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琵琶行課堂反思范文(20篇)

字號:

    寫作是一種思維活動,通過書面表達能夠更準確地傳遞自己的意思。寫總結(jié)時要注意邏輯性和條理性,合理安排論述的層次和順序??偨Y(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如何撰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總結(jié)寫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一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yè)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yīng)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xiàn)。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shù)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zhàn)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jié)束課程。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二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jīng)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jīng)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wù)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三
    《琵琶行》內(nèi)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lián)起全文的內(nèi)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上,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chǔ)上,有一個知識延伸?!杜眯小方淮伺门疁S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通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fā)?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手法進行分類、總結(jié)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huán)。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采用了“解字釋義”與“結(jié)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且通過ppt,將相關(guān)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xiàn)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fā)的事件而產(chǎn)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fā)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nèi)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后順序在邏輯上并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nèi)涵探究與鑒賞方法總結(jié),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xiàn)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nèi)容太過于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guān)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nèi)容,過于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并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并不是太合適。最后把有關(guān)李商隱的例子,轉(zhuǎn)變成了最后的課外練習題。有關(guān)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xiàn)不恰當?shù)牡胤?。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huán)節(jié)并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導入設(shè)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于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yīng)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于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并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后來將相關(guān)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時,因為延伸的內(nèi)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guān)內(nèi)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nèi)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順序、邏輯關(guān)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guān)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后: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四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luò),分析本課的結(jié)構(gòu)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lǐng)悟作者關(guān)注現(xiàn)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diào)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jié)構(gòu)特點。
    2.鑒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shè)計:
    一.導語設(shè)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郁;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jié):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并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nèi)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jié)構(gòu),鑒賞整齊兼變化的結(jié)構(gòu)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xiàn)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jié)構(gòu)(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shè)計(附在后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guān)系。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nèi)容上與正文前后照應(yīng)。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yīng);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yīng);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yīng)。
    四.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jié)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fā)現(xiàn)白居易用了一種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lǐng)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diào)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guān)內(nèi)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拔辶昴晟贍幚p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zhuǎn)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jīng)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jīng)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jié)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并嘗試背誦,結(jié)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yīng)急讀,有輕快情調(diào);“間關(guān)”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yè)布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jié)奏的變化。
    (一)教學要點。
    1.復習音樂描寫藝術(shù)。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shè)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并結(jié)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jù)樂曲節(jié)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鑒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shù)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zhuǎn)在寒風中一樣”。應(yīng)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鑒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jīng)調(diào)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jīng)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jié)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讓學生發(fā)掘美的素材,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guān)鍵詞,讓學生聯(lián)系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zhì)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jié)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tài)及復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jié)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jié)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zāi)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jié)。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shù),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jié)構(gòu),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yè)布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2)背誦全詩。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shè)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shè)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本設(shè)計由鑒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xiàn)。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chuàng)造,調(diào)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xiàn)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xiàn)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xiàn)了教學的靈活,有利于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五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jié)半課時。開始半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nèi)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xiàn)“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重點在于講解《李憑箜篌引》并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后半節(jié)課則在于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jié)于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于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就不會產(chǎn)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盡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jīng)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于第一層次,10班屬于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并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guān)(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并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后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向深入發(fā)展,這是我在以后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nèi)容。問題的回答人數(shù)單一,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fā)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shù)不發(fā)言的學生。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六
