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將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讀后感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組織好篇章結構?讀后感范文涉及的主題廣泛而深入,是對提升閱讀品味和思考能力有所助益。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yè)。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
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jié)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老子認為正是因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為節(jié)儉,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才能長久;正是因為謙和退讓,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其力量與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按取卑腥岷停瑦巯е?,即愛心加上同情心?!按取保粌H是要仁慈待人,而且還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說損人之話?!按取笔侨龑毜氖滓瓌t。
“儉”的內涵一是節(jié)儉,二是收斂。老子要求人們不僅要節(jié)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皟€”不僅僅只用于財產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儉。
“不敢為天下先”也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處亂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
舍棄虛名。
老子說華麗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傷害;美妙的音樂,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變得挑剔;縱情打獵,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貴重物品,會導致偷盜產生,敗壞人的品德。所以,圣賢的人只求能夠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觀。
老子認為眼睛是用來分辨真?zhèn)蔚?,一旦為華麗的色彩所蒙蔽,就會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來接納圣賢教誨之言的,一旦被靡亂的音樂所干擾,就會喪失專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味道的能力,然而過多地品嘗風味佳肴,就會使口舌麻木,喪失辨別味道的能力;而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貪婪欲望,驅使人們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并不反對人們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們,要抵制各種欲望的誘惑,保持內心清凈,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
以柔克剛。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擊堅硬強壯之物,又沒有哪種事物能勝得過水,因而水其實是真正的強者,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戰(zhàn)勝剛強,弱小者能戰(zhàn)勝強大者,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舊要爭先,爭強,絕不肯示弱。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三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yè)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吹斎皇呛荛_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tài),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jié)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tài),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著遍數(shù)增長,愈發(fā)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tài)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yè)、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說??墒俏覀兦嗌倌瓴荒茈S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笨蛇@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懀粌H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扇说囊簧?,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靶叛圆幻?,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吧普卟晦q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四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兜赖陆洝返谄哒轮v“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BR>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游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歷將這個游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里,游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只要你愿意傾聽領導者的指引、愿意將自己的自愿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束后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愿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涵。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五
余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xiàn)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guī)韯e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余秋雨《老子通釋》用現(xiàn)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發(fā)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的歷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余先生融合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以通達暢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加于解讀。有讀者表示,余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xiàn)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余秋雨為現(xiàn)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昆侖山,總要上一次昆侖?!?BR>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fā)揮現(xiàn)代散文在語言節(jié)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于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人為它著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奧秘,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經歷??!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六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BR> 這就是老子,一個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的龍一般的人物,古云龍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實,道家修養(yǎng)功夫的真諦常常被歸結為“虛靜“兩個字。道家認為,人和萬物同為道的產物,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無私無欲,空明寧靜。只是因為后來私欲的活動和外界的干擾,使得人心靈蔽塞,躁動不安。所以必須依靠“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功夫,使心靈重新修復到清澄明靜的狀態(tài)。
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于他們違背了道的規(guī)律,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寧靜,達于虛極的境界時,往往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佛教的“空”,在這一點與道家“守靜篤”的道理正想通。禪宗黃龍南禪師曾這樣形容專一凝神、心無旁騖的修養(yǎng)功夫:“如靈貓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據(jù)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
這當然只是形容修養(yǎng)功夫的精神專一,旁若無人的境界,并不是說一個人要時時處于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tài)。相反,他常常倒是處于一種“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寂狀態(tài)。但這絕不是生命的死滅,而是在虛寂中聚集力量,在空靈中孕育萬物。它正如“雞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動不動,實際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這正如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發(fā)展變化,但我們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卻是靜寂不動的。然而正是在這表面的靜寂下,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含著自然的生機,在時時生長繁衍。無論生長還是死亡,它都要歸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萬物并作”,“致虛守靜”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應該向自然學習,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為過于自以為是,過于私心嚴重,所以無論是得是失,都瞻前顧后,極盡心智,憂慮無窮,而這又是由于心靈不再空明澄靜,沒有努力修煉“致虛守靜”造成的。
《莊子·田子方》中這樣一個故事: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與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還自以為是,之后又兩股戰(zhàn)戰(zhàn)就是因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墜下懸崖,這就顯得思慮的過多。而伯昏無人勇于面對,心中毫不畏懼,是因為他“致虛守靜”,那些紙老虎根本無法與他抗衡。
一旦達到致虛守靜的狀態(tài),任何威脅都無法再恐嚇你的`心靈,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誘惑你的靈魂。你是如此的純凈,你代表的是圣潔,所有黑暗的骯臟的東西一遇見你,就像寒冰遇見烈火,就像邪惡遇見正義,立刻潰敗。
