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過零丁洋的教案范文(15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制定的一種詳細的教學計劃。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內容,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南。教案的制定可以使教師更有條理地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果。教案設計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能夠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結合資料理解詩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氣節(jié)。
    3.理解課后兩組詩句的意思。
    4.認識一個生字,學會兩個生字。
    1、通過閱讀理解課文,感受文天祥寧死不屈的堅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1、查閱有關文天祥的資料。
    文天祥生平簡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xiāng)富田村。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yè),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xiāng)??荚嚨谝幻?,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zhàn)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1、首聯(lián)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lián)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lián)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jié)操。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qū)別?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與人生自古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二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品味詩中感情充沛的語言。
    4、體會本詩主旨,學習作者高尚的精神。
    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詩句中蘊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首聯(lián):不屈不撓無怨無悔。
    頷聯(lián):借用比喻憂國憂民。
    頸聯(lián):借用雙關抒寫感受。
    尾聯(lián):慷慨正義舍生取義。
    一、感知文本。
    1、老師范讀全詩。
    2、學生結合注解,自由朗讀詩歌。
    3、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并且標畫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舉手發(fā)問,老師釋疑。
    5、補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體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分別說說故事對應哪些詩句,故事講完,順勢引導背誦。
    二、質疑探究。
    1、細讀文本,結合文章大意,根據(jù)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2、給大家留下5分鐘時間思考。
    3、舉手發(fā)言,交流意見,做好評價,及時點撥、追問。
    三、拓展延伸。
    學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三
    (一)教學準備課前布置預習任務,搜集有關文天祥的資料。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1)注意“寥”字的讀音。(2)注意“絮”字的寫法。
    2.朗讀指導朗讀的前提是理解。本詩根據(jù)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朗讀時要體會到這種感情。后兩句激昂高亢,抒發(fā)了自己情愿舍生取義,為拯救祖國而死的高尚情操。
    3.閱讀教學。
    (1)閱讀理解本詩,不妨從張弘范對于詩的評價入手:為什么他會連說“好人!好詩”呢?將這句話作為突破點,引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研讀的興趣。
    4.活動提示。
    (1)“朗讀”提示中的“有節(jié)奏、有韻味”是朗讀本詩的重點要求。在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后朗讀古詩,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詩人悲憤和慷慨的感情產生共鳴。
    (2)“思考與交流”及“拓展與運用”中題目應回答的內容請參見“閱讀教學”(2)。
    (3)積累這3個詞語的意思是:寥落:荒涼冷落。指戰(zhàn)爭造成的殘破景象。惶恐:驚慌恐懼。汗青:指史冊。安排的是南宋詩人陸游的臨終之作《示兒》。
    5.古詩大意經過辛辛苦苦的努力,因為通曉《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之一考中了進士,被起用做官,可生逢亂世,戰(zhàn)火已經燒了四年。祖國山河破碎得有如風吹柳絮,自己被俘以來一會兒這一會兒那,猶如雨打浮萍。在惶恐灘的時候,我為國家危急恐懼不已,如今來到零丁洋,我又怎能不感嘆自己孤苦零丁。自古以來誰能長生不老呢?只要我對國家一片忠心就能光照史冊。
    6.課時安排:
    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xiāng)??荚嚨谝幻?0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后來,元軍兩路攻宋?;鹿俣纬继嵴埍鼙w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wèi)百姓?!闭垟囟纬家园踩诵?。此后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xù)續(xù)出任瑞州知州、江州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公元1274年,忽必烈發(fā)20萬元軍水陸并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xin)即位,為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shù)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以入衛(wèi)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zhàn),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離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zhàn),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zhí)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逃遁,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位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zhàn)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以絕食抗議,后在鎮(zhèn)江虎口脫險。由于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據(jù)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往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斗爭復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瑩p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fā)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寫下《過零丁洋》以明志。文天祥被迫目睹陸秀夫負主投海,張世杰被臺風惡浪吞沒,悲痛欲絕。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滅亡了。元將張弘范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盡到了,丞相如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你莫屬嗎?”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背叛祖國嗎?”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風雨羊腸道,飄零萬死身”。10月初,輾轉萬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帶到接待投降者的“會同館”,安置在高貴的房間里,擺有佳肴美酒。留夢炎、阿合馬先后前來勸降,文天祥威武不屈。后來元統(tǒng)治者又將他投入惡牢,囚禁折磨三年之久,讓他讀到正在元宮中充當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讓他已降元的弟弟來獄中探望。但文天祥不為百般折磨、千般利誘、萬縷親情所動,凜然作《正氣歌》。一日,忽必烈親自勸降,說:“現(xiàn)在你如能像對待宋朝那樣對我,立即任你為丞相?!蔽奶煜殡m被衛(wèi)士用金棍擊傷膝骨,仍泰然處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贝稳?,文天祥便被殺害,時年47歲。
