn)百勝、忠君愛國,一個是奸臣,收受洋人賄賂。而蔣認為林則徐:“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斗?!詾樽约旱拿u比國事重要,因為他當時覺悟到中國較之與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開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強弱的懸殊看清楚了公開的宣傳了,但是士大夫階級不信他們。而且他們無自信心,對民族亦無信心,只聽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圖改革。我們不責備他們,因為他們是不足責的”。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丁汝昌和劉步蟾,我們一直將他們作為這次海戰(zhàn)中的英勇烈士來看待。蔣用大量的篇幅對這次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進行了分析?!拔曳皆ㄅ炾犈湃俗株噭?,由定遠、鎮(zhèn)遠兩鐵甲船居先,稱戰(zhàn)斗之主力?!瓌⑾铝畎讶俗株囃耆怪茫ㄟh、鎮(zhèn)遠兩鐵甲船居后,兩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劉實膽怯,倒置的原故想圖自全。這樣一來陣線亂了,小船的人員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機先攻我們的弱點了”。當時的“定遠船上丁不懂英文,泰樂爾不懂中文,兩人只好比手勢交談。不久炮手即開火,而第一炮就誤中自己的望臺,丁受重傷,全戰(zhàn)不再指揮,泰樂爾亦受輕傷”??磥砗芏嗟囊郧八^的史實并沒有想象那么簡單。
    3.理性敘說歷史的方式
    該書作為一歷史研究著作在歷史敘述上,充分閃爍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蔣廷黻先生自己認為的,歷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實的客觀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歷史變遷的內在聯(lián)系。而他的具體敘說歷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稱道。比如在敘述鴉片戰(zhàn)爭之后,蔣提出一個分析性很強的問題:為什么道光年間的中國人不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就起始維新呢?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這是蔣那時甚至我們現(xiàn)在的人眼中極渴望發(fā)生的狀態(tài)。所以蔣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他就分析出一點一點的原因來,非常具有說服力。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在書中很多可以看見,對很復雜的事情娓娓道來。此外,蔣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將曾國藩的軍隊建設與軍閥割據相聯(lián)系。因為曾國藩起頭的中國私有武力是以后軍閥割據的起源。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三
    最終讀完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套灰不溜秋的書,分上下冊。當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寫下了1600-__年間,中國從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走向滅國的邊緣,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輩,里的重大事件。全書1083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來看中國發(fā)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觀,邏輯的思維,笑看過去,儼然一本通鑒。
    舞臺上,依然還是僅有幾個人,圍繞著權力中心,著你死我活的較量,重復著“王始帝國”的故事。
    常拿凹面鏡看自我,顯得自我巨牛無比。拿凸面鏡看別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螞蟻。我只想找面平面鏡,還原真實的自我。
    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國人們的苦難血淚史。書的資料國人都清楚。西方人邏輯的思維用在分析中國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個邊境線外,經過一些材料,作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然而,我們是醬缸文化,對邏輯免疫。
    在神氣的國度里,發(fā)生神氣的事。神氣,神氣,再神氣!這才是行文之道。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四
    暑假,我閱讀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它被史學界公認為近代史研究的開山經典,講述了從19世紀中國的外交到孫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的史事。
    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路途的遙遠導致中外商業(yè)不大,中國皇帝的自大導致“天朝”在買賣方面不肯通融。英國使節(jié)到中國來,乾隆皇帝竟讓他行跪拜禮。這樣的不平等自然無法讓英國使節(jié)同意,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就讓他回國。使節(jié)提出的和平條約,中國全都拒絕了。其實當時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已經開始,英國日漸強盛起來,但中國皇帝仍然沉浸在歷代的光榮中。
    當時外國有的貨物中國也有,中國有的外國卻沒有。這樣的買賣對外國是無益的,所以外國人就想辦法增加本國貨物的出口。后來經過試驗,發(fā)現(xiàn)鴉片可以達到要求,于是英國便大力種植鴉片。中國雖然嚴厲禁止鴉片買賣,但仍然沒有用,鴉片在中國興盛起來。林則徐“虎門銷煙”后,鴉片戰(zhàn)爭開始。清廷屢戰(zhàn)屢敗后知道沒有辦法,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
