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通用15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與他人進行深入交流。寫一篇有思考、有觀點的讀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寫作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和思路。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一
    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里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豪杰。在沒落的東漢末年,三國九這樣悄然的登上了歷史舞臺。說它是一段歷史,說它是一段演義,還是一幕精彩的話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國為歷史的畫卷增添了絢爛的一筆。
    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三國,簡單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國的一員,意氣風發(fā)的稱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場之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許是從最簡單的對三國的喜愛產生的。越是喜愛,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實。《三國演義》畢竟是在幾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學的方法來描寫那段歷史。然而文學形象畢竟替代不了真實的那段歷史。之后就開始閱讀《三國志》,想到作者能夠以史學家的身份將歷史與感情融合在一本史書真的很不簡單。當我仍然在三國的歷史琢磨的時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國》,易老師以近代視角,以故事說歷史,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明白到底應該去看待三國,去正確認識三國人物。翻開塵封的歷史書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根到底是他們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與失敗。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但是通過三國里面人物的斗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分析戰(zhàn)爭還是政治上的勝利與失敗,總歸是領導者做人的成敗。勝敗豈無憑?事實上早在斗爭的一開始就已經有做人上的優(yōu)勢與缺點決定了。這一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三國里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僅僅是鮮活的歷史人物,而是讓我們明白,要以史為鑒,為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鋪就基石。命運為你安排了起點,行程則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劍影,慣看秋月春風。多少英雄豪杰,繁華盛衰,都已經隨滾滾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談中。學習三國,學習歷史,讓它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鍛煉磨練自己,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二
    空閑之余,久聞易中天之《品三國》一書。閱之,作者用現(xiàn)代的眼光解讀三國的歷史,且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產生了興趣。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tài)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國里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yè),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么人力資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個企業(yè)不會用人的`話,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企業(yè),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才?如何去發(fā)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yè)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么會那么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采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干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yè)是一樣的,靠什么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yè)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這個企業(yè)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yè)。無論在什么時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yè)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一個企業(yè)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xiàn)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么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yè)的信譽和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Γ袥]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yè)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yè)的發(fā)展?jié)摿?,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yè)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yè)靠什么傳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把這兩樣都給毀了,還談什么企業(yè)文化,還談什么發(fā)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曹操為什么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yè)中,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謝謝易老師帶給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三
