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說文解讀后感(模板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書中內(nèi)容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情感。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故事情節(jié)的簡單描述,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和分析書中的主題、作者的觀點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和影響。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消遣娛樂,更是為了啟迪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讀后感不僅可以簡單地總結(jié)和概括所讀的內(nèi)容,還可以表達自己對書中觀點的認同或質(zhì)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鑒賞。在讀這些范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到優(yōu)秀的讀后感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還可以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增加對不同類型作品的理解和欣賞。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些范文,找到自己的寫作靈感和風格,寫出一篇精彩紛呈的讀后感作品。大家快來一起欣賞吧!
    說文解讀后感篇一
    一是因為《弟子規(guī)》本身內(nèi)容好。它是繼《三字經(jīng)》之后對弟子進行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一個讀本,雖說是中國傳統(tǒng)的啟蒙教材,但它對現(xiàn)代青少年從小明白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養(yǎng)性,同樣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規(guī)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從怎樣穿衣戴帽、吃飯夾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語應答等等,非常細致。它語言簡練,通俗易懂,易記易誦,是對青少年進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極好的讀本。如果眾“弟子”能按照《弟子規(guī)》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為一名文質(zhì)彬彬、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
    二是錢文忠教授解讀得好。他不是簡單地講解意思,而是幾乎每講一句都有一個小故事,通過故事闡明道理,生動形象,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弟子”們聽。如他在解讀《弟子規(guī)》“泛愛眾”之一時通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來說明“人所能勿輕訾”的道理。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公孫龍的'人,很有學問。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個相貌平平的人過來也想做公孫龍的弟子。公孫龍就問他有什么才能。他說“我嗓門大,很多人都比不過我?!惫珜O龍就問眾弟子誰有大嗓門,弟子們都說有,公孫龍就讓眾弟子和那個人比一比。于是他們跑到500米開外的一座小山后,朝著公孫龍大聲喊。()可是弟子們的叫聲一句也聽不見,那個人卻聲音洪亮,聽得清清楚楚,公孫龍就收他為弟子。其他弟子見比不贏,就經(jīng)常欺負他、嘲笑他,說嗓門大算什么才能呢,我們老師可是個斯文人,他要你這個嗓門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孫龍去拜見燕王,要過一條河,河面很寬,可是河邊一條船也沒有,對岸倒是有一條小漁船,怎么辦呢?如果不能及時過河可是要耽誤拜見燕王啊。公孫龍就叫那個嗓門大的人叫,對岸的船夫聽見了,就過來載他們過了河。通過這個故事,錢文忠教授指出那種“笑人無,恨人有”的心態(tài)是不對的,告誡弟子們要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這個才能表面看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時也能成為決定成敗的關(guān)鍵。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歷史故事,聽著這些故事,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國是一個文明之邦、禮儀之國。每天聽他解讀《弟子規(guī)》,不但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感受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當然更可以通過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應遵循的規(guī)范,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說文解讀后感篇二
    暑假閑暇之余,信手翻閱《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恍若在閱讀一本通俗的中國二十四史,恍忽間隨錢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歷史事件,并從文字的推敲中,探查歷史的真相。
    《三字經(jīng)》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內(nèi)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說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度纸?jīng)》共一千多字,中華歷史及道德觀幾乎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腦袋中常常有這樣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墻,里面一個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著一本書,下面的小孩子們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邊還像模像樣的搖頭晃腦。不由的又想到小時候,在爺爺?shù)淖郎险业揭槐尽度纸?jīng)》,便不知由來的好奇的看起來,但是那三個字三個字的文字,卻又實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現(xiàn)在想想,不由一笑。
    錢文忠教授的見解很細致,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jīng)典文獻,然后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么多內(nèi)容。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經(jīng)》便是幾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盡是一些數(shù)不清的財富;人人都曾聽說過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傳說,但卻無人去打撈。
    在古代,《三字經(jīng)》是兒童的啟蒙讀物,但是卻沒有正式的見解流傳下來。對于《三字經(jīng)》我們居然沒有完全理解的把握,這種現(xiàn)象,直到錢文忠教授解讀了《三字經(jīng)》才得以消除。
    《三字經(jīng)》是國學之經(jīng)典,中華文化的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jīng)不愧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顆最耀眼的珍珠。
    說文解讀后感篇三
    近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國內(nèi)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鬃幼鳛槭浪枷腴W爍著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體現(xiàn)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注》是一本必讀書,里面記載著孔子對于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下面我就著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后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jīng)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xiàn)在的80、90后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后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xiàn)了,也是中國現(xiàn)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tǒng)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亨猶犬羊之亨?!边@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zhì)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jié)、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zhì)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qū)別了。
