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辭職補償報告(模板15篇)

字號:

    通過撰寫報告,我們可以系統(tǒng)地整理和分析已有的信息,并從中得出結論和建議。在寫報告時,需要注意語言簡練明了,同時正確使用專業(yè)術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辭職補償報告篇一
    (作者:馬振勇廣東品然律師事務所律師)。
    [案情介紹]。
    小趙1998年4月份應聘到深圳某電子公司(以下簡稱電子公司)工作,擔任總工程師,電子公司與小趙簽訂了勞動合同,最后一份的期限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
    2007年4月11日,小趙向電子公司遞交一份《辭職報告》,內容如下:“我于1998年4月參加電子公司。工作9年來,雖然工作努力但能力有限,不能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大的效益,為此深感不安?,F在由于個人原因,必須離開電子公司,請公司給予批準,并安排人員接收我遺留下的工作。同時請將05、06年的年薪給予結算?!毙≮w上班至2007年5月16日。電子公司按10000/月的標準為小趙計發(fā)了2007年4、5月份工資共計11910.6元,于2007年6月15日轉入小趙的銀行賬戶。
    2007年6月6日,小趙以電子公司拖欠工資迫使其辭職為由向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小趙在申訴書中稱,2004年,電子公司與小趙約定,自2005年1月起其工資變?yōu)槟晷?5萬元,每月先發(fā)放1萬元,余額年終發(fā)放。但電子公司并未履行約定的義務。基于以上理由,小趙提出:
    1、要求電子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112500元;
    2、要求電子公司支付拖欠的05、06年年薪差額70300元、07年4、5月份的工資15263元。
    [審理情況]。
    仲裁委員會于2007年9月4日裁決電子公司支付小趙2007年4、5月份工資總額25%的經濟補償金2977.52元,駁回小趙的其他申訴請求。小趙不服裁決,向區(qū)法院提起訴訟。
    區(qū)法院經審理認為,小趙在《辭職報告》中已明確表明辭職的原因是“能力有限,不能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大的效益”,該情形不屬于用人單位應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的情形,因此,對小趙要求電子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請求不予支持;小趙要求電子公司按年薪15萬元的標準支付05、06年工資差額的問題,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小趙并未提供證據證明雙方曾經約定過小趙的工資自2005年1月起為年薪15萬元,而電子公司對此又予以否認,小趙應承擔舉證不力的法律后果,因此,對小趙關于電子公司支付拖欠的05、06年年薪差額70300元的請求也不予支持。據此,區(qū)法院判決電子公司支付小趙2007年4、5月份工資總額25%的經濟補償金2977.52元,駁回小趙其他的訴訟請求。小趙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后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點評]。
    本案是一起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辭職并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糾紛。處理此類糾紛的關鍵是看勞動者的辭職原因。這起案件小趙之所以敗訴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辭職報告》注明的離職理由不屬于《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8條及第46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有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等違法情形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同時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但需注意,雖然用人單位實際存在前面所列情形,但勞動者系以“待遇低、壓力大”、“家中有事”、“身體不適”等原因為由提出辭職,后又以用人單位存在上列情形迫使其辭職為由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不會得到支持。
    (二)沒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存在拖欠年薪的事實。
    小趙主張電子公司曾明確與其約定自2005年1月起其工資變更為年薪15萬元,每月先發(fā)放1萬元,余額年終發(fā)放,但是在仲裁及訴訟中,小趙均未提供書面的協議予以證明,而這又不屬于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小趙當然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存在違法情形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無權再依《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辦法》第十條規(guī)定請求用人單位支付50%額外經濟補償金。
    辭職補償報告篇二
    尊敬的公司領導:
    遞交這份辭呈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現在公司的發(fā)展需要大家竭盡全力,由于我身體狀態(tài)不佳,和一些個人原因的影響,無法為公司做出相應的貢獻,自已心里也不能承受現在這樣坐在公司卻無所作為,因此請求允許離開。
    這段時間,我認真回顧了這兩年來的工作情況,覺得來xx公司工作是我的幸運,我一直非常珍惜這份工作,這近兩年來公司領導對我的關心和教導,同事們對我的幫助讓我感激不盡。在公司工作的近兩年多時間中,我學到很多東西,無論是從專業(yè)技能還是做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謝公司領導對我的關心和培養(yǎng),對于我此刻的離開我只能表示深深的歉意。感謝公司領導在我在公司期間給予我的信任和支持,感激公司給予了我這樣的工作和鍛煉機會。
    我很遺憾不能為公司輝煌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請公司領導諒解我做出的決定,也原諒我采取的暫別方式,我希望我們能再有共事的機會。辭職信范文相應的工作交接我已經在2月底請假前交接完畢。
    我衷心祝愿公司的業(yè)績一路飆升!公司領導及各位同事工作順利!
    此致
    敬禮
    申請人:unjs。
    119。
    敬愛的各位領導:
    自xx年年底入職以來,我一直都很享受這份工作,感謝各位領導的信任、栽培及包容,也感謝各位同事給予的友善、幫助和關心。在過去的近兩年的時間里,利用公司給予良好學習時間,學習了一些新的東西來充實了自己,并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識和實踐經驗。我對于公司兩年多的照顧表示真心的感謝!!當然,我也自認為自己在這兩年的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但因為某些個人的理由,我最終選擇了向公司提出辭職申請,并希望能于今年9月30日正式離職。希望領導能早日找到合適的人手接替我的工作,我會盡力配合做好交接工作,保證業(yè)務的正常運作,對公司,對客戶盡好最后的責任。
    希望公司對我的辭職申請予以考慮并批準為盼。
    此致
    敬禮
    申請人:unjs。
    2015.1.19。
    尊敬的領導:您好!
    最后,我真心的希望xxx長安轎車店能步步為贏,蒸蒸日上!
