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浮生六記讀后感(模板13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思考和感悟,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一種記述與回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精彩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深入閱讀和理解書籍,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題和思想。其次,在寫讀后感時,可以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分享自己對書籍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受。此外,讀后感可以包含對書籍中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評價和思考。不僅要進行客觀的分析,還可以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展示個人獨特的思維和見解。最后,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dāng)加入一些細節(jié)和引用,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通過這樣的寫作方式,我們可以寫出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在以下范文中,你會看到不同讀者對同一本書的不同解讀,希望能給你拓寬視野。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一
    最近在看《浮生六記》,為沈復(fù)的人生感慨不已。
    《浮生六記》記錄的是兩百年前,一個落魄書生對自己那段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經(jīng)歷的回憶。
    沈復(fù)出身于幕僚家庭,幼時也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其妻陳蕓,和他亦是青梅竹馬。幼時相識,后來順利結(jié)為連理,二人舉案齊眉,夫妻生活充滿樂趣。
    年輕時的生命,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時不知這世間究竟有多少凄風(fēng)苦雨,要將這花朵打落?走過溫暖的春,熱情的夏,逐漸看到秋風(fēng)蕭瑟,冰凍大地。
    后來,變故叢生。
    因為種種瑣事,蕓娘失歡于婆婆,得罪了公公,甚至被公公怒斥,讓沈復(fù)休掉妻子。最終并未施行,但也要求夫婦二人搬出家門,自謀生路。
    這個小家庭本就經(jīng)濟拮據(jù),搬出后更是入不敷出。又因擔(dān)保朋友借債事宜,被債主討債,并罵上門去。夫婦二人不得不投靠親友,移居鄉(xiāng)村。當(dāng)時,他們的女兒十幾歲,匆忙之中許了人家;兒子剛剛十歲,只得留于家中。一家人各處分散,長時難以想見。其間悲苦,不難想象。
    蕓娘身體也大不如前,如今又要寄居別家,更是苦上加苦,連沈復(fù)這個男人都禁不住落淚。人在屋檐下,并非長久之計,沈復(fù)也謀劃著外出找事做。二人想到多年前資助過的一個遠親,就決定去試試運氣。于是,沈復(fù)背上行囊,帶上干糧,先是步行,后又乘船,前去找尋。路上,缺衣少食,連壺?zé)嵘淼木贫忌岵坏煤?。幸虧遇到一個故人,因為沈復(fù)之前幫助過他,一路為沈復(fù)提供吃住,帶他找到了遠親。遠親資助了他,他也在那里找了份文職工作,終于可以有些許收入。當(dāng)他覺得暫時穩(wěn)定,就把蕓娘也接了過來。好日子還沒開始,他所在的部門又被裁員十五人,而他并無根基人脈,又成無業(yè)之人。
    看到這里,夜已深,合上書本,心中難以平靜。
    我仿佛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一個充滿憧憬的青年,和一個顛沛流離的中年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愈走愈荒涼。
    讀完此書,讓人不禁想到我少時讀的《活著》,男主人翁富貴一生坎坷的命運,地主家族的沒落,父親含恨而終;小兒子因為獻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和女婿也相繼意外而亡,妻子病逝,就連唯一的外孫也被豆子撐死,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就留他獨自坐在田間回想自己的人生;亦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放棄了他念念不忘的田潤葉;孫少平也失去他最愛的田曉霞,最后在礦地出事而毀容。少時讀了,只覺得義憤難平,不應(yīng)該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嗎?后來長大了才發(fā)現(xiàn)王子和公主可能會因為異國而分手,柴米油鹽、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常態(tài)。
    生活的魑魅魍魎蠢蠢欲動,似乎一張口,就會把每個脆弱的心靈吞噬下去。
    誰的人生不艱難?我們也只能含著淚,帶著笑,縱使?jié)M身傷痕,依然摸爬滾打。正如歌中所唱“從前初識這世間,萬般流連,看著天邊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湯蹈火去走它一遍。如今走過這世間,萬般流連,翻過歲月不同側(cè)臉,措不及防闖入你的笑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二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fù)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nèi)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fēng)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著沈復(fù)一生經(jīng)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fā)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舊世其間,體味著人生百態(tài)。沈復(fù)的心里始終懷念著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jīng)歷戰(zhàn)亂、饑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復(fù)在經(jīng)歷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jīng)明白了我以前對于生活過于淺薄的理解,我應(yīng)該改變我的人生態(tài)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yīng)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zhuǎn)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閑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dān)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三
    蕓娘不但可愛,更是個聰明賢惠的才女,她喜歡李太白詩,言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她與三白聊天多涉文辭書畫、園藝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貴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鄉(xiāng)間避暑期間,面對一派田園風(fēng)光,蕓娘欣喜對丈夫說道:他年當(dāng)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銹,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這樣的女子,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呢,無怪乎歷代文人均喜置書在側(cè),閑來品讀,確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將其翻譯成英文的林語堂曾對友人說,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當(dāng)真是夫復(fù)何求!
