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心得(優(yōu)秀22篇)

字號:

    寫作是一種思考的方式,通過書面表達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整理自己的思緒。寫一份完美的總結需要有詳細的記錄和準確的觀察。以下是專家智囊團整理的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報告,歡迎參考。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一
    語言學概論是一門研究語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在我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通過對語言學的研究和學習,我收獲了很多知識和體會。在此,我將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分享一下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首先,語言學概論讓我明白了語言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語言是人類社會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思維和文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習語言學,我了解到語言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文化、思維和社會的反映。語言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語音、語法、語義等多個層面,以及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語言學概論深入剖析了這些方面,讓我對語言的豐富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其次,學習語言學概論讓我了解了語言的歷史演變和語言的變異。通過學習語言學的歷史發(fā)展,我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語言對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和演變。例如,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在發(fā)音和詞匯上的變化。同時,不同地域的語言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比如英語和漢語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知識讓我對語言的變異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跨文化交流中具備了一定的應變能力。
    第三,語言學概論讓我學會了語言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語言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現(xiàn)象。在學習語言學概論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進行語音、語法和語義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如何收集和整理語料。掌握這些方法和技巧,對于深入理解語言的本質和結構非常重要。通過實踐和練習,我逐漸掌握了這些技能,并在課堂上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語言分析和研究。
    第四,學習語言學概論讓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學習語言學的知識和理論,我深刻意識到自己在語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語言學概論讓我更加關注語音和語法等方面的細節(jié),以及用詞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清晰度。我開始更加重視語言的修辭和語用等方面,以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最后,學習語言學概論讓我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開始關注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我了解到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和塑造,而且語言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媒介。這讓我對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對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的語言和文化有了更強烈的意識。
    總之,學習語言學概論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通過這門課程,我深入了解了語言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了解了語言的歷史演變和變異,學會了語言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并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這些知識和體會將對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將繼續(xù)學習語言學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語言。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二
    1、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符號和其他動物的交際方式有本質的區(qū)別?
    2、判定文字系統(tǒng)已經產生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3、什么是語言演變的不平衡性?
    4、請舉例說明語境的含義包含哪些方面?
    1.如何理解人類語言符號和其他動物的交際方式有本質的區(qū)別?
    從語言的符號性質方面對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進行比較。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具有所有符號的一般特點,也有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也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一定的語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義內容,一定的意義內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語音形式表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依賴的。我們把語言中的句子切分成一個一個的單位,每一個部分也都是音義結合體。語音和意義的這種密切關系,有人作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語言好比一張紙,正面是語音,背面是語義,用剪刀剪也剪不開。”這個比方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形式和意義的關系。
    任意性是符號最重要的特征。雖然蜜蜂的舞蹈比較復雜一些,有點任意性在里面。比方說,表示花蜜質量的動作方式是任意的,走出圓形和8字形表示蜜源的大概距離,看來也是任意的,但是擺尾舞的前進速度越慢,標志距離越遠,又不是任意的。以8字的細腰或半圓的直徑和垂角線的交角表示蜜源的方向,更不是任意的。動物“語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個題目,是僵硬的,不能與人類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同日而語。沒有任意性或任意性程度很低,都說明其符號性很弱。
    (2)單位的明晰性。
    人類說出的話是有界限清晰的單位的。而動物所謂的“語言”,其表現(xiàn)無論是借助聲音還是形體,總體上都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圇一團的叫喊聲或舞蹈動作來表示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單位,也談不上單位的組裝。
    (3)結構的二層性。
    人類語言是一種兩層的結構裝置:音系層和符號層(或稱語法層),兩個層面上都有大小不同的單位。兩個層面上都是以數(shù)量有限的最小單位,按照有限的規(guī)則組裝起來,生成數(shù)量無限多的大單元。相反,動物的“語言”不能分解成單位,談不上有結構,更不用說有結構的二層性。
    (4)能產性(開放性)。
    語言的能產性,也稱創(chuàng)造性或開放性,是指人們總是能夠運用有限的語言手段通過替換和組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話語來。人們可以理解會說出從未說過或聽到過的句子。動物的“語言”只能表達有限的信息,它能傳遞的信息時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5)傳授性。
    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先天具備的,但是掌握什么語言,則是后天學會的,沒有顯示的語言環(huán)境,就學不會一種語言。動物的“語言”則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用學習。比如小鷹在出殼的時候就配備有對付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搏擊、覓食、求偶等各種事情的本能,它的“語言”是一種本能,像電路一樣在腦子里預先裝好了。
    (6)不受時、地環(huán)境的限制。
    動物的交際是由當時當?shù)氐拇碳ひ鸬?,是對具體情景的感性的反應,只能傳遞某種信息,既不能回顧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也不能設想未來。蜜蜂發(fā)現(xiàn)蜜源,回巢后立即做出必要的舞蹈動作,它從不為昨天的發(fā)現(xiàn)而舞,也不猜測未來的發(fā)現(xiàn)。只有人類能用語言說古道今,表達深邃的哲理。
    根據以上比較我們可以得出,雖然很多動物之間的交際方式比較高明,但他們還缺乏語言很多的基本條件。只有具備以上六個特征,才可以稱得上語言,所以,上述任意性、單位的明晰性、結構的二層性、能產性、傳授性、不受時、地環(huán)境的限制六方面,標志著人類語言與其他動物“語言”的本質區(qū)別。
    2.判定文字系統(tǒng)已經產生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不平衡性是語言演變的兩大特點之一,它是指語言的發(fā)展變化不是均衡的、勻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變化不平衡。在語言各子系統(tǒng)中,詞匯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最快,相比而言,語法的發(fā)展變化就要慢得多,語音發(fā)展變化的速度也較為緩慢。語言各子系統(tǒng)內部的發(fā)展變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詞匯系統(tǒng)中,發(fā)展變化較快的是一般詞匯,基本詞匯卻是相當穩(wěn)固的。第二,不同時期語言發(fā)展變化不平衡。反之,語言發(fā)展變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第三,語言變體發(fā)展變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語言發(fā)展變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間上的一種表現(xiàn)。各種方言形成之后,在發(fā)展變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漢語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發(fā)展變化的速度相對較慢,保存古代漢語的成分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別是北方官話區(qū)的方言,發(fā)展變化的速度就相對較快。
    4.請舉例說明語境的含義包含哪些方面?
    語境即言語環(huán)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非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xiàn)的非語言(如姿勢、手勢)等。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三
    藍純語言學概論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科,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語言學的魅力與價值。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學習了語言的起源、發(fā)展、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讓我對語言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增強了我對語言研究的興趣。以下是我對這門課程的心得體會。
    首先,藍純語言學概論引發(fā)了我對語言起源的思考。通過學習語言的起源理論,我了解到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與眾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學習語言起源的理論,我深刻地認識到語言的復雜性和獨特性,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交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起源也涉及到人類大腦的演化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這使我對人類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次,藍純語言學概論讓我認識到語言的普遍性和多樣性。通過學習語言的分類和語系的劃分等內容,我了解到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語言,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文化內涵。這不僅拓寬了我的語言視野,也增強了我對語言多樣性的重視和尊重。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更加關注現(xiàn)代語言的多樣性,積極學習和使用不同的語言,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第三,藍純語言學概論讓我對語言結構和語言規(guī)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學習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的知識,我了解到語言具有一定的結構和規(guī)則,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通過這種符號系統(tǒng),人與人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深入理解語言結構和規(guī)則,不僅有助于我提高語言表達和理解的能力,更有助于我分析和比較不同語言之間的異同,從而更好地使用和掌握語言。
    第四,藍純語言學概論讓我認識到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通過學習語言社會學和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我了解到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和認同的重要標志。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影響著語言的形式和用法,人們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因此,研究語言不僅需要關注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還需要考慮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
    最后,藍純語言學概論讓我深刻認識到語言學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語言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通過研究語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思維和行為,解決語言相關的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多個層面和領域,如語音學、語義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這為我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選擇余地。
    總而言之,藍純語言學概論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科,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對語言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語言研究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繼續(xù)深入學習和研究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研究水平,為促進語言學的發(fā)展和應用做出貢獻。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四
    在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語言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通過學習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我對語言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我也逐漸意識到語言學研究對我們理解和應用語言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總結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二段:語言起源和演化的認識
    語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是語言學的基礎,也是我在課堂上學到的重要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了解到語言的起源不僅僅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更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物。語言的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語言間的接觸和交流,不同的語言因素相互影響從而形成新的語言。通過這一學習,我對語言的多樣性和變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三段:語音、語法和語義的探索
    學習語言學概論的過程中,我還深入了解了語言的多個層面,包括語音、語法和語義。在語音學方面,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發(fā)音和認識不同的音素。這對我在語言學習和教學中都有極大的幫助。同時,語法學的學習讓我了解到不同語言的結構和規(guī)則,這不僅拓寬了我的語言視野,還提高了我的語言組織能力。另外,語義學的學習讓我明白了不同語言中詞匯和句子的意義構建方式,這對我理解和運用語言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四段:語言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
    語言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認識到語言學在多個領域的重要性。例如,在語言教學中,了解學生的母語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在人機交互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語言學的應用可以提高機器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和產生能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溝通。因此,我深信語言學的學習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五段:對語言學的展望和總結
    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對語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我也意識到還有很多重要的領域等待我們深入探索。盡管我只是初步接觸了語言學的一部分內容,但我相信這門學科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將會有更多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我將繼續(xù)學習語言學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為更好地理解和推動語言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在語言起源和演化、語音、語法和語義以及語言學的應用領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我也認識到語言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對語言學的未來發(fā)展充滿了希望。我相信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我的語言學知識和能力將不斷提高,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五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起源、演變和使用方式一直備受人們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語言的本質和規(guī)律,學者們發(fā)展出了各種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藍純語言學概論作為語言學的入門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各個方面的語言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語言。本文將分享我在學習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中的體會和心得。
    第二段:對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整體認識和感受
    在學習藍純語言學概論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語言學的廣泛和復雜性。我們從語音、語法、語義到語用等多個層面來研究語言,每個層面都有其獨特的特征和研究方法。通過學習不同的學派和思潮,我對語言學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我也意識到語言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為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野,讓我對整個語言學領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段:對藍純語言學概論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在藍純語言學概論中,我學習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論,如形式語言、語言變體、語言族群和語言規(guī)范等。這些概念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語言的本質和結構。例如,通過學習形式語言,我了解到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和生成規(guī)則對于語言理解和溝通的重要性。同時,學習語言變體和語言族群讓我認識到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掌握這些重要概念不僅增強了我對語言的認識,也增強了我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第四段:對藍純語言學概論在實際應用中的應用
    藍純語言學概論不僅僅是一門理論課程,更是為我們提供了運用語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在翻譯和口譯工作中,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學知識,更準確地理解和表達他人的意思。此外,在語言規(guī)范和語言政策的制定中,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也會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藍純語言學概論不僅加深了我對語言的認識,也提供了實際應用的工具和方法。
    第五段:總結并展望
    通過學習藍純語言學概論,我對語言學的重要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也意識到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有許多未知和待發(fā)展的領域。未來,我希望能繼續(xù)學習和研究語言學,進一步探索語言的本質和規(guī)律。同時,我也希望將語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為促進語言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語言學的大門,我將繼續(xù)探索其中的奧秘,并將所學應用于實踐中,不斷挖掘語言學的深度和廣度。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六
    在藥學領域,我對藥物研發(fā)、生產、管理和使用的全面了解,以及通過實踐掌握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臨床藥學等專業(yè)知識的過程。
    1.背景介紹
    藥學是一個廣泛的領域,涵蓋了多個學科,包括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臨床藥學等。作為一名藥學專業(yè)的學生,我通過課程學習和實踐操作,逐漸熟悉了這些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如閱讀專業(yè)文獻、參與實驗研究、進行案例分析等。我不僅關注理論知識,還注重實踐操作,通過實驗和臨床觀察,我深入理解了藥物的作用機制、副作用以及藥物濫用的風險。
    3.反思與總結
    通過藥學的學習,我不僅獲得了專業(yè)知識,還培養(yǎng)了嚴謹?shù)乃季S方式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tài)度。我認識到,藥物研發(fā)和使用對社會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不斷追求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我也意識到,藥學研究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
    總的來說,藥學的學習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和成長歷程。我不僅提高了專業(yè)素養(yǎng),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我期待在未來的工作中,為社會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貢獻。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七
    在人類的生活中,語言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的載體和文化的傳承。而藍純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性的學習語言的機會,讓我對語言的本質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語言的多樣性、規(guī)律性以及變動性,這些對我個人的語言能力提升和跨文化交流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首先,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讓我對語言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們學習了許多語言學的基本概念,比如音位、音位組合、語法等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我了解到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之大。世界上有著眾多的語言,它們在詞匯、發(fā)音、語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譬如,中文中的四聲和英文中的語調,以及不同語言中的語法結構,都使人對語言的多樣性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個認識可以幫助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不同的語言,也有助于我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他人。
