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科學的讀后感(模板16篇)

字號:

    讀后感不僅可以是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也可以是對其中觸動自己的部分進行分析和解讀。如何寫一篇既能描繪細膩感受又能理性評價的讀后感是我們需要努力探索的課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科學的讀后感篇一
    最近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科學家的故事》,其中,諾貝爾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故事主要講了諾貝爾看到人們?yōu)榱碎_通公路,用鐵錘砸石頭,很不容易。他想:要是有東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開,該多好呀!從此,諾貝爾便把興趣放在炸藥上。最先,諾貝爾發(fā)明了一種液體、炸藥,十分強大,被人們稱為諾貝爾炸藥油,但是,液體、炸藥在運輸過程中非常容易爆炸。隨后,諾貝爾又發(fā)明了黃色炸藥,這種炸藥只有在引爆后才會爆炸。但是諾貝爾還不滿意,最后終于發(fā)明了威力更大的炸藥。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經(jīng)、堅持不懈。
    記得有一次,我數(shù)學考了100分,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上課時舉手發(fā)言不積極了,作業(yè)也不想寫了。一個星期后的一次考試,我的成績一落千丈,才80多分。我深有感觸:我以后一定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從那以后,我干什么事都一心一意、追求完美。從那次考試以后,我上課時積極舉手發(fā)言、認真聽講,而且一心一意的寫作業(yè)。我的成績開始上升,最后超過了全班所有人。
    以后我做事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科學的讀后感篇二
    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有一本書叫《昆蟲記》。
    這是我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學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么奇異、有趣的故事?。》ú紶柕摹独ハx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現(xiàn)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后,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nèi)祟愒谏c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独ハx記》不是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接著往下看,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wǎng),“即使用了圓規(guī)、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shè)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guī)范的網(wǎng)來”,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使我浮想聯(lián)翩??粗粗@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huán)境,不污染環(huán)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后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独ハx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更多。
    科學的讀后感篇三
    情報是否越多越好?擁有情報是否更能制定正確的決策?情報是否都是必須的?無疑,理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并不符合我們邏輯思維得到的肯定。情報的獲取,存在悖論。
    悖論一:情報繭房,導致決策失衡。
    什么叫情報繭房?這與信息繭房相類似,就是指信息接收者習慣性按其興趣獲取信息,最終獲取的信息只局限于其感興趣的領(lǐng)域,像蠶繭的“繭房”將其他信息隔絕。情報同樣像信息一樣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繭房現(xiàn)象,由于任何情報來源都不可能是全面的,當某情報來源價值顯現(xiàn),決策者就更依賴該情報,導致情報來源逐漸局限于單一的局部的情報來源,而最終導致決策的失衡。
    悖論二:情報洪流,導致決策癱瘓。
    首先,情報像洪流一樣過多,決策者難于綜合海量的情報進行決策;其次,決策者對情報過于貪婪,永不滿足現(xiàn)有的情報,決策者最終難于在不斷變化的情報中進行決策;最后,最有價值的情報永遠是下一條,最新的情報是最有價值的,決策者始終等待最后一刻的情報而遲遲不能決策。情報的過多,決策者對情報過于依賴和貪婪,最終導致決策的癱瘓。
    悖論三:劣情報驅(qū)趕良情報,導致決策不當。
    劣情報驅(qū)趕良情報,是指劣質(zhì)的情報往往比優(yōu)良的情報更豐富,且更容易獲取。好的情報往往被掩蓋在劣質(zhì)情報之下,劣質(zhì)情報泛濫,以及情報人員的懶惰性,情報搜索往往止于尋找劣質(zhì)情報,而不進步搜尋優(yōu)良的情報,最終導致決策的不當。
    悖論四:情報過于依賴,導致決策簡單化。
    本來豐富的情報有利于決策者的充分思考和決策,但由于決策者對情報的價值過于信賴,凡事依靠情報,久而久之決策者只依靠情報而疲于思考,最終導致決策的簡單化。
    如何防止情報悖論的出現(xiàn)?
