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個人對自己閱讀體驗的記錄和總結。在寫讀后感時,可以多角度思考問題,從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個領域的角度來分析書中的內(nèi)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好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
西廂記讀后感篇一
在觀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后,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復,哪怕鶯鶯最終和張生喜結良緣;在文末作者發(f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哪怕后代評論家一次次渲染該劇的反封建先進性……但我分明看見,分明感受到了劇本中所蘊含的那些讓人激憤而又無奈的內(nèi)容。
“斗士”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阿金》中寫下:“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會亡殷,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不會有這么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睆埳紒y終棄的行為讓很多讀者義憤填膺,可是后世還是出現(xiàn)了諸如“紅顏禍水”等詞語,把許許多多沉重的罪責壓在了女性的頭像。在遙遠的古代,處于卑賤地位的女性怎么可能發(fā)揮如此強大的作用呢?為后世廣為表彰的昭君是因為獻身于大漢事業(yè),可是《漢宮秋》也依舊為她留下了一個跳水而亡只為保全貞潔的偉大結局。特洛伊的領袖們被海倫的美貌所吸引,可最終還是認為“盡管她如此美麗,還是讓她坐船離開”,因為海倫會成為他們和他們的“后代的禍害”。
女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了繁衍后代的工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是古代又有多少的家庭會將這么沉重的罪責牽連上男性呢?這一點固然和當時落后的生物知識相關,但是這其中所蘊含的重男輕女的觀點和女性長期以來低微卑賤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母親成為很多人歌頌的對象,認為她無私地創(chuàng)造了生命。但是在魏晉時期,讓梨的孔融認為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于自己并無恩德。這個觀點可以說是相當?shù)拇竽娌坏懒?,雖然后來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寫下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給了準父母和預備父母們提供了一條新式的.觀念。但是在孔融的年代,這般新潮的觀點給了曹操一個殺他的理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后話了。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fā)向上,紙杯鼓勵著滑下去到達急了。讀書筆記.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我們不得不承認,哪怕這個社會存在著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杰出女性,但是這個社會確是到處都是為女性設置的往下滑的坡道。不管是我,還是身邊的,看不見的許許多多的女性,在這個坡道中努力地向上攀爬者,時不時有著懈怠的念頭。
《西廂記》中,矛盾的解決來源于張生考取了狀元,這點顯然是有些癡人說夢。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電視劇,男權的放大的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何以笙簫默》、《那年花開月兒圓》、《羋月傳》……這些大ip制作的背后依然逃脫不了“霸道總裁愛上我”魔咒,在女權的放大的表面下,依然是為統(tǒng)治已久的強大男權鍍金讓位。但是很遺憾也很無奈,存在即合理,觀眾永遠都不會缺席。
西廂記讀后感篇二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奈鲙涀x后感:
《西廂記》的情節(jié)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艷曲,附庸風雅之流。
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欲火中燒,如癡如狂”那般縱情恣意。
在正統(tǒng)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
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
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
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于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于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里,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里,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里,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里。
張生是否為元稹,鶯鶯是否為其“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
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蕩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后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云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為,只要曾經(jīng)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云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為淫邪妖魔。
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
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
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
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
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
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
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
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
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
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
短短二十個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
這是難得可貴的。
1.
《西廂記》讀后感
2.
西廂記讀后感
3.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
4.
看西廂記的讀后感
5.
西廂記讀后感600字
6.
論語讀后感-讀后感
7.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
8.
雷雨讀后感-讀后感
西廂記讀后感篇三
