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可以幫助我們合理安排各項任務的優(yōu)先級。制定一個好的計劃,首先要明確目標,并且分解成具體的步驟和時間節(jié)點,以及制定可行的計劃方案。如果你希望提高計劃的執(zhí)行力,可以嘗試以下的策略和技巧。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一
本單元觀察物體,動手操作,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及它們的組成;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歸納出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和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參透數(shù)學的“轉化”思想;初步養(yǎng)成樂于思考、勇于質疑、實事求是等良好品質。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的。圓柱與圓錐都是基本的幾何形體,也是生產(chǎn)、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范圍,增加了形體的知識,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本單元包括圓柱與圓錐的特征、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內容。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使學生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正確計算。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7課時。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
1、通過對圓柱和圓錐知識的復習,進一步熟練解答基本的數(shù)學問題。
2、通過猜想、估算、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應用圓柱圓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靈活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體和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問題。
師:還記得哪些與圓柱圓錐有聯(lián)系的計算公式?
生:回答相聯(lián)系的數(shù)學公式。
師:到底同學們的掌握情況怎樣呢?我們一起來做個搶答練習好嗎?
生:回憶基本知識。
1、搶答練習,請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1)一個圓柱體底面周長12.56米,求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搶答,并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板書。
2、解決數(shù)學問題:
(1) 出示一圓柱圖
師:看到這個圓柱體,你能提出哪些有關圓柱、圓錐的數(shù)學問題?怎樣解答?
競賽的形式來解決,競賽要求:
1、時間3分鐘。
2、請把問題、列式和結果寫下來。比一比看誰的問題最多、列式和結果最正確。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學生匯報;
(半徑是多少?周長是多少?圓柱體的側面積是多少?底面積是多少?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現(xiàn)問題下面改正。
最佳設計方案。
有一張長方形的鐵板長9.42米,寬6.28米。請你設計出一種就地圍裝糧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計)
學生活動,老師巡視。小組成員匯報方案。
師:如果每立方米可裝糧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約可裝多少糧食嗎?
師:剛才同學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驗證、合作、估算中,老師很高興。哪些同學可以得到倉庫保管員的應聘書呢?請來談一談你現(xiàn)在的.心情及感受。
課前思考:
潘老師設計的本課時教案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與以往的復習課有所不同,重在將所學知識以競賽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復習,估計這樣的形式會讓學生對復習產(chǎn)生一些興趣。
因為這一單元涉及到的知識較多,而且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也都比較復雜,所以我們在復習時還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
下面補充這樣幾題:
市民廣場砌了一個圓柱形的噴水池,從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徑是5米,深1.2米。
1.
(1)這個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這個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3)這個水池裝滿水,最多能裝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圍一圈欄桿,欄桿長多少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三
空間幾何體。
總課時。
第2課時。
分課時。
第2課時。
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概念的理解.。
1引入新課。
1.下面幾何體有什么共同特點或生成規(guī)律?
這些幾何體都可看做是一個平面圖形繞某一直線旋轉而成的.。
3.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表示.。
4.旋轉體的有關概念.。
1例題剖析。
例1。
例2指出圖、圖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的幾何體構成的.。
圖圖。
例3。
1鞏固練習。
1.指出下列幾何體分別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
3.充滿氣的車輪內胎可以通過什么圖形旋轉生成?
1課堂小結。
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有關概念及圖形特征.1課后訓練。
一基礎題。
1.下列幾何體中不是旋轉體的是()。
2.圖中的幾何體可由一平面圖形繞軸旋轉形成,該平面圖形是()。
abcd。
6.如圖是一個圓臺,請標出它的底面、軸、母線,并指出它是怎樣生成的.。
二提高題。
7.請指出圖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的.。
三能力題。
adcb圖1a圖2dbc。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五
大部分同學在學過新知識之后,都覺得自己對這部分知識沒有問題了,但是一做題就遇到很多問題,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編輯老師整理了這篇小學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圓柱與圓錐課后練習題,希望大家練習!
(1)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展開后的側面一定是個。
(2)一個圓柱體,兩底面之間的距離是10厘米,底面周長是31.4厘米,把這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是()。
(3)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邊長9.42dm的'正方形,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是()。
(4)一個圓柱形的紙筒,它的高是3.14分米,底面直徑是1分米,這個圓柱形紙筒的側面展開圖是()。
a、長方形b、正方形c、圓形。
(5)把一張長6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紙片卷成一個圓柱,并把圓柱直立在桌子上,它的最大容積是()。
(6)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恰好是一個正方形,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的比是()。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列舉實例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2、根據(jù)特征總結出圓柱的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理特征,總結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一個圓柱的?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wǎng)絡。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三、強化重點,拓展深化。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一個圓柱的?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wǎng)絡。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三、強化重點,拓展深化。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談談這節(jié)課最大的感受:創(chuàng)新、別出心裁。
胡老師真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腦袋,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來執(zhí)教,而我們剛才也領略了許文慧同學的風采,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說說本節(jié)課,《圓柱和圓錐的復習》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及其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說一下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八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談談這節(jié)課最大的感受:創(chuàng)新、別出心裁。
胡老師真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腦袋,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來執(zhí)教,而我們剛才也領略了許文慧同學的風采,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說說本節(jié)課,《圓柱和圓錐的復習》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及其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說一下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九
1、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學生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計算。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4、使學生初步認識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3、球的形狀和特征。
1、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準確運用。
2、圓柱、圓錐的體積和容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準確運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變化。
1、圓柱…………………..………………………………………….....6課時。
2、圓錐…………………..…………………………………………….3課時。
3、球………...…………………………………………………………1課時。
4、整理和復習…………………………………………………………2課時。
1、圓柱。
圓柱的認識總14(電12)。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認識圓柱,掌握圓柱的特征。
圓柱的側面是曲面,展開后是平面。
長方體形和正方體形的物體各一個,及多個圓柱形的物體,投影片,教材p147圓柱模型紙樣圖。
1、出示一些圓柱的實物。
提問:a、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
b、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圓柱則有一個曲面,有兩個面是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
述: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直圓柱,簡稱圓柱。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立體圖形。
2、板書課題:圓柱。
1、生活感知。
提問: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2、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觀察思考:[投影片1]。
板書: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3、圓柱的表面同長方體表面的比較。
提問:a、請仔細看看看看、摸摸,圓柱的表面同長方體表面有什么不同?