    其次,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讓我明白了語言的規(guī)律性。語言并不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東西,它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和體系。通過學習語音學、形態(tài)學、句法學等語言學的基本概念,我意識到了語言背后的規(guī)律和結構。譬如,音素的分析和分類讓我對語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句法學的學習讓我對句子的組成和構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些規(guī)律性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提高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寫作和口語表達方面,我能夠更加準確地運用詞匯和語法,使我的表達更加清晰和流暢。
    此外,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也讓我認識到語言的變動性。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通過學習語言的歷史演變和方言變體等內容,我了解到語言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譬如,英語的發(fā)展和演變從古英語到中英語再到現(xiàn)代英語,在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不少變化。這個認識讓我明白到了語言的時代性和社會性,也讓我更加開放和包容地對待不同語言的使用和變化。
    最后,藍純語言學概論課程還啟發(fā)了我對語言的思考。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和學術論文的撰寫,我學會了思考語言的本質和功能。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它還承載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和文化傳承。通過對語言功能的分析和討論,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語言的多重功能,例如交際功能、表達功能和認知功能等等。這個認識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也更加欣賞和尊重其他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總結起來,藍純語言學概論這門課程給予了我對語言的全新認識。我學會了理解語言的多樣性、規(guī)律性、變動性,并且開始思考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門課程的學習對我來說是一次挑戰(zhàn),但也是一次收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對語言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增強有著積極的影響。(1200字)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八
    一份藥學概論心得:
    這次藥學概論的學習,使我對藥學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藥學知識不僅在理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實踐中的應用也同樣重要。
    首先,我對藥學的定義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藥學是研究藥物設計、研發(fā)、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的學科。它涉及到藥品研發(fā)、生產、質量控制、臨床應用、藥事管理等多個方面,是醫(yī)藥產業(yè)的核心領域。
    其次,通過學習藥物發(fā)現(xiàn)與設計、化學治療、中藥與天然藥物、藥物分析、藥物代謝、生物藥劑學、生物藥物、臨床藥學、藥物經濟學等課程,我對藥物研發(fā)的全過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課程涵蓋了從藥物發(fā)現(xiàn)、臨床試驗、藥品注冊、生產到上市后監(jiān)測的整個過程,使我對藥物研發(fā)的艱辛和復雜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同時,我也了解到藥學的發(fā)展趨勢和未來挑戰(zhàn)。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基因編輯等技術在藥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藥學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最后,通過學習,我對自己的專業(yè)有了更深的自信。藥學是一門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學科,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進步。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為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總之,這次學習使我對藥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讓我對自己的專業(yè)有了更深的自信。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將更好地為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九
    我們在閑暇時候或者在疲勞的時候會聆聽美妙的歌曲,也會看些休閑的電影,玩些動感的游戲,我們?yōu)槟切┪赖漠嬅嫠鄯瑸槟切﹦勇牭囊艉硭袆?,為那些炫幻的游戲所激動,無疑,我們是很幸福的。然而,這些休閑娛樂的背后是語言在支撐著它們。沒有詞人,哪來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美妙畫面,也不會有“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感人場景和聲音,更不會有現(xiàn)在美好的一切。
    在高中的時候,我在學習生物時,了解了“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當時我還很不屑,動物也有語言啊,雞鳴、狗吠、狼嚎、虎嘯、猿啼等等,它們也用語言啊,學習了語言學概論這門課后,我了解了人類語言是多么的復雜和高深莫測,它和動物的語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語言有很多機制,“牧笛橫吹、夕陽余暉”是羨余機制的體現(xiàn),“蛋白質(笨蛋、白癡和神經質)”是經濟機制的體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對稱機制的體現(xiàn),語言還有預設機制、隱含機制、排除機制、補償機制等,而在這里,我班門弄斧來淺談一下語言的預設機制。
    弗雷格是德國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他于1892年提出預設的概念。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斯特勞森從真值條件出發(fā),將預設看作是句子或命題之間的關系。所謂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學和醫(y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指生物機體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其間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關系?,F(xiàn)已廣泛應用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在任何一個系統(tǒng)中,機制都起著基礎性的、根本的作用。
    而語言機制也就是語言內部的可循的規(guī)律,那么預設機制就是語言本身內部可以尋找到的具有“預設”的機制。
    美國科學家弗蘭克林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空袋子難以直立?!?BR>    同樣,語言只有有了依托才能煥發(fā)光彩,才能真正起到溝通交流的作用。而預設就是支撐語言的基礎。
    預設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很重要。人在使用自然語言時,有很多不言自明的預設,否則交際就會比較困難?!俺院颂摇薄ⅰ俺曰ㄉ逼鋵嵤浅院颂胰蕛?;“吃排骨”、“吃雞蛋”其實是吃排骨肉、蛋清和蛋黃。人們只是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類繞口令中才分出葡萄皮和葡萄肉這類精確的涵義。
    在語言學概論的學習中,我了解了預設即預先設定,是說話人在說一句話時主觀認定的他和聽話人都接受的背景信息,是假定的交際雙方所共知的內容或共有的認識;預設在話語中總是附帶表達的(在斷言范圍之外),是潛在的,也是不言自明的,無論對話語本身進行肯定還是否定都不影響預設的存在。
    預設在語言里隨處可見,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在古代,比如在《西廂記》里: [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聲息不好也?。鄣┰疲莅。衬镒兞素砸玻。奂t云]這相思又索害也。
    夫人話中有一個預設:小姐和張生是兄妹關系。由此而生出另一層意思:既是兄妹關系,那就不能結婚;夫人賴婚的意圖非常明顯,故而,張生、鶯鶯、紅娘他們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映。
    在我看來,“預設”可以看成是語言發(fā)生的環(huán)境,它預先設置了語言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不同的“預設”對于相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對于一個成功人士的妻子說:“你先生真有本事啊!”這就是一個贊美。而對一個不求上進失敗的人的妻子說:“你先生真有本事?。 边@就是一個諷刺。不同的環(huán)境就有不同的表達的目的,于是有了諷刺這一修辭,也造就了魯迅這一個文學大師,但是在現(xiàn)代魯迅的文章很難讀懂,就是因為時代不同,語言的環(huán)境不同,我們沒法真正全面的了解它的真正含義。
    語言的預設機制具有很多特性,它體現(xiàn)了預設的內在特點。
    語言的預設機制具有合適性、共知性、單向性、主觀性、隱蔽性、可撤銷性
    1、合適性
    最早對預設的合適性進行研究的是菲爾莫(charles fillmore)。他從言語行為的合適條件出發(fā),認為語用預設就是指“通過一句話來有效地實施某一個言外行為所必須滿足的條件”。
    2、共知性
    共知性指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對共知信息的假設或交際雙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識、交際場合的情景和交際雙方的相互關系等。
    它在我們的生活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遼大食堂一樓,如果你想買雞蛋餅,你可以說:“要一份三塊五的!",老板就知道你要的是加腸的,但是,如果你在賣米飯的那說同樣的話,老板肯定沒法給你打飯,因為最低的是四塊的。這就是預設機制共知性的體現(xiàn)。
    3、單向性
    單向性指預設是由說話人單方面做出的,在被聽話人理解之前只有說話人自己知道預設的含義。
    例如:
    a:你這人真夠阿q的!b:阿q? 聽到a說阿q,b不理解,是因為他不知道a所說的阿q是什么意思,或者他不知道a指的是自己的哪一點,所以才要求a明示。
    4、主觀性
    主觀性指帶有斷言性質的語境假設,預設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實性或正確性。有些廣告也運用了預言該特性而讓消費者在潛意識里相信了該產品。例如:“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殺菌治腳氣,請用達克寧”
    腦白金廣告的預設是“腦白金是最有價值的,其他禮品都不如腦白金”;或“如果送禮,腦白金最合適,最討對方的喜歡”。
    西安楊森制藥廠推出的治療腳氣病的“達克寧”抗真菌藥膏,它的預設是“治療腳氣,達克寧療效最好”。
    這兩個廣告的預設都帶有的強烈的主觀性特點。
    5、隱蔽性
    隱蔽性指說話人沒有將預設信息明白地表達出來,而是將其隱含在話語之中,這種隱含的信息是交際雙方所共知的。
    例如:
    a:你說謊的時候會不會緊張? b:不會。不,我從來不說謊!a的問話含有一個預設:b說過謊。而b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答“不會”,其實等于認可了a的預設。
    6、可撤銷性
    在一定語境下,語用預設可以撤銷,這種可撤銷性“依賴于說話者的態(tài)度和信念”。例如:
    a: 您兒子好可愛??!
    b: 我還沒結婚呢!從以上對話的預設觸發(fā)語“兒子”中我們得知a預設了“b有兒子”,然后這一預設隨著交際的進行而被b撤銷了,b的話語中蘊含著“這不是我兒子,我還沒結婚”這樣一個意思。
    說來說去,預設就是預先設定一個語言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使別人可以知道,也可以不讓別人知道,也可以大家潛意識里都知道。
    那么,語言的預設機制對于我們有什么作用呢?它難道只是局限于發(fā)現(xiàn)而不能使用它嗎?
    預設的作用有很多:
    1、表達不適合直接表達的言外之意
    2、利用預設誘使對方中圈套
    3、使語言更為準確、得體
    比如,商家打廣告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宣傳自己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打擊對手,使自己的產品能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昂免},藍瓶的”,預設:不是藍瓶的就不是好鈣。這就含蓄的表達了該公司的意念,那就是只有他們公司生產的藍瓶鈣才是質量好的鈣,這運用了預設的第一個作用。
    還比如,在法庭辯論中,律師常常會這樣問:“你是案發(fā)前還是案發(fā)后出的門?” 樣預設的目的,就是誘使談話對象進入自己事先設計的“陷阱”,以便 控制談話對象,實現(xiàn)自己談話的目的。這也是一種談話的技巧,既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又不讓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在問他問題。
    再比如,一位年輕人患病住院,他的好友來探望,一見面就說:“怎么,你的臉色還是這么難看?!蹦贻p人頓時沮喪起來。在醫(yī)院這樣的場合,本應安慰病人,而不是打擊。所以,為了避免出現(xiàn)尷尬局面,我們說話也應分清場合,看清對象,所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要真心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不要說出傷害病人的話,俗話說“良言一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之所以說出不合身份、不合場合的話,主要是說話人忽視了話語中的預設。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注意言語中的預設那么就可以使語言準確、得體。因此,利用預設,遵循預設理論,可以使語言更為準確、得體。
    可見語言的預設機制是多么的重要,任何言語行為都有預設,在實際言語行為交際中,如能巧妙利用言語行為的預設,能有效地達到自己的言語行為交際目的,有時,還能產生奇效。
    怎樣才能把預設運用到生活中去呢?怎樣才能更好的與別人溝通呢?只有了解和學會語言的預設機制,才能在生活中得體的表達那些隱晦的話,或者聽得通別人的“言外之意”,這樣才能更好的生活。
    這里有一個幽默的例子: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與共和黨人交惡,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有些共和黨人是婊子養(yǎng)的。他的言論在議會引起軒然大波,共和黨人紛紛抗議,要求馬克吐溫公開道歉。馬克吐溫便在《紐約時報》上公開發(fā)表聲明:我道歉,我收回我的話,應改為“有些共和黨人不是婊子養(yǎng)的!”。
    馬克吐溫除了運用“邏輯學”中的“判斷”技巧外,還運用了“言語行為的預設”,他的“有些共和黨人不是婊子養(yǎng)的”否定句中早有預設:有些共和黨人就是婊子養(yǎng)的。
    另外,在現(xiàn)代生活中,廣告的預設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消費者的心理,使消費者接受其產品和服務。
    作為消費者,在接受廣告語時也應提高認識,辨別信息的可信度,洞察廣告宣傳背后的誘導機制,不要盲日從眾。認識到語言預設機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要注意語境和說話人的真正意圖,真正做到合理的溝通、有效的溝通、真誠的溝通、,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減小了,語言所起的真正的作用就達到了。
    我在小學的時候做過一個閱讀理解,現(xiàn)在看來就是和語言的預設機制有關,該文章內容如下:
    有個人過生日,邀請四個好友到家中吃飯。
    三個準時到達了,只有一人遲遲未來。主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急死人了,該來的怎么還沒來呢?”其中一人聽后,很不高興的對主人說:“我先告辭了,再見?!闭f完就走了。
    一個人未到,另一個人又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剩下的兩人中的一個也生氣地說:“那好,我也走了?!闭f完掉頭就走。
    又一個人走了,主人更加著急起來。最后剩下的這位就勸主人:“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以后說話要好好想想?!敝魅撕軣o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說的根本不是他們?!边@位朋友聽后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也鐵青著臉走了。
    這不僅是一個悲劇,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在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語境會不會給別人帶來“預設”,因而會引起誤會,這在生活中屢見不鮮,那些說話愛得罪人的朋友們,絕大多數(shù)并不是有意而為,而是由于不注意語言的前提預設導致人際關系淡薄,所以語言的預設機制對于我們非常重要。
    在這里淺談了一下語言的預設機制,希望老師多多指教!感謝老師這一學期的教導!
    語言學概論論文
    學院:經濟學院
    專業(yè):統(tǒng)計學2班
    學號:110704222
    姓名: 董朋朋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
    作為一門涉及語言本質和語言運用的學科,語言學概論是語言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深切體會到了語言學的重要地位和應用廣泛性。以下是我從這門課程中獲得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對語言學的認識
    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深刻認識到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基礎工具,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語言學概論課程系統(tǒng)地介紹了語言學的起源、分類、結構和變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拓寬了我的視野。我了解到語言學所涵蓋的范圍之廣,不僅僅是對現(xiàn)代標準語的研究,還包括對方言、古代文字、雙語習得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學習,我明白了自己作為語言學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在不同領域進行研究,以推動人類語言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二段:語言的結構和意義
    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語言的結構和意義。通過對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學習,我對語言的結構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了解到語音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語言的發(fā)音規(guī)律和音變規(guī)律,語義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分析詞匯的意義和句子的含義。這種對語言的結構和意義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同時,從語言結構和意義的角度出發(fā),我們也能更好地管理和翻譯語言,以滿足人們對于溝通的需求。
    第三段:語言的歷史與變化
    另一方面,語言學概論課程還介紹了語言的歷史和變化。通過學習語言變遷和語言的歷史背景,我明白了語言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語言不斷地演變和變化,受著時間和地域的影響。通過對語言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語種之間的關系、共性和差異,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本質。同時,“語言變化的規(guī)律”這一知識也對我個人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有著重要意義。
    第四段:語言學與實際應用
    語言學概論課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語言學的實際應用價值。語言學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如教育、翻譯、人機交互等。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明白了語言學對于語言教學的重要性。了解了語言學的知識之后,我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語言教學,如了解學生語法規(guī)則的習得過程,更好地簡化語法規(guī)則,增加語言教學的效果。此外,語言學還可以運用于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和機器翻譯等領域,對于人機交互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五段:對語言學概論的總結與展望
    通過學習語言學概論,我深刻認識到語言學的重要性以及語言的奧妙之處。這門課程為我打開了一扇認識語言的窗戶,拓寬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我的學術素養(yǎng)。但是,我也明白這只是語言學的一部分,語言學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學科,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學習。我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進一步提高對語言學的理解和掌握,為語言學的研究和應用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語言學概論課程給我?guī)砹撕芏鄬氋F的收獲。通過學習語言學的理論知識,我對語言的本質、結構和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了解語言的歷史與變化,我明白了語言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通過探索語言學的實際應用,我發(fā)現(xiàn)語言學在教育和技術領域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語言學將進一步推動人類的語言能力和交流水平的提高。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一
    學習“概論”的一門課程,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這門課程涵蓋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如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等。在學習和探究這些領域的知識時,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這一篇文章將分享我在學習“概論”中得到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廣度與深度的平衡
    在“概論”這門課程中,基礎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十分重要。我們需要了解一個領域的總體概貌,同時也需要探究其中更深層的原理和細節(jié)。這一點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在學習其他課程或者進行其他的學術研究時,廣度和深度的平衡是必要的。
    第三段:跨學科的思維
    學習“概論”不僅需要廣度,而且需要跨學科的思維。我們需要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這種能力對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非常重要,例如環(huán)境問題、社會不公等等。正因如此,我認為在未來的日子里,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將越來越凸顯。
    第四段:批判性思維與價值觀
    批判性思維也是學習“概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對各種觀點和理論進行分析和評價,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能夠反思自己的一些價值觀和信念。學會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加理性和客觀,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念。
    第五段:個人成長與未來展望
    學習“概論”對我個人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學術研究和跨學科思維的重要性;同時,我還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究能力。在未來,我將繼續(xù)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并且運用這些能力去貢獻于社會和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結論
    在學習“概論”這門課程中,我從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各種啟示。我發(fā)現(xiàn)在學術研究中,廣度和深度的平衡、跨學科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非常重要。這些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對于我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二
    答:語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關,但語言不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也不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不是遺傳的,而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完全是在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中后天獲得的,所以語言和種族沒有必然聯(lián)系。
    2.簡答語言符號的特點。
    答:(1)符號和語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夠指稱某種意義的成分,所指是給符號所指的意義內容創(chuàng)制了一個專門術語。(2)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符號的物質實體和表示的意義之間沒有必然的理據關系,語言符號的物質實體和表示的意義之間也沒有必然的理據關系,完全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3)語言符號的強制性和可變性。在同一社會、同一時代,對使用同一種語言的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是強制性的,而語言又是發(fā)展變化著的。(4)語言符號的離散特性和線性特性。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地說,因此語言符號是離散的,而且在時間這根軸上是成線性排列的。