    三國,是一曲英雄的贊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后,我對三國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認識。
    但看了《品三國》之后,我對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觀,他幽默,他豁達,它灑脫,他不拘小節(jié)、率真風趣,《品三國》中說:曹操他常常穿薄綢做的衣裳,帶著一頂絲綢做的便帽去會見賓客,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有什么顧忌,有時說到高興出,便笑彎了腰,一頭埋在桌子上的杯盤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湯湯水水,我們可以從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節(jié),率真風趣,在他征討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zhàn)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都爭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沒有四只眼睛兩張嘴,只不過多了點智慧!“這話說的很實在,也很可愛,體現(xiàn)出了他的幽默、豁達、灑脫。
    我對三國里人物的重新認識還有很多,心中對他們的影響也有大大的改觀,三國,這真是一曲英雄的贊歌!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四
    經過一個暑假,最終把易中天寫的《品三國》上、下冊都看完了。以前經過《三國演義》只明白他們是哪國的,參加過什么戰(zhàn)爭,但我看完了《品三國》之后,他們的任務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就拿三國中的“智多星”諸葛亮來說吧,他在我們心中就像智商高達165的愛因斯坦一樣,是智慧的化身。但事實并非如此。大家都明白諸葛亮用了“空城計”逃離了一場災難,可是易中天教師經過多方面的分析,認為諸葛亮并沒有用空城計。因為按照司馬懿的性格,會派幾個士兵闖進城池,并把城池上裝扮成老人的諸葛亮射下來。并且諸葛亮也是一個為人謹慎的人,不會做出“空城計”這種冒險的計謀。易中天教師的剖析真是加油科學依據(jù)啊。
    易中天教師的剖析不僅僅具有科學依據(jù),還十分多面。
    就拿易中天教師筆墨花費最多的曹操來說吧,他并非僅有雄霸的臉面,他還有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溫柔面。使我對曹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這根本不是民間傳說奸詐的曹操,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我到此刻一向記住易中天教師所說的那句話:“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使我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以前一向認為關羽是一位勇氣過人的英雄人物。關羽在孫權進攻合肥的時候,為了爭得功名,擅自做主,進攻吳國的樊城。雖然用水淹了七支軍隊,可是由于輕敵,被呂蒙白衣渡江,巧奪荊州。最終關羽兵敗麥城,走投無路,關羽連同他兒子一齊被孫權所殺。易中天教師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一是輕敵,二是驕傲,三是對手下太嚴,四是疏忽大意。
    三國歷史就像是被布遮住了的鏡子,而易中天教師的《品三國》使我們解開了布,看清了真正的三國人物。里面的眾多歷史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讓我在今后不會犯文中人物所犯下的錯,還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面。真是一部值得看的好書。
    雖然暑假即將過去,但我看了那么好的一本書,也無悔了!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五
    首先我想說,在看易中天的課之前,我對歷史、文學興趣不濃。四大名著幾乎都沒看過,因為曾經在小學借來看了三國演義(小學版),但是沒有細讀;《紅樓夢》借過,可是只看了幾頁就還回去了,看不懂?!笆瞧仗煜碌娜硕颊J為袁紹是個績優(yōu)股的時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績優(yōu)股,這兩個人現(xiàn)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們就別干了這事,那錢都被他們賺了?!薄澳闼抉R懿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貪得無厭又來打我。你來打就來打吧,我現(xiàn)在都準備好了。我現(xiàn)在街道已經打掃干凈,準備你來屯兵,我已經殺了羊,煮了酒,準備犒勞你的三軍。你既然來了你就進城來嘛。司馬懿這時候已經來到城下了,這哥們兒什么意思?邀請我上樓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這個當呢,撤!撤軍了?!奔热欢际且獙W,我覺得如果能做到有興趣的學,聽著這些笑話學習效果不是更好嗎?我為什么迷上了易中天呢?面對面節(jié)目問易中天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歡易中天的課呢?易中天的'回答是“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會的某種心態(tài),或者說某種需求。至于是哪一種心態(tài)和哪一種需求,讓評論家去說三道四,讓研究者們去得出結論吧。”我想易粉們一定是一種迫切希望了解歷史,但又不希望于普通枯燥課堂的需求,由于原來沒有這種授課方式,所以易中天非常受大眾的歡迎。易中天給講課的老師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盡管我還沒有全部看完,但這里先談談我的總體收獲。首先,我知道歷史有多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我們想要了解就是那被蓋了多少層民間形象和歷史形象里面的歷史真相。第二,在聽故事的感覺下聽完一節(jié)課,比看書要好。為什么不能用現(xiàn)在的流行詞去理解古文呢?又能吸引住學生,又能更好的理解這些內容。比如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一米八四,26歲,而且容貌甚偉,不叫帥哥叫什么?叫偉哥?第三,我可以了解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學聰明些。在待人和用人方面可以向曹操學習;規(guī)劃要像諸葛亮一樣仔細;出擊要像孫權那樣果斷,不能像劉表一樣守中立,當老好人。不能兩邊都占著,最后的結果只會是哪邊都占不著。