    此致
    敬禮
    申請人:unjs。
    2015.1.19。
    尊敬的xx科長:
    首先,真心的感謝科長四個月以來對我的栽培和關懷。
    來公司工作,不知不覺已經四個月了,這段時間大家都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剛開始打電話聲音都有點顫抖的我,確實成長了許多,這都是公司給我的機會和大家對我的信任。
    不過我在公司也是一個渺小的存在,既不是服裝,面料專業(yè)畢業(yè),也不會英語,韓語說的也很爛,幸虧我是個男人,還有點力氣,一般的臟活,力氣活還能干點,也可以跑跑腿之類的,做一些簡單繁瑣的事情,我對這些絲毫沒有埋怨,比起端盤子,搓澡,砸墻要幸福的多了,畢竟剛畢業(yè),社會閱歷淺,用網絡上經常形容新手的話說就是一菜鳥。
    其實也不怎么累,累也就累那么幾分鐘到一個小時不等,剛進公司時因為畢竟是個男孩,很少碰面料這些東西,疊布,裁布,驗布時都放不開,總感覺大老爺們干這些東西有點別扭(我估計每個男的剛干這個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有幾次都想放棄了,不過時間這個東西確實厲害,我也慢慢適應了,而且刀法練得也不賴,都有超過小崔的勢頭了。
    剛進公司時覺得這些東西好難好難,第一個讓我郁悶的就是隨處可見的英語詞匯,整的我頭都大了,估計是因為學日語的關系,看見英語就犯暈,剛進來的那幾天就抱著英語單詞躲在二樓死背,背了幾天好像沒什么效果,看來是吸收太多,得慢慢消化,隨著日積月累,一些經常用的單詞也差不多都拷貝到腦袋里去了,也掌握了不少業(yè)務內容,然后在老板的多次威逼怒吼之下逐漸從哺乳期成長到嬰兒期了。這段時間,我明顯的感覺到老板和科長在逐漸的培養(yǎng)我,讓我從一個剪布的小子到接觸客戶郵件,管理樣品,接觸大貨,這讓我非常的欣喜,也決定要努力干下去,但是(中國人最怕的就是這個詞匯),經過兩個星期不斷的思考,肯定與否定之后我還是作出了這樣的決定-辭職,我發(fā)現對現在的工作絲毫提不起興趣,甚至感覺厭煩,心里沒來由的煩躁,這絕對不是人為的原因,而是我自己有點神經質,脾氣又倔,又臭,而且想到要離開大家也有點舍不得,可已經決定下來了也沒辦法。
    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今天的決定而后悔和付出代價,說老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找什么樣的工作,而且現在找工作也比較難,但是我想趁年輕多闖一闖。
    請科長原諒我的嗦和這樣的決定。
    懇請科長批準這個草率而莽撞的小子的辭職。
    此致
    敬禮
    申請人:unjs。
    2015.1.19。
    辭職補償報告篇三
    王某與世紀公司于1998年建立勞動關系,世紀公司聘用王某為該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月工資8000元。2002年1月起因公司經營不善,每月僅發(fā)放王某工資1500元。2002年4月初王某以世紀公司長期拖欠工資為由提出辭職,并要求世紀公司在為其辦理離職手續(xù)時全額補發(fā)工資、支付經濟補償金。雙方為此產生爭議,世紀公司在法院當庭辯稱因王某屬于自行辭職,故其無權向公司追索經濟補償金。
    案例評析: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之規(guī)定:用人單位未按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金,并可支付賠償金。法院據此判決世紀公司按原工資標準向王某補付工資,同時按王某的工作年限向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
    提示:我們都知道,如果用人單位適用《勞動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之規(guī)定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負有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法定義務。那么勞動者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是否還負有上述給付義務呢?依據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此規(guī)定不能一概適用,因為如果系用人單位違約在先、導致勞動者被迫辭職的,用人單位不僅不可免除給付經濟補償金的義務,同時還負有相應賠償義務。
    辭職補償報告篇四
    案例回放:
    今年3月,大明得知自己已被列入公司的裁員名單。當時他就想:“與其公司把我裁減掉,還不如自己主動提出辭職,這樣面子上好看些,對于今后求職也更為有利。”于是就填寫了《辭職申請表》,并要求公司按規(guī)定支付經濟補償金??晒九鷾柿舜竺鞯霓o職報告后,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此,大明就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仲裁。
    案例分析: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明當初辭職時,并不知道一份辭職報告會使他喪失獲得經濟補償金的權利。
    《勞動法》第27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在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因生產經營狀況發(fā)生嚴重困難而裁減人員的,或者經雙方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其標準為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標準工資。但是,如果是勞動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原國家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0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此外,主動辭職者還將無法申領失業(yè)保險金。根據國務院令第258號《失業(yè)保險條例》。
    第14條規(guī)定,可以領取失業(yè)保險金是“按照規(guī)定參加失業(yè)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guī)定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的;以及已辦理失業(yè)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失業(yè)人員。這里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是指“終止勞動合同的,被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被用人單位開除、除名和辭退的”人員。顯然,勞動者提出辭職的不屬于“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的范圍,所以無法享受失業(yè)保險金。
    補充提醒:
    員工被要求寫辭職報告時要謹慎。
    在現實生活中,鑒于員工主動辭職不能領取經濟補償金的規(guī)定,不少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時,無論何種原因都讓勞動者打一份辭職報告或填寫一份《辭職申請表》,并聲稱只是履行離職手續(xù)。而事實上是他們在給勞動者設置陷阱,因此勞動者切莫輕言辭職,以免上當受騙。
    勞動者要注意的是,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沒有經濟補償金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guī)定,如果是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
    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辭職補償報告篇五
    小祁所在公司的效益不錯,但其老板犯了“只讓馬兒跑得快,不讓馬兒多吃草”的毛病。小祁在職時,公司克扣其工資。當小祁欲離職時,公司先是不理不睬,急得小祁沒辦法只得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公司這時才立即予以批準,但拒絕支付經濟補償。小祁看清公司的意圖就是為了省下一筆經濟補償費后,通過向仲裁委申訴維護了自身權益,使公司的如意打算沒能得逞。
    小祁是去年6月應聘到該公司從事網絡開發(fā)工作的,雙方簽訂了3年期勞動合同。合同約定小祁入職后前3個月為試用期,月薪9000元,轉正后13000元。試用期過后第一個月,小祁發(fā)現自己的工資還是9000元,他找老板問原因,老板說這是因為他在試用期內表現不好造成的。小祁想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做得有缺陷,老板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之后的兩個月,小祁發(fā)現自己的工資還是試用期的工資。
    小祁看出老板不為其加薪的真實意圖后,開始尋找機會跳槽。去年12月初,朋友介紹他到另一家公司工作,他提前30天向老板提出辭職。辭職信交到公司20多天不見回音,這時,新公司催他去上班,他不得不再次上書公司要求解除雙方勞動關系。公司接到這個申請后立即同意和他解除勞動合同,但拒絕他提出的補足其試用期工資與轉正后的工資差額,以及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等要求。
    小祁向勞動爭議仲裁委提出申訴。公司辯稱沒有克扣小祁的工資,因為公司已經批準了小祁的辭職申請,小祁在未收到公司批復的情況下,又提出要與公司解除勞動合同,依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公司不應當為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由于小祁的要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請求仲裁委駁回小祁的申請。而仲裁裁決支持了小祁的請求。
    針對此案,律師李玲認為,仲裁之所以支持小祁的請求,首先是公司沒有證據證明小祁工作不稱職,因而公司克扣小祁工資的做法是錯誤的,違法的,應當予以糾正。
    李玲律師說,勞動者在用人單位面前是弱者,小祁遇到新的就業(yè)機會自然不愿放棄,可他又擔心處理不好與原單位的合同關系影響正常調離,就中規(guī)中矩地一次次向公司提出書面離職申請。然而,該公司誤解了《勞動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誤以為只要不理睬小祁的離職申請,逼使其首先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公司就可以避免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勞動爭議司法解釋》第15條第3項已經做出規(guī)定,克扣或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補償金。依據這個條款,由于公司存在拖欠工資行為,小祁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做法并無不當,而且有權要求該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
    本案中,小祁依據《勞動法》第31條規(guī)定,履行了提前30天通知公司的義務,無論公司同意與否,雙方的勞動合同都會在30日后終結。至于后來,小祁直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是基于公司拖欠工資的前提下,行使的即時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因此,雙方的勞動關系在小祁提出解除時即生效。這一點在《勞動合同法》第38條和第46條中也有明確規(guī)定。換句話說,假設小祁的勞動爭議時間發(fā)生在今年,審理時就有了更加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小祁的請求同樣會得到法律的支持。
    文章來源:勞動午報。
    辭職補償報告篇六
    員工需要辭職,寫一份員工辭職報告也需要幾部分的內容,同時還要注意好一些注意事項。具體的員工辭職報告怎么寫,可參考以下資料:
    第一部分:一般可以寫出你的辭職原因,至于是否真實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了,可以簡單的一句帶過,也可以詳細的描述,另外要注意語氣,建議用一些比較客套的話。比如:經過本人慎重的考慮,決定辭去單位所有職位……,又如:家中發(fā)生變故,無法安心的工作,為了不影響單位的效益,我決定辭去工作等。
    第二部分:說明你決定離開的最后時間,一般單位都對于辭職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規(guī)定,比如辭職獲得批準以后一個月,半月等,但是據我的觀察,很多朋友一旦提交了辭職信,決定離開以后,都是恨不得馬上走人,呵呵。至少我是這樣的,如果你在這里明確指出你確實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前離開,單位方面很可能會提前放你走人的,畢竟人在心不在對單位來說沒有任何好處:比如這樣寫:因為家中來電,讓我10天內必須趕回去,否則將耽誤大事,因此,懇求您能讓我盡量提前回去等。
    第三部分:簡要的說說你與單位的一些情況,比如感謝單位對你的栽培和認可,你在單位學到了很多東西等,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你辭的心情多么痛苦,難堪或者委屈,一旦決定離開,就不要在辭職信中有絲毫流露,你的目的是離開,而不是訴苦。
    寫好辭職信需要注意的幾點:
    1:抓住關鍵點。在辭職信的開頭要直接表明你辭職的意圖,并說明你辭職的原因是已經接受其他單位的聘用書或其他原因,比如搬遷到其他城市等。
    2:說明合同最終終止是哪一天。一般來說應該在合同終止前2個星期提出辭職。
    3:在辭職信中最好表明你接受的其他單位的聘用職位更適合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目標。
    4:你還應當在信中向你的領導表示感謝,感謝他能提供給你為單位服務的機會。
    閱讀本文的人還同時閱讀了:職工辭職報告公司職工辭職報告。
    辭職補償報告篇七
    尊敬的xxx公司人事部領導:
    您好!我很抱歉在公司正值用人之際向公司遞交辭職報告。真的要走,心里真是有些不舍。但是鑒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我不得不離開。
    在公司的這段時間里我通過和客戶電話溝通及處理它們系統(tǒng)的問題,從中學到了好多東西并發(fā)現了許多自身的不足。雖然挨過您幾次批評,但每次我從中都會有許多收獲,我學會了如何靈活地和思路清晰地處理問題;學會了如何面對不同的客戶;學會了如何處理比較復雜得問題;學會了如何能夠更好地和廠家及客戶溝通協調;學會了如何能夠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而這些寶貴的經驗對于我今后必將受益無窮。
    我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好多的問題,許多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或沒有能及時有效地處理。但是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自己一直是在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一直在用心地工作,希望能夠達到領導的要求,做到領導滿意。
    我一直牢記您教導我的這句話:“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控制別人、學會控制局面”。我也把它做為自己的座右銘并一直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我相信它對我的今后也會產生積極地推進作用。
    售后工作我已經和xx交待清楚,并做好交接工作。能夠處理的問題我也已經處理妥當。我希望自己能夠在走時站好最后一班崗。
    最后請允許我誠摯地祝愿公司今后一帆風順、蒸蒸日上!
    此致
    敬禮!
    辭職補償報告篇八
    今年3月,大明得知自己已被列入公司的裁員名單。當時他就想:“與其公司把我裁減掉,還不如自己主動提出辭職,這樣面子上好看些,對于今后求職也更為有利?!庇谑蔷吞顚懥恕掇o職申請表》,并要求公司按規(guī)定支付經濟補償金??晒九鷾柿舜竺鞯霓o職報告后,拒絕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此,大明就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了仲裁。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明當初辭職時,并不知道一份辭職報告會使他喪失獲得經濟補償金的權利。
    《勞動法》第27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在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因生產經營狀況發(fā)生嚴重困難而裁減人員的,或者經雙方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其標準為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標準工資。但是,如果是勞動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根據原國家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0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第14條規(guī)定,可以領取失業(yè)保險金是“按照規(guī)定參加失業(yè)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guī)定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的;以及已辦理失業(yè)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失業(yè)人員。這里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是指“終止勞動合同的,被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被用人單位開除、除名和辭退的”人員。顯然,勞動者提出辭職的不屬于“非因本人意愿中斷就業(yè)”的`范圍,所以無法享受失業(yè)保險金。
    員工被要求寫辭職報告時要謹慎。
    在現實生活中,鑒于員工主動辭職不能領取經濟補償金的規(guī)定,不少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時,無論何種原因都讓勞動者打一份辭職報告或填寫一份《辭職申請表》,并聲稱只是履行離職手續(xù)。而事實上是他們在給勞動者設置陷阱,因此勞動者切莫輕言辭職,以免上當受騙。
    勞動者要注意的是,勞動者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沒有經濟補償金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guī)定,如果是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迫使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
    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并可支付賠償金。
    辭職補償報告篇九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
    1、甲、乙雙方勞動合同關系自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日正式終止,乙方即日即正式予以離職。
    2、乙方離職后,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補償金合計人民幣______________元(大寫:_________________),乙方并同意甲方代扣代繳乙方依法應繳的稅款。(該補償金額已包括需依法支付乙方的一切補償,含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差額(如有)、代通知金、加班費(如有)等,但不僅限于上述所列的幾項賠償。)
    3、本協議簽訂后,甲方將于乙方正式離職之日起下一月份的'日前支付上述補償金。
    4、甲方依本協議約定支付全部款項后,乙方承諾不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甲方主張權利,否則乙方不僅應無條件返還甲方已支付的全部款項,而且須向甲方承擔50%的違約責任,并且乙方不得以本協議作為其主張權利的依據。
    5、乙方還承諾保證在甲方任職期間未做出任何有損甲方權益的行為,若乙方在任職期間有損害甲方權益之行為或嚴重違反甲方規(guī)章制度造成甲方經濟損失的,甲方有權通過法律途徑予以追究乙方責任。
    6、乙方應于正式離職日前內辦理完畢離職交接相關手續(xù)。
    7、乙方離職后不得作出任何有損甲方公司名譽或利益之行為,否則應向甲方承擔責任。
    8、本協議一式兩份,甲方雙方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甲方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
    乙方:___身份證號:___
    一、截至本協議簽署之日,乙方的月薪為人民幣自___年____月____日起解除勞動合同,雙方的勞動關系隨之終止。
    二、因勞動合同解除,元(大寫:___捌萬元)整。此款項包括但不限于現行法律規(guī)定乙方可主張各種損失的綜合補償,此協議簽訂生效后,乙方承諾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甲方及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提出任何權利主張。
    三、乙方應于___年____月____日前與甲方辦理好工作交接手續(xù)和離職手續(xù),上述手續(xù)完成后,由甲方一次性將補償金支付給乙方,并由乙方簽具收條。
    四、乙方應盡保密義務,保證甲方商業(yè)秘密不外泄,不在外散播損害甲方利益形象的言論,如因泄密或工作交接問題給甲方造成重大損失,甲方有權追究乙方相應的.法律責任。
    五、雙方確認,本協議所達成的補償數額,系乙方在充分了解其所應享受的所有補償待遇前提下,與甲方協商一致后的最終結果,該協議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甲方欺詐、脅迫及乙方誤解的情況。雙方完全理解和認知本協議產生的結果及風險,本協議為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意思表示的瑕疵。
    六、本協議一式二份,分別由甲方1、2保留存檔,簽字或蓋章后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乙方:___
    簽訂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一
    甲方(用人單位):
    乙方(勞動者):
    身份證號碼: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規(guī),甲、乙雙方終止勞動關系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一、乙方同意,甲、乙雙方的勞動關系于 年 月 日終止(勞動關系因乙方提出辭職終止),乙方在此之前應該繼續(xù)遵守規(guī)章制度,服從甲方管理,并做好工作交接事宜。
    二、乙方認可,截至 年 月 日勞動關系終止日,乙方 月份工資按照實際考勤結算正常發(fā)放,本函簽訂后,乙方確認勞動關系終止日前薪資結算無異議。
    三、乙方同意,甲方支付給乙方補償費 元(大寫: ),乙方認可該補償費已包括其所應得工傷、醫(yī)療、保險、福利、賠償金、代通知金、補償金及離職當月工資等所有權益。員工離職后甲、乙雙方不存在任何的勞動糾紛。
    四、甲方于雙方勞動關系終止后7天內一次性付清上述工資和補償費。
    五、甲、乙雙方同意放棄其他權益,本協議如有任何遺漏或與現行法規(guī)不一致之處,均視為甲、乙雙方對自身權益的合法處分,任何一方不得再通過申訴、仲裁、訴訟等方式向對方提出本協議約定之外的任何要求,否則視為違約,違約方應繼續(xù)履行本協議并按照上述補償費向對方支付違約金。