    3.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關系。
    答:組合關系體現(xiàn)在一個語言單位和前一個語言單位或后一個語言單位,或和前后兩個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是橫向關系。聚合關系是在組合的某一個位置上能夠相互替換,有共同的特點,故能聚合歸類。組合是橫向的結構關系,聚合是歸類規(guī)則,有了組合、聚合關系,便展現(xiàn)出了整個語言平面,聚合關系是組合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或者說是從組合關系中分析出來的,而組合關系又表現(xiàn)為聚合類的線性序列。所以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有機地統(tǒng)一,不可分割。
    4.解釋“符號”
    答:符號指根據社會的約定俗成使用某種特定的物質實體來表示某種特定的意義而形成的實體和意義的結合體。
    5.解釋“語言”
    答:語言是言語活動中同一社會群體共同掌握的,有規(guī)律可循而又成系統(tǒng)的那一部分,語言是均質的,是言語活動中的社會部分。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鮮明的地區(qū)性、民族性和歷史性。
    6.口語和書面語的關系。
    答:語言的客觀存在形式首先是口語,第二種客觀存在形式,是書面語。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書面語是經過加工、提煉和發(fā)展了的口語的書面形式??谡Z和書面語中基本的語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語匯和語法結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基本一致的。
    7.語言與言語的區(qū)別。
    答:語言是言語活動中同一社會群體共同掌握的、有規(guī)律可循而又成系統(tǒng)的那一部分;而含有個人要素或個人雜質的說話行為和說出來的話只能屬于言語。
    8.解釋“普通語言學”。
    答:語言學界把研究人類社會的語言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一般理論稱為普通語言學。它以一般語言學為研究對象,探索各種語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規(guī)律、結構上的共同特點和一般原理。
    9.解釋“應用語言學”。
    答:把語言學的理論和具體成果用來為社會實際生活中的某個領域服務,這是廣義的應用語言學;狹義的應用語言學指專門研究語言教學中的理論和方法。
    10.解釋“傳統(tǒng)語言學”。
    答:一般泛指20世紀以前的語言學,特別是指索緒爾開創(chuàng)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以前的語言。
    11.解釋“內部語言”。
    答:第一,內部語言是語言的一種形式;第二,內部語言的交際對象是說話者本人,且沒有出聲。因此,內部語言是沒有說出口的內心的話。
    第二章語音。
    1.解釋“語音”。
    答:語音是由人的發(fā)音器官發(fā)出來的表示一定意義的聲音。
    2.解釋“音高”。
    答:音高就是聲音的高低,它主要決定于發(fā)音體振動頻率的高低。
    3.解釋“音強”。
    答:音強就是聲音的強弱,它主要決定于振幅的大小。
    4.解釋“音長”。
    答:音長就是聲音的長短,它是由發(fā)音體振動的持續(xù)時間決定的。
    5.解釋“音質”。
    答:音質是一個聲音區(qū)別于其他聲音的個性特征,它決定于聲波的形式。
    6.簡答語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從物理學角度看,語音具有音高、音強、音長、音質四要素。音質是最基本的要素,因為它是一個聲音區(qū)別于其他聲音的基本特征。影響音質的三個因素有:(1)發(fā)音體不同;(2)發(fā)音方法不同;(3)共鳴器的形狀不同。語音中的音質也取決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聲帶振動不振動,這是發(fā)音體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氣流所碰到的阻礙用什么方法克服,這是發(fā)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氣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礙,如果沒有受到阻礙,口腔的形狀又是什么樣的,這些都會造成共鳴腔的不同形狀。
    7.簡答語音的本質屬性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
    答:語音的社會屬性首先體現(xiàn)為:語音與語義的結合由社會約定俗成,離開了社會的約定俗成,就沒有語言的產生,也就沒有語音的存在。語音的社會屬性還體現(xiàn)為語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簡答國際音標與音素之間的關系。
    答:國際音標是由國際語音學會制定、用來標寫世界上各種語言或方言的語音的標號。它的制定原則是:“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一個音標只表示一個音素”??梢?,它與音素的關系是一一對應的。
    9.簡述元音分類的依據。
    答:(1)可將元音按舌頭起作用的部位分為舌面元音與舌尖元音兩大類。(2)舌面元音內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開閉分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圓展分為圓唇元音和不圓唇元音。(3)舌尖元音內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狀態(tài)分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內部又可根據軟10.解釋“音位”
    答:音位是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劃分出來的語音單位,它是特定的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qū)別意義作用的最小語音單位。
    11.論述音位的性質(特征)。
    答:(1)音位是從社會功能角度劃分出來的,具有區(qū)別意義作用的語音單位,音位的這種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叫做“辨義功能”。(2)音位不僅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而且是具有這種辨義功能的最小的語音單位。(3)音位是由一組彼此差別沒有辨義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類。(4)音位總是屬于特定的語言或方言,總是特定語音系統(tǒng)的成員,不存在超語言或超方言的音位。12.音位的劃分。
    答:音位從構成材料上看,可分為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以音素為材料,通過音質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叫“音質音位”。通過音高、音強、音長來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質音位”。非音質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別來區(qū)別意義的“調位”、利用音強等方面差別來區(qū)別意義的“重位”和利用發(fā)音長短來區(qū)別意義的“時位”。
    13.解釋“音位變體”。
    答:同屬于一個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變體”。音位變體又可分為“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條件變體是指出現(xiàn)的語音環(huán)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屬一個音位的兩個或幾個音素。自由變體是指可以在同一語音環(huán)境里出現(xiàn)而又不能區(qū)別意義的兩個或幾個音素。
    14.簡答“對立關系”與“互補”關系。
    答:音素之間存在著兩種重要的關系,一是“對立關系”,一是“互補關系”。對立關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現(xiàn)在相同的語音環(huán)境里,它們的差別會引起語素或詞的語音形式改變,進而區(qū)別語素或詞的意義?;パa關系是指幾個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現(xiàn)環(huán)境而從不在相同的語音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
    15.簡答音位和音位變體的關系。
    答:音位是從具體音素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功能音類,音位變體則是音位在特定語音環(huán)境中的具體體現(xiàn)。音位是用來概括反映一組音素的辨義作用的功能單位,音位變體則是音位在各種語音環(huán)境里的實際發(fā)音。
    16.解釋“音位的區(qū)別特征”。
    答:具有區(qū)別音位作用的語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區(qū)別特征,也叫區(qū)別性特征。音位的區(qū)別特征不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區(qū)別,形成對立,而且還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過相同的區(qū)別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音位與音素的區(qū)別。
    答:音位與音素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1)劃分角度不同。音素是從人類語音的音質上著眼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兩個音若音質不同,就是兩個不同的音素。(2)劃分范圍不同。音素是從人類的語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語音里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而音位則是在某種特定的語言或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里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
    18.解釋“音節(jié)”。
    答:音節(jié)是聽覺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語音單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組合而成的最小語音結構單位。
    19.簡答復元音與幾個相連的單元音的區(qū)別。
    20.解釋“復輔音”。
    答:一個音節(jié)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的組合叫做“復輔音”。
    21.解釋“語流音變”。
    答:在連續(xù)的語流中,一個音可能由于鄰近音的影響,或自身所處地位的不同,或說話的快慢、高低、強弱的不同而在發(fā)音上產生一些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語流音變”。常見的語流音變現(xiàn)象有:(1)同化,語流中兩個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因受另一個的影響而變得和它相同或相近。(2)異化,語流中兩個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個因受另一個的影響而變得不相同或不相近。(3)弱化,語流中有些音在發(fā)音上變弱。(4)脫落,語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5)增音,語流中有時加進了原來沒有的音。
    22.解釋“韻律特征”。
    答:韻律特征又叫超音質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語音中除音質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長、音強方面的變化。長短音、聲調、輕重音、語調都是韻律特征的構成要素。韻律特征的構成要素有兩個特點,(1)他們永遠都只能和音質成分同時出現(xiàn)。(2)他們都是一種對比性特征。
    23.解釋“音渡”
    答:人們在說話時,音位與音位、音節(jié)與音節(jié)連成一串,形成前后相連的連續(xù)語流,這些語音單元在前后過渡、相互連接時,會因為自身性質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過渡和連接方式,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聯(lián)”。
    24.解釋“二合元音”
    答:由兩個元音組合而成的復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個元音聽起來比較響的叫“前響二合元音”,后一個元音聽起來比較響的叫“后響二合元音”。
    25.解釋“三合元音”。
    答:由三個元音組合而成的復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間響兩頭弱,因而又叫“中響復元音”。
    26.簡答漢語普通話的音節(jié)結構特點。
    答:(1)漢語普通話具備v、c-v、v-c、c-v-c這四種音節(jié)結構的基本類型,但是漢語普通話的音節(jié)中不允許出現(xiàn)兩個或幾個輔音相連的輔音群。(2)普通話的閉音節(jié)中的收尾輔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話音節(jié)中的元輔音最多不超過四個。
    27.解釋“時位”。
    答:長短音也可以像元輔音那樣起區(qū)別意義作用,所以可以把它們看作一種音位,這種非音質音位叫“時位”。
    第三章語匯。
    1.解釋“語匯”。
    答:語匯是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一個要素,語匯也可以叫詞匯。語匯或詞匯作為語言學的術語是一個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詞和語的匯集。它只能指一種語言中全部詞和語的整體,而不能指具體的一個一個的詞或詞語。
    2.簡答語匯的性質和特點。
    答:(1)語言在產生時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據性。任意性和理據性是統(tǒng)一的:任意性是語匯得以產生的途徑,理據性是語匯不斷豐富的手段。(2)語匯在表達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語匯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統(tǒng)一的:語匯的普遍性使得各種語言的語匯能表達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則使得某種語言的語匯又能體現(xiàn)一些獨特的認識。(3)語匯在變化中既有活躍性,又有穩(wěn)定性。語匯的活躍性和穩(wěn)定性是統(tǒng)一的:活躍性使得語匯的個體元素不斷增加和更替,這是為了滿足社會生活的變化的需要;但穩(wěn)定性又使得語匯的基本成分和整體系統(tǒng)保持固定和平衡。
    3.簡答語匯的作用。
    答:就語匯在每一種語言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都是先由一個個的詞組成句子,再由句子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語匯在語言構成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沒有語匯就沒有語言。
    4.解釋“詞”。
    答:詞是最小的音義結合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5.解釋“語”。
    答:語是由兩個以上的詞構成但意義比較凝固,又經常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使用的固定詞組或熟語性語言片斷。
    6.解釋“基本語匯”
    答:基本語匯是語匯系統(tǒng)的基礎和核心,它具有產生的歷史長、使用的范圍廣和構詞的能力強三大特點。
    7.解釋“一般語匯”。
    答:語匯中除去基本語匯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語匯,它包括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新造詞等。
    8.解釋“慣用語”。
    答:慣用語指表達習慣性比喻含義的固定詞組,慣用語多為三個字。
    9.解釋“成語”。
    答:成語是漢語獨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語形式,一般為四個字。
    10.解釋“歇后語”。
    答:歇后語是漢語的一種特殊熟語形式,指一種短小風趣、生動形象的語句,由兩部分組成,一般只說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諧音或比喻雙關來表達某種意義。
    11.論述一般語匯與基本語匯的關系。
    答:語匯中基本語匯以外的詞構成語言的一般語匯。一般語匯的特點是不為全民常用、使用范圍窄、產生歷史較短、構詞能力較弱。一般語匯所包含的詞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基本語匯的數(shù)量,內容也非常復雜。一般語匯對社會的變化很敏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語匯中。一般說來,新詞、古語詞、外來詞及行業(yè)用語、科技術語、方言俚語等都屬于一般語匯?;菊Z匯和一般語匯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一般語匯中大量的詞都是在基本詞的基礎上構成的,反過來,一般語匯又不斷地充實基本語匯。
    12.簡答漢語同音詞產生的原因。
    答:漢語同音詞產生的原因是:(1)語音偶合,漢語漢字數(shù)量多,但漢語普通話音節(jié)數(shù)量少,會造成語音相同。(2)歷史音變。在歷史上本不同音的詞,隨著語音的發(fā)展演變成為同音。(3)詞義分化造成。
    13.簡答同音詞與同形詞的關系。
    答:同音詞指語音相同的詞,同形詞指字形相同的詞,它們的關系主要有三種情況(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14.簡答單純詞與單音節(jié)詞的關系。
    答:單純詞與單音節(jié)詞,不是相同的概念,它們的劃分角度不同,單純詞是從語素角度劃分出來的,是指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單音節(jié)詞是從音節(jié)角度劃分出來的,是指由一個音節(jié)構成的詞。
    15.簡答漢語語素的類別系統(tǒng)。
    答:(1)把語素分為“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成詞語素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直接形成為詞,即可以單用的語素。(2)把語素分為“自由語素”和“不自由(黏著)語素”。自由語素指某種語素既可以單獨形成詞,有時又可以單獨說出來。因為是虛詞,所以永遠不能單獨說出來,這就是黏著語素。(3)把語素分為“定位語素”和“不定位語素”。定位語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結構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總前置,或者總后置。不定位語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結構中位置不固定的語素,它們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語素分為“實義語素”和“虛義語素”。實義語素就是有實在的詞匯意義,或說本身直接負載了詞匯意義的語素。虛義語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實在詞匯意義的語素。
    16.簡答語素、音節(jié)與字符之間的關系。
    答:語素、音節(jié)與字符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漢語中語素大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形式,書面上用一個漢字記錄,三者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一般而言,一個語素就是一個音節(jié),一個漢字。但是語素、音節(jié)、漢字又屬于不同的范疇,語素是語匯單位,音節(jié)是語音單位,字是文字單位,因此將三者合起來看,就不成簡單的對應了。
    17.解釋“變性成詞”。
    答:指語素轉變詞性而形成另一類詞。即某些成詞語素在語法功能上本來只是動詞性的,或名詞性的、或形容詞性的,但在形成詞的時候,卻同時形成了兩種詞性的詞。
    18.解釋“變形成詞”。
    答:變形成詞是把原本合成詞中的不成詞語素變?yōu)槌稍~語素再形成詞,包括逆序成詞和簡縮成詞兩種。
    19.解釋“復合構詞“。
    答:復合構詞就是詞根語素+詞根語素構成一個新詞,構成復合詞的詞根語素都是實義的成詞語素或實義的不成詞語素。主要有陳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種。
    20.解釋“附加構詞“。
    答:附加構詞就是詞根語素+詞綴語素構成一個新詞,這樣得到的合成詞叫附加式合成詞,即“派生詞”。構成派生詞的詞根語素都是實義的成詞語素或實義的不成詞語素,詞綴語素是不成詞、粘著、定位和虛義的語素。按照詞綴在詞中的位置,派生詞可分為三種:前綴式、后綴式和中綴式。
    21.解釋“重疊構詞”。
    答:重疊構詞就是詞根語素通過重疊形式而構成一個新詞。這樣得到的合成詞叫重疊式合成詞,即重疊詞。漢語的重疊詞包括:(1)名詞性重疊詞。(2)副詞性重疊詞。(3)多重重疊詞。重疊詞重疊以后既增加某些語法意義,也不改變重疊詞本身的詞類。
    22.簡答后綴語素與詞尾語素的區(qū)別。
    答:后綴語素與詞尾語素有共同點,他們都不能單獨成詞。但二者又有所區(qū)別:從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綴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詞匯意義,這是一種詞匯意義。而詞尾只表語法意義,而不表示什么詞匯意義。
    23.簡答詞根語素和詞綴語素的形式和作用。
    答:詞根語素簡稱詞根,是詞的核心部分,詞的主要詞匯意義由它體現(xiàn)出來。詞根語素都有一定的實在意義,與別的語素一起構成合成詞時,也負載最主要的詞匯意義。詞綴語素又叫構詞語素,構詞語素位置固定,不作為詞的主干部分,但又參與構造不同意義的新詞。詞綴語素也有某種意義,但一般不如詞根語素的意義實在,而往往是一種抽象的類義,它們的主要作用是參與構造新詞。
    24.簡答離合詞和詞組詞。
    答:離合詞和詞組詞是形式上或人們感覺上像詞,但在結構性和意義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詞組的特殊的語匯單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擴展,所以它們有相當于一般詞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擴展的情況下又跟一般雙音節(jié)詞的長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擴展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看作詞,這就是所謂的“離合詞”(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詞)和“詞組詞”(可以進行較大擴展的詞)。
    第四章語法。
    1.解釋“語法”。
    答:語法即詞的構成、變化和詞構成詞組和句子的規(guī)則。
    2.解釋“遞歸”。
    答:遞歸指相同的規(guī)則可以在一個結構里重復使用。
    3.解釋“語境”。
    答:語境是說話時的環(huán)境條件,包括特定的場所、對話人和上下文等。4.簡答語法規(guī)則的抽象性表現(xiàn)。
    答:語法規(guī)則作為人們說話時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質。詞語和句子的數(shù)量是無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對每一個詞語和句子都建立一條規(guī)則,于是就需要把各種現(xiàn)象加以歸類。語法規(guī)則實際上就是對人們說的話中的單位、結構和關系的某種類的概括,供人們在說話時由此及彼,以類相從,在由各種類別構建的單位、結構和類系的框架內選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話來。
    5.簡答語法規(guī)則的遞歸性。
    答:“遞歸”指的是相同的規(guī)則可以在一個結構里重復使用。語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長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規(guī)則不斷地衍生,這樣就需要讓一種規(guī)則多次起作用。語法規(guī)則實際上就是一種有限手段可以重復使用的規(guī)則。語法規(guī)則的這種遞歸性質,使它成為一種簡明的規(guī)則,幫助人們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時舉一反三,以繁馭簡。
    6.解釋“歷時語法”。
    答:歷時語法指的是從語法發(fā)展變化角度縱向地、動態(tài)地研究語法,研究的重點是某些語法現(xiàn)象在特定的時間過程中產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規(guī)律。
    7.解釋“共時語法”。
    答:共時語法指的是從某一時期存在的語法現(xiàn)象角度橫向地、靜態(tài)地研究語法。研究的重點是某一語法在特定空間范圍內的語法表現(xiàn)形式和語法規(guī)則系統(tǒng)。
    8.解釋“個別語法”。
    答:個別語法指的是對個別語言語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一種語言的語法系統(tǒng),也包括研究一種語言中與其他語言不同的語法特點,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各種語言獨特的語法現(xiàn)象。
    9.解釋“句子”。
    答:句子是由若干個詞或詞組按照一定規(guī)則組合成的,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前后有較大停頓并帶有一定的語氣和句調的語言單位。
    10.解釋“語法規(guī)律”。
    答:語法規(guī)律指語法規(guī)則本身,也就是客觀存在的語法,即人們說話時直覺和習慣上所遵守的某種語感。
    11.解釋“普遍語法”。
    答:普遍語法指的是對人類語言的語法共性的研究,其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人類語言中共有的語法機制。
    12.解釋“核心語法”。
    答:核心語法又叫小語法,僅指句法結構規(guī)則。
    13.解釋“外圍語法”。
    答:外圍語法又叫大語法,它研究與語法有關的詞語知識、語義知識和語音知識。
    14.語法單位可分為哪幾級?它們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15.解釋“語法形式”。
    答:語法形式是能體現(xiàn)一類意義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語法形式,能體現(xiàn)語法意義的形式。16.解釋“語法手段”。
    答:根據語法形式的共同特點把它們歸并為幾個基本類別,這種語法形式的類叫做“語法手段”。
    17.解釋“詞法范疇”。
    答:由詞的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的形式就是詞法范疇。
    18.解釋“句法范疇”。
    答:句法范疇是由結構的變化來表示語法意義的形式。
    19.簡答詞法手段的類別。
    答:語法手段首先可以分為“詞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兩大類。其中詞法手段主要包括“詞形變化”、“詞的輕重音”、“詞的重疊”三類。詞形變化又分為:(1)附加;(2)屈折;(3)異根;(4)零形式。詞的輕重音是指通過詞的某個部分重讀或輕讀而產生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詞的重疊是指通過詞或詞中某個語素重復使用而產生的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
    20.簡答句法手段的類別。
    答: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虛詞、語類選擇、語序、語調四個小類。虛詞就是通過使用虛詞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語類選擇是通過選擇句法結構中可以組合的詞類或詞組的類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語序是通過句法結構中詞語的位置順序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語調是通過整個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頓等來表示一定語法意義的形式。
    21.解釋“語法范疇”,常見的詞法范疇有哪些?
