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優(yōu)秀17篇)

字號:

    教案可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有序展開,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結構應該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便于教師和學生理解和操作。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一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二
    1、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2、識記地球的真實形狀和大小。
    3、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通過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培養(yǎng)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教學掛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新課導入:展示地球的衛(wèi)星照片,啟發(fā)學生認識地球形狀的熱情。
    2、閱讀課本第3頁,了解人們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分幾個階段。
    (講述)自從人類產生開始,人們對于地球的形狀的探索就從沒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視線所限,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后來,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可能是圓的,于是出現了“渾天說”。
    板書:
    1、認識過程:古代:天圓地方-渾天說
    近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現代:人類進入太空,精確反映地球的性狀
    (講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近代屬于第二個階段,它雖然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不能精確的反映地球的性狀和大小。到了現代,人類進入太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測得地球的性狀和大小。
    板書:
    2、地球的性狀:不規(guī)則的球體
    閱讀第5頁地球圖,找出三個半徑和周長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喊霃剑?BR>    周長
    (總結)通過人們的測量,認識到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不但兩極和赤道長度不同,即使兩極也不對稱,北極大約比南極長40米。因為相差比較少,所以當縮小到地球儀大小的時候,就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了。
    描繪地球示意圖,標出各種數據閱讀課本,相互討論,分成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
    看課本的插圖,討論什么是天圓地方和渾天說。
    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了解麥哲倫對于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貢獻,這屬于第二個階段。
    學生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例如:遠方駛來的帆船,月食等。
    討論找出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周長——4萬千米。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三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四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理念教育。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qū),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qū)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最早的地區(qū),也是目前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這個地區(qū)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jié)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qū)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yè):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范圍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征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五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fā)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1、國家和地區(qū)。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qū):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
    發(fā)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fā)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fā)達國家,南表示發(fā)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fā)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fā)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fā)展的知識,重點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六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反映地理學和社會發(fā)展的。
    本節(jié)教材是講述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知識——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最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圖》的第三節(jié),通過對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地球的運動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tài)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4、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對教材中,四季的形成問題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中出現目標的偏離,不利于正確認識四季的形成。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下面請看---------(教師演示地球活動)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
    (二)、閱讀書本,自主學習
    1、地球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樣的?
    3、請列舉自然界中什么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三)、合作學習,分析成因
    1、教師演示投影片,講解晝夜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圖中的虛線是晝夜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且與太陽光垂直的大圓圈。
    提問:觀察投影片,看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那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將地球儀轉動1800,再讓學生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上來用投影片來演示中國和美國晝夜交替的情況,思考晝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閱讀書本第10頁中“暢暢與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師總結: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經度的地區(qū)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七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jié)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guī)律?(交替,連續(xù))。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八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tǒng)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關系。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jié)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九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qū)。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qū)?這一地區(qū)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一)預習交流:
    (二)典型例題: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qū)。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qū)、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歸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四)學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qū),中國地處哪個地區(qū):()。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
    1、知道什么是聚落;運用圖片說出城市景觀與鄉(xiāng)村景觀的差異。
    2、培養(yǎng)學生讀圖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正確認識和對待城鄉(xiāng)差異。
    重點:比較城、鄉(xiāng)景觀的差異。
    難點:造成城鄉(xiāng)差異的原因。
    讀圖分析、比較、歸納。
    引入新課: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出示圖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東方明珠、鄉(xiāng)村……。世界上的人們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把人類的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現在請大家欣賞幾幅聚落的圖片,觀察總結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回答略,
    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來說先有什么后有什么?鄉(xiāng)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僅是人們的居所嗎?
    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出示圖片)農村、漁村、牧村、林場。
    (承轉)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回答:鄉(xiāng)村和城市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樣嗎?
    鄉(xiāng)村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居民從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
    由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現出不同的景觀。
    (提問),你是住在哪里呢?你這里的景觀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活動)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對抗賽,全班分為甲乙兩大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鄉(xiāng)村,各組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看哪一組說得多,再讓甲乙兩組各說對方的缺點,看哪一組說的多。
    (小結)甲乙兩組選一名代表各總結一下各自的景觀。通過剛才的了解,我們把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對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類房屋道路修筑情況商店多少學校多少醫(yī)院多少有無農田有無果園有無魚塘。
    鄉(xiāng)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多媒體顯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觀”
    讀圖分析:這些圖片的內容,各有哪些特點?由此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鄉(xiāng)村的景觀,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所呈現的.景觀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難以忘懷。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有如此差異呢?這就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設計。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場所)。
    2、分類:鄉(xiāng)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產活動生產方式不同。
    3、鄉(xiāng)村和城市的景觀差異。
    第三節(jié)人類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課時)。
    萬州天興學校黃郁寒。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說出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對知識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價值,初步形成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難點: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分析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生: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從而推動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
    師:同時這也都說明,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和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自然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師: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地區(qū)。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工農業(yè)生產比較發(fā)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qū)少有或沒有聚落。
    承轉:既然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聚落的景觀也是不同的。
    (多媒體顯示圖片)觀察幾幅圖片的景觀一樣嗎?由此說明什么問題?
    師:世界各地自然環(huán)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異。
    承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學生活動,設計如下:
    (1)指導學生讀圖4.23-4.25,討論各圖所示民居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2)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下表:
    當地的氣候特點民居建筑特點。
    北極因紐特人冰屋。
    我國黃土高原窯洞。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竹樓。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師:閱讀課文,結合所見所聞,講一講:聚落的發(fā)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現?