    再說沈三白,也是頗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歲時隨母歸寧,第一次見到蕓娘,就跟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愛情的成分,禮教之下,愛情所處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廂紅樓,梁祝孔雀,那個時代,十三歲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諾,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與禮教的叛逆與抗爭。他在后文中多處提到二人情癡,于此亦可見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憫其情愛之切,母親也喜歡自己這個柔和的侄女,便勻了兩人婚事。十八歲那年,喜結(jié)連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膠似漆,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甚,不可以言語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閨房之樂,毫不思進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紹興趙省齋受業(yè),與蕓娘暫別,恍同林鳥失群,天地異色,三個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無心學(xué)業(yè)。后終得先生之力得返遣歸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見更是握手未通片語,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責(zé)三白之不思進取,蕓娘之不加勸勉。乾隆年間,太平盛世,理當(dāng)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脫功名淡然處世的性格,他的所有愛好都與自然藝術(shù)相關(guān)(喜愛插花園藝),這樣的人讓他身處功名利場,豈非鳥困牢籠,魚囚淺灘。再則,人生在世,功名利祿英雄偉業(yè),也不過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陰陽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余外物值鳥耳!是故,三白寫《浮生六記》,言語性靈淡真,皆記夫妻平日生活瑣事,卻于此細碎事中方顯其真性情。滄浪亭之閑居諧趣,蕭爽樓之寄居雅樂,東高山之困頓潦倒,夫妻二人始終無怨無悔,相依相靠。
    雖然沈三白不拘禮法,妻以禮侍之,會厭之曰:‘卿欲以禮縛我耶?但終究還有些軟弱與妥協(xié)。比如在云游一事上,雖有心想與蕓娘相與訪名山,搜勝跡,遨游天下,卻惜其雌而伏、茍能化女為男云云。而其最大之不是在于無力養(yǎng)家而致使隆冬無裘,妻女受寒,妻得頑疾而無錢醫(yī)藥,終是英年早逝,死生相望。及至二人悲痛永訣,兩情淚眼相持,一個溫言撫慰,一個囑托不休,一字一淚,一字一血,當(dāng)事者痛腸欲裂,讀者也隨之而慟倒。最后蕓乃執(zhí)余手而更欲有眼,僅斷續(xù)疊言‘來世’二字,忽發(fā)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干,一靈縹緲,竟而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dāng)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我常想,一見鐘情的愛情,兩個人身上該是有著前世愛情的印記,今生見了面,看到了印記,便會再續(xù)前緣。希望蕓娘與三白來生還能再見,再結(jié)夫妻,或會如三白所言來世卿當(dāng)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四
    小時候由于條件所限,想讀書而書太少。上大學(xué)后,看著琳瑯滿目的圖書館藏書,真的體會到“書?!钡母杏X,理解了“汗牛充棟”的真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讀書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奢侈的事情。因為一是要有時間,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機拿起書本。南京大學(xué)的莫礪鋒老師說手機的罪惡“罄竹難書”,我覺得也是。
    “目耕緣”這個名字起得真好。把讀書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獲。此次,能夠參加《浮生六記》讀書會,真的深感榮幸。
    《浮生六記》是早就讀過的`。此次參加讀書會,又精讀了一遍。但是剛拿到書的時候,翻開來,竟然有譯文,讓我吃驚不小。文言文成為“外語”已經(jīng)是一種現(xiàn)實。不用說沒有句讀的原典,就是校點好的名著,除了專業(yè)人士,能讀懂的普通讀者也真的不多。我總是覺得這不是什么好事。我們常說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連這個文化的載體都無法識讀,又怎么去傳承她?所以國學(xué)或者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加強。在書本中“目耕”的這種閱讀方式,也必須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無論發(fā)達還是平凡,站在歷史長河的岸邊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無聞,來自塵,歸于塵?可是沈復(fù)不是,因為他有《浮生六記》。雖然《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二記已佚,我們?nèi)匀粡乃娴乃挠浿械玫綍牡囊恍?、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羨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悵然若失的遺憾以及從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靜靜的思考以及實實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記》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覺得這種推崇不是這本書有多大的文學(xué)或者史料價值,恰恰是因為我們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一個普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但這些卻讓我們內(nèi)心得到安慰。