    如何判定現(xiàn)階段處于情報繭房,還是處于情報洪流?如何判定劣情報驅(qū)趕良情報呢?決策的失敗又有多少來自于情報的不當?如何防止情報悖論的出現(xiàn)?這就需要建立動態(tài)的監(jiān)控機制。
    情報價值鏈,是信息價值鏈的一環(huán),是動態(tài)的、可重構(gòu)的。情報價值鏈是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針對某一企業(yè)戰(zhàn)略、為了在市場上占據(jù)先發(fā)制人的優(yōu)勢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生命周期一方面取決于企業(yè)戰(zhàn)略和市場環(huán)境,另一方面取決于該情報價值鏈的成效。當整個價值鏈長期沒給企業(yè)帶來額外的增長,或者所帶來額外的獲益遠小于其付出成本,這時候整個情報價值鏈就需要進行重構(gòu),但如何重構(gòu),則根據(jù)上述情報悖論進行對號入座,然后針對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構(gòu)。
    上述機制從事后出發(fā),根據(jù)價值的效益來判定問題的存在。然而情報的悖論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并不會導致決策的不當或者錯誤,更多是導致不能做出最佳的決策。而這并不能從價值鏈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存在,那么如何獲知情報悖論的存在呢?最關(guān)鍵的問題是決策者如何得知所作的決策并非最佳決策呢?導致得不到最佳決策的原因又有多少來自情報的悖論呢?這在事后難以判斷,只能在事前建立定期的評估機制。情報悖論出現(xiàn),更多的是源于管理的問題,即情報系統(tǒng)的問題,而并非是情報本身出現(xiàn)問題。例如情報洪流的出現(xiàn),可增加更多的分析人員等,情報繭房的出現(xiàn),則需拓寬渠道來源等。而這就需建立針對情報系統(tǒng)的定期評估機制。情報悖論的問題,歸結(jié)是決策效率和效益問題,與效率有關(guān)的是情報量的問題,與效益有關(guān)的是情報質(zhì)的問題。量與質(zhì)都是相對的,這就是整個評估機制的關(guān)鍵,確定情報的量和質(zhì),然后根據(jù)量和質(zhì)來評估整個系統(tǒng)是否存在情報悖論。
    科學的讀后感篇四
    “科學”二字總會給我一種親切而又遙遠的感覺。親切是因為我現(xiàn)在所從事工作被稱作“科研”工作,而遙遠是因為離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科學工作還離得太遠,同時也因為實際工作中所參與的是非常具體的工作,并沒有從宏觀上把握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內(nèi)涵以及歷史。
    讀過《科學的歷程》后,首先讓我明白了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學史對于我們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也許是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中國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數(shù)教育、技能型教育,這種教育的一個消極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學神話,樹立了不正確的科學形象。首先是將科學理論靜止化、僵化,其次是將科學理論神圣化、教條化,再次是將科學技術(shù)化,最后是將科學實用化、工具化。在教科書中紛至沓來的新概念、新術(shù)語、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讓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和習慣:這就是真理,學習它、記住它。久而久之,歷史性的、進化著的科學理論被神圣化、教條化,人們不知道這個理論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是這樣,但我們還要相信它是真的。這種教條的態(tài)度明顯地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將會嚴重的阻礙創(chuàng)新性工作的開展。
    讀科學史,最有趣的莫過于看那一個又一個的'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偉人之所以是偉人,這與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質(zhì)是密切相關(guān)的。自然界萬事萬物,我們可能也會像偉人一樣遇到過,可是最終,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出像他們一樣的成績呢?偉人背后的故事告訴我們,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總之,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了解偉人成功的足跡,對于科研工作具有點點滴滴的啟示和激勵作用。
    科學的讀后感篇五
    令我久久不能釋懷的是誠哉的死亡,而且是那么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胺Q完美大男主的他最終卻死了,明明是他提出來的“天助自助者”,在幾乎所有人都想在13s內(nèi)死去的時候,是他果斷提出要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人類世界。我一直在想,如果他早一點逃出首相官邸,是不是就不會死了呢?但我們又有什么依據(jù)呢?這是一個平行世界,本身就充滿悖論,大自然是不會讓它存在下去的,所以想方設(shè)法讓里面不可預測的人物死亡,最終在下一個悖論到來時,營造出真實世界死亡的現(xiàn)象。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誠哉是個過分完美的人,冷靜,果敢,領(lǐng)導力強,過于理性的他總是把眼光放得很遠,顯得過分不真實。相比較,他的弟弟,冬樹,就代表了更多的人的性格,感性,甚至魯莽,但是關(guān)鍵時刻很靠譜,甚至最后活下來并且理解了哥哥的想法的,也是他。我想,這也就是東野圭吾想告訴我們的吧,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是理性的,數(shù)字化的,有朝一日能被預測的,但是感性的人類也讓這個悖論最終把活下來的人放回到了原來的世界。
