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部電影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和生活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如果你對作品的解讀和闡述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編為你準備的讀后感范文,它們或許能給你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路。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一
這篇文章出自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記敘了自己看過許多陰間的圖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說自己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接下來,講述的就是這個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敘。
可當我看到魯迅介紹的那幾個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難,我和魯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樣。我還依稀記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順”父母,和他們比起來,無非是“聽話”“從命”的做法,以及長大后,給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臥冰求鯉”是晉代王祥的故事?!稌x書·王祥傳》說他的后母喜歡吃魚,經常要王祥到河邊捕魚。有天,天寒地凍,他脫去衣服睡在冰上,準備用體溫化冰捕魚。忽然,冰從中間裂開,倆條鯉魚跳了上來。
不過,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勵效仿的,如“黃香扇巾”之類也并不難,他講述的是黃香九歲喪母,對父親恭敬孝順,夏天先把父親的枕席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床。
以上種。種做法,對當時來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勺鳛?1世紀的人們,喜歡吃魚可以去買;夏天熱、冬天冷都可以開空調。
而現在我們所做的是盡自己的本分,去孝順父母。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自己的子女也會孝順自己。就這樣,“孝”字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二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么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后,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fā)現后,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弊屛覀円黄鹱鲆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三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于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抖男D》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300字6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坝H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鞍倮镓撁住敝兄儆勺晕页32梢安俗鲲埵?,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四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之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狈蚱匏彀褍鹤颖С?,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就應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五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jié)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于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后來父親知道了,說要休了子騫后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后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后母。
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后母,這是何等孝順??!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六
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孝子,如漢代皇帝劉恒,他嘗了舜的湯和藥,他在孝感等地開天辟地。
其中有人,有皇帝,有縣長,不管他們是誰,身份是什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亮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木雕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雕刻了兩個木制雕像供活著的父母崇拜。一天,丁蘭出去了,張叔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向雕像求簽后,得到了“不要借”的回答,于是她如實地回答了張大叔。張大叔非常生氣,斥責雕像并毆打雕像。丁蘭發(fā)現后打了張大叔。丁蘭被衙門抓獲。他哭著向雕像供認。雕像居然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帝解釋了這一場景,丁蘭也被推薦為小蓮。
這本書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
孝順是第一位的,讓我們孝順父母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七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么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后,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fā)現后,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八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擔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鬃釉潛P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九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yǎng)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fā)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fā)。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yǎng)育并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后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
《二十四孝圖》出自魯迅的《追憶散文集早晚》“孝道”它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里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F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纯次覀儸F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么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tài)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F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我們能拿什么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于《二十四孝圖》中對于“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么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于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yōu)槿俗优模⒌朗翘旖浀亓x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于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一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yǎng)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于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僧敃r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fā)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愈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二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狈蚱匏靸鹤颖С觯诳勇?。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三
世上歷史是何其之多,中國的歷史就很多,中國史上有很多個王朝,也有很多個描寫這些王朝的史書,他們加起來就能拼接出中國的歷史。
這里面有關于每個朝代的最精華的一本書的內容,加起來一共有24部書,又稱之為24史?!犊熳x二十四史》是取24史里面最精華的東西編成的,所以叫做《快讀二十四史》。里面每個傳紀第一個是這個人物的生平概括,然后是原文,之后是譯文。
但是受有些時候時代的影響,記載有可能不太全。比如說司馬遷的《史記》吧,當時史記要記載漢武帝幾位皇子的生平,但是因為一場太子謀反案,而有三個加入進來的皇子就不能寫他們的生平了。
當我們在讀這些前人所寫的歷史時,也不免要想一想他們寫史時所要面對的那些困難了。這些困難會對他們寫歷史造成多么大的影響??!但這些,就只能留著去讓后人中的有心人去填補了!要不然,就一直遺憾下去。
可惜的是,今天在讀這本書的,有幾個能體會到當年寫史時史學家的痛苦之處和艱難還有付出的心血結晶呀!他們干什么不好,為什么非要來忍受著失去青春耗費心血的痛苦來寫史呢?尤其是司馬遷,都受了刑了,還要堅持寫史。
這些寫史之人有一部分不是自己的意思,有的是做官,有那種官,專門寫歷史的,還有是繼承父愿,比如說司馬遷。今天的我們讀他們的智慧結晶,也讀他們寫史的故事。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四
《二十四孝》就是講了24個古代和孝順有關的故事。通過學習,對《二十四孝》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也被《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動著。今天我就前段時間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己之見。
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靶ⅰ笔且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云:“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禮記》: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神曲》作者但?。菏澜缟嫌幸环N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雙城記》作者狄更斯曾說過: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人到中年的我,也許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是生命曲線上的極點,站在這兒,來路一覽無余,去路能攪動出動靜的也大致不出其右。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無父母,那就是親人了。家有一老是一寶?,F在社會信仰缺失,太多的人迷信,虔誠到尋訪名剎古寺,拜佛都把腦袋磕破了,恨不得拜遍全世界的廟,我只能說,充其量就是一種修行。家里的父母就是佛,守著佛你不好好拜,卻......