(長方體的表面是平面,圓柱的側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頭盒的商標紙,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打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形狀?
c、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投影片2]。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可以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或是一個正方形平面)。
d、展開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的周長有什么關系?
e、展開的長方形的寬與圓柱的高有什么關系?
(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板書: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1、指出下圖中哪個是圓柱體。[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提問:a、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b、圓柱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仿p147用硬紙做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圓柱展開圖,再將其中一個拼合成圓柱。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一
(1)圓錐的高是。圓錐有()條高。
(2)將一個圓錐沿著它的.高平均切成兩半,截面是一個()形。
(3)下圖圓錐的高是()cm。
(4)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把圓錐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
二、填一填。
1.指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圓錐的底面形狀是(),側面是()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二
1、聯(lián)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了解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圓柱和圓柱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同學們的探究欲望。
2、通過觀察、思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
理解并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
最后總結出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的結論。
2、教師出示一個袋子,里面裝著各種物體(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圓錐、圓臺)
游戲規(guī)則:一人上臺摸,并描述你摸到的這個物體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你摸的這個物體的名稱。
師生共同活動。在摸出物體后,教師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引出這節(jié)課要探究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
1、從生活的實景圖中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
從書第2頁找一找的實景圖,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與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圓柱和圓錐,并指名回答。
2、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圓柱、圓錐的特征。
用各種方法,如摸、量、畫等,觀察帶來的圓柱、圓錐形實物,你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用手中的工具驗證你們的猜想。并填寫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
小組合作學習表格:研究對象
你們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們是用怎樣的方法驗證你們的猜想的?把驗證方法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3、小組匯報反饋。
教師抓住幾個關鍵點進行引導:
圓柱的特征:
(1)兩個底面、一個側面。底面是由兩個大小完全相等的圓組成。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
(2)認識圓柱的高,并會測量圓柱的高。如果沒有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教師要示范兩個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圓柱,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高不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圓柱的高(圓柱兩個底面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每條高的長度相等。
圓錐的特征:
(1)由一個底面(圓)、一個側面(曲面)組成。
(2)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引導學生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4、說一說
課本3頁,讓學生再次系統(tǒng)地看一看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拿一個你準備好的圓柱和圓錐,同桌互相說一說它們各部分的名稱。
說一說,在生活中見到的哪些物體的形狀像圓柱、圓錐?指名回答。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三
(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2)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側面積是()平方厘米。
(3)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體的高6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6立方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米。
(5)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一個圓錐體底面直徑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長2米的圓木,截成兩同樣大小的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8)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9)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
(10)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四
(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2)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側面積是()平方厘米。
(3)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體的高6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6立方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米。
(5)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一個圓錐體底面直徑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長2米的圓木,截成兩同樣大小的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8)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9)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
(10)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五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7題,“拓展與實踐”,“評價反思”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理解這些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熟練地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3)小結,板書關系.
2、基本練習:
通過上述兩題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底面積相等、高相等與底面直徑相等高相等之間的區(qū)別。
3、公式推導的深化理解。
(2)學生交流發(fā)言。
(3)教師引導:回憶推導過程,有什么收獲?
二、實踐應用。
1、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數(shù)學知識的合理搭配。
2、先實際測量,再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
分小組測量并計算。
(1)每組先出示一個茶杯,量出有關的數(shù)據(jù),算出茶杯的容積。
(2)給每組提供一個土豆,利用剛才的茶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土豆的體積。
3、解決問題。
討論解決第6題。
根據(jù)學生的解答教師質疑:
題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紙板最少?
學生交流。
討論解決第7題。
評議、交流。
4、完成探索與實踐。
探討、交流。
三、小結。
你有何收獲?評價反思。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整理與練習。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六
年級。
六年級。
主備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課題。
課型。
新授。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教學。
重點。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玉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
難點。
教學。
方法。
分析中歸納解題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與
內
容
設
計
一、復習導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八、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九、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一個曲面。
教學。
反思。
本課時的內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教材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體現(xiàn)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七
教材第18,19頁的例1,完成第19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14題。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1、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會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了解圍成圓柱或圓錐的各個面。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認識圓錐的高。
教師準備圓柱體、圓錐體的物體,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體、圓錐體的實物。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25、127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做成圓柱體、圓錐體。
1、師出示準備的模型圓柱,圓錐,提問,這是什么形體?
師指出:圓柱體簡稱圓柱,圓錐體簡稱圓錐。
2、舉例: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學生舉例)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直圓柱和直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1)談話,請看掛圖,剛我們看到的圓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還有這么扁的,同學們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圓柱,仔細觀察這些圓柱,你發(fā)現(xiàn)這些大小不一的圓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發(fā)表意見,師根據(jù)學生回答適當板書)
(2)驗證發(fā)現(xiàn):上下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剛才同學說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請你想辦法證明一下,這個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可能:a把茶葉筒的蓋頭拿下來比劃b用線繞c用尺亮圓的直徑
(3)師指出:這是沿著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下來的圓柱的平面圖
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板書底面,圖中標出底面)
圍成圓柱的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板書,在圖中標出)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師出示裝滿牙簽的牙簽盒讓學生體會)
驗證圓柱的高都相等:把圓柱放在桌角量高,變換角度量高,量出的結果一樣嗎?
(1)談話:某些建筑物的頂部,吃的蛋筒,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請你觀察這些圓錐,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自由交流,師適當板書)
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是一個曲面
(2)看書對照你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
(3)師指出:圖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邊說邊在圖上標出來)
提問,圓錐的高有幾條?
滾動圓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辨析,這是圓錐的高嗎?那你認為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師出示圖。
(4)指出你手中圓錐各部分名稱。
1、練一練:判斷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2、練習五第二題,連一連。
3、練習五第三題:先讓學生根據(jù)題意轉一轉,想象一下,再交流。
圓柱的底面半徑與高與長方形小旗有什么關系?