    科學的讀后感篇六
    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不管學什么,就是記不住。你是否有過此問題?如果直到現(xiàn)在,你還是這樣。別急,來聽聽,樊登讀書中的《考試腦科學》吧。
    人體的大腦和電腦是一樣的,如果想長期的保存一個東西,就需要把它存在硬盤中,人腦中的大腦皮質(zhì)就等同于計算機中的.硬盤,而里面負責管信息進出的就是海馬體了。它判斷信息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這件事是不是對生存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而知識就顯得特別無聊,就不能完全過關(guān),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不容易記住那些知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唯一的辦法就是欺騙海馬體。把考試的東西偽裝成跟我們生死存亡有關(guān)的信息。第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次一次的重復。復習可以降低我們忘記知識的速度。
    第一次復習應該在學習后的第二天,第二次復習在第一次復習一周以后,第三次復習在第二次復習以后兩周,第四次在第三次后一個月,這就是所謂的學霸復習節(jié)奏。事實證明,分散學習比短期突擊效果更好。如果大量信息突然涌入,會使得我們的遺忘變得更快。
    選參考書時應選定一本,徹底掌握,好好復習。感興趣的學的又快又牢,沒有好奇心學不會。正如達芬奇講過一句話,他說:“正如明明沒食欲卻去吃東西,會對健康不利。如果沒有興趣,還去學習,則有損記憶?!焙闷嫘暮陀洃涍@件事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個騙過海馬體的竅門是激活杏仁核。杏仁核就是讓我們情緒激動的一個部分,只有有劇烈的情緒起伏,記憶往往都很深刻,進入長期記憶。如果給我們需要記的東西一點情緒,你會立刻記住。
    長時程增強作用(lpp)怕壓力,如果父母天天吵架,孩子的學習成績會大幅度下滑。
    “獅子記憶法”是什么?夢是什么?什么時間適合哪些需要記憶的科目?……且聽下回分解。
    科學的讀后感篇七
    我第一次把這本書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覺是這本書好沉重。但聽完田教授對這本書的介紹,一種不由自主的敬仰縈繞在心中。
    《科學的歷程》,這本書既凸顯了理性思維,又不令人文關(guān)懷,在完美的闡釋了“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這一時代的主題的同時,也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道主義的色彩,是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科學史佳作。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學和技術(shù)始終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動了人類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之盛衰落。喬治薩頓說過,科學的歷史雖然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小部分,但卻是本質(zhì)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夠解釋人類社會的進步的那一部分??梢赃@么說,因為有了科學,所以人類才有可能獲得今天的一切。科學成為一種獨立的,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精神范型,是從希臘開始的,兩千多年前希臘人所創(chuàng)造的光輝奪目的文化成就,為現(xiàn)代文明奠定了基礎(chǔ)。希臘是科學精神的發(fā)源地。
    從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希臘人出現(xiàn)了才智卓越的哲學家,他們是許多學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學家泰勒斯,阿納克西曼德、阿納克西來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學家羅泰哥拉,蘇格拉底等,有體系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學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數(shù)學家歐幾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有醫(yī)學家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有生物學家特奧菲啦死特,有地理學家西塔斯和埃拉脫色尼。這些天才人物許多不僅在一個領(lǐng)域工作,而且在許多領(lǐng)域均有建樹。
    科學的讀后感篇八
    小時候,我就很愛問“為什么?”媽媽招架不住,只好幫我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么》每天讀給我聽,到現(xiàn)在我還意猶未盡呢!上三年級時,聽姐姐說《我們愛科學》好看。便想,試試吧。于是便讓媽媽幫我訂了這本書。自從訂了,我便喜歡上了。期期都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有新收獲,新感想。
    《我們愛科學》涉及的的知識方面很廣,有關(guān)于自然的;有關(guān)于生活的;有關(guān)于軍事的;有關(guān)于人體的……通過看《我們愛科學》我知道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比如;一個人一生會做十萬多次夢;比如我們身體中的血管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周半……其中我最喜歡“生活科學”了。
    為什么我最喜歡“生活科學”呢?那是因為它教會了我們許多生活常識:比如如何消滅細菌;如何保存食物;如何躲避螨蟲……自從我看了如何保存食物之后,就提醒媽媽要正確保存食物。果然,家里變質(zhì)的食物少了。
    “卡通魔方”中的“魔術(shù)小講堂”也很有趣,它教會我許多簡單易懂的小魔術(shù),有些爸爸媽媽看了還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兒呢!哈哈哈哈,我可就得意死嘍!