    對于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zhì)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zhì)甚至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zhì)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zhì)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zhì)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的,那么著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jié)嗎?我認為不,禮節(jié)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jié)可以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注》之后,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說文解讀后感篇四
    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很是受益,錢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jīng)》,借鑒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xiàn)代,將積淀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guī)范的寶貴鏡鑒。
    《三字經(jīng)》內(nèi)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啟蒙讀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功用。錢教授認為,《三字經(jīng)》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啟蒙讀物,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讀完之后我感覺《三字經(jīng)》的學習對象是父母和教師,而教育對象才是兒童學生,《三字經(jīng)》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師教育孩子用的讀本而非兒童讀物。
    《三字經(jīng)》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guī)律。第二部分講教的內(nèi)容。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像一根線,他的解讀把文化、哲學、宗教、社會、經(jīng)濟、文學等等一顆顆珠子串起來。第三部分是學的部分,以眾多學習的例子,強調(diào)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錢教授建議把第三部分前移。
    讀完之后,做為一名教師,“教不嚴,師之惰”一直回響在我耳邊。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教師地位之高,從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著天地君親,第五就是老師。儒家思想講究師道尊嚴,強調(diào)教師的絕對權(quán)威。在中國的傳統(tǒng)當中,老師必須嚴格教育。教書先生甚至可以責罰不認真讀書的皇子。書中為我們講了一個關(guān)于皇子老師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關(guān)心皇子的教育,滿世界找有學問的人,終于找到教學水平很高的李希顏。這位老師完全以一種嚴格的`態(tài)度,來履行自己的教師職責。這些皇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們不好好學習,就要打他們。朱元璋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說:“這書沒法念了,這老師給我揍的,都快揍死了?!被实勐犃艘院蠓浅I鷼?,準備治老師的醉。但馬皇后對他說:“李先生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種非常嚴格的態(tài)度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也是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慮,我們應該感謝李先生,怎么能責備他呢?”后來,皇帝對這位老師非常敬佩。那位老師退休時,朱元璋專門賞賜了黃袍,同時賞賜了大量的錢財。
    現(xiàn)在好多家長不理解老師,如果對孩子要求嚴一點,動不動就興師問罪。搞得我們老師很被動,是不是老師就可以縱容孩子?我們的嚴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對了?當今社會強調(diào)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絕對不允許體罰孩子,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敖滩粐溃瑤熤琛钡搅私裉?,我認為這句話的含義是:做老師的,教誨學生要講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師的過錯、失職。重點是強調(diào)教師要有教師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圍經(jīng)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對“習相遠”的學生,他們能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溫馨的情調(diào)。首先采取誘人法,付與真情關(guān)愛和細心溝通,疏導學生明其志、曉之理,營造師生融洽和諧的氛圍,搭建學生自醒的平臺。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誘法。針對無法及時完成學業(yè)任務的學生,在他無助時給予有助,予以細心的指導和批閱。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和自愛,促成學生逐日提高,可謂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寫生手法,以師道尊嚴的面孔出現(xiàn),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結(jié)果,學生或畏而遠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賭氣輟學,可嘆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學中,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方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種敬業(yè)的精神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讀了這本書,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經(jīng)》傳達給我們的那種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經(jīng)》對于今天,特別是當前我們開展國學經(jīng)典教學不可替代的意義。
    在我們學校經(jīng)典文化讀書活動更是搞得有聲有色。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國學經(jīng)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堅持國學經(jīng)典《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老子》和古詩詞等的誦讀活動,課間喇叭里播放著《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新學堂歌》……每當中午、晚上放學的時間朗朗的背誦聲音就會響遍我們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園內(nèi)東南角創(chuàng)設(shè)一條文化長廊,該長廊由三、四十米多長的竹簡組成,上面匯集了“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內(nèi)容。每個教室門前的柱子上也有這樣的竹簡,樓梯間掛有古詩詞、成語故事,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經(jīng)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潤物是無聲的。經(jīng)典,讓學生愛讀書了,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們的讀書熱更濃。學校為我們營造了讀書的環(huán)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老師購買圖書,如《四書五經(jīng)》每位教師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證了閱讀時間:每周至少能抽出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青年教師每周組織一次教師論壇活動。經(jīng)常全體教師收看于丹的《論語心得》。本學期一開始我們邀請山東大學的張德蘇教授做了“國學簡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國學導讀報告,后來山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仵從巨院長經(jīng)典讀書文化導讀報告會。為推進書香校園特色品牌建設(shè)深入發(fā)展,有效推進教師讀書文化品位和層次,著手與山大文學院合作,開展“專家教授進校園讀書導讀行動”和“書香名師讀書研修活動”,專家學者將走進校園與教師學生面對面,部分教師將走進山大威海分校文學院進行選課研修。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fā)和調(diào)動了全體教師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師品味!讓我們繼續(xù)讀書吧!
