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局外人的讀后感(通用14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一段文字或觀看一部電影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主題和意義。讀后感是表達個人看法的一種方式,也是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種評價。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可以增強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觀點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該仔細閱讀完整本書,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觀點,進行反思和總結,最后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出來。6.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一
    一個人,對母親的死似乎不帶悲痛,與誰交朋友也無所謂;平常人覺得結婚這種大事也絲毫不放在心上;面對職業(yè),沒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對死刑卻不掙扎,而唯一想要掙扎的可能就是想發(fā)表一下作為被告的觀點,然而這卻被無情扼殺掉,因為局內(nèi)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處事的態(tài)度的威脅性。
    審判不針對事件本事而東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規(guī)范,不禁讓人覺得可笑。
    拒絕神甫的擁抱,就是拒絕上帝,拒絕相信所謂的救世主,默爾索是這樣的果敢,又是這樣讓人憐憫。
    然而,現(xiàn)實中,能做到默爾索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橫流的世界,生存,職業(yè),婚姻永遠是生活的主題,我們似乎都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我們沒有辦法看淡一切,當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時,當我們失業(yè)時,當伴侶離我們而去時,幾乎沒有人能穩(wěn)住內(nèi)心當個“局外人”。我們心中有太多欲望,關于金錢,關于成功,而無論哪種欲望占據(jù)內(nèi)心,我們都沒有辦法成為默爾索。
    沒有人能輕易成為默爾索,而加繆的這篇小說里卻有這樣一個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紀的“荒誕——絕望”的主題。
    于個人而言,既然我們都成不了默爾索,那么我們也不必成為默爾索,每個人努力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fā)展,那就是最好的結果。于社會而言,希望社會能充滿正義與光明,莫讓無辜的人感到絕望。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二
    我與世界相逢在鏡中,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一點輕蔑。我畏懼黑暗,卻用身體擋住了那唯一的燈。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敵。
    ——題記。
    1960年1月4日,大雨滂沱,時年47歲的阿爾貝·加繆死于一場車禍。此前,這位諾獎得主曾不無戲謔地講道:在我看來,沒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造化弄人,天命無常,加繆之死為他所提出的荒謬推理添了一筆沉重的注解,同時也向世界宣布了其永久性出局終極選擇。
    被羅蘭巴特譽為零度寫作之鼻祖,《局外人》憑借其獨到的旁觀視角和大量運用的白色書寫的直陳式短句首次突破了古典主義寫作的局限,開荒誕創(chuàng)作之先河,實為一文學史上的重大時刻。用簡潔枯寂的文字寫人,以深沉婉轉的筆調(diào)寫景,有一種形而上的悲憫與憤怒洞穿了整個敘事,若隱若現(xiàn)的黑色幽默摻雜其間,更加突顯了局外人的意識與社會的邏輯間的沖突與纏繞。在小說中,從驚世駭俗的開頭到離經(jīng)叛道的結尾,接二連三發(fā)生卻毫無然聯(lián)系的死亡事件,都給人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有關這種荒謬感,我要在此強調(diào)的.是,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向人類良知提出的各種問題全然由此而生。