    我們的時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寫信、寫感想。qq的說說或者微信的朋友圈,發(fā)的人也不多。因為在這個時代,敞開心扉、袒露心跡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記》告訴我們,要目耕,要手寫。要多讀好書,養(yǎng)心養(yǎng)德;要多寫人生平凡事,會舒心順氣。人各有長處,我們普通的認識,也許就是他人尋覓良久的妙法。或者,我們的經(jīng)歷也可以成為鼓勵他人前行、奮斗的素材。
    浮生不浮皆賴文字,真情實感才可以得到共鳴。讓我們在目耕緣讀書會的帶領(lǐng)下,閱讀經(jīng)典,品味人生,向著真、善、美,堅定前行。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五
    名為六記,后兩記遺失,現(xiàn)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fēng)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xiāng)間更勝一籌。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yǎng)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zé),于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茍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fù)是無愧于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chǎn)!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fù)同學(xué)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后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shù)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shù)人資質(zhì)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調(diào),都想法設(shè)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fù)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盡興攀高、驚的導(dǎo)游瞠目結(jié)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tài)確實值得稱贊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赡苁赂舳嗄?,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zé)問和不平,對官場茍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于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里的,或者說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游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里吧!
    閱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于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后連貫,才能理解其內(nèi)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jīng)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xiàn)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xiàn)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jīng)基本不用了。
    細細查看,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耙选爆F(xiàn)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jīng)、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學(xué)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后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后來”。“倩”字現(xiàn)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雇—雇請)。漢語還真是復(fù)雜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六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沖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fù)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fù)居于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筑。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里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復(fù),而是他的妻子陳蕓。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蕓,我想,是中國文學(xué)中最可愛的女人?!保|娘的可愛之處在于,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xué)會吟詩作對,對于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shè)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nèi)置中五六只瓷碟,裝上飯菜,如裝于花瓣中。蕓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fù)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蕓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fù)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后遇到憨園,蕓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fù)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后來蕓娘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xué),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guān)系,而于正式男女關(guān)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tǒng)之詞,概括言之而已?!