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讀后感(實用16篇)

字號: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歷和觀點,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思考和評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時的靈感和思路。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一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shù)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二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shù)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fā)依然心懷國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lián)Q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三
    杜甫讀后感
    1.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yè)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龋豪畎渍驹谕献叩囊粋?,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2.
    杜甫傳節(jié)選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
    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jù).但又不作煩瑣考據(jù).作品所展現(xiàn)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
    長安十年
    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xiàn)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
    李隆基將政權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污,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xiàn)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
    “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
    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
    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
    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
    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
    是風翔的一段經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歷了有關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
    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
    “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四
    唐朝都處于一種上升的時期,遼闊的國土,繁榮的經濟,強盛的國力,使人們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朝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而又逍遙的詩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這個年代,又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一個時代。他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讀書寫字,并在他七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詠鳳凰》。當現(xiàn)在的人們朗誦起這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時,心中總會泛起遮不住的自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多么氣派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無畏不懼,敢于挑戰(zhàn),攀登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杜甫在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現(xiàn)了奮發(fā)向上的心胸氣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這四句詩將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簡簡單單的四句詩將李白就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zhèn)洌瑹òl(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
    唐代文學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我們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沒有比這兩個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紀念的人了。李白與杜甫的見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通過這本書,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經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摯的推薦這本書――《杜甫》,這本書里講述了杜甫華麗的一生,值得每個人擁有。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五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有“詩圣”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著名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于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么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征?!倍鸥β犃松钌畹赜≡谀X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备赣H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BR>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倍鸥φf。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庇谑嵌鸥σ髡b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后抒發(fā)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養(yǎng)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shù)卦娙司蹠臅r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里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游,他游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fā)生**,自己也離鄉(xiāng)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六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家記載的相當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當時就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fā)達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詩,九歲開始學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行,他喜歡結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關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心豁達的人。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七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zhí)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墒请m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zhàn)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岸昕蜄|都,所歷厭機巧。”這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xù)續(xù)結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xiàn)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zhàn)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wěn)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shù)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八