    提問前幾天所學的杜甫詩三首,絕大多數(shù)同學掌握得較好,少數(shù)幾個同學沒有記熟。
    同學們通過學習資料簡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寫這首琵琶行的背景。簡要介紹歌行體。同學們思考并翻譯小序,分組討論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與原文相對應(yīng)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節(jié)課較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過討論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節(jié)奏較為緊密。
    小組討論的時間有點長;有些同學的參與度不高;當堂檢測的效果不好;還是沒有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講授的內(nèi)容依然有點多。
    以后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應(yīng)更注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而非老師講解;注意當堂檢測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置;注意引導有些同學參與小組討論;進一步明確獎懲措施,保證回顧提問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七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shè)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shè)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jīng)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chǎn)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jié)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八
    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文中他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是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調(diào)技藝高超,一是聽到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處,所以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與友人送別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心靈觸動、震動,產(chǎn)生共鳴,千頭萬緒,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為君翻作《琵琶行》。這部流傳千古之篇怎樣來的?生活現(xiàn)實這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本文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對琵琶曲的欣賞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現(xiàn)實,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探討學習。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jīng)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jié)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fā)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shè)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shè)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lǐng)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yīng)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shè)計,應(yīng)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lián)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lián)語創(chuàng)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shè)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lǐng)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九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lǐng)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yīng)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shè)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lǐng)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zhì)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diào)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diào)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jié)合運用。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jīng)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shù)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yīng)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shè)情景,帶領(lǐng)學生們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潯陽江畔,見證一個相遇相惜的故事,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課堂的第一部分——“難忘夢中城”。
    我以詩人和琵琶女共同對京城(帝京)的懷念作為切入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悟人物身世命運的由輝煌到凄涼悲劇性及相似性。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
    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xiàn)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chǎn)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
    之后,課堂的第二部分——“賞析曲中妙”。
    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比喻描寫音樂,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同時,我也選取了一古一今兩段同樣優(yōu)秀的對于音樂的描寫,來與本詩中的音樂描寫進行比較。通過對比,更加明確《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視覺美的特點。
    最后,課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學生鑒賞音樂描寫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感受“曲中之情”“詩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nèi)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寫作,觸發(fā)了同學們對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來自心底的美的喜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品味濃濃詩情。
    本課的教學優(yōu)點是突出了詩歌教學的誦讀和鑒賞,引導學生關(guān)注詩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讀出語言藝術(shù)和人物情感。不足之處是在對音樂描寫的側(cè)面描寫部分沒有全面的分析;在學生誦讀時,我對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指導不到位。
    總之,這堂《琵琶行》賞析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敗的地方。今后,我將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一
    生同: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穿越《詩經(jīng)》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圣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出示詩歌字幕投影)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生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同: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同:被貶潯陽。
    (學生瀏覽課文)
    生1:這首詩說的是元和十年,詩人被貶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聽到琵琶女彈琵琶,勾起了心中沒落的情感,他聽了琵琶女的彈奏并為他作了一首詞。
    師:是一首詞?
    生同:是一首詩。
    師:詩名就是(師生同:《琵琶行》)。
    師:這首詩講述的就是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是什么?咱們來看書。
    (學生看書)
    師生: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后,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師:詩人的情感有什么變化?看投影。
    師生: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出示人物畫面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三個。
    師:哪三個?
    生同:詩人、琵琶女、客人。
    師:客人?有沒有客人這個形象?
    生同:沒有。
    師:那么,應(yīng)該說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兩個。
    師:哪兩個?
    生同:琵琶女、詩人。(出示字幕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出示字幕投影)
    師:為什么白居易會發(fā)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現(xiàn)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出示投影)
    學生看投影
    下一個問題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詩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為上聯(lián),大家想一個下聯(lián),應(yīng)該填一句什么話能把這個內(nèi)容連接起來。
    現(xiàn)在大家看書,四人一組討論,請一位同學為小組秘書,我在這兒展示,看哪個小組寫的最好!開始!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行間指導。
    討論結(jié)束,展示答案。
    師:我們來欣賞一下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顯示作業(yè))——樂妓原來是“色藝雙絕,生活奢侈”;生命轉(zhuǎn)折之后“飽受冷落,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在京作官”,現(xiàn)在是“謫居江州”。他們兩人共同地方是,原來都是“風光無限”,現(xiàn)在都是“淪落天涯”。他們認為是“相似的經(jīng)歷”將琵琶女與詩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對的下聯(lián)是“異地相逢淚漣漣”。
    下一幅(顯示作業(yè))——樂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現(xiàn)在是“飄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厚祿”,現(xiàn)在是“謫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來都“安逸閑適,凄涼落泊”。(看一下這個“泊”字對不對?生同:改過了。師強調(diào)怎樣書寫。)連接琵琶女與詩人的是“忳郁侘傺”,這四個字在哪首詩中學過?(生同:《離騷》)他們的下聯(lián)是“共懷世間愁郁情”。
    再看一幅(顯示作業(yè))——琵琶女原來是“歡笑紅顏”,現(xiàn)在是“漂淪憔悴”。詩人原來是“高官帝京”,現(xiàn)在是“謫居臥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從“繁華得意”到“境況凄涼”。他們認為是用“琵琶情”將“琵琶曲”與“琵琶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對聯(lián)是“吟曲賦詩總關(guān)情”。再看一幅(顯示作業(yè))——琵琶女原來的境況是“才貌雙全”,現(xiàn)在是“年長色衰”。詩人原來的境況是“身居高位”,現(xiàn)在是“謫居九江”。他們原來都顯赫,現(xiàn)在都淪落?!芭们焙汀芭眯小笔怯谩耙魳贰边B接起來的。下聯(lián)是“共奏人間悲涼曲”。
    大家覺得哪一個答案更好?