    答:根據某些語法意義的共同內容,把語法意義概括為幾個基本類別,這種語法意義的類就叫做“語法范疇”。語法范疇可以分為“詞法范疇”和“句法范疇”兩大類。主要由詞的變化形式表示的語法意義就屬于詞法范疇。詞法范疇又分為“體詞屬性范疇”和“謂詞屬性范疇”兩類。常見的體詞屬性范疇有:(1)性;(2)數(shù);(3)格;(4)有定和無定。常見的謂詞屬性范疇有:(1)時;(2)體;(3)態(tài);(4)人稱。
    22.解釋“詞類”
    答:詞類就是詞在語法上的分類。它指可以替換出現(xiàn)在語法結構某些共同組合位置上的詞的類,即具有聚合關系的詞的類。
    23.解釋“詞組”。
    答:特定的詞類與詞類的組合就構成了詞組。
    24.解釋“向心詞組”。
    答:向心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相當于詞組的中心語功能的詞組。
    25.解釋“離心詞組”。
    答:離心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不等于詞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詞組。
    26.解釋“不完全主謂句”。
    答:能夠補足缺少的成分而構成主謂句,或者說需以來一定的語境和上下文的補充才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謂句,或叫省略句。
    27.為什么詞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語法單位?
    答:詞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語法單位。因為詞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單位,又是最終單位,它們可以把各種語法單位聯(lián)系起來。詞是造句的基本單位,句子則是表達的基本單位。從構詞和造句看,詞既是造句的最終單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單位;從造句和表達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終單位,同時又是表達的基本單位。詞和句子是既能聯(lián)系低一級單位又能聯(lián)系同級單位的語法單位。
    28.簡答劃分詞類的標準有哪些?
    答:劃分詞類的標準有:(1)根據詞形變化來確定詞類,即形態(tài)標準。(2)根據詞的意義來確定詞類,即意義標準。(3)根據詞的聚合位置來確定詞類,即分布標準。功能分布的標準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詞類聚合關系本質的特征,是詞類的本質屬性。
    29.解釋“直接成分分析法”。
    答:把復雜詞組逐層切分,一直切分到詞為止,或從詞開始逐層組合,一直到復雜詞組為止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必須依據兩條原則:一是“成結構”,二是“有意義”。
    30.解釋“復句”及其判定標準。
    答:復句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從屬的主謂結構組成,表達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較完整的意義,并且中間有較小停頓,或有特定的連接詞連接,句子前后有較大停頓的句子。復句是復合句的意思。衡量復句的標準不是看有多少主謂結構或表達多少個意義,而是看句中有無停頓和關聯(lián)詞。
    每五章語義。
    1.1語義是語言形式表達的內容。
    語義就是語言的意義,是語言形式表達的內容語義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理性意義”,一是情感,也就是所謂的“非理性意義”理性意義也叫做邏輯意義或指稱意義,是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理性意義是語義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義是說話人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以及語體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它一般總是附著在特定的理性意義之上的。
    語義是同語言形式結合在一起的意義,同語言形式的結合是語義的基本特征。
    語言形式粗略的說,包括“語匯形式”和“語法形式”兩類。語匯形式就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實詞和固定短語,語法形式包括語序、虛詞、形態(tài)、重音、語調等形式。由語匯形式表達的語義通常叫“詞匯意義”,由語法形式表達的語義叫“語法意義”。
    在語言里,語素、詞、詞組、句子等各級單位都有意義,它們的意義都是語義。其中句子的意義和詞的意義具有突出的地位。
    語言形式所表達的意義有一般與個別、穩(wěn)定與臨時的分別在通常情況下都能夠存在的意義是一般的、穩(wěn)定的,在特定睥上下文、特定的交際場合中或特定的知識背景下才能出現(xiàn)的意義是人別的臨時的前者叫“語言意義”即語義,后者叫“語境意義”
    1.2語義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語義的重要屬性,無論是詞義還是句義都是概括的。
    1.3語義的模糊性。
    所謂的模糊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對象只有一個大致的范圍,而沒有明確的界限。但也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如此。不少詞語的詞義是精確的。
    1.4語義的民族性。
    語義的民族特點比較突出地體現(xiàn)在詞義上。語義的民族特點也體現(xiàn)在詞語的非理性意義方面。
    2.1詞義的構成。
    詞義是指詞的語音形式所表達的內容。詞的意義包括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兩部分。詞義可以說是由理性意義和非理性意義兩部分構成的。
    詞的理性意義是通過人的抽象思維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種對象的概括的反映而形成的。詞的理性意義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異而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人們對事物所具有的一組非本質特征的反映,這種詞的理性意義可以稱之為“通俗意義”;另一種是人們對事物的本質特征的反映,這種詞的理性意義可以稱為“科學意義”。
    詞的理性意義是詞義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
    詞的非理性意義是附著在詞的理性意義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詞義的附加色彩。
    詞的非理性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義色彩”和“貶義色彩”。褒義色彩表現(xiàn)的是對詞義反映對象的肯定、贊許、喜愛的態(tài)度;貶義色彩表現(xiàn)的是對詞義反映對象的否定、貶斥、厭惡的態(tài)度。沒有感情色彩的詞是中性詞,這樣的詞在語言的詞匯中占大多數(shù)。
    二是語體色彩。由交際環(huán)境的不同而導致的語言變體就是“語體”。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是語言中兩種最基本的語體。如果一個詞語只用于或經常用于某種語體之中,就會帶上這種語體色彩,這就是詞的“語體色彩”。詞的語體色彩分為口語色彩和書面語色彩兩種基本類型。不帶任何語體色彩的詞語是通用詞語,它們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
    三是形象色彩。詞的形象色彩是指由詞內部的組成成分所引起的對事物視覺形象或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
    2.2義項和非義項。
    義項是詞典釋義的最小單位。義項是從詞語的各種用例中概括出來的共同的、一般的、穩(wěn)定的意義,不包括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所顯現(xiàn)的個別的、具體的、臨時的意義。
    一個詞有幾個義項,這幾個義項盡管反映的對象不同,但它們應該有一般人可以感覺得到的聯(lián)系,如果沒有這種聯(lián)系,它們就不能算是同一個詞的不同義項,而只難算不同的詞。
    2.3義素和義素分析。
    由分析義項得到的詞義的語義特征叫做“義素”,又叫“語義成分”、“語義原子”。義素是理論分析的結果,是一種不與語音形式相聯(lián)系的抽象的語義單位。
    義素分析就是把詞語的義項進一步分析為若干義素的組合,以便說明詞義的結構、詞義之間的異同以及詞義之間的各種關系。
    義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對比法。
    義素分析通??梢园凑杖齻€步驟來進行:首先是確定對比的范圍。一般來說,用來對比的應該是指稱同一種類對象的詞語。第二步是比較詞義的異同。最后一步是整理和描寫。
    義素分析應力求做到準確,和簡明。
    義素分析的作用:首先,義素分析可以清楚、簡潔地說明詞義的結構,便于比較詞義之間的異同,便于揭示近義詞、反義詞等詞義關系,有利于詞義的研究、學習和掌握。其次,義素分析還有助于說明詞語組合的語義限制條件。最后語義分析還可以使語義的描寫形式化。
    3.1單義和多義。
    一個詞的意義可以概括反映一類對象,也就是只有一個義項,這類詞叫“單義詞”。
    一個詞的意義包含幾個互相聯(lián)系的義項,這類詞叫“多義詞”。
    科學術語一般都是單義的,并且不帶任何附加色彩,一個詞在剛產生時往往是單義的。
    詞由單義發(fā)展為多義是有其各方面的根源的。首先,客觀對象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是詞語多義化的現(xiàn)實基礎。其次,詞語的多義化是語言經濟原則的必然產物。
    多義詞的多個意義中,最初的那個意義叫“本義”。
    多義詞的其他意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本義衍生出來的,這些后來衍生出來的意義叫“派生義”,也叫“引申意”。
    多義詞的多個意義中,總有一個是某個時期最常用最主要的,這個意義叫“基本義”?;玖x不同于本義,基本義是就某個時代中多義詞各個意義之間的關系和使用頻率而言行的,而本義則是就多義詞各個意義產生時間的先后而言的。由于確定二者的依據不同,詞的本義和基本義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派生意產生的途徑就是一般所說的引申。引申一般都是沿著客觀對象間的相關性聯(lián)系或相似性聯(lián)系這兩個方向進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叫“借代”,后者的引申方式叫“比喻”。
    借代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雖沒有相似性,但存在著某種比較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比喻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在此基礎上,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己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相同的語音形式和書寫形式表示幾個意思不一定是多義詞,如果這幾個意思之間沒有聯(lián)系,那就只是同音詞。
    多義詞和同音詞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以一個語音形式來表示多個意義。
    多義詞和同音詞的區(qū)別是:多義詞的各個意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同音詞的意義之間則沒有任何聯(lián)系;多義詞是一個詞兼有幾個互相有聯(lián)系的意義,是詞義的一種聚合方式,而同音詞則是兩個或幾個不同的詞,與詞義的聚合沒有直接的關系。
    3.2同義詞。
    以不同的語音形式表達相同或相近的意義,就是同義詞。同義詞是指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同義詞具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同義詞是就詞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孤立的詞語無所謂同義詞。其次,要構成同義詞,不同詞語的詞義所概括反映的對象必須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因而指稱某一大類事物的詞和指稱這一大類事物中的某一小類的詞不能構成同義詞,指稱事物整體的詞和指稱整體中的某個部分的詞也不能構成同義詞。最后,同義詞是就特定語言和方言的詞匯系統(tǒng)而言的,不能跨越語言或方言來討論同義詞。
    同義詞有的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大同小異,因而可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類。
    等義詞是指包括理性意義和非理性意義在內的詞義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言中的等義詞有些是借用外語詞或方言詞的結果。
    近義詞是指理性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細微差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一般所說的同義詞絕大多數(shù)都屬于這種類型。
    近義詞之間的差別可以表現(xiàn)在詞的理性意義上,也可以表現(xiàn)在非理性意義上。有些近義詞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為感情色彩的不同,有的表現(xiàn)為語體色彩的不同,有的表現(xiàn)為形象色彩的不同。
    3.3反義詞。
    反義詞指的是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意義相反的兩個詞。
    反義詞的特點:首先,反義詞的意義反映的是同類事物內部兩個矛盾或以對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意義領域是構成詞語間反義關系的基礎。其次,反義詞是指兩個詞意義相反,這種意義相反,是以邏輯上的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為基礎的。再其次,反義詞是就詞語的基本理性意義之間的關系而言的,理性意義上的細差別及附加色彩的對立都可能成為近義詞之間的反義因素,但不能構成反義詞。最后,和同義詞一樣,反義詞是就特定的語言或方言的詞匯系統(tǒng)而言的。
    反義詞可以分為“絕對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
    如果兩個反義詞處于矛盾關系之中,非a即b,這種詞就叫絕對反義詞。
    如果兩個反義詞處在反對關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則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間存在著非此非彼的中間狀態(tài),這類反義詞就叫相對反義詞。
    反義詞的作用:首先,利用反義詞可以幫助我們在編纂詞典時確定多義詞的義項,可以幫助我們辨析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其次,反義詞在修辭上有對比作用,可以用來揭示矛盾,突出對立面,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
    3.4語義場。
    詞義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語義場就是這種詞義系統(tǒng)性的重要表現(xiàn)。
    語義場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類屬義素的詞語(義項)構成的聚合體,類屬義素是指反映一物所屬類別的語義特征。
    語義場與語言中的上下位詞有著密切的關系。屬于同一個上位詞的若干個下位詞都具有相同的類屬義素,可以構成一個語義場。
    語義場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性也有程度的差別。
    語義場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層次性。
    研究語義場的意義:首先,語義場研究以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待語言中的詞匯意義,不是把不同的詞義看作彼此毫不相干的個體而孤立地研究單個的詞義及其變化。其次,語義研究可以為義素分析提供一個分析的基礎。再其次,語義場研究為詞義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理論和途徑。最后,語義場的研究工作認識不同語言之間的語義對應關系提供了一種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
    4.1句義的構成。
    句子的語言意義可以依據表達形式的不同而大致分析為詞匯意義、關系意義和語氣意義三個主要部分。
    詞是句子的基本構成成分,句子中詞的意義也就成為句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句子通常都是由詞語組合而成的,詞語在組合時總要形成一定的結構關系,由這些關系所賦予的意義就是我們所說的“關系意義”。詞語在組合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包括語法結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因而,詞語之間的關系意義又可分為“語法關系意義”和“語義關系意義”。
    詞語在一定的語法結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就是語法結構關系,由這種結構關系所賦予的意義就是語法關系意義。比如主謂結構關系所賦予的意是陳述,動賓結構關系所賦予的意義是涉及,語義結構關系是指詞語在組合中產生的語義上的關系,它是一定的現(xiàn)實關系的概括反映。
    反映說話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說話人情緒的意義就是“語氣意義”。語氣意主包括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不同的語氣。語氣一般都是通過語調形式來表達的。
    4.2句子的語義結構。
    從語義結構上看,一個句子包括“情態(tài)”和“命題”兩部分。情態(tài)部分包括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等方面的意義,情態(tài)以外的部分便是命題。一個命題在語義結構上可以進一步分析為一個“述謂結構”,一個述謂結構由一個“謂詞”和若干個變元組成。謂詞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或形容詞。變元又稱“題元”、“項”等,是與謂詞有直接語義關系并受謂詞支配的語義成分。變元一般都是名詞性的詞語,在句子中經常充當主語或賓語。
    根據謂詞和變元之間不同的語義關系,可以把變元分為若干個類型,這種變元的類型一般稱之為“語義角色”。常見的語義角色彩有“施事”、“受事”、“工具”、“結果”、“處所”等。從語義看,一人變元在述謂結構中屬于哪一種語義角色,首先取決于謂詞的語義,謂詞的語義規(guī)定著謂詞與變元之間可能具有的語義關系。
    述謂結構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簡單述謂結構,復合述謂結構,從屬述謂結構,降級述謂結構。
    有的述謂結構由一個謂詞和若干個變元構成,其中所有變元都只是名詞性成分而不是述謂結構,這樣的述謂結構就是簡單述謂結構。
    有的述謂結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述謂結構按照一定的語義關系復合而成,這樣的述謂結構就是復合述謂結構。
    有的述謂結構中的變元本身也是一個述謂結構,這種充當其它謂詞變元的述謂結構就是從屬述謂結構。
    述謂結構中的變元可以帶有修飾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變元某方面的特征,充當這類成分的述謂結構就是降級述謂結構。
    句子的語義結構還包括“語義指向”的內容。句子中某個成分在語義上指向哪兒。或者說同哪個或哪些成分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就是這個成分的語義指向。
    4.3蘊含和預設。
    就話語本身所表達的意義而言,如果有句義甲就必然有句義乙,就說甲蘊含乙。蘊含用公式表示為甲乙。如果兩個句子互相蘊含,它們之間就是同義關系。如果兩個句子互相以對方的否定命題為蘊含,它們之間就是矛盾關系。
    4.4歧義。
    歧義是指同一形式的語言符號序列可能表達不同意義的現(xiàn)象。
    歧義以語言符號序列的同形為前提條件。
    口頭上有歧義的,書面上不一定有歧義。書面上有歧義的,口頭上不一定有歧義。
    在言語交際中,歧義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來消除。
    歧義的類型:歧義一般分為詞匯歧義和組合歧義。
    詞匯歧義是指由詞匯上的原因造成的歧義。詞語的同音異義可能造成口頭歧義。詞語的同形異義也可能造成歧義。詞語的一詞多義也可能造成歧義。
    組合歧義是指由詞語組合關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義。又可分為語法結構歧義和語義結構歧義兩類。
    第六章文字。
    第一節(jié)文字的性質。
    識記:1文字;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
    2字符;也就是文字符號,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單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種語言單位相聯(lián)系的符號,如漢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