    麻木近乎冷血,任性近于天真,對于主人公默爾索這類人物,我既談不上喜歡,也不至于憎惡。我一直只是把他們當作某種局外人的悲喜劇來看待,以至于啼笑皆非。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默爾索并非邀名射利之徒,也根本不屑于巧言令色或是附庸風雅。他有時與人虛與委蛇,但這些都只不過是疲于對偏見的應付而已。他是個真實的人,這一點在小人物中實屬罕見。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文章經(jīng)典不亞于《百年孤獨》開篇的首句令我想到了《莊子至樂》中一段相似的描述:莊子妻死,方箕踞鼓盆而歌。無情的極處便是至情,默爾索有著莊周的飄逸,卻少了孔丘的克己復禮,并且因此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排斥。你到底愛不愛我?當瑪麗把這個問題扔向默爾索的時候,這已經(jīng)不是個疑問句而是某種戀人間樂此不疲的語言游戲了??赡瑺査骶芙^這個游戲,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以他僅有的對真實和絕對的激情。
    卡夫卡的人性理論說:誰若棄世,他必定愛所有的人。默爾索棄世,但他畢竟缺乏博愛濟世的上帝情結。而他的厭離也并非出于對逐求的不滿。厭倦機械生活行為的結局,是他開啟意識活動的序幕。馬上,默爾索開始以一種意向性的目光審視世界。然而如薩特所言,他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自己進入了一種意識,卻又被強力驅逐到刺眼光線的干燥塵埃中去。胡塞爾說:人被粗暴地驅趕到自身之外。世界的觀念無處不在,以至于無孔不入,人類的意識內(nèi)部卻往往存在空洞。在海灘上,濫施淫威的太陽變成了維護法度的日神阿波羅,來自理性和秩序的強大壓迫感迫使著默爾索叩下扳機。
    安德烈。布勒東在其評論中說:變節(jié)者科爾里奇在一瞬間看到了世間的真相,然后閉上了眼睛。進入監(jiān)獄后,默爾索也有相似的經(jīng)歷,但他并未因此回到精神上的安逸中去。他的生命于是終結于俄狄浦斯般的逃避與抗爭。在星光與緘默的夜,他于未來死亡的深淵中了解到了一點,那是庫切在《恥》中借女兒之口說出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更高層次的生活。
    加繆塑造默爾索并非沒有目的,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是其中之一。從伊甸園被放逐至人間,人類仿佛是被遺棄在世間荒原上的種子。為了從上帝那里得到一份救贖,蕓蕓眾生紛紛逃遁到神邸中去。而歷史也不乏宗教,不乏先知,不乏其神。然而荒誕的是,浮士德篤信上帝,卻把自己出賣給魔鬼。皈依神明然后背叛,按照加繆的說法,這無異于哲學上的自殺。到19世紀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情況就變得更糟了:人類面臨著被拋到世間的困境。人是他自身唯一的目的,這種無目的性決定了生命荒誕的本質(zhì)??v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死亡事件的必然到來更加劇了這一點。人類對世界理性的熱望受到了打擊,普遍的理性主義在人思維的非理性之處碰壁。于是,查拉圖斯特拉說道:偶然是世上最古老的貴族。并且試圖以此絆倒理性。
    不過,我畢竟不是哲學家,我感興趣的并非荒誕之發(fā)現(xiàn),而是其后果。換一種說法,我總是試圖去了解荒誕是否操縱死亡,或是說是否在直通死亡的邏輯。不幸的是,在這一點上,加繆予以了肯定。他不無痛心地說:在我們的世界里任何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一次次的控告,一次次的審判中,生命無聲沸騰。偏偏庸祿之人熱衷于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拼命搶占道德高地指手劃腳,口誅筆伐,又有多少人千萬百計地給對方設局,然后自己做局長。一切進行得順理成章,名正言順,殊不知在其它局處人的眼中,這不過是為表演其荒誕行為舉行的集體會演而已。
    關山難越,誰悲窮途末路者;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局外人。橫批:滿紙荒唐淚。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三
    我不得不說,這篇短小的文章強烈地吸引了我。文章主人公默爾索的淡然理性令人敬佩,對,是敬佩!剛開始看,只覺得個人價值觀與默爾索一般不二,像是知己。有時候覺得自己冷漠,不懂得社會的規(guī)則,不愿意去接受自己不認同的東西,認為沒有成長。但是讀完以后覺得,不同人生不同理解,自己喜歡就好。適當反思,善良寬容。
    社會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有保護弱者的偏執(zhí),有抹黑錯誤的本領。默爾索的.偶然性殺人案非要蓋上預謀才能解釋人們心中對殺人犯的罪惡與認同,可悲!