    六、本函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自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且勞 動關系的解除不影響乙方離職后所應承擔的保密義務。
    甲方(蓋章): 乙方(簽字):
    簽訂時間: 年 月 日
    甲方:(xx單位)
    乙方: 身份證號:
    乙方于 年 月 日開始在甲方處工作,現雙方經過友好協商,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達成如下就乙方同甲方解除勞動關系及離職補償等事宜,雙方表示認可。
    一、乙方于 年 月 日申請終止雙方的勞動關系,甲方表示認可。
    (此款項已包括因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福利、離職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發(fā)生的一切款項。)
    四、本協議一式兩份,自雙方簽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甲方: 有限公司
    乙方:
    身份證號碼: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相關勞動法律法規(guī),甲、乙雙方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就終止雙方勞動合同,自愿達成如下補償協議:
    1、甲、乙雙方勞動合同關系自 年 月 日正式終止,乙方即日即正式予以離職。
    2、乙方離職后,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補償金合計人民幣 元(大寫: ),乙方并同意甲方代扣代繳乙方依法應繳的稅款。(該補償金額已包括需依法支付乙方的一切補償,含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差額(如有)、代通知金、加班費(如有)等,但不僅限于上述所列的幾項賠償。)
    3、本協議簽訂后,甲方將于乙方正式離職之日起下一月份的 日前支付上述補償金。
    4、甲方依本協議約定支付全部款項后,乙方承諾不再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向甲方主張權利,否則乙方不僅應無條件返還甲方已支付的全部款項,而且須向甲方承擔50%的違約責任,并且乙方不得以本協議作為其主張權利的依據。
    5、乙方還承諾保證在甲方任職期間未做出任何有損甲方權益的'行為,若乙方在任職期間有損害甲方權益之行為或嚴重違反甲方規(guī)章制度造成甲方經濟損失的,甲方有權通過法律途徑予以追究乙方責任。
    6、乙方應于正式離職日前內辦理完畢離職交接相關手續(xù)。
    7、乙方離職后不得作出任何有損甲方公司名譽或利益之行為,否則應向甲方承擔責任。
    8、本協議一式兩份,甲方雙方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甲方代表人: 乙方 :
    (簽字或蓋章) (簽字或簽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甲方:1
    乙方: 身份證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經甲、乙雙方協商一致,就解除勞動關系及補償事宜達成如下協議:
    一、截至本協議簽署之日,乙方的月薪為人民幣自年月日起解除勞動合同,雙方的勞動關系隨之終止。
    二、因勞動合同解除,元(大寫: 捌萬 元)整。此款項包括但不限于現行法律規(guī)定乙方可主張各種損失的綜合補償,此協議簽訂生效后,乙方承諾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甲方及其他組織、機構和個人提出任何權利主張。
    三、乙方應于年月日前與甲方辦理好工作交接手續(xù)和離職手續(xù),上述手續(xù)完成后,由甲方一次性將補償金支付給乙方,并由乙方簽具收條。
    四、乙方應盡保密義務,保證甲方商業(yè)秘密不外泄,不在外散播損害甲方利益形象的言論,如因泄密或工作交接問題給甲方造成重大損失,甲方有權追究乙方相應的法律責任。
    五、雙方確認,本協議所達成的補償數額,系乙方在充分了解其所應享受的所有補償待遇前提下,與甲方協商一致后的最終結果,該協議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甲方欺詐、脅迫及乙方誤解的情況。雙方完全理解和認知本協議產生的結果及風險,本協議為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意思表示的瑕疵。
    六、本協議一式二份,分別由甲方1、2保留存檔,簽字或蓋章后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簽訂日期: 年 月 日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二
    轉讓方:(以下簡稱甲方)受讓方:(以下簡稱乙方)。
    馬寨一中項目是區(qū)政府09年為民承諾十件實事之一,為盡快辦理項目用地手續(xù),穩(wěn)步推進項目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本著平等、自愿、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就土地轉讓有關問題達成如下協議:
    一、土地基本情況。
    1、該宗土地現位于。
    其四至為:
    東至:
    南至:
    西至:
    北至:
    詳見轉讓土地勘測定界圖。
    2、土地性質為集體用地,權屬****村委會,目前已為**鎮(zhèn)政府租用,該項目地塊用于**********建設。
    (1)、根據雙方協商,土地轉讓價為10萬元/畝的標準計算,共應支付甲方總費用為元人民幣(大寫:佰拾萬仟佰拾元整),以上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2)、付款方式:
    乙方在本協議簽訂之日起天內,先付萬元給甲。
    方。在年月日前,乙方將余下征地補償款萬元付清給甲方。
    三、責任與義務。
    2、甲方負責協調處理與該地塊有關的鄰里關系,地界糾紛和村民糾紛等問題;
    3、乙方按合同約定支付征地款;
    5、甲乙雙方應在土地轉讓協議簽訂之日起十天內,到國土資源局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xù),更改或更換土地使用證。
    6、本合同未盡事宜,可經雙方協商一致簽定補充協議。補充協議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四、違約責任。
    1、甲乙雙方在合同生效后應本著誠信的原則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一方當事人違約,應向守約一方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為_________。
    2、如果違約金尚不足以彌補守約方經濟損失時,違約方應在違約金之外增加支付賠償金。賠償金的數額依具體損失情況由甲乙雙方協商或土地承包仲裁機構裁決,也可由人民法院判決。
    五、本協議簽訂后,雙方應自覺遵守,違約方將按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規(guī)定承擔違約責任。
    六、本協議一式六份,雙方各執(zhí)三份,自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甲方:(簽章)乙方:(簽章)。
    代表人:代表人: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三
    建國后,為了適應城市建設與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及城市郊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特殊情況,在1950年11月10日政務院第58次政務會議通過的《城市郊區(qū)土地改革條例》中就提到了對失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如《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為市政建設及其他需要收回由農民耕種的國有土地時,應給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以適當的安置,并對其在該項土地上的生產投資(如鑿井、植樹等)及其他損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钡谑臈l中也規(guī)定:“國家為市政建設及其他需要征用私人所有的農業(yè)土地時,須給以適當代價,或以相等之國有土地調換之。對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亦應給以適當的安置,并對其在該項土地上的生產投資(如鑿并、植樹等)及其他損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痹摗稐l例》只是提到應給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以適當的安置,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并沒有提到具體的補償標準和安置措施。
    為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慎重地妥善地處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問題,1953年11月5日政務院第192次會議通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關于土地征用比較完整的法規(guī)。該辦法規(guī)定了征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及對失地農民補償費的補償標準和安置辦法。《辦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的基本原則是:既應根據國家建設的確實需要,保證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土地,又應照顧當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須對土地被征用者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第八條規(guī)定,被征用土地的補償費,一般以其最近三年至五年產量的總值為標準,如另有公地可以調劑,亦須發(fā)給被調劑土地的農民以遷移補助費。對被征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及種植的農作物,按公平合理的代價予以補償。對于失地農民的安置,《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農民耕種的土地被征用后,當地人民政府必須負責協助解決其繼續(xù)生產所需之土地或協助其轉業(yè),不得使其流離失所。用地單位亦應協同政府勞動部門和工會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盡可能吸收其參加工作?!?BR>    這一階段國家征用的對象主要是農民的私有土地,在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時強調“公平合理”的原則,同時也確定了一定的補償標準。強調要“給群眾以必要的準備時間,使群眾在當前切身利益得到照顧的條件下,自覺地服從國家利益”,不突出土地征用的“強制性”[i]。對于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做出了妥善安置的規(guī)定,“不得使其流離失所”??傊?,在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起步階段確立的這些規(guī)定較好的處理了國家與失地農民之間的土地關系,維護了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了失地農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狀態(tài)。
    二、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調整階段。