4、拿出硬紙做的圓柱和圓錐,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底面直徑和高,記錄再自備本上。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八
時間3月22號地點辦公室
學科數(shù)學年級辦公室
主發(fā)言人鄭運華發(fā)言主題圓柱教學建議
出席人員數(shù)學教師
缺席人員無
討論內容
1、我們六年級數(shù)學老師圍繞圓柱、圓錐這一單元的教學,就下面幾個方面展開交流:
教學目標:表述要具體、確切,不貪大求全,便于評價。
教師的教學行為:按教學進程,寫出講授、提問、實驗、舉例等教師的行為。
技能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訓練的教學技能是由若干技能要素構成的。對訓練的技能應注明其構成要素。這樣便于檢查教師教學技能的訓練成果,這是訓練教師對教學技能的識別、理解和應用能力的一項內容。
學生學習行為:教師能估計到的、學生在回憶、觀察、回答問題時的預想行為。對學生行為的預先估計是教師在教學中能及時采取應變措施的基礎。
教學媒體:將需要用的教學媒體,按順序注明,以便準備和使用。
時間分配:教學中預計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持續(xù)的時間。
鄭老師:在一堂數(shù)學課中,教師的各種教學技能的應用,對完成教學任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圓錐體積時,不是僅單純地演示用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容器裝三次水倒在圓柱體中,而是在演示前出示了三個圓錐體,分別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用這三個圓錐體容器都去裝水,分別倒在圓柱體中,結果學生不僅清楚地看出當一個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而且能理解為什么要強調“等底等高”,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2、周老師老師
新舊教材的對比
----《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第12冊國標版的《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這節(jié)課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求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還要會計算。
在老教材中這是分為兩課時教學的。
我現(xiàn)在把兩種教材的不同安排進行了對比。
1、老教材第一課時,通過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教材中介紹了把圓柱沿著高將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
而新教材中卻提出了這樣一個新穎的問題:沿著接縫把商標紙剪開,展開后是什么形狀?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總結下來其實也就是沿著高剪,但這樣安排就更好的把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老教材第二課時,著重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并進行計算。
而新教材緊接著在側面積教學的基礎上,先出示了例3,改變了以往先出現(xiàn)表面積的概念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把圓柱展開、畫圖、分析、總結出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前者學生是被動學習,后者變被動為主動,效果較好。
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學生掌握情況也較好。但我總覺得有些地方挖覺得不夠,因為時間來不及。
記得去年教學這兩課時,時間比較充裕,我進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
1、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除了長方形,還可能是什么圖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識理解掌握之后,他們對于書本上沒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興奮點與關注點。學生自己準備的圓柱,沿高展開后還可能得到正方形,這是一種特殊現(xiàn)象。學生自己得出了與書上不一樣的結果,覺得很興奮。趁著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還可以將圓柱的側面怎樣展開。有的說橫著從中間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對說那還是兩個圓柱。橫剪不行,豎剪過了,還能怎么剪?同學們犯起了愁。在一陣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開之后是什么圖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說是梯形,有人說平行四邊形,帶著種種可能同學們又開始給圓柱穿上一層衣服,然后沿著斜線剪開,結論不用說,平行四邊形展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繼續(xù)用平行四邊形推導側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斜邊?經(jīng)過一番爭論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線。
2、展開之后的圖形可以怎樣還原成圓柱?數(shù)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會展開那只是順向思維,展開后會還原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逆向思維?!伴L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兩種還原方法,那平行四邊形是否也有兩種還原方法?”問題拋出又產(chǎn)生了分歧,很多同學只會按剪開之后的形狀還原,再換個方向豎起來就不行了,總是上下各有兩個尖角,其實這是學生拿平行四邊形的方式有問題,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的斜邊貼到桌子上再還原,這樣就有很多人展開了笑臉?!罢腋[門,怎樣不貼到桌子上也能正確還原?”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只要捏住相鄰的兩個角就能輕松還原了,一句話--角對角。得到結論:只要是平行四邊形一定可以圍成圓柱。
3、我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后,為了加深對公式的理解,我追問: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長方形一定能思圍成一個圓柱嗎?有的學生說:“不能,只有圓的周長與長方形的長相等才能圍成一個圓柱?!币灿械膶W生補充說:“當長方形形的寬等于底面圓周長也能圍成一個圓柱?!庇谑俏铱偨Y說:“是呀我們以后要注意,只要長方形的一條邊和底面圓周長相等時,才能圍成一個圓柱。”
通過圓柱側面展開圖的深入研究,通過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探討,同學們打開了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維,知道了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面的內容,應深入探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節(jié)課我要補上上面沒有來得及滲透的內容.
新舊教材的適當對比、研究,取長補短,對教學的成功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九
一、填空:
1,把一根圓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這根木料的底面積是()平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比是(),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
4,把一個圓柱體鋼坯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正好得到一個邊長25.12厘米的正方形,圓柱體的高是()厘米。
6,用一個底面積為94.2平方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盛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積為31.4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內,水的高為()。
7,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8,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面積是()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4分米的圓柱形木料鋸成4段后,表面積增加了()。
10,底面半徑2分米,高9分米的圓錐形容器,容積是()毫升。
1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為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積和它的體積比較,容積()體積。
二、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與圓錐體的體積比是3∶1。()。
2,圓柱體的高擴大2倍,體積就擴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大2倍.()。
4,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5,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
三、選擇:(填序號)。
1,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高不變,體積擴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體積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團圓柱體橡皮泥揉成與它等底的圓錐體,高將()。
a、擴大3倍b、縮小3倍c、擴大6倍d、縮小6倍。
四、應用題: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積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圓柱形無蓋鐵皮水桶的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3∶2,底面直徑是4分米。做這樣的2只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shù)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個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會形成什么圖形?(板書課題)。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師: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圓柱、圓錐形狀的物體,大家看,這個茶葉盒的形狀就是圓柱,這個積木的形狀就是圓錐。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者圓錐?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圓柱、圓錐物體的畫面,當去掉這些畫面的顏色和圖案,就得到了圓柱、圓錐的立體圖形。
師:圓柱、圓錐有什么特征呢?