    讀書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讀書是一個終身的事業(yè),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讀書是一種修養(yǎng)身心、增進知識的方式。古語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們必須經(jīng)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才可以有權(quán)利期盼收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說文解讀后感篇五
    因為多年教低段語文學科,所以更多的時間要去研究怎樣教孩子識字,前段時間我去書店我專門購買了《說文解字》一書,細細品讀起來。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的一部輝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據(jù)說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為他讀了《說文解字》。曾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說秦始皇用武力統(tǒng)一了中國,那么許慎則用一部書統(tǒng)一了中國的文字,規(guī)范了漢字的形、音、義,也規(guī)范了一種文化的.框架?!弊鳛樾W的語文老師更應該去研讀。
    據(jù)統(tǒng)計,漢字共有約十萬個,可謂浩如煙海。要想對其進行全面的解析,既無可能。所以編委會編寫的這本《說文解字》一書以獨特的視角,選取了約三百個有代表性的漢字,分三章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為“最讓人驚訝的漢字”,解析了一百多個典型的本義和今義全然不同的漢字;第二章為“最‘漢’的漢字,通過對每個字的解析,系統(tǒng)闡釋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這些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體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與人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漢字。每個字的解析有分四個版塊:
    第一個版塊中主要闡述該字的字音和基本義。
    第二個版塊為“漢字溯源”從原始字形入手,對漢字進行尋根探源。此版塊讓我知道很多漢字的字源,并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創(chuàng)造漢字這一偉大業(yè)績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驚人智慧,認識中華文明古國五千多年來的燦爛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們探索每個字的演變過程,認識中國古代的社會結(jié)構(gòu)、工農(nóng)生產(chǎn)、軍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藝術(shù)等歷史面貌。
    第三個版塊為“字形演變”。此版塊讓我知道“甲骨文”又稱“契文”
    說文解讀后感篇六
    對于錢先生的解讀《弟子規(guī)》以后,很感慨,在高節(jié)奏、高強度、高壓力的當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為為生計奔忙,有人在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討論很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孩子的不爭氣,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jīng)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guī)》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jié)構(gòu)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diào)血緣延續(xù)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huán)節(jié),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么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后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著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凈化,需要一片溫馨。
    說文解讀后感篇七
    我們剛剛能聽得懂大人們說話時,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著“父母呼,應勿緩”的道理。我們剛剛學會識字時,老師就交于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不論是做人道理,還是朗朗上口的背誦文章都來自于一本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三字經(jīng)》。
    可能《三字經(jīng)》早已是家喻戶曉了,可這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陌生,這使當今的我們開始逐漸忘記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為人之本。就在讓我認為《三字經(jīng)》將來會變成只知名字,不知內(nèi)容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可謂是拯救了這即將消逝精華。他就是——錢文忠。
    說起錢文忠,大家可能有所聽聞,他是清華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華橫溢,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后》他的分析,他的文學功底讓我無比敬佩。
    從《百家講壇》,到《三字經(jīng)》的再次閱覽,最后讓《三字經(jīng)》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錢文忠的見解很細致,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jīng)典文獻,然后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么多內(nèi)容。一字一句的由來,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徹。翻開書字里行間富有現(xiàn)代感,卻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書有種被受過了諄諄教誨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這一切都列為做人之本,為人之道?!度纸?jīng)》一共1122字,字字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
    翻開書開篇就告知如今我們?yōu)楹卧僮x《三字經(jīng)》,因其中內(nèi)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社會道德等,在如今依舊擁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社會功用。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只記得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層意,只有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韻味時,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錢文忠說“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時天性本來就是善的??赐旰笪以谒伎?,為何是善而不是惡呢?然而這本書確一一告訴了我答案。從學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徹讓我全面了解跟這句話有關(guān)的知識及道理等。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那些所謂的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談的我要好好讀書。我覺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就應該以更現(xiàn)代感的方式傳承,例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一樣,運用不同的理解性來把經(jīng)典分析,使現(xiàn)在的人們更好的接受這份精華,更好的運用其中又用的東西。
    說文解讀后感篇八
    《弟子規(guī)》讀后,深感這是一本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教育孩子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人文素養(yǎng)的經(jīng)典之作。
    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雖然自己并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實施以及會不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說實話我對于弟子規(guī)內(nèi)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學者,但是我認為這是一件具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有必要進行一番嘗試。以此來督促自己以及學生踐行弟子規(guī),做一個幸福的人民教師,做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它讓我明白我們在苦苦尋求幸福的真諦、追求完美而不得時,只因忽略了一個事實,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該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顆心。我們應該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按照《弟子規(guī)》的教導,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斷提升道德素養(yǎng)并以此來教育大家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與周圍人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團結(jié)友愛,積極進取。我相信《弟子規(guī)》把至真、至誠、至善推演出來,值得每一個人領(lǐng)悟終生。
