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通用19篇)

字號:

    心得體會的寫作過程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寫心得體會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表達力。接下來是一些心得體會的范文,希望對大家理解和運用這一寫作形式有所幫助。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一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會慶祝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在學校中,老師們往往會組織學生們自己動手包粽子,體驗包粽子的樂趣,并從中領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以下是我在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的活動中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包粽子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特色美食,因為它寓意豐收和辟邪,所以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包粽子來祭祀祖先。通過親身參與包粽子的活動,我們不僅僅是學會了如何制作粽子,更是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其次,包粽子讓我們感受到了集體合作的重要性。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合作,每個人分工合作,互相協(xié)作,才能包好一個粽子。有的同學負責剝粽葉,有的負責搓飯團,有的負責裹粽子。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分工,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要互相配合。這鍛煉了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讓我們明白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再次,包粽子讓我們學會了珍惜食物。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原材料的辛苦和精心準備。粽葉從樹上采摘下來,經(jīng)過洗凈、晾干;粽子餡需要各種食材的配料,米、紅豆、肉、蜜棗等。所有這些辛苦付出的過程,都讓我們明白食物是來之不易的。同時,看到自己動手包好的粽子,也更懂得了食物的珍貴和它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
    此外,包粽子讓我們培養(yǎng)了耐心和細心。包粽子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過程,和粽子餡一樣,不能有絲毫馬虎。從剝粽葉到包起來,需要小心翼翼,不能有一絲差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耐心,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步驟。通過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我們培養(yǎng)了自己的耐心和細心,學會了專注和認真。
    最后,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當我們親手制作出一個個香噴噴的粽子時,心中涌動著一股成就感。那種辛勤勞作、收獲的感覺,讓我們明白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只有辛勤付出,才會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總之,參與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活動,不僅讓我們學到了制作粽子的技巧和方法,還學到了更多的生活道理。包粽子讓我們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了解了食物的珍貴,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耐心細心,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這是一次充實而有意義的活動,讓我們在學習中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也增加了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二
    隨著端午節(jié)的臨近,許多中小學校紛紛組織學生進行包粽子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還能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參與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活動,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參與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活動,我領略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粽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特色美食之一,代表著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與人民對屈原的懷念。通過包粽子的過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這一傳統(tǒng)食物的歷史由來和文化背景。而且,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還了解到了許多關(guān)于粽子的制作技巧和傳統(tǒng)包法。粽子的制作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巧妙地掌握材料比例和包扎手法。通過親身體驗包粽子,我不僅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還對中國傳統(tǒng)食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參與包粽子活動讓我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跟同學們一起分工合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共同完成包粽子的目標。有人負責洗糯米,有人負責準備粽葉,還有人負責包扎。每個人的工作都必不可少,只有互相協(xié)作,才能將粽子包好。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團隊合作比一個人單獨努力更能取得成功。大家相互幫助、齊心協(xié)力地完成任務,不僅包出了形狀漂亮的粽子,還提升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和團隊合作的意識。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集體力量的重要性,并學會了在團隊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他人協(xié)作。