身之發(fā)膚受之于父母,所以我們應該孝順雙親。狄更斯曾說過: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父子之間的感情是一種天然的感情。圣人應用這種天然的感情,對民眾進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兒子對父親的順從,也體現了君臣之間的關系。在“孝”這個偉大的德行中,尊敬父親是最偉大的。兒子對父親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禮。
父愛,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記憶。即便用生命相交換的呼喊,也沒能挽留住我那英年早逝的父親。失去了嚴父,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自從準備今天的材料開始,父親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父親的愛,沒有過多語言,很多人都把父愛比作山,但我卻想把他比作陽光,讓我時時刻刻感受到他的溫暖,久違的記憶一經打開,如滔滔之水,小時候,家里的戶口本都是滿滿的人名,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有求于父親,父親無代價全力以赴,那是城鄉(xiāng)差別較大的時代,只要進了家里的戶口本就是豐衣足食的代名詞。父親很瘦小,但他卻抗起了爺爺奶奶,姥姥全家的重擔,計劃經濟,全國糧票市場上少見,父親都想法設法,給老人寄去,讓他們吃飽,不挨餓,家里的親屬每每講起父親好幾千里地背菜墩子的故事都感嘆不已。父親離開我們整整三十三年,去年父親節(jié)我在親屬的朋友圈里,發(fā)了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我也是偶然成了你的女兒》,又喚起了那久遠的記憶。真切的感受到了子欲養(yǎng)親不待的痛。父親不在了,這輩子做女兒的情分所剩無幾了,所以,我就把更多的孝順傾注到母親身上。
母愛是無私的,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喚,“媽媽”,世界上所有母親的叫法都是通用的,發(fā)聲就是“mama”。父親在世,家里家外都是父親打理,父親一離開,母親連飯都做不好,更別說,一個女人拖著三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還有年邁老人需要贍養(yǎng),物質上的缺衣少食,精神上的無所依托,讓母親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的滋味。鼓勵她前行的動力是責任和擔當!現在母親還經常說,來世千萬不要托生為人,更不能當母親,寧可當一棵小草。那時的生活對母親來說就是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但她常常告誡我們,這個世上,有些動物皮值錢,譬如狐貍;有些動物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骨頭值錢,譬如人。母親言傳身教,讓我們做個不卑不亢,寧折不彎,孝順的人。時刻記住老祖宗的家訓: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也許你們未來生活并不富裕,也許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平臺,也許你正在困境,也許。不論什么條件什么原因,都應該時刻不能忘了盡孝。今年的三八婦女節(jié)。我領母親出去吃飯,桌上,80高齡的母親竟能說出了,“我一輩子沒領過你姥姥出來吃點飯”。我當時就傻了,看來孝順的天性不僅可以傳承,更不分年齡,也沒有陰陽兩隔的局限。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要求“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薦”,校長周其鳳,他也身體力行,其母90歲大壽,長跪母親十分鐘,感謝養(yǎng)育之恩。即便網上飽受非議,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孝,是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秩序。孝,是一代做給一代看,奉行孝道,以身作則,良性循環(huán),上行下效,傳承孝道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父母對子女有舐犢之情子女必須以孝相報。小孝治家,中孝置企,大孝治天下。我們草根行孝,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韜偉略,那么就在可以的范圍內盡一點孝道吧。母愛是天性,但孝道卻是一種選擇!孝往往和順連在一起,我把孝等同于“笑”。對父母笑一下,順著父母的意見行事,一切都會順了?,F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傳統文化傳媒曾做過世界范圍內對母親比較,結果發(fā)現是:中國的媽媽活得太累,太操勞,太勤快,太無私,太會保護孩子,太容易擔心,太容易愧疚,責任心太強,對自己太苛刻,是最具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的?!把蛴泄蛉橹?,鴉有反哺之義”。我們要在孝敬父母的行動中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
盡孝不僅愉悅了老人,也快樂了自己。雙贏!有個親屬,從外地回來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著母親的手,對弟弟妹妹們深情的說:你們多幸福呀,有母親在身邊,都是孩子,高興了,做點好吃點送給母親;不順心時,回家坐在老人旁邊,媽媽可看著你的臉就知道你的情緒,有人幫你排解,聽她嘮叨也是幸福,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yè),到現在50歲了,30年的時間里,當兒子陪媽媽的日子不足100天,有時想給媽媽煮個方便面都是奢望。心生愧疚呀。母親聽了,馬上說:我挺好的,現在知足,你好好做你的工作,只要你順利,我就高興。這個老母親她不懂忠君就是盡孝的大道理。但她知道:即便50歲,事業(yè)有成的兒子也是他的牽掛。她舍棄兒孫繞膝的幸福,也要成全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愿望。母愛沒有因為年齡、地位而有所改變。
盡孝,就是要給予父母原諒和理解。我有個事業(yè)非常成功的朋友,一次聚會,他慷慨激昂說到,“我走到今天,父母沒管我一點,都是我自己打拼的?!币苍S他說的是他的事業(yè)之途,但他忽略了,孩子的優(yōu)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過后問他,既然你父母沒管你,你也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用管他們唄,他笑了,我孝不孝順你們不知道呀,朋友們都知道,他母親雙目失明,習慣睡火炕,他太胖了,彎不下腰,所以跪著給母親燒炕。起來之后都氣喘噓噓的。只要入冬,他不管多忙,雷打不動。即便有應酬,也是先“請假”回家燒炕,他趕緊補充一句,我這話是說的不對哈,這種場合說就說了吧,如果是生意場,對方這么說,生意就免談了。劉備在臨終前對他兒子說過千古名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以,我們任何時候不要忘了自己來路,孝順也需要謹言慎行。
