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內(nèi)容的消化和轉(zhuǎn)化,是我們思考和感悟的結(jié)晶。5.精選適當?shù)囊幕蚱?,以加強讀后感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篇章,歡迎大家一起閱讀和交流。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一
史鐵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沒有之一,我深刻地記得他是的最后一天去世的。聽到他去世消息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覺像是失去了親人一樣,眼淚在眼圈里打滾。這個暑假重拾他的一系列作品,眼睛再一次模糊,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感同身受。是啊,作品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史鐵生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充滿著對生命的叩問,對命運的思考貫穿其所有創(chuàng)作。史鐵生毫不避諱對生、死、命運、信仰、苦難、愛進行終極探索,他的作品以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yīng)有的信念深深地觸動了每一位敬愛他的讀者的心。
史鐵生先是雙腿殘廢,然后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兩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來維持生命,一生受著病痛的折磨。在史鐵生看來,殘疾和愛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愛也是史鐵生的寫作主題之一,愛也讓史鐵生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史鐵生的苦難是從延安插隊開始的,但他并沒有一直怨憤,反而學(xué)會了感恩。怨憤在史鐵生的生命里逐漸減少,直至沒有;愛,卻在史鐵生生命里逐漸地增強。
在史鐵生那里,感受到最強烈的應(yīng)該是母愛了吧!母愛是普遍偉大的存在但又是獨特的。正如但丁所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無論是在《合歡樹》中想盡一切辦法醫(yī)治兒子的雙腿的母親形象,還是在《我與地壇》中,在偌大的地壇里艱難地尋找兒子的母親形象,在史鐵生那里,都已定格成苦難的母親,活得最苦的母親。因為“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在散文《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用他那最清新、最樸素、最干凈的文字表達了最深切、最感人的母愛之情,更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限的自責與后悔?!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痹谑疯F生那里,母親已成了他生命中的結(jié),他這樣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散文《秋天的懷念》中,母愛讓那個心境狂躁的兒子,那個從未真正理解母親的兒子,那個最終在母親一去不復(fù)返中得到活的啟示的兒子,最終決定遠離死亡嘗試活下去,正如作品中所說的那樣要好好活?!蹦笎凼鞘疯F生在面對殘疾的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愛。正是因為這種深刻的愛,堅忍的母親,讓史鐵生體悟到了生存的意義,即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堅強的拼搏下去就是在成就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回報母親。
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婆婆,因為意外在去世。在重癥監(jiān)護室里,我知道她很想活下去,她緊緊拉著我的手,不愿我離開。她也是個苦難、一生沒有享過福的母親。也讓我想起了因飛機意外墜毀而留下妻子和3個女兒的科比。還有暑假期間的河南大暴雨以及持續(xù)的疫情,讓我們明白,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好好活著。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到史鐵生要傳達的另一層意義:時間不等人,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對于父母親人,更是要好好關(guān)愛。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二
如果說,有一種東西在逆境中生存,卻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
——題記。
初遇史鐵生是在課本里,有一篇他的《秋天的懷念》。史鐵生是中國作家、散文家,他富有才華,但上天卻待他不公,二十幾歲時,雙腿癱瘓,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透析來維持生命??雌饋?,他十分不幸,但他也是幸運的,頑強地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及文學(xué)素養(yǎng),拿起筆,為我們留下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能夠讓我看得淚流滿面。當他在地壇時,看見了人生百態(tài),有幸運的、有悲慘的,有歡笑的、有痛苦的……,但無論怎樣,他都沒有放棄自已,始終認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如果說,要用一種東西來比喻史鐵生,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松,即使在那堅硬的巖石上,依舊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扎下根來;同樣,史鐵生即使在這困難重重的地步,依舊能夠筆耕不綴??聪蛩麄儯业男闹杏科鹆艘还删磁逯?。
那塊堅硬的巖石,再硬也沒有那松的的決心硬,我要向史鐵生學(xué)習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還記得剛?cè)雽W(xué)時,起初還不十分適應(yīng),前幾次數(shù)學(xué)考試成績都不盡人意。心中一直在質(zhì)疑自己,一遍又一遍,是不是我不是學(xué)習數(shù)學(xué)的胚子呢?是不是我的學(xué)習能力不行呢?是不是我也很不幸呢?一股頹喪之心、委屈之心縈繞著我,面對卷子,我只能苦笑。
不經(jīng)意間,我翻到了史鐵生的作品,橫看他的人生經(jīng)歷,在逆境中依然堅毅前行;豎看自己的中學(xué)生活,雖然才剛過幾天,因為一點挫折就被止步不前。瞬間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幸運了,應(yīng)該像史鐵生那樣,以自己為武器,去挑戰(zhàn)那堅硬的巖石,去挑戰(zhàn)生命中的逆境。
苦難與豁達,這看起來不是兩個互相搭配的詞,但史鐵生卻做到了,他承受著人生的苦難,卻將它轉(zhuǎn)化為面對一切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最終走向勝利的彼岸。
機會將逆境轉(zhuǎn)化為動力,史鐵生則會將苦難轉(zhuǎn)化為豁達。
史鐵生,一棵生長在巖石上的松。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三
他攜著他的《我與地壇》,出現(xiàn)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么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后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jīng)歷風風雨雨之后的心靈獨白。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著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說,“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著,其實死是早已注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四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一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游業(yè)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里活躍一陣,過后便沉寂下來。”“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qū)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薄胺鋬喝缫欢湫§F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边@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二
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jié)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jīng)常是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五
埃利亞斯有篇文章叫《思想著的石像》,是說人的內(nèi)在思考和外在表象是斷裂的,每個人都像一尊思想著的石像,其他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他冷峻的外表,絲毫不能領(lǐng)會他內(nèi)心的思想。人與人的距離由此拉開,人的孤獨感油然而生。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同床異夢,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梢哉f,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所以人要有語言,一方敞開心扉,不斷的表達,內(nèi)心滿盈的情感傾瀉而出,另一方則要懂得聆聽,接納對方所有的情感,并理解她。理解,號稱能夠穿過厚實的石像表面,觸碰到靈魂,理解使人們不再孤獨。
可是人啊,有時候也挺賤的,渴望理解,可又為理解設(shè)下重重障礙。有時候那個石像的外表就是人們自己搞出來的。他會穿上厚厚的偽裝,一顆渴望理解的心被包裝成滿不在乎的模樣,走入人潮中,接受絕大部分旁人冷漠的眼光,內(nèi)心深處卻渴望著有人能夠真正懂他。前段時間微薄上看到句話,sometimeswhenisay“i’mok”,iwantsomeonetolookatmeinmyeyes,hugmetightandsay“iknowyou’renot.”說的就是這么回事兒了吧??墒侨藶槭裁匆獋窝b呢,為什么不能從心所欲率性而為呢?是為了自我保護,還是為了讓理解來的更加珍貴?有首歌里唱的好: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你決定不恨了/也決定不愛了/把你的靈魂關(guān)在永遠鎖上的軀殼。歌里唱的那個人如果聽到有人對他唱出這樣的歌,一定會感動的稀里嘩啦吧??墒牵鄷r候,這樣的題目似乎都太難了。可是人就是這么悖論,人的想法就是這么復(fù)雜。誰又能琢磨的透誰呢?難保不被人說成是自作多情。時間長了以后,已經(jīng)很難分辨哪個是偽裝,哪個是真相。
史鐵生說人們追求愛情是為了擺脫孤獨。好像有點片面了,不過起碼也說對了一部分吧。有人說最好的愛情就是共同成長,這樣日久天長,比較容易識破對方的偽裝,比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長并日久天長之前,這樣的愛情該如何開始,愛情的對象該如何選擇呢?一見鐘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較靠譜。因為友誼,也可以識破偽裝、相互理解??墒怯亚楦鷲矍榈膮^(qū)別在哪里?也許是性吧,它讓愛人之間更加坦誠相見。那多年的朋友成為情侶,也不是為了性,而是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這么看來愛情是比友情深刻一點??墒怯袝r候,深刻的這一點點,讓兩人看到了對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鬧掰了,以至于連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劇??赡苓@樣的人還沒明白,愛的真諦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負無拘無束的自由,愛人彼此之間是最真實的自我,無關(guān)乎優(yōu)點或缺點,真實的才是最珍貴的。