    我愛這本書!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四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一點的單調(diào)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毒滞馊恕肥窃鯓右粍t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身的沉默。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diào)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說到法院,寬容所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有的作用,這不那容易,但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jīng)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BR>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BR>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身辯解。但,如果你覺得自身可以背離這一切,那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五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這么一句話“孤獨沒什么不好的,我就像個局外人”,而在扉頁上面也有一句“對于這個世界,我是個陌生人”這樣的話,第一眼看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哪個抑郁癥自閉癥被迫害妄想癥患者的內(nèi)心獨白,最后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見主人公默索爾說的“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隨后在他母親的葬禮上默索爾內(nèi)心毫無波動,甚至在為可以連著睡十二個小時而開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約會親熱。隨后面對著老板明確提出的去巴黎設立辦事處的要求以及升職加薪的誘惑表示無動于衷,再之后他因為失手殺了一個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訴,期間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一理由被法官控訴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了母親”。之后神父來引導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感召之下懺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繼續(xù)茍活下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死。毫無疑問,默爾索是一個怪人,是一個與社會與大勢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開頭所說的局外人。
    這個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這個怪人與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這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媽媽死了,他可以無動于衷?為什么愛不愛,結不結婚對他來說都無所謂?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不拒絕戀愛,不拒絕結婚?為什么他殺人之后不表達悔恨?哪怕表達悔恨可以讓他免于死刑。
    毫無疑問,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他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認同他,并且他也沒想著主動去參與到大環(huán)境下,這就導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對親情,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禮上表露哪怕是一點點虛假的悲傷,甚至還在幻想著長達十二個小時的美好睡眠。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身,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們可以這么做。瑪麗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事業(yè),老板給他升職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機會,他卻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BR>    面對死亡,可能很快就會死去,他卻說:“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他的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那個長達十二小時的美好睡眠,其他的東西好像毫無意義,甚至不值得他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上面,默爾索帶給我的沖擊大概就是萬物皆無意義,我過往所被教導的孝敬父母的,積極進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們需要的只是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順著大勢表現(xiàn)別人需要看到的模樣,如果不順著別人的思想,等待我們的大概就是被批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親人”。
    在后文中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索爾回答:“我有點兒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被問到他之因此不哭是因為他自身控制情緒的時候,他卻說:“不對,因為那不是真的?!?BR>    毫無疑問,默爾索同樣是一個極度清醒的人,這就是我們與他的差別,我們愿意在他看的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因此他是局外人,我們不是,因此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不是。我們大概是始終奔忙在大勢之下的人。沒有所謂的好的壞的活法,全在于我們的看法。
    我曾看到過一個人對孤獨的拆解,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蹦瑺査骶褪沁@樣的人,大勢永遠是大勢,哪怕大勢要殺我,我也不愿意順從大勢。
    同樣的,如果我們與默爾索一起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可能會不斷思考得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身的面子,也可以讓別人交口稱贊;而默爾索可能會直接說:“沒有意義。”因此大勢之下我們會活下來,因為我們愿意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而他卻會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終是會被這個社會遺棄,他不參加這個社會所制定的游戲,偏執(zhí)的忠于自身的內(nèi)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執(zhí)拗是錯誤的。正如他最后對神父喊出的話:“他甚至連自身是不是活著都不能確信,因為他活著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看起來兩手空空,但我對自身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身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因此他帶著他一身的執(zhí)拗坦然死去。