那一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唱出來容易,做出來又會怎樣呢?長亭外,古道邊,情綿綿,意切切。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息。
你我不再受那相思苦,只愿真愛無絕期。是月下暗表情意的古琴音,更是那隔墻對吟的動情意:月色溶溶液,花音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料想春嬌厭拘束,等閑飛出廣寒宮。我不懼世俗之言,不喜那蠅頭微利,只盼心中的意中人,別把我的真心丟棄在那荒野中…我豈無意,怎奈久居深閨的鶯兒振不開那騰云的`翅膀…也許該去歆羨那空中的比翼鳥,水里的雙鴛鴦。愛自可相愛,莫問,有誰可阻擋。
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不要負了這番真情意,待到相逢話別離。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進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留不住的黃昏,趕不去的思念。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相思,抵過往日…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化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哀柳長堤。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廂記讀后感篇四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西廂記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從西廂走過,撲鼻一陣愛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鐘樓,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飛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縷晨光通曉,鐘聲咚咚響起。相國千金崔鶯鶯隨母在此靜心休齋,偶遇赴京趕考的窮書生張珙,雙方一見傾心。恰此時,叛將率兵圍寺,索要鶯鶯,張生挺而出身,解決了一切危難。一段難舍的愛戀便展開了。
吟詩賦誦,醉酒賞花,在婢女的幫助下,兩人不顧封建禮俗,結為夫妻。兩個人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充滿了愛的芬芳。
我又從西廂走過,滿懷憤恨這舊社會。
當這對癡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渦中時,卻被崔母察覺。在門第高聳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權力對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讓諸公、貴胄子弟盡享人間艷福;權勢對于愛情又是極為吝嗇的,它常使真心相愛的戀人陷入山險水惡的逆境。崔母的等級觀念是相當頑固的,她是不會允許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的,盡管這個窮書生還是她的親戚。于是便有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悲哀。面對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情感糾葛,一對心心相息的比翼鳥便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十里長亭外分別了。封建等級的壓迫,功名利祿的誘惑,將無數(shù)段曾今的真愛湮沒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從西廂走過,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長亭一別后,鶯鶯日夜苦思張生的歸來,張生也魂牽夢縈著自己的愛妻,努力苦讀,終于高中狀元。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趕回,有情人終成眷屬。正是兩人彼此堅定真愛的信念,不畏外界給予的壓力,才贏得了愛情。尤其是鶯鶯,身為官宦小姐的她,表現(xiàn)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愛情自由的多情鐘情女子。她敢于沖破封建禮俗的束縛,對虛名微利表現(xiàn)出極大的蔑視與痛恨。作者對她形象的描寫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過西廂,我看見王實甫在寨前緊皺眉頭。他是在憤斥那些煩擾禁錮人們的封建禮教嗎?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從他手里接過《西廂記》,我發(fā)現(xiàn)那既是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篇輝煌的文學巨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廂記》這樣一本不朽之作,難怪會納入“六才子書”之列,難怪賈仲明評價:“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BR>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鐘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后在紅娘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一系列斗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yōu)美華艷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閱讀就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lián)結起來了閱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nèi)?。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余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說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蘊“余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氳飄香熏陶漸染怡情養(yǎng)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段鲙洝穼懗隽藦埳溺娗橹?、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丑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丑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于沖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么?愛情是兩性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么功名利祿什么仕途經(jīng)濟什么門第財產(chǎn)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著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jīng)變?yōu)橐环N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zhèn)涞暮锰帲喺哂谄渲杏涡乙环?,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guī)淼囊曈X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jié)。大凡書籍,均以情節(jié)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nèi)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jié)讓現(xiàn)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jié)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nèi)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