“致虛守靜”的思想雖然被人們作了各種各樣的發(fā)揮,但對于我們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種認識社會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諦: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須虛懷若谷,毫無成見,這樣才能認識復雜紛繁的事物,達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們要想解決糾紛,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淡泊寧靜,用心專一,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以簡馭繁。萬物變化總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唯有致虛寧靜的人,才能把握這些法則,從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不為急功近利的目標遮蔽而喪失人的根本。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七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shù)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鬃优c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zhí)镆帮L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tǒng)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并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yōu)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八
老子讀后感800字(一)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老子讀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贊嘆。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當時的中國呈現(xiàn)出極為燦爛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生一時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為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潛心于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鑒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一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鬃討阎屑さ男那殡x開了洛陽?;氐紧攪蟪3θ速澝览献印?BR>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贊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耙匀峥藙偂本褪抢献诱軐W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選的權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老子讀后感800字(三)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面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終于一路過關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現(xiàn)在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文明!
讀老子有感老子的幫助讀后感老子的名言警句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九
《老子》讀后感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涵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独献印方涛覀兊氖切奚碇ǎ詠硖岣呔窬辰?,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一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xiàn)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二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xiàn)。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現(xiàn)代人太多外求,內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系,發(fā)現(xiàn)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三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覺得對“修心養(yǎng)性”是有幫助的,他教人順乎自然、安守清靜、無為、不爭之心、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釋這段話,就是說:知道要用雄(剛強)的手段保護自己,可卻不與人爭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順),這樣,就會如天下溪流歸注,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最高的不變的德不離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達到純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兒是神的肯定”之說。
知道要顯露表現(xiàn)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卻不與人爭表現(xiàn),而甘愿隱伏,甘居黑暗。這樣的人能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和典范,其最高的不變的德不會出差錯和過失,而能返樸歸真,回歸于純天然而與道合一(無極乃太極之母)。
知道光榮和富貴的.一面,卻不與人爭光榮與富貴,而甘居恥辱和平常。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得天下人的歸服,其最高的不變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復歸于萬物的本來,樸是至真至純的。
樸被破壞,樸散成為具體的器物。圣人在樸被破壞的基礎上,以渾樸的原則建立管理和領導,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順天道,使萬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從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主張順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強。人工有損自然,因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驅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萬能的天道。所以人當服從天道,不能自作主張。莊子說:“吾在天地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為人道之極軌,守不爭之德,守住清靜、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則修行。我們凡人如照此修心養(yǎng)性,對身心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四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內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確的說,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
老子覺察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盡力鼓吹“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jié)省精力而延壽養(yǎng)生。由于這一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全部東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反面的觀點,偏好自然與直覺。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歡抗拒外物的自然主義者——老子。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五
我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厲害,是聽說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還看到他居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其水平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那么,林語堂的譯功為什么如此了得?“語堂體”膾炙人口的文化密碼又到底何在?為此,我們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獲。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會談》;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緒論。
我估計上篇應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據(jù)說,《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篇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入中國人的心的。
而下篇則顯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由于林氏學識淵博、國學底子深厚,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究,使他能夠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這就為其忠實地傳遞原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傳神”的翻譯標準使他的譯文能夠行云流水、明白曉暢。因此,盡管《道德經》于19世紀就已經開始被譯成多種語言,而且其在西方譯本種類之多僅次于《圣經》,林語堂運用自由詩體所譯的版本仍是相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本在內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實,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準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總之,林氏這本書是他的翻譯理論的一次成功實踐。雖然,此書現(xiàn)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經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輝還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與我”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怒的應聲‘是’,憤怒的應聲‘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贅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反站立不穩(wěn)”;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后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建立在對語言的深切體味和對心理的細致把握的基礎上的,所以,讀書起來相當?shù)膫魃?、有美感,而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難怪譯界普遍認為,林語堂是在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人,誠哉斯言!