    《我們愛科學》真好啊,從神奇的“卡通魔方”——魔術(shù)小講堂到關(guān)系我們健康的“健康密碼”;從快樂的“happyabc”到其樂無窮的“看圖識天下”……它帶領(lǐng)我觀察奇妙世界,遨游科學的海洋。
    科學的讀后感篇九
     以下是科學的旅程讀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科學的旅程讀后感。
     這個寒假里,我讀了很多書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科學的旅程》這本書。
     這本書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我想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本書里也不知藏了多少答案在里面,讓急于知曉的我一頭就扎了進去。
     書中說: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正確”與“錯誤”共同書寫的歷史;科學的歷史是一部由“成功”和“失敗”共同書寫的歷史。
     我一開始并不理解,可是隨著一篇一章的翻過,我想知道的全都明了。
     原來科學的旅程,并不像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一路輝煌,科學曾經(jīng)犯過許許多多的錯誤,而且今后還會繼續(xù)犯錯誤。
     科學史中的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有被名利腐蝕,也有不小心誤入歧途的——科學的殿堂中不僅有所謂的圣者,還有凡人,甚至有小人和騙子。
     今天,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輝煌的成功者,但在科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更多的是那些輝煌背后的失敗者。
     書中記載著許多關(guān)于科學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和很多關(guān)有古代科學家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是誰發(fā)明了顯微鏡、人類的進化論、阿基米德原理.....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恐龍是怎樣滅亡地,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你恐龍滅亡,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是一場大瘟疫,導致了恐龍滅亡,還有人認為恐龍滅亡還是個迷。
     我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也想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工作的?是什么驅(qū)使他們渴望獲得知識?科學家是如何提出問題的?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是如何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他們用了哪些方法來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從哪個環(huán)節(jié)開始,這種探究變成了科學的探究?那就趕快去讀《科學的旅程》這本書吧!
     中國固然有四大發(fā)明,但這些發(fā)明屬于技術(shù)范疇,并沒有推動思想前進,沒有影響人對心外世界的看法,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學。
     真正的科學,應當能改進世人理解世界的知識、角度、方法等。
     支撐現(xiàn)代生活的科學理論,沒有一樣由中國人發(fā)現(xiàn)的。
     難怪,有人說過大意如此的話——中國沒有給世界貢獻過思想。
     閱讀《科學的旅程》發(fā)現(xiàn),科學的發(fā)展其實也是人類如何理解自身的一個過程。
     譬如開始的科學認識以為地球是平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按上帝的模樣直接創(chuàng)造的。
     后來的日心說和進化論就打碎了人類的自戀,地球僅是蒼茫宇宙里的塵埃,人類不過是其悠長歷史里的偶然出現(xiàn)的高級生命。
     對世界認識越深刻,人類對自身認識越謙卑。
     但是,因為技術(shù)的急速進步,又使得人類有時候昏了頭,自覺可以控制物質(zhì)世界。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么中國沒有真正的科學?學識實在有限,不過根據(jù)本人的一知半解,古時中國人比較鄙視科學活動。
     因為研究科學需要近乎于體力勞動的實驗,古時的知識分子不屑于做這些“勞力者”的事情。
     古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強調(diào)心靈修養(yǎng),《大學》就說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還說君子不器。
     我認為君子不器中的“器”,就是工具,專業(yè)技術(shù),此話潛意識里擺明看不起技術(shù)。
     更主要,在中國沒有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
     何謂科學思想,本質(zhì)上是批判思想,在科學上沒有一個理論能夠得到完全的“證明”,當新事實或新觀察結(jié)果出現(xiàn)時,它必定有待于進一步的檢驗和審視。
     科學具有這種不斷自我糾錯的特征,使得科學成為人類理解自然機制最為嚴謹也最為有效的手段。
     科學的批判思想還表現(xiàn)為:依靠事實驗證科學理論的正確。
     所以,一個好的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用事實來證明它正確還是錯誤。