養(yǎng)育之恩,恩深似海,無以回報,了解父母衣食住行的顧慮,讓其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給予心理上的慰藉和物質上的滿足,讓他們以子女為榮,這些都是我們做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細微之處見真情,冷暖之中現孝心。
及時行孝,就是要懂得時間有限和珍貴??傄詾閬砣辗介L,總以為機會常有,卻不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親情也是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還有,生命本身隱藏著不堪一擊的脆弱。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長不遠的路。也許今天圍著餐桌的父母,明天將無蹤可尋。上天只賜予了我們一次緣分,如果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在珍貴的日子里,與父母好好相處,噓寒問暖,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和痛苦。
我曾經參加過潛能培訓班,其中就有一堂感恩父母的課,幾乎所有學員都痛哭流涕,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恨不得長了翅膀飛回家中,回家后第一時間給父母洗腳,買平日不舍得買的食品孝順父母。但沒堅持幾天就忘了。所以孝順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及時行孝,就是要重視生活每時和每處。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后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得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及時行孝,就是要勉勵自己勤奮和上進。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心里向父母發(fā)過“孝”的宏愿——這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愿望當然是好的,可恰恰是這個好的愿望讓我們誤以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頭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錦還鄉(xiāng),就是要風光無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當主席的兒子和種土豆的兒子是一樣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與茅屋,美味與粗糧,華衣與舊襖,都是等值的。只要我們健康、平安、努力、進步,父母就會無限的寬慰。如果我們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那他們就更加知足了。
行孝還要學會止語,行孝要學會拆解語言,把看不慣的放進心里,不把聽不順的擱在腦袋里。行孝要學會尊重老人的固有習慣,陪伴老人就像陪伴孩子一樣,需要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批評。老人愛說車轱轆話,即便故事都聽了七八十遍,也要一言不發(fā)的聽著重復老人講,一點都不打斷,只是不時的點頭認可就可以。行孝要避免愚孝,一個勁的附和老人,不會辨證的接受,不懂得揚棄。行孝還需要色難,小時候我們是看著父母臉上的喜怒哀樂長大的,父母老了,可不要讓他們看著我們的臉色,決定一天的心情。繼承傳統孝道文化,是建立現代文明社會所必須的。
天下的子女們,及時行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唯愿歲月靜好,父母不老。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五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動,現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業(yè)有困難能給予幫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時候端上一杯熱水,孝,大到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讓父母終身受益,小到只是在節(jié)假日給父母干一些家務。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懷橘遺親》。
現在我想對大家說一句話:“百善孝為先”。所以請從現在開始,好好孝順你的父母長輩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六
前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史》這本書,書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講述了時間在古時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時,速度與時間的把握成為了制勝很關鍵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隊能夠大破敵軍從而取得勝利。它使我對時間有了新的觀念。
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軍大敗袁紹,袁紹從此一病不起,幾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團開始分裂,長子袁譚聯合曹操殺了袁尚的大將、奪了他的地盤。隨后袁譚在與曹操的斗爭中兵敗被殺。袁氏兄弟只好逃入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地區(qū)。
曹操率軍出征,郭嘉見大軍進行緩慢便對曹操說:“兵貴神速,我軍現在是遠征千里偷襲敵人,帶著這么多的軍用物資,行軍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軍用物資,讓士兵輕裝前進,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發(fā)起突襲?!辈懿儆X得郭嘉說得有理,就命令部隊輕裝前進,果然取得大勝。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現在我們的緊張生活很需要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加緊,我們應該很快的適應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要想享受這種生活就必須把握節(jié)奏,珍惜時間,該干什么快干什么。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我們進入了初二,面對著中考的壓力,我們珍惜時間就是珍惜自由學習、復習的時間。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一