此外,林氏這兩本書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它在美國出版后,之所以能大。
受歡迎,除了林氏的翻譯水平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海外的這個時期,林語堂本人就象征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緒論》中說,中國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學,事業(yè)成功的人,喜歡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學,生活失意的人喜歡老子思想,因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禮,處處限制人的言行舉止,必須按照固定的一套禮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為違禮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歡限制的人,在主流社會得不到認同,便看透功名,心隨道家,隱居山林,過著閑云野鶴的日子,時而散發(fā)弄扁舟,時而對月輕彈琴,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煉丹制藥,追求永生,鄙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營營茍茍的所謂都市人。
其實這話又何嘗不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云》,他瞄準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規(guī)范信條回應農耕社會的秩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應農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么,“語堂體”的的實踐和風靡,則是對中國思想“儒道互補”命題的文學演繹和現(xiàn)代闡釋。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六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書流傳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它的學習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計其數(shù)了。那么,為什么老子一書歷經兩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學習,并且一代代地流傳下去呢?其原因之一,當然是其內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政治謀略的兵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而在我看來,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書,當中的內容既易讀懂又耐人尋味;既富含哲理,又貼近生活,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老子》這本書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僅憑字面上的理解和閱讀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得要更深入的研讀,才能體會和感受其真正的含義。《老子》一書中,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逼湟馑际牵壕幼鋈俗鍪?,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當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而我的理解很簡單,“有所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不為”是有時候需要放棄。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從心的事最好不要做,這也是一種智慧。所以雞蛋碰石頭的事就應該繞開,應提高眼力,看出美麗面紗下的危險,不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這種希望,再難的路我們也會奮勇前進;“有所不為”,不是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為自己沒做出什么成績而找托詞,更不是為自己沒有本事做辯護。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要想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拋棄所有的雜念。記得曾有人說過: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們只有一雙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頭,有時候我們的兩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為一只手的五個手指頭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們應該去抓該抓的、值得抓的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讀完《老子》這本書后,我有很多感觸,在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上也有很大的改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間,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競爭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應對沒完沒了的作業(yè)、練習,為此我感到身心疲憊,很多次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放棄的念頭,但,我并沒有放棄,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說的那句話:“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毕胍@得成功,我們要有所作為,例如,我們得抓住每分每秒,利用好零星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去拼;同樣,要想獲得成功,也要有所不為,就得適當?shù)姆艞壱恍〇|西,比如,在考試過程中,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所能完成的題目,或者拿得到的分數(shù),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自己能夠完成的題目拿下,有時間再去解決難題,這樣才能保證不留遺憾。加之,處于高三階段的我們,應該控制手機的使用,不應沉迷于手機網絡的虛擬游戲世界里,更不應該在這一重要時期里談戀愛,一旦情感方面處理不恰當,就會使我們的學習一落千丈,也可能會產生厭學的想法,甚至會誤了我們的前程。
總之,對于想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的我們來說,我們越是渴望成功,外界的壓力就越大,所要面對的事情就越多,我們就必須得懂得“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深層含義,當有一天我們真正讀懂了老子的這句話,或許,這會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七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八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保ā兜谝徽隆罚┻@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__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九
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有自身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而每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經典,這些經典體現(xiàn)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思維的范式,并在歷史的時空中長久傳承,積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書寫下厚重的一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經典。