     但中國古代哲學家說話都非常玄,我們無法去證偽。
     譬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蔽覀兛梢杂媚男┦聦崄碜C明這句話的對錯?這話說得很玄乎也很奇妙,就是你想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
     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也都“正確”。
     自始而終,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沒有產(chǎn)生科學思想、邏輯推理,也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以上都是近代自西方引入的。
     難免聯(lián)想到一個大家熱論的問題,為什么中國沒有誕生過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
     當今,用科學認識客觀世界,以民主管理人類社會。
     可科學和民主,在中國一直缺乏的,不僅現(xiàn)在缺乏,而且以前就稀缺的很。
     難怪有人尖刻地說:中國沒有給人類貢獻過思想。
     很奇怪的中國,很獨特的中國。
     在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潮中誕生了近代科學,而近代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驅(qū)神”的過程。
     這個“神”既指宗教中人格化的神,也指的是在人們思想中,支配和干預自然世界運作的神秘力量。
     在這場科學革命誕生出了實驗觀察加邏輯推理的方法,此外還形成了一種還原論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方式有力的撕破了很多自然現(xiàn)象中“神”的面具。
     16世紀的上半葉,年青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指出了是太陽,而不是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央,從而拉開了近代科學革命的序幕。
     當時的天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主張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包括太陽,都圍繞著地球的圓形軌跡旋轉(zhuǎn)。
     這個學說很符合宗教以及當時普通人關(guān)于人類位于宇宙中心的幻想,因此在提出后的一千四百年中被奉為經(jīng)典。
     可令人尷尬的是,這個模型的運行結(jié)果與實際的天文觀測數(shù)據(jù)有時不符合。
     為了彌補這個差別,托勒密以及后繼者不惜在模型中的行星軌跡上又加上了一些額外的小圓形軌跡,稱為“本輪”。
     越來越多的天文學數(shù)據(jù)導致了行星軌跡中的“本輪”越來越多,其模型也變得越來越笨重與瑣碎。
     但按照哥白尼新學說以及后來開普勒的工作,把太陽置于行星橢圓形軌道的焦點位置,地球作為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一顆普通行星,無需加入“本輪”的假設(shè),天文觀測數(shù)據(jù)與新的模型自然的吻合得很好。
     當時的歐洲剛剛經(jīng)過中世紀約一千年的統(tǒng)治,基督教教義牢牢的統(tǒng)治者人的思想。
     可在哥白尼的“日心說”中根本找不到上帝造物的設(shè)計,地球只是一顆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普通行星,毫無神奇之處。
     根據(jù)現(xiàn)在的認識,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一顆行星早已得到證實,宇宙學的觀測表明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廣袤的宇宙還在不斷的.脹大之中,根本沒有一個中心。
     這場科學革命的高潮是英國科學家牛頓在17世紀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典力學的三定律和萬有引力。
     傳說牛頓在樹上蘋果下落的時候,認識到是同一個力,它使得蘋果下落和行星圍繞太陽旋轉(zhuǎn)。
     根據(jù)這個認識,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的概念,指出宇宙間一切有質(zhì)量的物體間會相互吸引,并且給出了這個吸引力大小與兩者質(zhì)量與距離的關(guān)系。
     根據(jù)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他的力學定律,英國人亞當斯和法國人勒威耶分別計算出了太陽系的一顆未知的行星——海王星。
     在牛頓時代,天上的世界被認為是完美的,是為了映襯出塵世的不完美而存在。
     可是,萬有引力定律卻告訴了人們,天上的物體和塵世中的物體被同樣的規(guī)律支配。
     牛頓的力學理論極大的沖擊了當時歐洲知識分子的思想,并發(fā)展出一套機械的宇宙觀。
     在這樣一個觀念下,宇宙間的萬物都將根據(jù)牛頓力學規(guī)律運動,甚至包括“萬物之尊”的人,只不過是一大堆的滑輪、杠桿、彈簧組成的復雜機器,遵守著同樣的規(guī)律。
     法國的數(shù)學家拉普拉斯在19世紀初將這種世界觀發(fā)展到了極致。
     他假想出了一個“小精靈”,也被稱為“拉普拉斯妖”。
     這個小精靈具有超強的計算能力,如果你告訴它這個世界目前的初始狀況,那么根據(jù)牛頓力學定律,未來的一切都會被這個小精靈計算出來。
     在這種狀況下,宇宙仿佛一個大的機械鐘表,一切都已注定。
     雖然有把生命體看作機器的極端思想,大部分生物學家一直到19世紀初都認為屬于生命體的物質(zhì)有一種神秘的“活力”,它使得生命物質(zhì)不同于普通的物質(zhì),這種觀點被稱為“活力論”。