    我們或許該想想我們有時候所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是應該忠于別人的認可,還是忠于自身的內(nèi)心,我們是否在意形式勝過在意我們真正的感受。我們永遠不需要做到像默爾索那樣的清醒,我們需要的是忠于自身。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六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于自保殺了人,他甘愿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jīng)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七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fā)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xù)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tài)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八
    看到默爾索在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母親年紀,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禮上我沒有哭,死去時的具體歲數(shù)也不清楚,心里就“咯噔”一下,偽裝的時間太長我差點兒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
    外公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文革后當了茶廠的會計。外公喜歡剪報,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來折紙?;蛟S是文革經(jīng)歷過什么吧,外公不喜歡說話,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書桌旁邊也不知道為什么下意識的不發(fā)出聲音。后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鄰居跑到學校叫我趕緊回家,我雖然疑惑,但還是有條不紊地收拾了書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書桌后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還端著剪報本子,看來是死了也要帶著剪報?。∥耶敃r腦子里只有這個。
    葬禮很繁瑣,我作為外公唯一的后代,請了好幾天假。其實我什么也沒做,我甚至連葬禮花了幾天拜了幾桌酒都沒有印象,我只記得蓋棺之前要大家圍著棺材一遍繞著一邊哭喪,我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一點想哭的感覺。甚至我內(nèi)心只有一點遺憾,遺憾自己以后會更加孤單了,我覺得外公的死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么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見鬼的覺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兒!我想著這些跟著人群走,突然感覺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媽媽看不過去讓我哭,我突然連遺憾都沒有了,只覺得煩躁,我內(nèi)心覺得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不難過就是哭不出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看過很多書,在書里感受著別人的“正?!钡那榫w。同學從來不會覺得我冷漠,因為我會在適當?shù)臅r候表現(xiàn)出適當?shù)那榫w,盡管我的內(nèi)心心如止水,畢竟我不再是初中那個不會偽裝自己的我了。同學都說我很溫和,他們喜歡向我傾訴內(nèi)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會適當附和著。當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邊的人都在為我惋惜,可是我的內(nèi)心沒有一點波動,但是我會平靜地在朋友圈發(fā)一條哀莫大于心死的話來滿足朋友們想要安慰自己的心。
    我的內(nèi)心就是默爾索,但我討厭他,因為他沒有任何偽裝,他那么直接真誠,仿佛沒有意識到自己游離在社會道德倫理準則之外。但是我又羨慕他可以一條路子走到底,沒有心理負擔,乃至最后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
    我自己也在等待,等著自己有一天再也沒有力氣去偽裝,然后徹底隱居山林做一只離群的大雁。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九
    本書闡述8位商界局外人以投資的視角看待管理,使得管理和投資在商業(yè)本質(zhì)層面上回歸統(tǒng)一。書中分別簡述8位商界局外人在管理和投資上的優(yōu)點及獨特之處。狐貍一般的商界局外人在投資和管理間爐火純青轉換手法,成為他們創(chuàng)造驚人業(yè)績的根本保證。
    書中共述商界局外人擁有八個特質(zhì):
    (1)總是做數(shù)學,投資收益觀深入血液,系統(tǒng)一還是二;
    (2)在追求最大化股東價值的過程中,重視分母的作用,即回購股份;
    (3)特立獨行的風格;
    (4)不需要超凡魅力;
    (5)如鱷魚般的耐心;
    (6)大額并購,該出手時下手要狠;
    (7)理性分析決策;
    (8)長遠視角犧牲短期利益。
    雖然我不是投資人,但書中有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并用在生活中,例如去中心化、節(jié)儉等。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十
    默爾索不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而是一個可憐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熱愛的',是如晝?nèi)瞻憬^對的光明,甚至不為陰影留一點點余地。他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nèi)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是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zhàn)勝自我,也不可能戰(zhàn)勝外部世界。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們的救世主該有的唯一的模樣。答案很簡單:他拒絕撒謊。
    初讀還不懂,看了作者寫的序才明白一點。
    主人公愛他的媽媽嗎?愛,雖然他們常常無話可說。
    他說不出愛不愛瑪麗,但想和她結婚只是因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這個形形色色的社會里,不說假話太難了,唯有當超脫于外,是個局外人時才可能不對局內(nèi)之人撒謊,可惜人永遠超脫不了自己身處的世界。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十一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句話是加繆人生哲學的根基,但這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在他筆下的人生荒誕不經(jīng),確實處處真誠的袒露,他也許只想活得真實而簡單!