    再次,包粽子的過程讓我培養(yǎng)了耐心和細致的態(tài)度。包粽子需要許多步驟,從準備材料到包扎,每一步都需要仔細思考和認真操作。糯米要先浸泡一段時間,而粽葉也需要提前清洗和刷油。包粽子的時候,要抓準糯米的量,還要將粽葉包緊。這個過程中,我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動作和力度,以確保每個粽子的質(zhì)量。包粽子需要耐心和細致的態(tài)度,而這也是我平時很少鍛煉到的品質(zhì)。通過這次活動,我收獲了耐心與細致,并意識到只有付出真心和耐心,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最后,參與包粽子活動也讓我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粽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食品,既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寓意著對歷史的追思和傳承。而參與包粽子的活動,更是在弘揚傳統(tǒng)精神,傳播傳統(tǒng)文化。通過挖掘和傳承這些傳統(tǒng)文化,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熱愛自己的國家,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同時,包粽子的過程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的溫暖和親情。粽子象征著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是一種家庭的團聚和親情的表達。通過包粽子的活動,我們寄托對家庭的思念和祝福,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在這個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的活動中,我不僅領略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還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耐心和細致的態(tài)度,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這次活動不僅讓我更加熱愛和了解自己的國家,還讓我明白了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和傳承的責任。我相信,通過這次活動,我和同學們一定能夠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并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三
    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我和媽媽一起到婆婆家包粽子,可我不會包粽子,我只想馬上吃到粽子。
    到了婆婆家,客廳里放滿了大小盆子,有的盆子里有白白的糯米,有的盆子就是黃黃的小米,有的盆子里就是紅紅的棗,還有的就是豆子,高高的`桶里放滿了粽葉,婆婆已經(jīng)開始包了,他先把粽葉包成三角形,放上一把米和豆子,再放上一顆棗,然后再放入少許的水,在一疊、一裹,最后扎緊就可以了,然而可就是我來沒幫上婆婆的忙,可我明白了,小小的粽子做起來也挺不容易的。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四
    端午節(jié),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吃粽子。我決定和媽媽一起動手,包美味的小粽子。
    花生、豆子和米被媽媽摻在一起泡好了,葉子也放在開水中煮好撈出,泡涼水了。我按捺不住興奮,順著一個方向開心的攪拌起米來了。哦!對了,還有蜜棗。告訴大家,我媽媽其實也不會包粽子,她請了位阿姨當幫手。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以后就可以包粽子給爸爸媽媽吃了。
    阿姨超級厲害。只見她拿起了三片葉子,就跟變戲法似的,一下就窩成漏斗狀了,抓了一把米,又在中間放了一顆棗,接著又放了些米,直到填滿為止,只見她用手指壓緊實,又把口封好,打了個結(jié)。就這么幾下,粽子就包好了。
    我有模有樣的學著,可怎么也不會弄。阿姨告訴我手不能松,一定要壓緊,這樣才不會松散而且口感會更好。在阿姨的幫助下我終于包好了個三角形的`粽子,樣子怪怪的,可我還是特開心。
    聞著家家戶戶飄出的粽香味,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端午節(jié)魅力。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五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紀念屈原。在這個節(jié)日,人們除了賽龍舟、掛菖蒲、扎艾草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那就是吃粽子?;蛟S每個人的“端午食粽”都有著不同的記憶和故事,今天,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端午吃粽子心得體會”。
    第二段:家鄉(xiāng)粽子的記憶。
    我出生在江南沿海的一個小城市,一到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制作粽子。在我家里,我媽媽會用糯米、豬肉、香菇等材料做出一份份香氣四溢、外形精美的粽子。每次家人幾乎都會一起包粽子的游戲,大家忙忙碌碌地依照著媽媽的步驟,包出香氣撩人的粽子,期待著端午節(jié)的到來。
    第三段:不同地方吃的粽子的區(qū)別。
    雖然每個地方的粽子材料略有不同,可是,在我眼里,最好吃的粽子依舊是自家里做的那些。后來,我離家上學,來到北京,才知道原來各地的粽子還有這么多區(qū)別。有甜粽子、咸粽子、鮮肉粽子、蛋黃肉粽子等等,各具特色,每一種都會讓人眼前一亮,垂涎欲滴。
    第四段:吃粽子的習慣和情感。
    在我看來,吃粽子不僅僅是一種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和情感上的交流。每個人在吃粽子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一種習慣和情感,比如有的人喜歡先吃邊角、有的人喜歡先吃肉餡,有的人喜歡給家人、朋友送粽子。習慣有時候確實會改變一些東西,但是我覺得能夠讓自己喜歡的事情融入到小小的習慣中,這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第五段:結(jié)尾。
    無論是自己包的粽子還是在外面買的粽子,吃粽子的這個過程是讓人難以抗拒的美好回憶。希望我們可以在這個端午節(jié)里,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粽子帶來的味覺、文化和情感上的享受。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六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除了要掃墓、紀念屈原外,人們還要吃一種叫做粽子的傳統(tǒng)食品。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我都會去市場買一些粽子,體驗一下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在品嘗過無數(shù)粽子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端午吃粽子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汲取到了不少啟示與體會。