     而在1828年,德國的化學家韋勒在實驗室中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尿素——原本屬于生命體中的物質(zhì)。
     韋勒的實驗說明生命體的物質(zhì)與普通的物質(zhì)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從而把“活力論”送進了歷史的博物館中。
     隨著有機化學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所謂的生命物質(zhì),如蛋白質(zhì),dna這些生命物質(zhì),不過是含有較多c、n等元素的大分子而已。
     而生命現(xiàn)象不過是一大堆的這種大分子進行化學反應的過程而已。
     隨著科學的一步步發(fā)展,自然界中越來越多的神秘面罩被無情的扯下,物理學中猜測行星運動初始狀態(tài)的“第一推動”,生物學中微生物由來的“自然發(fā)生論”,以及地質(zhì)科學中地貌形成的“災變論”。
     但是在經(jīng)過近五百年的發(fā)展,這種還原論的方法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疑問。
     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你理解了一個蛋白質(zhì)分子,你遠遠沒有理解一個器官以至于生命體的工作原理。
     為了理解生命體令人驚異的性質(zhì),引入了一個新的詞語emergence(涌現(xiàn)性), 活力論又改頭換面,重新等場了。
     在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鳥類學家e. selous 用了“通靈”(thoughts-transference)來解釋鳥群飛翔時令人驚異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他當時也并不明白這個詞語的意思,把“幽靈”帶入到了鳥群中。
     而為了解釋市場整體有序狀態(tài),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引入的那只“看不見的手”,表示市場的有序狀態(tài)來自于一股神秘力量。
     部分如何構(gòu)成整體?這是新世紀的科學任務(wù),這門新科學的名稱是復雜性。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曾經(jīng)說過“我相信,21世紀是復雜性的世紀”,正合我意。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
    如何實現(xiàn)穿越未來,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已經(jīng)給出了目前得到廣泛認可的解釋(好像用飛機與原子鐘做過實驗,得到了肯定的結(jié)果)。簡單地說就是,個體時間被拉長(相對論的核心,時空相對不絕對,只要條件允許界限立即打破),打個比方:一個實現(xiàn)穿越未來的人,他感覺經(jīng)過1秒中,而其他事物則可能已經(jīng)過了好幾天甚至上萬年),如此便實現(xiàn)了穿越未來的壯舉。但此間必然需要極高的'加速度,在達到并保持光速時完成時間的穿越。不過目前的知識告訴我們,極高的加速度會把任何物體瞬間打回到量子狀態(tài)(參考掉進黑洞的模型)。這使得不可能有什么人或物穿越未來。
    那接下來說明一下,回到過去。這個愛因斯坦極為排斥,甚至認為不可能。我覺得人們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最遠的地方,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幾百億年前的景象(目前被觀測到的最遠天體----類星體距地球近140億光年)。如此算來,差不多就是宇宙大爆炸剛開始的那段時期。假設(shè)我們可以超過光速,以這種不可思議的速度瞬間反超到我們可以觀測到的宇宙范圍,那我們是不是就回到了過去呢,還是說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我們不得而知,因為也無法想象。科學,無窮無盡,許多深奧的道理,許多未解之謎,科學家們正探索著。從《科學悖論故事》這本書里,我學到了很多至今為止世界上一直在爭論的科學原理。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一
    我在暑假里讀了《科學家的故事》后,知道了電燈是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fā)明的,這本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書中介紹了愛迪生、達爾文、高士基、居里夫人、牛頓等著名科學家的事例,他們熱愛科學,謙虛謹慎,刻苦鉆研,不怕困難,他們在科學上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對人類的發(fā)展取得了偉大成就。其中,最使我感到的就是愛迪生的故事了。
    愛迪生就是世界上有名的“發(fā)明大王”。他一生發(fā)明的東西大約的兩千多種,像留聲機、電燈、電影等。愛迪生對人類的貢獻可大了!在世界科學發(fā)展史上,億的名字像一顆明亮的星星,永遠閃爍著光茫。在愛迪生一生的發(fā)明的東西中,最發(fā)費心血的要算蓄電池了,他一共花費了10個年頭,經(jīng)過了四十萬次的失敗,終于在五萬次成功了,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失敗,使他的助手都忍受不住了,有的朋友勸他不做實驗了,而愛迪生卻堅持繼續(xù)實驗,經(jīng)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功破了千千萬萬的難關(guān),終于成功了。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和教育。記得有一次,數(shù)學老師給我布置了一條題目。我經(jīng)過冥思苦想,怎么也不會做。當時,我要想過放棄,心想,讓表哥幫我算就行了??墒牵斘蚁肫鹆藧鄣仙ㄙM了十三年的時間,才研究出了白熾燈,我遇到的困難與愛迪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這里,我就把這條完成了。