    我會繼續(xù)關注百家講壇,它能讓我在聽故事中深入了解歷史,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六
    “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歷史在分分合合的時間軌道中回旋,漸漸地拉開了三國的帷幕。
    在這群雄逐鹿的過程中,隱藏著太多的謎團,而曹操卻是其中最讓人費解并且最富有爭議的,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向我們介紹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國是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但亂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英武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演義出一部恢宏的歷史畫卷。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詐小人,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可我讀了《品三國》之后,才知道這是對他不公平的評價,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發(fā)布屯田令,富民強國,同時曹操還很大氣,主張“唯才是舉”,只要有真才實學,不管有什么缺點,都可以不計前嫌,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將如虎、謀臣如狼的盛況,為他今后的問鼎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功績,曹操戰(zhàn)功累累,破黃巾,殺袁術,攻袁紹,滅呂布,潰馬騰,收劉表,敗張魯。雖然有赤壁慘敗為曹操征戰(zhàn)一生的最大的污點,但以現(xiàn)在全面發(fā)展的觀點來看,縱觀三國,哪個人能及得上曹操這樣的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華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術?有勇無謀的呂布?驕傲自滿的袁紹?懦弱無能的`劉表?當然不是。
    論起三國群雄,諸葛亮沒有曹操識人的眼光,孫權沒有曹操身經百戰(zhàn)的經驗,劉備缺乏曹操的氣魄,這樣看來,曹操無愧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七
    《國家》是《易中天中華史》中收錄的其中一卷。下面小編整理的幾篇易中天國家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有感于各類知識的極度匱乏,極力地想讓自己懂得更多起來,我本月選擇了很有格局的《國家》(易中天著)來讀,希望能夠武裝到自己。
    本書試圖在探詢國家的秘密,為什么會產生國家?易中天首先找到了一個鑰匙:城市。
    城市是文明的標志,是國家的象征。
    城市給居民帶來了安全和自由。
    因為城市產生了一種新的聚落關系,市民之間交往、交流和交易,血緣關系必然被打破。
    而且還誕生了新的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公共關系”以及與此相關的“公共事務”。
    要處理這些公共事務和關系,氏族部落時代的習俗是不管用的,必須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guī)則”,還要有按照公共規(guī)則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這就是國家。
    在進入國家之前,任何文明都有巫術和圖騰,但巫術在印度變成了宗教,在希臘變成了科學;圖騰在埃及變成了神,在羅馬變成了法。
    任何一種國家體制和國家道路,都不過是世界各族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xiàn)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所做的不同選擇和探索。
    這就是國家的邏輯和秘密。
    而中國呢?中國為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在中華,巫術沒有變成科學,也沒有變成宗教,而是變成了倫理和藝術,即禮樂。
    圖騰沒有變成神,也沒有變成法,而變成了祖宗。
    別的民族的身份認同靠神,靠信仰,而我們是“認祖歸宗”,家國體制綿延三千七百年。
    而我感慨于其中文化力量。
    從國家的“國”字的產生來看,有了定居的人、固定的.地盤,人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就形成了國家。
    但由于文化的存在,造就了沒有國界的國家。
    表現(xiàn)尤為突出的是猶太人,沒有誰能向他們一樣,失去祖國一千八百年,流散于世界各地,但民族尤存,這歸功于他們的文化。
    而對于我們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進程中,其中穿插著外族的入侵,我們不僅沒有向其他古文明那樣走向滅亡,而是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得益于我們悠久的文化。
    那么,對于燦爛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成為了我們大中華繼續(xù)前進的基石。
    《國家》這一卷,雖然是講“中華史”的,但有很多篇幅是講西方文化史的,是兩者對比著講的。
    其中第三章整章講西方的,標題叫做《從雅典到費城》。
    這樣的一個好處是,講得更深入。
    其實第一卷《祖先》也是對比著講的,比如夏娃和女媧。
    《國家》依然是六章,每章六篇文章,六六三十六篇,連《后記》也是6節(jié)。
    記得易老在另一本上說過,六是秦始皇最喜歡的數(shù)。
    實際上,現(xiàn)在民間也喜歡“六”,覺得是個吉利的數(shù)字,比如“六六大順”。
    “四”就沒有這么好運,與“死”諧音,大多覺得不吉利。
    舉一例來說一下易老作品的邏輯性,請看第三章《從雅典到費城》的第四篇《走向平等》,全文如下:
    人格獨立和意志自由的希臘人,獲得了解放,也遇到了難題。
    難題就是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這在氏族社會是不成問題的。
    血緣,最天然、最真實、最溫情也是最和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和,不就是中國人一貫追求也曾經行之有效的主張嗎?人而此刻的希臘人,卻成了宙斯式的“弒君英雄”,俄狄浦斯式的“殺父罪人”,早已“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他們,又靠什么來組成社會,結為群體,不至于因各行其是而天下大亂?