2、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先來研究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同學們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來研究圓柱的特征,看哪個小組合作的好,發(fā)現(xiàn)的多。
(1)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2)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結合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再來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質疑: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側面是粗細均勻的?
(4)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
圓柱的高有多少條?這些高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幣的高叫什么?鋼管橫著放高叫什么?圓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結合實物,師生一起整理圓柱的特征。
(7)誰能結合板書,完整的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探究圓錐的特征。
(2)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3)說一說圓錐的特征。
4、對比。
三、拓寬應用。
1、圓柱上下面是兩個()的圓形,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
2、圓柱有()個面是彎曲的,圓錐的側面是一個()面。
3、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一個圓柱有()條高。
4、從圓錐的()到()的距離是圓錐的高,一個圓錐有()條高。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一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數(shù)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上,常常更多地關注解題方法的優(yōu)劣、解題過程的繁簡。計算則通常歸于一句話:計算要細心,多練自然準確率就高啦。其實不然,某些計算的難度已經(jīng)影響了思維的訓練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圓錐”。這部分內容素以計算繁雜而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令人頭疼的章節(jié),相信每一位經(jīng)歷過的教師都有同感。
因為已知了這個教學難點,許多教師和我一樣,會有意識地對這個難點進行突破,讓學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數(shù)背下來,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背的結果。還練習了由3.14×1你還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結果,拓寬3.14×1到3.14×9計算結果的運用范圍。但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時,學生還是錯誤百出。在訂正過程中,有些學生因此對正確的列式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動搖了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信心。作為教師,面對這種狀況,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對自己的“教”進行一番審視,有些方面還真需要改進。
一.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圓錐的體積,如果用綜合算式計算,算式有時很長,特別是半徑或直徑未知時。
我以前較注重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來解答,這樣對列式的正確與否一目了然。事實上這樣要求不但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計算的難度。思維能力上的難度體現(xiàn)在根據(jù)公式求圓柱的表面積、體積時,有些條件沒有直接告訴,需要先求出中間數(shù)。如已知底面直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長與半徑,再求出側面積與底面積,最后再求出表面積。教師眼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說由于中間問題多而顯得思維難度大,如果我們一開始認識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幫助學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計算,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難度。教材中的例題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考慮問題求的是側面積、表面積、體積中的哪一種,如果求的是表面積,又應該是由哪些面組成的,是一個底,還是兩個底,還是沒有底。計算上的難度體現(xiàn)在這么長的一個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錯或一個數(shù)據(jù)算錯,整個算式的結果就會算錯。而對待錯誤,一般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很少去對這么長的算式進行整體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個小錯誤,或把其中算錯的那個數(shù)據(jù)進行修正,進而用適當微調的方式進行訂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驟越多,錯誤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訂正錯誤越多,多次訂正得不到正確結論,學生很容易煩燥,并喪失學習的信心。
二、對3.14的處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個問題中,3.14通常要重復計算多次,結果多是幾位小數(shù)。如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別乘150與50,最后是兩積相加。如果我們把3.14看成,在計算時先不與具體的數(shù)字進行計算,到最后統(tǒng)一處理,如上面這一題,如果我們這樣算:,最后只要算200與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這樣就可以減少與3.14相乘的次數(shù),也就減少了出現(xiàn)錯誤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勵學生把帶入算式中計算,甚至允許如果題目結果沒有提出得數(shù)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結果可以保留,讓學生品嘗把帶入算式計算的好處。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現(xiàn)了明顯的好轉,自信又回到了學生的身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計算的興趣及能力。
三、關于圓錐的體積計算中三分之一的處理。
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計算圓錐的體積有幾種公式:,首先看能否與其它數(shù)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積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體積是×20.5×6,可先把與6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是9厘米,高是5厘米,體積是×3.14×9×9×5,可先與9約分。若無法約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數(shù)的積,最后再除以3。這樣盡量減少小數(shù)計算的次數(shù),降低出錯的可能性。
從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我想到了我們教師如何對待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差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差錯是很正常的。對待學生的計算錯誤,教師首先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適當提醒學生是應該的,過分從學生身上查找原因,過分責怪學生不認真、不仔細、習慣不好等等,不但不會對解決問題產(chǎn)生絲毫的幫助,反而會使學生失去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意圖,善于觀察學生,從學生學的過程尋找適合的教法,找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金鑰匙。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二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jù)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我們還常??吹较旅嬉恍┪矬w(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jù)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4.學生練習。
口答練習八第1題。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jù)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3)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shù)看,你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fā)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jù)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三第4、5題。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一
本單元觀察物體,動手操作,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及它們的組成;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歸納出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和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參透數(shù)學的“轉化”思想;初步養(yǎng)成樂于思考、勇于質疑、實事求是等良好品質。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的。圓柱與圓錐都是基本的幾何形體,也是生產(chǎn)、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范圍,增加了形體的知識,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本單元包括圓柱與圓錐的特征、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內容。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使學生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正確計算。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7課時。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
1、通過對圓柱和圓錐知識的復習,進一步熟練解答基本的數(shù)學問題。
2、通過猜想、估算、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應用圓柱圓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靈活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體和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問題。
師:還記得哪些與圓柱圓錐有聯(lián)系的計算公式?
生:回答相聯(lián)系的數(shù)學公式。
師:到底同學們的掌握情況怎樣呢?我們一起來做個搶答練習好嗎?
生:回憶基本知識。
1、搶答練習,請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1)一個圓柱體底面周長12.56米,求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搶答,并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板書。
2、解決數(shù)學問題:
(1) 出示一圓柱圖
師:看到這個圓柱體,你能提出哪些有關圓柱、圓錐的數(shù)學問題?怎樣解答?