    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原來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需求。于是,1958年1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0次會議批準,國務院公布施行了經修訂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新《辦法》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補償費,由當地人民委員會會同用地單位和被征用土地者共同評定。對于一般土地,以它最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量的總值為標準給予補償。根據農村土地已由原來的農民私有變?yōu)檗r業(yè)生產合作社所有,土地所有權發(fā)生變化重新做出規(guī)定。如新《辦法》第八條規(guī)定:“征用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土地,土地補償費或者補助費發(fā)給合作社;征用私有的土地,補償費或者補助費發(fā)給所有人。土地上的附著物和農作物,屬于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補償費發(fā)給合作社;屬于私有的,補償費發(fā)給所有人?!睂τ谑У剞r民的安置,新《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對因土地被征用而需要安置的農民,當地鄉(xiāng)、鎮(zhèn)或者縣級人民委員會應該負責盡量就地在農業(yè)上予以安置;對在農業(yè)上確實無法安置的,當地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勞動、民政等部門應該會同用地單位設法就地在其他方面予以安置;對就地在農業(yè)上和在其他方面都無法安置的,可以組織移民。組織移民應該由遷出和遷入地區(qū)的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共同負責。移民經費由用地單位負責支付?!?BR>    與前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土地補償費標準降低,由舊《辦法》的“一般以其最近三年至五年產量的總值為標準”降為新《辦法》“最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量的總值為標準”給予補償。但新《辦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既應該根據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保證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土地,又應該照顧當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須對被征用土地者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如果對被征用土地者一時無法安置,應該等待安置妥善后再行征用,或者另行擇地征用。”也就是說土地征用必須在保障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安置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安置方式也主要以農業(yè)為主。雖然土地補償費標準降低,但是失地農民的后路有保證。此外,由于失地農民處于合作社中,征用的是集體土地,農民個體失地問題不是很普遍。以前土地補償費都是發(fā)給農民個人,土地由私有轉為集體后,補償費發(fā)給集體,盡管補償費用降低了,由于不完全涉及個人利益,農民還是能夠接受??傊?,在這一階段,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保障,社會相對穩(wěn)定。
    三、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備階段。
    十年文革期間,由于國內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各項立法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tài),對于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處于停滯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國民經濟建設全面復蘇,建設用地的大幅度增長,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為適應這種新形勢的需要,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1982年5月14日國務院公布施行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這是第三次頒布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該《條例》同1958年修訂執(zhí)行的《辦法》相比,無論政策的深度、廣度,還是內容上均有大幅度增加。
    該《條例》第九條沿用了1958年《辦法》中的規(guī)定,指出征用土地應當由用地單位支付補償費,并規(guī)定:“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補償標準,為該耕地年產值的三至六倍,年產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和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計算。”“青苗補償費和被征用土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的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由于建國后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口超速增長,人地關系緊張程度加劇,特別是勞動力安置日益困難,于是,《條例》首次提出了安置補助費,如第十條中規(guī)定,為了妥善安排被征地單位的生產和群眾生活,用地單位除付給補償費外,還應當付給安置補助費。每一個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的每畝年產值的2至3倍,但是,每畝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10倍。同時還規(guī)定,按照上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準,尚不能保證維持群眾原有生產和生活水平的,經審查批準,可以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被征土地年產值的20倍。此外,《條例》還首次提出“因征地造成的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由縣、市土地管理機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分別負責安置”。安置的主要途徑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社隊工副業(yè)生產、遷隊或并隊、集體所有制企業(yè)吸收、用地單位吸收、農轉非后招工安置等多項安置途徑。
    80年代初,經濟體制改革處在一個發(fā)展初期,各種經濟紛紛出現,我國的就業(yè)形勢較好,再加上國家對失地農民采取了多種安置方式,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安置問題不是太突出,失地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該《條例》表現出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它較為完備地制定了計劃經濟時代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很好的解決了農民失地后的生活保障問題,并在制度層面上第一次完整而鮮明地體現出采取現代福利制度取得土地所承擔保障功能特點??梢哉f,該《條例》是建國后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6年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該法在。
    總結。
    經驗的基礎上,采納了《條例》中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大部分規(guī)定,并將其上升為法律?!锻恋毓芾矸ā犯鶕敃r的社會發(fā)展情況,在安置途徑上增加了舉辦鄉(xiāng)(鎮(zhèn))村企業(yè)和安排到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如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因國家建設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要通過發(fā)展農副業(yè)生產和舉辦鄉(xiāng)(鎮(zhèn))村企業(yè)等途徑,加以安置;安置不完的,可以安排符合條件的人員到用地單位或者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業(yè),并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被征地單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經審查批準,可以轉為非農業(yè)戶口?!?BR>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作了部分修改,但其中關于失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相關規(guī)定卻沒有得到變更。
    總體來說,這一階段是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重要階段。農民將土地用作國家建設是一項應盡的義務,國家對農民的補償和安置是社會主義國家優(yōu)越性的體現。與前一時間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相比,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按當時計劃經濟的體制條件下來設計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在計劃經濟時期,對失地農民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與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這些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征用和失地農民補償安置工作的需要,于是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面臨著一個新發(fā)展階段。
    四、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新發(fā)展階段。
    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征地熱潮愈演愈烈的,出了嚴格保護耕地目的,1998年對原《土地管理法》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訂,明確規(guī)定了“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了建設用地的審批力度,應當說是在土地管理制度,特別耕地保護方面的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法律。但在土地征用補償方面,卻沒有重大的改變,只是在補償標準上有所提高,并仍然保留著補償上限的限制。比如,第四十七條:“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鄙胁荒苁剐枰仓玫霓r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對于失地人員的安置問題,新《土地管理法》沒有明確提出具體的安置措施,只是籠統(tǒng)地提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其他單位安置或是自己安置。如第五十條規(guī)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fā)經營,興辦企業(yè)?!边@里的“支持”實際上弱化和簡化了地方政府和征地單位對失地農民安置的責任。