    教材分析。
    本課是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jù)點崖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詞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連稱:“好人!好詩!”竟不能再相逼。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在具體表現(xiàn)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是從橫的方向著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地補充,“惶恐灘”和“零丁洋”是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xiàn)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梢钥闯觯懊媪鋸目v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激奮高亢。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xiàn)的崇高氣節(jié)、悲壯情調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結合資料理解詩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氣節(jié)。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四
    參加“春風語文”一年多來,自認為悟到了一點課堂藝術,今日鄆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淺,能力有限,語言粗糙,距離一個成功的語文老師遠矣!講課回來,細細反思,悟到以下幾點:
    課堂設計是關鍵。如果課堂設計失敗或者不完整,不合邏輯,課堂組織再好,氣氛再活躍,也只是散珠碎玉,殘缺不全。課堂設計不僅僅是大局,更要關乎細枝末葉。比如在“品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做了很多設計,如:
    文天祥用----------------------(句、詞、字),表達了------------------------。
    從--------------------------------(詞、句)中,我讀出了----------------------。
    從---------------------------------(詞、句)中,我看出文天祥的-------------。
    我喜歡----------------------------(句、字詞),因為它表達了------------------。
    如此設計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熱情,品味詩句妙處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滿意,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反思一下,還是問題設計不夠明確。
    “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有著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著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么以學生為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jié)課的唯一標準。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干凈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啰啰嗦嗦,重復,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凈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后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為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著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獲,那才叫駕馭課堂。
    以上這幾點我做的都不好,自當加倍努力。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五
    教材簡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字,會寫3個字。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古詩意思。,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題:
    1、有關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課前查閱的資料,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zhàn)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學習古詩。
    1、教師范讀,學生聽準字音,注意停頓。
    2、學生嘗試讀,小組間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3、集體交流。
    1)、齊讀“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眱删洹?BR>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默讀“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自由讀“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BR>    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齊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R>    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全詩的精華,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氣節(jié),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四、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jié)操。
    五、作業(yè)。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意,品味鑒賞詩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摯誠的愛國情懷。
    理解詩意,品味鑒賞詩句。
    掌握品味鑒賞詩句的方法。
    一導入新課。
    聽歌曲《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唱出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其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尤為強烈。在我國歷史上的南宋時期,也是一個中華民族飽受恥辱的朝代——皇帝被擄,都城被侵,國人被屠。恥辱的歷史讓我們痛心,但卻也造就了一個個愛國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許多愛國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華彩詩篇,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民族英雄,學習他的悲壯詩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課題)。
    二走進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張弘范勸他寫信招降在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簡介。
    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zhàn)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讀詩。
    1老師范讀。
    2生自由讀,讀準字音、節(jié)奏及感情。
    3指名讀。
    4小組讀,理解詩意。
    五品詩。
    從—————————————————————————————句,我想到了(運用什么修辭,寫出了)—————————————————————————。
    例如:
    從首聯(lián)我想到了詩人的人生經歷,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期間經歷了多少艱辛、無奈遺憾。
    方法:
    1、聯(lián)系實際,體會真情。2發(fā)揮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詩。
    像文天祥一樣的愛國英雄還有哪些?還有哪些名句是來贊揚人們的這種高尚情操的?