币话闳瞬粫戦|事,夫婦生活,而沈復(fù)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后來,沈復(fù)仕途坎坷,蕓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蕓娘仍為沈復(fù)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蕓娘紅顏薄命,沈復(fù)漂泊各地。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七
    吳言生。
    鷓鴣天。
    爛漫性靈絕代稀,
    天涯攜手訪幽奇。
    浮生哀樂花經(jīng)眼,
    塵世悲歡只自知。
    情已懺,
    意猶癡,
    秋風(fēng)紅葉獨眠時。
    他生若續(xù)此生夢,
    踏遍煙霞慰所思。
    佛說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而浮生若夢,假有百年之身,相聚相親相愛之時不過幾年。多少人同床異夢,多少人視若仇人,相互撕殺到幾時,多少人卻舉起屠刀。我們耗盡所有,筋疲力竭。愛情的火焰像魔鬼的假面誘惑,多少人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般壯烈,多少轟轟烈烈的愛情,卻慘淡收場。偉人,凡人,誰也脫不開一個情字。人因情緣際會而呱呱出場。卻又奔赴愛的盛宴,而圍城內(nèi)的人卻終想出來。
    沈復(fù)與蕓兒的念,因早早失去,還未演完的戲劇高潮卻退罷演,留下多少期待與遺憾。
    沈復(fù)與蕓兒在最美的時節(jié)相擁,十八歲。兩顆浪漫而有趣的心漫步塵世。何其幸。
    蕓兒的知性,活潑,聰慧,是個可人兒,其智慧與心襟遠甚古人,也許是未來穿越古代的。與沈復(fù)她是幸福的,沈復(fù)給了她自由,平等,不僅是閨房之樂,生活之樂,靈魂之樂,他們像朋友,像閨蜜,像情人,像夫妻。在古代三從四德的時期,別人門口的風(fēng)景都未看過。蕓兒卻可女扮男妝出行,也可與沈先生斗酒吟詩,互掐互搬磚。更可與眾友一起,吟詩出游飲酒。蕓兒亦是太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竟奇葩到投其所好,選妾,為家公引妾,而失了本分,是猶過也,魚兒認為,報孝不是無原則地投其所好,更不因執(zhí)于此念而終。此點蕓兒有義有情有癡有愚有執(zhí)。甚至強求。后來落魄如此亦是自受。人福大多而不堪承受矣。人生得意莫盡歡,且留一線失意時。蕓兒幸而何其不幸。世人男人薄悻太多,,蕓兒不必對他們太好。家公是,反目冷血,蕓兒不是女子應(yīng)是男子,而錯生女兒身了。作為沈復(fù)妻子,蕓兒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作為社會人,我們有度有序,可以獨立個體的存在,又要兼顧大體。
    沈復(fù)雖有之才,有趣,胸中有墨,有義有情。卻是自私的享樂型男。他除了享樂還是享樂。魚兒不敢茍同。責(zé)任與愛不是索取無度。是讓愛的人,無憂知性優(yōu)雅地生活。
    浮生皮相盡去,且行且珍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夫復(fù)下輩渺茫尋跡。
    中午悟盡如此,晚雨風(fēng)急,魚兒雨中穿行,騎鐵馬,作的驢飛快。風(fēng)雨兼程。魚兒念想沈復(fù)夫妻,貧寒卻詩書酒,家無塵,院含春,一竹當(dāng)簾,當(dāng)物慰詩友,興爐吟文章,熱湯作羹,粗菜當(dāng)佳肴。亦是人間盛境。
    魚兒小時,一家十口,父母一更起,披星戴月歸,卻閑里月下二胡,與魚兒講隋唐演義,講水滸,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講許多名人故事,講許多鬼故事,一桿長煙槍,二兩小酒。講仁義道德講善。母親說父親曾演戲,丑角,都滿堂彩的楊駝背。可惜魚兒從來見過。物質(zhì)貧乏的時代,是什么讓一個又一個家庭充滿歡笑,是什么讓單薄的軀體屹立于無情莽原,兇險叢林。是什么賦予人類有洪荒之力。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精神文明。
    我想起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在在納粹集中營里面活下來的人,在生命之外,我聽到他們的歌聲與滑稽表演,是什么讓人度過那腥風(fēng)血雨。
    在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南轅北轍,我們?yōu)樯畋疾?,多少勞燕紛飛。多少雙人望屏靜立,手心的溫度,如何穿過長長的電頻,去撫千里之外那顆孤獨的心。我開始艷羨沈復(fù)與蕓兒,琴瑟和鳴。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朝夕相擁。
    生命的意義,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仨抢淅洳恢獨q寒的夫君,沈復(fù)啊沈復(fù),哀其不爭,幸其不爭。世人又有多少沈復(fù)穿越其中。魚兒竟自矛盾。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八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fù)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fù),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fù)再找一人時,沈復(fù)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fù)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fù)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nóng)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fù)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fù)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九
    最近開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漲一下自己的閱歷和學(xué)問?!陡∩洝肥俏易罱吹囊槐緯O朐谶@個里記錄一下我個人的小小觀點和感受。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fù)(字三白,號梅逸),我當(dāng)初購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詩意,我個人喜歡這種調(diào)調(diào)的詩文,其二呢是因為書的簡介上說介紹了沈復(fù)合其妻子的愛情故事。我總是對美好的愛情有特別的期待所以選擇這本書。