評語。
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fā)展來和我們最優(yōu)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lián)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痹诖?,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唇]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盵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庇忠黄净旖垺可险f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薄段鲙分芯?,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傊谒男闹?,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倍潭潭畟€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記得著名詩人裴多菲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崔鶯鶯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于人間的,并且是可以追尋、應該而且必須去爭取才能夠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后感篇五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日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終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此刻的我們能輕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xiàn)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于沖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tǒng)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后,依舊礙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jīng)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nèi)心掙扎后,鶯鶯最終沖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感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里,要么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我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廂記讀后感篇六
2017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央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認識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jié)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shù)陌才抛屓硕恳恍拢墒钦鰬蚬?jié)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楚,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柔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認識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墒窃谄褎 段鲙洝分?,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后,我想說創(chuàng)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后感篇七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
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
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西廂記讀后感篇八
20xx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央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認識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jié)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shù)陌才抛屓硕恳恍拢墒钦鰬蚬?jié)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楚,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柔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認識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后,我想說創(chuàng)作需謹慎?。?BR> 西廂記讀后感篇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古典感情戲曲之一,為元代王實甫所作。先講講大致故事:張生對前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鐘情,恰遇良機,致書信求援擊退強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得婚約,然敵退后崔夫人毀約,竟使張生鶯鶯以兄妹相交。張生郁郁寡歡,幸得紅娘相助,與鶯鶯互通書信,制造巧遇,終使鶯鶯動心。又經(jīng)跳東墻烏龍,鶯鶯一封書信至,終成好事。崔夫人怒不可遏,卻只能允了。張生進京趕考,鶯鶯長亭送別。中狀元,張生會見夫人,對質鄭恒,一家共團圓。故事是圓滿結局,皆大歡喜。
且就故事情節(jié)來看,一波三折。張生追求鶯鶯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若非得紅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而夫人的阻撓,鶯鶯的“變臉”,鄭恒的污蔑,一切都使這情節(jié)變得曲折動人。
從主角塑造來說,在掙脫禮教束縛的相國小姐崔鶯鶯,耽于感情的癡心書生張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潑可愛的婢女紅娘中,我最喜愛的還是紅娘。紅娘在書中雖不是主角,但卻是各個人物之間聯(lián)系的交集。紅娘是鶯鶯的貼身婢女,是張生追求鶯鶯的謀士,是崔夫人派來監(jiān)視鶯鶯的探子。能夠說,紅娘聯(lián)系了各個人物。而在紅娘身上,作者賦予了更多心血。紅娘善良可愛,活潑機靈。在她身上幾乎沒有任何缺點,她是完美的化身。不似鶯鶯仍受封建思想束縛,不似張生沉溺于情色忘卻功名,不似崔夫人毀約失信,紅娘在書中只是堅守自我的正義,做自我認為的正確的事。以卑微身份頂嘴崔夫人,幫忙張生追求鶯鶯,成就鶯鶯張生姻緣,促進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喜劇主題達成,紅娘擁有超越那個強調(diào)身份等級的封建時代的個人魅力。