    說文解讀后感篇九
    節(jié)目播出時看了幾期,才明白錢文忠是以《三字經(jīng)》為依托,解讀埋藏在淺顯的《三字經(jīng)》背后的中華文化。
    我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淺顯易懂。沒有生僻的學術(shù)名詞,沒有晦澀的古文征引,也沒有難明的考證與論述。以《三字經(jīng)》為引,通過一個個歷史故事,以最平實淺近的語言講述古典文化,并探討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這個講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們現(xiàn)代人閱讀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礙,使得普通大眾在了解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上產(chǎn)生一定不便。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文化傳承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在今天我們就是要將原本在眾人眼中深奧,難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讀,使人們更好的了解傳統(tǒng)文化,繼承我們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別是面對文化沖擊時,弘揚本民族文化就更顯得重要。文化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而我也覺得這套書最大的缺點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書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個小故事,卻看不到多少錢文忠先生個人的看法與意見,學術(shù)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講述《玄奘西游記》時的那個錢文忠,顯得專業(yè),精明,自信,得心應手。
    我最大的認識是明白了原來小小的《三字經(jīng)》也蘊含著如此多的文化信息與知識,可見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認為再小不過的事,只要你順著一定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無窮大。
    向所有中小學生,向所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推薦這本《錢文忠解讀三字經(jīng)》,它是了解中華文化的一部很不錯的啟蒙讀物。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論語詮解》是對《論語》中言論進行注解和翻譯的書,它配有精確的注釋和譯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內(nèi)涵,使我們真正讀懂經(jīng)典。這是我們新時代好隊員傳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誦讀經(jīng)典名篇的必讀之書,里面記載了孔子關(guān)于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shù)各個方面的。言論,從中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知識和做人道理。
    關(guān)于學習,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經(jīng)常地復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進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語文考試時,有一道題我使勁想了好久才下筆作答,這就是平時沒有認真復習到這個知識點的表現(xiàn)啊!我決心在新學期里努力做到經(jīng)常性地復習老師教過的知識。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也是對待學問的正確態(tài)度。有時候,爸爸給我講解數(shù)學題,爸爸問我聽懂了嗎?我說懂了,可是再讓我做類似題目,我又做不出來。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裝懂的壞毛病,這樣我的數(shù)學成績才能越來越好。
    這本書不光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告訴我們?yōu)槿酥?,替別人辦事要做到盡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去復習。我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小學與人交往都是誠心誠意的,從來不和同學們吵架鬧矛盾,因此在班級里有很好的人緣,大家都非常喜歡和我做朋友。還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為小學生,我要向表現(xiàn)好的同學看齊,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看到愛搗亂、表現(xiàn)差的同學,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課有沒有分心、不積極舉手,下課有沒有追逐打鬧等跟他們相似的毛病。
    《論語詮解》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知識和道理不計其數(shù)。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每個新時代好隊員用心去閱讀的書。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一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和我想象中不一樣的培根。他有著對哲學的執(zhí)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tài)度。
    費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作家。他被馬克思稱為“整個現(xiàn)代實驗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
    在《培根隨筆》中培根講到了愛情、宗教、藝術(shù)等一系列的話題,它包括著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隨筆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边@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是啊,朋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珍惜友誼,因為它來之不易。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二
    合著這人生是什么滋味,萬千人有萬千人的答案。一樣經(jīng)歷上學,上班,一樣經(jīng)歷悲喜,卻品著不一樣的人生滋味。因為態(tài)度,使得人生滋味迥異。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認真想過,是生活給予我們喜怒哀樂呢?還是我們的喜怒哀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大多隨波逐流,被生活的風浪控制著我們的命運。因此,我們因一時的得意而忘形,而驕傲自滿,以致招來失敗的惡果;也因一時的苦難而痛不欲生,完全失去了我們的精神和能動。
    由此可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說人生是苦中帶甜的咖啡,你一定深知苦盡甘來的滋味。你的人生會從勵志開始,你總是給自己很多吃苦煅煉的機會。你做什么事都不遺余力,無怨無悔。你把苦當作是命運給你最好的階梯,助你通向甜蜜的人生成功的頂峰。
    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會珍惜每一次努力后得來的甜蜜成果,為自己和別人的每一個小小成績而喝彩。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會無畏地面對艱難和挫折,因為你把它們當成你的朋友,它們磨練你的意志,給你更多的思索和智慧,你堅信它們是人生取得甜蜜成果的必經(jīng)之路。
    你說,我選擇淡淡的礦泉水,我要的是淡定從容的人生??梢园?,我們說淡定從容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當你閱盡人間春色、歷盡世事桑滄后,還能夠從容淡定的面對生活,還能保有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還有什么困難能把你擊倒呢?你一定是一個智者,一個生活的強者。
    所以這三個人都是生活的強者,他們或樂觀向上,或勵志奮斗,或淡定從容、胸懷寬廣。不甘于命運的安排,對生活不懈的追求是他們的共同點。不管生活里發(fā)生什么樣的風浪,他們都要微笑面對,這樣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我的風采。
    他們能身殘志堅,扼住命運的咽喉,做出一番輝煌的事業(yè),都是因為他們有積極向上、以苦為樂的精神和困難面前從容面對的大智慧。
    一個人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的人生將會是怎樣的風景。也許前路漫漫,你將面對風雨,你將面對荊棘,積極面對,人生風雨,也不過人生調(diào)味。
    《解讀人生的態(tài)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三
    論語讓我明白了誠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陬^承諾別人也許很容易,但在行動中就不見得人人都能付諸實行。誠信是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落伍的觀念,這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誠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這不只是個人奉行的信念,更應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墩撜Z》一書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誠信,能信守原則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相反,所謂小人也就是那不信守原則卻又唯利是圖的人,這樣的人只沉于害人利己的事中。我們做人就要做信守承諾的君子!