    聯(lián)系實際,體會真情。
    發(fā)揮想象,感悟真情。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七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jù)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边@激情慷慨的最后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lián)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頷聯(lián)上下兩句有何聯(lián)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lián)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唷?BR>    4、尾聯(lián)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
    金陵驛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注: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1首聯(lián)中詩人選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
    2詩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與我們曾經學過的《過零丁洋》中的哪兩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詩人說“山河無異”其實是,根據(jù)是(用原文回答),這里用的是。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答案要點1.草、離宮、夕暉、孤云。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山河有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語。4.這首詩中詩人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了起來,表現(xiàn)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春望》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過零丁洋》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xiàn)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xiàn)的崇高氣節(jié)、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首聯(lián)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lián)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lián)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八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jù)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边@激情慷慨的最后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品讀《過零丁洋》。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lián)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明確: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頷聯(lián)上下兩句有何聯(lián)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頸聯(lián)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
    4.尾聯(lián)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
    金陵驛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注:離宮,即行宮,皇帝出巡臨時的住所。
    1首聯(lián)中詩人選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處境。
    2詩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與我們曾經學過的《過零丁洋》中的哪兩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3詩人說“山河無異”其實是,根據(jù)是(用原文回答),這里用的是。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答案要點1.草、離宮、夕暉、孤云。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山河有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語。4.這首詩中詩人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了起來,表現(xiàn)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
    《春望》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過零丁洋》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xiàn)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xiàn)的崇高氣節(jié)、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首聯(lián)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lián)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lián)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九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著名愛國七言律詩,作于詩人被俘后的第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的最后據(jù)點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戰(zhàn)敗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元軍都元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厓山的宋軍統(tǒng)帥張世杰,文天祥寫下此詩表明以死殉國的決心。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也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一、凄楚之情蕩氣回腸。
    詩的開篇追述自己早年入仕的機遇以及后來抗元兵敗的經歷,首尾兩件事以概其余,呈現(xiàn)出時間的跨度,蘊含了詩人為國為官的種種辛苦;既而指出當時的局勢:國家山河支離破碎,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厥淄碌臍埧?,瞻念國家的災難,感喟身世的坎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fā),由對往事的痛苦回憶和對國家時局的殷憂回到現(xiàn)實,孤軍勇戰(zhàn)、兵敗被俘的詩人如今被囚禁在零丁洋的.戰(zhàn)船上,孤苦伶仃,身不由己,詩人心靈的痛苦顫栗不言而喻。這里詩作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也把詩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
    二、慷慨之志感人肺腑。
    從構思來看,前六句把詩人悲憤傷痛的情感渲染到極致,后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的錚錚鐵骨,耿耿忠心。人難免一死,詩人愿為國而死,舍身取義,留下一片丹心,照亮史冊。詩歌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也成了后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三、斐然文采超凡脫俗。