競賽的形式來解決,競賽要求:
1、時間3分鐘。
2、請把問題、列式和結果寫下來。比一比看誰的問題最多、列式和結果最正確。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學生匯報;
(半徑是多少?周長是多少?圓柱體的側面積是多少?底面積是多少?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現(xiàn)問題下面改正。
最佳設計方案。
有一張長方形的鐵板長9.42米,寬6.28米。請你設計出一種就地圍裝糧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計)
學生活動,老師巡視。小組成員匯報方案。
師:如果每立方米可裝糧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約可裝多少糧食嗎?
師:剛才同學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驗證、合作、估算中,老師很高興。哪些同學可以得到倉庫保管員的應聘書呢?請來談一談你現(xiàn)在的.心情及感受。
課前思考:
潘老師設計的本課時教案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與以往的復習課有所不同,重在將所學知識以競賽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復習,估計這樣的形式會讓學生對復習產(chǎn)生一些興趣。
因為這一單元涉及到的知識較多,而且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也都比較復雜,所以我們在復習時還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
下面補充這樣幾題:
市民廣場砌了一個圓柱形的噴水池,從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徑是5米,深1.2米。
1.
(1)這個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這個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3)這個水池裝滿水,最多能裝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圍一圈欄桿,欄桿長多少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三
空間幾何體。
總課時。
第2課時。
分課時。
第2課時。
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概念的理解.。
1引入新課。
1.下面幾何體有什么共同特點或生成規(guī)律?
這些幾何體都可看做是一個平面圖形繞某一直線旋轉而成的.。
3.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表示.。
4.旋轉體的有關概念.。
1例題剖析。
例1。
例2指出圖、圖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的幾何體構成的.。
圖圖。
例3。
1鞏固練習。
1.指出下列幾何體分別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
3.充滿氣的車輪內胎可以通過什么圖形旋轉生成?
1課堂小結。
圓柱、圓錐、圓臺和球的有關概念及圖形特征.1課后訓練。
一基礎題。
1.下列幾何體中不是旋轉體的是()。
2.圖中的幾何體可由一平面圖形繞軸旋轉形成,該平面圖形是()。
abcd。
6.如圖是一個圓臺,請標出它的底面、軸、母線,并指出它是怎樣生成的.。
二提高題。
7.請指出圖中的幾何體是由哪些簡單幾何體構成的.。
三能力題。
adcb圖1a圖2dbc。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五
大部分同學在學過新知識之后,都覺得自己對這部分知識沒有問題了,但是一做題就遇到很多問題,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編輯老師整理了這篇小學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圓柱與圓錐課后練習題,希望大家練習!
(1)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展開后的側面一定是個。
(2)一個圓柱體,兩底面之間的距離是10厘米,底面周長是31.4厘米,把這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是()。
(3)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邊長9.42dm的'正方形,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是()。
(4)一個圓柱形的紙筒,它的高是3.14分米,底面直徑是1分米,這個圓柱形紙筒的側面展開圖是()。
a、長方形b、正方形c、圓形。
(5)把一張長6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紙片卷成一個圓柱,并把圓柱直立在桌子上,它的最大容積是()。
(6)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恰好是一個正方形,這個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的比是()。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列舉實例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2、根據(jù)特征總結出圓柱的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整理特征,總結計算表面積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一個圓柱的?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wǎng)絡。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三、強化重點,拓展深化。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七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做一個圓柱的?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wǎng)絡。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三、強化重點,拓展深化。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四、自主檢評,完善提高。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談談這節(jié)課最大的感受:創(chuàng)新、別出心裁。
胡老師真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腦袋,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來執(zhí)教,而我們剛才也領略了許文慧同學的風采,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說說本節(jié)課,《圓柱和圓錐的復習》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及其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說一下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八
生:先找一張長方形的紙,然后把它卷起來。再剪兩個相同的圓做底面。
師:根據(jù)你制作的圓柱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
師:如何制作圓錐?
(一)整理圓柱、圓錐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整理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小結:生活中圓柱、圓錐的物體很多,才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要想設計出圓柱、圓錐的物體,首先要掌握它們的特征。
(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概括出圓錐的特征)。
2、請同學們整理歸納。先說下本單元主要學習哪些內容?
3、師: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單元的內容。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做以點評。
4、匯報點評:有的用圖,有的畫表格,有的做評論,有的裝飾等。
師:根據(jù)這些同學的優(yōu)點,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內容寫在小黑板上,要求簡潔明了,完整還要注意書寫。
生分組整理。
展示:
學生講解,并做點評。比較得出哪個最好。老師用哪個小組的整理當板書。
課本76頁練習.讀題然后完成.
師:通過練習,你這節(jié)課有何收獲?
談談這節(jié)課最大的感受:創(chuàng)新、別出心裁。
胡老師真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腦袋,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來執(zhí)教,而我們剛才也領略了許文慧同學的風采,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說說本節(jié)課,《圓柱和圓錐的復習》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重難點: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課前準備: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及其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說一下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九
1、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2、學生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計算。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4、使學生初步認識球,知道球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1、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3、球的形狀和特征。
1、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準確運用。
2、圓柱、圓錐的體積和容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準確運用。
3、球的不同的切面的大小變化。
1、圓柱…………………..………………………………………….....6課時。
2、圓錐…………………..…………………………………………….3課時。
3、球………...…………………………………………………………1課時。
4、整理和復習…………………………………………………………2課時。
1、圓柱。
圓柱的認識總14(電12)。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認識圓柱,掌握圓柱的特征。
圓柱的側面是曲面,展開后是平面。
長方體形和正方體形的物體各一個,及多個圓柱形的物體,投影片,教材p147圓柱模型紙樣圖。
1、出示一些圓柱的實物。
提問:a、你們看看這些物體跟長方體、正方體的形狀一樣嗎?
b、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感覺它們與長方體有什么不一樣?
(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而圓柱則有一個曲面,有兩個面是圓,從上到下一樣粗細)。
述: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直圓柱,簡稱圓柱。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立體圖形。
2、板書課題:圓柱。
1、生活感知。
提問: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2、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觀察思考:[投影片1]。
板書: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3、圓柱的表面同長方體表面的比較。
提問:a、請仔細看看看看、摸摸,圓柱的表面同長方體表面有什么不同?