《道德經》形成于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后來在漢代被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產生的宗教——道教的經典。它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經典《易經》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經濟、養(yǎng)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關于《道德經》的產生和形成,長期以來有著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大體應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為坐標,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較為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使是后來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漢墓帛書本和戰(zhàn)國楚簡本的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應該說也大體與太史公記載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遠。
《道德經》雖然僅有五千多言,而兩千多年以來的注疏詮釋文本則多達千種以上,文字超過數(shù)千萬言。近代西風東漸,東西方兩種文明發(fā)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經》又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這本簡短的中華文明經典,為何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以及歷久彌新的歷史魅力?它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它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對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文明產生的諸多難題有著怎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這里,筆者僅就人類文明與宗教經典的關系,探討和發(fā)掘《道德經》中“和諧”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以尋求其對當代社會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的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它是以圣人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就什么都不做。”
意思是:不尊重有才華的人,讓人民不爭名利;不要把難得的東西當成珍貴的東西,讓人民不偷;不要表現(xiàn)出能誘發(fā)人們貪婪的東西,這樣人們的內心就不會被打擾。因此,圣人治天下,要純潔人的心思,滿足人的溫飽,減少人的遺志,增強人的體魄??偸亲屓藗儧]有知識,沒有欲望。讓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對待一切,就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周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zhàn)爭頻繁,雄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斗爭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面對戰(zhàn)爭,我很難過,所以我提出人性本來是安靜純潔的,但我卻被名利物欲所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所以我有一顆奸詐的心。兩者都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倡導名利,凈化人心,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反思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老子思想深刻,危機意識強,生存意識強。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被大自然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類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的破壞和惡化。大自然已經開始瘋狂地報復人類。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中,引用不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再次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世界上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大多數(shù)癌癥是由環(huán)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上的母親充滿了洞和傷疤。人們?yōu)閯?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知識和財富而沾沾自喜。眾所周知,人類不斷創(chuàng)造文明,為自己挖墳墓。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一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又重新學習了一下《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我很喜這本書,他的一些話看似平常其實很深奧,全書共五千字,但是所闡述的道理確是很耐人尋味的`,尤其是老子闡述的水,具有極高的哲學道理。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懂得如何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相抗爭,它處在人們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李小龍曾經說過:“你把水放進杯子里,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瓶子里,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茶壺里,它就成了茶壺的形狀?!?BR> 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其實哲學韻味很深。水沒有形狀,更適應于萬物。所以我們也要像水一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像水一樣,無孔不入,適應萬物。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二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20xx年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龍應臺的《目送》里讀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這篇文章其實主要不是講述老子生平事跡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龍應臺和她兒子的對話。身在中國的龍應臺接到了德國兒子的遠洋電話,電話里兒子問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龍應臺給他講解了《道德經》里的名句。兒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開始“以其人之道換其人之身”。
兒子開始反問媽媽,“喝牛奶了沒有,今天你刷牙了嗎?功課做了嗎?有沒有吃維他命?沒交什么壞朋友吧?”兒子這么問的緣故是想讓作者明白他已經不是一個小孩子了,這些問題對于他來說比較幼稚。而且他不喜歡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應兒子會改正這些“錯誤”。我想掛斷了電話的作者一定特別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帶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媽媽。媽媽也像別人家的媽媽一樣,喜歡各種嘮叨重復,一個問題有時候一天會強調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話語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疊好,讓我刷仔細牙,出門的時候要結伴,不和陌生人說話,上課要多回答問題,放學別到處亂跑早點回家,回家先寫作業(yè)。從小到大,媽媽不知道說過了多少句類似的話語,以前的我有時候也不服氣,總覺得媽媽把我當成小朋友,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后來才懂得那是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他們知道怎樣叮囑我才能讓我更好。
其實,當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學會了不再抱怨父母嘮叨,而是體諒他們的苦心了。當他們再次叮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微笑,說一聲:“我知道了”。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