    第一段:粽子的起源與歷史。
    粽子是一種傳統(tǒng)食品,隨處可見,它由粳米、紅棗、豆沙、肉類等糕點附料制成,分為甜味、咸味,也有很多地方有特色款式。粽子起源于中國古代殷商時期的祭祀活動,祭祀時將糯米用竹葉包成三角形狀,用火烤熟后供奉于神廟,此后,粽子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傳統(tǒng)小吃并成為端午節(ji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段:粽子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內(nèi)涵,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粽子的香味引人入勝,如那幸福與團圓的味道化入舌尖,在這個節(jié)日里,親人團聚,朋友相聚,供享美食,意味著團員愛與和諧;在這個日子里,人們不僅要追憶端午的歷史與文化,更要牢記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意義,激勵自己更加勤奮刻苦,追求人生的更高層次,回歸本心。
    第三段:粽子的品種及特點。
    粽子雖然是一種傳統(tǒng)的食品,但卻有著許多的種類,包括南方與北方,北方的粽子主要有五花肉、紅棗、豆沙味等,而南方粽子則主要有糯米、鮮肉、蛋黃等。粽子里面的餡料多種多樣,可以搭配,口感也不同,從咸到甜,從軟到硬,從口感到口味,都有不同的選擇空間。
    粽子看上去外皮外殼,但其實內(nèi)心卻裹著美味。吃粽子時,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剝開外殼,揭開上部的葉子,然后小口小口地慢慢品味,讓粽子的香味漸漸地釋放并匯聚于口中,同時,還可以用手捏著一片糯米,沾上滿口的香味,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味體驗。
    第五段:結(jié)語。
    端午節(jié)吃粽子,不僅是一種食品的文化傳承,更是一種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融合。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們還要更加認真對待我們的歷史,牢記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追尋中國國家根基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無論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還是享受其他中國傳統(tǒng)美食,其文化內(nèi)在都值得我們深深領悟,使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更加深入和認真的了解。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七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也是一個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節(jié)日。每年的端午節(jié),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包粽子,通過親手動手制作這道美味佳肴,使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次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的活動中,我收獲了很多,讓我深受感動和啟發(fā)。
    第一段:認識端午節(jié)的淵源和意義
    在端午節(jié)校園包粽子之前,學校安排了一場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知識講解會。在這次會上,我們了解到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我們了解到,端午節(jié)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也是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通過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國民族精神的堅韌和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性。這讓我更加期待著接下來的包粽子活動。
    第二段:體驗包粽子的樂趣和技巧
    端午節(jié)當天,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去包粽子。老師先給我們講解了包粽子的步驟和要點,然后我們才動手制作。一開始,我覺得包粽子肯定很簡單,沒想到包得一團糟,形狀都是歪歪扭扭的。但是,隨著老師的指導,我才逐漸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我發(fā)現(xiàn),包粽子需要耐心和細心,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通過親身體驗,我深深體會到了包粽子的樂趣和技巧。
    第三段:感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包粽子的活動需要大家合作完成,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互相幫助、相互配合。有的同學負責洗粽葉,有的同學負責調(diào)制糯米,有的同學負責包粽子。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完成了包粽子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和樂趣。只有大家都努力,才能把粽子包得又好看又好吃。
    第四段:品嘗美味的粽子,感受中華文化
    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一批批色香味俱佳的粽子被生產(chǎn)出來了。當我們品嘗到自己親手制作的粽子,滿口的粽香和糯米的香甜讓我們無不感嘆。在品嘗粽子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粽子的多樣化,有甜粽子、咸粽子、肉粽子等等。這些不同口味的粽子展示了我國悠久的飲食文化和地域特色。通過品嘗粽子,我更加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
    第五段:收獲和啟發(fā)