    《論語》中,孔老夫子有這樣一句話:“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彼f一個人要想坦坦蕩蕩規(guī)避風險走下去,憑的是他為人的正直,有正直去安身立命,這個人理所應當一生要走得遠。但是,也有一些不正直,不守信用的人啊,那些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人,在世界上耍小聰明,去投機的人不也活得下來嗎?那這些“罔之生是怎么回事呢?孔老夫子說,這叫“幸而免”,靠不守信譽去走,那你只能憑著僥幸。
    誠信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chǔ)。結(jié)合今天生活的現(xiàn)實,用《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那么最后會知道孔老夫子所說的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BR>    《論語》讓我明白了,誠信是社會風尚的一道凈化劑,更是我們立足于社會的根本。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四
    三字經(jīng)它本身豐富的內(nèi)涵,用她無盡的底蘊指引著我們,她是我們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演講人:錢文忠。
    講師簡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季羨林先生關(guān)門弟子,中國僅有的幾位專業(yè)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學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文化學系,主修印度學,副修伊朗學、藏學。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譯作《唐代密宗》、《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
    《三字經(jīng)》作為傳統(tǒng)的啟蒙教育,在講完了對自然界的認知以后,就開始告訴你怎樣為人處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的基本內(nèi)容,源于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么在《三字經(jīng)》中,仁義禮智信的排列順序能否打亂,又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請繼續(xù)關(guān)注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jīng)第七集。
    全文:
    在人間,尤其在我們傳統(tǒng)的中國,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以五開始的,對應于五行,那就是仁義禮智信,所以《三字經(jīng)》接下來是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分開來講,比如講仁講義講禮講智講信,在諸子百家里頭,早就已經(jīng)有了,這五個概念分別來講。但是將它們綜合起來,成為仁義禮智信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進行了這樣的排列,我接著要講,這個排列是有道理的,這是漢代儒家學者的工作。當時叫五性,就是五種性質(zhì),五種最重要的性。漢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根據(jù)《白虎通》經(jīng)典的解釋,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guī)范,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后來大家認為,仁義禮智信這五樣東西應該是經(jīng)久不變的,應該是超越一切時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
    也許大家會講,五常嗎,五樣最重要的東西嘛,我可以講仁義禮智信,我也可以講信智禮義仁,我也可以講義信智仁禮,我可以把這個先后的次序我可以打亂了講。因為,反正是五常,五樣東西嘛。大錯特錯,我們忽略了《三字經(jīng)》這三個字不容紊,絕不允許紊亂,這是非常重的語氣。
    按照儒家的解釋,仁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仁者愛人,我想一種愛的情懷,是一切偉大人格的基礎(chǔ)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國,仁,這個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好人過去叫仁人,講仁義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聲譽叫仁聲,大家知道佛陀,都知道釋迦牟尼,一個印度人,大家知道佛陀還有一個名字嗎?在早期叫能仁。早期的中國人看見從印度傳來的佛教,buda,他不知道怎么翻,佛陀是音譯,那么佛陀傳達出來什么呢?早期的中國人也把他和仁掛鉤,叫能仁。再說的俗一點,大家嗑個瓜子,嗑出來的還是個瓜子仁,吃的干果里邊是果仁,你怎么不吃瓜子皮啊,怎么不吃外面裹的殼啊,你要吃那里面的仁啊?因為里邊是好的,是最好的東西,是可以吃的,是有營養(yǎng)的。所以仁在中國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
    仁義禮,后面接著的是智和信,這個順序為什么不容紊亂?這里邊就有傳統(tǒng)中國思想的一種精義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東西,但是必須以仁義禮為前提,如果沒有仁義禮為前提,智和信可以是很可怕的。很簡單,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仁義道德,也不守禮儀,不遵守社會次序,說咱們哥倆兒商量今天晚上偷一個東西,這個大樓有一個柜子,我比較傻,我掄著斧頭我說把它劈開,咱哥們兒給它拿走。你很聰明,你說不用不用,咱們?nèi)プ鲨€匙,悄悄打開,輕松地拿走。你說哪種更壞?你聰明了反而壞了,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壞事,更能夠掩蓋做壞事的痕跡啊。如果在這方面再講信那就太可怕了,今天晚上咱們說好,咱們偷一個東西,咱們一定去,絕不反悔,這社會就亂了。所以古人的心思是很細密的,諸位,仁義禮智信,這個順序絕對不允許紊亂。智和信必須以仁義禮為前提,才可以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