老子說,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jié)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老子認為正是因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為節(jié)儉,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才能長久;正是因為謙和退讓,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其力量與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按取卑腥岷停瑦巯е?,即愛心加上同情心?!按取保粌H是要仁慈待人,而且還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說損人之話?!按取笔侨龑毜氖滓瓌t。
“儉”的內涵一是節(jié)儉,二是收斂。老子要求人們不僅要節(jié)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皟€”不僅僅只用于財產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儉。
“不敢為天下先”也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處亂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
舍棄虛名。
老子說華麗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傷害;美妙的音樂,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變得挑剔;縱情打獵,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貴重物品,會導致偷盜產生,敗壞人的品德。所以,圣賢的人只求能夠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觀。
老子認為眼睛是用來分辨真?zhèn)蔚?,一旦為華麗的色彩所蒙蔽,就會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來接納圣賢教誨之言的,一旦被靡亂的音樂所干擾,就會喪失專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味道的能力,然而過多地品嘗風味佳肴,就會使口舌麻木,喪失辨別味道的能力;而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貪婪欲望,驅使人們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并不反對人們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們,要抵制各種欲望的誘惑,保持內心清凈,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
以柔克剛。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擊堅硬強壯之物,又沒有哪種事物能勝得過水,因而水其實是真正的強者,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戰(zhàn)勝剛強,弱小者能戰(zhàn)勝強大者,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舊要爭先,爭強,絕不肯示弱。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三
今天終于達到誦讀道德經100遍,總算擺脫了被債主催債的感覺,一鼓作氣來寫個博吧。
但初讀昭昭,多讀昏昏;讀經日益,感悟日損。被顧老師逼著寫博,倒讓我回憶起讀研時候的趣事。
那時,我們戲劇專業(yè)總共3個導師,各帶1~2個研究生,總共也就4人。所以,上課都是直接到老師家上的,有時上課是討論名家名劇的文本,有時候老師放碟片??吹斎皇呛荛_心的,不料看到興起處,老師遙控器一拿,“咔”就暫停了,“這一段咱們來分析一下!”頓時就懵了。畢竟看碟片的時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戲,需要的是共鳴效果;忽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剖析,轉為邏輯思維,大腦處于空白狀態(tài),不得不快速搜尋大腦每個角落回憶可用的情節(jié)并找到可用的理論框架。再接著看碟片都有點抖抖索索的感覺,不時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師是不是要拿遙控器,也試圖調動一些腦細胞在看劇同時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暫停的時候,我們4人總是處于茫然狀態(tài),而且看得很不盡興。
讀道德經寫博的難也在此,讀經時,隨著遍數(shù)增長,愈發(fā)如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按照顧老師的理論是無需用腦,但總結出東西寫博卻少不得要用腦,兩者切換,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強擠一點“牙膏”:
道德經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感覺這是顧老師最為津津樂道的句子之一。而我個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過來說,即“日益為學,日損為道”。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生活狀態(tài)是“日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會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東西中,比如“為學”,比如追名逐利。那個階段,我們志得意滿、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事在人為,相信“我能”。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yè)、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損”的時候,大家又會不約而同地轉向內在,即“求道”。雖然具體的道各式各樣,也許是儒,也許是道,也許是佛,也許是基督,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瑜伽,也許是別的什么心靈雞湯,也許就是什么大法。因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是“道”的開始。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說??墒俏覀兦嗌倌瓴荒茈S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笨蛇@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懀粌H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扇说囊簧?,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huán)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靶叛圆幻?,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吧普卟晦q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四
一次偶然的閱讀接觸到了《道德經》的思想,一句很喜歡的話語更加增強想要去閱讀的興趣?!兜赖陆洝返谄哒轮v“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BR> 說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且久遠,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滋潤萬物,所以天長地久。也許真正無私的時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時候。
假期參加逐夢成長營時曾做過一個七巧板拼接的游戲,當時五支隊伍中四支隊伍都順利拿到滿分,教練說這是他培訓生涯中第二次經歷將這個游戲的成功率超過20%的,第一次是在一個大學校園里,游戲的對象仍是大學生,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從沒有看到過。
其實這個游戲非常簡單,只要你愿意傾聽領導者的指引、愿意將自己的自愿的貢獻給大家就可以完成。結束后教練說我們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們愿意犧牲和奉獻,而在企業(yè)中的培訓聽到最多的話語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時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內涵。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五