    通過這次的校園包粽子活動,我收獲了很多。我不僅學到了多樣化的粽子制作技巧,還領略到了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同時,我還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情。這次活動讓我更加喜歡和關(guān)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更加熱愛和珍惜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八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大夫的犧牲而設立的。而在這個節(jié)日里,一種特制的美食粽子成為了人們必不可少的節(jié)慶食品。在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親手包制了粽子,深深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和意義。下面我將向大家分享我的端午粽子心得體會。
    首先,包粽子是一項耐心而有趣的工作。粽子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主要是先將糯米和其他各種材料混合在一起,然后包裹在竹葉或者草葉中,最后用細繩子系好,再蒸煮而成。而包裹的過程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復雜性和親自動手的體驗,使得包粽子成為了一項有趣的活動。親手感受到糯米在手中流動的感覺,看著包裹完美的粽子,這種成就感無法言喻。
    其次,包粽子是一次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包粽子這件事情早已被傳承了幾千年,對于我來說也是一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粽子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當我親手包制了粽子,品嘗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粽子背后所蘊含的鄉(xiāng)愁和親情。
    再次,包粽子是一次家庭情感的凝聚。在家庭的廚房里,我與家人一起準備食材、制作粽子,分享快樂和歡笑。這種團結(jié)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仿佛瞬間回到了童年時代,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度過美好的時光。我們一起討論最佳的包粽子方法,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互相激勵和鼓勵。這樣的團聚讓我覺得無比溫暖和幸福,也讓我更加珍惜家庭的溫情和親情。
    再者,包粽子是一種美食的享受。粽子作為傳統(tǒng)的端午食品,不僅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味道,而且口感獨特,味道鮮美。蒸煮后的粽子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外面的竹葉透出淡淡的清香,更是增添了食欲。拆開粽子的時候,頓時就能感受到糯米的綿軟和肉類餡料的鮮美,每一口咬下去都是滿滿的幸福感。這種美食的享受不僅讓我體味到中國傳統(tǒng)的獨特味道,同時也帶給我了味蕾上的愉悅。
    最后,包粽子是一次對大自然的感恩。粽子用竹葉和草葉包裹,這種材料選用和使用方法恪守自然界的原則。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對大自然心生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讓我更加意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和從大自然中汲取給予我們的智慧和美好。
    總之,包粽子這一過程令我更加理解了端午粽子的含義和意義,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了包粽子背后的樂趣和意義。無論是耐心而有趣的包裹過程,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還是家庭情感的凝聚和美食的享受,都使我更加熱愛和珍惜這一慶祝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希望在未來的端午節(jié)中,我能夠繼續(xù)通過包粽子這一活動,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意義。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九
    今天我們?nèi)胰司墼谝黄鸢兆印?BR>    我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材料,有浸泡好的糯米,胖嘟嘟的`豬肉,一些綠豆和小紅豆,少許生抽、紅糖、鹽、幾片粽葉和幾段棉繩。
    先將糯米、綠豆、紅豆和粽葉洗干凈并瀝干水分,把臘肉切成小粒,將生抽、紅豆、綠豆、臘肉和鹽放在糯米里拌勻。再取出粽葉,卷成漏斗型,放入糯米,用筷子將其插實,把其余部分往上蓋,最后用棉繩扎緊。我一邊扎一邊想:看來包粽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將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壓鍋中,水燒沸后改微火煮了一個半小時以上,關(guān)火后讓它們悶在里面。等高壓鍋冷卻后再取出粽子,香噴噴的臘肉粽咸咸的',好吃極了。
    你們知道粽子來源嗎,是因為屈原沉汨羅江后,百姓為了河中魚兒不食其尸身,將米包起來煮熟投入江中。之后這種食物就被命名為粽子。
    我們也要有屈原那樣的愛國精神。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有各種慶?;顒?。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吃粽子。我曾經(jīng)親身體驗了制作和品嘗粽子的整個過程,從中不僅收獲了美食,還領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對粽子的心得體會。
    首先,制作粽子是一項不易的任務。從準備粽葉、糯米,到包裹粽子的過程,一切都需要細心和耐心。首先是準備工作,要將糯米浸泡一段時間,直到充分吸收水分。然后將粽葉洗凈,放到清水中泡軟。這個過程需要大約兩到三個小時,而做粽子只是其中的一個步驟。當把糯米和餡料包裹在粽葉中后,還需要細心地系好蘆葦葉,確保粽子的形狀不會變形。整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同時也要非常小心,這樣才能做出美味的粽子。
    其次,品嘗粽子是一種美妙的享受。當香氣四溢的粽子出現(xiàn)在面前時,我忍不住感嘆它的美味。打開一個粽子,香噴噴的糯米和各種餡料撲面而來。品嘗一口,那種糯糯的口感和豐富的口味讓我吃得津津有味。不同地方的粽子風味也有所不同,有咸香的肉粽,有甜美的豆沙粽,還有清淡的藕粽等等。每一種粽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再次,粽子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粽子的制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制作的,也寓意著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祝福。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而且,粽子的形狀和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地域和風俗習慣的差異。這樣的差異正是中國民族多樣性的體現(xiàn),使得粽子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