這篇文章出自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記敘了自己看過許多陰間的圖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說自己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接下來,講述的就是這個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敘。
可當我看到魯迅介紹的那幾個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難,我和魯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樣。我還依稀記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順”父母,和他們比起來,無非是“聽話”“從命”的做法,以及長大后,給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臥冰求鯉”是晉代王祥的故事?!稌x書·王祥傳》說他的后母喜歡吃魚,經常要王祥到河邊捕魚。有天,天寒地凍,他脫去衣服睡在冰上,準備用體溫化冰捕魚。忽然,冰從中間裂開,倆條鯉魚跳了上來。
不過,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勵效仿的,如“黃香扇巾”之類也并不難,他講述的是黃香九歲喪母,對父親恭敬孝順,夏天先把父親的枕席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暖床。
以上種。種做法,對當時來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勺鳛?1世紀的人們,喜歡吃魚可以去買;夏天熱、冬天冷都可以開空調。
而現在我們所做的是盡自己的本分,去孝順父母。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自己的子女也會孝順自己。就這樣,“孝”字就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二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么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后,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fā)現后,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弊屛覀円黄鹱鲆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三
我幸運地讀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圖》對于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并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并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這本書主要技記述了作者對封建社會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抖男D》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給予了尖銳的抨擊,給了我很大的心靈震撼!
《二十四孝圖》讀后感300字6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坝H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鞍倮镓撁住敝兄儆勺晕页32梢安俗鲲埵?,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四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之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能夠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狈蚱匏彀褍鹤颖С?,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就應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五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jié)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于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后來父親知道了,說要休了子騫后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后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后母。
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后母,這是何等孝順??!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六
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這本書介紹了一些著名的孝子,如漢代皇帝劉恒,他嘗了舜的湯和藥,他在孝感等地開天辟地。
其中有人,有皇帝,有縣長,不管他們是誰,身份是什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亮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木雕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去世了,他雕刻了兩個木制雕像供活著的父母崇拜。一天,丁蘭出去了,張叔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向雕像求簽后,得到了“不要借”的回答,于是她如實地回答了張大叔。張大叔非常生氣,斥責雕像并毆打雕像。丁蘭發(fā)現后打了張大叔。丁蘭被衙門抓獲。他哭著向雕像供認。雕像居然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帝解釋了這一場景,丁蘭也被推薦為小蓮。
這本書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