    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禍亂迭起的時代,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經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與痛苦,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xiàn)。政治挫折、逃亡、貧窮、饑餓、疾病、兒女夭折、兄弟離散,所有的這些都是杜甫的身體和精神長期受到煎熬與折磨。正是這一生遭受的災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在心中進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歷了很大的轉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到關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到關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杜甫的的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讀書和漫游時期(35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第二個時期是困居長安時期(35—44)。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在長安多年仕途上沒有什么收獲,生活越來越貧窮,但是對社會的觀察卻越來越細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在長安的第十年,終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兵曹參軍(主要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個時期是陷賊和為官時期(45—48)。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之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不朽的作品,即“三吏”和“三別”。
    第四個時期是西南漂泊時期(48—59)。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來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杜甫投往,嚴武死,他再度四處漂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數(shù)》《登高》《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活了不到60歲,其一生經歷,幾乎濃縮了一個人生命所能經受苦難的極限,他的經歷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驗,因為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豐厚的饋贈!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九
    杜甫。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
    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
    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
    膳夫翊堂殿,鳴玉凄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lián)P微風。
    蛛絲小人態(tài),曲綴瓜果中。
    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終。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動如律,竭力機杼中。
    雖無姑舅事,敢昧織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義無棄禮法,恩始夫婦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圓茍齟齬,丈夫多英雄。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
    杜甫在他四十五歲之前一直沒有正式擔任什么官職,雖然他的目標從一開始便是擔任官職從此為君王解憂惑,為百姓謀福利的偉大抱負,但是觀其一生,杜甫卻沒有實現(xiàn)這一抱負,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卻這樣流落街頭。
    杜甫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場科舉考試,但是卻因新人便顯出如此抱負,威脅到了當時的考官,恐其得勢,便將其落選,但這并不妨礙杜甫身懷理想。
    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杜甫聽聞長安招賢納士,便進京赴考,但依舊被當時的考官破壞入選機會,當時一同考試的人均未入選。而后有幸作“大禮賦”得唐玄宗賞識,但卻沒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長安十年,期間屢次獻文以求得賞識,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fā),心系國難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線,但被叛軍控制在長安,后得以冒險逃出,為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的職位,杜甫此時才算是真正的當上官員為國效命。后因得罪唐肅宗得到審訊。
    同年,長安得以收復,杜甫仍為左拾遺,而因朝中兩大勢力斗爭杜甫被誣陷,因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赴任途中辭官而去。
    后逃至蜀中,得好友嚴武相助,暫且安生,且嚴武推薦其為成都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杜甫因不習慣幕府生活而辭去,而后便再無擔任何官職。
    年少優(yōu)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shù)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shù)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zhàn)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y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zhèn)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zhàn)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BR>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jié)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稱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的詩歌,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xiàn)狀,被后世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稱為“詩圣”。他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抱負,卻始終沒得到重用,一生飽經憂患。他的一生是一個悲劇,在拼搏事業(yè)的過程里,因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只把詩人看成清客和幫閑,看成它的點綴,從不能容忍他充當人民的喉舌,誰的詩歌里有人民的聲音,誰的生活便會受到凍餒的威脅,杜甫的悲劇也就無從避免。他的無奈已經超越了無奈的定義,成為普通人難以體會之重。究其事業(yè)無奈感的緣由,可能有:
    1、大時代的大動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潛規(guī)則。
    杜甫20歲后的生活可大致分為4個時期:南北壯游(玄宗開元十九年至天寶四載731--745);困居長安(天寶五載至十四載746--755);為官流亡(肅宗至德元載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肅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歷五年760--770)。
    在這4個時期里,從天寶十四載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整個唐朝陷入一片混亂,戰(zhàn)爭不斷,政權不穩(wěn),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亂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虛有其表,藩鎮(zhèn)割據(jù),外族侵犯頻繁,局部地區(qū)(尤其西南)兵變實屬常事。社會的大動蕩使得統(tǒng)治階級已經無暇顧及治國人才的篩選,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戰(zhàn)亂的武將。這一點可以從757年唐肅宗感動著杜甫的報國熱忱,任命杜甫為左拾遺,而看似相當重要的職務卻由“從八品”官員擔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諫臣,而是把他當做身邊的點綴。而當時杜甫也只是一個名氣不大的詩人,生活條件的惡劣,年齡的增長使他疾病纏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來說,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這之前有很多寫實詩歌是針砭時弊的,如:《兵車行》《麗人行》等,是官僚階層難于容忍的,統(tǒng)治階級不會讓一個會或可能制造對他負面影響的人身居要職。