當然,愛情跟婚姻可能是兩碼事。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BR>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yīng)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fā)現(xiàn)。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齻€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shè)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BR>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钪皇菫榱藢懽鳎钪皇菫榱斯γ?,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BR>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BR>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鞓返暮?,在于曾經(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六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著名作家史鐵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時期因病癱瘓的史鐵生堅強樂觀,曾以《我與地壇》等作品,打動千千萬萬讀者。他曾表示:“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BR> 史鐵生1972年不幸癱瘓,后來身患尿毒癥,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命運對史鐵生不能不用“殘酷”來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針刺,讓他的血管變成了蚯蚓狀。史鐵生卻用筆來超越生命的困境,寫出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其詩性的語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對于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更加特別,他在作品里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并展現(xiàn)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義,這些或許都是他過往經(jīng)歷留給他的精神財富。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gòu)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fā)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適用方向:堅強;樂觀;奮斗;磨難;生命。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七
史鐵生有一篇文章叫《記憶迷宮》,題目真是形象!確實,記憶就是人心靈里的迷宮啊,還和潛意識混雜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里說:“記憶,在創(chuàng)作者那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已經(jīng)走進另一種存在。”雖然他說的是以記憶的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創(chuàng)作者、寫作者;但其實在我們每一個記憶者這里,你的記憶都可能出現(xiàn)錯誤、混亂,毫無真實可言。可是啊!你記住的和你在記住時經(jīng)由你的認知、情感改造過的記憶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實。史鐵生還是在《記憶迷宮》里說:“我沒有用‘記憶’,而是用了‘印象’。因為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記憶里,但往日的喧囂與騷動永遠都在我的印象中。因為記憶,只是階段性的僵死記錄,而印象是對全部生命變動不居的理解和感悟。
記憶只是大腦被動的存儲,印象則是心靈仰望神秘時,對記憶的激活、重組和創(chuàng)造?!彼浴蛾P(guān)于真實》里說“這些印象的累積和編織,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說史鐵生認為:基于記憶的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在這種真實里,心靈是關(guān)鍵。其實回到讀書筆記開頭提到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劉亮程的“內(nèi)心生存”,也是關(guān)乎心靈的,原來,生命的真實就在你的心靈里!文字、文學(xué)更能保存這種心靈真實,生命的時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寫過一篇回憶初中的文章,以接續(xù)中斷了二十五六年的記憶。其中有一段:“記憶真是很奇妙的東西,記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時空給今日的豐富心靈增量。有時候已經(jīng)忘記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記起來了,因為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潛伏在不知道哪個隱秘的角落里,早已融為你敏感心靈的一部分。”我是覺得自己好幸運,我記住了某些東西,并感動過留戀過,那段生命的美好時光就不會消散。
我的同學(xué)們讀后也都有這樣的感受,還有一位并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學(xué)說的一句話也一樣的深刻?!八涗浀氖撬幕貞浐凸适拢總€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她這樣細膩的感情?!笔前。@些都只是我記憶里細膩的真實,并不一定都是他們當年的真實;而在我記憶著他的時候,我在他的記憶里又是怎樣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關(guān)于我的生命的真實。
史鐵生有一篇《墻下短記》,也是寫生命要接受墻的局限,就是上一篇讀書筆記里說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殘缺”。但里面也提到了有關(guān)墻的記憶與生命意義的關(guān)系。以其中一段作為本篇的結(jié)束:“一段生命輕得飄散了,沒有了,以為是什么原來什么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一段生命之輕,威脅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靈魂里滲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會落此下場呵?……要求意義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臨時有一個儀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輕輕地蒸發(fā),但能聽見,有什么東西沉沉地還在?!煞襁€在美麗的位置上沉沉地有著重量?!彼钦f,生命的重量來自意義,只要你愛過恨過,歌過哭過,記住過感動過,心靈豐富過情感美麗過,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麗的位置上真實存在著,不會輕得飄散了,沒有了。家人們在我們的群里就是以心靈真實存在著,我們在一起的生命。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心靈記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實!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八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xx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fā)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贊美,字里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墻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于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于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jié)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里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xx,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細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嘗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guān)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彼褡髌饋砹耍凰郧氨煌纯嘟^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著希望,時而洋溢著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必會經(jīng)歷坎坷。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挫折,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所嗎?xx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仿佛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秘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xiàn)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角獸和飛馬。童話里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感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是厚重的,那是偉大的,是你永遠彌補不完的。也許我們更應(yīng)該感恩一下命運吧,我們健全,我們豐滿,我們能快樂地活下去,那就讓我們用更多的行動去感恩這個社會,感恩所有人。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
史鐵生語言: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10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袄蠋熣业郊襾韱枺遣皇羌依锏拇笕藥土嗣?。我那時可能還不到10歲呢?!蔽衣牭脪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我20歲時,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yīng)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xué)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每說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后來她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拔夷贻p的時候也喜歡文學(xué),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那就寫著試試看?!彼嵝盐艺f。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也獲了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7年了。