(長方體的表面是平面,圓柱的側面是曲面)。
b、如果我把罐頭盒的商標紙,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打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形狀?
c、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投影片2]。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可以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或是一個正方形平面)。
d、展開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的周長有什么關系?
e、展開的長方形的寬與圓柱的高有什么關系?
(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板書: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1、指出下圖中哪個是圓柱體。[投影片3]。
2、p32.做一做2.
3、p32.做一做3.
提問:a、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b、圓柱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仿p147用硬紙做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圓柱展開圖,再將其中一個拼合成圓柱。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
1、知識方面: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的知識,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柱和圓錐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對知識的整理和疏導。
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復習。
開門見山,引出課題圓柱和圓錐,然后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折無底的圓柱,從而引出圓柱的特征及體積。
接著回顧了圓錐的特征及體積,讓學生對知識由直觀現(xiàn)象到抽象概括,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讓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然后分小組匯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構網(wǎng)絡。這樣,學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課本77頁7、8、9題,是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復習題,練習設計具有層次,不但更好的鞏固了圓柱和圓錐的知識,而且使知識進一步升華。
最后老師補充本節(jié)課學生講的不足的地方,讓本節(jié)課的知識更加完整,課堂更加完美。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一
(1)圓錐的高是。圓錐有()條高。
(2)將一個圓錐沿著它的.高平均切成兩半,截面是一個()形。
(3)下圖圓錐的高是()cm。
(4)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把圓錐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
二、填一填。
1.指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圓錐的底面形狀是(),側面是()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二
1、聯(lián)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了解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圓柱和圓柱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同學們的探究欲望。
2、通過觀察、思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
理解并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
最后總結出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的結論。
2、教師出示一個袋子,里面裝著各種物體(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圓錐、圓臺)
游戲規(guī)則:一人上臺摸,并描述你摸到的這個物體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你摸的這個物體的名稱。
師生共同活動。在摸出物體后,教師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引出這節(jié)課要探究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
1、從生活的實景圖中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
從書第2頁找一找的實景圖,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與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圓柱和圓錐,并指名回答。
2、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圓柱、圓錐的特征。
用各種方法,如摸、量、畫等,觀察帶來的圓柱、圓錐形實物,你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用手中的工具驗證你們的猜想。并填寫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
小組合作學習表格:研究對象
你們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們是用怎樣的方法驗證你們的猜想的?把驗證方法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3、小組匯報反饋。
教師抓住幾個關鍵點進行引導:
圓柱的特征:
(1)兩個底面、一個側面。底面是由兩個大小完全相等的圓組成。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
(2)認識圓柱的高,并會測量圓柱的高。如果沒有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教師要示范兩個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圓柱,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高不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圓柱的高(圓柱兩個底面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每條高的長度相等。
圓錐的特征:
(1)由一個底面(圓)、一個側面(曲面)組成。
(2)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引導學生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4、說一說
課本3頁,讓學生再次系統(tǒng)地看一看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拿一個你準備好的圓柱和圓錐,同桌互相說一說它們各部分的名稱。
說一說,在生活中見到的哪些物體的形狀像圓柱、圓錐?指名回答。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三
(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2)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側面積是()平方厘米。
(3)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體的高6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6立方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米。
(5)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一個圓錐體底面直徑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長2米的圓木,截成兩同樣大小的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8)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9)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
(10)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四
(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2)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側面積是()平方厘米。
(3)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體的高6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6立方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米。
(5)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一個圓錐體底面直徑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長2米的圓木,截成兩同樣大小的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8)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9)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
(10)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五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7題,“拓展與實踐”,“評價反思”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理解這些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熟練地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3)小結,板書關系.
2、基本練習:
通過上述兩題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底面積相等、高相等與底面直徑相等高相等之間的區(qū)別。
3、公式推導的深化理解。
(2)學生交流發(fā)言。
(3)教師引導:回憶推導過程,有什么收獲?
二、實踐應用。
1、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數(shù)學知識的合理搭配。
2、先實際測量,再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
分小組測量并計算。
(1)每組先出示一個茶杯,量出有關的數(shù)據(jù),算出茶杯的容積。
(2)給每組提供一個土豆,利用剛才的茶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土豆的體積。
3、解決問題。
討論解決第6題。
根據(jù)學生的解答教師質疑:
題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紙板最少?
學生交流。
討論解決第7題。
評議、交流。
4、完成探索與實踐。
探討、交流。
三、小結。
你有何收獲?評價反思。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整理與練習。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六
年級。
六年級。
主備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課題。
課型。
新授。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教學。
重點。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玉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
難點。
教學。
方法。
分析中歸納解題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與
內
容
設
計
一、復習導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八、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九、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一個曲面。
教學。
反思。
本課時的內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教材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體現(xiàn)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七
教材第18,19頁的例1,完成第19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五的第14題。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1、讓學生從整體上體會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了解圍成圓柱或圓錐的各個面。
2、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認識圓錐的高。
教師準備圓柱體、圓錐體的物體,讓學生收集一些圓柱體、圓錐體的實物。同時讓學生將教科書第125、127頁上的圖沿邊剪下來做成圓柱體、圓錐體。
1、師出示準備的模型圓柱,圓錐,提問,這是什么形體?
師指出:圓柱體簡稱圓柱,圓錐體簡稱圓錐。
2、舉例: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學生舉例)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樣的直圓柱和直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1)談話,請看掛圖,剛我們看到的圓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還有這么扁的,同學們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圓柱,仔細觀察這些圓柱,你發(fā)現(xiàn)這些大小不一的圓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發(fā)表意見,師根據(jù)學生回答適當板書)
(2)驗證發(fā)現(xiàn):上下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剛才同學說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請你想辦法證明一下,這個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可能:a把茶葉筒的蓋頭拿下來比劃b用線繞c用尺亮圓的直徑
(3)師指出:這是沿著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下來的圓柱的平面圖
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板書底面,圖中標出底面)
圍成圓柱的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板書,在圖中標出)
提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師出示裝滿牙簽的牙簽盒讓學生體會)
驗證圓柱的高都相等:把圓柱放在桌角量高,變換角度量高,量出的結果一樣嗎?