    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根本性變遷,在征用補償安置機制已明顯失效的同時,仍延續(xù)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補償安置體制,法律己嚴重滯后于現實實踐,不能很好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可以說,在征地補償安置方面,這是一部不太成功的法律。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次的修正,將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并將其他條款中的“征用”修改為“征收”。但是在關于失地農民征地補償安置方面并沒有新的突破。
    2004年10月2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土資源部隨后出臺配套文件《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這些文件對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做出了許多新規(guī)定。如其中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原則是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批準增加安置補助費,當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予以補貼。創(chuàng)新了安置方式,在法律規(guī)定原有安置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安置方式:農民以經依法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在本行政區(qū)域內為被征地農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異地移民安置等。此外,還規(guī)定,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這些規(guī)定相對于此前的征地補償安置規(guī)定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是有限的。
    從建國到今天,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大致經歷了起步、調整、逐步完備和新發(fā)展等四個變遷階段。通過上面的回顧,我們會發(fā)現在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演進中存在著很強的路徑依賴性。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得到自我強化。諾斯指出,“一旦一條發(fā)展路線沿著一條具體進程進行時,系統(tǒng)的外部性、組織的學習過程以及歷史上關于這些問題所派生的主觀主義模型就會增強這一進程?!盵ii]“路徑依賴性意味著歷史是重要的。如果不回顧制度的漸進演化,我們就不可能理解當今的選擇?!盵iii]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而我國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雖然幾經變革,但還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還處于新發(fā)展中的進一步改進階段。
    在此之前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變遷對計劃經濟時代的制度有著強烈的依賴,也就是說前一階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決定了后一階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因此導致現階段我國所執(zhí)行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存在著很多缺陷和失范。那么我們將來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創(chuàng)新中必須擺脫當前制度的缺陷,取其精華,以市場經濟作為大背景,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同時,必須設置動態(tài)修正機制,不斷矯正路徑偏差,并引入外部力量,突破“體制鎖定”,使其制度創(chuàng)新沿著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目標前進。
    關于征地制度改革的建議。
    沈宋來。
    (浙江泰順縣國土資源局)。
    建國后,為了適應城市建設與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及城市郊區(qū)農業(yè)生產的特殊情況,在1950年11月10日政務院第58次政務會議通過的《城市郊區(qū)土地改革條例》中就提到了對失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如《條例》第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為市政建設及其他需要收回由農民耕種的國有土地時,應給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以適當的安置,并對其在該項土地上的生產投資(如鑿井、植樹等)及其他損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钡谑臈l中也規(guī)定:“國家為市政建設及其他需要征用私人所有的農業(yè)土地時,須給以適當代價,或以相等之國有土地調換之。對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亦應給以適當的安置,并對其在該項土地上的生產投資(如鑿并、植樹等)及其他損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痹摗稐l例》只是提到應給耕種該項土地的農民以適當的安置,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并沒有提到具體的補償標準和安置措施。
    為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慎重地妥善地處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問題,1953年11月5日政務院第192次會議通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關于土地征用比較完整的法規(guī)。該辦法規(guī)定了征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及對失地農民補償費的補償標準和安置辦法?!掇k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的基本原則是:既應根據國家建設的確實需要,保證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土地,又應照顧當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須對土地被征用者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钡诎藯l規(guī)定,被征用土地的補償費,一般以其最近三年至五年產量的總值為標準,如另有公地可以調劑,亦須發(fā)給被調劑土地的農民以遷移補助費。對被征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及種植的農作物,按公平合理的代價予以補償。對于失地農民的安置,《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農民耕種的土地被征用后,當地人民政府必須負責協助解決其繼續(xù)生產所需之土地或協助其轉業(yè),不得使其流離失所。用地單位亦應協同政府勞動部門和工會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盡可能吸收其參加工作。”
    這一階段國家征用的對象主要是農民的私有土地,在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時強調“公平合理”的原則,同時也確定了一定的補償標準。強調要“給群眾以必要的準備時間,使群眾在當前切身利益得到照顧的條件下,自覺地服從國家利益”,不突出土地征用的“強制性”[i]。對于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做出了妥善安置的規(guī)定,“不得使其流離失所”。總之,在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起步階段確立的這些規(guī)定較好的處理了國家與失地農民之間的土地關系,維護了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了失地農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狀態(tài)。
    二、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調整階段。
    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原來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需求。于是,1958年1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0次會議批準,國務院公布施行了經修訂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新《辦法》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補償費,由當地人民委員會會同用地單位和被征用土地者共同評定。對于一般土地,以它最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量的總值為標準給予補償。根據農村土地已由原來的農民私有變?yōu)檗r業(yè)生產合作社所有,土地所有權發(fā)生變化重新做出規(guī)定。如新《辦法》第八條規(guī)定:“征用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土地,土地補償費或者補助費發(fā)給合作社;征用私有的土地,補償費或者補助費發(fā)給所有人。土地上的附著物和農作物,屬于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補償費發(fā)給合作社;屬于私有的,補償費發(fā)給所有人?!睂τ谑У剞r民的安置,新《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對因土地被征用而需要安置的農民,當地鄉(xiāng)、鎮(zhèn)或者縣級人民委員會應該負責盡量就地在農業(yè)上予以安置;對在農業(yè)上確實無法安置的,當地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勞動、民政等部門應該會同用地單位設法就地在其他方面予以安置;對就地在農業(yè)上和在其他方面都無法安置的,可以組織移民。組織移民應該由遷出和遷入地區(qū)的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共同負責。移民經費由用地單位負責支付?!迸c前一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土地補償費標準降低,由舊《辦法》的“一般以其最近三年至五年產量的總值為標準”降為新《辦法》“最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量的總值為標準”給予補償。但新《辦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既應該根據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保證國家建設所必需的土地,又應該照顧當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須對被征用土地者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如果對被征用土地者一時無法安置,應該等待安置妥善后再行征用,或者另行擇地征用?!币簿褪钦f土地征用必須在保障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妥善安置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安置方式也主要以農業(yè)為主。雖然土地補償費標準降低,但是失地農民的后路有保證。此外,由于失地農民處于合作社中,征用的是集體土地,農民個體失地問題不是很普遍。以前土地補償費都是發(fā)給農民個人,土地由私有轉為集體后,補償費發(fā)給集體,盡管補償費用降低了,由于不完全涉及個人利益,農民還是能夠接受??傊?,在這一階段,失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保障,社會相對穩(wěn)定。