    我在愛迪生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二
    聽說過“悖論”把?就是一個說法既是真,又是假,有兩個互相矛盾的含義,下面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一個人說:“我說的是假話?!蹦敲?,這句話就是個悖論,因為假設(shè)這句話是真的.,那么這句話就是假的;假設(shè)這句話是假的,那么這句話就是真的。于是,悖論產(chǎn)生了。
    如果說是繞了的話,那就是因為松鼠在樹上,而獵人繞著樹轉(zhuǎn)了一圈;沒繞呢,是因為獵人根本沒有繞到松鼠背后。
    該如何是好?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三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字是科學故事,我看了這本書后猶如醍醐灌頂,知道了這大自然的許許多多的奧秘,這還要歸功于《科學故事》。
    它是一本我們一生必讀的百科故事之一,對我們的好處甚多,比如增長見識,拓寬知識等。它以童話的形式寫下了一個個自然界的秘密,所以深受小讀者的喜愛。(我當然也不能例外了)它的標題也很有趣,例如:小草害羞了,橫爬冠軍,長不胖的竹子等。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越來越離不開它了,每天晚上,我睡前都要把它當作睡前故事看上幾篇。我還發(fā)現(xiàn)自己經(jīng)歷的不解的故事,它卻能給我解答。它就像我的良師益友給我?guī)椭瑸槲医鈵灐?BR>    我真的好喜歡這本書,大家有空不妨看看。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四
    “科學”二字總會給我一種親切而又遙遠的感覺。親切是因為我現(xiàn)在所從事工作被稱作“科研”工作,而遙遠是因為離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科學工作還離得太遠,同時也因為實際工作中所參與的是非常具體的工作,并沒有從宏觀上把握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內(nèi)涵以及歷史。
    讀過《科學的歷程》后,首先讓我明白了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學史對于我們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也許是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中國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數(shù)教育、技能型教育,這種教育的一個消極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學神話,樹立了不正確的科學形象。首先是將科學理論靜止化、僵化,其次是將科學理論神圣化、教條化,再次是將科學技術(shù)化,最后是將科學實用化、工具化。在教科書中紛至沓來的新概念、新術(shù)語、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讓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和習慣:這就是真理,學習它、記住它。久而久之,歷史性的、進化著的科學理論被神圣化、教條化,人們不知道這個理論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是這樣,但我們還要相信它是真的。這種教條的態(tài)度明顯地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將會嚴重的阻礙創(chuàng)新性工作的開展。
    讀科學史,最有趣的莫過于看那一個又一個的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偉人之所以是偉人,這與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質(zhì)是密切相關(guān)的。自然界萬事萬物,我們可能也會像偉人一樣遇到過,可是最終,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出像他們一樣的成績呢?偉人背后的故事告訴我們,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總之,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了解偉人成功的足跡,對于科研工作具有點點滴滴的.啟示和激勵作用。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五
    科學,這短短的兩個字,卻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秘密。從古至今,科學不斷的延續(xù),古有蔡倫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桿定理,今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科學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兩個詞,因為科學,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下來。近千年,乃至近萬年來的民族文化因為有了科學,才能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誘惑著每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斷延續(xù)。科學則是發(fā)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強盛。美國是一個極其好的例子,它沒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只有區(qū)區(qū)的四百年,但它依靠著自身強大的科學技術(shù),逐漸成為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國,正是它極其發(fā)達的科技,鞏固了它那么多年來的霸主地位。