我認為從感情角度來看,《西廂記》講述的是勇敢沖破封建束縛,追求純粹完美的感情的故事。異常是對于古代女性,這種舉動更是難得。張生追求鶯鶯情感火熱灼人,而鶯鶯回應張生更顯珍貴。作為相府小姐,鶯鶯是知禮節(jié)的,矜持的大家閨秀,在崔母的阻撓下,她該是與張生一刀兩斷。然而她卻聽從了本心,在對張生有意后,經(jīng)過一番掙扎,最終還是被病弱張生的熾熱的'情感俘獲,主動送書信,成就好事。這是離經(jīng)叛道之舉,在當時可稱為“不守婦道”,也背離了崔夫人的教育,但鶯鶯還是做了,為了純潔的感情。作者表達了那個壓迫的時代人們心中的屬于人的真實合理的欲望,對掙脫封建禮教不合理束縛的渴望,對自然感情的追求的欲望。相國小姐與窮酸書生的感情故事令人感動。王實甫也為這段感情寫下了完美的結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BR> 就語言來說,我真感嘆于王實甫的文才。且不說化用詩句,就是其本身的韻腳便押韻的好。且看:“人間看波,玉容深鎖繡幃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沒東生誰與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夢。這云似我羅幃數(shù)重,只恐怕嫦娥心動,所以上圍住廣寒宮?!辈ā⒅?、弄、共、公、重、動、宮,呈ong疊韻,讀來音韻極強,顯得活潑趣味。書中語言有典雅的詩句,也有偏向口語化的用詞,實集大成。且不說各種曲牌名,單是書中隨手拈來的典故便極具文采。聽說《西廂記》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釋有20xx處,也是難怪。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
《西廂記》為王實甫所作,初讀只覺晦澀難懂,復讀卻深覺感慨頗多,每每讀至長亭送別,君瑞高中欲歸家都淚眼低垂。我本是矯情之人,讀完便更增添了許多矯情。今日寫長亭送別,僅寫個人情。
為何有長亭送別?原是崔家不招白衣書生,為得這事兒,君瑞不得不別了鶯鶯進京趕考。一開始君瑞便只是游至蒲州,實際亦是要趕考的,只因在普救寺撞著五百年風流業(yè)冤。這寺里宜嗔宜喜之春風面,嚲香肩,花笑捻,櫻桃紅綻玉粳白露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口難言,為得此番美貌他便不往京師應舉了。此一初見,便是一生。她臨去秋波那一轉,轉走的是君瑞之情牽,轉去的是寸寸入骨之相思。一見,鐘情。之后的是是非非只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若無紅娘,何來的隔墻和詩,何來鶯鶯夜聽《鳳求凰》以此表心意,何來二人私定終身,夫人又怎會許婚呢?在當時,二人之和的的確確是有悖封建禮教,有違社會道德,無父母之命,缺媒妁之言如此結合豈不大錯,甚至可以拋開父母只為愛情,是大膽亦是不孝。父親謚后喪期未滿,便“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眰阂鄳汛?,與張生暗通款曲,私相授受。但也是如此,二人得償所愿,得夫人允許婚配。今日所言有一句最合時宜那便是:“生米煮成熟飯”。但夫人也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唯一要求便是俺家三代不招白衣書生,然則還是為這五百年的風流冤往京師應舉。只是如今與往日不同的便是,之前孤苦無依了無牽掛,如今便是在蒲州有相思苦離別恨鶯鶯愛,怎舍得離了她留她苦等受盡相思苦。
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相守,便暫且放下朝夕之長短。于是為送張生赴京,夫人于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說來也怪,古人送別之時多雨淋,暮秋之時,此文也是湊足了傷春悲秋的主題。
暮秋,惱人煩,十里送別,盼君歸心切。不求及第狀元郎,但求不負有情娘。鶯鶯不屑功名淡薄利祿,只為嫁如意郎,正所謂以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今日遙見十里長亭,松了玉釧減了玉肌。“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今日他便走了,有何心情梳妝打扮,有何情趣美掃蛾眉重梳嬋鬢,悅己者都不在了,又為何人而容呢?“姐姐不曾吃早飯”如何吃得下呢?湯水化作相思淚,離恨塞滿愁腸胃。才有合歡,便離愁相繼;昨夜成親,今日便別離。究竟是緣還是孽?幾日不見,相思便已經(jīng)夠苦,卻原來比離情更添十倍。二人非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有心舉案齊眉,但到底還是拘著有母親在,不敢多言語,只得眉眼傳情,此番便不是初見時傳的如此甜蜜之情了,而是離之愁情,離之不舍之情。已經(jīng)要離別數(shù)日,卻連不能在這最后相守之時刻言語叮囑,鶯鶯心里只怕是更疼。夫人云:“俺先回去,小姐和紅娘隨后來?!按嗽捯怀鲆彩墙o足了面子,盡管夫人之前為了自身不惜亂許配女兒,但終究是自己的女兒,怎能不心疼?且留些時間給二人道別,夫人在場孩子也拘謹些。
你此一去,得不得官,疾便回來。鶯鶯亦是怕的,她是不相信自己還是不信君瑞,怕他從此便沒了消息,怕他忘了有鶯鶯此人,更怕他停妻再娶妻。讀至此處,君瑞是否為負心之人,鶯鶯不知,夫人不知,眾人亦不知,始亂終棄之事在當時莫非少見?于是鶯鶯言:“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睆埳诖寺牫鑫椿橹扌闹兴鶓],而言之:“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他還未走,鶯鶯便想知道他多久歸來,如今眼前人將于妾身相隔千里,但心如匪石,不可轉也。且飲盡身前的酒,便要真正告別,只怕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不禁感慨道:一寸相思,一寸灰?!暗骄煼粒贸掏竟?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diào)護,最要扶持。”句句囑咐,字字擔憂,寸寸相思。相思再苦,再心中有怨,但心中最記掛你。且將相思化作叮呤囑付,時時記于心,附于行。關心后,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贝松铭L鶯,又有何人值得君瑞再留戀,筵已散,再留戀亦是無意,為娶得此妻,定是要走的,二人相離。
我們總說愿君莫思量,你不思量我斷不思量。話雖如此,但離別后定是最為苦痛,有人云,慣了也就不打緊了。定是不會輕易就慣了,相思系君心,怎得說慣就慣。此生一百次相遇,一百次重逢,一千次離別,確是有一萬次悲傷。以文載相思,只是文定是載不動這許多愁。寫與他萬字文,皆不抵見一面,系他一生心,只怕負千行淚。鶯鶯是如此,眾人亦是如此。滿山紅葉盡是離人淚,此離人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與何人說?等待之時日,漫長十分,有美人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令人思之如狂。若是等錯人,付出的便是一生。從與君相別后,常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等待后的重逢該以沉默或是微笑,但實際確是,不見時備著千言萬語,相逢時變作長吁短嘆,將腹中愁恰似申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這一聲先生萬福,承載的是愁苦、是相思、是依戀、是怨恨、是思念、是擔憂、是焦慮,是旁人無法言語之愛。話至此處,若是你要問我,結局如何,那答案如下: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一
書在手,淚凝眸。觀西廂,感上蒼。
張生與崔鶯鶯可謂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他們幾經(jīng)波折,最終結合在一起。
西廂,明月影,樹斑駁,鶯鶯閨內(nèi)嘆息流。柳遮花映,霧障云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張生,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蓯鄣募t娘,不遺余力,撮合兩人的姻緣,直斥老夫人人的背信棄義,可愛可敬,可歌可頌。鄭桓,求愛不得,頓生邪念,捏造謊言,企圖與鶯鶯成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善惡最后終有報,是非曲折有人斷。在白馬將軍的威勢下,在鐵的事實面前,他原形畢露,羞愧自殺。
讀《西廂記》,心中幾多波折,幾番感動。突破癡男怨女的舊模式,我讀到了一種至情、至愛,空氣里,多了幾分新鮮感。
現(xiàn)實,就是如此地殘酷。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背叛、謊言和眼淚。那冰冷的臉龐、無助的眼神、蒼白的面色、隨風搖曳的身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為之扼腕、為之嘆息、為之流淚。靜靜地,我忘了時間,只剩下他的負心,你的傷心。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多么優(yōu)美的詞句!