孝順是第一位的,讓我們孝順父母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七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恒;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么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后,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fā)現后,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八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擔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鬃釉潛P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九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yǎng)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fā)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fā)。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yǎng)育并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后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
《二十四孝圖》出自魯迅的《追憶散文集早晚》“孝道”它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里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F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纯次覀儸F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么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tài)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F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臥冰求鯉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后,果然病愈。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我們能拿什么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于《二十四孝圖》中對于“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么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于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yōu)槿俗优模⒌朗翘旖浀亓x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于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翱棠臼掠H”、“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對母極孝。后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應該懂得理解長輩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長輩。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一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yǎng)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于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僧敃r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fā)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愈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二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fā)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yǎng)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yǎng)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糧食好供養(yǎng)母親?!狈蚱匏靸鹤颖С觯诳勇?。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三
世上歷史是何其之多,中國的歷史就很多,中國史上有很多個王朝,也有很多個描寫這些王朝的史書,他們加起來就能拼接出中國的歷史。
這里面有關于每個朝代的最精華的一本書的內容,加起來一共有24部書,又稱之為24史?!犊熳x二十四史》是取24史里面最精華的東西編成的,所以叫做《快讀二十四史》。里面每個傳紀第一個是這個人物的生平概括,然后是原文,之后是譯文。
但是受有些時候時代的影響,記載有可能不太全。比如說司馬遷的《史記》吧,當時史記要記載漢武帝幾位皇子的生平,但是因為一場太子謀反案,而有三個加入進來的皇子就不能寫他們的生平了。
當我們在讀這些前人所寫的歷史時,也不免要想一想他們寫史時所要面對的那些困難了。這些困難會對他們寫歷史造成多么大的影響??!但這些,就只能留著去讓后人中的有心人去填補了!要不然,就一直遺憾下去。
可惜的是,今天在讀這本書的,有幾個能體會到當年寫史時史學家的痛苦之處和艱難還有付出的心血結晶呀!他們干什么不好,為什么非要來忍受著失去青春耗費心血的痛苦來寫史呢?尤其是司馬遷,都受了刑了,還要堅持寫史。
這些寫史之人有一部分不是自己的意思,有的是做官,有那種官,專門寫歷史的,還有是繼承父愿,比如說司馬遷。今天的我們讀他們的智慧結晶,也讀他們寫史的故事。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四
《二十四孝》就是講了24個古代和孝順有關的故事。通過學習,對《二十四孝》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也被《二十四孝》的故事感動著。今天我就前段時間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感受,一己之見。