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蔽业男牡玫揭稽c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在一個大院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說,忙扯到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xiàn)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綠苗,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哀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喜歡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了,過道窄得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去也要側(cè)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每天都會有人經(jīng)歷生離死別:過去已經(jīng)歷;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或者說將來即將面對……這是每個人一生必定會經(jīng)歷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長者,在他的家人看來,也許只會在那幾個月里有難過、傷心的情緒,但在今后的掃墓過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周期性的變化。試問這些當事人,你們可曾有思考過人為什么生而人又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會這樣說: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現(xiàn)象嗎,我們怎么可能知道為什么,不必再去費腦筋思考了。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抨擊你: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他要來洗清他上輩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務(wù)并且有欲望而生的。這個說活的人就是史鐵生。關(guān)于生與死的問題,他已經(jīng)思考過無數(shù)多個了,他是這方面的行家。他會每天問自己為什么要活下來,還有為什么會轉(zhuǎn)移死的話題來讓自己繼續(xù)擁有著生命。
有可能是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在成年之際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劫難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經(jīng)歷過的困苦,比我們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會對生與死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一番見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里,處處流露出他對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鳴。他是一個渴求擁有美好的生命,卻同時又不畏懼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思考的偉大作家。
也可以這樣說,是輪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鐵生,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大部分都是輪椅“賜予”的。只有經(jīng)歷過劫難的人,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劫難所帶給他的不行與機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鐵生的眼中,那可是極為寶貴的東西。也許在無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輪椅的那一剎那,史鐵生仍然是無法擺脫失去雙腿帶給他的痛苦與磨難,但是在他觸動寫作靈感的那一瞬間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隨之忘卻了。這對于他來說,是個多大的檻啊,但他最終還是跨過去了,并且在寫作領(lǐng)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憑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經(jīng)歷過多少個夜晚冥思,經(jīng)歷過多少次的重寫及修改,才能換取一個“作家”名號的?;蛟S他并不在乎這些名利,他只專注于塑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廣闊無垠的對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寫作》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自己呢,為什么寫作?先是為謀生,其次為價值實現(xiàn),然后才有了更多的為什么?!边€有“至于寫作是什么,我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yè),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xiàn)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是的,寫作是史鐵生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命運。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寫作,所以才沒有再去考慮且糾結(jié)于自殺,是寫作帶給他無限的思考和輕松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并且視它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個地方都流露出他對生命的渴望。因為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精彩的活著,所以他才會對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無精打采地活著,這才利用寫作來充實他的世界,一個屬于他和生命對話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渴望擁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與生命溝通的機會,他才會將好的作品以及他對生命的思考與我們眾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斷地思考、對話和寫作間流連穿梭著,可能是因為極少有人去關(guān)照他、愛護她,他的作品中才會透露出一絲絲的空虛以及蒼涼的感覺。我在品讀他的作品時,時常會嘗到他的內(nèi)心既強大卻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著有人能聽聽他的訴說,能替他分擔一絲苦楚,能理解他內(nèi)心的恐慌。
《對話四則》中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對史鐵生的內(nèi)心做了個詮釋,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內(nèi)心獨白。對話中,史鐵生有說過是卓別林大師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別林的樂觀和豁達。“要是你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陷入了絕望,你不妨聽聽幽默大師的話。當然,使我沒去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靜氣地放棄自殺的念頭卻是因為聽了卓別林的勸,以后很多次都是這樣。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場電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個女人想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發(fā)現(xiàn)了。女人很埋怨他,發(fā)了瘋死地喊:‘你為什么不讓我死?為什么不讓我死!’卓別林慢悠悠不動聲色地說:‘著什么急?早晚會死的?!?BR> 就像史鐵生在《答自己問》里寫的那樣,“純文學(xué)是面對著人本的困境。譬如對死亡的默想、對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之間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終歸要毀滅,那么人的掙扎風斗意義何在等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問題,不依靠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無。”這種文學(xué)就是史鐵生畢生的追求所在,他就像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使者,他是上帝的寵兒,他能夠給予人們更多的生存希望。在他的身上可以吸取上帝對生命的詮釋。
史鐵生在他的作品中有多次提及到他的母親,可能就是他的母親也同樣帶給他生的希望,親手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是棵合歡樹。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二
導(dǎo)語:《史鐵生精選集》里共有小說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shù)感覺與文字功力。下面小編為您推薦其讀后感,歡迎閱讀!
第一次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或許已是多年以前,然而,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文章,已經(jīng)才是七年級第二學(xué)期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懷念母親堅韌的性格,博大無私的愛以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感謝,處處令人動容。這才令我堅定了決心,在暑假讀這本《史鐵生精選集》。
《史鐵生精選集》里共有小說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shù)感覺與文字功力。每一篇小說,都有獨特的結(jié)構(gòu),絕無重復(fù)。史鐵生將其樸素的人物與故事,容納在看似隨意的結(jié)構(gòu)中,完成各種思想的表達。
小說《插隊的故事》令我印象頗深,文中的“我”在陜北清平灣插隊,清平灣那時十分貧窮,那兒的人民沒見過半導(dǎo)體,沒看過假牙,對知識青年的東西都感到好奇、驚嘆。但是清平灣的人們樸實、能干,待人熱情,你可以聽見破老漢抑揚頓挫的歌聲;你可以看見明娃媽的心靈手巧,看不出在她手里有什么東西需要買;你可以聽見疤子幫“我”扛裝滿厚重的書籍箱子的沉重腳步聲;你可以看見老婆兒時常用圍裙十幾顆雞蛋,小腳翹翹地走來問知識青年要不要……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清平灣人的美好品德,雖然條件艱苦,但是或許快樂,可當清平灣下起了暴雨,清平灣就不再那么安詳,平靜,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可怕,人們很無助,好不容易得到的碎柴,偶爾有的圓木、麥子等等,都會跟著這洪水而去,誰能把急流中的東西撈起來,誰就是他的.新主人。栓兒十分精壯,有一次,他被圓木拖進洪流,讓浪頭挾裹、摔打,可他始終沒松開那圓木,漂了幾十里,沒死,連人和圓木被清平河扔上了岸。在這里面,我們看得出栓兒的堅韌與不易,為了得到圓木整整漂了幾十里,在湍急的洪水中活命的幸運??捎謴牧硪粋€角度上看,栓兒明明可以放手,不被卷入這將要吞噬一切的洪水中,可他并沒有放棄。這又是為了什么?栓兒為了錢,為了能通過得到圓木來換取糧食,他這么做仿佛又是不得不,這也正體現(xiàn)了清平灣人民是十分十分困難和貧窮的……我當然沒有插過隊,然而這篇小說讓我看見了小人物們的不幸與他們堅韌執(zhí)著的生命意志。當然,最令我可喜的是:最后陜北變得越來越好!