亙古至今,愛貫穿一切,它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我愿愛灑滿人間,有情人終成眷屬。
祝戀人們幸??鞓?,真愛無價!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二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與出于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沖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睂懗隽松钤趬阂种械呐缘那啻嚎鄲灪湍你皭?,在這背后,則存在著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里盡人調(diào)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备欠浅V甭噬踔潦欠潘恋乇硎隽四凶訉τ诿利惻猿鲇谔烊坏目释c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回應。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布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山重水復、縈回曲折的復雜情節(jié),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于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jīng)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xiàn)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xiàn)出對于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并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tài)中行動,但是,她終于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贊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著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并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在她身上反映著市井社會的人生態(tài)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tǒng)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jié)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xiàn)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nèi)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jīng)變?yōu)橐环N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zhèn)涞暮锰?,望閱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guī)淼囊曈X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jié)。大凡書籍,均以情節(jié)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睆埳劼牨阃缎胖疗溆寻遵R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nèi)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jié)讓現(xiàn)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jié)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nèi)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fā)展來和我們最優(yōu)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边@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段鲙返那?、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谥兄悖瑢崬闀兄兑?。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lián)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痹诖?,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鄙涎缘溃骸耙股钕闾@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庇忠黄净旖垺可险f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薄段鲙分芯?,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
西廂記讀后感篇一
在觀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后,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復,哪怕鶯鶯最終和張生喜結良緣;在文末作者發(f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哪怕后代評論家一次次渲染該劇的反封建先進性……但我分明看見,分明感受到了劇本中所蘊含的那些讓人激憤而又無奈的內(nèi)容。
“斗士”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阿金》中寫下:“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會亡殷,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不會有這么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睆埳紒y終棄的行為讓很多讀者義憤填膺,可是后世還是出現(xiàn)了諸如“紅顏禍水”等詞語,把許許多多沉重的罪責壓在了女性的頭像。在遙遠的古代,處于卑賤地位的女性怎么可能發(fā)揮如此強大的作用呢?為后世廣為表彰的昭君是因為獻身于大漢事業(yè),可是《漢宮秋》也依舊為她留下了一個跳水而亡只為保全貞潔的偉大結局。特洛伊的領袖們被海倫的美貌所吸引,可最終還是認為“盡管她如此美麗,還是讓她坐船離開”,因為海倫會成為他們和他們的“后代的禍害”。
女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了繁衍后代的工具,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是古代又有多少的家庭會將這么沉重的罪責牽連上男性呢?這一點固然和當時落后的生物知識相關,但是這其中所蘊含的重男輕女的觀點和女性長期以來低微卑賤的社會地位息息相關。母親成為很多人歌頌的對象,認為她無私地創(chuàng)造了生命。但是在魏晉時期,讓梨的孔融認為母親不過是一個容器,于自己并無恩德。這個觀點可以說是相當?shù)拇竽娌坏懒?,雖然后來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寫下了《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給了準父母和預備父母們提供了一條新式的.觀念。但是在孔融的年代,這般新潮的觀點給了曹操一個殺他的理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后話了。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道:“男人的極大幸運在于,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于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fā)向上,紙杯鼓勵著滑下去到達急了。讀書筆記.當她發(fā)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我們不得不承認,哪怕這個社會存在著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杰出女性,但是這個社會確是到處都是為女性設置的往下滑的坡道。不管是我,還是身邊的,看不見的許許多多的女性,在這個坡道中努力地向上攀爬者,時不時有著懈怠的念頭。
《西廂記》中,矛盾的解決來源于張生考取了狀元,這點顯然是有些癡人說夢。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電視劇,男權的放大的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何以笙簫默》、《那年花開月兒圓》、《羋月傳》……這些大ip制作的背后依然逃脫不了“霸道總裁愛上我”魔咒,在女權的放大的表面下,依然是為統(tǒng)治已久的強大男權鍍金讓位。但是很遺憾也很無奈,存在即合理,觀眾永遠都不會缺席。
西廂記讀后感篇二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奈鲙涀x后感:
《西廂記》的情節(jié)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艷曲,附庸風雅之流。
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欲火中燒,如癡如狂”那般縱情恣意。
在正統(tǒng)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
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
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
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于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于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里,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里,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里,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里。
張生是否為元稹,鶯鶯是否為其“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