    文忠寄語:智和信必須以仁義為前提,才可以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
    不然的話,有智慧的壞人,守所謂信用的壞人,那比一般笨乎乎的壞人,說話不算數(shù)的壞人,恐怕更可怕。
    我在下面可以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這個信字的。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一個成語“情同朱張”,那么這是個什么故事呢?東漢的時候,河南南陽有兩個人,一個姓朱,叫朱暉,一個姓張,叫張堪。張堪很早就知道朱暉很講信義,很講信用,但是兩個人原來并不認識。后來兩個人有機會到太學里邊作為同學了,兩個人才熟悉起來,因為來自同一個地方嘛,老鄉(xiāng)嘛,但是也并不是來往很密的,更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混在一起,扎堆打牌,打麻將,沒這事。同學了一段時間,兩個人學業(yè)有成,要分手各回家的時候,張堪突然對朱暉講,講什么呢?說我身體不好,今天呢我們倆同學的緣分到了,我們倆要分頭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朱暉也摸不著頭腦,就看著張堪,說你要托我什么呢?張堪就講,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請你務必照顧我的妻兒,當時兩個人身體都很好,這個朱暉也沒當回事,也沒有做出什么承諾。但是分手以后,果然,張堪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的艱難。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原來也未必很密切的朱暉的耳朵里,朱暉就不斷地給張堪的妻子和孩子以資助,去關(guān)心他們。年復一年,這就弄得朱暉的兒子不理解,朱暉自己也有兒子啊,就問爸爸,說父親,您過去和張堪沒什么交往啊,并沒有什么深交啊,您怎么對他的家人如此關(guān)心呢?朱暉的回答是:是的,我的確跟張堪不是相交很深的,不是來往很密的,但是張堪在生前曾經(jīng)將他的妻兒托付給我,他為什么托付給我而不托付給別人呢?因為他信得過我,我怎么能夠辜負這份信任,我當時沒說什么,實際上,我在心里已經(jīng)承諾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對張堪的諾言。這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吧,諸位,對吧,更讓人感動的還在后頭,因為朱暉在家鄉(xiāng)是一個非常扶危濟困啊,非常有公益心的一個人物,南陽太守早就仰慕朱暉的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來褒揚你,怎么來獎勵你呢?往往是一個辦法,讓你的兒子也出來當官,征辟你的兒子,征辟朱暉的兒子,給你一個當官的機會。到了這個當口,大家知道朱暉怎么做的嗎?朱暉就去找南陽太守,說謝謝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兒子,古人說犬子,我的兒子呢,才具有限得很,才華、本事都不太夠,他在家里待著還不錯,如果您要讓他當官的話,我看恐怕不合適。我向您推薦一個人推薦我的故友張堪的兒子,他學習勤奮,非常守禮儀,是個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兒子推薦給您,讓他有一個去當官為民眾服務的機會。后來張堪的兒子果然沒有辜負朱暉對他的信任,非常廉潔奉公,非常勤奮踏實,為民眾做了好多好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典故的來歷:情同朱張。我想這個故事和很多其他的故事一樣,足以說明我們傳統(tǒng)的中國人是多么看重一個信字。這里頭并沒有合同,并沒有文書,甚至沒有一句公開說出口的承諾,但是朱暉這么去做了,我想這是非常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和反思的。
    講完了五常,那么大家知道,《三字經(jīng)》接下來一定是講六。
    【童聲】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這里面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這個六谷沒錯的,五谷也對的,為什么呢?稻子不算。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很古的時候,北方?jīng)]有稻子,所以《三字經(jīng)》講六谷,而更古的人講五谷,北方,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呢,是稻子算的,但是黍和稷只不過是同一個品種,是什么品種呢?就是我們講的黃米,現(xiàn)在大概沒什么人吃了,咱們現(xiàn)在都吃白米,但是也許老人還知道,有一種黃米。這黃米里面分兩種,比較黏性的叫黍,比較筋性的叫稷。那么這兩種并起來算一種,也叫五谷。我想這都是我們應該具備的一些日常的知識。
    《三字經(jīng)》既然講完了六,理所當然就得講七。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七情,喜,喜悅;怒,憤恨;哀,憂傷;懼,恐懼;愛,愛戀;惡,厭惡;欲,最后一個,欲望。只要你是個人,是個正常的人,你都會有這七種情感。但是,儒家認為,雖然這七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但你卻不能由著它來,你要對它有所節(jié)制,用理智去制約。人的情感終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約,這就是儒家的“發(fā)乎情,止乎禮”。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的情感,需要發(fā)散,需要宣泄,需要表達,但是有個限度,到禮儀,要符合禮儀。我想儒家學說的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特別有參考價值,而在現(xiàn)代社會,我想人啊,特別需要控制的是一種對物質(zhì)的貪欲。
    文忠寄語:人特別需要控制的是一種對物質(zhì)的貪欲。