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靶ⅰ笔且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云:“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禮記》: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神曲》作者但?。菏澜缟嫌幸环N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十九世紀英國作家,《雙城記》作者狄更斯曾說過: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人到中年的我,也許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是生命曲線上的極點,站在這兒,來路一覽無余,去路能攪動出動靜的也大致不出其右。有父母,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無父母,那就是親人了。家有一老是一寶?,F在社會信仰缺失,太多的人迷信,虔誠到尋訪名剎古寺,拜佛都把腦袋磕破了,恨不得拜遍全世界的廟,我只能說,充其量就是一種修行。家里的父母就是佛,守著佛你不好好拜,卻......
身之發(fā)膚受之于父母,所以我們應該孝順雙親。狄更斯曾說過: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父子之間的感情是一種天然的感情。圣人應用這種天然的感情,對民眾進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兒子對父親的順從,也體現了君臣之間的關系。在“孝”這個偉大的德行中,尊敬父親是最偉大的。兒子對父親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禮。
父愛,對于我來說,就是一種記憶。即便用生命相交換的呼喊,也沒能挽留住我那英年早逝的父親。失去了嚴父,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自從準備今天的材料開始,父親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父親的愛,沒有過多語言,很多人都把父愛比作山,但我卻想把他比作陽光,讓我時時刻刻感受到他的溫暖,久違的記憶一經打開,如滔滔之水,小時候,家里的戶口本都是滿滿的人名,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有求于父親,父親無代價全力以赴,那是城鄉(xiāng)差別較大的時代,只要進了家里的戶口本就是豐衣足食的代名詞。父親很瘦小,但他卻抗起了爺爺奶奶,姥姥全家的重擔,計劃經濟,全國糧票市場上少見,父親都想法設法,給老人寄去,讓他們吃飽,不挨餓,家里的親屬每每講起父親好幾千里地背菜墩子的故事都感嘆不已。父親離開我們整整三十三年,去年父親節(jié)我在親屬的朋友圈里,發(fā)了一篇紀念父親的文章,《我也是偶然成了你的女兒》,又喚起了那久遠的記憶。真切的感受到了子欲養(yǎng)親不待的痛。父親不在了,這輩子做女兒的情分所剩無幾了,所以,我就把更多的孝順傾注到母親身上。
母愛是無私的,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喚,“媽媽”,世界上所有母親的叫法都是通用的,發(fā)聲就是“mama”。父親在世,家里家外都是父親打理,父親一離開,母親連飯都做不好,更別說,一個女人拖著三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還有年邁老人需要贍養(yǎng),物質上的缺衣少食,精神上的無所依托,讓母親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的滋味。鼓勵她前行的動力是責任和擔當!現在母親還經常說,來世千萬不要托生為人,更不能當母親,寧可當一棵小草。那時的生活對母親來說就是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但她常常告誡我們,這個世上,有些動物皮值錢,譬如狐貍;有些動物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骨頭值錢,譬如人。母親言傳身教,讓我們做個不卑不亢,寧折不彎,孝順的人。時刻記住老祖宗的家訓:人家不論貧富、貴賤,只內外勤謹,守禮畏法,尚謙和重廉恥,便是好人家。也許你們未來生活并不富裕,也許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平臺,也許你正在困境,也許。不論什么條件什么原因,都應該時刻不能忘了盡孝。今年的三八婦女節(jié)。我領母親出去吃飯,桌上,80高齡的母親竟能說出了,“我一輩子沒領過你姥姥出來吃點飯”。我當時就傻了,看來孝順的天性不僅可以傳承,更不分年齡,也沒有陰陽兩隔的局限。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要求“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薦”,校長周其鳳,他也身體力行,其母90歲大壽,長跪母親十分鐘,感謝養(yǎng)育之恩。即便網上飽受非議,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孝,是一代一代的傳承,能讓我們在這個迅疾變化的時代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秩序。孝,是一代做給一代看,奉行孝道,以身作則,良性循環(huán),上行下效,傳承孝道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父母對子女有舐犢之情子女必須以孝相報。小孝治家,中孝置企,大孝治天下。我們草根行孝,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韜偉略,那么就在可以的范圍內盡一點孝道吧。母愛是天性,但孝道卻是一種選擇!孝往往和順連在一起,我把孝等同于“笑”。對父母笑一下,順著父母的意見行事,一切都會順了?,F實生活中的我們,往往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傳統文化傳媒曾做過世界范圍內對母親比較,結果發(fā)現是:中國的媽媽活得太累,太操勞,太勤快,太無私,太會保護孩子,太容易擔心,太容易愧疚,責任心太強,對自己太苛刻,是最具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的?!把蛴泄蛉橹?,鴉有反哺之義”。我們要在孝敬父母的行動中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
盡孝不僅愉悅了老人,也快樂了自己。雙贏!有個親屬,從外地回來看望年事已高的老人,把著母親的手,對弟弟妹妹們深情的說:你們多幸福呀,有母親在身邊,都是孩子,高興了,做點好吃點送給母親;不順心時,回家坐在老人旁邊,媽媽可看著你的臉就知道你的情緒,有人幫你排解,聽她嘮叨也是幸福,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yè),到現在50歲了,30年的時間里,當兒子陪媽媽的日子不足100天,有時想給媽媽煮個方便面都是奢望。心生愧疚呀。母親聽了,馬上說:我挺好的,現在知足,你好好做你的工作,只要你順利,我就高興。這個老母親她不懂忠君就是盡孝的大道理。但她知道:即便50歲,事業(yè)有成的兒子也是他的牽掛。她舍棄兒孫繞膝的幸福,也要成全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愿望。母愛沒有因為年齡、地位而有所改變。