《我與地壇》也讓我感受到很多,地壇其實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園,散文以地壇為線索講述著我與地壇之間的故事。地壇是“我”癱瘓后的去處,“我”用輪椅走遍它的每一米草地,所以“我”十分熟悉這園子,甚至用園子的東西來描繪四季,“我”離不開地壇,地壇是“我”對母親的懷念,癱瘓后“我”的脾氣很壞,直至母親去世后,“我”恍然理解母親的不易、痛苦,“我”猛然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更有母親尋“我”到處遍布的腳印,我深深地體會的到:史鐵生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母愛,他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以及感激,地壇與史鐵生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他對于地壇的深厚復(fù)雜的感情。
史鐵生雙腿癱瘓,而仍舊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被蛟S真如同他說的那樣,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努力,身上閃爍著一種叫堅強的星光!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史鐵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對幾篇太過有名的小說和散文略有接觸。但在這個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動了,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還有一個殘疾人從黑暗中走出時攜帶的一切。
《兄弟》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接著是《午餐半小時》,這兩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史鐵生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的文章是如此壓抑以至于空氣都仿佛被擠在一起,讓人無法呼吸。但這種陰暗文學(xué)和我印象中那個激勵了無數(shù)人的樂觀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繼續(xù)看著,看著。突然,像過了迷宮中的一個拐角,我看到了另一個史鐵生,那個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著下雨,時刻活躍著的年輕人。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拋棄了對命運的探索,暫時忘卻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樸實的靈魂。
靜,他用自己親歷的體驗賦予文章生命,讓它們始終帶著靜謐的溫情和哀緩的悲傷,但也有著對“荒誕”和“宿命”的抗爭。不,這不是抗爭,是再一次思索和詮釋,是一顆活潑的心在躍動時所迸發(fā)出的力量。“這是自天地返璞歸真,不是頑固不化循環(huán)倒退,不是看破紅塵灰心喪氣,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誠歌舞?!?BR> 我合上書,重新審視著封面上史鐵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鏡,上揚的嘴中露出整齊的牙齒,一雙眼淡淡地注視之前方,毫無波瀾,只是淡淡地看著云雪霧花,淡淡地看著四季更迭,淡淡地看著人生百態(tài)。不論面對什么,史鐵生都只是微笑著,沒有嘲諷,沒有輕視,只有對生的仰望,對死的從容。
這便是我讀出的史鐵生,一個從黑暗中帶出光明的人。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作品。這是一位如同駱駝草的作家,雖半身癱瘓,且患有尿毒癥需透析治療,然而其作品中卻洋溢著強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學(xué)思辨力。這是我喜愛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為一名作家,當然應(yīng)該有較好的駕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說作家就是“碼字的”;然而我認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點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余秋雨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風格和表現(xiàn)技巧我是尤為喜愛的,但最近在網(wǎng)上熱議的他撰寫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鐘山風景區(qū)碑文”,卻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維。失掉了“人的氣脈”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罷,哪怕是同一個作家寫的東西。
史鐵生的作品,是在輪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寫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說、散文和隨筆,通篇都是對命運的叩問,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解讀。其實,要理解他的作品,讀一讀以下這段話吧,這是史鐵生在為文友曾文寂寫的一篇序言里的話:“人生一世,最后會發(fā)現(xiàn)名利財富都是空,人能夠擁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難以實現(xiàn)超越時段的自我確認,唯有文字能夠擔當此任,宣告生命曾經(jīng)在場。經(jīng)由它們,我們得以端詳生命的紋理,探尋生命的本質(zhì)與深意。在那個相對無言的時間與空間,生命被拉長加疊,不但擁有此刻還擁有過去。而如果能夠看著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簡直更是一種溫馨愉悅的體驗了,就像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相互依偎著慢慢衰老,自有一種徹骨的浪漫和甘美?!?BR>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四
我曾經(jīng)寫過:人與人的差別大于人與豬的差別。人與豬的差別是一個定數(shù),人與人的差別卻是無窮大。所以,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或者說,只有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進復(fù)雜,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處境。
我常常感到這樣的矛盾:睜開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惡。睜開夜的眼睛,才發(fā)現(xiàn)其實人人都是苦弱地掙扎,惟當互愛。當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說,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們就像在呆板的實際生活中渴望虛構(gòu)的藝術(shù)那樣,在這無奈的現(xiàn)實中夢想一片凈土、一種完美的時間。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這樣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著神圣皈依的時間里,塵世的一切標準才被掃蕩,于是看見一切眾生都是苦弱,歧視與隔離惟使這苦弱深重。那一刻,人擺脫了塵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貴賤,重新成為赤裸的亞當、夏娃。生命必要有這樣一種時間,一塊凈土,盡管它常會被嘲笑為“不現(xiàn)實”。但“不現(xiàn)實”未必不是一種好品質(zhì)。比如藝術(shù),我想應(yīng)該是脫離實際的。模仿實際不會有好藝術(shù),好的藝術(shù)都難免是實際之外的追尋。
當然,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這理想(夢想、凈土)只能是一出非現(xiàn)實的戲劇,不管人們多么渴望它,為它感動,為它流淚,為它呼喚,人們?nèi)砸氐浆F(xiàn)實中去,并且不可能消滅這懲罰之地的規(guī)則。
我可能是幸運的。我知道滿意的愛情并不很多,需要種種機遇。我只是想,不應(yīng)該因為現(xiàn)實的不滿意,就遷怒于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人若無夢,夜的眼睛就要瞎了。說“沒有愛情”,是因為必求其現(xiàn)實,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不單愛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東西都是這樣,美滿了還有什么好說?不美滿,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時候。
上帝把一個危險性最小的機會(因為人數(shù)最少)給了戀人,期待他們“打開窗戶”。上帝大約是在暗示:如果這樣你們還不能相互敞開你們就毫無希望了,如果這樣你們還是相互隔離或防范,你們就只配永恒的懲罰。所以愛情本身也具有理想意義。藝術(shù)又何嘗不是如此?它不因現(xiàn)實的強大而放棄熱情,相反卻樂此不疲地點燃夢想。
我越來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懲罰,是原罪。對懲罰之地的最恰當?shù)膽B(tài)度,是把它看成錘煉之地。既是錘煉之地,便有了一種猜想——靈魂曾經(jīng)不在這里,靈魂也不止于這里,我們是途經(jīng)這里!宇宙那宏大渾然的消息被分割進肉體,成為一個個有限或殘缺,從而體會愛的必要。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五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干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于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里,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曾記教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后,我試著去按照教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樣開始有本事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先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筆優(yōu)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guān)系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那里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復(fù)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后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余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里,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先總期望所有完美的事物都被自我占有,而此刻已經(jīng)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jīng)占有了母愛!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仿佛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quán)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jīng)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種.種不對。寫作業(yè)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么關(guān)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fā)育不好??晌疫€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后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跡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應(yīng)對生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六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時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七