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蕩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后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云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為,只要曾經(jīng)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云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為淫邪妖魔。
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
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
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
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
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
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
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
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
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
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
短短二十個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
這是難得可貴的。
1.
《西廂記》讀后感
2.
西廂記讀后感
3.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
4.
看西廂記的讀后感
5.
西廂記讀后感600字
6.
論語讀后感-讀后感
7.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
8.
雷雨讀后感-讀后感
西廂記讀后感篇三
那一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唱出來容易,做出來又會怎樣呢?長亭外,古道邊,情綿綿,意切切。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息。
你我不再受那相思苦,只愿真愛無絕期。是月下暗表情意的古琴音,更是那隔墻對吟的動情意:月色溶溶液,花音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料想春嬌厭拘束,等閑飛出廣寒宮。我不懼世俗之言,不喜那蠅頭微利,只盼心中的意中人,別把我的真心丟棄在那荒野中…我豈無意,怎奈久居深閨的鶯兒振不開那騰云的`翅膀…也許該去歆羨那空中的比翼鳥,水里的雙鴛鴦。愛自可相愛,莫問,有誰可阻擋。
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不要負了這番真情意,待到相逢話別離。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進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留不住的黃昏,趕不去的思念。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相思,抵過往日…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化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哀柳長堤。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廂記讀后感篇四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西廂記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從西廂走過,撲鼻一陣愛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鐘樓,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飛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縷晨光通曉,鐘聲咚咚響起。相國千金崔鶯鶯隨母在此靜心休齋,偶遇赴京趕考的窮書生張珙,雙方一見傾心。恰此時,叛將率兵圍寺,索要鶯鶯,張生挺而出身,解決了一切危難。一段難舍的愛戀便展開了。
吟詩賦誦,醉酒賞花,在婢女的幫助下,兩人不顧封建禮俗,結為夫妻。兩個人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充滿了愛的芬芳。
我又從西廂走過,滿懷憤恨這舊社會。
當這對癡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渦中時,卻被崔母察覺。在門第高聳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權力對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讓諸公、貴胄子弟盡享人間艷福;權勢對于愛情又是極為吝嗇的,它常使真心相愛的戀人陷入山險水惡的逆境。崔母的等級觀念是相當頑固的,她是不會允許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的,盡管這個窮書生還是她的親戚。于是便有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悲哀。面對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情感糾葛,一對心心相息的比翼鳥便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十里長亭外分別了。封建等級的壓迫,功名利祿的誘惑,將無數(shù)段曾今的真愛湮沒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從西廂走過,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長亭一別后,鶯鶯日夜苦思張生的歸來,張生也魂牽夢縈著自己的愛妻,努力苦讀,終于高中狀元。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趕回,有情人終成眷屬。正是兩人彼此堅定真愛的信念,不畏外界給予的壓力,才贏得了愛情。尤其是鶯鶯,身為官宦小姐的她,表現(xiàn)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愛情自由的多情鐘情女子。她敢于沖破封建禮俗的束縛,對虛名微利表現(xiàn)出極大的蔑視與痛恨。作者對她形象的描寫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過西廂,我看見王實甫在寨前緊皺眉頭。他是在憤斥那些煩擾禁錮人們的封建禮教嗎?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從他手里接過《西廂記》,我發(fā)現(xiàn)那既是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篇輝煌的文學巨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廂記》這樣一本不朽之作,難怪會納入“六才子書”之列,難怪賈仲明評價:“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BR>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鐘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后在紅娘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一系列斗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yōu)美華艷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閱讀就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lián)結起來了閱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nèi)?。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余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說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蘊“余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氳飄香熏陶漸染怡情養(yǎng)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段鲙洝穼懗隽藦埳溺娗橹?、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丑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丑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于沖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么?愛情是兩性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么功名利祿什么仕途經(jīng)濟什么門第財產(chǎn)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于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著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jīng)變?yōu)橐环N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zhèn)涞暮锰帲喺哂谄渲杏涡乙环?,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guī)淼囊曈X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jié)。大凡書籍,均以情節(jié)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nèi)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jié)讓現(xiàn)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jié)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nèi)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
評語。