(1)談話:某些建筑物的頂部,吃的蛋筒,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請你觀察這些圓錐,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自由交流,師適當板書)
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是一個曲面
(2)看書對照你的發(fā)現(xiàn)是否正確
(3)師指出:圖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邊說邊在圖上標出來)
提問,圓錐的高有幾條?
滾動圓錐,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辨析,這是圓錐的高嗎?那你認為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師出示圖。
(4)指出你手中圓錐各部分名稱。
1、練一練:判斷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
2、練習五第二題,連一連。
3、練習五第三題:先讓學生根據(jù)題意轉一轉,想象一下,再交流。
圓柱的底面半徑與高與長方形小旗有什么關系?
4、拿出硬紙做的圓柱和圓錐,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底面直徑和高,記錄再自備本上。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八
時間3月22號地點辦公室
學科數(shù)學年級辦公室
主發(fā)言人鄭運華發(fā)言主題圓柱教學建議
出席人員數(shù)學教師
缺席人員無
討論內容
1、我們六年級數(shù)學老師圍繞圓柱、圓錐這一單元的教學,就下面幾個方面展開交流:
教學目標:表述要具體、確切,不貪大求全,便于評價。
教師的教學行為:按教學進程,寫出講授、提問、實驗、舉例等教師的行為。
技能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訓練的教學技能是由若干技能要素構成的。對訓練的技能應注明其構成要素。這樣便于檢查教師教學技能的訓練成果,這是訓練教師對教學技能的識別、理解和應用能力的一項內容。
學生學習行為:教師能估計到的、學生在回憶、觀察、回答問題時的預想行為。對學生行為的預先估計是教師在教學中能及時采取應變措施的基礎。
教學媒體:將需要用的教學媒體,按順序注明,以便準備和使用。
時間分配:教學中預計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持續(xù)的時間。
鄭老師:在一堂數(shù)學課中,教師的各種教學技能的應用,對完成教學任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圓錐體積時,不是僅單純地演示用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容器裝三次水倒在圓柱體中,而是在演示前出示了三個圓錐體,分別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用這三個圓錐體容器都去裝水,分別倒在圓柱體中,結果學生不僅清楚地看出當一個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而且能理解為什么要強調“等底等高”,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2、周老師老師
新舊教材的對比
----《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第12冊國標版的《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這節(jié)課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求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還要會計算。
在老教材中這是分為兩課時教學的。
我現(xiàn)在把兩種教材的不同安排進行了對比。
1、老教材第一課時,通過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教材中介紹了把圓柱沿著高將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
而新教材中卻提出了這樣一個新穎的問題:沿著接縫把商標紙剪開,展開后是什么形狀?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總結下來其實也就是沿著高剪,但這樣安排就更好的把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老教材第二課時,著重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并進行計算。
而新教材緊接著在側面積教學的基礎上,先出示了例3,改變了以往先出現(xiàn)表面積的概念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把圓柱展開、畫圖、分析、總結出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前者學生是被動學習,后者變被動為主動,效果較好。
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學生掌握情況也較好。但我總覺得有些地方挖覺得不夠,因為時間來不及。
記得去年教學這兩課時,時間比較充裕,我進行了如下的一些拓展。
1、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除了長方形,還可能是什么圖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識理解掌握之后,他們對于書本上沒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興奮點與關注點。學生自己準備的圓柱,沿高展開后還可能得到正方形,這是一種特殊現(xiàn)象。學生自己得出了與書上不一樣的結果,覺得很興奮。趁著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還可以將圓柱的側面怎樣展開。有的說橫著從中間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對說那還是兩個圓柱。橫剪不行,豎剪過了,還能怎么剪?同學們犯起了愁。在一陣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開之后是什么圖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說是梯形,有人說平行四邊形,帶著種種可能同學們又開始給圓柱穿上一層衣服,然后沿著斜線剪開,結論不用說,平行四邊形展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繼續(xù)用平行四邊形推導側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斜邊?經(jīng)過一番爭論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線。
2、展開之后的圖形可以怎樣還原成圓柱?數(shù)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會展開那只是順向思維,展開后會還原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逆向思維?!伴L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兩種還原方法,那平行四邊形是否也有兩種還原方法?”問題拋出又產(chǎn)生了分歧,很多同學只會按剪開之后的形狀還原,再換個方向豎起來就不行了,總是上下各有兩個尖角,其實這是學生拿平行四邊形的方式有問題,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的斜邊貼到桌子上再還原,這樣就有很多人展開了笑臉?!罢腋[門,怎樣不貼到桌子上也能正確還原?”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只要捏住相鄰的兩個角就能輕松還原了,一句話--角對角。得到結論:只要是平行四邊形一定可以圍成圓柱。
3、我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后,為了加深對公式的理解,我追問: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長方形一定能思圍成一個圓柱嗎?有的學生說:“不能,只有圓的周長與長方形的長相等才能圍成一個圓柱?!币灿械膶W生補充說:“當長方形形的寬等于底面圓周長也能圍成一個圓柱?!庇谑俏铱偨Y說:“是呀我們以后要注意,只要長方形的一條邊和底面圓周長相等時,才能圍成一個圓柱。”
通過圓柱側面展開圖的深入研究,通過圓柱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探討,同學們打開了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維,知道了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面的內容,應深入探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下節(jié)課我要補上上面沒有來得及滲透的內容.