史鐵生的。
散文。
充滿著愛,對生命的悟。讀者讀了之后,有何啟示?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史鐵生散文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后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yè),當時周記沒什么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后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后才發(fā)現(xiàn),寫得實在很傳統(tǒng)……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BR>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BR>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钪皇菫榱藢懽鳎钪皇菫榱斯γ?,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設(shè)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鞓返暮茫谟谠?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一
史鐵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沒有之一,我深刻地記得他是的最后一天去世的。聽到他去世消息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覺像是失去了親人一樣,眼淚在眼圈里打滾。這個暑假重拾他的一系列作品,眼睛再一次模糊,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感同身受。是啊,作品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
史鐵生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充滿著對生命的叩問,對命運的思考貫穿其所有創(chuàng)作。史鐵生毫不避諱對生、死、命運、信仰、苦難、愛進行終極探索,他的作品以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yīng)有的信念深深地觸動了每一位敬愛他的讀者的心。
史鐵生先是雙腿殘廢,然后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兩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來維持生命,一生受著病痛的折磨。在史鐵生看來,殘疾和愛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愛也是史鐵生的寫作主題之一,愛也讓史鐵生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史鐵生的苦難是從延安插隊開始的,但他并沒有一直怨憤,反而學(xué)會了感恩。怨憤在史鐵生的生命里逐漸減少,直至沒有;愛,卻在史鐵生生命里逐漸地增強。
在史鐵生那里,感受到最強烈的應(yīng)該是母愛了吧!母愛是普遍偉大的存在但又是獨特的。正如但丁所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無論是在《合歡樹》中想盡一切辦法醫(yī)治兒子的雙腿的母親形象,還是在《我與地壇》中,在偌大的地壇里艱難地尋找兒子的母親形象,在史鐵生那里,都已定格成苦難的母親,活得最苦的母親。因為“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在散文《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用他那最清新、最樸素、最干凈的文字表達了最深切、最感人的母愛之情,更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限的自責與后悔?!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痹谑疯F生那里,母親已成了他生命中的結(jié),他這樣寫道:“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散文《秋天的懷念》中,母愛讓那個心境狂躁的兒子,那個從未真正理解母親的兒子,那個最終在母親一去不復(fù)返中得到活的啟示的兒子,最終決定遠離死亡嘗試活下去,正如作品中所說的那樣要好好活?!蹦笎凼鞘疯F生在面對殘疾的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愛。正是因為這種深刻的愛,堅忍的母親,讓史鐵生體悟到了生存的意義,即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堅強的拼搏下去就是在成就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回報母親。
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婆婆,因為意外在去世。在重癥監(jiān)護室里,我知道她很想活下去,她緊緊拉著我的手,不愿我離開。她也是個苦難、一生沒有享過福的母親。也讓我想起了因飛機意外墜毀而留下妻子和3個女兒的科比。還有暑假期間的河南大暴雨以及持續(xù)的疫情,讓我們明白,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好好活著。其實我們還可以讀到史鐵生要傳達的另一層意義:時間不等人,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對于父母親人,更是要好好關(guān)愛。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二
如果說,有一種東西在逆境中生存,卻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
——題記。
初遇史鐵生是在課本里,有一篇他的《秋天的懷念》。史鐵生是中國作家、散文家,他富有才華,但上天卻待他不公,二十幾歲時,雙腿癱瘓,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透析來維持生命??雌饋?,他十分不幸,但他也是幸運的,頑強地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及文學(xué)素養(yǎng),拿起筆,為我們留下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能夠讓我看得淚流滿面。當他在地壇時,看見了人生百態(tài),有幸運的、有悲慘的,有歡笑的、有痛苦的……,但無論怎樣,他都沒有放棄自已,始終認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如果說,要用一種東西來比喻史鐵生,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松,即使在那堅硬的巖石上,依舊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扎下根來;同樣,史鐵生即使在這困難重重的地步,依舊能夠筆耕不綴??聪蛩麄儯业男闹杏科鹆艘还删磁逯?。
那塊堅硬的巖石,再硬也沒有那松的的決心硬,我要向史鐵生學(xué)習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還記得剛?cè)雽W(xué)時,起初還不十分適應(yīng),前幾次數(shù)學(xué)考試成績都不盡人意。心中一直在質(zhì)疑自己,一遍又一遍,是不是我不是學(xué)習數(shù)學(xué)的胚子呢?是不是我的學(xué)習能力不行呢?是不是我也很不幸呢?一股頹喪之心、委屈之心縈繞著我,面對卷子,我只能苦笑。
不經(jīng)意間,我翻到了史鐵生的作品,橫看他的人生經(jīng)歷,在逆境中依然堅毅前行;豎看自己的中學(xué)生活,雖然才剛過幾天,因為一點挫折就被止步不前。瞬間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幸運了,應(yīng)該像史鐵生那樣,以自己為武器,去挑戰(zhàn)那堅硬的巖石,去挑戰(zhàn)生命中的逆境。
苦難與豁達,這看起來不是兩個互相搭配的詞,但史鐵生卻做到了,他承受著人生的苦難,卻將它轉(zhuǎn)化為面對一切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最終走向勝利的彼岸。
機會將逆境轉(zhuǎn)化為動力,史鐵生則會將苦難轉(zhuǎn)化為豁達。
史鐵生,一棵生長在巖石上的松。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三
他攜著他的《我與地壇》,出現(xiàn)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么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后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jīng)歷風風雨雨之后的心靈獨白。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著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說,“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著,其實死是早已注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四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一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游業(yè)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里活躍一陣,過后便沉寂下來。”“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qū)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薄胺鋬喝缫欢湫§F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薄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边@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二
現(xiàn)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jié)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jīng)常是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五
埃利亞斯有篇文章叫《思想著的石像》,是說人的內(nèi)在思考和外在表象是斷裂的,每個人都像一尊思想著的石像,其他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他冷峻的外表,絲毫不能領(lǐng)會他內(nèi)心的思想。人與人的距離由此拉開,人的孤獨感油然而生。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同床異夢,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梢哉f,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所以人要有語言,一方敞開心扉,不斷的表達,內(nèi)心滿盈的情感傾瀉而出,另一方則要懂得聆聽,接納對方所有的情感,并理解她。理解,號稱能夠穿過厚實的石像表面,觸碰到靈魂,理解使人們不再孤獨。
可是人啊,有時候也挺賤的,渴望理解,可又為理解設(shè)下重重障礙。有時候那個石像的外表就是人們自己搞出來的。他會穿上厚厚的偽裝,一顆渴望理解的心被包裝成滿不在乎的模樣,走入人潮中,接受絕大部分旁人冷漠的眼光,內(nèi)心深處卻渴望著有人能夠真正懂他。前段時間微薄上看到句話,sometimeswhenisay“i’mok”,iwantsomeonetolookatmeinmyeyes,hugmetightandsay“iknowyou’renot.”說的就是這么回事兒了吧??墒侨藶槭裁匆獋窝b呢,為什么不能從心所欲率性而為呢?是為了自我保護,還是為了讓理解來的更加珍貴?有首歌里唱的好: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你決定不恨了/也決定不愛了/把你的靈魂關(guān)在永遠鎖上的軀殼。歌里唱的那個人如果聽到有人對他唱出這樣的歌,一定會感動的稀里嘩啦吧??墒牵鄷r候,這樣的題目似乎都太難了。可是人就是這么悖論,人的想法就是這么復(fù)雜。誰又能琢磨的透誰呢?難保不被人說成是自作多情。時間長了以后,已經(jīng)很難分辨哪個是偽裝,哪個是真相。