    《局外人》是戰(zhàn)后第一部經(jīng)典小說,是“出現(xiàn)在歷史環(huán)節(jié)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笔欠▏?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堪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小說之一?!毒滞馊恕返闹魅斯且詾槟贻p職員默爾索,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持著一種“無所謂”態(tài)度,但就因為這樣,由于某日去海邊度假,被卷進一宗殺人案中,最終被判斬首示眾,釀成了悲劇。生活在荒誕的世界里,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如何去面對?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說明了,不論這個世界怎么樣,都不應該違背這個社會規(guī)則。對于塔索生活的社會,就因為在他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會被定為死刑,成為了異類,社會的異類!但默爾索很真誠,不?;ㄕ?,拒絕說謊,是什么就說什么并且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善良溫和,不說廢話之類的;他的隨和溫順,好說話,不計較,安分守己,實在誠率,但在那個社會看來,就是一種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規(guī)矩,作風散漫,庸庸碌碌,渾噩懶惰……雖然他是一個窮人,喜光明正大,但卻是我任何英雄行為而自愿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對于母親下葬時不慟哭,這并不是一種無情不孝,而是對于一種真實執(zhí)著的熱情激勵。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有人會奮起抗爭,有人卻維諾無從,最后的結果是生命的告終。所以在那個社會,要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倘若,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就無疑成為這會的“局外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個斷崖。“而我,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么一點兒把握?!薄拔易プ∵@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睆哪撤N角度上說,默爾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難面前總與醒悟了,他回歸自我,完成了和這個冷漠而荒誕的世界圓融統(tǒng)一。他明白這個世界虛無的本質(zhì),他一時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態(tài)度都是對的,只因這個世界本來的方式,在苦難之后,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卻為時已晚了。然而,他并不覺得有什么悲哀,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誠,堅守自我。到頭來,人什么都能習慣。
    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默爾索在孤獨與絕望中悟出了,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于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愉快!一個人對他所不了解的東西,總會有一些夸張失真的想法,當想擺脫一個不愿意聽他說話的人時,總會做出一種表示很贊同的樣子,這個是不是出于人的一種反應,有時候,我也差不多是這樣,因為還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轉回話題,默爾索在什么被判定結束的前夕,對生存充滿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機會,卻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果還有機會,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經(jīng)過死亡的威脅,才會體會生存的意義。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曾有人問他是否悔恨,他說他只感到無限的疲倦。在最后一刻,他覺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實而簡單,就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于社會環(huán)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nèi)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nèi)心的善良!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十二
    很多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他人,有些人沒有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主人公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還有第二天一系列的行為)就會被認為做的不對。剛開始讀到默爾索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xiàn)的如此淡定、麻木而感覺有些違背常理,認為他不愛他的母親,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那些道德綁架者有什么不同,只有痛苦流涕才是葬禮上應有的表情。你可以這樣做,但你沒有資格要求別人也這樣做。當他沒這樣做時,你就可以以說教者的身份去譴責他?我們可以看不慣某種現(xiàn)象,但要尊重它的存在,這也是一種修養(yǎng)。讀此書之所以頗有感觸,是因為我的性格和默爾索極其相似。對所有事都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隨遇而安,自由選擇。這大概就是樂嘉老師所說的綠色性格。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十三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發(fā)來的電報:“母去世。明日葬禮。敬告?!边@等于什么也沒說,也許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爾索隨即去辦理母親的后事,他請假,長途跋涉來到敬老院。守靈過程中他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靜沉默的樣子。他喝咖啡、抽煙、與人聊天和睡覺休息。
    葬禮的第二天他與瑪麗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滾床單。
    生活回歸正常,默爾索與朋友雷蒙去海邊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殺死了一個人,鋃鐺入獄。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和律師都把關注點放在默爾索是否是個好人而爭辯著,完全把默爾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據(jù)默爾索“沒有在母親去世時表現(xiàn)的無動于衷,隨后和瑪麗尋歡作樂,連開五槍殺一個人”而被定義成一個毫無道德人性的殺人犯,最終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爾索心中的獨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
    根據(jù)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認定默爾索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呢?如果認同的話,那你就和書中的法官、群眾無異了。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灑脫、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對母親沒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強迫自己通過做戲而表現(xiàn)出我很傷心。并且,他認為死亡是無法逃離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母親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壞事。盡管形式上他的表現(xiàn)不符合孝子標準,可還是在靈魂深處敬愛母親的。
    01本質(zhì)。
    人類終有一死,卻又總懷著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的命運本來就是荒謬的、孤獨的與痛苦的。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拒絕盲從和虛偽。