    最后,制作和品嘗粽子也是一種團結(jié)和分享的方式。在我親身體驗過程中,我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一起品嘗粽子。這不僅是一種親密的家人相處的方式,還是一種鄰里間和睦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會互相合作,幫助對方,共同享受制作的樂趣。而品嘗粽子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快樂和美食,感受著親情和友情的情誼。
    總之,我通過制作和品嘗粽子,不僅感受到了美食的魅力,還理解了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團結(jié)的重要性。粽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代表了中國人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家庭的熱愛和祝福。每當吃到粽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制作粽子的過程,想起家人團聚的場景,這些美好的回憶使我倍感幸福和滿足。因此,我相信無論是制作還是品嘗粽子,都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和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希望未來的人們也能夠體驗到制作和品嘗粽子的喜悅,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一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民族節(jié)日。這時,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我今年也親手包了粽子,深深地感受到了包粽子的樂趣和意義。通過這次體驗,我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包粽子需要有耐心和技巧。我發(fā)現(xiàn)包粽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粽子的包法復雜而繁瑣,需要從粽子葉的選取、洗凈,到糯米和餡料的準備,再到包粽子的細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反復摸索,嘗試著不同的方法和手勢,才最終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我意識到,耐心和細心是包粽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
    其次,包粽子是一種與親人共同參與的活動。包粽子是一項需要家人共同參與的活動。在我包粽子的過程中,家人在一旁給予我指導和鼓勵。母親教我如何選取粽子葉,姐姐教我如何包粽子,父親則幫我準備餡料。通過這一過程,我與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我意識到包粽子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動作,更重要的是與家人共同參與、分享和快樂的過程。
    再次,包粽子的過程也是一次創(chuàng)意的發(fā)揮。包粽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地區(qū)和家庭還有著不同的包粽子方式和餡料選擇。在包粽子過程中,我根據(jù)家人的喜好和口味,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創(chuàng)意。我嘗試了不同的餡料和包粽子的手法,最終制作出了屬于自己獨特的粽子。這種創(chuàng)意的發(fā)揮使我感受到粽子文化的多樣性和包粽子的樂趣。
    另外,包粽子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藝。通過包粽子,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學習到了關(guān)于粽子的起源與發(fā)展、傳統(tǒng)的包粽子方式、粽子的寓意等一系列知識。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僅使我對粽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更深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最后,包粽子更重要的是品味其中的快樂和團聚之情。包粽子的過程雖然需要時間和勞動,但是通過這個過程,我體會到了快樂和團聚的意義。當我包好一只只飽滿的粽子時,看著家人滿意的笑容,我心中充滿了滿足感和歡樂。而當我們一家人坐下來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粽子時,更是感受到了團聚的溫暖和幸福。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美好體驗。
    總的來說,通過包粽子的經(jīng)歷,我獲得了耐心和技巧,感受到了與親人共同參與的快樂,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品味了團聚和快樂的意義。包粽子是一種美好的傳統(tǒng),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思考和感受人生的方式。我相信,未來的端午節(jié),我仍然會選擇包粽子,體驗包粽子的樂趣和深意。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二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秋節(jié)、春節(jié)一樣,端午節(jié)也是人們團聚、重視家庭、弘揚文化的時刻。而端午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則是粽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對于我來說,吃粽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今天我來分享一下關(guān)于“端午吃粽子”的心得和體會。
    第一段:粽子的起源。
    說到粽子,不得不提粽子的起源。據(jù)傳,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當時,楚國諸侯屈原愛國不遂,為了保護百姓的幸福福利,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身于汨羅江中。后來,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糯米和肉餡包在箬葉里,投入江中讓屈原得到安慰。自此,人們每年都要在五月初五吃粽子,以此來紀念屈原的忠誠品質(zhì)和愛國精神。
    第二段:粽子的種類。
    在各地的風俗習慣的影響下,粽子的種類十分多樣。在南方,比較常見的是八寶粽,它是用糯米和各種干果、蜜餞、豆沙、蓮蓉、肉類等多種食材制成的。江浙地區(qū)的咸粽也很有特色,里面包括糯米、肉餡、鴨蛋黃等。而北方的粽子則大多以肉類為主料,比如北京的棗糕肉粽、天津的鹽水粽、山西的辣肉粽等。
    第三段:品嘗的技巧。