    生同:押韻的比較好。
    師: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個板書,與大家切磋。(漸次出現(xiàn)投影)樂妓原來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后來的境況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詩人早年的境況是“位至諫官、名動京師”,后來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他們相同的經(jīng)歷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shù)形象的再現(xiàn)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樂”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我對的下聯(lián)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學生流露出贊嘆的神色)
    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說一下本詩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師:好,現(xiàn)在大家就大聲朗誦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師領(lǐng)讀:“尋聲暗問彈者誰……一二”
    生齊讀?!皩ぢ暟祮枏椪哒l……”
    生:不能。
    (學生思考,有人準備發(fā)言)
    師:好(請)
    生1:我覺得,“銀瓶乍破水漿迸”應(yīng)該讀的重一點,快一點,然后,“東船西舫悄無言”應(yīng)該讀的舒緩一些。
    師: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師評: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從這塊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師:該怎么讀,給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師:很好,請坐!
    生3:“尋聲暗問彈者誰”,說明了詩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卻又怕驚擾了琵琶女的雅興,斷了琴弦,他想一聽為快。
    師:你覺得這句該怎么讀?
    生示范。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欣賞《琵琶行》中的一個經(jīng)典畫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畫面投影)故事就發(fā)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保ǔ鍪尽蔼q抱琵琶半遮面”的畫面投影)現(xiàn)在我們就伴著琵琶曲,欣賞楊娜同學的朗誦。
    楊娜配樂朗誦(同學鼓掌)
    師評:楊娜同學精彩的朗誦再現(xiàn)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藝術(shù)魅力!
    (學生思考)
    師:如果說她演奏的是家鄉(xiāng)的音樂,能否引發(fā)白居易的一聲哀嘆?
    生1:我覺得江南小調(diào)所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流暢的感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chǎn)生了共鳴。因此對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師: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調(diào)是歡快的,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沒有別的意見?
    生2:我認為琵琶女當時彈的應(yīng)是《霓裳》和《六幺》,詩人在京城過慣了宮廷生活,在宮廷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曲子。琵琶女所彈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對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聽到《霓裳》和《六幺》才會比較感傷一些。
    (學生思考)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學生看書)
    師生:錚錚然有京都聲。
    生1:我認為古代詩人都是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而詩人被貶之后,開始不適應(yīng)那種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覺得可以慢慢適應(yīng),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聲又勾起了他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回憶,讓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華,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讓他有了一種在江湖間落魄飄零的感覺。
    師:他有一個詞“奢華”,大家覺得白居易所懷念的僅僅是一種奢華的生活嗎?張秀,你說一下。
    生2:古人是學而優(yōu)則仕,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然而,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種生活并適應(yīng)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边@都是非常激烈的,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一種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
    師:琵琶女的演奏讓他把這種情感釋放出來,自己的感情之門打開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詩人只寫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書,但現(xiàn)在欣賞的是千古絕唱,(現(xiàn)在)我們就來欣賞詩歌中關(guān)于音樂的描寫,誰來說一下。
    出來也有很強的氣勢。
    師: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寫出來的詩也有氣勢,好,請問還有哪位?
    生2:把無形的音樂寫出來使人感知,仿佛能讓人聽到,這是一件難事,白居易這首詩的第二段,可以說是描寫音樂的絕唱,首先,他說,弦聲似乎在訴說著琵琶女悲慘的遭遇和苦悶的心事,由此,人們可以感覺到琴聲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語之切切來形容聲音的粗重和輕細,用珠落玉盤來形容聲音的圓潤,更形象生動,我覺得在這里落得不僅是珠子,還有琵琶女心中滾燙的熱淚,接著又用冰泉冷澀來寫聲音的間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壓抑的深深的惆悵,終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醞釀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最后一句,他說,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這一句詩,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幽情,一個弦上彈真情,兩下里都有一樣的愁,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生同:淚。
    生3:我覺得“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聲音)寫的音樂有一種質(zhì)感,如裂帛,不僅說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說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師:她說四弦一聲如裂帛,豈止是帛裂,簡直是心裂。嗯,好,很好!還有哪位同學?
    生4:我覺得“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寫得非常好,因為詩人是從這里開始描寫音樂的,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fā)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他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能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從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我覺得這兩句寫得特別入神。
    師評: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請坐!
    生5:我覺得第二段不僅寫了音樂,而且寫了音樂背后的情感。人們都說詩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報國無門,無路請纓,他們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卻在塵世成為遺棄兒,滿懷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樂似的琵琶聲,甘醇的杜康酒澆滅,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們醒來后只能繼續(xù)他們飄泊的人生路。
    師:噢,說得好不好?
    生同:好!