    如果時代沒有開始安史之亂,杜甫的前途會不會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會!唐玄宗從開元之治晚期開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權由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把持長達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策劃了無一人及第的科考,還對玄宗謊稱“野無遺賢”。而這次考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他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這樣的結果。落榜的同時,杜甫的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從此無法給他帶來任何物質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脈關系。在家道沒有完全衰微時,他的壯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結識的朋友多是游獵玩樂的朋友,并沒有什么實際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業(yè)的人物。即使這個時期結識的李白,李邕,高適等名人,對杜甫的前途也并沒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張九齡,嚴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擠,離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賀知章等也上疏請度為道士,歸還鄉(xiāng)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勢力暗殺;左丞相李適之貶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殺;而后來與杜甫關系密切的房琯也貶為宜春太守。可見當時的唐王朝統(tǒng)治階級何其腐敗黑暗。
    賢薦良,職位從八品上。但僅工作三個多月,肅宗不喜歡他,被放還回家。764年,成都,53歲的杜甫受嚴武的舉薦任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職位從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間相互傾軋的狀態(tài)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辭職卸任。從他的事業(yè)軌跡看,杜甫沒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談不上是一條事業(yè)線。
    這樣腐壞的統(tǒng)治階級,這樣無情的潛規(guī)則下,杜甫沒有好的地位,沒有優(yōu)的背景,沒有多的錢財,沒有厲害的人脈,沒有驚人的治國之才,上級不討喜,同級不討好,想要有所作為實屬難事。史料記載,在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出三篇辭氣壯偉的“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賞識,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他則等待分配,但沒有下文。之后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舉薦,但都沒有結果??梢姸鸥η巴镜臒o奈,外在的壓迫和排擠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感。
    膳部員外郎,杜審言子杜閑(就是杜甫的父親)任奉天縣令。可見,杜甫出身于有悠久傳統(tǒng)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極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預和祖父杜審言,希望可以延續(xù)先人的事業(yè)和文才,重興家庭聲勢。在《進週賦表》里“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可見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業(yè)追求。他中年時期積極謀取官職,不惜向任何一個當權者尋求援引,結果總是讓人抑郁。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沒有結果的追求是不夠明智的,是在自己施壓,自己禁錮,是很無奈的。
    杜甫的事業(yè)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己禁錮還在于他有著厚重的社會責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當時享有很多特權,但他一生多是在貧困中度過。他的強烈愛國心讓他即使窮,也要獨善其身,還要兼濟天下;即使沒有物質的救助,也要用詩為苦難人民申訴。他為逃役的老翁一家寫《石壕吏》;為不足年齡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處境;自己有溫飽問題卻為孤居無食的老婦寫解圍信;為新婚后作死別的夫婦吟《新婚別》……他無時無刻不關心天下蒼生,他沒有學李白的放任瀟灑,他沒有學陶淵明的遺世獨立,他追隨著屈原式的堅守,卻比屈原更堅韌。當社會處于病態(tài),當人民處于水深火熱,自己想極力援救卻無計可施,他的無奈會有多重?!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二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g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梢哉f,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竹實,血以當醴泉”。面對權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三
    前段時間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惡補一下,于是饑不擇食,一股腦在亞馬遜買了好多詩歌類型的書,什么最美唐詩,最美宋詞,名詩人傳記,不辯好壞,買了一大堆,也是買過即忘。
    最近終于想起來該消化他們了,于是首先拿起了這本薄薄的《杜甫傳》,居然是老熟人還珠樓主的作品。
    我看詩人傳記,目的很簡單,普及基礎常識,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每首暢銷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方便我記憶他們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養(yǎng),出門好裝逼。然而《杜甫傳》卻和一般的傳記不太一樣。
    它沒有完成普及工作,樓主筆下的杜甫,不鮮活,也不立體,平庸和貧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沒有正面描寫,全是平鋪直敘。
    這本書讀下來的第一反應是,還珠樓主寫錯了人,他可能應該寫一本《李白傳》,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這本書的故事結構大概就不會這么無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窮朋友們你接濟我我?guī)头瞿?,很絕望。
    即使這樣還珠樓主還在強調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俠氣,鋤強扶弱,體恤百姓,蔑視權貴,然而從描寫中我看到的卻是滿目的煙火氣。這種強加的俠氣,竊以為李白會合適。
    《杜甫傳》的故事每章以詩歌開頭,而第一章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闕”也正是來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說《杜甫傳》確似還珠樓主的文筆,看過《蜀山劍俠傳》的大概都知道,還珠樓主的敘事沿襲的是真正的古風,講究的是一個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樣,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寫,上個人還沒寫完遇到了下一個人,新的故事跟著第二個人就展開了,故事隨著人物而走,屬于人物中心論,而非故事中心論。
    當然讀者也別想的太高級,這種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心論和西方文學中的人物中心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簡單的說,中國的故事是一個人套一個人,像鏈條一樣,依次發(fā)生,故事雖然零散,卻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藝復興的作家,講究的是人的絕對中心,因為人被解放了,到司湯達的《紅與黑》,故事完全隨于連的心理活動而變化走向,又是更高級的寫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題目醒目的寫著杜甫,作者很可能,寫著寫著就從杜甫這到李白,高適,岑參……像那長江水,滾滾不回頭了。
    《杜甫傳》也有它的優(yōu)點,前文提到的俠氣,算一個,雖然吃喝真心無聊,但是困苦時期文人間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難能可貴。
    其次是用詞,書中好些詞已經不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了,可是讀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四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五
    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血戰(zhàn)乾坤赤。
    4、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5、滄海先迎日,銀河倒列星。
    6、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7、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洌紅。
    8、揮毫落筆如云煙。
    9、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10、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11、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1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3、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14、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
    15、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
    16、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1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18、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19、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20、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21、鄉(xiāng)路音信斷,山城日月遲。
    2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23、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4、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25、烏鴉說豬黑其實豬還有白種的。