    02態(tài)度。
    默爾索總是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保持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從一開始就認清世界的荒誕虛偽,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他和人們保持距離,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規(guī)范。
    當瑪麗問他愛不愛她的時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隱諱地否定;雷蒙熱切地詢問他能否和自己結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應著;老板對他寄予厚望,要他擔當要職,他仍不肯委屈心靈,阿諛迎奉,而是立馬拒絕;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讓他承認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爾索卻認為沒必要撒謊遮掩什么,直言不諱;檢察官批判他“沒有靈魂,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反駁這些不公正的指責;最后神父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他卻說“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堅持稱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強加于身后,他認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不以為意,擺脫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03選擇。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nèi)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是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蕓蕓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nèi)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論神父怎樣耐心勸導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并且堅信自己沒做錯什么。
    在既定的社會準則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挾著的,要么異化,要么堅守,于是,想做個真誠地忠于內(nèi)心的人還是做個隨大流的人,是至今為止,很多人都面臨的選擇。
    作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更大的、更復雜的、更不確定的外部環(huán)境時,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徹底的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如默爾索。
    可以說,局外人并不是指默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的代表,默爾索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沉靜冷漠,實則這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默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diào),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zhàn)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默爾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果是由自己承擔行動的責任,從而以挑戰(zhàn)的姿態(tài)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們劃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眾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惡貫滿盈的罪人,盡管他平時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沒有什么危害極大的行徑??墒巧鐣ㄟ^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殺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威脅。法庭的審判表明了社會對默爾索這樣一個不遵守既定規(guī)范、而又拒絕同社會、宗教妥協(xié)的“怪物”,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徹底毀滅的決心。
    05意義。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開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默爾索意識到世界沒有意義,沒有出路,認識到世界對于人的種種欲望漠不關心,認識到人同世界,特別是人同社會這種不協(xié)調(diào)乃至對立的關系。他熱愛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著自己的理性與實踐精神支配著一切行動。
    經(jīng)過這場盛怒,我就好像除凈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局外人的讀后感篇十四
    不管歷史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一個特定的人,從他一生下來到死,都要面臨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生只有一次;同時他也要一直思考一個沒有人可以替他解答的問題,那就是:他應該如何度過這一生?對于極端悲觀主義者來說,只有一次人生意味著虛無。歷史長河波濤滾滾,人是多么渺小,取其一瓢,盡其一生品之而不得其味,就更別說要在這歷史長卷上留下自己的一筆了。
    人生之于時間就如晨露之于四季,輕輕地來,默默地走,之后便找不到存在過的痕跡;而對于極端樂觀主義者來說,只有一次人生卻意味著全部。人啊,生在這個物質(zhì)與精神并存的世界上,財富、功名、權利、地位同健康、幸福、愛一樣,是人生追逐的目標,而人生只有一次,這些目標卻如魚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認為一次人生意味著全部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心態(tài),想要把所有東西都收入囊中,才覺得這唯一的一次人生夠完美。而我們一般人時而屬于極端悲觀者,時而屬于極端樂觀者,更多的時候是處于兩者之間,但是這樣的“中庸”位置是經(jīng)過冷靜思考而采取的對人生要理性對待的態(tài)度,還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應付世事的無奈之舉呢?這就因人而異了。
    說到因對人生看法不同而采取不同態(tài)度來“消費”人生,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在某種意義上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加繆持有許多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雖然他自己再三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荒謬的,現(xiàn)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著沒有意義。
    這種思想在《局外人》主人公莫爾索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莫爾索對人生各種悲歡變故冷漠淡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及對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tài)度。
    加繆早期的思想在這部作品中體現(xiàn)得很明顯,他認為人生就是一串荒謬的事實,疾病,災難,死亡終究會到來,人生終究要歸于黃土,那么因親人離去而悲傷,因朋友分離而痛苦,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又何必苦苦挽留,傷神費力呢?況且這一次的挽留并不會避免下一次的分離和傷痛,人生就是一串串不可避免的接踵而來的荒謬事實,這樣有什么意義呢?他以為他就是這樣看透了人生,因此他小說中的主人公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他所在的這個世界,對待他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