    生6:我覺得描寫音樂不一定要從音樂的音色音質(zhì)來寫,我更覺得(能)從它的意境(來)能襯托出音樂的美感,我所鑒賞的是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它給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雖然說音樂已經(jīng)(悄)停息,潯陽江上微波蕩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經(jīng)停息了,但是,東船西舫卻悄然無聲,觥籌交錯,飲酒作樂的場面已經(jīng)不再了,而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fā)了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郁悶和苦痛,令人感慨萬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圓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滿憂愁的紐扣,輕輕一碰就會溢出來,而這個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照亮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琵琶聲(并沒有直接抒發(fā))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但是,人們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涼中,后來,人們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涼中,它所渲染的氣氛是:樂聲(雖然)動人,(但)聽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種寂靜的氣氛,點染出(剛才)當時凄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余音繞梁。
    師:非常好,大家覺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紐扣
    師:把什么比做紐扣?
    師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輪白色的月亮比做一個紐扣,這個比喻非常出奇,應(yīng)該說是前無古人,非常好。但它還有一個觀點是:琵琶女演奏豈止是訴說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個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請牛穎同學談一談。
    生7:我認為詩中那一句“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四弦齊鳴,干脆有力,將情感直白的表現(xiàn)出來,而樂曲收束戛然而止,沒有了嘔啞啁哳,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回味,正如詩中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句話特別的奇妙,作者在寫法上是聲色俱佳,音文相融,詩人為我們塑造(描寫)了一個楓葉飄零的夜晚,瑟瑟的秋風,“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由此,我思緒紛飛,(揮淚)淚與筆同輝,寫下一首詩。
    師:把這首詩給大家朗誦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纏綿漫江痛,何須留戀楊家女,一曲長恨譜春秋。
    師:好,大家覺得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齊:長恨歌。
    師:“長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8:我賞析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幾句。我覺得這(一句)里可以讀出一種生命搏發(fā)的氣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種搏發(fā),這個“鐵騎突出刀槍鳴”讓我想起了項羽在垓下突圍的一個場景。那是對生命的最后一個寄托,至少他是一個英雄。然后呢?“曲終收拔當心畫”就好像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個場面,一代英雄(就在烏江里面)跟烏江向遠方長流,而且流到現(xiàn)在,還會一直流下去。我覺得生命就是一種鳳凰涅pan??v使前面有這一些“別有幽愁暗恨生”之類的,但是生命最終是一種激越的像流星一樣,流星是注定要隕落的,生命也終究會消失,但是你最后要留給生命的是什么?應(yīng)該是最后閃耀的那一瞬間,而且流星會把他的夢,會把它的光明也留在天空中,而且會留很遠。我覺得詩人在這里呢,雖然他的志向得不到實現(xiàn),但是呢,他的理想還是有的,人不能沒有理想,我覺得,這也就是我的觀點。
    師:好,非常好!你看李娜同學給了一個生命的高度,她從“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當中仿佛看到了項羽垓下之圍的悲壯場面,想起了一個悲劇的英雄。那么,我們來請程彥臻同學給大家說一下。
    生9:我想賞析一下“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個是音樂的方面,它前面說“凝絕不通聲暫歇”,“無聲”是對“聲暫歇”的高度贊賞,這就說明詩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種遭遇。還有就是從感情方面,“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說明這時詩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處在一種激昂澎湃的時刻,而且它后邊說“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說明這也是一個基點,他們的感情也必須從這個基點才能噴泄出來,還有(我想)“無聲”處應(yīng)該是他們的一種思考,因為“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經(jīng)歷了一個高峰,一個低谷,他們一定有滿腔的愁緒,所以“無聲”處就能表現(xiàn)出這里面的感情。
    師: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爾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非常好啊,請坐。她(中間)的觀點主要是說:他處于生命的一種沉寂狀態(tài),“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琵琶女對于人生的一種思考。
    那么大家現(xiàn)在看一下,上述說的這些關(guān)于音樂的描寫的句子,是直接描寫音樂的,是不是?
    生:是。
    師:那么,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guān)?趙志娟
    生1:我覺得“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這一句比較好,可能想到那婉轉(zhuǎn)流利的琵琶聲從琵琶女纖細而微微顫抖的指間滑過,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顆顆從葉面滑過,從葉間滴下,滴入聽者的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又像黃鶯(在)花下的啼鳴,唱著輕快婉轉(zhuǎn)的歌曲,精致而優(yōu)美。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樂,它被冰阻塞著,發(fā)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說過“音樂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覺得是音樂把白居易和我們卷走,在他善感而優(yōu)美的韻律之中。
    生1:就是詩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人把音樂的音高、節(jié)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lián)想;第二個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疊字,還有“幽咽”,有雙關(guān)的意思的詞就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
    師:她說了兩點,一點就是運用什么修辭?(生答:比喻)另一點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講究?(生齊:疊詞),雙關(guān)的意思把詩中音樂的韻律表現(xiàn)出來。好,接著說。
    生2:我覺得《琵琶行》里邊,我們主要應(yīng)該借鑒的就是它的有聲和無聲的對比。我們在小學就的時候就運用過這一種,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jīng)常寫到“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么,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應(yīng)借鑒一下。
    師:對比,動靜結(jié)合的方法,對嗎?