新舊教材的適當對比、研究,取長補短,對教學的成功往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十九
一、填空:
1,把一根圓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這根木料的底面積是()平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比是(),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
4,把一個圓柱體鋼坯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正好得到一個邊長25.12厘米的正方形,圓柱體的高是()厘米。
6,用一個底面積為94.2平方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盛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積為31.4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內,水的高為()。
7,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8,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面積是()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4分米的圓柱形木料鋸成4段后,表面積增加了()。
10,底面半徑2分米,高9分米的圓錐形容器,容積是()毫升。
1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為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積和它的體積比較,容積()體積。
二、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與圓錐體的體積比是3∶1。()。
2,圓柱體的高擴大2倍,體積就擴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大2倍.()。
4,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5,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
三、選擇:(填序號)。
1,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高不變,體積擴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體積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團圓柱體橡皮泥揉成與它等底的圓錐體,高將()。
a、擴大3倍b、縮小3倍c、擴大6倍d、縮小6倍。
四、應用題: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積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圓柱形無蓋鐵皮水桶的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3∶2,底面直徑是4分米。做這樣的2只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shù)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認識圓柱和圓錐的高,并會測量高。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個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一周,會形成什么圖形?(板書課題)。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師: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圓柱、圓錐形狀的物體,大家看,這個茶葉盒的形狀就是圓柱,這個積木的形狀就是圓錐。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者圓錐?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圓柱、圓錐物體的畫面,當去掉這些畫面的顏色和圖案,就得到了圓柱、圓錐的立體圖形。
師:圓柱、圓錐有什么特征呢?
2、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先來研究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同學們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來研究圓柱的特征,看哪個小組合作的好,發(fā)現(xiàn)的多。
(1)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2)介紹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結合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再來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質疑: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側面是粗細均勻的?
(4)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
圓柱的高有多少條?這些高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幣的高叫什么?鋼管橫著放高叫什么?圓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結合實物,師生一起整理圓柱的特征。
(7)誰能結合板書,完整的說一說圓柱的特征。
3、探究圓錐的特征。
(2)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3)說一說圓錐的特征。
4、對比。
三、拓寬應用。
1、圓柱上下面是兩個()的圓形,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
2、圓柱有()個面是彎曲的,圓錐的側面是一個()面。
3、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一個圓柱有()條高。
4、從圓錐的()到()的距離是圓錐的高,一個圓錐有()條高。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一
“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數(shù)學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教學中,教師常常把重心放在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上,常常更多地關注解題方法的優(yōu)劣、解題過程的繁簡。計算則通常歸于一句話:計算要細心,多練自然準確率就高啦。其實不然,某些計算的難度已經(jīng)影響了思維的訓練及效果,譬如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圓錐”。這部分內容素以計算繁雜而成為教學中的一大令人頭疼的章節(jié),相信每一位經(jīng)歷過的教師都有同感。
因為已知了這個教學難點,許多教師和我一樣,會有意識地對這個難點進行突破,讓學生把3.14×1到3.14×9的得數(shù)背下來,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背的結果。還練習了由3.14×1你還能想到哪些算式的結果,拓寬3.14×1到3.14×9計算結果的運用范圍。但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時,學生還是錯誤百出。在訂正過程中,有些學生因此對正確的列式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動搖了對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信心。作為教師,面對這種狀況,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免對自己的“教”進行一番審視,有些方面還真需要改進。
一.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圓錐的體積,如果用綜合算式計算,算式有時很長,特別是半徑或直徑未知時。
我以前較注重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來解答,這樣對列式的正確與否一目了然。事實上這樣要求不但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計算的難度。思維能力上的難度體現(xiàn)在根據(jù)公式求圓柱的表面積、體積時,有些條件沒有直接告訴,需要先求出中間數(shù)。如已知底面直徑和高,求圓柱的表面積,這里需要先求出底面周長與半徑,再求出側面積與底面積,最后再求出表面積。教師眼中比較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說由于中間問題多而顯得思維難度大,如果我們一開始認識不到,不能降低要求,幫助學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計算,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難度。教材中的例題就是分步列式,是有良苦用心的。更何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考慮問題求的是側面積、表面積、體積中的哪一種,如果求的是表面積,又應該是由哪些面組成的,是一個底,還是兩個底,還是沒有底。計算上的難度體現(xiàn)在這么長的一個算式中,如果其中一步列式有差錯或一個數(shù)據(jù)算錯,整個算式的結果就會算錯。而對待錯誤,一般的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很少去對這么長的算式進行整體反思,去改正列式中的一個小錯誤,或把其中算錯的那個數(shù)據(jù)進行修正,進而用適當微調的方式進行訂正,而是全部推倒重算。算的步驟越多,錯誤的概率就越大,常常越訂正錯誤越多,多次訂正得不到正確結論,學生很容易煩燥,并喪失學習的信心。
二、對3.14的處理要掌握巧妙的方法。
一個問題中,3.14通常要重復計算多次,結果多是幾位小數(shù)。如已知圓柱的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求圓柱的表面積.算式是10×3.14×15+(10÷2)×3.14×2。3.14要分別乘150與50,最后是兩積相加。如果我們把3.14看成,在計算時先不與具體的數(shù)字進行計算,到最后統(tǒng)一處理,如上面這一題,如果我們這樣算:,最后只要算200與相乘,那么只要乘一次3.14,這樣就可以減少與3.14相乘的次數(shù),也就減少了出現(xiàn)錯誤的可能性。因此,我鼓勵學生把帶入算式中計算,甚至允許如果題目結果沒有提出得數(shù)保留的要求,最后的結果可以保留,讓學生品嘗把帶入算式計算的好處。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出現(xiàn)了明顯的好轉,自信又回到了學生的身上,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計算的興趣及能力。
三、關于圓錐的體積計算中三分之一的處理。
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計算圓錐的體積有幾種公式:,首先看能否與其它數(shù)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積是20.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體積是×20.5×6,可先把與6約分。如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是9厘米,高是5厘米,體積是×3.14×9×9×5,可先與9約分。若無法約分,就先算出其它各數(shù)的積,最后再除以3。這樣盡量減少小數(shù)計算的次數(shù),降低出錯的可能性。
從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我想到了我們教師如何對待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差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差錯是很正常的。對待學生的計算錯誤,教師首先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適當提醒學生是應該的,過分從學生身上查找原因,過分責怪學生不認真、不仔細、習慣不好等等,不但不會對解決問題產(chǎn)生絲毫的幫助,反而會使學生失去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意圖,善于觀察學生,從學生學的過程尋找適合的教法,找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金鑰匙。
圓柱和圓錐數(shù)學教學計劃篇二十二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jù)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我們還常??吹较旅嬉恍┪矬w(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jù)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4.學生練習。
口答練習八第1題。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jù)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3)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shù)看,你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fā)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jù)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三第4、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