史鐵生說人們追求愛情是為了擺脫孤獨。好像有點片面了,不過起碼也說對了一部分吧。有人說最好的愛情就是共同成長,這樣日久天長,比較容易識破對方的偽裝,比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長并日久天長之前,這樣的愛情該如何開始,愛情的對象該如何選擇呢?一見鐘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較靠譜。因為友誼,也可以識破偽裝、相互理解??墒怯亚楦鷲矍榈膮^(qū)別在哪里?也許是性吧,它讓愛人之間更加坦誠相見。那多年的朋友成為情侶,也不是為了性,而是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這么看來愛情是比友情深刻一點??墒怯袝r候,深刻的這一點點,讓兩人看到了對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鬧掰了,以至于連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劇??赡苓@樣的人還沒明白,愛的真諦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負無拘無束的自由,愛人彼此之間是最真實的自我,無關(guān)乎優(yōu)點或缺點,真實的才是最珍貴的。
當然,愛情跟婚姻可能是兩碼事。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BR>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yīng)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fā)現(xiàn)。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齻€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shè)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BR>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钪皇菫榱藢懽鳎钪皇菫榱斯γ?,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BR>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BR>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鞓返暮?,在于曾經(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六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著名作家史鐵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青年時期因病癱瘓的史鐵生堅強樂觀,曾以《我與地壇》等作品,打動千千萬萬讀者。他曾表示:“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BR> 史鐵生1972年不幸癱瘓,后來身患尿毒癥,需要靠透析來維持生命。命運對史鐵生不能不用“殘酷”來形容。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針刺,讓他的血管變成了蚯蚓狀。史鐵生卻用筆來超越生命的困境,寫出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其詩性的語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對于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更加特別,他在作品里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shù)等重大問題,并展現(xiàn)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義,這些或許都是他過往經(jīng)歷留給他的精神財富。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gòu)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fā)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適用方向:堅強;樂觀;奮斗;磨難;生命。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七
史鐵生有一篇文章叫《記憶迷宮》,題目真是形象!確實,記憶就是人心靈里的迷宮啊,還和潛意識混雜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里說:“記憶,在創(chuàng)作者那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已經(jīng)走進另一種存在。”雖然他說的是以記憶的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創(chuàng)作者、寫作者;但其實在我們每一個記憶者這里,你的記憶都可能出現(xiàn)錯誤、混亂,毫無真實可言。可是啊!你記住的和你在記住時經(jīng)由你的認知、情感改造過的記憶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實。史鐵生還是在《記憶迷宮》里說:“我沒有用‘記憶’,而是用了‘印象’。因為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記憶里,但往日的喧囂與騷動永遠都在我的印象中。因為記憶,只是階段性的僵死記錄,而印象是對全部生命變動不居的理解和感悟。
記憶只是大腦被動的存儲,印象則是心靈仰望神秘時,對記憶的激活、重組和創(chuàng)造?!彼浴蛾P(guān)于真實》里說“這些印象的累積和編織,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說史鐵生認為:基于記憶的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在這種真實里,心靈是關(guān)鍵。其實回到讀書筆記開頭提到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劉亮程的“內(nèi)心生存”,也是關(guān)乎心靈的,原來,生命的真實就在你的心靈里!文字、文學(xué)更能保存這種心靈真實,生命的時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寫過一篇回憶初中的文章,以接續(xù)中斷了二十五六年的記憶。其中有一段:“記憶真是很奇妙的東西,記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時空給今日的豐富心靈增量。有時候已經(jīng)忘記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記起來了,因為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潛伏在不知道哪個隱秘的角落里,早已融為你敏感心靈的一部分。”我是覺得自己好幸運,我記住了某些東西,并感動過留戀過,那段生命的美好時光就不會消散。
我的同學(xué)們讀后也都有這樣的感受,還有一位并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學(xué)說的一句話也一樣的深刻?!八涗浀氖撬幕貞浐凸适拢總€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她這樣細膩的感情?!笔前。@些都只是我記憶里細膩的真實,并不一定都是他們當年的真實;而在我記憶著他的時候,我在他的記憶里又是怎樣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關(guān)于我的生命的真實。
史鐵生有一篇《墻下短記》,也是寫生命要接受墻的局限,就是上一篇讀書筆記里說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殘缺”。但里面也提到了有關(guān)墻的記憶與生命意義的關(guān)系。以其中一段作為本篇的結(jié)束:“一段生命輕得飄散了,沒有了,以為是什么原來什么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一段生命之輕,威脅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靈魂里滲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會落此下場呵?……要求意義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臨時有一個儀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輕輕地蒸發(fā),但能聽見,有什么東西沉沉地還在?!煞襁€在美麗的位置上沉沉地有著重量?!彼钦f,生命的重量來自意義,只要你愛過恨過,歌過哭過,記住過感動過,心靈豐富過情感美麗過,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麗的位置上真實存在著,不會輕得飄散了,沒有了。家人們在我們的群里就是以心靈真實存在著,我們在一起的生命。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心靈記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實!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八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xx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fā)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贊美,字里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墻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于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于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jié)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里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xx,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細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嘗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guān)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彼褡髌饋砹耍凰郧氨煌纯嘟^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著希望,時而洋溢著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必會經(jīng)歷坎坷。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挫折,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所嗎?xx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仿佛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秘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里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xiàn)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角獸和飛馬。童話里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九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感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是厚重的,那是偉大的,是你永遠彌補不完的。也許我們更應(yīng)該感恩一下命運吧,我們健全,我們豐滿,我們能快樂地活下去,那就讓我們用更多的行動去感恩這個社會,感恩所有人。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
史鐵生語言: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10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袄蠋熣业郊襾韱枺遣皇羌依锏拇笕藥土嗣?。我那時可能還不到10歲呢?!蔽衣牭脪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我20歲時,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yīng)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xué)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每說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后來她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拔夷贻p的時候也喜歡文學(xué),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那就寫著試試看?!彼嵝盐艺f。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也獲了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7年了。