    生2:對。
    師:請坐,好,史君。
    生3:用心情來表現(xiàn)音樂,比如說“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xiàn)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弦聲的低沉。
    師:好,用心情來寫音樂,請坐,劉錚錚。
    生4:詩人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的,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qū)別音調(diào)音色的變化。
    師評:她說,把無形的音樂寫的有形,有了畫面感。好!請坐!
    按照大家剛才總結(jié)的描寫音樂的方法,我們就來欣賞另一首(關(guān)于)與音樂有關(guān)的詩。古人說,在古代描寫音樂的作品當中,韓愈的《穎師彈琴》能驚天,李賀的(師生齊說:《李憑箜篌引》)可以泣鬼,那么,江上琵琶,白居易的江上琵琶可以移人。
    (出示箜篌投影)
    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就是豎箜篌,二十三絲的豎箜篌,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出示《李憑箜篌引》)大家先朗誦一遍,(生齊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師:大家怎么欣賞這首詩?剛才我們說了那么多描寫音樂的方法,現(xiàn)在我們就能鑒賞一下這首描寫音樂的詩。誰來說一下,好,史君。
    生1:主要用的是側(cè)面描寫,(就)比如說第二句“湘娥啼竹素女愁”,它用湘夫人和素女的表情來寫李憑彈的箜篌(時)的絕妙。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沒了。
    師:好,請坐。
    生2:我覺得《琵琶行》中白居易寫他聽了琴聲后“青衫濕”,而《李憑箜篌引》寫李憑彈箜篌就非常形象,“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他通過四種意象寫出這些事物聽到李憑彈箜篌以后所感受到的東西,做出的動作,從而說明聽李憑彈的箜篌(讓人)聽的非常入神。
    師:她是從音樂效果來說的,好,請坐。我們接著說——李婷同學。
    生3:我覺得這首詩的特點就是想象特別巧妙,形象特別鮮明,整首詩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后八句從“十二門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八句都(由音樂)是由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聯(lián)想到天上的音樂,這是一種特別奇特的想法。而他的“芙蓉泣露香蘭笑”給予了這首曲子一種動感,它像芙蓉一樣的哭泣,像香蘭一樣的歡笑,他又從音質(zhì)和音效來側(cè)面描寫這首詩的音樂?!袄ド剿橛聒P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都是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寫這首詞……哎呀。
    師:不要緊張,慢點說。
    生3:從不同的側(cè)面音質(zhì)音效音響來寫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它的特點就是想象聯(lián)想特別豐富。
    師:扣住了想象、聯(lián)想的特點,浪漫主義的手法,好,請坐。
    師:以上大家從視覺、形象、還有音樂的效果諸方面來欣賞這首詩,非常到位。那么,學習了《琵琶行》,又欣賞了《李憑箜篌引》,你有什么樣的感受、聯(lián)想、啟迪?可以想到什么?說一說。
    生1:《琵琶行》的聲音描寫已令我如醉如癡,但在唐代的長河中,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會這樣釀酒,我想到了李xin,他的《琴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細致地描摩音樂,贊嘆了音樂的感染力,還有李白的《聽蜀僧浚彈琴》其中有兩句“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前兩句不僅是描寫琴,他用比喻來寫(形容),更寫出李白的高山大谷一般的雄奇?zhèn)グ兜男貞眩瑔酒鹆艘环N強撼的震感,而后兩句寫蜀僧與“我”產(chǎn)生了一種共鳴,達到了一種至善至美,高山流水的音樂效果。
    師:他舉了兩個詩人,但第一個詩人的名字,他說是李xin,大家說這個詩人(生答:李頎qi),第二位詩人是李白。好,楊娜。
    生2:我覺得就了這兩篇課文(首詩)后,我們(不但)在以后的寫作中要運用音樂美,而且這種畫面美也應(yīng)該注意。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我覺得這里面的意境非常美,所以我在這里就總結(jié)了一下,寫成了現(xiàn)代的散文,就是: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師:又是一個新的散文詩,獨特的創(chuàng)作,非常好,請坐。那么,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比如說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我們應(yīng)該說,這么美妙的音樂“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生和)
    (師小結(jié))
    (師生鼓掌)
    尚金子彈奏《高山流水》
    (樂聲結(jié)束。師生熱烈鼓掌)
    師:聽了《高山流水》之后,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這段音樂描寫出來,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二
    琵琶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樂器,它以其悠揚的音色和獨特的演奏技巧,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為了更好地掌握琵琶演奏技巧和欣賞琵琶音樂的魅力,我參加了一次由學校舉辦的琵琶課堂。通過這次課堂,我深深體會到了琵琶藝術(shù)的魅力,并且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課堂上老師為我們介紹了琵琶的歷史和演奏技巧。琵琶起源于中國古代,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琵琶演奏風格。老師向我們講解了琵琶的結(jié)構(gòu)和演奏方法,初步認識了琵琶樂器。隨后,老師向我們演示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如彈奏、滑音、顫音等。我通過觀摩老師的演奏,對琵琶的演奏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親自動手,學習琵琶的基本演奏技巧。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手指彈奏琵琶的琴弦,感受琵琶音色的變化。雖然起初有些生疏,但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琵琶的基本演奏技巧。老師還教我們使用琵琶的特殊演奏技巧,如琵琶的滑音等。通過自己的實踐,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琵琶演奏的難度和技巧之處。