    此后洪秀全在廣州創(chuàng)立了上帝會,企圖建立一個新的朝代。他們認為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術,只有上帝的教義才是至高無上的。而曾國藩是孔孟的忠實信徒,他率領湘軍與洪秀全抗爭。后來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內訌,湘軍在曾國荃的領導下打進南京,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
    中國想要擺脫外國的欺壓,于是便用盡方法自強,嘗試與外國打仗,卻并不順利。與日軍戰(zhàn)敗后,康有為輔助光緒變法,進行了“百日維新”,卻遭到慈禧太后的打壓。孫中山總理提出了民族復興的方案,經過十五年的軍閥割據,中國終于不再為西方帝國主義所打壓。
    如果清朝統(tǒng)治者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就不會遭到列強的欺壓。所以我們應當堅持對外開放,實現(xiàn)互利共贏。而在中國近代史中,不論是林則徐、曾國藩,還是洪秀全、李鴻章,都在為中華民族的未來而努力。也許他們的方法不一定正確,但是他們的目標是清晰的,他們都為中國貢獻了力量。我們應當學習他們的精神,熱愛中國,支持中國,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五
    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zhàn)爭至20世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近一個世紀歷史,講述了整整一個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仿佛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國防的落后,國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與統(tǒng)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蛟S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僅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xié)助。當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在宮殿里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里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可是他自強過后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本事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么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么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么年代,都是屬于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職責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高中生閱讀中國近代史心得感想范文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六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覺得「驚奇」:四百年的歷史也稱為「近代」。 這也好,剛好承接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晚朝時期
    「中國科技落后,貧窮;西方科技先進,船堅砲利?!挂酝X得必然的,已經是無條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實。但是,在滿清乾隆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常有提及) 國力盛極一時。翻開頁450-451,1775年的清帝國全圖即可見當時國家的強盛。
    但是,中國何以在晚清時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場呢?俄國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夠在這關鍵時刻向西方學習,令自己的國家現(xiàn)代化,成為國際強國;而中國卻不能,并且不斷受人欺壓。實在,中國不是一開始與西方接觸就立即被徹底打敗的。外人初時并不知中國是如此不濟的。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沒有侵佔的野心。后來知道了清庭的無能才起瓜分中國的野心。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見對手的強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脅。我們是有百多年的時間去從后趕上的,但卻白白錯過了。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
    初期與西方接觸,中國視之為藩屬進貢之舉。對傳教士帶來的文明技術不屑一顧。后來戰(zhàn)敗了數次才能夠明白西方的「船堅砲利」,需要「自強」。但是,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發(fā)動的自強運動還抱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自大心態(tài),普遍士大夫們還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體制的腐敗……自強運動隨著中日甲午戰(zhàn)敗而証實失敗。后來還有康有維、梁啟超等倡議的百日維新改革也隨著清朝的滅亡而証實失敗。
    被人欺負了百多年還以泱泱大國自居,如瞎了眼般無視迫在眉睫的危機威脅。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負,只求偷安,不求上進。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魯迅先生要寫《阿q正傳》去喚醒中國人了。中國敗不在于科技落后,是敗于驕傲狂妄自大!