    對于我來說,品嘗粽子也有一些小技巧。首先,要選好粽葉,粽葉不僅葉子質(zhì)量要好,而且要選味道好的,這樣煮出來的粽子才會更加美味可口。其次,要選擇新鮮的包肉,即肉餡鮮嫩,口感好,更有營養(yǎng)價值。最后是火候,要用中火慢煮,保持水面不沸騰,直到粽葉變軟為止。這樣做出來的粽子糯香又鮮美。
    第四段:美食與文化。
    粽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各地的粽子文化形成了種類繁多、風味各異的粽子品牌,但在不同地區(qū),粽子都是用來紀念古代傳說的。除了楚國屈原的故事,長白山的堅松粽纏繞著“蟾蜍跳泉”的吉祥寓意,湘西州的姜蔥肉粽則是紀念霸業(yè)夫婦的愛情故事??梢钥闯?,粽子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
    第五段:總結(jié)。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文化,也是中國人團圓和思鄉(xiāng)寄情的象征。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家人團聚在一起品嘗美味的粽子,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凝聚。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更應該把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傳承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讓美食與文化相得益彰。當然,在享用粽子的同時,也要保證自己的飲食健康,不能過度油膩,保持適度的數(shù)量,才能享受到美味的同時也保證了健康的身體。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三
    今天上午我去看姥姥包粽子。
    第一步:包粽子。拿兩張或三張煮過的'粽葉對疊在一起,再在粽業(yè)上放一把米,然后在米的上面放一些綠豆、芝麻、花生和一肥一瘦兩塊豬肉,再在它們上面又放一把米蓋住,包住在用線捆綁,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碧綠玲瓏,惹人喜歡。
    第二步:煮粽子。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放水,用大火煮一個多小時,再用小火燜一個多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姥姥扒開一個粽子給我品嘗,哇!香噴噴的,自己家包的粽子就就是不一樣。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四
    我國有許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可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了!
    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的五月五日,到這天時,人們都會喝雄黃酒,灑雄黃水,而且還要包粽子。我想學包粽子,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我先把碧綠的蘆葉折成三角形,再把糯米放進去,然后把鮮紅的棗子放進去,用繩子系住。再放進鍋里慢慢用火煮熟。煮熟后打開鍋蓋,頓時,一股芳香撲鼻而來。吃一口,那滋味叫一個美啊!
    我一邊吃著親手包的粽子,一邊聽媽媽講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是因為秦王要來攻打楚國,屈原提出抗秦的提議遭到了貴族的反對,并且勸楚王將屈原革去職位,楚王聽了子蘭的話,就將屈原流放在楚國的各個地方。屈原在流放中寫了很多部書。最后跳河而死。楚國的百姓為了紀念屈原,紛紛打撈屈原的身體,一個漁夫把雞蛋餅拋入水中,說:“為了不讓魚兒們不吃屈原的身體,我決定把食物扔下去?!币粋€醫(yī)師把雄黃灑扔下去,說:“我這是讓魚兒們醉倒?!?BR>    這就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五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jié)終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將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粽子葉,準備開始包粽子。
    我從來沒包過粽子,于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粽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折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盡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著媽媽做,將粽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兩顆小紅棗?!?BR>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后將余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xiàn)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將粽子裹緊。最后用繩子或馬蘭葉將粽子綁緊?!边@一步非常關(guān)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diào)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將粽子裹緊時,里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包好了一個粽子。盡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是這是我包的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粽子了。先將粽子整齊地擺在鍋里,將鍋簾壓在粽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后將水順著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jié)這天早上,媽媽給我系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jié)后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征著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里充滿了節(jié)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終于登場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六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佳節(jié)/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為這快樂的節(jié)日做準備,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的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jié)那真是既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今年端午節(jié),我們家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端午節(jié)那天,我們?nèi)疑塘恐衲暌獊睃c什么呢?這時,我腦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來,來辦一個包粽子大賽,說干就干,我連忙把親朋好友全部都請來參加包粽子大賽。正在大家都手忙腳亂忙著包粽子的'時候。突然,我抬頭一看,這些粽子不是破了,就是沒包好。唉,怎么樣可以獲勝呢?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我為什么不做一個心形的粽子呢?我先把棕葉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將棕葉包扎起來,用繩子系好,這樣一個心形的粽子完成了。