    第三,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欣賞了一些琵琶的經(jīng)典曲目。琵琶樂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大氣磅礴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為我們介紹了一些著名的琵琶曲目,如《陽春白雪》、《夜行船》等。每次聽到這些琵琶曲目,我都仿佛置身于春雪皚皚的山脈之中,或是夜晚漁船的聲音中。琵琶曲目將琵琶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xiàn)力完美結(jié)合,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第四,課堂上老師開展了一次琵琶演奏比賽。在比賽中,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琵琶演奏技巧。有的同學彈奏的是柔和悠揚的曲目,有的同學則展示了琵琶的技巧性和激情。大家在比賽中互相學習、借鑒,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通過這次比賽,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琵琶演奏技巧,還結(jié)識了很多琵琶愛好者,拓寬了自己的音樂圈子。
    最后,這次琵琶課堂給我?guī)砹松钌畹乃伎?。琵琶是一種需要長期學習和練習的樂器,但是只有真正用心去體會和思考,才能更好地演繹琵琶藝術(shù)的魅力。通過參加這次課堂,我不僅學習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更體會到了音樂藝術(shù)中那種深邃的思考和感悟。琵琶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門藝術(shù),它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情感。這次琵琶課堂讓我了解到了這一點,并且激發(fā)了我對音樂的更大熱愛。
    總之,通過這次琵琶課堂,我對琵琶的了解更加深入,對琵琶藝術(shù)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從中學到了琵琶的基本演奏技巧,認識了琵琶的歷史和演奏方法,欣賞了琵琶的經(jīng)典曲目,并結(jié)識了很多琵琶愛好者。這次課堂讓我感受到了琵琶藝術(shù)的魅力,更加堅定了我學習和欣賞琵琶的決心。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中,我會進一步探索琵琶的藝術(shù)之美,將琵琶的音樂魅力傳承下去。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三
    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文中他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是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調(diào)技藝高超,一是聽到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處,所以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與友人送別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心靈觸動、震動,產(chǎn)生共鳴,千頭萬緒,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為君翻作《琵琶行》。這部流傳千古之篇怎樣來的?生活現(xiàn)實這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本文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對琵琶曲的欣賞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現(xiàn)實,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探討學習。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jīng)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jié)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fā)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shè)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shè)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lǐng)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yīng)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shè)計,應(yīng)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lián)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lián)語創(chuàng)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shè)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lǐng)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四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shè)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shè)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jīng)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chǎn)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jié)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五
    生:木蘭詩。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我們再大聲的喊一遍。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師:你也是天涯淪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傷。
    生:小序就是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簡介,介紹了詩歌寫作的原因。
    師: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師:這里的感是。
    生:感動,有感觸。
    師:說得很好,還有嗎?
    生:這文字寫得很哀傷,為這首詩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調(diào)。
    師:凄美這個詞用的很精到。看來小序不小,作用很大。我們再回到天涯淪落人。
    誰是淪落人?
    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
    師:應(yīng)該有兩個,否則怎么叫同是呢?我們先說兩個淪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自由朗讀前三節(jié),然后我們來討論(學生自由朗讀,同桌談?wù)摚?BR>    師:相逢應(yīng)該是緣分吧。琵琶女出場前,白居易在干什么?
    生:送別客人。
    師:當時作者的心態(tài)?