    3意符;意符也就是表意的字符。
    4音符;音符也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語音沒法用圖形來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轉化而來的。
    5記號;各種文字的字符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即意符,音符和記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語言單位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lián)系的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記號。
    6自源文字;獨立發(fā)展起來的文字稱為自源文字。
    7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別的文字的基礎上上創(chuàng)制的文字可以稱為他源文字。
    8單純字符;單純字符是不能再分解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每一個拉丁字母都是一個單純字符。
    9復合字符;復合字符是由單純字符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單純字符和復合字符再組合而成的字符。
    10詞語文字;全部或絕大多數(shù)字符都只跟語言中的詞語相聯(lián)系的文字是詞語文字。
    11語素文字;全部或絕大多數(shù)字符都只跟語素相聯(lián)系的文字是語素文字。
    12音節(jié)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語言單位中的音節(jié)相聯(lián)系的文字是音節(jié)文字。
    13音位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輔音音位相聯(lián)系的文字是輔音音位文字,平時就稱為輔音文字。既有代表輔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時就稱為音位文字。
    15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
    16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習慣上又稱為拼音文字。
    17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18假借字;自源文字在發(fā)展過程中,為了表示無法用圖形來表示的詞語,都采用了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符來替代的辦法,這就是“假借字”。
    領會;
    1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的符號系統(tǒng);答:說文字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那就是說文字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孤立的符號,而是互相有聯(lián)系,有一定規(guī)則制約有。文字系統(tǒng)由一定數(shù)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組合規(guī)則和書寫規(guī)則組成。
    2字符的類型:意符、音符和記號,單純字符和復合字符;答:各種文字的字符大體上可歸納為三大類,即“意符”、“音符”和“記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語言單位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lián)系的是音符,在語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記號。字符又可以分為“單純字符”和“復合字符”兩種。單純字符是不能再分解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復合字符是由單純字符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單純字符和復合字符再組合而成的字符。
    3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轉化而來的;答:因為語音沒有辦法用圖形來表示,所以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轉化而來的。
    4單純字符和復合字符字符號區(qū)別;答:單純字符不能再分解為更小的字符,而復合字符還能分解為更小的字符。
    5文字的類型;答:根據字符跟什么樣的語言單位相聯(lián)系的標準來分類,在理論上各種文字可以分為“詞語文字”、“語素文字”、“音節(jié)文字”和“音位文字”,音位文字還可以細分為“輔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根據字符跟語言單位的語義還是語音相聯(lián)系的標準來分類,在理論上各種文字可以分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思考:
    1應該如何看待一些表示比較復雜意思的圖畫以及夾雜一部分字符的圖畫跟文字的關系;答:因為文字的定義是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所以關鍵是要看某種圖形是不是跟確定的語言單位相結合。如果某種圖形跟語言單位沒有確定的關系,只表示一個大致的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詞語和語句去解釋,那么圖形就還不是文字。
    2漢字是一種什么類型的文字。答:漢字根據字符跟語言中什么樣的語言單位相聯(lián)系的標準來分類,是一種詞語文字;而根據字符跟語言單位的語義還是語音相聯(lián)系的標準來分類,是一種意音文字。
    領會:
    1語言的特點對文字的特點是有影響的,但不能把這種影響絕對化;答:
    2文字也會影響語言,但無限夸大文字對語言的影響是沒有根據的;答:文字對語言的影響主要是幫助語言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使語言的功能大大加強和擴展了。文字的類型會影響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里語言之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書面語進行的,文字類型相同會促進這種影響,而文字類型不同會在不同程度上阻礙這種影響。但文字對語言的影響是有限的?,F(xiàn)在說文字的種種神奇作用,歸根到底都是語言本身,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的作用。
    思考:
    1為什么說文字和語言關系密切,但二者又不能畫等號;答: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不是語言本身。文字至少包括三個不同的義項:(1)書寫或記錄語言的符號,也說“字”或“字母”。(2)語言的書面形式或書面語,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識記:
    1楔形文字;高度象形的古蘇美爾文字。
    2象形字;簡化了的實物的圖形,傳統(tǒng)的文字學稱之為象形字。
    3會意字;有些屬于行為動作的詞語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復合圖形來表示,傳統(tǒng)文字學稱這些字為會意字。
    4獨體字;漢字文字學傳統(tǒng)上把單純字符稱為“獨體字”。
    5合體字;指把復合字符稱為合體字。
    6偏旁;把合體字中的獨體字稱為“偏旁”;
    7形旁;表意的偏旁稱為“形旁”;
    8聲旁;表音的偏旁稱為“聲旁”。
    領會:
    1文字起源于圖畫和契刻;
    2結繩跟文字的起源沒有直接的關系;結繩只是在文字誕生以前人類使用過的一種記數(shù)、幫助記憶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沒有直接關系。
    3文字系統(tǒng)的形成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4古蘇美爾文字的情況;答:楔形文字。
    5古埃及文字的情況;答:碑銘體,僧侶體。
    6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文字創(chuàng)造了輔音文字;答: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在借用古埃及文字來書寫時創(chuàng)造了只寫輔音音位而不寫元音音位的拼音文字。這種文字向東傳播,演變?yōu)榘⒗R字母系統(tǒng)和印度字母系統(tǒng);向南傳播,演變?yōu)槿霭妥帜赶到y(tǒng);向西演變?yōu)殄饶稀枘峄帜赶到y(tǒng)、希臘和拉丁字母系統(tǒng)。
    7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或詞語文字,已知的所有表音文字都是他源文字;
    8“六書”的含義;答: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9由于漢字字形的變化和簡化,聲旁和形旁的作用已不那么明顯了;答:由于語音和字形的演變以及社會的發(fā)展,到了后代,很多形旁和聲旁除了文字學家還能辨認為,普通人都已很難辨認。
    10漢字的形旁跟表意字符的區(qū)別;答:由意符構成的獨體字是跟語言中確定的詞語相聯(lián)系的。但合體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個語義類別,不跟語言中的具體詞語相聯(lián)系。
    11漢字的聲旁跟表音字符不完全相同;答:
    12漢字字體的演變;答: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現(xiàn)代漢字,在字形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是字體的演變。漢字大致經歷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幾個不同字體。
    思考:
    1文字起源和演變的大致歷程是什么樣的;答: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到意音文字。
    2應該如何看“文字發(fā)展三階段論”的觀點。答: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階段、音節(jié)文字階段和音位文字階段。各有所長,不便分高低。
    領會:
    1文字的創(chuàng)制的含義;文字的創(chuàng)制在這里指的是現(xiàn)代社會里為沒有文字的語言創(chuàng)制文字,特別是政府或語言學家為還沒有文字的民族創(chuàng)制文字,不涉及歷史上各種民族語言的文字創(chuàng)制過程。
    2非洲一些新興國家創(chuàng)制文字的情況;答:改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斯瓦西里語。其他國家只得沿用殖民時代宗主國的語言。
    3新中國為少數(shù)民族語言創(chuàng)制文字的情況;答: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三
    在學生的大學生活中,概論作為開學必修的一門課程,是最基本的入門教材。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我們要認真思考、全面了解并掌握的知識很多,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有助于我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系統(tǒng)性的思維方式,以及開拓我們的眼界。在學習概論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本文將會就概論課程的學習心得進行闡述。
    概論是一個既全面又通用的概念,它涉及到整個個學科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流程。不難看出,學習概論并不是只學某一門學科的基本原理,而是通過對各種知識領域的系統(tǒng)介紹,從而幫助我們建立更加全面的學科思維方式。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我最初被它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所吸引,從而感受到了概論課程的獨特魅力。
    第二段:概論課程的知識結構。
    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概論課程的知識結構。它可以分為總論和各個部分??傉撌腔靖拍畹母攀觯茖W方法、基本知識、學術流派等。而各個部分是指各種學科的基本知識與特定內容,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心理學等。在這些不同的知識領域中,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子課程來探討。
    第三段:概論課程的知識方法。
    概論課程不僅對于學科知識結構的探討很重要,而且還重視對于科學方法的介紹與體驗。在學習概論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科學方法,包括實驗、觀察、歸納、演繹等等。而這些方法的學習不僅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還能加強我們對科學的面向問題、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了解。
    第四段:概論課程的思維模式。
    在學習概論的課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總結概論思考的基本思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學習如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例如從概念的角度、方法的角度和實踐的角度等。通過這些思維模式的訓練,我們可以培養(yǎng)系統(tǒng)性的思維方式,從而在學術和生活中更加自如地解決各種問題。
    第五段:總結。
    總結起來,學習概論課程是學術道路上很重要的一步,它為我們提供了了解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概論課程還幫助我們培養(yǎng)了自學的能力,讓我們更加善于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全面開拓我們的眼界,同時也讓我們有更好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的掌握。這些東西都會對我們的未來學術道路有著重要的影響。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四
    概論課程在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為我們進一步深入專業(yè)課程提供了重要的學習基礎,同時也是我們扎實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學習《概論》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概述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性,加強了對知識結構和體系的理解,據此我想從五個方面談一談對這門課程的體會和感悟。
    1. 從總體上了解專業(yè)知識
    《概論》作為一門介紹一門學科或專業(yè)知識的課程,它在概括專業(yè)知識這一方面“不求甚解”,但卻可以在對整個學科的范圍、分支及發(fā)展歷程進行總體了解的同時,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培養(yǎng)了解、理解及學習專業(yè)知識的興趣。而且,《概論》還有助于初次接觸專業(yè)知識的學生,幫助他們了解、選擇和確定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從而為日后深入專業(yè)知識奠定基礎。
    2. 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在學習專業(yè)課程之前,我們首先要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而《概論》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掌握基礎知識的途徑。在學習《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專業(yè)知識的結構與體系,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與專業(yè)領域相關的基礎概念和理論體系,為學習專業(yè)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好地完成后續(xù)學習任務。
    3. 知識的解讀和整合
    在學習《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很多專業(yè)術語、理論和概念,但如果這些知識只是孤零零地存在,缺乏系統(tǒng)的整合和解讀的話,那么我們并不能真正地掌握這些知識。在《概論》課程中,老師會對各種概念和理論詳細解讀和講解,通過整合知識,使零散的知識點更加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yè)知識體系。
    4. 提高學習方法
    《概論》的學習過程雖然是概括和淺顯的,但也需要有條理的學習方法才能全面掌握知識點。通過自己的學習,我覺得要想學好《概論》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地學習,注重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先學習概念后到理論,然后學習相關領域的前沿或趨勢,這樣可以更好地接受并掌握知識,以此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5. 學習激發(fā)智力與思維能力
    《概論》雖然只是一門介紹性的課程,但也經常需要我們對講解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這種思考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通過對不同學科和領域的介紹,我們能夠了解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從中汲取營養(yǎng),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學術背景,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總之,《概論》課程雖然是一種介紹性質的課程,但是對我們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深入學習下一步的專業(yè)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學習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同時為我們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時也幫助我們提高個人能力和智力素質,還可以為我們更好地為職場奠定基礎。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五
    歷史語言學:主要用歷史的方法研究某種語言的短期的和長期的變化規(guī)律,如漢語史、英語史。
    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在某一時期的相對靜止的情況,如現(xiàn)代漢語。
    普通語言學:研究對象是人類語言,著重從理論上探討語言的共同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也叫一般語言學。
    隱性意義:指隱藏在顯性意義后面的各種語法關系,通常表現(xiàn)為施事與動作,動作與受事的關系等。
    隱性形式:從微觀角度看,句法結構的外部形式具有層次性。這種層次性不能從外表一眼看出來,需要我們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地分析。
    顯性形式:從宏觀上看,句法結構外部形式是線條性,我們把它叫顯性形式。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語言學家研究的只是經過語言學家主觀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簡單化了的語言。
    符號:指的是根據社會的約定俗成使用某種特定的物質實體來表示某種特定的意義而形成的這種實體和意義的結合體?!胺枴北厝话ㄓ腥魏吻闆r下永遠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物質的實體,另一個方面是約定俗成的意義。
    “能指”:是索緒爾給語言符號的物質實體創(chuàng)制的一個專門的術語。也就是能夠指稱某種意義的成分。
    “所指”:是索緒爾給符號所指的意義內容創(chuàng)制的一個專門術語,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質實體,所指的意義內容。
    語音:雖是一種聲音,但又與一般的聲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是由人的發(fā)音器官發(fā)出的,負載著一定的意義,并作為語言符號系統(tǒng)載體的聲音。