    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來多,道路越來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遺憾呢?
    學生回答:傳統(tǒng)民居越來越少。
    學生朗讀82頁閱讀材料,從而加深認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問題如下:
    1、為什么在聚落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有特色的傳統(tǒng)聚落和民居?
    2、關于北京城市建設中四合院的問題,有幾種觀點和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
    師:傳統(tǒng)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將導致無法挽回損失。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要懂得,傳統(tǒng)聚落不僅是古老建筑,同。
    時也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要給予保護。
    板書設計。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資源。
    2、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聚落:因環(huán)境而異。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1。聚落發(fā)展的主要表現。
    2。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一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guī)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俄羅斯有發(fā)達的航天航空工業(yè),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fā)展科技,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qū)差異。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qū)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qū)。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qū),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guī)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qū)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huán)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qū)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二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新課標,新教材,新環(huán)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huán)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1、抓好常規(guī)地理課堂教學。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努力講好每一節(jié)課;保障每節(jié)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chuàng)優(yōu)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注意發(fā)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周:亞洲的位置和范圍2課時。
    第二周: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2課時。
    第三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四周:日本2課時。
    第五周:一次月考2課時。
    第六周:東南亞2課時。
    第七周:印度2課時。
    第八周:俄羅斯2課時。
    第九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十周:期中考試2課時。
    第十一周:中東2課時。
    第十二周:歐洲西部2課時。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課時。
    第十四周:澳大利亞2課時。
    第十五周:美國2課時。
    第十六周:巴西2課時。
    第十七周:極地地區(qū)2課時。
    第十八周:復習(一)2課時。
    第十九周:復習(二)1課時。
    第二十周:期末考試。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三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已學知識,引入課題.。
    活動1。
    用多媒體演示某城市地區(qū)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區(qū)的一部分)。
    問題:
    (1)如圖6.2-1,你是怎樣確定各條街道位置的?
    設計意圖:
    生:
    (1)用坐標可以表示各條街的位置.。
    (2)“東四十條街”和“天安門廣場”的東5格,北8格處.。
    師:很好,在(3)的約定條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來嗎?
    生:能,西長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國門內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動1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2)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學生: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五
    1、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
    2、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
    3、了解巴西工農業(yè)發(fā)展的狀況。
    4、概括并歸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危機及保護措施。
    5、認識巴西的城市化問題。
    (二)能力目標。
    1、利用錄像、圖片和相關資料,幫助學生認識巴西是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2、利用世界政區(qū)圖和巴西的地形圖、礦產圖、氣候圖等讓學生直觀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和自然環(huán)境。
    3、通過數字、圖表等資料,了解巴西工農業(yè)發(fā)展的狀況。
    5、借助圖片、文字等資料,了解巴西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人口觀,激發(fā)對地理學習興趣,探討地理的學習的方法。
    (一)教學重點。
    認識巴西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自然環(huán)境,了解巴西的工農業(yè)生產特色及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和熱帶雨林的危機等。
    (二)教學難點。
    1、如何利用資料說明巴西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理解巴西的工業(yè)多集中于東南沿海的'原因。
    3、探討解決巴西能源不足的問題。
    5、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觀、人口觀、資源觀。
    2課時。
    (一)第1課時。
    一、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創(chuàng)設情景導課。
    大家看錄像,說出展現的內容。
    播放日韓世界杯,巴西隊獲得冠軍時的錄像片斷。
    說說看,你還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總結: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巴西。
    板書:第二節(jié)巴西。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
    要求:指圖說出巴西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總結:巴西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緯度較低,光熱資源豐富。
    板書:位置、環(huán)境、熱帶面積廣大。
    3.展示巴西的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亞馬孫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位于西半球,大部分位于北緯4到南緯32之間,赤道從北部穿過,東臨大西洋,西部與阿根廷、巴拉圭等國相鄰。
    4.總結(投影資料):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長河。
    過渡:巴西有著廣闊的土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1.7億人口,居民的種族構成及文化風俗會怎樣呢?下面我們集中研究這個問題。
    5.閱讀教材1—3段及相關閱讀材料,
    概括歸納巴西的發(fā)展歷史。
    巴西的開發(fā)歷史有濃厚的殖民色彩。當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15世紀末,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開發(fā)了種植園,發(fā)展了罪惡的非洲黑人奴隸貿易。
    在巴西,白種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種人約占40%,黑種人占6%,還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華人。
    巴西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因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種族偏見,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間通婚普遍,使他們后代的很多人成為混血種人。
    洲和拉丁美洲愛好人數最多的運動。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fā)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
    8.總結:所以說,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區(qū)。
    板書: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六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jié)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七年級地理期試講評教案篇十七
    1.能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合國秘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
    2.學生預習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qū)沖突方面的信息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并理好發(fā)言稿,推選代表發(fā)言。
    1課時。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沖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為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的秘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秘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一)“安南”宣布大會開幕,并發(fā)表講話:我宣布此次大會現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fā)展?,F在世界……,巴以沖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將巴以沖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后代表發(fā)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fā)言,主題是闡述請聯合國干預以方并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為,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fā)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fā)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代表發(fā)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三)“安南”從代表們的發(fā)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并宣布照此安理會決議執(zhí)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jié)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啟示,然后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其他國家有什么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后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后對世界各國有什么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后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干事”主持會議。
    (一)“總干事”宣布會議開始,并請中方代表首先發(fā)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fā)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fā)言)。
    (二)“總干事”發(fā)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并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于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結束語:這節(jié)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由于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