    生:慘將別。
    生:一位彈琵琶技藝很高超的女子,琵琶藝術(shù)家。
    師:藝術(shù)家,很高的評價。哪里看出來?
    生:第一節(jié)中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聲很迷人,有感染力。忽聞寫出聲音的神秘。
    師:從側(cè)面寫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好。
    生:這是一位心理很矛盾,有自尊的琵琶女。她不是一下子就出來的,而是千喚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師:鳳姐的開場白是。
    生: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
    師:好記性,假如老師把這句臺詞放在琵琶女身上,你認為恰當嗎?(學生模仿)。
    生:不行,太粗野,太潑辣。不符合琵琶女的個性,
    師:琵琶女是容易受傷的女人,好,我們把琵琶女的出場的動作模仿一遍,我們拿課本做道具琵琶。(學生上臺模仿、學生評論)。
    師:這幾位同學扮演的琵琶女的出場,讓老師想起了三個字“不要臉”,臉和面有區(qū)別嗎?怎樣是半遮面?(老師模仿,學生評論)。
    生:琵琶女的出場側(cè)身出來的,心理很矛盾,見還是不見,是個問題。
    生:在晚上,孤單的女子和陌生的男子相見,多有不便,古代男女授受不輕。
    師:但最終還是見了。這又是為何呢?猶抱琵琶的猶怎么理解,不抱琵琶可以嗎?
    生:白居易的誠心打動了這位女子,把船移過去,還發(fā)出邀請。再一次擺上酒席,感情很真摯。
    生:不抱琵琶不行,那就不是琵琶女了,琵琶就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特征。一出場,我們看到的就是琵琶。
    生:可能在這位女子的心中,琵琶是最重要的藝術(shù)。
    生:可憐。有過幸福。
    師:是怎樣的幸福。
    生:短暫的。
    生:才華出眾,十三歲就成為琵琶高手。
    師:除了才華出眾還有。
    生:相貌出眾。
    師:色藝雙全啊。相當于現(xiàn)在的當紅的影視明星,歌星。詩歌怎樣敘述當時這位女子的幸福甚至有些瘋狂的生活。(學生朗讀)。
    生:名屬教坊第一部,演奏水平很高。這些都是正面的寫。
    師:側(cè)面寫的是。
    生:演奏水平讓音樂教師折服,美麗的自己被其他的女子嫉妒。這些是側(cè)面寫色藝雙絕。
    師:還有嗎。
    生:演奏時的盛況,十分的壯觀,歌迷為之癲狂。
    師:這些五陵少年是當時的音樂發(fā)燒友,哦,誰是五陵年少。
    生:就是唐代的富二代,官二代,爭先恐后的送鮮花,送絲綢。
    師:當時琵琶女有地位,有名氣,有吃、有穿,有歌迷。為何要這樣寫的如此的燦爛呢?
    生:跟后面做對比。
    師:說具體些。
    生:少年得意風光,而年老淪落色衰。
    生:年輕時門庭若市,現(xiàn)在門前冷落。年輕時快樂歡笑,現(xiàn)在獨自哭泣。
    師:老師有個疑問,也是大家的疑問,為何不趁年輕的時候嫁人呢?尋找自己的幸福?(學生沉思)。
    師:或者說那些五陵年少對年輕的琵琶女的追逐出于怎樣的心態(tài)?
    生:完全就是因為相貌好,不是因為演奏水平高。
    生:藝術(shù)一般來說年齡大了,水平越高,而琵琶女年齡大了卻受到冷落,正說明當時的富二代不是真正的欣賞琵琶女的藝術(shù)。
    生: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所以琵琶女嫁給商人也是迫不得已的。女人嗎,總要嫁人的。
    生:而商人根本不懂藝術(shù),就懂茶葉。
    師: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悲劇的形象,琵琶女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還是社會時代的悲劇,或者說她的悲劇有沒有典型性,同學們怎么看?(生思考)。
    生:在封建社會中,很多女子處于被人玩弄的地位,可以說沒有地位。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子的相貌,而不是才華。這就是悲劇。
    生:女子無才便是德,年老了就不值錢了。
    師:琵琶女自訴身世苦,塑造一個封建社會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控訴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這一部分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把女子從輝煌寫到淪落,從明星淪落草根。
    師:這樣一位女子的遭遇,引起了詩人的感嘆。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是《琵琶行》中的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你怎樣理解這句經(jīng)典。
    生:只有相同的生活經(jīng)歷,才有如此的感嘆。
    師:這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朗讀課文第四節(jié)(生朗讀)。
    生:這是一位生活不得志的生病的詩人,他告別京城,來到潯陽。
    生:說的好聽些是告辭,其實就是被人趕出來的,混不下去了。心情很不爽。
    生:這是一位喜歡音樂的詩人。但是這個地方?jīng)]有音樂。
    師:是沒有音樂嗎?音樂有沒有?