    音素:是從音質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根據音質的不同,對一串語音不斷加以切分,直到不能切分為止,這樣得到的語音就是“音素”。標寫語音的書面符號叫做“音標”?!耙粑弧保壕褪菑纳鐣δ艿慕嵌葎澐殖鰜淼恼Z音單位,它是特定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qū)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音位從構成材料上看,可以分為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以音素為材料,通過音質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叫“音質音位”。語音中除音質外,音高、音強、音長也能起這種作用,因此也構成音位。這種通過音高、音強、音長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質音位”。
    音節(jié):是聽覺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語音單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組合構成的最小的語音結構單位。以元音收尾的音節(jié)叫“開音節(jié)”,以輔音收尾的音節(jié)叫“閉音節(jié)”?!凹∪饩o張說”:這種理論認為,人在發(fā)音時,發(fā)音器官的肌肉總是松馳和緊張相互交替的。音節(jié)是發(fā)音過程中肌肉的一次緊張過程,肌肉每緊張一次,就形成一個音節(jié)。
    “復元音”和“復輔音”:一個音節(jié)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元音的組合叫“復元音”。一個音節(jié)內兩個或兩個以上輔音的組合叫“復輔音”。
    “語流音變”:在連續(xù)的語流中,一個音可能由于鄰近音的影響,或自身所處地位的不同,或說話的快慢、高低、強弱的不同而在發(fā)音上產生一些變化,這種現(xiàn)象叫“語流音變”。常見的語流變音現(xiàn)象有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等。
    同化:語流里兩個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受另一個影響而變得跟它相同或相似,這種現(xiàn)象叫“同化”
    異化:語流中兩個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個受另一個影響而變化得不相同或不相近,這種現(xiàn)象叫“異化”。
    “弱化”:語流中有些音在發(fā)音上變弱,這種現(xiàn)象叫“弱化”。
    “脫落”:語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這種現(xiàn)象叫“脫落”。
    “詞”:既是語匯單位,又是語法單位。是最小的,音義結合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罢Z”是語匯單位,不是語法單位。是由兩個以上的詞構成,但意義比較凝固,又經常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使用的固定詞組或熟語性語言片斷。
    慣用語:指表達習慣性比喻含義的固定詞組。漢語的慣用語多為三個字的詞組形式。諺語:指在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
    成語:是漢語特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語形式。成語一般是四個字的,大多有出處,一般都來自對歷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詩句或社會流行用語。
    歇后語:由兩部分組成,一般只說上半句,下半句略去,比喻雙關來表達某種意義。單純詞和合成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單純詞,由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語匯構詞:就是由兩個以上語素組合產生一個合成詞??煞譃椤皬秃蠘嬙~”、“附加構詞”和“重疊構詞”。
    附加構詞:就是詞根語素加上詞綴語素構成一個新詞??煞殖扇悾呵熬Y式派生詞、后綴式派生詞、中綴式派生詞。
    重疊構詞:就是詞根語素通過重疊形式而構成一個新詞,又叫重疊式合成詞,即“重疊詞”?!罢Z素”:最小的音義結合的語言單位。
    “詞”:最小的有意義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詞組”:有意義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句子”:由若干個詞或詞組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成的,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前后有較大的停頓并帶有一定的語氣和句調(書面上用句號、問號等表示)的語言單位。
    “語法形式”:語言中不管是語音的表現(xiàn)形式,詞開的變化形式,還是成分的組合和類別形式,凡是能夠體現(xiàn)一類意義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語法形式。
    “語法意義”:語言中不管是詞語意義,還是結構意義,凡是通過一類形式或共同功能所獲得的意義,就是語法意義。
    語法范疇:根據某些語法意義的共同內容,把語法意義概括為幾個基本類別。這種語法意義的類就叫作“語法范疇”。
    體詞性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相當于體詞的詞組。謂詞性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相當于謂詞的詞組。
    向心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相當于詞組的中心語功能的詞組。
    離心詞組:指整個詞組的功能不等于詞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詞組。
    句子的句型類:根據主謂詞組的形式給句子進行結構分類。
    句子的功能類:從句子的用途和語氣給句子分類。
    語義:就是語言的意義,是語言形式表達的內容。
    語言意義:一般的、穩(wěn)定的意義是語言形式本身所表達的意義。
    語境意義:個別的、臨時的意義則是語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際場合和知識背景等語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達的意義。
    詞義:是同詞的語音形式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對一定對象的概括反映,詞義還包括人們對一定對象的主觀態(tài)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詞的理性意義:是通過人的抽象思維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種對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
    詞的非理性意義:是附著在詞的理性意義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詞義的“附加色彩”。義項:是從詞語的各種用例中概括出來的共同的、一般的、穩(wěn)定的意義,不包括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所顯現(xiàn)的個別的、具體的、臨時的意義。
    義素:由分析義項得到的詞義的語義特征。又叫語義成分和語義原子。
    單義詞;一個詞的意義可以概括反映一類對象,也就是只有一個義項。
    多義詞;一個詞的意義也可以概括反映互相聯(lián)系的幾類對象,也就是包含幾個互相聯(lián)系的義項。
    本義:多義詞的多個意義中,最初的那個意義叫。
    派生義(引申義):多義詞的其他意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本義衍生出來的,這些后來衍生出的意義叫。
    借代: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雖沒有相似性,但存在著某種比較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比喻: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在此基礎上,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生新的意義。
    同義詞:多義詞和同音詞都是以相同的語音形式表達不同的意義,在語言中也存在相反的現(xiàn)象,即以不同的語音形式表達相同或相近的意義。
    等義詞:是指包括理性意義和非理性意義(附加色彩)在內的詞義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近義詞是指理性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細微差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反義詞:是指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意義相反的兩個詞。
    絕對反義詞:如果兩個反義詞處于矛盾關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間沒有非此非彼的中間狀態(tài)存在,這類反義詞叫。
    相對反義詞:如果兩個反義詞處于反對關系之中,肯定一方則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間存在非此非彼的中間狀態(tài)存在,這類反義詞叫。
    語義場: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類屬義素的詞語(義項)構成的聚合體,類屬義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屬類別的語義特征。
    變元又稱“題元”、“項”等,是與謂詞有直接語義關系并受謂詞支配的語義成分。
    語義角色:根據謂詞和變元之間不同的語義關系,可以把變元分為若干個類型,這種變元的類型一般稱。語義角色有“施事”“受事”“與事”“工具”“結果”“處所”等。
    有的述謂結構由一個謂詞和若干個變元構成,其中所有變元都只是名詞性成分而不是述謂結構,這樣的述謂結構就是簡單述謂結構。
    有的述謂結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述謂結構按照一定的語義關系復合而成,這樣的述謂結構就是復合述謂結構。
    有的述謂結構中的變元本身也是一個述謂結構,這種充當其他謂詞變元的述謂結構就是從屬述謂結構。
    述謂結構中的變元可以帶有修飾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變元某方面的特征,充當這類成分的述謂結構就是降級述謂結構。
    歧義是指同一形式的語言符號序列可能表達不同意義的現(xiàn)象。
    文字的創(chuàng)制:在這里指的是現(xiàn)代社會里為沒有文字的語言創(chuàng)制文字,特別是政府或語言學家為還沒有文字的民族創(chuàng)制文字。
    譜系分類:把有親屬關系的語言歸在一起,把沒有歷史同源關系的語言互相分開,這種分類叫做語言的。
    通用語: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會里,人們?yōu)榱瞬煌貐^(qū)之間的交際,往往會選擇一種方言作為各方言區(qū)之間的交際工具,稱這種語言形式為。
    一種語言的共同語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某一個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作為共同語基礎的方言叫基礎方言。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為了維系整個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還需要有共同的交。
    際工具,有人把這種一個國家內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叫國語。
    雙語現(xiàn)象:是指某一言語社團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的社會現(xiàn)象。
    語言轉用:指的是一個民族的全體或部分成員放棄使用本民族語言而轉用另一民族語言的現(xiàn)象,也叫“語言替換”。
    社會對語言文字問題所作出的有組織的、有意識的管理、調節(jié)和改進,被稱為語言規(guī)劃。如果語言規(guī)劃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就叫語言規(guī)劃。
    思維分三類:狹義的感性思維只指運用感覺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動,這是一種直觀思維。廣義的感性思維也包括喚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對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動,這就是表象思維。
    抽象(或叫理性、邏輯、徑稱)思維指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復雜邏輯形式進行的思維活動。
    發(fā)散思維是指隨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而產生的綜合心理活動,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關的文化傳統(tǒng)意識等。
    語言習得:顧名思義就是一半靠學習,還有一半靠獲得。要揭開人類語言的奧秘,就必須研究兒童是怎樣獲得語言的,這是語言獲得問題。
    一種既不同于母語又不同于外語而只屬于個人的語言系統(tǒng),這就是中介語。中介語在學習初期發(fā)展較快,越到學習后期發(fā)展就越慢。
    學外語的人的母語叫來源語;所要學的外語叫目標語;作為來源語的母語對作為目標語的外語會產生影響,叫語言遷移。
    結構的關系意義特別是顯性意義入手,對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地位作分析的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指從句法結構的外部形式特別是隱性形式入手,對句子的直接組成成分進行分析的方法。轉換分析法:主要指顯性形式即線條的次序的轉化以及顯示意義與隱性意義之間即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之間的轉換。篇章的連貫性:指篇章的語義關聯(lián),它存在于篇章的底層,是一種語義邏輯的聯(lián)系。句法:研究詞組和句子的模式以及它們的構造和關系。篇章語法:第六章表意文字:是通過象征性符號的組合來表達詞或語素的意義,而不是標記它們聲音的一種文字體系。表音文字:標記語言聲音的文字叫表音文字。字母:表音文字的書寫符號叫字母自源文字:獨立發(fā)展起來的文字,文字的形體、體系都是自己獨創(chuàng)的。借源文字:借用或參照其它文字的形體、體系而建立起來的文字。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六
    “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研究語言的性質、結構規(guī)律、演變規(guī)律以及語言與文字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能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為提高語言理論水平、學習和研究其他語言課程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內容。
    總學時數(shù):36,學分:
    2教材:《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本課程包括導言、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語音、語法、詞義、文字和書面語、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的接觸、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十個部分,每個部分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再分若干章節(jié),循序漸進,便于學習掌握。
    三、教學建議。
    (一)學習普通語言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具體語言學方面的知識為基礎,這樣才能便于理解有關問題。與本課程相關聯(lián)的課程有:專科階段的《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本科階段的《漢語專題》、《語法研究》、《漢語修辭學》、《訓詁學》、《英語》等。尤其是有關漢語的知識,學生必須具備,如果學生在??齐A段學的是非中文專業(yè),一定要補修有關課程,否則很難學好本課程。
    (二)語言學概論課程以人類的語言為研究對象,因而涉及的語言現(xiàn)象比較多。講授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涉及到語料分析的實例,以漢語、英語的語料分析為主;其它語言的實例,只在必要的時候作適當?shù)囊?,重在了解?BR>    四、教學方式。
    采用課堂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
    五、考核方式。
    本課程為理論類基礎課程,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考試采用筆試。
    考試成績由平時考察和期末考試兩部分組成。考察以撰寫文獻閱讀報告、調研報告等形式進行,考查按照合格、不合格評定??荚嚢凑瞻俜种圃u定,考試成績分為5個等級:90分以上為優(yōu)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等;60-69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
    四、各章大綱和習題。
    【說明】所有習題的答案要點都在教材中,需要舉例說明的請參照教材從實際的語言生。
    活中選擇例子進行回答。
    導言。
    【重點】認識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了解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習題】簡述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以及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語言的社會功能。
    【重點】認識語言的社會功能,理解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習題】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的功能)。
    第二章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
    【重點】認識語言的性質;理解語言符號的特點;初步認識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理解。
    語言系統(tǒng)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這一命題的含義。
    【習題】如何理解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的性質)。
    第三章語音。
    【重點】認識語音的屬性,掌握人類發(fā)音的基本原理;認識元音和輔音的區(qū)別及其特點;
    掌握音位及音位組合的規(guī)則,能劃分音位,能用國際音標標注普通話的語音。
    【習題】元音和輔音有哪些區(qū)別?從語言學角度如何分析元音和輔音?舉例說明。
    第四章語法。
    【重點】認識語法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地位;掌握語法中的組合規(guī)則與聚合規(guī)則,并能結合語言事實進行分析;認識變換的意義;認識不同語言的語法結構的特點。
    【習題】。
    一、什么是組合規(guī)則和聚合規(guī)則?舉例說明。
    二、語法結構類型有哪些?舉例說明。
    第五章詞義。
    【重點】認識詞匯的構成和詞義的特點;掌握詞義的聚合與組合;詞語在思想表達中的靈活運用。
    【習題】多義詞的產生途徑有哪些?舉例說明。
    第六章文字和書面語。
    【重點】認識文字的性質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
    與基本方向;認識口語和書面語的特點。
    【習題】什么是文字?文字和語言的關系如何?漢字和漢語的關系如何?
    第七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重點】認識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應以發(fā)展的眼光去認識語言;了解語言發(fā)展的特點;
    認識語言的分化與統(tǒng)一和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關系,以及這種發(fā)展與語言規(guī)范的關系。
    【習題】如何理解語言發(fā)展的兩個特點——漸變性和不平衡性?
    第八章語言的接觸。
    【重點】認識語言成分的借用與吸收、語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語言接觸過程中的一些特。
    殊形式。
    【習題】語言接觸有哪些類型?舉例說明。
    第九章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
    【重點】了解語音、語法、詞匯和詞義的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
    【習題】舉例說明詞匯的發(fā)展演變。
    五、教學重點。
    1、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
    2、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3、什么是符號?為什么要用符號來交際?