    這本書現(xiàn)存的一共有四個部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
    很多人多說羨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復(fù)與妻子甘苦與共的愛情故事??墒俏铱赐旰笥X得并不竟然。沈復(fù)與陳蕓幼時相識,沈復(fù)對其一見鐘情,特地求了母親去提親,當(dāng)時沈母對蕓娘(陳蕓,以下簡稱蕓娘)還是非常滿意的。那個時候的蕓娘父親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親。他們一家就靠著蕓娘的針線活補貼家用,在這樣拮據(jù)的日子里,蕓娘還讓弟弟去讀書學(xué)習(xí)。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自己還自學(xué)識字。真可謂是一個艱苦樸素認證好學(xué)的好姑娘。
    后來蕓娘和沈復(fù)結(jié)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復(fù)要學(xué)外地學(xué)習(xí),卻舍不得蕓娘,心心念念想回家,無心讀書的地步。俗話說的好,先成家后立業(yè),但是沈復(fù)居然為了夫妻間的相聚時光,放棄了自己的學(xué)業(yè),令人大為不解。也許這也就厭惡了沈復(fù)父母后期對蕓娘厭惡禍根。身為一個合格的妻子,應(yīng)該是鼓勵丈夫在外好好讀書,去考取科舉,不應(yīng)該和只想著順從丈夫。另外還有一段種提到沈復(fù)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時,因為發(fā)現(xiàn)蕓娘會寫字于是叫了蕓娘后代其婆婆寫家書,后面婆婆覺得蕓娘的家書寫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寫了就自己寫了。這讓公公覺得是蕓娘不肯寫家書,顧開始不喜了,后來沈復(fù)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釋,蕓娘又勸他不要說,說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實我覺得這種原由,其實可以讓沈復(fù)稍加潤色后和公公反應(yīng),這樣承擔(dān)了不該承擔(dān)的錯誤,讓替公公開始不喜她了。接下來公公擇妾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來娶妾很正常,但是這個是公公房里的事情,當(dāng)下婆婆還健在并不應(yīng)該由你一個媳婦來操辦,你這樣做了只會讓婆婆厭棄,覺得你為了討好公公背地里做這些,不夠尊重她。
    蕓娘有些在我看來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認她知書達理,能夠陪丈夫閑談詩書共游山水。無論貧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風(fēng)雨同舟,并不對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時因為她的這種知書達理,是的沈復(fù)更為的不求上進。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十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為的愛情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fù)與陳蕓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后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后陳蕓客死他鄉(xiāng)。
    陳蕓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xiàn)代,我覺得陳蕓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fēng),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fēng)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jié),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xiàn)在看似平常、當(dāng)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蕓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并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可愛的女人?!?BR>    生活不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蕓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zhì)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jīng)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于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并著肩,手牽著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著彼此的才華,又成為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十一
    讀完全本之后,我個人認為,要把《浮生六記》當(dāng)作功利的書籍來讀的話,可能就會失望了。因為沈復(fù)本人就是清代士大夫家族的平庸子弟。
    他賢德兼?zhèn)洹飞坪檬?,?dāng)然這些優(yōu)點很好,但是他同時也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要不然最后也不會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了。同時他學(xué)問也并不太精,要不然書的開頭也不會說自己有語法錯誤希望大家原諒。
    而這本《浮生六記》便是集畢生玩樂經(jīng)驗所集齊,好在什么地方呢,好在懂生活,有態(tài)度。
    這本書由狗糧開始,就是講述與蕓娘的愛情故事,蕓娘死后還魂那篇簡直讀的我淚流滿面。后來便是許多山水園林之所聞所感。