    就有的時候你看見財物了,看見物質(zhì)的好處,你不要隨便伸手,你先要問你該不該拿,合乎不合乎禮儀,合乎不合乎仁義禮智信。
    解說:中國儒家文化認為,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都應該受到理智的制約,否則無論是喜還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失控。范進中舉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范進20歲的時候就開始應考,20歲的時候他就去考試了,連續(xù)考了30多年,名落孫山,一直考不起,比較倒霉。家里本來就不富裕,因為他把全部心思放在科舉考試上,沒有空去照料生計,所以家里已經(jīng)很破落了。他娶了一個太太,是一個屠夫的女兒,賣肉的一個女兒。終于到51歲那年,又去應試,這下好,總算考取了一個秀才。秀才不容易的,諸位,比如秀才娘子,也就是范進的太太,這個屠夫的女兒從此就可以傳紅裙子了,可以穿紅的繡花鞋了,不是秀才你再有錢,你敢穿一個試試,古代是很有規(guī)矩的。其實范進接著第二年再去考,考舉人的時候,他自己沒抱太大的希望。他岳父也講,我看你考了個秀才就不錯了吧,回來招幾個學生教教,也謀幾個銀子,你這癩蛤蟆還想吃天鵝肉,你還想考舉人,考中舉人就叫老爺了。舉人跟秀才不一樣,舉人是文曲星下凡啊,舉人就不是人啊,是天上的星星啊。大家要知道,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你很難見到一個進士的,在家里,為什么?進士都出去當官去了,進士一定要出去當官,而在傳統(tǒng)中國是有嚴格的回避制度的,你河北人不能在河北當官的,你必須跑到也許湖南去的,江蘇人不能在江蘇當官的,到安徽當官。所以在老家看不到進士的,哪里有進士,進士都在外頭當官。老家最厲害的老爺就是舉人啊,舉人老爺,那很厲害的。哪知道,范進這好運一來沒個頭,舉人也考取了。這一下怎么樣?他接到了喜報以后,描寫是兩手一拍,笑了一聲,我中了。他中了,他接到報,然后往后一摔,暈過去了。范進就暈了,那旁邊的人一看,這是舉人老爺暈了,趕緊給他水喝,把他給弄醒。弄醒了以后,范進又跑起來,一面拍手一面大笑,哈哈哈哈,中了中了,好了好了,我中了,笑著往外飛跑。這一跑,一跤摔在池塘里,摔在池塘里以后,范進還站起來,從池塘里站起來,兩手沾滿了黃泥還在那兒拍,說啊,我中了。他沒中了,他瘋了。他中舉是中了,可是他也瘋了。這個故事是很凄涼的一個故事,范進在長期失敗,得不到成功以后,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成功,他的情感沒有辦法控制,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控制不了自己的喜。他的喜再也不能接受理智的制約,所以瘋了。這個故事經(jīng)常被用來批判傳統(tǒng)科舉制度的殘酷無情。但是換個角度看一看,難道不也可以說明人的'情感,應該接受理智的制約嗎?制約的標準是如何,“止乎禮”,只要你符合禮儀都可以。這個例子說白了,很容易理解。諸位在家里愛穿什么穿什么,你愿意在家里穿得很涼快也可以,只要沒人見到。但是你如果一旦進入社會,說你要去上學,去要上班,你也這么穿?肯定不行,你得合乎禮儀。一個合乎禮儀的社會才會和諧,才會平穩(wěn),才會井井有條。
    文忠寄語:一個合乎禮儀的社會才會和諧平穩(wěn),井井有條。
    【童聲】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上面講的八音,實際上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一種分類法,按照制作樂器的材質(zhì)進行分類。匏是指用葫蘆制作的吹奏樂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樂器,比如塤,現(xiàn)在還有人吹這個塤呢;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樂器,比如鼓,上面蒙一層皮革;木是用木頭制作的打擊樂器,比如有一種叫敔,這大家很少聽道,但是大家知道現(xiàn)在在華山一帶,有一種老腔,這個老腔在演唱的時候突然會跑出來一個人扛著樂器,什么樂器呢?一條板凳,一塊木頭,在那兒敲,這也就是,在老腔里面保留著中國古代用木器做打擊樂的痕跡。那么石就是玉制的,比如磬;絲就是通過絲弦發(fā)聲的演奏樂器,琴、瑟;竹子就不用說了,笛子都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分類法并不一定科學,但是呢傳統(tǒng)中國就是這么分。這么分有它的道理,這是屬于專業(yè)的音樂范疇的問題,我們不在這兒討論。我只問大家一件事情,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哎呀,這個人吹牛皮,對吧,吹牛嘛,那牛當然不能吹,你肯定是吹牛皮,我倒請問大家,吹牛皮到底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認為吹牛皮是說大話,那牛皮能吹大嗎?諸位,那么厚一牛皮,你怎么給它吹大嗎?它多大就多大,你干嗎不吹一個更有彈性的東西,為什么叫吹牛皮啊?實際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這個,跟八音相關(guān)。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壘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鼓你是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調(diào),你講那事跟這個沒關(guān)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當然我們現(xiàn)在都忘了,所以老說吹牛皮。傳統(tǒng)中國認為音樂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品位,能夠使人相互理解溝通,成為朋友。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知音。
    知音的故事牽涉到兩個主人公,一個叫俞伯牙,一個叫鐘子期。俞伯牙是。