盡孝,就是要給予父母原諒和理解。我有個事業(yè)非常成功的朋友,一次聚會,他慷慨激昂說到,“我走到今天,父母沒管我一點,都是我自己打拼的?!币苍S他說的是他的事業(yè)之途,但他忽略了,孩子的優(yōu)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我過后問他,既然你父母沒管你,你也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用管他們唄,他笑了,我孝不孝順你們不知道呀,朋友們都知道,他母親雙目失明,習慣睡火炕,他太胖了,彎不下腰,所以跪著給母親燒炕。起來之后都氣喘噓噓的。只要入冬,他不管多忙,雷打不動。即便有應酬,也是先“請假”回家燒炕,他趕緊補充一句,我這話是說的不對哈,這種場合說就說了吧,如果是生意場,對方這么說,生意就免談了。劉備在臨終前對他兒子說過千古名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以,我們任何時候不要忘了自己來路,孝順也需要謹言慎行。
養(yǎng)育之恩,恩深似海,無以回報,了解父母衣食住行的顧慮,讓其生老病痛有所依靠,給予心理上的慰藉和物質上的滿足,讓他們以子女為榮,這些都是我們做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細微之處見真情,冷暖之中現孝心。
及時行孝,就是要懂得時間有限和珍貴??傄詾閬砣辗介L,總以為機會常有,卻不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親情也是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還有,生命本身隱藏著不堪一擊的脆弱。一個“孝”字,上為老,下為子,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長不遠的路。也許今天圍著餐桌的父母,明天將無蹤可尋。上天只賜予了我們一次緣分,如果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在珍貴的日子里,與父母好好相處,噓寒問暖,也就不會有太多遺憾和痛苦。
我曾經參加過潛能培訓班,其中就有一堂感恩父母的課,幾乎所有學員都痛哭流涕,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恨不得長了翅膀飛回家中,回家后第一時間給父母洗腳,買平日不舍得買的食品孝順父母。但沒堅持幾天就忘了。所以孝順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及時行孝,就是要重視生活每時和每處。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后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得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及時行孝,就是要勉勵自己勤奮和上進。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心里向父母發(fā)過“孝”的宏愿——這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愿望當然是好的,可恰恰是這個好的愿望讓我們誤以為:要行孝,就是要出人頭地,就是要功成名就,就是要衣錦還鄉(xiāng),就是要風光無限。殊不知,在父母那里,當主席的兒子和種土豆的兒子是一樣的,而在“孝”的天平上,豪宅與茅屋,美味與粗糧,華衣與舊襖,都是等值的。只要我們健康、平安、努力、進步,父母就會無限的寬慰。如果我們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那他們就更加知足了。
行孝還要學會止語,行孝要學會拆解語言,把看不慣的放進心里,不把聽不順的擱在腦袋里。行孝要學會尊重老人的固有習慣,陪伴老人就像陪伴孩子一樣,需要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批評。老人愛說車轱轆話,即便故事都聽了七八十遍,也要一言不發(fā)的聽著重復老人講,一點都不打斷,只是不時的點頭認可就可以。行孝要避免愚孝,一個勁的附和老人,不會辨證的接受,不懂得揚棄。行孝還需要色難,小時候我們是看著父母臉上的喜怒哀樂長大的,父母老了,可不要讓他們看著我們的臉色,決定一天的心情。繼承傳統孝道文化,是建立現代文明社會所必須的。
天下的子女們,及時行孝吧,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光陰!唯愿歲月靜好,父母不老。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五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后很感動,現在我知道了孝是什么:孝是在父母事業(yè)有困難能給予幫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時候端上一杯熱水,孝,大到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讓父母終身受益,小到只是在節(jié)假日給父母干一些家務。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懷橘遺親》。
現在我想對大家說一句話:“百善孝為先”。所以請從現在開始,好好孝順你的父母長輩吧!
二十四孝讀后感初中篇十六
前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史》這本書,書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講述了時間在古時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時,速度與時間的把握成為了制勝很關鍵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隊能夠大破敵軍從而取得勝利。它使我對時間有了新的觀念。
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軍大敗袁紹,袁紹從此一病不起,幾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團開始分裂,長子袁譚聯合曹操殺了袁尚的大將、奪了他的地盤。隨后袁譚在與曹操的斗爭中兵敗被殺。袁氏兄弟只好逃入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地區(qū)。
曹操率軍出征,郭嘉見大軍進行緩慢便對曹操說:“兵貴神速,我軍現在是遠征千里偷襲敵人,帶著這么多的軍用物資,行軍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軍用物資,讓士兵輕裝前進,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發(fā)起突襲?!辈懿儆X得郭嘉說得有理,就命令部隊輕裝前進,果然取得大勝。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現在我們的緊張生活很需要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加緊,我們應該很快的適應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要想享受這種生活就必須把握節(jié)奏,珍惜時間,該干什么快干什么。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我們進入了初二,面對著中考的壓力,我們珍惜時間就是珍惜自由學習、復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