    還有一點非常好,在于沈復(fù)盡管后半生遭受苦難,但是卻沒有半點怨懟之情,可以說是非?;磉_樂觀的人了。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yǎng)眼養(yǎng)心,沒有說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jié)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花屏,生活閑淡雅致,真可讓當(dāng)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zhuǎn)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十二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于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dāng)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jīng)歷莫過于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fù)生于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jīng)商之間沉浮,浪游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fù)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蕓)定親,開啟了這段百轉(zhuǎn)回腸的故事。沈復(fù)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結(jié)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蕓和他是一樣的人,安于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蕓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zhì),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fēng)情。
    沈復(fù)對蕓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蕓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蕓讓沈復(fù)著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為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guī)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親多多學(xué)習(xí)。他似乎甘于過小情小調(diào)的小日子,和蕓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guī)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很平凡,并將終生平凡。沈復(fù)沒有宏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fēng)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蕓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堅守它,并樂在其中,發(fā)現(xiàn)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浮生六記讀后感篇十三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兩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謂至矣,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記》。那蘇州城的萬家燈火里,有一盞是屬于沈復(fù)和陳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謂至矣”,而陳云,是此生蒼天對他最大的恩賜。
    從兒時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蕓娘”,是一段羨煞旁人的錦繡時光。陳蕓是個可愛的女子。她曾著男裝與沈復(fù)觀神誕花照,游于廟中。他們一路走過,穿過熙攘的人潮與盛世的煙火,把清貧單調(diào)的日子過得舒雅溫暖。這半生,如此美麗。我最愛蕓娘說的一段話,讓人瞬間就溫柔了起來——他年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就是這樣一個溫柔入骨的蕓娘,讓沈復(fù)深愛不棄。只不過,這相聚相愛,竟在“蕓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慶八年三月,陳蕓舊疾復(fù)發(fā),藥石無力,殞在了料峭的春寒里。從此,三百只身天涯,風(fēng)霜滿肩。
    該是如何的情深伉儷,才教蒼天嫉妒至此,狠將風(fēng)月親手折煞,鋪以滿面風(fēng)霜。
    沈復(fù)的年少歲月,也是讓人羨煞的。與摯友高歌縱酒,游歷山水,雖“惜乎輪蹄征逐,處處隨人,山水怡情,云煙過眼,不道領(lǐng)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尋幽”,但也將川河盡入胸懷,酣暢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間。
    沈復(fù)此生見過美景無數(shù),琉球獨得一記。他用簡言簡語,就展露了琉球風(fēng)采,似海風(fēng)拂面,大魚覆舟?!按涸婆甲×艉凼遥拱霛暵犞蟛琛?,沈三白心滿意足。
    沈復(fù)還記道自己愛插花盆栽,積興成癖,心得諸多?!包c綴花石,亭臺樓閣,則要小景入畫,大景入神,虛實相合”。三白的孩提時代,與花蟲為伴,天真爛漫。大隱隱于市,他是“大隱”,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塵囂,清風(fēng)朗月,此心與天地同。
    讀遍此書,繞過幾圈,還是最舍不下陳蕓的部分。蕓娘一死,沈復(fù)形容枯槁;接著父親撒手人寰,又再是兒子逢森離世?!爱?dāng)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來時風(fēng)月多,去時霜滿面。沈復(fù)一生瀟灑坦直,最后卻落得孑然一身。
    他與所愛之人的朝朝暮暮,傾注了世間極致的悱惻與纏綿。只怕日夜耳鬢廝磨,還嘆春宵苦短。
    讀過《浮生六記》,像是走過了沈復(fù)的一生,坎坷與情意,快活與傷離。沈復(fù)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質(zhì),輕輕地溫柔了文字與光陰。
    “覓得浮生半日閑,一醉如夢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綿長歲月里,沈復(fù)定會為了見到陳蕓,為了他們所向往的清風(fēng)朗月,流浪千萬里,不問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