    26、英雄割據(jù)剖己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27、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28、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29、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巫峽氣蕭森。
    30、老去悲秋強自寬。
    31、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xiāng)。
    3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4、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35、霜波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36、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3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8、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39、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
    40、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41、炙手可熱勢絕倫。
    42、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43、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44、司源到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4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詩圣杜甫讀后感篇十六
    杜甫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
    這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人,徒有遠大抱負,卻不被權貴賞識,一輩子百折不饒地在官場打滾,最大也不過當個處級閑官,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真的不是當官那塊料。做了官,還不懂得放棄濟世情懷,才在官場門縫往里窺視一眼,就寫什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路過鄉(xiāng)村看到官吏抓壯丁,又出來鳴放:“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他簡直就是一個憤青,還是組織部門有眼,始終沒讓他和權勢沾邊。他也就在名利場的邊緣不停地寫呀寫,想把民間疾苦、世情百態(tài)真實寫在詩句中,天真地以為可以打動天聽。結果根本不需要費心去猜,杜甫不但生前在文壇沒有什么名氣,而且竟然是在久餓之后奮不顧身地飽食一餐,活活撐死。
    然而,就是這顆悲天憫人的心,驅使他敢講真話,直抒胸臆,抨擊黑暗,幻想明天。他窮得叮當響,卻誓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廣廈還不能地震一來就塌掉,必須“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實在太天真,太純樸了,這就是他的真性情。任何文學作品,唯有個性和真情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才會動人心魄而永遠流傳,哪怕生前被流俗掩蔽,但終將大放異彩。杜甫死后,唐朝更加衰敗,他為社會底層發(fā)出的聲音變得日益響亮,他的詩就是一幅唐朝的歷史畫卷。杜甫的詩風不像李白那樣放蕩不羈,可望不可及,但特別規(guī)整,格律平仄、對仗押韻,無不用心,就是一部唐詩的范本,所以學習作詩的人都把杜甫奉為師表。他的人格,他的詩歌,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猶如他夢想中的廣廈,風雨不動安如山。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男,漢族,72月12日生,屬相鼠,河南鞏縣人,歷任副處級的唐朝左拾遺,正處級的唐朝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但是卻創(chuàng)作出詩歌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別”等等,并有《杜工部集》六十卷傳世。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對后世的文學發(fā)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的容貌史書上沒有記載,筆者找遍了杜甫畫像,認為只有1959年著名畫家蔣兆和先生所畫的杜甫像最為傳神。畫像中的杜甫,面頰清瘦,褶皺叢生,寫滿了滄桑與憂患。雙目形如硌腳的小三角石頭,凝重地望著遠方。迎面好像有風吹來,讓他雙唇緊閉,長眉和本來就很散亂的胡須向后飄灑。尤其相得益彰的是,蔣兆和在題款中先引了兩句杜甫的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又自題詩:“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從而使這幅杜甫畫像形神俱備,達到外貌與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
    杜甫的家庭出身還是很光鮮的。他是晉朝滅孫吳大將杜預的二十世孫?!杜f唐書》記載,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縣縣長一職。祖父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官至省部級的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也是四川奉節(jié)的縣長,因此杜甫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
    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杜甫在他父親去世后,生活很快就窮困潦倒了。杜甫有文人性格的孤傲清高,卻一心想從政做官,這種選擇錯誤,注定他會白白努力一場;杜甫還有放縱恣肆的性格缺點,這讓他失去了很多的機會和朋友,甚至差點惹來殺身之禍。偉大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坎坷,他有幾個子女都被餓死了,史書上只記載他有個兒子杜宗武也是一生流落,老死湖南。
    詩人的滿腔抱負與不得志。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雖然7歲吟詩,15歲揚名,但是一生不得志,只做過書記員之類的小官,后世雖稱其人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寫的雖是“初唐四杰”,卻是詩人自嘲之意:“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倍鸥Φ娜松洑v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35歲以前:讀書和漫游;35歲至44歲,困居長安;45至48歲,陷賊和為官;48歲至58歲,西南漂泊。
    732年,20歲的`杜甫開始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陽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了。之后杜甫漫游冀魯豫,在洛陽遇到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到高適,三人同游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濟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東東部,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圣”的最后一次相見。
    這一時期,杜甫在洛陽一心鉆營,謀取功名。他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裝備的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科級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得到唐玄宗的賞識。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陜西黃陵縣西南的州,獨自去投唐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正處級的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申辯,被貶為副處級的華州司功參軍。其后,杜甫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三吏”、“三別”。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隨著九路官軍在河北省臨漳縣西的相州大敗和陜西地區(qū)的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逃難,經甘肅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主政成都,杜甫便去投靠他。嚴武死后,杜甫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杜甫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倍兜歉摺分械模骸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歸去盡得身后名。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
    公元770年,58歲的杜甫離開四川后客居湖南耒陽,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xù)餓了9天。當?shù)乜h長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直到四十多年后,杜甫的孫子杜嗣業(yè)才遷葬杜甫遺骨與夫人弘農楊氏合葬于河南省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
    綜觀杜甫的一生,充滿了“致君堯舜上”的求仕思想和“窮年憂黎元”的凄苦遭遇,可以說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但是與他人生際遇完全不同的是,杜甫的詩歌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