    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只有少數(shù)幾個人,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并不是他們的科技成果,而是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一種鍥而不舍,永不放棄,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學習的。
    科學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越是這樣,我們就應該繼續(xù)前進,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科學的讀后感篇十六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的歷程》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近,我讀了《科學的歷程》這本是,這是一本關(guān)于科學史的書籍,作為科學迷的我,非常的喜歡《科學的歷程》。
    《科學的歷程》表現(xiàn)出了兩種編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吳國盛集納了傳統(tǒng)的科學史史料,在很多問題上延續(xù)了傳統(tǒng)科學史的敘述方式。另一方面,吳國盛對很多問題的敘述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見解。這就可以使普通讀者既可以了解作為大眾語境之下的科學史,又可以看到吳國盛這位導游所發(fā)現(xiàn)的獨特景觀。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因為作者的學術(shù)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lǐng)域,因此也注定了本書的一些特點。在對一些歷史事件描述時,既能讓讀者鉆進去,又能讓你走出來,對有些問題進行了適度反思。比如在談到18世紀英國產(chǎn)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除了對紡織、蒸汽機的'發(fā)明進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認為“工業(yè)革命基本上是在與理論科學無關(guān)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但卻馬上帶動了相應學科的發(fā)展??茖W自此越來越面向?qū)嵱眉夹g(shù),并形成了科學—技術(shù)相互加速發(fā)展的循環(huán)機制”。閱讀此書有點像登山時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導游,在引領(lǐng)你看景的同時,還能陪你談古論今,思考原由。
    本書還有兩個令同行刮目、讓讀者感激的優(yōu)點:一是插圖豐富,并且隨文在版面周邊出現(xiàn)。這樣能使所敘述的歷史事件更加生動、直觀、親切,關(guān)鍵是能使讀者有一個想象空間和印象,并長留在他的腦海中。二是這次第二版作者彌補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氣力補充了注釋、參考文獻及索引,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參考文獻第十條,作者把近20年國際和國內(nèi)出版的科學史書籍進行了系列點評,內(nèi)容既涉及綜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談到內(nèi)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縱論的架勢。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對照,這樣讀者如果想進一步研究的話,可通過索引和參考文獻查找更詳細的資料。
    吳國盛在本書中一直強調(diào)現(xiàn)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科學的未來如何,人類的未來如何,是一個應該引起現(xiàn)代人反思的問題。在本書最后一章,他對科學進行了一定的反思,認為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注意到潛在的危險;人類通過大規(guī)模開發(fā)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
    無論如何,吳國盛并不反科學——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學?吳國盛并不認為科學不好,而是希望科學能更好、更人性。至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如果作為科學傳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論爭鳴,當然也不無益處。盡管有些爭論其實不是學術(shù)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究竟那種科學傳播形式讀者更喜歡、能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的歷程》可能給出了一個答案。因為親近科學的最好途徑,可能就是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科學的歷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書,值得我們每個人都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