    4、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線條性。
    6、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7、語音的最小單位。
    8、元音。
    9、輔音。
    10、音位。
    11、對立和互補。
    12、音位和音位變體。
    13、音位的區(qū)別特征。
    14、音節(jié)。
    15、語法和語法單位(什么是語法?)。
    16、說話要符合規(guī)則。
    18、語法單位。
    19、語素組合成詞的規(guī)則。
    20、詞的組合的五種基本類型。
    21、語法結構的意義形式。
    22、組合的層次性。
    23、組合的遞歸性。
    24、詞類。
    25、形態(tài)。
    27、詞和詞匯。
    28、詞的詞匯意義。
    29、詞義的概括性。
    30、單義和多義。
    31、同義詞。
    32、反義詞。
    33、文字的作用。
    34、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
    35、漢字和漢語。
    36、口語和書面語。
    37、書面語的保守性和書面語的改革。
    39、社會方言。
    40、地域方言。
    41、共同語。
    42、借詞。
    43、語音對應關系和歷史比較法。
    44、語法發(fā)展中的類推作用。
    六、教學難點。
    3、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結構原則。
    4、元音和輔音的發(fā)音特點。
    5、歸納音位。
    6、音素與音位的區(qū)別。
    7、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8、形態(tài)變化和語法范疇。
    9、語素組合成詞的規(guī)則。
    10、一致關系和主謂結構。
    11、文字的基本性質以及文字與圖畫的關系。
    12、文字單位的層級和文字的分類。
    七、參考書目(文獻):
    1.《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校注,商務印書館,1980.2.《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美國]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陸志韋校訂,商務印書館,1985.3.《普通語言學》,岑麒祥編著,科學出版社,1957.4.《新編普通語言學教程》,吳為章編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5.《語言學概論》,岑云強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現(xiàn)代語言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林玉山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7.《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徐通鏘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簡明語言學史》,[英國]羅賓斯著,許德寶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9.《中國理論語言學史》,邵敬敏、方經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10.《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陳保亞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1.《西方語言學流派》,劉潤清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12.《語用學概論》,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3.《詞匯、語法、修辭》,林裕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4.《修辭學和語用學》,戚雨村,見《修辭學發(fā)凡與中國修辭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15.《應用語言學綱要》,齊滬揚、陳昌來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七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6小題,每小題1分,共26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貼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語言符號具有可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語言符號的(a)。
    a。任意性b。強制性c。離散性d。線性。
    2。音高取決于(b)。
    a。發(fā)音體振動的振幅b。發(fā)音體振動的頻率。
    c。發(fā)音體振動的持續(xù)時光d。共鳴器的形狀。
    3。聽覺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語音單位是(d)。
    a。音素b。音位c。音渡d。音節(jié)。
    4。就詞重音而言,不能用來區(qū)別好處的是(c)。
    a。自由重音b。移動重音。
    c。固定重音d。不固定重音。
    5。北京話“慢”單念時讀[man],但“慢慢兒”卻有人讀做[maimar],前一音節(jié)的語流音變現(xiàn)象是(b)。
    a。同化b。異化c。弱兒d。增音。
    6?!皧W林匹克運動會”這個詞包含的語素數(shù)量是(c)。
    a。2個b。3個c。4個d。7個。
    7。英語“worker”中的“-er”是(a)。
    a。構詞語素b。構形語素。
    c。虛詞語素d。詞根語素。
    8。下列漢語詞語中的“兒”不屬于詞根語素(實義語素)的是(d)。
    a。健兒b。女兒。
    c。少兒d。花兒。
    9。整個語匯系統(tǒng)的核心和基礎是(d)。
    a。通用語匯b。常用語匯。
    c。一般語匯d?;菊Z匯。
    10。一般語匯(非基本語匯)最重要的來源是(c)。
    a。古語詞b。方言詞。
    c。新造詞d。外來詞。
    11。詞組的聚合關系分類是指把詞組分成(a)。
    a。向心詞組和離心詞組b。聯(lián)合詞組和偏正詞組。
    c?;驹~組和特殊詞組d。簡單詞組和復雜詞組。
    12。把句子分成“單句”和“復句”,這種分類是(d)。
    a。句子的句型類b。句子的句式類。
    c。句子的功能類d。句子的簡繁類。
    13。“嚇?!焙汀翱謬槨痹诜抢硇院锰幧系闹饕顒e是(c)。
    a。語氣好處不一樣b。感情色彩不一樣。
    c。語體色彩不一樣d。形象色彩不一樣。
    14。下列關于詞的本義和基本義關系的表述中,正確的一項是(c)。
    a。二者總是一致b。二者總是不一致。
    c。基本義比本義更常用d。本義比基本義更常用。
    15。下列各項詞義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項是(d)。
    a?!版i”本指一種器具,后引申指憑借這一器具的行為。
    b?!氨北局副鳎笠曛甘褂帽鞯娜?。
    c?!澳瞎稀北局敢环N植物,后引申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d?!昂笈_”本指舞臺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縱、支持的人或集團。
    16。下列關于等義詞的表述中,正確的一項是(a)。
    a。等義詞是理性好處和非理性好處都完全相同的詞。
    b。等義詞一般都能夠長期并存。
    c。等義詞在語言表達上有必須的用心好處。
    d。同義詞大多是等義詞。
    17?!袄贤跽f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為的施事,“小李”是行為的受事,這種好處是(b)。
    a。語匯好處b。語法好處c。語境好處d。蘊含好處。
    18。從現(xiàn)有文字史的資料來看,最早出現(xiàn)的字符大多是(d)。
    a。記號b。筆畫c。音符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b)。
    a。元音文字b。輔音文字c。意音文字d。全音位文字。
    20。語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見、最突出的是(a)。
    a。詞語的借用b。語音成分的借用c。詞綴的借用d。語法結構的借用。
    21。下列幾種類型的社會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b)。
    a。行話b。黑話c。官腔d。貴族語言。
    22。以下對“思維”的表述中,正確的一項是(a)。
    a。思維既包括思維活動,也包括思維結果。
    b。思維分為感性思維和抽象思維兩類。
    c。思維的形式就是概念、決定、推理。
    d。思維務必以語言為工具。
    23。人類開始制造工具這種行為意味著(b)。
    a。人類已經產生了語言b。人類已經產生了思維。
    c。人類已經同時產生了語言和思維d。人類既沒有產生語言,也沒有產生思維。
    24?;肌笆дZ癥”是因為(b)。
    a。大腦左、右半球的單側化功能發(fā)生了改變。
    b。大腦左半球的某個部位受到了損傷。
    c。大腦的語言獲得機制出現(xiàn)了遺傳性障礙。
    d。在語言臨界期以前沒有接觸語言環(huán)境。
    25。主要解釋某個詞語所代表事物的概念知識的一類詞典是(d)。
    a。歷史詞典b。信息詞典c。語言詞典d。百科詞典。
    26。從翻譯技術的平面看,機器翻譯能夠分為四個層級,從低到高的排序是(a)。
    a。單詞、句法、語義、語境b。單詞、語義、語境、句法。
    c。單詞、句法、語境、語義d。單詞、語義、句法、語境。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貼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7。從發(fā)音方法上看,一個輔音的特征取決于(cde)。
    28。下列關于語義場的表述中,正確的有(bcd)。
    a。語義場與上下位詞沒有關系b。語義場是具有共同類屬義素的義項的聚合體。
    c。語義場是一個層級體系d。語義場是詞義系統(tǒng)性的重要表現(xiàn)。
    e。不一樣語義場的系統(tǒng)性是均衡的。
    29。下列關于語素的表述中,正確的有(ae)。
    a。語素是最小的有好處的語言單位b。有些語素只有語音形式而沒有好處。
    c。語素分為自由語素和不成詞語素兩大類d。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語素。
    e。詞都是由語素構成或組成的。
    30。下列有關漢字的表述中,正確的有(ad)。
    a。漢字是一種自源文字b。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
    c。漢字是一種音節(jié)文字d。漢字是一種詞語文字。
    e。幾千年來,漢字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31?!懊褡逭Z言政策”所包含的資料主要是(ade)。
    a。關于民族語言教育的政策b。關于官方語言的選擇問題。
    c。關于一個國家內部主體民族語言的政策d。關于一個國家內部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政策。
    e。關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問題。
    39。下方都是“動詞(著)+形容詞”構成的詞組,試從結構形式。
    (a)和語義指向關系(b)進行分類,分別填入各項中:
    坐著挺好顯著不高興看著悲哀透著輕浮躺著不適宜。
    聽著刺耳走著累聞著臭、吃著香。
    b1形容詞陳述指向動詞,或動詞支配指向形容詞:
    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語言學概論試題參考答案。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32、[參考答案]語法單位的構成關系。
    (1)構成關系指同級語法單位之間的功能性差別。即語素和語素組獲得選句功能就成為詞,詞和詞組獲得表達功能就成為句子。但各級語法單位所含成分的數(shù)量不必須增加。
    (2)漢語“好”,即是語素,也是詞,還可能直接成為句子,就反映了這種關系。
    33、[參考答案]義素。
    (1)義素是理論分析的結果,是一種不與語音形式相聯(lián)系的抽象的語義單位。
    (2)義項能夠進一步分析為一束更小的語義構成成分的集合,這種由分析義項得到的語義特征叫做義素。
    (3)例如,“哥哥”詞義經過與同類的其他詞(如“弟弟、組組、妹妹”等)比較,能夠得出它的義素:[同胞][男性]、[年長]。
    34、[參考答案]音位文字。
    (1)全部字符都只跟語言單位中的單位相聯(lián)系的文字是音位文字。音位文字可分為“輔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比粑晃淖殖3R埠喎Q音位文字。
    (2)例如,古腓尼基文字就是只表示輔音音位的輔音音位文字;古希臘文字既有表示輔音的字符,又有表示元音的字符,是全音位文字。
    35、[參考答案]語言的親屬關系。
    (1)從同一種語言中分化出來的各個語言之間具有歷史同源關系,這種關系稱作語言的親屬關系。
    (2)語言的親屬關系是語言譜系分類的基礎。具有親屬關系(歷史同源關系)的各個語言就是親屬語言歸屬為同一語系。
    (3)例如,漢語和藏語都來自原始漢藏語,它們之間有親屬關系,是親屬語言,歸屬漢藏語系。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6、[參考答案]舉例說明單純詞與單音節(jié)詞、合成詞與多音節(jié)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單純詞、合成詞是根據詞所包含語素的數(shù)量劃分的;單音節(jié)詞、多音節(jié)詞是根據詞所包含音節(jié)的數(shù)量劃分的。
    (2)合成詞必須是多音節(jié)詞,但單純詞不必須是單音節(jié)詞。
    (3)合成詞是多單節(jié)詞,如“飛機”。單純詞是單音節(jié)詞的例子,如“書”。單純詞是多音節(jié)詞的例子,如譯音詞“沙發(fā)”,擬聲詞“轟隆”,連綿詞“逍遙”等。
    37、[參考答案]舉例說明語言符號的離散特征和線性特征。
    (1)語言符號的離散特征是指:話語并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能夠分解成大小不等的組成成分。例如:“我找他”這句話,能夠分解為“我”、“找他”兩個組成成分?!罢宜庇帜軌蜻M一步分解為“找”和“他”兩個組成成分。
    (2)語言符號的線性特征是指:人們說話時,語言符號只能依時光的先后成線性排列,正是在這種線性的排列中,語言符號之間才得以構成各種組合關系,產生各種不一樣的語法結構。例如,“我”和“找”這兩個語言符號只可能線性排列為“我找”或“找我”,前者構成主謂關系,后者構成動賓關系。
    (3)正是因為語言符號是離散的,才有可能依線性順序對這些語言符號進行不一樣的排列組合,使有限的語言符號透過這種反復的重新組合,能夠表達無限的信息和思想。
    38、[參考答案]舉例說明語言的發(fā)展演變?yōu)槭裁粗荒苁菨u變的。
    (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急劇變化會使社會的交際活動難以順利進行,這一性質要求語言務必有必須的穩(wěn)因性。例如漢語中“山、水、日、月、人、手、笑、哭”這些詞匯古今好處基本沒有變化,一向沿用于今。
    (2)社會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社會交際活動的資料也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為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語言務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的,為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語言務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例如“網吧”、“網蟲”就是隨著網絡技術發(fā)展出現(xiàn)的新詞匯。
    (3)穩(wěn)固和發(fā)展這兩個對立的要求決定了語言一方面不能不變,一方面又不能突變,因此,語言的演變和發(fā)展只能以漸變的方式來進行。
    五、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9、[參考答案]。
    a1:坐著挺好,躺著不適宜;
    a2:透著輕浮,顯著不高興;
    a3:看著悲哀,走著累,聞著臭、吃著香,聽著刺耳。
    b1:透著輕浮,顯著不高興,坐著挺好,躺著不適宜;
    b2:看著悲哀,走著累;
    b3:聽著刺耳,聞著臭,吃著香。
    40、[參考答案]說明“他說不好”有幾種好處,并分析歧義產生的原因。
    (1)至少有三種好處,
    a他不能把某件事或某句話說得讓人滿意;
    b“不好”是他說出來的話;c由他來說不好。
    (2)a和b是由句法結構關系不一樣造成的。
    “說”和“不好”若按動補關系來理解,則為a;若按動賓關系理解,則為b。
    (3)c和a(或b)是由層次構造不一樣造成的。若按“他/說不好”來理解,則a(或b);若按“他說/不好”來理解,則為c。
    六、論述題(本大題包括第41、42小題,第41小題10分,第42小題8分,共18分)。
    41、[參考答案]談談音節(jié)結構的元輔音分析法和聲韻調分析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元輔音分析法以元輔音為基本分析單位,把音節(jié)結構分為v、c—v、v—c、c—v—c四種基本類型。其中的v代表元音,c代表輔音。
    (2)聲韻調分析法以聲母、韻母、聲調為基本分析單位,更關注音節(jié)內部的結構層次,按照這種分析法,漢語的音節(jié)能夠分為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聲母指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韻母指音節(jié)中聲母后面的整個部分,韻母又分成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例如漢語普通話“挑”[t`iau55]里的[t`]是聲母,[iau]是韻母,[55]是聲調,在韻母[iau]里,是韻腹,[u]是韻尾。聲韻調分析法能夠比較好的揭示漢語音節(jié)內部的組合規(guī)律和整個語音系統(tǒng)的面貌,是漢語音節(jié)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3)聲韻調分析法和元輔音分析法并不是對立的和互相排斥的,能夠看作是音節(jié)結構分析的兩個不一樣層面。如果從元音和輔音出發(fā)進行音節(jié)結構分析,仍要思考它們處于音節(jié)結構的位置和層次,如果從聲韻組合出發(fā)進行音節(jié)結構分析,也要思考它們由哪些元音、輔音來具體實現(xiàn)。例如漢語普通話的聲母都是由單個輔音構成的,韻母是由元音或元音和元音、元音和輔音的組合構成的。
    42、[參考答案]舉例說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1)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一方面是不一樣民族的文化意識永定了不一樣語言的某些表現(xiàn)形式,另一方面不一樣語言的某些表現(xiàn)形式又能夠反映不一樣民族的文化意識。
    (2)從文化到語言這頭看,透過考察不一樣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能夠幫忙了解不一樣語言的特點。這方面的研究就是文化語言學。不一樣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對語言的影響在詞語的好處和用法上最明顯。例如相同事物用不一樣的詞語表示,相同詞語有不一樣的好處和用法。
    (適當舉例)。
    (3)從語言到文化這頭看,透過分析不一樣語言的特點,能夠幫忙了解不一樣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這方面的研究就是否語言文化學。這對于了解沒有歷史文獻資料的民族文化和早期歷史及史前史,都很有用處。
    (適當舉例)。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八
    作為一名學生,追求知識和成長是我的使命所在。在大學學習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課程之一就是“概論”。這門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讓我對世界有了更系統(tǒng)化、全面的認識。通過不斷地思考和實踐,我深刻認識到了“概論”的重要性,這對我的學習和未來人生都有很大啟示,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概論的作用和意義
    概論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通過多種學科領域的融合,帶領學生逐步了解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我們大學早期學習的時候,很多專業(yè)知識還未接觸。但是,通過“概論”,我們可以拓展視野,探索知識的各個領域,增強對知識的興趣,為日后的學習和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奠定基礎。
    二、探索知識的多樣性
    “概論”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廣泛。比如,從宏觀的歷史演變到微觀的智力開發(fā),從傳媒文化的廣告學到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每一章節(jié)都在帶領我們探索新領域,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自己興趣所在。我記得,當我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后,對于自己的個性和優(yōu)點缺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夠更好地協(xié)調人際關系,這就讓我興奮不已。
    三、學術能力的提升
    “概論”不僅能夠讓我們探索知識的廣泛性,還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學術能力。這門課程的作業(yè)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填空和選擇題,還包括研究報告、論文和PPT等形式。在學習“概論”的期間,我們需要獨立思考和深層次的閱讀,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質和規(guī)律。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學術能力和文獻查閱能力得到了提高,這對我們所有課程和未來的學習都是有益的。