    文天祥二十歲考取進士,從這首詩歌也可以看出詩人超凡的文才?!吧胶悠扑轱L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痹娙艘浴帮L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貼切的比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詩人的境遇,蘊藏著極為深摯沉痛的情感,而詩人又著以“風飄”“雨打”,更凸現(xiàn)出情景的凄苦?!盎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詩人巧妙地擷取“惶恐灘”“零丁洋”兩個地名,使兩個具有雙層含義、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表現(xiàn)出昔日“惶恐”與今日“零丁”的情狀,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這兩句對仗工巧,語意雙關,渾然天成,別有情味,令人百感交集,讀之愴然泣下,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總之,這首詩熔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表現(xiàn)手法別具匠心,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學生朗讀詩文,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及感情基調。感知詩文的主要內容。
    六、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七、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lián)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明確:一是讀經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參考譯文:我這一生辛辛苦苦,靠著精通一種經書,并通過考試才進入了政界,可是卻在兵荒馬亂中渡過了四個年頭。
    2、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參考譯文: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敵人踐踏得支離破碎,象被狂風吹散的柳絮一樣;自己的一生動蕩不安,象被風吹雨打的浮萍一樣浮沉不定。
    3、頸聯(lián)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參考譯文:兵敗撤退渡過惶恐灘時,與部下談起那些危難經歷,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敵手,將士們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過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聯(lián)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參考譯文: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寧愿讓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永照史冊,也決不屈服于敵人的刀下。
    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八、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九、拓展延伸: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jié)操。
    十、作業(yè)。
    1、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2、課外積累與“人生自古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類似的表達“愛國”、“壯志”的詩詞名句。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一
    1、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理解詩的`大意,感受詩中蘊含的愛國情懷。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反復誦讀,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一、明確目標(目標明確,行動才更有效哦。)。
    二、課前熱身(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詩,掌握得很好。)。
    1、誦讀古詩,朗讀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誰讀的最好。)。
    2、走進作者(結合目標檢測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對理解此詩至關重要。)。
    《過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偉大的民族英雄和詩人,字、,號文山。本詩是一首言。
    3、理解重點詞語(先結合課下注釋自己掌握,然后默寫在學案上。)。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二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經,下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文天祥。
    此詩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宋祥興元年(1278)冬,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當時元軍元帥、漢奸張弘范帶兵追擊在崖山的南宋皇帝趙昺,強迫文天祥隨船前往。次年正月間,張弘范又逼文天祥寫信招降在崖山堅持抗戰(zhàn)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就在過零丁洋時寫下這首詩給張弘范。
    作者通過自己從讀書成名到救亡報國直至被俘所歷艱的概括敘述,抒寫了對“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堅強不屈的意志和為國捐軀的決心。
    首聯(lián)“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此時的文天祥身陷敵營,面對山河破碎局勢和敵人對自己的威逼利誘,自己平生的理想報負更是難以實現(xiàn)。此情此景,感觸萬端,欲明心志,從何落筆?開頭兩句寫得大氣包舉,感情沉深,境界闊大。首聯(lián)的內容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個人的出處,二是國家的危亡。這里的“起一經”是指文天祥中進士。自唐宋以來,知識分子要入仕,就必須通過科舉考選,就得讀經?!八闹苄恰奔此哪?,文天祥于德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1278)被俘,恰好四個年頭。這兩句前敘寫個人經歷,后寫國勢艱難,似不相關連,但在文天祥筆下,是把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在一起,作者的一片苦心,一片忠心,便明白可鑒了?!案筛炅嚷洹币庵父吲e義旗、起兵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這里更顯出文天祥的忠心,對局勢的痛心,以及對投降派的譴責與憤怒。
    頷聯(lián)承上而來,依舊從國家與個人兩方面入手來抒發(fā)感慨:“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薄吧胶悠扑椤笔侵府敃r的國家敗亡的情形。此時宋王朝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恭宗趙被俘,文天祥,張世杰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昰于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的八歲的衛(wèi)王趙昺建行宮于崖山,各處流亡,居無定所,此處用山河破碎來形容這種局勢,是再確切不過了。此時的文天祥,壯志難酬,身陷敵手,如無根之萍,任憑凄風苦雨的吹打,更加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因此,以“身世沉浮”來概述自己一生的經歷和此時的情景,也是極為確切的。而“風飄絮”和“雨打萍”,更形象貼切描繪了國家行將敗亡時的情景以及對自己一生經歷遭遇的形象飽含情感的概括。