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fā)展來和我們最優(yōu)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lián)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痹诖?,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唇]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盵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庇忠黄净旖垺可险f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薄段鲙分芯?,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傊谒男闹?,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倍潭潭畟€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記得著名詩人裴多菲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崔鶯鶯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于人間的,并且是可以追尋、應該而且必須去爭取才能夠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后感篇五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日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終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此刻的我們能輕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xiàn)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于沖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tǒng)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后,依舊礙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jīng)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nèi)心掙扎后,鶯鶯最終沖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感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里,要么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我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廂記讀后感篇六
2017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央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認識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jié)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shù)陌才抛屓硕恳恍拢墒钦鰬蚬?jié)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楚,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柔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認識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墒窃谄褎 段鲙洝分?,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后,我想說創(chuàng)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后感篇七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wǎng)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tǒng)統(tǒng)可以不管。
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
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zhàn)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西廂記讀后感篇八
20xx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央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認識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jié)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shù)陌才抛屓硕恳恍拢墒钦鰬蚬?jié)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楚,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柔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認識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后,我想說創(chuàng)作需謹慎?。?BR> 西廂記讀后感篇九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古典感情戲曲之一,為元代王實甫所作。先講講大致故事:張生對前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鐘情,恰遇良機,致書信求援擊退強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得婚約,然敵退后崔夫人毀約,竟使張生鶯鶯以兄妹相交。張生郁郁寡歡,幸得紅娘相助,與鶯鶯互通書信,制造巧遇,終使鶯鶯動心。又經(jīng)跳東墻烏龍,鶯鶯一封書信至,終成好事。崔夫人怒不可遏,卻只能允了。張生進京趕考,鶯鶯長亭送別。中狀元,張生會見夫人,對質鄭恒,一家共團圓。故事是圓滿結局,皆大歡喜。
且就故事情節(jié)來看,一波三折。張生追求鶯鶯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若非得紅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而夫人的阻撓,鶯鶯的“變臉”,鄭恒的污蔑,一切都使這情節(jié)變得曲折動人。
從主角塑造來說,在掙脫禮教束縛的相國小姐崔鶯鶯,耽于感情的癡心書生張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潑可愛的婢女紅娘中,我最喜愛的還是紅娘。紅娘在書中雖不是主角,但卻是各個人物之間聯(lián)系的交集。紅娘是鶯鶯的貼身婢女,是張生追求鶯鶯的謀士,是崔夫人派來監(jiān)視鶯鶯的探子。能夠說,紅娘聯(lián)系了各個人物。而在紅娘身上,作者賦予了更多心血。紅娘善良可愛,活潑機靈。在她身上幾乎沒有任何缺點,她是完美的化身。不似鶯鶯仍受封建思想束縛,不似張生沉溺于情色忘卻功名,不似崔夫人毀約失信,紅娘在書中只是堅守自我的正義,做自我認為的正確的事。以卑微身份頂嘴崔夫人,幫忙張生追求鶯鶯,成就鶯鶯張生姻緣,促進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喜劇主題達成,紅娘擁有超越那個強調(diào)身份等級的封建時代的個人魅力。
我認為從感情角度來看,《西廂記》講述的是勇敢沖破封建束縛,追求純粹完美的感情的故事。異常是對于古代女性,這種舉動更是難得。張生追求鶯鶯情感火熱灼人,而鶯鶯回應張生更顯珍貴。作為相府小姐,鶯鶯是知禮節(jié)的,矜持的大家閨秀,在崔母的阻撓下,她該是與張生一刀兩斷。然而她卻聽從了本心,在對張生有意后,經(jīng)過一番掙扎,最終還是被病弱張生的熾熱的'情感俘獲,主動送書信,成就好事。這是離經(jīng)叛道之舉,在當時可稱為“不守婦道”,也背離了崔夫人的教育,但鶯鶯還是做了,為了純潔的感情。作者表達了那個壓迫的時代人們心中的屬于人的真實合理的欲望,對掙脫封建禮教不合理束縛的渴望,對自然感情的追求的欲望。相國小姐與窮酸書生的感情故事令人感動。王實甫也為這段感情寫下了完美的結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BR> 就語言來說,我真感嘆于王實甫的文才。且不說化用詩句,就是其本身的韻腳便押韻的好。且看:“人間看波,玉容深鎖繡幃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沒東生誰與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夢。這云似我羅幃數(shù)重,只恐怕嫦娥心動,所以上圍住廣寒宮?!辈ā⒅?、弄、共、公、重、動、宮,呈ong疊韻,讀來音韻極強,顯得活潑趣味。書中語言有典雅的詩句,也有偏向口語化的用詞,實集大成。且不說各種曲牌名,單是書中隨手拈來的典故便極具文采。聽說《西廂記》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釋有20xx處,也是難怪。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
《西廂記》為王實甫所作,初讀只覺晦澀難懂,復讀卻深覺感慨頗多,每每讀至長亭送別,君瑞高中欲歸家都淚眼低垂。我本是矯情之人,讀完便更增添了許多矯情。今日寫長亭送別,僅寫個人情。
為何有長亭送別?原是崔家不招白衣書生,為得這事兒,君瑞不得不別了鶯鶯進京趕考。一開始君瑞便只是游至蒲州,實際亦是要趕考的,只因在普救寺撞著五百年風流業(yè)冤。這寺里宜嗔宜喜之春風面,嚲香肩,花笑捻,櫻桃紅綻玉粳白露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口難言,為得此番美貌他便不往京師應舉了。此一初見,便是一生。她臨去秋波那一轉,轉走的是君瑞之情牽,轉去的是寸寸入骨之相思。一見,鐘情。之后的是是非非只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若無紅娘,何來的隔墻和詩,何來鶯鶯夜聽《鳳求凰》以此表心意,何來二人私定終身,夫人又怎會許婚呢?在當時,二人之和的的確確是有悖封建禮教,有違社會道德,無父母之命,缺媒妁之言如此結合豈不大錯,甚至可以拋開父母只為愛情,是大膽亦是不孝。父親謚后喪期未滿,便“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眰阂鄳汛?,與張生暗通款曲,私相授受。但也是如此,二人得償所愿,得夫人允許婚配。今日所言有一句最合時宜那便是:“生米煮成熟飯”。但夫人也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唯一要求便是俺家三代不招白衣書生,然則還是為這五百年的風流冤往京師應舉。只是如今與往日不同的便是,之前孤苦無依了無牽掛,如今便是在蒲州有相思苦離別恨鶯鶯愛,怎舍得離了她留她苦等受盡相思苦。