余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xiàn)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guī)韯e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余秋雨《老子通釋》用現(xiàn)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發(fā)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的歷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余先生融合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以通達暢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加于解讀。有讀者表示,余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xiàn)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余秋雨為現(xiàn)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昆侖山,總要上一次昆侖?!?BR>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fā)揮現(xiàn)代散文在語言節(jié)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于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人為它著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奧秘,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經歷??!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六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BR> 這就是老子,一個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的龍一般的人物,古云龍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實,道家修養(yǎng)功夫的真諦常常被歸結為“虛靜“兩個字。道家認為,人和萬物同為道的產物,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無私無欲,空明寧靜。只是因為后來私欲的活動和外界的干擾,使得人心靈蔽塞,躁動不安。所以必須依靠“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功夫,使心靈重新修復到清澄明靜的狀態(tài)。
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于他們違背了道的規(guī)律,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寧靜,達于虛極的境界時,往往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佛教的“空”,在這一點與道家“守靜篤”的道理正想通。禪宗黃龍南禪師曾這樣形容專一凝神、心無旁騖的修養(yǎng)功夫:“如靈貓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據(jù)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
這當然只是形容修養(yǎng)功夫的精神專一,旁若無人的境界,并不是說一個人要時時處于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tài)。相反,他常常倒是處于一種“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寂狀態(tài)。但這絕不是生命的死滅,而是在虛寂中聚集力量,在空靈中孕育萬物。它正如“雞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動不動,實際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這正如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發(fā)展變化,但我們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卻是靜寂不動的。然而正是在這表面的靜寂下,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含著自然的生機,在時時生長繁衍。無論生長還是死亡,它都要歸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萬物并作”,“致虛守靜”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應該向自然學習,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為過于自以為是,過于私心嚴重,所以無論是得是失,都瞻前顧后,極盡心智,憂慮無窮,而這又是由于心靈不再空明澄靜,沒有努力修煉“致虛守靜”造成的。
《莊子·田子方》中這樣一個故事: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與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還自以為是,之后又兩股戰(zhàn)戰(zhàn)就是因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墜下懸崖,這就顯得思慮的過多。而伯昏無人勇于面對,心中毫不畏懼,是因為他“致虛守靜”,那些紙老虎根本無法與他抗衡。
一旦達到致虛守靜的狀態(tài),任何威脅都無法再恐嚇你的`心靈,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誘惑你的靈魂。你是如此的純凈,你代表的是圣潔,所有黑暗的骯臟的東西一遇見你,就像寒冰遇見烈火,就像邪惡遇見正義,立刻潰敗。
“致虛守靜”的思想雖然被人們作了各種各樣的發(fā)揮,但對于我們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種認識社會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諦: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須虛懷若谷,毫無成見,這樣才能認識復雜紛繁的事物,達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們要想解決糾紛,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淡泊寧靜,用心專一,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以簡馭繁。萬物變化總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唯有致虛寧靜的人,才能把握這些法則,從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不為急功近利的目標遮蔽而喪失人的根本。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七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shù)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鬃优c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zhí)镆帮L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tǒng)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并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yōu)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八
老子讀后感800字(一)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老子讀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贊嘆。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當時的中國呈現(xiàn)出極為燦爛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生一時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為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潛心于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鑒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一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鬃討阎屑さ男那殡x開了洛陽?;氐紧攪蟪3θ速澝览献印?BR>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贊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應該說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耙匀峥藙偂本褪抢献诱軐W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選的權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可以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敗!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老子讀后感800字(三)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面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終于一路過關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現(xiàn)在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文明!