    春秋時代楚國的頂級的音樂家,從小聰明,酷愛音樂,尤其彈得一手好琴,他為了使自己的琴技能夠更上一層樓,這個俞伯牙經(jīng)常帶著琴到河邊沒有人的地方去演奏,苦練琴藝。那么有一天,已經(jīng)成為一代大師的俞伯牙,他依然很勤奮,就在一個下雨天坐上了船,沿著江慢慢漂游,一邊欣賞淅瀝淅瀝的雨聲,一邊情不自禁,拿出琴演奏起來。演奏演奏的時候,過程當中,俞伯牙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根琴弦彈了一下,這很奇怪,他已經(jīng)是大師級的人物了,這種小小的雜音,怎么琴弦會動,他馬上就知道,有事。他就覺得有人在偷聽他彈琴,俞伯牙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岸邊樹林旁邊蹲著一個打柴的人,這個人當然就是鐘子期。俞伯牙把船靠岸,請鐘子期上船,說您那么喜歡聽我的音樂,鐘子期說是是是,那讓我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一曲以后,俞伯牙問鐘子期,你什么感覺,您聽到了什么?鐘子期說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驚,他彈的正是《高山》,他沒有事先告訴他,我的曲子名叫什么,俞伯牙覺得太奇怪了,那我再為您彈一曲,您再聽聽看。又彈了一曲,鐘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蕩的流水啊,這俞伯牙服了,他彈的曲子正是《流水》。那俞伯牙覺得,你那么理解我的音樂,就稱為知音,你了解我的音樂,這也就是一個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就從這兒來的。兩個人相約,俞伯牙說我要出去旅游,古人都要旅游我們講過的,等我回來以后,我到您府上拜訪,我再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來的時候,鐘子期去世了,他們兩個沒有能夠再碰到。俞伯牙按約到鐘子期家拜見的時候,看見的是鐘子期的墳。俞伯牙帶著琴,在鐘子期的墳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涼、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貴的琴在鐘子期的墳前摔爛了,從今往后,俞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這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梢娫趥鹘y(tǒng)中國把音樂看得有多么的神圣,賦予音樂多么崇高的一種價值。當然同時,如果像我這樣的人聽俞伯牙彈琴,他彈高山,我肯定說,哎呀,一土堆啊,他彈流水,我說哎呀,一水溝啊,那就是什么,那就叫對牛彈琴。我就成牛了,那就是風險很大,聽音樂的風險是很大的在古代。
    《三字經(jīng)》講完這個以后,接下來就講了單數(shù)最大的一個數(shù):九。
    【童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族。九族的親戚關(guān)系和中國古代的禮制和法制關(guān)系密切,為什么?一人犯罪的話,最重的刑罰是誅九族。滅九族已經(jīng)夠殘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還經(jīng)常滅人家的三族。李斯被腰斬,李斯就是被滅了三族的。什么叫三族呢?三族是指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家的九族,所以是幾千口人殺的,這是非常殘酷的。而到了明朝以后,殺九族還不過癮,才有了十族。十族什么呢?加上老師一族。師生關(guān)系,這也是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學生的風險很大很大,如果一個學生被滅門,明天你老師也被揪出去砍頭。當然學生拜老師的風險也很大,如果你拜一個老師不巧被殺,哪怕你畢業(yè)了,我也給你揪回來殺了。這都是中國傳統(tǒng)當中很殘酷的一面,今天當然早就沒有了,這非常殘酷,這種傳統(tǒng)就不值得繼承,這還了得!那么講完這九族以后,接下來的問題是親屬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學生從小應該學習哪些親屬相處的禮儀?這個請大家聽下一講。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五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老師帶我們一起學習《論語》,體會《論語》,使我感受頗深。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侄,諂也。”愛國是任何人的責任,我們的國家之所以這么強大了,是因為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濃濃的愛國心。在抗日期間,大批日軍進攻中國,他們以為有著精良裝備,就可以占領(lǐng)中國,但是他們錯了,中國人的愛國情令他們沒有投降,而是與日軍展開了搏斗,雖然有些漢奸投靠日軍,而且我軍的裝備極差,但是我們中國人有著前赴后繼的精神,倒下一批,又沖上一批,終于那狂妄的日軍被我們那“愛國情“打敗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懂得了時光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的流去。我們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是永不停留的,如果你每浪費一分鐘,你的生命就會減少一分鐘,因為生命是用時間組成的,珍惜時間就相當于珍惜生命,浪費時間就相當于浪費生命。我在一本書上讀了這樣一個科幻故事,它講的是在一個小村莊,來了一個人,開了一個時光屋,在里面可以用時光來換錢,村子里的人都換錢,有的用了10年換了30萬,有的用15年換了50萬,有的人甚至用50年換了180萬。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村子里的年輕人都沒有了,只有一個青年沒有變自己的時間,不到幾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幾百萬元的家產(chǎn),而那些變賣自己時間的人悔也來不及了。我知道了背叛時間的人,時間也會背叛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令我懂得了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不要總說別人的不是,我有時候就犯這樣的錯誤。一次,我弟弟抄了一篇作文,我沒在意,媽媽發(fā)現(xiàn)后說了我,為什么不制止弟弟。我說他的事我為啥管,事后我很后悔,我是哥哥要幫助弟弟的。
    《論語》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一塊體會《論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