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為相守,便暫且放下朝夕之長短。于是為送張生赴京,夫人于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說來也怪,古人送別之時多雨淋,暮秋之時,此文也是湊足了傷春悲秋的主題。
暮秋,惱人煩,十里送別,盼君歸心切。不求及第狀元郎,但求不負有情娘。鶯鶯不屑功名淡薄利祿,只為嫁如意郎,正所謂以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今日遙見十里長亭,松了玉釧減了玉肌。“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今日他便走了,有何心情梳妝打扮,有何情趣美掃蛾眉重梳嬋鬢,悅己者都不在了,又為何人而容呢?“姐姐不曾吃早飯”如何吃得下呢?湯水化作相思淚,離恨塞滿愁腸胃。才有合歡,便離愁相繼;昨夜成親,今日便別離。究竟是緣還是孽?幾日不見,相思便已經(jīng)夠苦,卻原來比離情更添十倍。二人非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有心舉案齊眉,但到底還是拘著有母親在,不敢多言語,只得眉眼傳情,此番便不是初見時傳的如此甜蜜之情了,而是離之愁情,離之不舍之情。已經(jīng)要離別數(shù)日,卻連不能在這最后相守之時刻言語叮囑,鶯鶯心里只怕是更疼。夫人云:“俺先回去,小姐和紅娘隨后來?!按嗽捯怀鲆彩墙o足了面子,盡管夫人之前為了自身不惜亂許配女兒,但終究是自己的女兒,怎能不心疼?且留些時間給二人道別,夫人在場孩子也拘謹些。
你此一去,得不得官,疾便回來。鶯鶯亦是怕的,她是不相信自己還是不信君瑞,怕他從此便沒了消息,怕他忘了有鶯鶯此人,更怕他停妻再娶妻。讀至此處,君瑞是否為負心之人,鶯鶯不知,夫人不知,眾人亦不知,始亂終棄之事在當時莫非少見?于是鶯鶯言:“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睆埳诖寺牫鑫椿橹扌闹兴鶓],而言之:“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他還未走,鶯鶯便想知道他多久歸來,如今眼前人將于妾身相隔千里,但心如匪石,不可轉也。且飲盡身前的酒,便要真正告別,只怕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不禁感慨道:一寸相思,一寸灰?!暗骄煼粒贸掏竟?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里,最難調(diào)護,最要扶持。”句句囑咐,字字擔憂,寸寸相思。相思再苦,再心中有怨,但心中最記掛你。且將相思化作叮呤囑付,時時記于心,附于行。關心后,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贝松铭L鶯,又有何人值得君瑞再留戀,筵已散,再留戀亦是無意,為娶得此妻,定是要走的,二人相離。
我們總說愿君莫思量,你不思量我斷不思量。話雖如此,但離別后定是最為苦痛,有人云,慣了也就不打緊了。定是不會輕易就慣了,相思系君心,怎得說慣就慣。此生一百次相遇,一百次重逢,一千次離別,確是有一萬次悲傷。以文載相思,只是文定是載不動這許多愁。寫與他萬字文,皆不抵見一面,系他一生心,只怕負千行淚。鶯鶯是如此,眾人亦是如此。滿山紅葉盡是離人淚,此離人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與何人說?等待之時日,漫長十分,有美人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令人思之如狂。若是等錯人,付出的便是一生。從與君相別后,常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等待后的重逢該以沉默或是微笑,但實際確是,不見時備著千言萬語,相逢時變作長吁短嘆,將腹中愁恰似申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這一聲先生萬福,承載的是愁苦、是相思、是依戀、是怨恨、是思念、是擔憂、是焦慮,是旁人無法言語之愛。話至此處,若是你要問我,結局如何,那答案如下: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一
書在手,淚凝眸。觀西廂,感上蒼。
張生與崔鶯鶯可謂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他們幾經(jīng)波折,最終結合在一起。
西廂,明月影,樹斑駁,鶯鶯閨內(nèi)嘆息流。柳遮花映,霧障云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張生,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蓯鄣募t娘,不遺余力,撮合兩人的姻緣,直斥老夫人人的背信棄義,可愛可敬,可歌可頌。鄭桓,求愛不得,頓生邪念,捏造謊言,企圖與鶯鶯成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善惡最后終有報,是非曲折有人斷。在白馬將軍的威勢下,在鐵的事實面前,他原形畢露,羞愧自殺。
讀《西廂記》,心中幾多波折,幾番感動。突破癡男怨女的舊模式,我讀到了一種至情、至愛,空氣里,多了幾分新鮮感。
現(xiàn)實,就是如此地殘酷。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背叛、謊言和眼淚。那冰冷的臉龐、無助的眼神、蒼白的面色、隨風搖曳的身姿,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為之扼腕、為之嘆息、為之流淚。靜靜地,我忘了時間,只剩下他的負心,你的傷心。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多么優(yōu)美的詞句!
亙古至今,愛貫穿一切,它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我愿愛灑滿人間,有情人終成眷屬。
祝戀人們幸??鞓?,真愛無價!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二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與出于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沖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睂懗隽松钤趬阂种械呐缘那啻嚎鄲灪湍你皭?,在這背后,則存在著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里盡人調(diào)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备欠浅V甭噬踔潦欠潘恋乇硎隽四凶訉τ诿利惻猿鲇谔烊坏目释c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回應。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布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環(huán)環(huán)相扣,山重水復、縈回曲折的復雜情節(jié),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于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jīng)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xiàn)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xiàn)出對于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并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tài)中行動,但是,她終于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贊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著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并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在她身上反映著市井社會的人生態(tài)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tǒng)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jié)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xiàn)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nèi)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jīng)變?yōu)橐环N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zhèn)涞暮锰?,望閱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guī)淼囊曈X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jié)。大凡書籍,均以情節(jié)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睆埳劼牨阃缎胖疗溆寻遵R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nèi)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jié)讓現(xiàn)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jié)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nèi)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fā)展來和我們最優(yōu)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边@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段鲙返那?、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谥兄悖瑢崬闀兄兑?。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lián)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痹诖?,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鄙涎缘溃骸耙股钕闾@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庇忠黄净旖垺可险f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薄段鲙分芯?,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