讀老子有感老子的幫助讀后感老子的名言警句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九
《老子》讀后感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涵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独献印方涛覀兊氖切奚碇ǎ詠硖岣呔窬辰?,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一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xiàn)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二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xiàn)。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現(xiàn)代人太多外求,內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系,發(fā)現(xiàn)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三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覺得對“修心養(yǎng)性”是有幫助的,他教人順乎自然、安守清靜、無為、不爭之心、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釋這段話,就是說:知道要用雄(剛強)的手段保護自己,可卻不與人爭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順),這樣,就會如天下溪流歸注,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最高的不變的德不離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達到純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兒是神的肯定”之說。
知道要顯露表現(xiàn)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卻不與人爭表現(xiàn),而甘愿隱伏,甘居黑暗。這樣的人能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和典范,其最高的不變的德不會出差錯和過失,而能返樸歸真,回歸于純天然而與道合一(無極乃太極之母)。
知道光榮和富貴的.一面,卻不與人爭光榮與富貴,而甘居恥辱和平常。這樣的人心胸開闊,得天下人的歸服,其最高的不變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復歸于萬物的本來,樸是至真至純的。
樸被破壞,樸散成為具體的器物。圣人在樸被破壞的基礎上,以渾樸的原則建立管理和領導,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順天道,使萬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從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主張順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強。人工有損自然,因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驅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萬能的天道。所以人當服從天道,不能自作主張。莊子說:“吾在天地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為人道之極軌,守不爭之德,守住清靜、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則修行。我們凡人如照此修心養(yǎng)性,對身心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四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內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確的說,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
老子覺察了人類智巧的危機,故盡力鼓吹“無知”以為人類之最大福音。他又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jié)省精力而延壽養(yǎng)生。由于這一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它的流風所被染遍了全部東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卻抱持反面的觀點,偏好自然與直覺。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類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喜歡抗拒外物的自然主義者——老子。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五
我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厲害,是聽說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還看到他居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其水平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那么,林語堂的譯功為什么如此了得?“語堂體”膾炙人口的文化密碼又到底何在?為此,我們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獲。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會談》;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緒論。
我估計上篇應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據(jù)說,《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篇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入中國人的心的。
而下篇則顯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由于林氏學識淵博、國學底子深厚,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究,使他能夠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這就為其忠實地傳遞原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傳神”的翻譯標準使他的譯文能夠行云流水、明白曉暢。因此,盡管《道德經》于19世紀就已經開始被譯成多種語言,而且其在西方譯本種類之多僅次于《圣經》,林語堂運用自由詩體所譯的版本仍是相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本在內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實,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準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總之,林氏這本書是他的翻譯理論的一次成功實踐。雖然,此書現(xiàn)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經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輝還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與我”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怒的應聲‘是’,憤怒的應聲‘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贅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反站立不穩(wěn)”;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后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建立在對語言的深切體味和對心理的細致把握的基礎上的,所以,讀書起來相當?shù)膫魃?、有美感,而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難怪譯界普遍認為,林語堂是在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人,誠哉斯言!
此外,林氏這兩本書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它在美國出版后,之所以能大。
受歡迎,除了林氏的翻譯水平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海外的這個時期,林語堂本人就象征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緒論》中說,中國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學,事業(yè)成功的人,喜歡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學,生活失意的人喜歡老子思想,因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禮,處處限制人的言行舉止,必須按照固定的一套禮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為違禮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歡限制的人,在主流社會得不到認同,便看透功名,心隨道家,隱居山林,過著閑云野鶴的日子,時而散發(fā)弄扁舟,時而對月輕彈琴,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煉丹制藥,追求永生,鄙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營營茍茍的所謂都市人。
其實這話又何嘗不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云》,他瞄準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規(guī)范信條回應農耕社會的秩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應農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么,“語堂體”的的實踐和風靡,則是對中國思想“儒道互補”命題的文學演繹和現(xiàn)代闡釋。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六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書流傳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它的學習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計其數(shù)了。那么,為什么老子一書歷經兩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學習,并且一代代地流傳下去呢?其原因之一,當然是其內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政治謀略的兵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而在我看來,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書,當中的內容既易讀懂又耐人尋味;既富含哲理,又貼近生活,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老子》這本書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僅憑字面上的理解和閱讀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得要更深入的研讀,才能體會和感受其真正的含義。