    三、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備階段。
    十年文革期間,由于國內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各項立法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tài),對于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處于停滯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國民經濟建設全面復蘇,建設用地的大幅度增長,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為適應這種新形勢的需要,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1982年5月14日國務院公布施行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這是第三次頒布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該《條例》同1958年修訂執(zhí)行的《辦法》相比,無論政策的深度、廣度,還是內容上均有大幅度增加。
    該《條例》第九條沿用了1958年《辦法》中的規(guī)定,指出征用土地應當由用地單位支付補償費,并規(guī)定:“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補償標準,為該耕地年產值的三至六倍,年產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和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計算。”“青苗補償費和被征用土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的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庇捎诮▏笪覈洕l(fā)展水平和人口超速增長,人地關系緊張程度加劇,特別是勞動力安置日益困難,于是,《條例》首次提出了安置補助費,如第十條中規(guī)定,為了妥善安排被征地單位的生產和群眾生活,用地單位除付給補償費外,還應當付給安置補助費。每一個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的每畝年產值的2至3倍,但是,每畝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10倍。同時還規(guī)定,按照上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準,尚不能保證維持群眾原有生產和生活水平的,經審查批準,可以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被征土地年產值的20倍。此外,《條例》還首次提出“因征地造成的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由縣、市土地管理機關組織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和有關單位分別負責安置”。安置的主要途徑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社隊工副業(yè)生產、遷隊或并隊、集體所有制企業(yè)吸收、用地單位吸收、農轉非后招工安置等多項安置途徑。
    80年代初,經濟體制改革處在一個發(fā)展初期,各種經濟紛紛出現,我國的就業(yè)形勢較好,再加上國家對失地農民采取了多種安置方式,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安置問題不是太突出,失地農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基本保障。該《條例》表現出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它較為完備地制定了計劃經濟時代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很好的解決了農民失地后的生活保障問題,并在制度層面上第一次完整而鮮明地體現出采取現代福利制度取得土地所承擔保障功能特點??梢哉f,該《條例》是建國后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6年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該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采納了《條例》中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大部分規(guī)定,并將其上升為法律。《土地管理法》根據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情況,在安置途徑上增加了舉辦鄉(xiāng)(鎮(zhèn))村企業(yè)和安排到全民所有制單位工作。如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因國家建設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勞動力,要通過發(fā)展農副業(yè)生產和舉辦鄉(xiāng)(鎮(zhèn))村企業(yè)等途徑,加以安置;安置不完的,可以安排符合條件的人員到用地單位或者其他集體所有制單位、全民所有制單位就業(yè),并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吸收勞動力的單位。被征地單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經審查批準,可以轉為非農業(yè)戶口?!?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作了部分修改,但其中關于失地農民的征地補償安置相關規(guī)定卻沒有得到變更。
    總體來說,這一階段是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重要階段。農民將土地用作國家建設是一項應盡的義務,國家對農民的補償和安置是社會主義國家優(yōu)越性的體現。與前一時間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相比,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按當時計劃經濟的體制條件下來設計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在計劃經濟時期,對失地農民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與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這些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征用和失地農民補償安置工作的需要,于是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面臨著一個新發(fā)展階段。
    四、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新發(fā)展階段。
    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征地熱潮愈演愈烈的,出了嚴格保護耕地目的,1998年對原《土地管理法》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訂,明確規(guī)定了“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強了建設用地的審批力度,應當說是在土地管理制度,特別耕地保護方面的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法律。但在土地征用補償方面,卻沒有重大的改變,只是在補償標準上有所提高,并仍然保留著補償上限的限制。比如,第四十七條:“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鄙胁荒苁剐枰仓玫霓r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適當增加安置補助費;但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對于失地人員的安置問題,新《土地管理法》沒有明確提出具體的安置措施,只是籠統(tǒng)地提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其他單位安置或是自己安置。如第五十條規(guī)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fā)經營,興辦企業(yè)?!边@里的“支持”實際上弱化和簡化了地方政府和征地單位對失地農民安置的責任。
    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并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一根本性變遷,在征用補償安置機制已明顯失效的同時,仍延續(xù)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補償安置體制,法律己嚴重滯后于現實實踐,不能很好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可以說,在征地補償安置方面,這是一部不太成功的法律。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次的修正,將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辈⑵渌麠l款中的“征用”修改為“征收”。但是在關于失地農民征地補償安置方面并沒有新的突破。
    2004年10月2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土資源部隨后出臺配套文件《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這些文件對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做出了許多新規(guī)定。如其中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原則是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依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批準增加安置補助費,當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予以補貼。創(chuàng)新了安置方式,在法律規(guī)定原有安置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以下安置方式:農民以經依法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在本行政區(qū)域內為被征地農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異地移民安置等。此外,還規(guī)定,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這些規(guī)定相對于此前的征地補償安置規(guī)定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是有限的。