    看著大家陸陸續(xù)續(xù)包好的粽子,我覺得我這個心形的`粽子很特別。然后小心翼翼的將它們放入鍋中,不一會兒,美味的粽子出爐了,大家爭先恐后地搶著自己的成果。
    今年的端午節(jié)既特別又開心!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七
    我到外公家玩。當我做完作業(yè)后,只看到媽媽正在包粽子。我對媽媽請求:“我可以一起包粽子嗎?"媽媽笑笑說:“你先看我怎么包的,然后你再試試看?!庇诰褪俏议_始仔細地觀察媽媽包粽子。
    媽媽首先把四片粽葉疊成寬約5厘米,將一段和中心重疊,就像一個小漏斗,然后裝上肉和米。把剩下的一段與小漏斗重疊起來,在露出的一個小洞里填上米,把粽子里塞結(jié)實。最后用一根針把粽葉的小一段穿到背面拉緊,這樣一個好吃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包粽子,這樣以后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八
    第一段:引言(150字)。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載體。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端午節(jié),學校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受端午節(jié)的氛圍,這次活動讓我們孩子們開心又充實。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包粽子的過程(250字)。
    這次活動我們孩子們真的是玩的興高采烈,因為我們要包粽子。孩子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有兩個家長來協(xié)助,并給我們介紹了粽子的起源和文化內(nèi)涵。以及粽子的特點和做法。隨后,我們開始動手包粽子,先是調(diào)配餡料、洗好粽葉、擺好粽葉的形狀,然后裝餡,再上縫線,最后彎成三角形。盡管包粽子需要耗費心思和體力,但孩子們卻非常興奮,因為包好的粽子都是他們自己做的,他們常常相互競賽,誰能先包好就是誰最棒。最后,孩子們的粽子成功的煮好了,在共同的歡呼聲中,品嘗起來非常的美味。
    第三段:體會粽子背后的文化(250字)。
    每個人的孩子包出來的粽子不同,但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解:粽子背后的文化。除了旨在讓孩子們體驗包粽子的歡樂和感受粽子的美味以外,活動還通過一系列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了解到端午節(jié)的起源,了解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習俗方面的內(nèi)容,了解到中國古代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jié)的時任敲擊鼓,高懸彩旗和劃龍舟等等。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要多了解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它們背后的故事和含義。
    第四段:參與活動后的心情變化(250字)。
    通過參與這次活動,孩子們的心情和性格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包粽子班活動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孩子們紛紛表示,以后還要多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學習祖國的歷史。參與活動的過程,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并塑造自己的過程,也使他們在自信與生長中不斷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jié)(300字)。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到端午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也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活動中我除了參與包粽子的過程之外,還和同班的小伙伴們一起分享粽子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談笑風生,分享了彼此的看法和體會。通過了解端午節(jié)和包粽子的歷史文化,我感到自己更加親近了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更加重視我自己文化的根基,這次活動讓我覺得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總之,這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也領略到了端午節(jié)的文化,讓孩子們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精神,更加堅定了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相信,這種體驗和感悟,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端午粽子心得體會及收獲篇十九
    端午節(jié)到了,我來到奶奶家,包粽子。
    開始包粽子了,我和奶奶來到廚房,奶奶問我:"你喜歡吃什么餡的粽子呀?""毛芋餡和蛋黃餡!"我回答奶奶。我們端來碧綠的箬葉,香噴噴的糯米,綜線,毛芋餡和蛋黃餡。我先拿起兩片箬葉,折成漏斗形,拿起勺子兜了一勺米放進箬葉里,可我一疏忽,手沒捏緊,米全灑在了地上,我飛快地拿來掃把,把米掃干凈。我就干脆興致勃勃地坐在凳子上,看奶奶熟練地包粽子。過了一會兒,我想:坐在這里看奶奶包粽子,還不如照著奶奶的樣子學包粽子呢!于是我就照著奶奶的`樣子學了起來:先把箬葉這成漏斗形,往里面放一勺糯米,然后把餡放進去,在放一塊肉,最后再放一勺糯米,在用一片箬葉包好,用綜線綁緊。包著包著,我熟能生巧,一會兒就學會了,而且越包越好,奶奶夸我真能干。
    粽子終于包好了,我們把粽子放進鍋里煮,過了一會兒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我趕緊跑去把粽子剝開,津津有味地吃。看著這些粽子,我心里樂滋滋的。
    這次端午節(jié)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