    統(tǒng)一、主權獨立的重要
    國際間的角力,利益競爭猶如黑幫般運作。有沖突就先“講數”,“曬冷”顯示實力,擺不平則動武。一些實力較低的就要向較強的靠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生存空間。當“大佬”施壓,一切違反國家利益的政策也要執(zhí)行。美國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韓就要出兵。1985年美國要日圓升值,日圓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夠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調整幣值,令自己的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就是主權獨立的好處之一。中國要長治久安也必須如此。
    再看二戰(zhàn)后的中國,她實在有再次被列強瓜分的危險。當時日軍已投降,蘇聯(lián)本應把東北歸還給中國。但卻遲遲不肯撤軍,令人懷疑其企圖。后來撤軍時則洗劫東北工業(yè)廠礦,把價值廿億美元的設備當作「戰(zhàn)利品」運往俄國。另一方面, 國民政府則不斷向美國求援,似會成為美國另一附庸之勢。
    毛澤東雖然打著共產主義的招牌,但不用聽命于蘇共的情況下崛起。(見頁554, 397) 建立了主權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個大致上統(tǒng)一的中國。令中國踏上長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時也帶領中國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七
    沒有教科書的教條、沒有過多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沒有大陸版過多的刪節(jié),這版中國近代史讓人覺得更加真實。作為中國近代史,作者并沒有單獨去敘述近代中國的衰敗與名族解放運動的偉大,而是從對近代有較大影響的清朝一直寫到二十世紀末期,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們所認為的近代史范圍,但正是“超出”的這部分才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上,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充塞著各大書店,但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書一樣的避重就輕,要么就是標準的主旋律,讓人看了感受不到歷史的氣息。對于這本書的大陸版則更讓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頁的書到了大陸就少了四百頁,其中缺少的內容則不言自明。當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內容之外,能夠成系統(tǒng)的寫清中國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畢竟中國這段時間發(fā)生了太多太復雜的東西。
    第一歷史已經隨著時間而消逝,書本上的第二歷史將隨著文化的傳承而代代相傳,但是歷史的真相是不容掩蓋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一定會尊重歷史,不會將歷史用于自己的統(tǒng)治,那種《1984》下的社會必將受到人民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
    一提到中國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覺到了兩個字:可惡。當然,這是說外國人的。每每當我看到外國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國領土,如何胡攪蠻纏,使得中國政府暈頭轉向,答應他們無理的要求,我就覺得十分地憤恨:外國人,你們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當我看了《重說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變。
    這本書,給我的思想敲了警鐘,它不僅告訴了我不少關于晚清的知識,更告訴了我:思考問題,不要太片面。
    我讀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的讀后感,讓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認識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后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里,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為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說: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彼乃季w回到了20xx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guī)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后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于在后來八國聯(lián)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對我的收益非凡,從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八
    中國近代史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段歷史發(fā)生的事件對我們如今的國家和民族影響深遠。我曾經在大學學習這段歷史,但當時并沒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F(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段歷史對我們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感悟和體會。
    二、中國近代史的背景和重要性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列強進入中國并對中國進行侵略和割據,中國逐漸從一個首都為北京的多民族帝制國家演變?yōu)橐粋€屈辱的半殖民地國家。這個時期對于中國的歷史和國家命運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近代史不僅僅影響了中國這個國家,也影響了整個亞洲和世界。
    中國近代史經過了很多挫折和難關,如太平天國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辛亥革命等。但在這段歷史中,也有著一些讓人欽佩的英雄和事件,如義和團運動、義勇軍等,他們?yōu)榱俗约旱膰液兔褡?,毫不猶豫地沖向戰(zhàn)場。
    歷史所取得的成果不是虛無的,中國在這段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功是建國。這種發(fā)展導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運動的思想轉變——從傳統(tǒng)的王朝守邊到獨立和自由等現(xiàn)代價值的產生。
    三、中國近代史的教訓
    回顧中國近代史,有很多有價值的教訓。首先,中國必須團結整個國家來對抗外敵和其他勢力。歷史上中國因為團結不足而遭受種種失敗,并最終導致陷于半殖民地時期。同時,中國必須學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如推進改革和現(xiàn)代化,改進教育和治理,以確保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
    其次,中國必須了解世界,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技術。中國必須開放市場和擁抱世界,而不是固守經濟政策或者頭腦保守。如果中國在這個世紀中勇敢的邁出這一步,那么將會產生巨大的好處。
    最后,我們必須記住,愛國主義和國家自豪感是成功和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讓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感到自豪,我們必須維護我們國家的正面形象,同時在各個方面推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
    四、中國近代史的至高理想
    讓我們記住,中國的最終理想是和平、繁榮邦和自由共和制。我們必須努力工作,在任何情況下不懈地追求這些目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舞臺上,我們必須有信心和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具有實現(xiàn)這些理想的能力。歷史已經讓我們知道,困難的時刻往往是接近勝利的時刻,而不是失敗的時刻。
    五、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在這個世紀,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繁榮的國家之一,并成為了科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對手和挑戰(zhàn)不會消失,中國將繼續(xù)經歷嶄新和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必須繼續(xù)努力,為我們自己,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未來奮斗著。如果我們堅定信仰,沒有凸顯個人榮耀時刻,中國的未來將會更加輝煌!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九
    《走出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000字!