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蔽业男牡玫揭稽c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在一個大院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說,忙扯到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xiàn)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綠苗,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哀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院子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喜歡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了,過道窄得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去也要側(cè)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說,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每天都會有人經(jīng)歷生離死別:過去已經(jīng)歷;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或者說將來即將面對……這是每個人一生必定會經(jīng)歷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長者,在他的家人看來,也許只會在那幾個月里有難過、傷心的情緒,但在今后的掃墓過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周期性的變化。試問這些當事人,你們可曾有思考過人為什么生而人又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會這樣說: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現(xiàn)象嗎,我們怎么可能知道為什么,不必再去費腦筋思考了。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抨擊你: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他要來洗清他上輩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務(wù)并且有欲望而生的。這個說活的人就是史鐵生。關(guān)于生與死的問題,他已經(jīng)思考過無數(shù)多個了,他是這方面的行家。他會每天問自己為什么要活下來,還有為什么會轉(zhuǎn)移死的話題來讓自己繼續(xù)擁有著生命。
有可能是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在成年之際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劫難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經(jīng)歷過的困苦,比我們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會對生與死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一番見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里,處處流露出他對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鳴。他是一個渴求擁有美好的生命,卻同時又不畏懼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思考的偉大作家。
也可以這樣說,是輪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鐵生,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大部分都是輪椅“賜予”的。只有經(jīng)歷過劫難的人,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劫難所帶給他的不行與機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鐵生的眼中,那可是極為寶貴的東西。也許在無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輪椅的那一剎那,史鐵生仍然是無法擺脫失去雙腿帶給他的痛苦與磨難,但是在他觸動寫作靈感的那一瞬間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隨之忘卻了。這對于他來說,是個多大的檻啊,但他最終還是跨過去了,并且在寫作領(lǐng)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憑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經(jīng)歷過多少個夜晚冥思,經(jīng)歷過多少次的重寫及修改,才能換取一個“作家”名號的?;蛟S他并不在乎這些名利,他只專注于塑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廣闊無垠的對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寫作》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自己呢,為什么寫作?先是為謀生,其次為價值實現(xiàn),然后才有了更多的為什么?!边€有“至于寫作是什么,我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yè),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xiàn)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是的,寫作是史鐵生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命運。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寫作,所以才沒有再去考慮且糾結(jié)于自殺,是寫作帶給他無限的思考和輕松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并且視它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個地方都流露出他對生命的渴望。因為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精彩的活著,所以他才會對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無精打采地活著,這才利用寫作來充實他的世界,一個屬于他和生命對話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渴望擁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與生命溝通的機會,他才會將好的作品以及他對生命的思考與我們眾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斷地思考、對話和寫作間流連穿梭著,可能是因為極少有人去關(guān)照他、愛護她,他的作品中才會透露出一絲絲的空虛以及蒼涼的感覺。我在品讀他的作品時,時常會嘗到他的內(nèi)心既強大卻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著有人能聽聽他的訴說,能替他分擔一絲苦楚,能理解他內(nèi)心的恐慌。
《對話四則》中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對史鐵生的內(nèi)心做了個詮釋,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內(nèi)心獨白。對話中,史鐵生有說過是卓別林大師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別林的樂觀和豁達。“要是你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陷入了絕望,你不妨聽聽幽默大師的話。當然,使我沒去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靜氣地放棄自殺的念頭卻是因為聽了卓別林的勸,以后很多次都是這樣。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場電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個女人想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發(fā)現(xiàn)了。女人很埋怨他,發(fā)了瘋死地喊:‘你為什么不讓我死?為什么不讓我死!’卓別林慢悠悠不動聲色地說:‘著什么急?早晚會死的?!?BR> 就像史鐵生在《答自己問》里寫的那樣,“純文學(xué)是面對著人本的困境。譬如對死亡的默想、對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之間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終歸要毀滅,那么人的掙扎風斗意義何在等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問題,不依靠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無。”這種文學(xué)就是史鐵生畢生的追求所在,他就像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使者,他是上帝的寵兒,他能夠給予人們更多的生存希望。在他的身上可以吸取上帝對生命的詮釋。
史鐵生在他的作品中有多次提及到他的母親,可能就是他的母親也同樣帶給他生的希望,親手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是棵合歡樹。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二
導(dǎo)語:《史鐵生精選集》里共有小說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shù)感覺與文字功力。下面小編為您推薦其讀后感,歡迎閱讀!
第一次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或許已是多年以前,然而,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文章,已經(jīng)才是七年級第二學(xué)期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懷念母親堅韌的性格,博大無私的愛以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感謝,處處令人動容。這才令我堅定了決心,在暑假讀這本《史鐵生精選集》。
《史鐵生精選集》里共有小說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shù)感覺與文字功力。每一篇小說,都有獨特的結(jié)構(gòu),絕無重復(fù)。史鐵生將其樸素的人物與故事,容納在看似隨意的結(jié)構(gòu)中,完成各種思想的表達。
小說《插隊的故事》令我印象頗深,文中的“我”在陜北清平灣插隊,清平灣那時十分貧窮,那兒的人民沒見過半導(dǎo)體,沒看過假牙,對知識青年的東西都感到好奇、驚嘆。但是清平灣的人們樸實、能干,待人熱情,你可以聽見破老漢抑揚頓挫的歌聲;你可以看見明娃媽的心靈手巧,看不出在她手里有什么東西需要買;你可以聽見疤子幫“我”扛裝滿厚重的書籍箱子的沉重腳步聲;你可以看見老婆兒時常用圍裙十幾顆雞蛋,小腳翹翹地走來問知識青年要不要……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清平灣人的美好品德,雖然條件艱苦,但是或許快樂,可當清平灣下起了暴雨,清平灣就不再那么安詳,平靜,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可怕,人們很無助,好不容易得到的碎柴,偶爾有的圓木、麥子等等,都會跟著這洪水而去,誰能把急流中的東西撈起來,誰就是他的.新主人。栓兒十分精壯,有一次,他被圓木拖進洪流,讓浪頭挾裹、摔打,可他始終沒松開那圓木,漂了幾十里,沒死,連人和圓木被清平河扔上了岸。在這里面,我們看得出栓兒的堅韌與不易,為了得到圓木整整漂了幾十里,在湍急的洪水中活命的幸運??捎謴牧硪粋€角度上看,栓兒明明可以放手,不被卷入這將要吞噬一切的洪水中,可他并沒有放棄。這又是為了什么?栓兒為了錢,為了能通過得到圓木來換取糧食,他這么做仿佛又是不得不,這也正體現(xiàn)了清平灣人民是十分十分困難和貧窮的……我當然沒有插過隊,然而這篇小說讓我看見了小人物們的不幸與他們堅韌執(zhí)著的生命意志。當然,最令我可喜的是:最后陜北變得越來越好!