    契約。
    用契約管理社會,在希臘人哪里絲毫都不奇怪。
    作為商業(yè)民族,他們早就意識到處理事務和關系,物比人好。
    這個“物”,就是貨幣和契約。
    貨幣,干凈利索;契約,人我兩便。
    只要大家都信守合同,照價付款,就相安無事。
    而且,由于它對契約各方具有相同的約束力,因此是公正的,也是公平的。
    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平等產生了--契約面前人人平等。
    這樣一種好東西,當然可以放之四海。
    比方說,用來制定研究問題討論問題的方法和規(guī)則。
    這些方法和規(guī)則,比如邏輯,是人與自然的約法,也是人與人的約法。
    其中,不證自明的叫“公理”,推導的過程叫“推理”,推導出來的叫“定理”,最后的結論叫“真理”。
    某個結論是不是真理,不歸張三說了算,也不歸李四說了算,要看是否符合約定的一系列“理”。
    對誰,都一樣。
    科學誕生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契約及可以用于自然,就更可以用于社會。
    社會的契約就是法律。
    只不過,它不像商業(yè)合同那樣一對一地簽,而是全體公民一起約定。
    由于它是關于社會問題的,所以叫“社會契約”;由于它是全體公民簽訂的,所以叫“全民公約”。
    所謂“全民公約”,就是每個人跟其他人都互為甲方和乙方,就像“民主是自己統(tǒng)治自己”。
    這樣一種簽約,當然更必須遵守,立法者和執(zhí)法者也不能例外。
    作法自斃,不是立法者的悲哀,反倒是他的光榮和成功。
    法治就誕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這里面有問題。
    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是沒問題的。
    因為甲方和乙方人格平等,權利對等。
    談不攏,可以不簽;有情況,可以修改;執(zhí)行不了,可以認賠毀約。
    總之,契約是可以商量的,而且只要甲方乙方商量就行。
    法律可以這樣嗎?
    難。
    全體公民一起來立約,不可能條條款款意見相同。
    如果左也談不攏右也談不攏,又怎么辦?就不要法律了?
    當然不行。
    也只能先做兩個約定。
    第一,法律的制定,只能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或不能容忍的。
    比方說,不能殺人,不能放火,不能搶劫,不能盜竊,不能強女干,不能私入民宅。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八
    在我的記憶中,似乎曹操在歷史上飾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從我聽了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為我們講解了“三國”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曹操是奸臣”是對歷史的一種誤解,一種偏見,或許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尊劉(劉備)”的,所以人們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后,才會認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態(tài)度把曹操放到三國這一歷史背景中去品讀。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愛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寬廣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他并不比諸葛亮差,應該說諸葛亮在他之下,因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將。而諸葛亮呢?僅僅是一個軍士罷了。
    曹操只會笑不會哭的,在任何時候,即使是在他戰(zhàn)敗時,或是在即將戰(zhàn)死時,他也只會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會放過的,因為他不記前嫌,即使是敵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經背叛過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會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軍營里是一個人才倍出的地方,不僅曹操是個人才,就連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聽完易中天的講課后,我覺得他的評論是正確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愛的奸雄”。是他為三國的歷史增添了光輝。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九
    當下的易中天被稱為是百家講壇中的“超女”,紅極一時。當然,也有很多罵聲,說他是曲解歷史,誤人子弟。在我讀完《易中天品三國》后,沒有像電視上說的那種“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沖動,也沒感到他是一個曲解歷史,嘩眾取寵的騙子。
    易中天是根據(jù)三國正史中的人物傳志,用現(xiàn)代的心理學和個人的人生閱歷去注釋歷史人物大約的想法。也許是對,也許是錯,但比較人性化。因為三國的意思就是中國大陸上同時存在的三個國家,像現(xiàn)在世界中的國家一樣,都擁有自主權的,在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候,各國家的將領、謀士在面對戰(zhàn)爭時所做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發(fā)生的戰(zhàn)役,根本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都是以本國利益?zhèn)€人利益為前提的。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zhàn)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蓯鄣募樾郏翰懿?。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武將與謀士。
    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fā)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淋漓盡致。
    袁紹關渡之戰(zhàn)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于一旦。
    劉表則是太懦弱,太無能,太迂腐。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杰義士集結于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沒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后,兒子也不戰(zhàn)而降,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曹操,并且兒子、妻子被殺死。
    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殺死。當然,呂布墮入情劫,窩里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曹操有時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荊州后,一不勞軍,二不安民,卻還不聽程昱之言,以為孫劉不會聯(lián)合,最后火燒赤壁,慘敗而逃,這就說明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從他父親對他“家賊難防,偷斷屋梁”的評論來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個必然的結果。