    做事情、干工作,也要有“治學”的態(tài)度。
    一開始的時候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還以為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的《走出中國近代史》是一本普及中國近代史知識的書呢;等收到了書并且開始讀了幾篇,才注意到這本書其實是章開沅先生多年來治學育人思想和經驗的集子,其中收錄了章開沅先生或考訂史實、或品評文章、或吟詠抒懷、或經世論道的歷年隨筆——嚴格來講也不是說沒有涉及到歷史,只是不那么直接罷了。
    歷史是什么?簡而言之,歷史就是已經發(fā)生了的人和事。歷史又有什么用呢?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苯裉斓奈覀冄芯繗v史,就是要通過全面、客觀、公正地評介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來找到某種規(guī)律,并用于指導當下和將來的實踐。這個意義或者說價值其實是一以貫之的,中外皆然。而作為一位歷史學者,在從事學術研究和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章開沅先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具有一種史家良知。
    何以謂之“史家良知”呢?舉個例子:東漢末年,賈詡的一生特別是其政治生涯中,雖不乏起伏曲折,卻終于能夠以高位高壽善終,這與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有著密切的關系。陳壽在著《三國志》中,既對賈詡自全行事如實記述,但又不乏回護之詞。裴松之作注則以“臣松之以為”來據實批評賈詡政治品格不良,且能夠指出陳壽之處置不當,這就是一種史家良知。而章開沅先生在他的歷史研究中,完全具備了一名歷史學家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譬如在《走出中國近代史》一書開篇之作《讀書與做人》中,章開沅先生說,“我大學沒有畢業(yè),所以我沒有什么學歷”,而當南京大學根據政策規(guī)定可以給他補發(fā)文憑的時候,他卻沒要!原因則是——“我說我是金陵大學的學生,你發(fā)的是南京大學的文憑,我不能要?!睋Q成是別人,估計就欣然接受了。而章開沅先生卻沒有這樣做。以他的史學地位,居然連本科文憑也沒有,確實很難想象!所以確如書名,章開沅先生是在教學生以及更多的人,如何“做人”。
    做人、做事,章開沅先生還講到了更多。他在《史學的品格》中,談到了史學的可貴品格究竟有哪些?首先就是要誠實,也就是要求實存真;其次是要有扎扎實實的實證功夫;第三,是要有良好的學風。最后,章開沅先生得出的結論是,“一切真正的學者應該站穩(wěn)腳跟,堅守規(guī)范,道德自律,以挽狂瀾于既倒的大無畏氣概推動良好學風的發(fā)展”。這一點,對于每一個讀者,無論是從事什么樣工作的,都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做任何事情,都要具備基本的品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為了某種需要而違背原則。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的時候寫到他為什么“就極刑而無慍色”,目的就在于要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業(yè),也就是完成今天二十四史開篇之作《史記》!而整本《走出中國近代史》所透露的,也正是章開沅先生的思想境界與事業(yè)心的體現(xiàn)。他認為,史學不僅僅是回顧過去,還應立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關注整個歷史的走向,以及當前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說的雖然是史學家做學問的根本目的,其實也是在提醒每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如果能夠具備了“治學”的嚴謹、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那就距離成功不會有多遠了——至少,他終究會有所收獲的。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
    雖然我們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但是時勢造英雄,中國的英雄們經過一番努力的戰(zhàn)斗,最終換來了今日的安寧與和平!
    19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終于誕生了!共產黨人用嶄新的理論和務實的精神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國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親,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嘔心瀝血;為了祖**親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產黨人燃燒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勢力的絞殺下,在帝國主義的炮火中,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華民族不朽的長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帶著對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無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聽那最為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終于如鳳凰涅磐般誕生了!在這個嶄新的國家,勞苦大眾第一次當家作主人,以百般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
    祖國大地萬象更新,舊貌換新顏。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從此,中國人民從一個輝煌邁向另一個輝煌,東方巨龍在全世界人民驚詫的目光中騰飛、再騰飛!