    頸聯(lián)“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兩句承接前意,繼續(xù)概述自己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前句為追憶,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炭譃?,原名叫黃公灘,在今江西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惶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文天祥當年起兵時曾路過這里,后被元兵打敗,撤到福建。無法挽大廈于將傾,這是一個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口外的崖山外面,現(xiàn)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這一句是寫實。這兩句今昔對比,跨越時空,高度概括,既敘事,又抒情,對仗極其工整,出語十分自然,且形象生動。若沒有親身經歷、深沉的情感積淀,以及高超的藝術才華,是寫不出如此精絕的對句來的。這一聯(lián)是在前聯(lián)概述的基礎上,選擇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義的兩件事來表現(xiàn)他的戰(zhàn)斗經歷和忠憤之心。從寫作角度上來說,把地名和心理感受,把紀實與抒寫特有的心情結合在一起,巧妙地運用語義雙關,既表明地理形勢的險惡,又說明處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設的巧對。
    詩的前六句寫國家和個人遭遇之悲慘,末聯(lián)一筆宕開,思緒回到眼前,直抒胸臆,表白自己以何種的人生態(tài)度來面對如此的艱難因厄,進一步表露自己的愛國忠心和崇高氣節(jié)。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表明了文天祥的愛國忠心和舍生取義的崇高氣節(jié),出語斬截有力,壯懷激烈,英氣干云,精誠格物。至今讀來,仍為之感奮不已,它鼓舞過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正義、為理想、為事業(yè)而英勇獻身?!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遂成千古傳誦不絕的名句。全詩的格調也由沉郁憂愁轉為灑脫、豪放,顯得豪情激蕩,氣貫長虹,風格剛烈。
    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個人的遭遇和宋王朝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寫自己的情懷、失敗的境遇和南宋王朝無可挽回地趨于覆滅,寫來不能不是悲涼、沉痛的;而報國忠心至死不渝的情懷又是慷慨壯烈的,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就構成了全詩抒情言志的沉郁悲壯風格。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三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譯】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賞析】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四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品味詩中感情充沛的語言。
    4:體會本詩主旨,學習作者高尚的精神。
    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詩句中蘊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首聯(lián):不屈不撓無怨無悔。
    頷聯(lián):借用比喻憂國憂民。
    頸聯(lián):借用雙關抒寫感受。
    尾聯(lián):慷慨正義舍生取義。
    一:感知文本。
    1;老師范讀全詩。
    2:學生結合注解,自由朗讀詩歌。
    3: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并且標畫出不懂的地方。
    4:學生舉手發(fā)問,老師釋疑。
    5:補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體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分別說說故事對應哪些詩句,故事講完,順勢引導背誦。
    二:質疑探究。
    1:細讀文本,結合文章大意,根據(jù)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歡————————,因為它表現(xiàn)了―――――――――。
    2:給大家留下5分鐘時間思考。
    3:舉手發(fā)言,交流意見,做好評價,及時點撥、追問。
    三:拓展延伸。
    學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zhàn)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xù)抒寫事態(tài)的發(fā)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lián)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一、以題切入,確定基調。
    生:岳飛、文天祥、還有上個學期學到的辛棄疾也是吧!
    師:僅僅是路過零丁洋嗎?此時的文天祥為何會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釋):不是的,文天祥此時被元軍俘獲,是作為俘虜押解路過零丁洋的。
    師:對啊,此時的文天祥成為階下囚,成了元軍的俘虜,他會做何感想呢?
    生:成為階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難過,很痛苦。
    生:還有傷感與無奈。
    生(讀):朗讀這首詩,應該讀出無比沉痛的感情,還有一種深深的悲涼。
    師:哪些詞語能體現(xiàn)出這種沉痛與悲涼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詩人的苦痛。
    生:不是,詩的尾聯(lián)應該讀出一種高亢激昂的感情,它與前三聯(lián)不一樣。
    師:那該如何來讀呢?你們來試試。
    生(讀)。
    師:來比照一下,在朗讀的時候,前三聯(lián)運用的語調與尾聯(lián)一樣嗎?
    生:不同。前三聯(lián)的語調是低沉的下壓的,尾聯(lián)的語調應是高昂的上揚的。(再讀)。
    生(聽完):范讀與我們剛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聽不出處理不好的地方。
    師:你們覺得范讀的語氣語調處理得完美無缺了嗎?再來聽一聽,注意換氣處。
    生:哦,“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中間過于緊促,應當將換氣再遲緩一下。
    師:“緊促”說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們就要有這種勇于質疑的精神,不迷信權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獲。
    二、走進詩人,品讀詩味。
    師:你們了解文天祥嗎?誰來說說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他是一個正氣凜然的人;他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是一個敢于抵抗的人。
    生:“辛苦”,說明他的經歷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這里指戰(zhàn)爭,由這個詞可以看出帶兵打仗的經歷。
    師(笑):“辛苦”確實能看出他經歷坎坷與艱難,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嗎?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應該是“一經”,“一經”是指儒家著作,說明文天祥是個飽讀詩書的人。
    生:他的仕途之路飽含著滿腹的辛酸,哪有富貴之氣啊!