《老子》一書中,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逼湟馑际牵壕幼鋈俗鍪?,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當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而我的理解很簡單,“有所為”就是有所作為;“有所不為”是有時候需要放棄。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從心的事最好不要做,這也是一種智慧。所以雞蛋碰石頭的事就應該繞開,應提高眼力,看出美麗面紗下的危險,不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這種希望,再難的路我們也會奮勇前進;“有所不為”,不是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為自己沒做出什么成績而找托詞,更不是為自己沒有本事做辯護。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有所不為,要想達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拋棄所有的雜念。記得曾有人說過: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們只有一雙手,每只手有五個手指頭,有時候我們的兩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為一只手的五個手指頭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們應該去抓該抓的、值得抓的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讀完《老子》這本書后,我有很多感觸,在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上也有很大的改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于宇宙之間,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高中生,激烈的高考競爭使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應對沒完沒了的作業(yè)、練習,為此我感到身心疲憊,很多次在腦海中浮現(xiàn)了放棄的念頭,但,我并沒有放棄,使我重拾信心的是老子所說的那句話:“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毕胍@得成功,我們要有所作為,例如,我們得抓住每分每秒,利用好零星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去拼;同樣,要想獲得成功,也要有所不為,就得適當?shù)姆艞壱恍〇|西,比如,在考試過程中,遇到不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所能完成的題目,或者拿得到的分數(shù),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自己能夠完成的題目拿下,有時間再去解決難題,這樣才能保證不留遺憾。加之,處于高三階段的我們,應該控制手機的使用,不應沉迷于手機網絡的虛擬游戲世界里,更不應該在這一重要時期里談戀愛,一旦情感方面處理不恰當,就會使我們的學習一落千丈,也可能會產生厭學的想法,甚至會誤了我們的前程。
總之,對于想取得好成績、獲得成功的我們來說,我們越是渴望成功,外界的壓力就越大,所要面對的事情就越多,我們就必須得懂得“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深層含義,當有一天我們真正讀懂了老子的這句話,或許,這會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七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八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保ā兜谝徽隆罚┻@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__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十九
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有自身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而每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經典,這些經典體現(xiàn)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思維的范式,并在歷史的時空中長久傳承,積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書寫下厚重的一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經典。
《道德經》形成于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后來在漢代被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產生的宗教——道教的經典。它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經典《易經》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經濟、養(yǎng)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關于《道德經》的產生和形成,長期以來有著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大體應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為坐標,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較為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使是后來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漢墓帛書本和戰(zhàn)國楚簡本的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應該說也大體與太史公記載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遠。
《道德經》雖然僅有五千多言,而兩千多年以來的注疏詮釋文本則多達千種以上,文字超過數(shù)千萬言。近代西風東漸,東西方兩種文明發(fā)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經》又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這本簡短的中華文明經典,為何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以及歷久彌新的歷史魅力?它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它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對近現(xiàn)代以來人類文明產生的諸多難題有著怎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這里,筆者僅就人類文明與宗教經典的關系,探討和發(fā)掘《道德經》中“和諧”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以尋求其對當代社會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的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它是以圣人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就什么都不做。”
意思是:不尊重有才華的人,讓人民不爭名利;不要把難得的東西當成珍貴的東西,讓人民不偷;不要表現(xiàn)出能誘發(fā)人們貪婪的東西,這樣人們的內心就不會被打擾。因此,圣人治天下,要純潔人的心思,滿足人的溫飽,減少人的遺志,增強人的體魄??偸亲屓藗儧]有知識,沒有欲望。讓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對待一切,就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周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zhàn)爭頻繁,雄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斗爭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面對戰(zhàn)爭,我很難過,所以我提出人性本來是安靜純潔的,但我卻被名利物欲所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所以我有一顆奸詐的心。兩者都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倡導名利,凈化人心,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反思人類文明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老子思想深刻,危機意識強,生存意識強。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被大自然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huán)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類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的破壞和惡化。大自然已經開始瘋狂地報復人類。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氣環(huán)境中,引用不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再次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世界上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大多數(shù)癌癥是由環(huán)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上的母親充滿了洞和傷疤。人們?yōu)閯?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知識和財富而沾沾自喜。眾所周知,人類不斷創(chuàng)造文明,為自己挖墳墓。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一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又重新學習了一下《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我很喜這本書,他的一些話看似平常其實很深奧,全書共五千字,但是所闡述的道理確是很耐人尋味的`,尤其是老子闡述的水,具有極高的哲學道理。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懂得如何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相抗爭,它處在人們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李小龍曾經說過:“你把水放進杯子里,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瓶子里,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茶壺里,它就成了茶壺的形狀?!?BR> 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其實哲學韻味很深。水沒有形狀,更適應于萬物。所以我們也要像水一樣,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像水一樣,無孔不入,適應萬物。
國學老子讀后感篇二十二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20xx年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