    掩卷長思,我慶幸我屬于這個古老而年青的國度;我慶幸我屬于這個偉大而輝煌的時代;我慶幸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一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充滿輝煌與磨難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個時期的歷史,更是中國民族的嬗變史。在百年步履中,中國經歷了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型期,然而,這個過程是沒有簡單答案的。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中國近代史顯得更為特殊。
    二、中國近代史的貢獻
    近代史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歷史時期中,中國人民獲得了各種各樣的經驗教訓,為國家未來的現(xiàn)代化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學者明確了中西文化差異巨大的問題,并通過翻譯西方學術著作來促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
    三、中國近代史的矛盾
    中國近代史中也體現(xiàn)了種種矛盾,如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對比,階級斗爭等原則方面上所引發(fā)進行的革命形式。甚至在歷史的關鍵節(jié)點上,中國在文化、政治和經濟領域的進步經常被阻礙,從而導致了許多悲慘的人類災難。
    四、中國近代史的收獲
    中國歷史的耿直、勇敢、執(zhí)著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可貴的品質?,F(xiàn)代化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是一場關于人性自由、從單一的精神現(xiàn)象到文化多樣性傳承的現(xiàn)代發(fā)展之路。然而,在中國悠久歷史的基礎上,中國近代史將中國人民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中國成功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近代史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今天的發(fā)展路線、體制機制和政策方案都帶來了啟示。
    五、結尾:中國近代史的反思與收獲
    總之,中國近代史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篇歷史,是中華民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特殊性和歷史地位都顯而易見,所代表的豐厚經驗教訓以及所蘊含的智慧和理性思維方式,讓人們對于未來的發(fā)展趨向有了更多深層次的想法。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反思和收獲,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會更加穩(wěn)步順暢,從而為全人類的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二
    在中國上過大學的人,迫于考試的壓力,肯定是學過那本馬哲體系下的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而且也會因為對于馬哲,中特此類的課程的抵觸情緒,而多了對中國近代史綱要這本書中的信息的不信任。買來這本書的因由也是因為對教科書的不信任。
    本書敘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革命軍北伐約八十年的歷史。閱讀后作對比時的異同也讓我對于歷史的種種有了新的體會。
    相同之處在于:教科書里的中國近代史的常用邏輯,即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了幾種救國方案的無法走通,從而襯托了我共的社會主義路線的.偉大。這樣的邏輯其實在本書中也有體現(xiàn),本書也是以其他形式變革與革命失敗來襯托中山先生革命理論的完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每種書的成書在飽含作者對于這段歷史的認知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擁有了作者對于事物好惡的軟文性質。
    不同之處在于,本書相比教科書更有人情味,歷史似乎是不應該有人情味的,但在我看來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脫離了人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來談歷史實在把歷史冷漠化了。而且作為一個渴望思考的讀者而言,我倒渴望讀到一本能夠教明確表達作者對于人物看法的書,因為這樣在當作者的好惡與我的認知相斥時能夠促進我的思考。
    而閱讀本書,確實也對林則徐,曾國藩,奕,李鴻章,康有為,洪秀全,孫中山,這些近代史中的大人物多了解。如林則徐,囿于對自己名聲的愛護,而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雖有思考,卻不敢發(fā)聲。蔣先生說他確是舊文化的頂級產物,正直,剛毅而果斷。再若曾國藩,救了清朝,但未救國,蔣先生說他平心而論,曾國藩的維護清朝,有著自己的原因,可以體諒。
    這是對歷史的評價方式,我們雖然抵觸了教科書的歷史的方法,但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卻總是以“但他有著階級劣根性......”來結尾,沾沾自喜的以事后諸葛亮的上帝視角評判歷史人物,評判歷史的事件時也是無視進步,只看缺陷,實在缺少了對人的尊重與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另外,本書還對軍閥混戰(zhàn)的緣由做出了解答,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下本書,這不過是個一本93頁的小冊子,一個下午就足夠讀完了。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三
    近代中國史曾經灌輸給我們的只是政府腐敗、民眾愚昧、很多喪權辱國的協(xié)議.....但其實歷史沒那么簡單,那段歷史中我們的先輩曾經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行過了他們力所能及的抗爭。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始于鴉片戰(zhàn)爭,止于袁世凱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刪減)。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中古化國家對近代化國家的必然失敗,失敗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軍事、思想等,全面的失敗,輸的一點不冤。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延續(xù)中國中古歷史習慣的農民起義,不比方臘、朱元璋那幫人高明多少,興起的原因是清朝發(fā)展了一定階段了,失敗的原因是選錯了時間,當時已經是19世紀了,如果不是曾國藩,太平天國只會造成更大的禍害。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給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國土面積現(xiàn)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錯了。李鴻章是想做點事情,但終究在清廷這個爛地基上蓋不了高樓,而他一生也沒有孫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戰(zhàn)爭輸得有點冤,中國為此付出了太慘痛的代價了!一直到45年才結束,真是不忍回首??!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四
    《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講述了中國人抹不掉的恥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來反對的話;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話;如果那個時候多一些有認識的.人話。那么中國就不會承受一系列的恥辱。但是,當時的領導者與人民,統(tǒng)統(tǒng)都不知道,我們的衰敗,反而在那里安享榮華富貴。
    不過,在李鴻章領導的時代中,還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與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軟禁”了,并且殺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過,還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國外,例如康有為。