    師:你們剛才說到“干戈”指的是他帶兵打仗,結局如何呢?
    生:從“寥落”可以看出,他與元軍苦戰(zhàn)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滅亡的命運。
    生:他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國家,也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師:他心中有自己的榮辱得失嗎?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沒有自己,裝的是天下。這叫胸懷天下吧!
    師:我們具體來了解胸懷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經歷)接下來我們學習頷聯(lián)。(生讀)。
    師:從字面上來看,頷聯(lián)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時起時落。
    師:運用了什么修辭?這樣的表達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將國家與個人比作柳絮與浮萍,國家沒了,自己無依無靠,很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的孤苦無依。
    生:暴風驟雨;冷風冷雨;凄風苦雨。
    師:比較而言,哪個詞語更適合一些?
    生:凄風苦雨。風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無限悲涼啊!
    師:頸聯(lián)曾被人們視為這首詩的千古奇對,你們能說說它奇在哪里嗎?
    生:對仗工整。
    (眾笑):哪首詩不講究對仗啊?
    生:這是兩處地名。
    師:用詞重復乃寫作之大忌,你們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同,前一個指地名,后一個則是詩人的心境和感受。
    師:那你們能說說這一聯(lián)奇在什么地方嗎?
    生:詩人將地名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巧妙地用在詩句當中,仿佛這兩個地方就是詩人的寫照,也有了與詩人一樣的感情。
    師:雖然文天祥一生流離,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著大丈夫的情操,詩的尾聯(lián)發(fā)出了怎樣的吶喊?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魄?(齊讀)。
    生:這兩句詩是詩人精神的寫照,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有著不屈的精神與氣魄。
    生:我們看重的,不是他的成敗,而是他的精神與氣節(jié)。他的氣節(jié)證明著他就是英雄。
    師:說得好!不以成敗論英雄,英雄所為英雄,在于他的擔當,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節(jié)操!所以,文天祥與他的詩歌始終光耀著千秋史冊,他的精神讓他永遠不朽!
    師:文天祥的精神讓人驚嘆,你們還能列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生:鄧世昌、屈原、岳飛等都是。
    師:你們這是說的人還是事呢?在說明事例的時候,要將人與事結合起來。
    生:鄧世昌與致遠艦共存亡;岳飛誓死抗金;屈原寧死不屈投江而亡。
    三、運用比喻,進行仿寫。
    師:這首詩所表達的是國家的危急存亡與個人的坎坷遭際,可是詩人將二者融合起來,幻化成詩句的時候,卻經過了細心的錘煉與精巧的構思。比如首聯(lián)當中用一經指代讀書的經歷,用干戈指代殘酷的戰(zhàn)爭;頷聯(lián)里用比喻言說浮沉的國家與個人的命運。我們也來試一試,用比喻來言說某種情感。
    示例: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風中的柳絮,四下飄散,沒有歸依。
    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無依。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獨自盤旋,沒有溫暖。
    生:國破家亡的傷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離破碎,難以愈合。
    師:讓我們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齊讀本詩,再次觸摸文天祥的靈魂吧!
    附言:昨日進行了公開教學,所講內容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特記之。
    過零丁洋的教案篇十五
    2.對尾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名句從抒情方法和內容上作簡要分析。
    3“辛苦遭逢起一經”中“一經”指的是。(1分)。
    4用你自己的話描述“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國家和作者個人的境遇。(2分)。
    5反復誦讀詩中具有豐富內涵的畫線句,寫出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分)。
    6詩中以“風飄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寫了的悲哀;借和兩個地名,暗示了形勢的險惡和作者境況的???。(2分)。
    7結合我國歷代名人志士對待生死的價值觀,舉例談談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案:
    1.(1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依,時起時沉。(意思相近即可計1分,不夠準確酌情扣分)。
    3儒家經典(1分)。
    4大宋的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時起時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5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2分)。
    6國破家亡惶恐灘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兩空各0.5分)。
    7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冊,映照千古,詩句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如: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