    四、啟示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
    “概論”更重要的作用是啟示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通過學習課程中的各種領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對哪一個方向特別感興趣,并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和組織。我認為,在此期間建立人際關系和積累經驗,對于未來的求職和職業(yè)發(fā)展會有極大的幫助。
    五、總結
    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概論”對我們的學習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有著重要的作用。他拓展了我們的知識視野,讓我們稱為具有學術能力和閱讀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概論”的知識也讓我們更加熟悉這個世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yè)需求。希望在將來的日子里,“概論”的課程仍能夠繼續(xù)升華,讓更多的學子受益。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十九
    學習一門新的學科,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時間。當我們認真學習時,不僅可以掌握新知識,還可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收獲。在本學期的概論課程中,我也有了這樣的經歷。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在這門課程中的學習體驗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認知方面的收獲
    在本學期的概論課程中,我學習了許多新領域的知識。我認為最大的收獲是拓寬了我的認知和視野。通過課程的學習,我了解到了許多有趣的事物和新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使我認識到自己的學識有限,需要不斷學習和完善。
    第三段:方法方面的收獲
    在概論課程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方法。在過去我的學習方法中僅有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但通過本課程,我學會了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通過閱讀書籍、論文和研究報告等多種途徑,既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又增加了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第四段:團隊合作方面的收獲
    在概論課程中,我們完成了許多小組作業(yè)。在團隊合作中,我學習到了溝通、協(xié)作和貢獻的重要性。我在小組中積極分享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并傾聽并接受其他成員的建議。在團隊合作中,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完成任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第五段:總結
    在這門概論課程中,我經歷了學習的過程、認知的更新、方法的拓展和團隊的合作。這些經歷都是對我的學習與成長有益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中,這些收獲會讓我有更好的認識和更為有效的學術表現(xiàn)。同時,我認為,把這些經歷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也必將得到更加豐富和累累的回報。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二十
    1.【題干】下面各項可以充當北京話聲母的是()。
    【選項】。
    a.[m]。
    b.[]。
    c.[]。
    d.[t]。
    【答案】d【解析】bc輔音,a不是北京話的`聲母。
    【考點】元輔音和聲韻調。
    2.【題干】下面各個音素屬于元音的是()。
    【選項】。
    a.[o]。
    b.[m]。
    c.[p]。
    d.[f]。
    【答案】a【解析】bcd輔音。
    【考點】元輔音和聲韻調。
    3.【題干】下面各項中屬于發(fā)音器官的是()。
    【選項】。
    a.心臟。
    b.大腦。
    c.肺。
    d.胃。
    【答案】c【解析】發(fā)音器官:
    1.呼吸器官(肺、氣管、胸腔、橫膈膜)。
    2.喉頭和聲帶。
    3.咽腔鼻腔和口腔。
    【考點】語音概說。
    4.【題干】兒童語言發(fā)展到雙間階段,產生了最早的()。
    【選項】。
    a.理解能力。
    b.語義能力。
    c.發(fā)音能力。
    d.語法能力。
    【答案】d。
    【解析】從語言形式本身來看,雙詞句標志著兒童產生了最早的語法能力。
    【考點】語言獲得的過程。
    5.【題干】漢字“休”是一個()。
    【選項】。
    a.指亊字。
    b.會意字。
    c.假借宇。
    d.形聲宇。
    【答案】b【解析】休字,從人從木,人在樹下休息。
    【考點】漢字和漢字改革。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二十一
    1、下列詞語中屬于音譯詞的是(b)。
    a.電話b.邏輯c.西芹d.面包。
    2、[b]是一個(a)。
    a.雙唇濁音b.雙唇清音c.雙唇鼻音d.輕唇擦音。
    3、/p/是一個(b)。
    a.非音質音位b.音質音位c.音素d.音節(jié)。
    5、[u是一個(b)元音。
    6、下列單位中屬于成詞語素的是(c)a.菠b.猩c.的d.檳。
    8、一般來說句法結構具有(b)。
    a.多樣性b.層次性c.必然性d.封閉性。
    9、漢語中“枯萎”和“干巴”這對同義詞具有不同的(b)。
    a.感情色彩b.語體色彩c.理性意義d.形象色彩。
    11、漢語的“黑板”是一個(c)。
    a.單純詞b.詞組c.復合詞d.派生詞。
    12、一般來說句法結構具有(b)。
    a.多樣性b.層次性c.必然性d.封閉性。
    14、壯語屬于(b)。
    a.印歐語系b.漢藏語系c.阿爾泰語系d.閃含語系。
    17、開口度越大,元音的舌位就越(d)a.前b.閉.c.高d.低。
    19、[i]是一個(a)。
    a.舌面元音b.舌尖元音c.卷舌元音d.舌根元音。
    21、下列屬于形聲字的是(c)。
    a.玻、家b.濟、好.c.聞、汗d.美、機。
    22、下列文字中,屬于表音文字的是(c)。
    a.納西族東巴文b.漢字c.俄文d.古埃及圣書字。
    24、下列詞中屬于復合詞的是(a)a.天子b.傻子c.席子d.椅子。
    25、下面與漢語同屬一個語系的是(a)a.苗語b.日語c.英語d.阿拉伯語。
    26、語序是一種(c)。
    a.句法范疇b.語法范疇c.語法形式d.語法意義。
    27、語言混合的形式有(b)。
    a.雙語b.洋涇浜c.共同語d.借詞。
    30、用義素分析法分析多義詞時,分析對象應該是(c)a.整個詞。
    b.這個詞的全部意義c.這個詞的某一義項d.這個詞的某些義項。
    31、漢語“坦克”中的“坦”是(d)a.詞b.詞根c.詞綴d.音節(jié)。
    33、下列詞中屬于支配式的復合詞是(d)a、解放b、自殺c、明顯d、司令。
    34、下列屬于常見語義角色的是(a)。
    a.施事。
    b.主語。
    c.賓語。
    d.介詞短語。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詞形變化中,運用了附加手段的是(ab)。
    -pens-longer–feet–men。
    4、“數(shù)”是有些語言的名詞所具有的(acd)。
    a.語法范疇b.語法形式c.語法意義d.詞法范疇e.語法手段。
    5、下列屬于分析語的是(be)。
    a.法語b.英語c.德語d.阿拉伯語e.漢語。
    6、下面屬于分析手段的是(ce)。
    a.內部屈折b.附加c.語序d.異根e.虛詞。
    7、下列屬于形容詞的是(ade)。
    a.仔細、細心b.突然、忽然c.光榮、榮譽d.勇敢、勇于e.正確、正當。
    went–。
    10、[m]是一個(ae)。
    a.雙唇音b.閃音c.舌面音d.顫音e.濁音。
    13、語音具有(abc)。
    a.物理屬性b.生理屬性c.社會屬性d.數(shù)理屬性e.化學屬性。
    14、下列屬于分析語的是(be)。
    a.法語b.英語c.德語d.阿拉伯語e.漢語。
    18、三、是非題。
    1、音位是一定的語言或方言中能夠區(qū)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正確)。
    2、義素就是構成一個多義詞的各個意義。(錯誤)。
    3、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的[p]和[p‘]是同一個音位的兩個自由變體。(錯誤)。
    4、分析語是以詞形變化為主要語法手段的語言。(錯誤)。
    5、詞義具有全人類性,概念具有民族性(錯誤)。
    6、推動語言發(fā)展的外部原因是語言自身的相互矛盾。(錯誤)。
    7、漢語中的“手表”中的“手”是定位語素,“表”是不定位語素。(錯誤)。
    8、阿拉伯文屬于表音文字,日文屬于表意文字。(錯誤)。
    9、“女孩”這個詞的詞義包含下面三個義素:[+人,-男性,-成年]。(正確)。
    10、語言和種族無關。(正確)。
    11、在漢語中,一個音節(jié)不能沒有韻母。(正確)。
    12、洋涇浜是語言轉用的表現(xiàn)。(錯誤)。
    13、詞根和附加語素組合起來構成的詞是派生詞。(正確)。
    14、語素是語言中能自由使用的最小的音義結合體。(錯誤)。
    15、漢字中的會意字屬于獨體字。(錯誤)。
    16、因為漢字是詞語文字,所以漢字只表示詞語,不表示語素。(正確)。
    17、語法規(guī)則具有可變性,但又具有穩(wěn)定性。(正確)。
    18、語言的客觀存在形式只有口語。(錯誤)。
    19、語言中任何詞義都具有概括性。(正確)20、一個句子的隱含不止一個。(正確)。
    21、語言和種族無關。(正確)。
    22、語言自始至終都沒有階級性。(正確)。
    23、任何詞義都具有抽象性。(正確)。
    24、語言的分析和統(tǒng)一來自于社會的分化和統(tǒng)一。(正確)。
    25、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正確)。
    26、漢語中的“手表”中的“手”是定位語素,“表”是不定位語素。(錯誤)。
    27、音位是一定的語言或方言中能夠區(qū)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正確)。
    28、語素是最小的有意義的能夠自由運用的語言單位。(錯誤)。
    29、漢語中大約有近百萬個詞匯。(錯誤)30、語法與詞匯相比,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正確)。
    31、同義詞是以不同的語音形式表達相同的或相近含義的一組詞。(錯誤)。
    32、一個句子的隱含不止一個。(正確)。
    四、名詞解釋。
    1、音位:是指在特定語言或方言中能通過區(qū)別詞語的語音形式從而起到區(qū)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2、譜系分類法:根據語言的親屬關系對語言所做的分類叫做語言的譜系分類。凡是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組成一個語系。同一個語系中的語言還可以根據它們的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依次分為語族、語支、語群等。
    3、音段音位:以音素為材料,從音質角度來加以分析的,在特定語言或方言中,通過區(qū)別詞的語音形式來起到區(qū)別意義的最小的語音單位叫做音質音位。
    4、語法范疇:把相同或相近的語法意義概括為一類,這種語法意義的類就叫作語法范疇。如把單數(shù)和復數(shù)這兩種語法意義概括為語法范疇。
    5、語法手段:根據某些語法形式的共同特點,把語法形式歸并為幾個基本類別。這種語法形式的類就叫作“語法手段”。語法手段又可以先分成“詞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兩大類。即凡是通過詞的變化來表現(xiàn)語法意義的形式就是詞法手段,凡是通過結構的變化來表現(xiàn)語法意義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
    6、非音質音位:在語音中,除了音質之外,音高、音重、音長也能區(qū)別語言單位的語音形式。這種有區(qū)別詞的語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強、音長叫做非音質音位。
    7、義素:是通過分解詞的義項得到的、比義項更小的、不與語音形式結合的意義單位。比如我們把“椅子”的義項分解為兩個比義項更小的意義單位“有靠背”“坐具”,“有靠背”“坐具”就是兩個義素。
    8、社會方言:是指社會內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階級、階層的人們在使用語言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
    9、詞匯意義:人們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主觀評價,反映到詞語中來的意義叫做詞匯意義。
    10、組合關系:符號與符號組合起來的關系稱為組合關系。符號的組合關系是有條件的。比如“紅”和“花”可以組合成“紅花”和“花紅”。它們在兩個組合中的關系不同,整個組合的性質也不同。符號和符號的組合形成語言的結構。
    11、五、簡述題。
    1、簡述文字的作用。
    第一,文字的出現(xiàn)幫助語言克服了語言交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第二,文字可以幫助語言積累各種經驗,避免各類實踐都得親歷親為。第三,任何一種文字都具有超方言性。
    2、舉例說明同音詞與多義詞的區(qū)別。
    同音詞是指語音形式相同而意義不同的一組詞,是一個關系概念;而多義詞是指一個詞具有多個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義項,是一個個體概念。如“花費”的“花”和“花朵”的“花”在意義上沒有任何關聯(lián),它們是一組語音形式相同的同音詞,而“打人”的“打”和“打井”的“打”在意義上有關聯(lián),后者是從前者引申來的,“打”是一個多義詞。
    3、簡述元音與輔音的區(qū)別。第一,發(fā)元音時氣流不受阻,發(fā)輔音時氣流受阻;第二,發(fā)元音時發(fā)音部位均衡緊張,發(fā)輔音時某一部位會特別緊張;第三,相對而言,發(fā)元音時氣流較弱,發(fā)輔音時氣流較強。
    4、簡述洋涇浜與克里奧爾的區(qū)別。
    第一,洋涇浜沒有人把它作為母語來學習,一般不會把它作為官方語言,而克里奧耳人們把它作為母語來學習,現(xiàn)在有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官方語言;第二,洋涇浜的使用領域十分單一,克里奧耳的使用領域要廣得多;第三,洋涇浜的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系統(tǒng)都十分疲乏,而克里奧耳的詞匯和語法系統(tǒng)相對要完善得多。
    5、簡述實詞與虛詞的區(qū)別。
    第一,實詞可以獨立充當句法成分,虛詞則不可以;第二,實詞多為不定位的,虛詞多為定位的;第三,實詞多為開放的類,其成員不可勝數(shù),虛詞多為封閉的類;第四,實詞既有詞匯意義,也有語法意義;虛詞一般只有語法意義。
    6、舉例說明派生意義產生的方式。
    第一,隱喻的方式。利用已有意義與新意義所反映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某種相似來產生新的意義。例略。第二,換喻的方式。利用兩類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在人們的意識中已經固定化了,因而可以用指城甲類現(xiàn)象的詞去指稱乙類現(xiàn)象。例略。
    7、簡述影響音色的有哪些因素。
    第一,發(fā)音體的不同會導致音色的不同;第二,發(fā)音方法的不同會導致音色的不同;第三,共鳴腔的不同也會導致音色的不同。
    8、簡述一般詞匯的特點。
    第一,不是全民常用的;第二,或者雖然在短時期內為全民所常用,但不穩(wěn)固;第三,一般沒有構詞能力或構詞能力比較弱。
    9、舉例說明詞綴語素與詞尾語素的不同。
    第一,所屬范疇不同。詞綴屬于構詞法范疇,詞尾屬于構形法范疇;例略。第二,使用詞綴會構成一個新詞,使用詞尾不是構成一個新詞,而是構成了詞的一個具體語法位置上的語法形式。例略。
    10、簡述決定元音音質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舌位的高低;第二,舌位的前后;第三,嘴唇的圓展。
    11、舉例說明基本詞匯的特點。第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穩(wěn)固性。例略。第二,具有全民常用性。例略。第三,能構成大量新詞,具有能產性。例略。
    12、舉例說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外來詞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全音譯詞。如“巧克力”。第二,音譯兼意譯的詞。如“邏輯”。第三,半音譯半意譯的詞。如“新西蘭”。第四,音譯加類名的詞。如“卡賓槍”。第五,借形的詞。如“引渡”。第六,字母詞。如“wto”。
    13、舉例說明語言符號的主要特點。
    第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音與義的結合是任意的,由社會約定俗成。例略。第二,語言符號具有線條性。例略。
    語言學概論心得篇二十二
    監(jiān)理規(guī)劃的基本作用就是指導項目監(jiān)理機構全面開展監(jiān)理工作。
    建設工程監(jiān)理的中心目的是協(xié)助業(yè)主實現(xiàn)建設工程的總目標。實現(xiàn)建設工程總目標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它需要制定計劃,建立組織,配備合適的監(jiān)理人員,進行有效的領導,實施工程的目標控制。
    只有系統(tǒng)地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完成建設工程監(jiān)理的任務,實施目標控制。在實施建設監(jiān)理的過程中,監(jiān)理單位要集中精力做好目標控制工作。因此,監(jiān)理規(guī)劃需要對項目監(jiān)理機構開展的各項監(jiān)理工作做出全面、系統(tǒng)的組織和安排。它包括確定監(jiān)理工作目標,制定監(jiān)理工作程序,確定目標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組織協(xié)調等各項措施和確定各項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二)監(jiān)理規(guī)劃是建設監(jiān)理主管機構對監(jiān)理單位監(jiān)督管理的依據。
    政府建設監(jiān)理主管機構對建設工程監(jiān)理單位要實施監(jiān)督、管理和指導,對其人員素質、專業(yè)配套和建設工程監(jiān)理業(yè)績要進行核查和考評以確認其資質和資質等級,以使我國整個建設工程監(jiān)理行業(yè)能夠達到應有的水平。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進行一般性的資質管理工作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監(jiān)理單位的實際監(jiān)理工作來認定它的水平。而監(jiān)理單位的實際水平可從監(jiān)理規(guī)劃和它的實施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政府建設監(jiān)理主管機構對監(jiān)理單位進行考核時,應當十分重視對監(jiān)理規(guī)劃的檢查,也就是說,監(jiān)理規(guī)劃是政府建設監(jiān)理主管機構監(jiān)督、管理和指導監(jiān)理單位開展監(jiān)理活動的重要依據。
    (三)監(jiān)理規(guī)劃是業(yè)主確認監(jiān)理單位履行合同的主要依據。
    監(jiān)理單位如何履行監(jiān)理合同,如何落實業(yè)主委托監(jiān)理單位所承擔的各項監(jiān)理服務工作,作為監(jiān)理的委托方,業(yè)主不但需要而且應當了解和確認監(jiān)理單位的工作。同時,業(yè)主有權監(jiān)督監(jiān)理單位全面、認真執(zhí)行監(jiān)理合同。而監(jiān)理規(guī)劃正是業(yè)主了解和確認這些問題的最好資料,是業(yè)主確認監(jiān)理單位是否履行監(jiān)理合同的主要說明性文件。監(jiān)理規(guī)劃應當能夠全面而詳細地為業(yè)主監(jiān)督監(jiān)理合同的履行提供依據。
    實際上,監(jiān)理規(guī)劃的前期文件,即監(jiān)理大綱,是監(jiān)理規(guī)劃的框架性文件。而且,經由談判確定的監(jiān)理大綱應當納入監(jiān)理合同的附件之中,成為監(jiān)理合同文件的'組成部分。
    (四)監(jiān)理規(guī)劃是監(jiān)理單位內部考核的依據和重要的存檔資料。
    從監(jiān)理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要求出發(fā),需要對各項目監(jiān)理機構的工作進行考核,其主要依據就是經過內部主管負責人審批的監(jiān)理規(guī)劃。通過考核,可以對有關監(jiān)理人員的監(jiān)理工作水平和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從而有利于今后在其他工程上更加合理地安排監(jiān)理人員,提高監(jiān)理工作效率。
    從建設工程監(jiān)理控制的過程可知,監(jiān)理規(guī)劃的內容必然隨著工程的進展而逐步調整、補充和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建設工程監(jiān)理工作的全貌,是最好的監(jiān)理工作過程記錄。因此,它是每一家工程監(jiān)理單位的重要存檔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