《我與地壇》也讓我感受到很多,地壇其實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園,散文以地壇為線索講述著我與地壇之間的故事。地壇是“我”癱瘓后的去處,“我”用輪椅走遍它的每一米草地,所以“我”十分熟悉這園子,甚至用園子的東西來描繪四季,“我”離不開地壇,地壇是“我”對母親的懷念,癱瘓后“我”的脾氣很壞,直至母親去世后,“我”恍然理解母親的不易、痛苦,“我”猛然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更有母親尋“我”到處遍布的腳印,我深深地體會的到:史鐵生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母愛,他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以及感激,地壇與史鐵生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他對于地壇的深厚復(fù)雜的感情。
史鐵生雙腿癱瘓,而仍舊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被蛟S真如同他說的那樣,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努力,身上閃爍著一種叫堅強的星光!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史鐵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對幾篇太過有名的小說和散文略有接觸。但在這個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動了,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還有一個殘疾人從黑暗中走出時攜帶的一切。
《兄弟》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接著是《午餐半小時》,這兩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史鐵生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的文章是如此壓抑以至于空氣都仿佛被擠在一起,讓人無法呼吸。但這種陰暗文學(xué)和我印象中那個激勵了無數(shù)人的樂觀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繼續(xù)看著,看著。突然,像過了迷宮中的一個拐角,我看到了另一個史鐵生,那個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著下雨,時刻活躍著的年輕人。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拋棄了對命運的探索,暫時忘卻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樸實的靈魂。
靜,他用自己親歷的體驗賦予文章生命,讓它們始終帶著靜謐的溫情和哀緩的悲傷,但也有著對“荒誕”和“宿命”的抗爭。不,這不是抗爭,是再一次思索和詮釋,是一顆活潑的心在躍動時所迸發(fā)出的力量。“這是自天地返璞歸真,不是頑固不化循環(huán)倒退,不是看破紅塵灰心喪氣,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誠歌舞?!?BR> 我合上書,重新審視著封面上史鐵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鏡,上揚的嘴中露出整齊的牙齒,一雙眼淡淡地注視之前方,毫無波瀾,只是淡淡地看著云雪霧花,淡淡地看著四季更迭,淡淡地看著人生百態(tài)。不論面對什么,史鐵生都只是微笑著,沒有嘲諷,沒有輕視,只有對生的仰望,對死的從容。
這便是我讀出的史鐵生,一個從黑暗中帶出光明的人。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作品。這是一位如同駱駝草的作家,雖半身癱瘓,且患有尿毒癥需透析治療,然而其作品中卻洋溢著強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學(xué)思辨力。這是我喜愛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為一名作家,當然應(yīng)該有較好的駕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說作家就是“碼字的”;然而我認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點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余秋雨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風格和表現(xiàn)技巧我是尤為喜愛的,但最近在網(wǎng)上熱議的他撰寫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鐘山風景區(qū)碑文”,卻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維。失掉了“人的氣脈”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罷,哪怕是同一個作家寫的東西。
史鐵生的作品,是在輪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寫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說、散文和隨筆,通篇都是對命運的叩問,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解讀。其實,要理解他的作品,讀一讀以下這段話吧,這是史鐵生在為文友曾文寂寫的一篇序言里的話:“人生一世,最后會發(fā)現(xiàn)名利財富都是空,人能夠擁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難以實現(xiàn)超越時段的自我確認,唯有文字能夠擔當此任,宣告生命曾經(jīng)在場。經(jīng)由它們,我們得以端詳生命的紋理,探尋生命的本質(zhì)與深意。在那個相對無言的時間與空間,生命被拉長加疊,不但擁有此刻還擁有過去。而如果能夠看著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簡直更是一種溫馨愉悅的體驗了,就像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相互依偎著慢慢衰老,自有一種徹骨的浪漫和甘美?!?BR>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四
我曾經(jīng)寫過:人與人的差別大于人與豬的差別。人與豬的差別是一個定數(shù),人與人的差別卻是無窮大。所以,人與人的交往多半膚淺。或者說,只有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進復(fù)雜,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處境。
我常常感到這樣的矛盾:睜開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惡。睜開夜的眼睛,才發(fā)現(xiàn)其實人人都是苦弱地掙扎,惟當互愛。當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說,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們就像在呆板的實際生活中渴望虛構(gòu)的藝術(shù)那樣,在這無奈的現(xiàn)實中夢想一片凈土、一種完美的時間。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這樣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著神圣皈依的時間里,塵世的一切標準才被掃蕩,于是看見一切眾生都是苦弱,歧視與隔離惟使這苦弱深重。那一刻,人擺脫了塵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貴賤,重新成為赤裸的亞當、夏娃。生命必要有這樣一種時間,一塊凈土,盡管它常會被嘲笑為“不現(xiàn)實”。但“不現(xiàn)實”未必不是一種好品質(zhì)。比如藝術(shù),我想應(yīng)該是脫離實際的。模仿實際不會有好藝術(shù),好的藝術(shù)都難免是實際之外的追尋。
當然,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這理想(夢想、凈土)只能是一出非現(xiàn)實的戲劇,不管人們多么渴望它,為它感動,為它流淚,為它呼喚,人們?nèi)砸氐浆F(xiàn)實中去,并且不可能消滅這懲罰之地的規(guī)則。
我可能是幸運的。我知道滿意的愛情并不很多,需要種種機遇。我只是想,不應(yīng)該因為現(xiàn)實的不滿意,就遷怒于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人若無夢,夜的眼睛就要瞎了。說“沒有愛情”,是因為必求其現(xiàn)實,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不單愛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東西都是這樣,美滿了還有什么好說?不美滿,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時候。
上帝把一個危險性最小的機會(因為人數(shù)最少)給了戀人,期待他們“打開窗戶”。上帝大約是在暗示:如果這樣你們還不能相互敞開你們就毫無希望了,如果這樣你們還是相互隔離或防范,你們就只配永恒的懲罰。所以愛情本身也具有理想意義。藝術(shù)又何嘗不是如此?它不因現(xiàn)實的強大而放棄熱情,相反卻樂此不疲地點燃夢想。
我越來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懲罰,是原罪。對懲罰之地的最恰當?shù)膽B(tài)度,是把它看成錘煉之地。既是錘煉之地,便有了一種猜想——靈魂曾經(jīng)不在這里,靈魂也不止于這里,我們是途經(jīng)這里!宇宙那宏大渾然的消息被分割進肉體,成為一個個有限或殘缺,從而體會愛的必要。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五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干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于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里,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曾記教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后,我試著去按照教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樣開始有本事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先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向我展露了一份沉郁與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筆優(yōu)美而坦誠,絲毫不乏一個作家的獨特視角認識事物的共性。
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guān)系滲透著看似簡單實則極為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仿佛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那里有人物與自然的對話;人的感情、思想間的相互碰撞,在第二部分作者貫穿的始終是對母親誠摯的熱愛,對往事的追憶,交織著作者對母親的理解與對往事的悔恨,對親情的感悟。
我只能用我乏缺的言語來描述作者復(fù)雜的心緒以及深刻的人生啟迪。
杯中茶水早盡,唯留苦澀后沁人心脾的甘甜,還有杯子的余溫。我靜靜地駐立在那里,如張愛玲一般的享受清風,還去享受擴大的愛。
也許我沒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種對大眾高尚的愛,也許我沒有韓愈《左遷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中那種忠貞;也許我將來沒有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中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有著對母愛的莊嚴肅敬。呵!我不失望。原先總期望所有完美的事物都被自我占有,而此刻已經(jīng)不再奢求,因為我已經(jīng)占有了母愛!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仿佛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quán)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jīng)過閱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我種.種不對。寫作業(yè)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么關(guān)系;暑假里,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說,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fā)育不好??晌疫€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后沒有勇氣對您說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跡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我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著去應(yīng)對生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六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時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讀后感篇十七
史鐵生的。
散文。
充滿著愛,對生命的悟。讀者讀了之后,有何啟示?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史鐵生散文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后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yè),當時周記沒什么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后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后才發(fā)現(xiàn),寫得實在很傳統(tǒng)……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BR>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BR>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钪皇菫榱藢懽鳎钪皇菫榱斯γ?,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設(shè)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鞓返暮茫谟谠?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