    從建國到今天,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大致經歷了起步、調整、逐步完備和新發(fā)展等四個變遷階段。通過上面的回顧,我們會發(fā)現在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演進中存在著很強的路徑依賴性。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得到自我強化。諾斯指出,“一旦一條發(fā)展路線沿著一條具體進程進行時,系統(tǒng)的外部性、組織的學習過程以及歷史上關于這些問題所派生的主觀主義模型就會增強這一進程。”[ii]“路徑依賴性意味著歷史是重要的。如果不回顧制度的漸進演化,我們就不可能理解當今的選擇?!盵iii]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形成,而我國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雖然幾經變革,但還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因此,我國征地補償安置制度還處于新發(fā)展中的進一步改進階段。
    在此之前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變遷對計劃經濟時代的制度有著強烈的依賴,也就是說前一階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決定了后一階段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因此導致現階段我國所執(zhí)行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存在著很多缺陷和失范。那么我們將來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創(chuàng)新中必須擺脫當前制度的缺陷,取其精華,以市場經濟作為大背景,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同時,必須設置動態(tài)修正機制,不斷矯正路徑偏差,并引入外部力量,突破“體制鎖定”,使其制度創(chuàng)新沿著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目標前進。
    綜合地價應綜合考慮各補償項目和市場因素,特別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市場價格。該補償辦法與權利市場價值補償辦法具有異曲同工之效,但更具有綜合性,反映了同地同價的原則。
    安置補助費是對被征地農民損失就業(yè)崗位或者說生活保障而設定的補償項目,如果土地補償費已經按市場價格補償,并且不考慮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征和農民的生活保障對土地的依賴性,可以將安置補助費并入土地補償費或不設安置補助費項目,該項目設置實際上是考慮農地非農建設發(fā)展權增值分享;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是對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產權的賠償,地上附著物和青苗是勞動者物化勞動凝結的活勞動,完全可以也應該以市場定損失進行補償。
    目前,有一定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征地范圍不明確,造成征地權被濫用,侵害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出發(fā),征地改革首先要界定和縮小征地范圍,區(qū)分公共性和經營性用地。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國家法律已經承認民營經濟的合法地位,民間資本已經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區(qū)分公共性和經營性用地實際排除了民營經濟征地。再說,公共性和經營性用地是無法界定的。同樣是土地所有權轉移,不同用途給予不同補償,對被征地單位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無法解釋的。征地補償應該是對土地所有權轉移后的損失給予補償,以支付不同征地補償為目的,以公共利益為由,區(qū)分公共性和經營性用地,沒有必要,難以自圓其說,更難以執(zhí)行。
    3、切實做好征地安置工作。
    土地是真正以農業(yè)或以農業(yè)為主的農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土地不僅是絕大多數農民的主要生產資料,更是社會保障的替代物,具有生活保障和失業(yè)保險等功能。目前,各地以市場為導向,摸索出多種較為可行的途徑,總結了一些經驗。但是,征地安置不能以支付安置補助費了事,征地安置也不等于“供養(yǎng)”,征地安置實為農民轉崗,從農業(yè)崗位轉到其他崗位,因此,征地安置應重在培訓,政府以培訓為手段,培養(yǎng)農民在其他勞動崗位的勞動技能,以適應新勞動崗位的勞動技能為目標。政府可以考慮非農建設發(fā)展權增值與農民分享,可以承擔培訓費用,可以讓利,但不能一味強求在征地過程中解決農民的所有問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農民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農業(yè)以外,“使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規(guī)定就很難兌現。通過農民市民化,推進城市化進程,縮小城鄉(xiāng)差別,也可以避免“三無”農民的產生。
    4、嚴格規(guī)范征地程序。
    征地過程是嚴肅的法律過程,必須有嚴格的法律程序。嚴格的征地程序是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和高效原則的保證,也是維護被征地農村集體和農民合法權益的有效措施。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就是保護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上訴權”。目前執(zhí)行的“告知、確認、聽證”和“兩公告一登記”程序,是行之有效的,確保了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當然還可以增加公開內容,比如,農用地定級估價成果和區(qū)片綜合地價等。目前,缺少的是“上訴權”的保證,征地以國家強制權為基礎,被征地單位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保證,是不公平的,征地行為是強制的,而征地補償和安置應該是平等協商,只有“聽證”規(guī)定還不能保證被征地單位及農民的應有權益,應當賦予被征地單位及農民以上訴權,協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尋求司法救濟。規(guī)范征地行為,還應該增加“交地”程序。目前實行的土地審批程序是“征供分離”,征地權在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而供地權基本在市、縣人民政府,恰恰侵害被征地單位及農民權益的在市、縣地方政府,因為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與被征地單位及農民沒有利益沖突,征地費用的支付到位情況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無法掌握,征地方案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可以保證被征地單位及農民的合法權益,增加“交地”環(huán)節(jié)后,即使供地方案已經依法批準,被征地單位有權拒絕交地,有效防止地方政府或部門拖欠、挪用和截留征地費的發(fā)生。這樣,“批后兩年未實施,批文自動作廢”的規(guī)定,就沒有必要。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四
    乙方:___
    身份證號碼:___
    甲乙雙方就乙方申請解除勞動合同一事,經平等協商,自愿達成如下協議:___
    1)乙方于___年____月____日離職于甲方
    6)本協議經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甲方:___中山市____________有限公司
    乙方:___
    ___年____月____日
    辭職補償報告篇十五
    核心提示:11月8日,改革征地制度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這預示著黨和國家將更加注重保護農民地權和土地財產權益,即農民將會分享到土地資本化后的升值收益。
    征地補償標準掛鉤物價和補償標準3年調整一次被寫進《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條例》(以下簡稱《征收條例》)。11月8日,改革征地制度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這預示著黨和國家將更加注重保護農民地權和土地財產權益,即農民將會分享到土地資本化后的升值收益。
    11月14日,記者從國土資源部(以下簡稱“國土部”)獲悉,征地補償標準掛鉤物價和補償標準3年一調整被寫進制訂中的《征收條例》,《征收條例》的修法機構除國務院各部門(國務院法制辦、國土部等部門)、全國人大法工委外,也加入了中共中央辦公廳法制局(以下簡稱“中辦法制局”)。
    “全國人大和黨的法制機構參與國務院行政法規(guī)修訂,體現了中央改革征地制度的決心?!睒I(yè)內人士表示。
    征地補償掛鉤物價《征收條例》制訂中主要面臨的兩大難題,一是農民如何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二是農村集體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難以界定。
    和補償標準3年調整一次被寫進了《征收條例》,為解決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問題,注入了“新的信號”。
    按照過去的征地補償標準,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至10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是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責任教授蔡繼明向記者分析:“目前被征用土地收益的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業(yè)占40%~50%,村級組織占25%~30%,農民僅占5%~10%?!鞭r民分享土地的少部分利益,無疑加重了社會矛盾。中國農業(yè)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朱道林表示:“過去的征地標準是以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并非基于土地市場價值和土地未來的使用用途來確定標準,無法使農民和村集體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薄半S著時間推移,物價和cpi不斷上漲,現有補償標準也將過時,如不及時調整,將很難滿足農民將來的生活需要。”朱道林說。
    在此背景下,《征收條例》將建立征地補償標準動態(tài)調整機制,即征地補償與物價掛鉤,“這無疑進步了一大截,是提高農民補償標準的重要一環(huán)?!敝斓懒终f。
    而在《征收條例》中對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年限也發(fā)生了變化,對于征地補償標準每3年調整一次。“這主要體現了市場原則,因為2009年房地產市場火爆,并不代表2012年房地產市場火爆,所以根據具體市場行情來制定補償標準,這對于法治背后的市場邏輯是很大的進步?!北本┚┒β蓭熓聞账蓭煻耪子孪蛴浾弑硎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