    劉備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讓那么多優(yōu)秀之士死心塌地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一代梟雄也有缺點,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zhàn)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還來了個“白帝城托孤”,又讓他那不該被趙云救回的兒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說到一個個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優(yōu)秀的軍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東,促使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聯(lián)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只可惜被劉備“三顧茅廬”騙了去,于是感激涕零,為劉家賣命?!冻鰩煴怼冯m明世,卻無疑也是他的提前寫好的遺囑。
    “既生喻,何生亮!”人們便會想起那個氣量狹窄的周喻,但其實周喻氣量并不狹窄,而是心胸開闊之人,只是因“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將風度,但這也許只是為了反襯諸葛亮之聰慧而對他的一種誣陷。后人說他小氣的說法,也許只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吧。
    從易中天品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澀,精奧不等于難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可以將一個非常復雜和話題,變得通俗易懂。有機會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相信你會明白的更多,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更容括了人生百態(tài),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
    易中天教授具有獨特的語言藝術能力,同時,也在于他對歷史知識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語言,幽默風趣地解說嚴肅的歷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還能進入各自的角色,表現(xiàn)各種不同人物不同的語言風格。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語言表現(xiàn)出各種人物各自復雜的心理變化,性格特點,描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拉近了歷史人物與我們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使我們不僅了解了歷史,對人物有了新的體會,新的認識,而且還懂了很多道理。
    像袁術,從來不用人,不聽別人勸告,意氣用事,盡管率領十萬大軍,也打不過曹操。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曹操不僅會用人,而且自身謀略就在袁術之上,這場官渡之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曹操是個英雄。
    《三國演義》塑造的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東,促使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聯(lián)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曹操有時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荊州后,一不勞軍,二不安民,卻還不聽程昱之言,以為孫劉不會聯(lián)合,最后火燒赤壁,慘敗而逃。這就說明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既生喻,何生亮!”人們便會想起那個氣量狹窄的周喻,但其實周喻氣量并不狹窄,而是心胸開闊之人;魯肅也沒那么窩囊,因為他發(fā)表過東吳版的《隆中對》;是一種新的說法。
    從易中天品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澀,精奧不等于難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可以將一個非常復雜和話題,變得通俗易懂。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一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qū)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武昌(現(xiàn)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fā)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wèi)江東,我不如你?!庇纱丝梢姡趯O策的規(guī)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wěn),后圖發(fā)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tǒng)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tǒng)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xiàn)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xiàn)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zhàn)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梢哉f,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tài)。也可以認為他在養(yǎng)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xiàn)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fā)現(xiàn)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最近我看了這本《易中天品三國》跟隨易中天領略了別樣的三國歷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三國之門。他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國!
    三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朝代,它雖然短暫,但在這亂世期間卻出現(xiàn)了許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司馬懿等。他們中有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謀的軍閥,還有的是終結亂世的梟雄。正因為他們三國才變得如此精彩。
    曹操,相信大家已經十分熟悉了,百姓們都認為他就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人,而劉備就是保護漢室的忠臣。所以當大家一提到劉備失敗就各個唉聲嘆氣而聽到曹操失敗,就各個拍手稱快。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一個奸雄小人呢?我們來聽聽易中天教授是怎么講的。他說:“大家痛恨曹操無非就是有三個原因:為人奸詐、篡漢與說了一句:‘寧我負人,休人負我?!覀儊硪粋€一個分析,第一為人奸詐這是在敵方眼中,但是我們要想想在那樣一個亂世中,如果你處處講實話能成大事嗎?第二難道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劉,不能姓曹嗎?萬事都有輪回。第三,我們先來看看,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曹操被董卓追殺,一路逃入過他的一個朋友家,這個朋友叫呂伯奢,但曹操懷疑這一家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把他們一家全部殺了。這屬于誤殺,于是曹操就凄愴的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闭堊⒁馄鄲磉@詞,這是曹操在后悔時對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并且毛批認為:‘此乃孟德過人之處也?!