    之后,國民黨的建立人孫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國外的愛國人士。他幾次組織發(fā)起大反攻,但還是因為有人把秘密外泄,沒有成功。不過,在之后的一次大反擊當中,創(chuàng)造了杰出的功勛。
    在大反攻,剛攻下一個省城時,立馬有十三個省相應,紛紛發(fā)出話來:“我們省不再屬于清政府管轄內?!豹q于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徹底瓦解,在沒有人歸他管理了。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五
    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淚下的歌曲……讓我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蔣廷黼所著的《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近代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zhàn)爭至20世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近一個世紀歷史,講述了整整一個舊民主革命階段——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辛丑條約……作者用著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描述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開這本《中國近代史》,就仿佛掀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為何當時的中國多次被列強的鐵甲鋼炮給轟開了古老的大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的守舊。中國人的守舊造成了他們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國防的落后,國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國家不保的危險。很可惜,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時,李鴻章勇敢地站了出來。
    李鴻章,何許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與統(tǒng)帥,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無數的榮耀集他一身,可謂是時勢造英雄?;蛟S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李鴻章認清了僅有向西洋學習才能自強的道理。
    歷史就是這樣公正,也是這樣的殘酷,它不會給予弱小者任何悲憫,也不會給予強大者任何協(xié)助。當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者在宮殿里享著天倫之樂之時,西方的工廠里機器正在轟鳴。李鴻章向西方學習,建工廠,設學校,成立北洋海軍。雖然他自強的方式很不錯,可是他自強過后卻也救不了國,因為他自強的不徹底,沒有認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變就算是他本事再強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在那個時期,想要自強是有多么的困難。
    歷史早已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因為即便我們對歷史有多么的不滿,我們也無法將它改變。無論是什么年代,都是屬于強者的。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有著強烈的職責感。如此這般,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六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課時,我心里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此刻來到了大學,怎樣還要學啊而且資料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zhàn)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剩余。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此刻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必須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zhàn)爭是哪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fā)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后,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樣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后,就棄置不管了。此刻腦子里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學!多了解些中國近現(xiàn)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七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中國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構成到瓦解的歷史。它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xiàn)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xiàn)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xiàn)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這本書的作者是蔣廷黼。他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說,他寫的都是他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這就厲害了,他領悟了許多我們過了這么久可能還沒有領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偉大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生生的被他變成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所以這是我十分敬佩他的其中一點。
    他寫的書十分有邏輯,并且感覺思維既貼近當時那個時代,又超出了那個時代。我跟我父母討論了一下這本書,雖然我讀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很深刻的體會,可是我父母卻說這本書寫的很好。
    我詢問了他們原因,他們以前受過的教育都是:從一個角度評判整個歷史,相對來說,角度比較單一。那里面并沒有否認他們是英雄,而是客觀的給予他們一個正確的評價。就比如林則徐:老式教育是,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這本書里寫的是,苛刻的,不考會慮大局的??墒撬晕乙庾R到了,可是人民卻陷下去了。
    那為什么我的父母覺得這本書很好,可是我的感覺卻不深呢?這是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此書寫的與他們學的不一樣,他們才有深刻的體會。可是我們從小就受到這種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書出版與中國華僑出版社,利用政治學和歷史學結合所寫,新華書店經銷,字數188千字,特點是精煉油和經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這本書受人追捧,也值得讀好多遍!
    中國近代史的心得感悟篇十八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fā)抗日,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超多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fā)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