    生:有。
    生:而詩人需要的是,用文中的換來回答。
    生:絲竹。
    師:這是借代。是怎樣的音樂。
    生:很高雅的,很古典,有藝術(shù)享受的。
    師:而此地的音樂是。
    生:杜鵑啼血猿哀鳴,這些都是很凄涼的聲音,和白居易的心境有關(guān)。
    生:還有山歌與村笛。
    師:山歌和村笛很好聽,唱支山歌給黨聽。怎么會難為聽,并且是嘔啞嘲哳難為聽。
    生:在白居易看來,山歌與村笛是很低級的音樂,是不入流的,人家是大城市來的貴族。
    生:也說明了白居易的貴族意識很強,高人一等,看不起勞動人民。
    師:當然,我們不能對古人提出很嚴格的要求,把白居易看作焦裕祿式的和人們打成一片的好干部。但至少白居易和琵琶女可以打成一片,引起共鳴。一方面由于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由人生的輝煌淪落為落魄,還有一方面是相同的愛好,對音樂的興趣??芍^說真正的知音。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正是向知音致敬,向音樂致敬,向人世間的美好的感情致敬。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一定有知己。所以在唐代時,童子解吟長恨歌,胡兒能唱琵琶曲。哀怨綿綿的琵琶曲,千百年來讓人嘆惋。這就是藝術(shù)的不朽,也是詩人的偉大。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六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lǐng)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yīng)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shè)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lǐng)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F(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zhì)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diào)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diào)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jié)合運用。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七
    既然是詩歌教學,就應(yīng)該突出詩歌教學的特點。第一就是朗誦,指導學生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第二是鑒賞詩歌的寫作手法。在本詩中主要是音樂描寫的手法。第三因為是敘事詩,有人物形象,還要鑒賞人物形象,通過鑒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運,深化感情,提高認知。
    字詞,文意,結(jié)構(gòu)怎么辦?
    雖然是詩歌教學,但畢竟理解字詞,把握內(nèi)容是基礎(chǔ),也不能忽視,否則就是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如果這些東西也放到課堂上,顯然內(nèi)容太多,課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賓奪主。所以決定這一塊的知識應(yīng)該在課外進行,指導讓學生充分預習,自學。課堂上起一個檢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學方式。
    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也就基本確定。預習朗誦——探討——展示。通過預習把握內(nèi)容,通過朗誦領(lǐng)悟感情,通過探討深化認知,通過展示促進學習,交流心得。
    課后再反思:
    這首詩前后也教了好幾遍了,這次錄課后,又有新感受。教學必須刪繁就簡?!昂啞本褪呛诵?,是關(guān)鍵,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膽放手,學生能自己掌握的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起到主導,督促,檢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八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shè)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shè)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jīng)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chǎn)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jié)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十九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luò),分析本課的.結(jié)構(gòu)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lǐng)悟作者關(guān)注現(xiàn)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diào)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設(shè)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jié)構(gòu)特點。
    2.鑒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shè)計:
    一.導語設(shè)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郁;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jié):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并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nèi)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jié)構(gòu),鑒賞整齊兼變化的結(jié)構(gòu)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xiàn)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jié)構(gòu)(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shè)計(附在后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guān)系。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nèi)容上與正文前后照應(yīng)。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yīng);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yīng);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yīng)。
    四.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jié)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fā)現(xiàn)白居易用了一種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lǐng)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diào)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guān)內(nèi)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拔辶昴晟贍幚p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zhuǎn)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jīng)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jīng)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jié)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并嘗試背誦,結(jié)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yīng)急讀,有輕快情調(diào);“間關(guān)”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yè)布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jié)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復習音樂描寫藝術(shù)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shè)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并結(jié)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jù)樂曲節(jié)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鑒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shù)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zhuǎn)在寒風中一樣”。應(yīng)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鑒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jīng)調(diào)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jīng)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jié)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讓學生發(fā)掘美的素材,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guān)鍵詞,讓學生聯(lián)系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zhì)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jié)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tài)及復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jié)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jié)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zāi)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jié)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shù),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jié)構(gòu),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yè)布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2)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chǔ)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shè)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shè)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本設(shè)計由鑒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xiàn)。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chuàng)造,調(diào)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xiàn)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xiàn)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xiàn)了教學的靈活,有利于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
    琵琶行課堂反思篇二十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lǐng)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yīng)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