壬治龅溃绻麚Q了別人都會說,寧人負我,休我負人。但是他們做的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只不過只有曹操敢說真話罷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偽君子?!?BR>    諸葛亮,一個被譽為臥龍的人。他在《三國演義》中被講的神乎其神,什么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但他到底有沒有那么神呢?回答當然是沒有,比如說空城計,事情大約是這樣的:蜀軍新敗,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而司馬懿正率兵前來,于是諸葛亮搬個琴,擺個香爐,召兩個小孩子,在城樓上唱卡拉ok,司馬大軍一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為驚詫,說牛鼻子老道在搞什么搞,大開城門在這開party,于是撤軍了。這明顯不符合實際嗎,第一既然司馬懿離諸葛亮這么近,他可以直接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嘛。第二,既然司馬懿怕埋伏,那么他可以把這城圍起來,圍而不打不行嗎?第三,況且那時后,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連人都沒有,哪來的事呢?那么諸葛亮到底是個什么人?有一點可以保證諸葛亮絕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與實踐家,但決非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三國這個亂世已經離我們而遠去,我們無非就是從主觀上去判斷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從這本書中有告訴我們,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要從多方面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迷信小說家之言??磿⑷胱约旱乃枷?,多去想想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學老師對我說的那樣,要學會質疑!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三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xiàn)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歡迎,正如他自己所講的那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為《品三國》。
    易中天,從《百家講壇》走出來的文化名人,易中天的魅力也著實讓人著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溫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這些都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比如他為了形容項羽是婦人之仁,對虞姬和自己的戰(zhàn)馬非常有情意,他就說:“項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那時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了?!币徊孔髌纷屛覀兛吹搅索攘κ愕囊字刑欤斎灰灿胁灰粯拥目捶?,于是,眾多熱門話題再次被放到臺面上被人們熱烈討論著,品味著。
    從此,三國不再只為史學家和軍事家所津津樂道,更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而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各公司的老板,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業(yè)的人也紛紛參看。據(jù)一些例子,在曹操事業(yè)剛起步時,他的用人策略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就值得我們去借鑒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zhèn)?,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這些政策時隔仍未許多專業(yè)人士所采用,《品三國》讓我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四
    在中國4大名著里,我一向覺得三國寫的最好,也對它最感興趣。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事件和戰(zhàn)爭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擬的。易中天因為《百家講壇》而一炮走紅。
    的確,他講的三國很好,其中也夾雜著現(xiàn)代幽默。之前我看過《百家講壇》其他歷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講課。而易中天的講評更像是評書?!兑字刑炱啡龂愤€原了真實的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與人們眼中《三國演義》里人物形象有些許差別。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學把他們污蔑了。例如曹操,周瑜?!兑字刑炱啡龂凡捎玫氖歉魑粴v史學家和歷史上的資料,還了“奸臣“一個清白,也寫出了蜀國大將的許多文學沒寫出的錯誤。比如,書中寫到: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為妒忌別人而被氣死。
    《易中天品三國》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對這種評論很反感。但總之電視前和讀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數(shù)的。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篇十五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寒假里,我隨著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溫了那段幾乎家喻戶曉的輝煌歷史。書中分別介紹了曹操、孫權、劉備等人鮮為人知的成才史,讓我能“跳出演義看歷史,還原名人品三國。”
    回顧那段群雄逐鹿的歲月,我最欣賞的人物莫過于曹操,雖然他飽受后人的鄙視,乃至痛恨。錯殺呂伯奢后,他的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實在是將自私自利發(fā)揮到了極致,可謂“小人名言”中的經典,可他擁有的疆土幾乎是東吳、西蜀兩國的總和,實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會翻臉無情,如早年殺的陳宮,中年殺了許攸,晚年殺了楊修。曹操是“建安文學”的倡導者,流傳至今的《觀滄?!?、《龜雖壽》等作品,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是《詩經》之后為數(shù)不多的精品四言詩,而孫權和劉備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我看來,曹操實在是天使與魔鬼的完美結合。像他這樣的奇人,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恐怕也不為過呢。我敬重他,也曾想過向他學習:學他的文韜武略,學他的領袖才能,學他的英雄本色。但我又不想成為眾矢之的,成為眾人避而遠之的人。那是多么悲劇?。∥乙叭∑渚A,去其糟粕”,做“當今之能人”,不做“亂世之奸雄”。
    將來要能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曹操的經歷告訴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面對養(yǎng)祖父是宦官的現(xiàn)實,恐怕他會面臨不少閑言碎語,但曹操似乎沒有受到任何消極影響。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堅守合適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